【化 工】中石化HPPO法制环氧丙烷成套技术实现首次系统外技术许可(2021-11-02)
【摘要】 11月2日,化工在线讯,近日,中国石化与北方华锦联合石化有限公司签署30万吨/年双氧水法制环氧丙烷(HPPO)成套技术许可协议,标志着中国石化HPPO法制环氧丙烷成套技术实现首次技术许可,也是该技术首次许可给中国石化系统外用户。HPPO成套技术由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中国石化长岭分公司、湖南长岭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中石化上海工程有限公司和中国石化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等5家单位历时近20年合作开发,2014年建成国内首套10万吨/年HPPO工业示范装置,打破国外垄断,填补国内空白,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HPPO成套技术的国家,目前该装置已实现长周期稳定运行,产品优级品率达100%。在此基础上,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通过工艺优化和工程放大研究,成功开发了30万吨/年HPPO技术工艺包,具有创新性和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应用前景广阔。HPPO是国家政策鼓励且急需发展的先进技术,有利于提升我国丙烯资源利用、调整石化产业结构、增强行业竞争力。HPPO成套技术将为提升我国丙烯资源利用效率、调整国家支柱石化产业结构及发展绿色高端新材料产业注入新动能。北方华锦30万吨/年HPPO法制环氧丙烷项目是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新建精细化工及原料工程重点项目之一,该项目的建成对于发展国家鼓励支持的化工新材料,满足高端精细化工产品需求,支持东北地区战略转型和产业升级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石化,HPPO法制环氧丙烷,首次系统外技术许可
【化 工】2021年诺贝尔化学奖揭晓:不对称有机催化研究获奖(2021-11-02)
【摘要】 11月2日,化工在线讯,10月6日,2021年诺贝尔化学奖揭晓,Benjamin List和David W.C. MacMillan获得这一奖项。获奖理由:因“在不对称有机催化方面的发展”,他们开发的工具彻底改变了分子的构造。分子构建是一门困难的艺术。Benjamin List和David MacMillan因开发了一种精确的分子构建新工具——有机催化,这项技术对药物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使化学更加环保。许多研究和工业领域都依赖于化学家构建分子的能力,这些分子可以形成弹性和耐用的材料,在电池中储存能量,甚至抑制疾病的进展。这项工作需要催化剂的参与。在化学反应中,催化剂可以控制和加速反应,但不会成为最终产物的一部分。催化剂是化学家的基本工具,但研究人员长期以来一直认为,原则上只有两类催化剂:金属和酶。Benjamin List和David MacMillan被授予2021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原因是,他们在2000年在有机小分子的基础上,各自独立地开发了第三类催化剂,即“不对称有机催化”。有机催化剂具有一个稳定的碳原子框架,可以让更活跃的化学基团附着在上面。它们通常含有一些常见元素,如氧、氮、硫或磷。这意味着这些催化剂既环保又便宜。由于有机催化剂驱动不对称催化的能力,其用途迅速扩展。
【关键词】诺贝尔化学奖,揭晓,不对称有机催化
【化 工】中国石油发布十大科技创新成果(2021-11-02)
【摘要】 11月2日,中国石油讯,9月23日,中石油集团召开2021年科技与信息化创新大会,会上,中国石油发布“百万吨乙烷制乙烯成套技术”等十大科技创新成果。这十项成果是近年来中国石油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瞄准重点领域重大关键技术瓶颈难题,全力推进自主创新取得的重大标志性成果和突破性进展的杰出代表,是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着力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跻身国际前列的生动实践,为世界一流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建设提供了强有力支撑。十大科技创新成果为:“陆相页岩油地质理论与勘探开发技术”有效指导和推动中国陆相页岩油的勘探突破与规模建产,引领油气战略新领域快速发展;自主开发“百万吨级乙烷制乙烯成套技术”实现成功应用,引领国内天然气资源高值利用示范,关键技术指标国际先进;“CG STEER旋转地质导向钻井系统”一举改变国内相关核心技术长期“依赖进口、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填补国内页岩油气和致密油气用旋转地质导向钻井系统空白,实现历史跨越;“一键式人机交互7000米自动化钻机”创新钻机人机交互控制技术,显著提升钻井作业本质安全,助力钻井人员“蓝领变白领”,在我国钻井装备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EV56高精度宽频可控震源”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1.5Hz-160Hz线性宽频地震信号激发,是高精度、高效率、安全环保油气勘探开发的利器;“多功能一体化油藏数值模拟软件(HiSim4.0)”打破了长期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成功实现自主化国产化替代,铸造了油藏数值模拟中国“芯”;“AnyCem自动化固井技术与装备”首创固井设计-仿真-监控一体化技术,引领固井作业由经验向科学转变,支撑引领油气井的质量和寿命双提升;“CPLog多维高精度成像测井系统”实现二维向三维成像的跨越,填补了国内空白,结束了我国先进测井装备长期依赖进口的历史;“第四代精细分层注水工艺技术”引领分层注水技术精细化升级换代,助力我国分层注水技术持续国际领先,推进油田注水由“滞后调控”向“实时、精细、智能优化”调控的重大跨越;“灵活切换生产1-丁烯/1-己烯成套技术”实现同一种原料灵活切换生产两种高纯度a-烯烃,为中国石油聚乙烯业务提质增效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中国石油,发布十大,科技创新成果
【化 工】我国科学家首次实现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从头合成(2021-11-02)
【摘要】 11月2日,中国化工报讯,9月23日,中科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在淀粉人工合成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从头合成。相关成果北京时间24日由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科学》在线发表。目前,淀粉主要由玉米等农作物通过自然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生产,合成与积累涉及约60步代谢反应以及复杂的生理调控,理论能量转化效率仅为2%左右。农作物种植通常需较长周期,并使用大量土地、淡水等资源和肥料、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中国科学院天津工生所研究团队,采用一种类似“搭积木”的方式,从头设计出11步主反应的非自然二氧化碳固定与人工合成淀粉新途径,在实验室中首次实现从二氧化碳到淀粉分子的全合成。核磁共振等检测发现,人工合成淀粉分子与天然淀粉分子的结构组成一致。实验室初步测试显示,人工合成淀粉的效率约为传统农业生产淀粉的8.5倍。按照目前技术参数推算,在能量供给充足条件下,理论上1立方米大小的生物反应器年产淀粉量相当于5亩土地玉米种植的淀粉年平均产量。相关成果使淀粉生产的传统农业种植模式向工业车间生产模式转变成为可能,并为二氧化碳原料合成复杂分子提供了新技术路线。如果未来该系统过程成本能够降低至与农业种植相比具有经济可行性,将可能节约90%以上的耕地和淡水资源,同时减少农药、化肥等对环境的影响。
【关键词】我国首次实现,二氧化碳到淀粉,从头合成
【化 工】吉林石化攻克合成乙苯催化剂技术(2021-10-08)
【摘要】 10月8日,化工在线讯,9月8日,由吉林石化公司开发的苯液相烷基化合成乙苯催化剂技术,通过了吉林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验收。该项目通过复合助剂改性的方法,开发出新型苯液相烷基化合成乙苯催化剂——纳米薄层MCM-22分子筛催化剂,明晰了催化剂后处理制备工艺和反应工艺条件,确定了原料杂质控制指标,完成了1立方米晶化釜放大合成中试研究,建成了纳米薄层MCM-22分子筛中试生产装置,催化性能达到进口催化剂水平。数据显示,MCM-22分子筛催化剂在合成乙苯反应中,与装置现用催化剂相比,装填数量明显减少,还降压了反应温度、苯烯比、物耗和能耗,在节约成本的同时,提高乙苯产能,降低副产残油量。不仅如此,MCM-22分子筛催化剂还具有性能稳定、运行周期长的特点。装置现用催化剂使用周期为4年一再生,而应用该技术再生的催化剂使用寿命可达7~9年,延长了催化剂的使用寿命。若该项目实现产业化,将使吉林石化苯乙烯装置合成乙苯单元更换一次催化剂的成本降低1400万元。若MCM-22分子筛催化剂实现产业化,将降低装置能耗,提高装置产能,预计每吨可节约资金50万元。MCM-22分子筛催化剂的成功研发,打破了国外催化剂的技术垄断,实现了吉林石化科技创新能力的新跃升。
【关键词】吉林石化,攻克,合成乙苯催化剂
【化 工】乙烷氧化脱氢制乙烯技术通过中试评价(2021-10-08)
【摘要】 10月8日,化工在线讯,9月,由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化物所”)与惠生工程(中国)有限公司(“惠生工程”)联合开发的“乙烷氧化脱氢制乙烯(ODHE)”技术顺利通过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的单管中试技术评价,标志着乙烷直接催化氧化脱氢定向合成乙烯技术已具备工业示范和商业化推广条件。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该技术创新性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催化剂在经过1500小时单管试验后仍表现出良好的催化活性,相比传统蒸汽裂解技术具有乙烷转化率和乙烯收率高、工艺流程简单、碳排放显著降低等特点和优势,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具备工业化条件,建议加快产业示范进程。ODHE技术是基于化物所与惠生工程的各自优势、以新技术产业化和市场需求为导向而开展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的典型合作。
【关键词】乙烷氧化脱氢制乙烯,技术通过,中试评价
【化 工】国内第一套原油裂解制烯烃实验装置开车成功(2021-10-08)
【摘要】 10月8日,中国石油和化工大数据讯,8月24日,天津石化原油裂解制烯烃实验项目开车成功,这标志着在“减油增化”的大背景下,我国原油直接裂解制烯烃技术迈出产业化关键一步。天津石化原油蒸汽裂解制烯烃技术由中石化北化院、工程建设公司与南京天华化学工程有限公司联合开发,该项目于今年4月20日开工,8月24日一次开车成功。石脑油裂解制烯烃一直作为主流工艺,但近年来,使用原油为原料直接制乙烯的工艺正在兴起。埃克森美孚、沙特阿美以及沙特基础工业公司开发了新型蒸汽裂解工艺技术可以将原油直接转化为轻质烯烃。目前全球唯一的一套商业化运营装置由埃克森美孚公司拥有。原油直接制化学品将给世界乙烯行业带来重大影响。由于车用燃料需求将逐渐减少,而化工品需求有望持续增长,全球主要炼油商寻求提高化工品收率,提高化工品产量。目前,沙特阿美和沙特基础工业公司也在规划建设原油直接生产化工品的大型联合体项目,中国一些民营资本计划或在建一些旨在多产化工品炼化项目和进口乙烷制乙烯项目。这些项目势必导致乙烯产量大幅增长,世界化工品供应将大幅增加,石化市场供应格局将发生重大变化。
【关键词】国内第一套,原油裂解制烯烃,实验装置开车
【化 工】国内首套中高温系列相变蜡装置投产(2021-10-08)
【摘要】 10月8日,中国化工报讯,浙江皇星化工股份有限公司1000吨/年相变蜡装置自今年7月成功投产以来,已生产出160吨36℃~110℃高纯度、高焓值相变蜡系列产品,填补了国内正构烷烃类中高温系列相变蜡的市场空白。正构烷烃(蜡类)相变材料性能稳定,无毒,无腐蚀性,无过冷及析出现象,在温感温控、军工航天、节能建筑、工业余热回收、新能源储能、电子电器降温、调温纺织品、医疗保健等领域有着重要应用。正构烷烃类中高温相变材料不仅生产难度大,而且成本较高。浙江皇星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自2017年始,先后投入千万元,历经多年探索和努力,成功开发出具有知识产权的正构烷烃类中高温系列相变蜡生产技术并进行了产业化,生产的36℃~110℃全系列相变蜡产品达到极高纯度,相变潜热达到230KJ/kg以上,可满足电子、军工、航天等对产品纯度要求较高的应用领域。该装置达产后,将有望打破国外产品在国内高端领域应用的垄断地位。
【关键词】国内首套,中高温系列相变蜡,装置投产
【化 工】国产丁二烯催化剂应用成功(2021-09-01)
【摘要】 9月1日,化工在线讯,8月20日,惠生工程收到久泰能源(准格尔)有限公司的表扬信,由惠生工程授权的丁二烯HS-I催化剂项目一次开车成功;并通过半个月左右的持续优化,在显著降低催化剂进料温度的前提下,催化剂反应性能仍具有显著优势,为确保丁烯氧化脱氢装置长周期运行创造了重要条件。该项目是惠生工程自主研发的丁烯氧化脱氢制丁二烯新型铁催化剂(型号:HS-I)的第三次商业化应用。早在2016年首套技术授权的装置上,该催化剂已实现操作时间超过3000小时仍具有高活性,正丁烯转化率80.0%,丁二烯选择性93%左右、收率74%以上,降低每吨丁二烯生产成本1400元人民币。截止2021年5月,与国内外多段绝热固定床催化剂相比,惠生工程HS-I催化剂单条生产线能力可达年产10万吨丁二烯,丁二烯收率较其他催化剂高3%以上。
【关键词】国产,丁二烯催化剂,应用成功
【化 工】BDO核心催化剂实现国产化(2021-09-01)
【摘要】 9月1日,化工在线讯,8月,从河南开祥精细化工有限公司传出消息,国内首套采用国产催化剂的1,4-丁二醇(BDO)生产线在该公司2×4.5万吨/年1,4-丁二醇装置上成功运行。该装置所选用的核心催化剂——1,4-丁炔二醇合成催化剂RK-17(氧化物型)由大连瑞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该催化剂的成功应用,使大连瑞克成为国内率先实现该类催化剂工业化生产及应用的厂家。目前,该催化剂在河南开祥精细化工已成功运行1年多。运行数据显示,大连瑞克1,4-丁炔二醇合成催化剂RK-17在试用期间与进口催化剂相比,催化剂性能相对平稳。1,4-丁二醇行业正处于上行周期。以乙炔和甲醛为原料,采用改良炔醛法生产1,4-丁二醇仍是目前主流的工艺路线。该工艺的核心1,4-丁炔二醇合成主要采用铜铋催化剂。一直以来,铜铋催化剂的制造技术由国外公司所掌握,价格昂贵且供货周期长,制约了国内1,4-丁二醇行业的发展。
【关键词】BDO,核心催化剂,实现国产化
【化 工】中石化60万吨工艺包通过审查,我国PDH领域实现独立自主(2021-09-01)
【摘要】 9月1日,中国化工信息周刊讯,7月,由洛阳工程公司(LPEC&GPEC)与石科院联合开发的60万吨/年移动床丙烷脱氢制丙烯(PDH)工艺包通过了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组织的审查。审查意见认为,该工艺采用的石科院PST-100催化剂综合性能国际领先,工艺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流程先进,设计合理,建议加快推进工业应用。PDH是增产丙烯的重要工艺,其丙烯产能占比逐年增加,目前已达国内总产能的20%以上。随着炼油向化工转型发展,PDH技术已成为化工型炼厂的主要备选技术之一,然而目前该工艺主要掌握在国外专利商手中,严重制约了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2018年,石科院开发的PST-100型移动床PDH催化剂在国内首次实现整装商业应用,催化剂综合性能优异。随后,石科院即与洛阳工程公司展开了丙烷脱氢工艺包的开发设计工作。2020年底,经过洛阳工程公司与石科院的联合攻关,第一版工艺包编制完成,通过了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的工艺包初审。2021年上半年,洛阳工程公司与石科院又对工艺包进行了优化,进一步降低了物耗能耗水平,其整体技术水平可与国外成熟工艺同台竞争。中国石化60万吨/年PDH工艺包的成功开发标志着我国在丙烷脱氢制丙烯领域实现了独立自主。
【关键词】中石化,60万吨工艺包,PDH独立自主
【化 工】宝丰能源双环管HDPE装置茂金属聚乙烯产品试生产成功(2021-09-01)
【摘要】 9月1日,化工在线讯,7月10日,宝丰能源双环管HDPE装置茂金属聚乙烯产品试生产成功,产品质量指标达到合格品范围,成为国内首家双环管HDPE工艺生产茂金属产品的企业。茂金属产品的特点是产品分子量分布较窄,赋予了好的力学性能。在耐环境应力开裂、拉伸、透明性、光泽度、低温抗冲击、高温静压强度方面优势显著。本次试生产产品涵盖注塑料M6040、PERT管材料M3506RTⅠ、薄膜料M2310三个牌号产品,牌号之间实现了连续稳定转产。茂金属产品因生产难度高、反应工况不稳定等原因,国内均处于开发阶段,宝丰能源茂金属产品的突破为国内茂金属实现规模化生产意义重大,不仅是打造高端特色产品的攻坚项目,也是实现提质增效、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突破点。
【关键词】宝丰能源,双环管HDPE,茂金属聚乙烯
【化 工】中石化上海院新型SMTO催化剂通过集团公司鉴定(2021-08-02)
【摘要】 8月2日,化工在线讯,近日,由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简称上海院)承担的集团公司项目“新型SMTO催化剂的工业试验”通过鉴定。该项目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中国石化重大项目的支持下,通过晶化导向模板剂的创新,实现了新型SMTO-2催化剂的成功开发,相较于SMTO-1催化剂,结晶度、有效活性中心密度和催化性能大幅提高。该项目还开发了分子筛晶化及催化剂制备新工艺,分子筛的晶化时间大幅缩短,废水和废固产生量大幅减少。SMTO-2催化剂在中原石化、中安联合等S-MTO装置上实现了工业应用,使用SMTO-2催化剂后,双烯选择性提升明显,甲醇单耗下降,装置经济效益显著。该项目申请中国专利17件,获授权9件,研究结果具有创新性和自主知识产权。专家组认为,该项目开发的新型SMTO催化剂,具有双烯选择性高、甲醇单耗低等优点,技术指标总体优于国内外公开报道的同类催化剂水平。
【关键词】中石化上海院,新型SMTO催化剂,通过鉴定
【化 工】中石化上海院牵头“聚酯及其制品分析与评价体系研究”项目通过鉴...(2021-08-02)
【摘要】 8月2日,化工在线讯,近日,由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简称上海院)牵头,仪征化纤、东华大学联合承担的“聚酯及其制品分析与评价体系研究”项目通过中石化集团公司科技部组织的技术成果鉴定,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项目首次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手段,开发了高效的PTA痕量杂质结构鉴定技术,辨析了影响PTA及聚酯色度的多种关键杂质。形成的高品质PTA质量控制方案,应用于仪征化纤PTA生产装置工艺改进,显著提高了PTA产品质量,助力仪征化纤产出优质光学膜并成为国内光学膜第一品牌,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同时,采用气质联用、液相色谱-质谱、ICP-MS等手段,开发了煤基乙二醇痕量杂质的分析方法,形成了煤基乙二醇质量控制方案,应用于湖北化肥合成气制乙二醇装置,煤基乙二醇产品质量满足聚酯生产工艺控制要求。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仪征化纤与东华大学分别创建了国内唯一的短纤维可纺性评价平台,以及首个聚酯纤维生态安全性VOC检测平台和评价体系,推动了我国聚酯产业技术水平的提升。该项目申请中国发明专利5件,其中已授权2件,发表论文13篇,具有创新性和自主知识产权。鉴定专家认为,该项目所开发的检测分析方法和控制方案具有创新性,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PTA和煤基乙二醇产品分析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建议进一步推广相关分析方法、标准及评价体系的应用范围。
【关键词】中石化上海院,聚酯及其制品,分析与评价体系研究
【化 工】我国可燃冰钻探测井迈入国产自主新时代(2021-08-02)
【摘要】 8月2日,中国石油和化工讯,7月12日,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宣布,由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海洋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技术和工艺”项目支持的“国产自主天然气水合物钻探和测井技术装备海试任务”在我国南海海域顺利完成海试作业,此举标志着我国海洋天然气水合物钻探和测井技术取得重大进展。天然气水合物(又称可燃冰)是最具商业开发前景的战略资源之一,在我国主要赋存于南海800米以深的海底,其具有地层非成岩、非均质性强、易遇滑塌和浅层气风险等特殊难题。长期以来,由于国内缺乏针对水合物的钻探和测井技术装备,只能高价聘请和租用国外专业人员和设备开展作业。本次海试作业以低成本、高效率的优势获得了高质量的测井数据,验证了国产自主深水技术装备的可靠性,一举打破了我国依靠自主力量进行海洋水合物钻进作业深度和作业水深两项纪录,为含水合物浅软地层钻探和测井作业提供了范本,为天然气水合物技术装备国产化自主化道路汲取了宝贵经验。
【关键词】我国可燃冰,钻探测井,迈入国产自主新时代
【化 工】东华科技“PBAT合成用高效钛系催化剂”成功鉴定(2021-08-02)
【摘要】 8月2日,化工在线讯,6月28日,东华科技研制的“PBAT合成用高效钛系催化剂”成果鉴定会在合肥召开。本次鉴定会由科技成果评价服务机构——安徽三祥科技成果评价中心组织,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及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所专家参与评审。与会专家充分肯定了东华科技研制的PBAT催化剂成果,并对后续研制工作提出了宝贵的建议。专家组一致认为,该研发成果总体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同意通过科技成果评价。2021年3月,东华科技与新疆天业股份有限公司宣布将共同投资建设可生物降解材料PBAT项目,项目总体规划规模为50万吨/年,其中一期建设规模为10万吨/年。6月20日,东华科技成立中国化学环保研究院暨中化学科学技术研究有限公司合肥研发中心,打造环保技术策源地、科技成果转化地、科技资源耦合器、高端人才聚集地和科研改革样板间,其中在可降解材料技术方面,重点研究PBAT催化剂及合成工艺改进、PBAT下游改性应用、PGA技术开发等课题。
【关键词】东华科技,PBAT合成用,高效钛系催化剂
【化 工】国内首套二氧化碳加氢制绿色甲醇工业化项目签约(2021-07-01)
【摘要】 7月1日,化工在线讯,6月,沈鼓集团工程成套有限公司与安阳顺利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签订设备总承包合同,该项目建成后将是我国国内第一套二氧化碳加氢制绿色甲醇工业化生产装置,并且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二氧化碳加氢制绿色甲醇工业化生产装置。该项目利用河南顺成集团产生的焦炉煤气和安钢炉料公司工业废气中的二氧化碳作为原料,生产11万吨甲醇同时联产7万吨LNG,不仅实现碳减排,还生产出绿色低碳燃料,大幅减少了企业大气污染并充分实现资源的高价值综合利用。可以预见,安阳顺利二氧化碳制绿色低碳甲醇(碳中和)项目的建成将有利地丰富我国的节能减排方式,并最终成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实现碳中和的途径之一,同时,本项目还实现了氢能的利用与存储,而且作为产品的绿色甲醇燃料也是国家大力推广的新能源,整个项目与国家环境与能源政策和发展方向保持高度同步,将为安阳、河南直至全国的环境治理和能源发展起到良好的示范和带头作用。
【关键词】国内首套,二氧化碳加氢制绿色甲醇,工业化项目签约
【化 工】我国煤气化装备再创佳绩(2021-07-01)
【摘要】 7月1日,中国化工报讯,6月10日,晋华炉3.0辐射废锅副产蒸汽达产达效长周期稳定运行现场会传出佳讯:具有标志意义的晋华炉3.0在新疆天业汇合新材料有限公司连续稳定高效运行超过百天,单炉生产有效气97000标准立方米/小时、副产9.0~9.8兆帕、饱和蒸汽60吨/小时,创造了新的里程碑。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李彬表示,煤气化技术是煤炭清洁高效转化和利用的核心技术,晋华炉的研发与应用引领了我国水煤浆气化技术的发展方向。晋华炉3.0在全国单体能力最大的新疆天业汇合建设的60万吨/年乙二醇项目气化装置上成功运行,废锅副产蒸汽达产达效稳定运行100天,性能指标优异,是晋华炉成功应用的又一里程碑。石化联合会将继续支持晋华炉产学研用各方深入合作,围绕煤化工产业链,加快新技术、新装备、新产品的研发,不断延伸产业链,促进煤炭清洁高效转化,实现煤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我国,煤气化装备,再创佳绩
【化 工】兰州石化茂金属聚丙烯纤维料首次工业试生产成功(2021-07-01)
【摘要】 7月1日,化工在线讯,5月28日11时,兰州石化公司石化厂聚丙烯装置成功产出茂金属聚丙烯纤维料产品,标志着公司首次茂金属聚丙烯纤维料工业试生产成功,创造了国内同类产品一次开车成功的记录,是该产品向规模化生产迈出的关键一步,为国内同类产品生产积累了宝贵经验。石化院兰州中心2018年完成了“茂金属聚丙烯纤维料的中试开发”研究项目,依托该项目形成的中试技术,双方合作在中国石油聚烯烃重大科技专项立项研究。一次产出茂金属聚丙烯纤维料产品,是石化厂聚烯烃联合车间继低密度装置茂金属产品成功生产后的又一重大成果。
【关键词】兰州石化,茂金属聚丙烯纤维料,首次工业试产
【化 工】我国能源装备领域获重大突破(2021-07-01)
【摘要】 7月1日,中国化工报讯,近日,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和中国通用机械工业协会组织的首台套天然气长输管道国产30兆瓦级燃驱压缩机组鉴定验收会在浙江衢州召开。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该机组性能完全满足我国天然气管道的建设与运行要求,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了我国能源装备领域的重大突破。在工业性考核期间,燃气轮机驱动压缩机组(简称“燃驱压缩机组”)表现出了良好的性能和运行可靠性,其性能达到了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关键生态指标——氮氧化物排放优于进口现役机组。在可靠性方面,“千小时故障停机次数”指标也优于进口机组同期水平。截至目前,机组已经稳定运行超过8200小时。专家组表示,30兆瓦级燃驱压缩机组的研制成功,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对于实现能源核心装备自主可控、保障国家能源战略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我国能源装备领域,获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