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 工】全球首套20万吨/年焦炉煤气制乙醇项目投产(2023-02-02)
【摘要】 2月2日,中国化工报讯,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发布消息,2022年12月26日,河南利源煤焦集团有限公司20万吨/年焦炉气制乙醇装置一次打通全流程,产出合格的无水乙醇,标志着全球首套焦炉煤气制乙醇工业示范项目一次投产成功。自2010年以来,大连化物所低碳催化与工程研究部刘中民院士和朱文良研究员团队在甲醇经二甲醚羰基化制乙醇领域开展了持续研究,并取得突破;进一步和陕西延长集团合作,共同开发了全新的甲醇制乙醇(DMTE)技术。2017年1月,全球首套10万吨/年合成气制乙醇工业示范装置一次投产成成功。目前,这项技术已经技术许可10套,累计产能达295万吨/年。2020年,河南煤焦集团有限公司采用DMTE技术,进行20万吨/年焦炉煤气制乙醇的工业示范。该项目以焦炉气为原料,经压缩、净化以及氢碳重组,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焦炉煤气中的碳、氢、氧等有效组分,生产高纯度无水乙醇产品。该焦炉煤气制乙醇工业装置年产乙醇20万吨,相当于节约60万吨生物乙醇原料粮,而且可以实现约19万吨/年二氧化碳减排。
【关键词】全球首套,20万吨,焦炉煤气制乙醇
【化 工】中国石油自主研发催化剂获新突破(2023-02-02)
【摘要】 2月2日,中国石油网讯,2022年12月27日,从石油化工研究院获悉,石化院大庆研究中心自主研发的PHK-102航煤加氢催化剂,在广东石化120万吨/年航煤加氢装置工业应用实现开车一次成功,标志着中国石油自主研发催化剂技术在劣质煤油加氢精制领域实现零的突破。120万吨/年航煤加氢装置是广东石化的主体生产装置,设计加工原料具有烟点低、硫含量高的特点,对催化剂提高烟点性能要求严苛。2014年,石化院大庆研究中心项目团队根据实际需要,开始进行劣质煤油加氢机理研究和PHK-102催化剂开发。经过8年努力,终于成功开发出芳烃饱和能力强、烟点提高幅度大、深度脱硫活性高的PHK-102催化剂,并完成小试、中试和工业放大试验,具备工业应用条件。PHK-102航煤加氢催化剂工业应用成功,为推动广东石化转型升级发挥出重要作用,也为中国石油开拓华南地区航煤市场、保障我国航空油料供应提供可靠技术支撑。
【关键词】中国石油,自主研发,催化剂,新突破
【化 工】中国石化自主开发氢化丁腈工业装置投产(2023-02-02)
【摘要】 2月2日,中国石化新闻网讯,2022年12月26日,采用中国石化自主开发技术的5000吨/年氢化丁腈(HNBR)装置在齐鲁石化一次开车成功,产品加氢度大于99%,标志着中国石化氢化丁腈技术开发取得成功,工业装置全面进入生产阶段。氢化丁腈橡胶具有优异的耐热、耐氧化和化学稳定性,是航空航天、石油开采、交通运输等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北化院在氢化丁腈领域深耕近十年,攻克从原料、催化剂、合成到应用的诸多关键科技难题,开发出先进的氢化丁腈橡胶小试和中试技术。氢化丁腈产业化技术于2020年被列为中国石化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北化院、齐鲁石化、SEI等单位通力合作,从开工建设、生产准备到投料试车共历时188天,生产出合格产品,圆满完成项目攻关任务。该装置成功开车,意味着中国石化可向市场投放结合丙烯腈含量可调、加氢度可控的氢化丁腈系列牌号产品,并能实现氢化丁腈产品的定制化生产。攻关团队将持续攻关,全力保障工业装置稳定运行,同时紧跟市场需求,持续完善产品牌号开发,助力我国特种橡胶技术自立自强。
【关键词】中国石化,自主开发,氢化丁腈投产
【化 工】我国高纯晶硅新工艺技术国际领先(2023-02-02)
【摘要】 2月2日,中国化工报讯,2022年12月16日,华陆工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自主开发的“光伏电子材料高纯晶硅新工艺技术及产业化应用”通过了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鉴定委员会认为,该技术成果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填补了国内空白,总体处于国际领先水平。高纯晶硅是一种重要的光伏和半导体材料。作为我国多晶硅技术研发和工程设计的领军企业,华陆公司15年来深耕光伏领域,在多晶硅技术开发方面创新探索并迭代优化升级,成功掌握了多晶硅冷氢化系列技术成果,改变了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该公司发明了高效能大型四氯化硅冷氢化新技术及装备、大型还原炉热能梯级利用技术、多级耦合精密精馏技术、高效氯硅烷渣浆回收及高沸裂解处理技术等,四氯化硅单程转化率达29%~32%,为全球最好水平,单套反应器四氯化硅处理能力可达40万吨/年。这些技术已在多家多晶硅龙头企业实现产业化应用,国内市场占有率高超过90%,大幅降低了生产装置投资和成本,全面提升了行业技术水平,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高纯晶硅,新工艺,国际领先
【化 工】首套工业级氦液化成套装置通过鉴定(2023-01-03)
【摘要】 1月3日,中国化工报讯,2022年12月6日,中国通用机械工业协会在北京、成都、鄂尔多斯三地,以现场和视频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召开了由四川空分设备(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自主研制的“集成高压氦气超低温纯化的工业级氦液化成套装置(140L/h工业级氦液化成套装置、10m3液氦贮槽)”产品鉴定会。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四川空分研制的国内首套140L/h工业级氦液化成套装置,开发了集成高压氦气超低温纯化的氦液化成套技术,实现了高压高纯氦气与液氦联产。高纯氦产品纯度达到99.9999%,提取率达到99.6%,全液化模式下液氦产量达到142L/h,氦产品纯度和提取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四川空分研制了国内首台10m3液氦贮槽,开发了采用液氮全包容式冷屏的高真空多层绝热结构和多点分段组合支撑技术,有效降低了液氦贮槽漏热损失,主要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鉴定委员会认为,两项装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打破了国外技术壁垒,对保障我国氦资源供应有重要意义,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关键词】首套工业级,氦液化成套装置,通过鉴定
【化 工】中国石化首套自主研发兆瓦级PEM电解水制氢装置投产(2023-01-03)
【摘要】 1月3日,中国石化新闻办讯,2022年12月10日,中国石化首套自主研发的兆瓦级质子交换膜(PEM)电解水制氢装置在燕山石化成功开车,产出合格高纯度氢气。该项目年产氢180吨,生产全过程实现零碳、零污染物排放,标志着中国石化质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成套技术实现工业应用。该项目由中国石化石科院和燕山石化共同开发和建设,应用了国产化程度最高的单槽兆瓦级PEM电解水制氢成套设备。相较于多电解槽组合而成的制氢装置,单电解槽技术难度大,对材料和制造工艺要求更高,但其体积小、功率密度高、成本更低,是电解槽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电解槽是质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装置的核心设备,中国石化自主开发阴极、阳极催化剂和膜电极,最大产氢量可达250标方/小时,功率调节范围大,氢气纯度达99.999%。
【关键词】中国石化,兆瓦级PEM电解水制氢,装置投产
【化 工】恩捷股份钠离子电池专用隔膜成功开发(2023-01-03)
【摘要】 1月3日,石油和化工园区讯,近期,恩捷股份成功开发出“三明治”结构的钠离子电池专用功能隔膜,填补了市场空白。隔膜是钠离子电池的关键组件之一,但目前市场上尚未有专门开发的钠离子电池隔膜,传统锂离子电池隔膜可应用于钠离子电池,但存在保液能力差,钠离子传输速度慢等缺陷,①影响电池的循环性能;②电池具有较高的界面电阻,从而使负极表面容易产生钠枝晶,钠枝晶的生长会刺穿隔膜造成钠离子电池短路,影响钠离子电池的安全性能。恩捷股于2021年初组建了一支由省级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领衔的技术团队,已投入1000余万元科研基金,成功开发出“三明治”结构的钠离子电池功能隔膜。该隔膜是由基膜+无机功能层+有机功能层组成,其中无机功能层应用了高热稳定性、可有效抑制锰溶出和富集的材料,具有高离子传输能力和低电子导电性,具有良好的浸润性和界面粘附性;有机功能层具有较宽的电化学窗口,通过有机-无机协调作用,有效提升循环寿命20%,降低内阻10%,提升倍率性能15%,抑制钠枝晶形成,改善电荷分布,提高电池安全性。目前,该新型功能隔膜已完成实验室开发,正在加速商业化验证。
【关键词】恩捷股份,钠离子电池,专用隔膜
【化 工】国内首套国产化大化肥装置产能达标(2023-01-03)
【摘要】 1月3日,化工在线讯,截至2022年11月21日,宁夏石化公司国产化大化肥装置实现长周期连续运行239天,为装置产能达标打下坚实基础。据了解,11月14日8时,宁夏石化45/80国产化大化肥装置今年累计生产合成氨48.9万吨、尿素80万吨。作为国内首套国产化大化肥装置,该装置用时321天,比设计指标提前9天实现产能达标。宁夏石化公司45/80国产化大化肥装置是以天然气为原料、国内首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化大化肥装置。它不仅是重要的农业生产保障装置,也是国内重要的平衡天然气管网分配的调峰装置之一。自2018年装置实现一次开车成功以来,宁夏石化公司以始终保障民用天然气正常供应为企业宗旨,在冬季天然气用量紧张时,坚决服从集团公司安排部署,减少工业用气量,装置一直处于冬季退守状态,未能实现满周期运行。2022年年初以来,宁夏石化公司抓住天然气供应形势向好的有利时机,紧盯装置长周期与高负荷运行指标,不断加大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力度,实施精细管理,通过“揭榜挂帅”等技术攻关机制对氢氮比、水碳比等关键参数重新对标测算、调整优化,使吨氨天然气消耗、尿素氨耗等能耗指标创历史最优,装置长周期运行创装置历史新高。
【关键词】国内首套,国产化大化肥,产能达标
【化 工】低腈丁腈橡胶NBR1906成功实现工业化生产(2022-12-01)
【摘要】 12月1日,甘肃石油与化工讯,11月,从兰州石化公司传来喜讯,由石化院兰州化工研究中心、兰州石化合成橡胶厂和西北化工销售分公司联合攻关的油田专项课题2“油田用密封新材料的开发及应用”下设的专题1“特种丁腈橡胶制备技术及NBR1906新产品开发”完成既定目标任务,成功实现NBR1906工业化生产,工业产品均达到技术指标要求,中国石油高端牌号丁腈橡胶产品再添“利器”。丁腈橡胶NBR1906是国内首个低腈牌号产品,突出的特性是耐低温性能和回弹性能优异,在低温性、弹性和耐油性之间有较好的平衡,广泛用于航空、包装、衬垫、油封等要求低温曲挠性的耐油领域。低腈牌号生产过程中由于涉及单体多段连续补加,工艺复杂,工业生产难度大,国内相关产品被阿朗新科、瑞翁、南帝等垄断,关键材料长期受制于人。
【关键词】低腈丁腈橡胶,NBR1906,工业化生产
【化 工】全球最大浓缩过滤器首用成功(2022-12-01)
【摘要】 12月1日,中国化工报讯,截至11月5日,全球首套大规格64平方米浓缩过滤器在河南能源化工集团鹤壁煤化工有限公司5万吨/年1,4-丁二醇(BDO)装置中已成功运行超1个月。该装置应用的64平方米浓缩过滤器由西部宝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按现有装置设备配置,该过滤设备可将单线BDO装置原有产能2万吨/年提高到2.5万吨/年,在内部压力0.35兆帕、进料循环流量23立方米/时的条件下,BYD清液采出量可稳稳达到7立方米/时,采出效率大大提升。河南鹤壁煤化工以上游装置生产的甲醛和乙炔为原料,在催化剂作用下反应合成BYD,然后加氢生产BDO。浓缩过滤器是BYD采出环节重要的产品设备,决定着BYD的采出量和BDO的日产量。目前,BDO行业所用浓缩过滤器的过滤面积均为50平方米,单台采出能力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阻碍了装置产能提升。西部宝德2022年经工信部认定为第三批重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先后开发了多项具有国内外领先水平的气固、液固过滤成套设备,解决了化工企业在高温、高压、高固含量、强腐蚀性等苛刻环境中的过滤分离难题。
【关键词】全球最大,浓缩过滤器,首用成功
【化 工】15万吨/年双氧水法环氧氯丙烷绿色生产技术通过鉴定(2022-12-01)
【摘要】 12月1日,中国化工报讯,10月,扬农集团“15万吨/年双氧水法环氧氯丙烷绿色生产技术”科技成果鉴定会在北京召开并取得圆满成功。与会专家经讨论和评议,一致认为:扬农集团“15万吨/年双氧水法环氧氯丙烷绿色生产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意通过科技成果鉴定。半年运行表明,双氧水转化率≥99%,利用率≥98%,环氧氯丙烷(ECH)选择性高达99%,ECH产品含量≥99.9%;装置产生废水0.56 t/t ECH,在此基础上,综合利用高级氧化及超滤、纳滤和反渗透膜分离等技术,最终实现废水“零排放”。扬农集团建成全球首套年产15万吨双氧水法ECH全流程连续化、自动化生产装置,并于2022年3月份实现工业化运行,该项目契合“绿色发展”的理念,属于国家鼓励发展的环境友好工艺。从源头上实现生产过程的清洁化和安全性,具有明显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有力提升扬农集团的行业地位,引领行业绿色发展。
【关键词】双氧水法环氧氯丙烷,绿色生产技术
【化 工】中国石化首套太阳能直接制氢试验装置投运(2022-12-01)
【摘要】 12月1日,中国石化新闻网讯,10月,由石工建中原设计公司设计研发的中国石化首套光伏离网质子交换膜(PEM)电解水制氢试验装置成功投运。这是中国石化首次将光伏发电装置与质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技术结合在一起,可直接将太阳能转化为氢能,且碳排放为零。该装置是中原设计公司所承揽的石油工程技术服务公司“质子交换膜(PEM)制氢及配套技术与装置研究”项目的一部分成果,制氢试验装置是该项目的核心内容。新装置直接利用光伏离网发电的直流电,将纯水电解为氢气和氧气,实现太阳能向氢能的实时转换,氢气纯度达99.999%。
【关键词】中国石化首套,太阳能直接制氢,试验装置投运
【化 工】填补空白,全国首台/套鲁姆斯工艺聚丙烯聚合反应器投运(2022-11-01)
【摘要】 11月1日,化工在线讯,近日,由中国中化旗下天华化工机械及自动化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简称:天华院)设计制造的全国首台/套鲁姆斯工艺聚丙烯聚合反应器在中海油宁波大榭石化有限公司30万吨/年聚丙烯项目中顺利投运。作为项目核心设备,目前,装置运行平稳,材料及设计标准符合相关规定,关键参数指标满足设计要求。该装置的成功投运,填补了聚丙烯反应设备在国内设计和制造的空白。鲁姆斯(Novolen)工艺是近年来全球获得许可应用最多的聚丙烯技术之一,具有较低操作成本、高可靠性和最广泛组合产品等技术特点。这些产品优势主要源自于鲁姆斯工艺的核心设备——聚合反应器。天华院作为国内聚丙烯行业设备优秀供应商,在相关设备设计、制造方面具有深厚的技术储备,拥有较强的设计能力与制造实力。数据显示,相较于引进设备,天华院设计制造的鲁姆斯工艺聚丙烯聚合反应器单台设备费用可节约50%以上。该反应器的顺利投运,有效提升了天华院研究设计制造的综合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填补了聚丙烯反应设备在国内设计和制造的空白,表明我国石化行业设备设计加工能力已能满足行业对装置大型化、高端化的需求。
【关键词】全国首台/套,鲁姆斯工艺,聚丙烯聚合反应器
【化 工】我国自主研发大丝束碳纤维问世(2022-11-01)
【摘要】 11月1日,中国石油和化工讯,从中国石化新闻办获悉,10月10日,我国首个万吨级48K大丝束碳纤维工程第一套国产线在中国石化上海石化碳纤维产业基地投料开车,并生产出合格产品,产品性能媲美国外同级别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标志中国石化大丝束碳纤维从关键技术突破、工业试生产、产业化,成功走向规模化和关键装备国产化,一举破除我国碳纤维生产和装备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真正实现自主可控。该项目采用中国石化自主开发的PAN(聚丙烯腈)基大丝束原丝、碳纤维技术,分两个阶段实施,计划于2024年全部建成投产,届时共达到2.4万吨/年原丝、1.2万吨/年大丝束碳纤维产能。碳纤维技术有着森严的技术壁垒,中国石化是国内第一家、全球第四家掌握大丝束碳纤维技术的企业。经过十余年努力,我国碳纤维实现了从12K到48K的重大突破,成功实现研发生产技术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截至目前,中国石化已累计拥有碳纤维相关专利251项、碳纤维复合材料专利46项,专利排名国内第一、世界第三。
【关键词】自主研发,大丝束碳纤维,问世
【化 工】全球首条1GWh钠离子电芯产线投运(2022-11-01)
【摘要】 11月1日,中国石油和化工讯,9月30日,全球首条1GWh钠离子电芯生产线在山西阳泉开发区投运。这是华阳集团联合中科海钠深耕钠离子电池产业链,全力进军电化学储能行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关键一步。2022年初,由华阳集团投资、中科海钠提供技术支持的华钠芯能公司落地山西阳泉开发区,历经180天高效建设,首批量产产品成功推出,把钠离子电芯和电池系统的量产又推进了一大步。该项目依托中科院物理所研发平台技术支撑,以无烟煤制碳基负极材料,延伸钠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产业链,是打造换道领跑新优势的创新之举,是向“绿”而行,向“新”而生,实现从“一块煤”到“一块电池”的新跨越,为绿色转型先行示范作出了新探索。钠离子电池作为一个新的化学体系,各方在未来时间内将集中完成产业化的批量验证,走完从生产线到商业化交付的“最后一公里”。
【关键词】全球首条,1GWh钠离子电芯,产线投运
【化 工】环氧丙烷直接氧化新工艺国际领先(2022-11-01)
【摘要】 11月1日,中国化工报讯,10月,液固循环流化床过氧化氢直接氧化丙烯生产环氧丙烷新工艺(FHPPO)通过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的成果评价。评价委员会一致认为,该技术创新性强、应用前景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建议加快示范装置建设。该项目由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所黄家辉研究员和刘应春高级工程师团队,与天津大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开发。与过氧化氢直接氧化法制环氧丙烷(HPPO)工艺不同,FHPPO将液固循环流化床反应器应用到环氧丙烷生产中,开辟了液固循环流化床反应器工业应用的新领域。该工艺具有绿色低碳、安全性高、经济性好等特点,关键技术指标均优于现有工艺。FHPPO采用液固循环流化床反应—再生系统代替传统列管式固定床反应器,强化了丙烯液相环氧化反应过程的传热和传质速率,提高了环氧丙烷生产效率。催化剂可连续循环再生,并可在线更换,实现了环氧化反应和催化剂再生高度耦合。该项目于2019年启动,百吨级中试装置于2021年建成运行。2022年1月8~10日,石化联合会组织专家组对中试装置进行了连续72小时考核标定。标定结果显示,装置过氧化氢转化率99.7%、环氧丙烷选择性98.2%、过氧化氢有效利用率99.9%、产品纯度99.95%,时空得率是目前国内外同类技术的2~3倍。有环氧丙烷企业表示,这一新技术如能尽快实现产业化,有望提升我国环氧丙烷生产技术水平。
【关键词】环氧丙烷,直接氧化新工艺,国际领先
【化 工】HPPO技术解环氧丙烷行业之需(2022-10-08)
【摘要】 10月8日,中国化工报讯,随着“双碳”政策的持续推进,环氧丙烷(PO)产业面临转型升级,绿色生产、工艺转变成趋势。如今,过氧化氢直接氧化法制环氧丙烷(HPPO)被视为环氧丙烷绿色生产新工艺,属于环境友好的清洁生产系统,代表了行业的发展方向,符合国家高质量发展和安全环保转型政策要求。目前,齐翔腾达与赢创、蒂森克虏伯签署HPPO工艺许可和技术服务协议,并正在建设30万吨/年PO项目。PO有多元化的生产工艺路线。然而,PO的传统生产工艺氯醇法与联产法会产生较多废弃物或副产品,生产效率也不高。这是目前PO行业在生产环节所面临的痛点。目前来看,PO的生产技术中,HPPO技术具有污染少、反应条件温和等特点。该技术以高浓度过氧化氢为氧化剂,将丙烯直接氧化成PO。这一工艺仅产生水这一种副产物,所需的蒸汽和电力消耗也相对较低,具备无共产物、投资成本低、原料利用效率高、环境友好、技术成熟等多重优点,关键工艺步骤受知识产权保护,且与上下游产业链互通,便于厂家发展上下游产业。
【关键词】HPPO技术,解环氧丙烷,行业之需
【化 工】世界首套万吨级煤基可降解材料项目建成投产(2022-10-08)
【摘要】 10月8日,中国化工信息周刊讯,9月19日,国家能源集团榆林化工公司(简称“榆林化工”)5万吨/年聚乙醇酸(PGA)生物可降解材料示范项目打通全部生产流程,正式建成投产。这标志着世界首套煤制PGA可降解材料示范项目实现工业化生产,对促进我国煤化工产业向“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转型发展具有重要示范意义和积极影响。该项目总投资94024.98万元,于2021年3月开工,建设地点位于陕西省榆林市榆神工业区清水工业园北区。项目产出的煤基PGA可降解材料采用国家能源集团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上海浦景化工技术,关键设备全部实现国产化,是国家级示范项目、煤制烯烃产业链延伸项目。与生产传统聚烯烃塑料相比,每吨PGA煤耗可降低约1/2,CO2排放降低约2/3,工业增加值增加2~3倍,但生产成本接近,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和环保效益。
【关键词】世界首套,万吨级煤基可降解材料,投产
【化 工】国内首套CHP法量产环氧丁烷装置中交(2022-10-08)
【摘要】 10月8日,中石化新闻网讯,9月,国内首套4000吨/年CHP(过氧化氢异丙苯)法量产环氧丁烷装置在燕山石化中交,标志着我国环氧丁烷国产化进程迈出关键步伐。环氧丁烷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主要用于生产中间体和聚合物,目前多应用于润滑油添加剂、低泡型洗涤剂、合成橡胶等领域。该装置采用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自主研发的CHP法制备环氧丁烷工艺技术,与其他共氧化法相比,具有生产工艺效率高、产品性能优良、“三废”产生量小且可完全处理等优点。装置投产后,将大幅提升环氧丁烷国产化替代率,为我国环氧丁烷下游产业降低成本、提升质量、拓宽应用场景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国内首套,CHP法量产环氧丁烷,中交
【化 工】我国首套年产25万吨磷石膏资源利用装置建成投产(2022-10-08)
【摘要】 10月8日,中国石油和化工讯,8月29日,湖北宜昌远安江北化工园区内一套年产25万吨磷石膏资源利用示范装置正式建成投产,装置以实现连续安全稳定运行并通过了72小时考核,生产出合格的商品硫酸和水泥熟料产品,各项工艺技术指标全部达到设计要求。该项目由成都千砺金科技创新有限公司提供授权专利技术,并与湖北柳树沟矿业集团旗下宜昌西部化工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成立的宜昌成远环保新材料有限公司承担建设。该装置采用第三代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石膏制酸专利技术,其特点是比第二代石膏制硫酸工艺热效率利用高,综合能耗节约30~40%,投资节省三分之一以上,并完全实现磷石膏资源化全循环全利用,为磷化工吃干榨尽开辟了一条新路径。
【关键词】首套25万吨,磷石膏资源利用,投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