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天然气】工程院自主技术助蓬深6井成功固井(2023-02-28)
【摘要】 2月28日,中国石油新闻中心讯,2月11日,中国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采用自主研发的复杂超深井固井密封完整性控制成套技术,在西南油气田蓬深6井直径127毫米尾管固井中成功施工,为亚洲最深直井的顺利打成提供强有力的工程技术支撑,助力蓬莱气区天然气勘探开发。固井是保障优质快速建井和支撑油气勘探开发的关键工程技术,蓬深6井地质条件复杂,面临超深、超高温、超高压、高含硫和多套压力层系等挑战。聚焦系列技术瓶颈,工程技术研究院固井技术研究团队通过深入攻关、方案研讨和细化措施,攻克了超200摄氏度高温下的水泥浆调凝困难、水泥石强度低、韧性改造难度大,以及油基钻井液与水泥浆“见面稠”、驱替困难等多项技术难题,形成了以超200摄氏度高温水泥环密封完整性为核心的驱油型高效抗污染冲洗隔离液+精细控压固井等成套技术。工程技术研究院将深入总结蓬深6井固井成功经验,进一步强化特深高温高压固井系列技术攻关,为下一步四川盆地打成打好万米科探井做好工程技术储备。
【关键词】工程院,自主技术,固井
【石油天然气】老井侧钻技术助老气田效益稳产(2023-02-28)
【摘要】 2月28日,中国石油新闻中心讯,截至2月20日,长庆油田天然气老井侧钻井冬季保供阶段平均日开井60口,日产气100万立方米,3个月累计产气量达9000余万立方米,有效助力了下游用户温暖过冬。近年来,长庆油田天然气长停井、枯竭井等低产低效井数量呈逐年递增态势。针对这一难题,长庆油田油气工艺研究院围绕油田公司“率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总体目标,开展了多项老气井进攻性挖潜措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老井侧钻技术是挖潜井间层间未动用剩余储量的有效手段,应用前景广阔。以前,长庆油田天然气侧钻水平井主体以裸眼完井方式为主,受裸眼井眼不规则、井径变化大、段间封隔有效性差等影响,侧钻水平井产能未得到完全释放。对此,油气工艺研究院加大技术攻关力度,结合老气田低压致密,砂体连续性差、非均质性强等开发难点,依托集团公司重大科技专项,开展了侧钻水平井、定向井等多井型侧钻挖潜技术攻关。
【关键词】老井,侧钻技术,老气田
【石油天然气】辽河油田超临界注汽技术盘活难采储量(2023-02-24)
【摘要】 2月24日,中国石油新闻中心讯,截至2月16日,辽河油田冷家油田开发公司第一口超临界锅炉注汽试验井——冷37-53-584井已连续生产23天,日均产油达到9吨,含水率下降至65%,累计增油140吨。这口井的成功实施,标志着超临界锅炉注汽技术助力辽河油田实现“三个突破”,即可开发稠油油藏埋深由1600米增加至1800米、原油黏度由6000毫帕·秒提升至4万毫帕·秒、渗透率由200毫达西降低至110毫达西,扩展了难采稠油油藏开发的“深度、黏度、物性”范围。冷家堡油田低渗稠油难采储量采出程度低。为盘活这部分难采储量,辽河油田开发事业部统筹谋划,冷家油田开发公司地质研究所技术人员通过开展超临界蒸汽特性和增油机理研究,开展超临界锅炉注汽试验。2022年12月,技术人员对冷37-53-584井实施超临界锅炉注汽试验,2023年1月25日投产即见油。
【关键词】辽河油田,超临界,注汽技术
【石油天然气】我国深层油气开发关键核心技术应用效果显著(2023-02-15)
【摘要】 2月15日,中国石油新闻中心讯,2月13日,由安全环保院参与研发的“深层油气勘探与开发井筒工程风险防控技术及工业化应用”项目,在我国东部、西部、西南等多个油气田推广应用,有效支撑了国家深地战略和西气东输重大民生工程,为我国深层油气资源安全高效勘探开发提供了关键核心技术,取得了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加快开发深层油气尤其是天然气资源,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和实现“双碳”目标的主要途径和重大需求。深层油气勘探开发面临建井风险大、成本高以及井筒服役条件苛刻、安全屏障失效等世界性难题。油气井筒构建和服役安全保障技术是目前制约国内外深层油气高效勘探开发的关键技术之一。项目近3年在国内外10余个油气田应用2300余口井,增加利润12.6亿元;授权发明专利19件、软件著作权18件,制定国家、行业、企业标准13项,出版专著4部,发表论文155篇,荣获2022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关键词】深层油气,核心技术,应用
【石油天然气】大庆油田启动首个纳米调驱先导试验(2023-01-31)
【摘要】 1月31日,中国石油新闻中心讯,日前了解到,大庆油田启动首个纳米调驱先导试验——肇212北部油田纳米调驱试验,预计增产原油31.675万吨。该试验有望为大庆油田裂缝性油藏剩余储量的有效动用探索出一条新路。此次纳米调驱试验采用的纳米微球调驱剂是一种新型调驱剂。大庆外围油田油层孔隙度低、渗透率差,常规的化学调驱剂无法注入地层。而纳米微球粒径为5至120微米,仅为油层孔喉半径的1/10,可顺利注入油层深部发挥作用。通过控制注入压力和注入速度,纳米微球可以选择性地发挥调整油层剖面和驱替剩余油的作用。在油层高渗透部位,纳米微球可在油层孔隙的孔喉处发生桥接和堵塞,迫使后续流体液流转向,逐级封堵油藏非均质层中的高渗通道。在油层低渗透部位,纳米微球可附着在油层孔隙表面,改变岩石表面润湿性,剥离剩余油,提高驱油效率。室内岩芯驱油实验获得的数据表明:纳米微球调驱较常规水驱可提高采收率14.51个至17.52个百分点,显现出良好的挖潜效果。
【关键词】大庆油田,纳米调驱,先导试验
【石油天然气】大庆葡萄花油田复合微生物技术降黏增产(2023-01-30)
【摘要】 1月30日,中国石油新闻中心讯,大庆葡萄花油田积极推进复合微生物降黏增产技术试验,取得喜人效果。截至1月18日,去年以来现场应用26口井,阶段投入产出比为1:2.9,单井创效41万元。复合微生物降黏增产技术,是利用特定的复合微生物菌群的新陈代谢活动来降低原油黏度,改善乳化性能,提高流动性,从而提高原油采收率的一项生物增产技术。该技术所使用的复合菌群以原油为唯一营养源,可以高效分解原油中的石蜡、沥青、胶质等大分子烃类物质,有效降低原油黏度,提高流动性。实验室条件下,对石油烃类物质降解率最高可达89%。复合微生物菌群的代谢产物——生物酶,是一种性质优良的表面活性剂,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和催化作用。大庆采油七厂工艺研究所综合方案室青工张锦坤介绍,这种新型复合微生物菌群还具有耐高温、生长繁殖速度快的特点,能以地层中的原油为食,在地层中长期生存,可以有效延长措施有效期,提升措施效益。
【关键词】葡萄花油田,微生物技术,降黏增产
【石油天然气】冀东油田西部探区日产天然气突破百万方(2023-01-30)
【摘要】 1月30日,中国石油新闻中心讯,1月10日从冀东油田传来消息,冀东油田西部探区管输井开井增至47口,日产天然气达110万立方米,日产气突破百万立方米。为加快推进西部探区天然气勘探开发,油田大力推行勘探开发一体化、地面地下一体化、地质工程一体化、生产经营一体化、技术经济一体化“五个一体化”工程,创造了新区块立体勘探的冀东速度。佳南1H井创造国内深部煤岩钻井水平段最长纪录。5座集气站、1座末站、2座公寓、近600公里集输管道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年处理天然气36亿立方米的特大型天然气处理厂建成投产,实现“五大首次突破”,即首次采用自主研发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乙烷回收技术,首次研发1000万立方米/日国产化天然气膨胀机技术,首次实践国内第一座2万立方米三罐底双金属全包容乙烷储罐技术,首次在天然气处理厂采用综合集成大型110千伏橇装变电站技术。开创同类油气田地面建设工程速度最快、占地最少、工艺流程最完善、能耗指标最优等多项新纪录。
【关键词】冀东油田,西部探区,一体化工程
【石油天然气】工程技术研究院膨胀管封堵作业刷新三项纪录(2023-01-30)
【摘要】 1月30日,中国石油新闻中心讯,1月4日,中国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自主研发的直径219毫米高性能膨胀管在华北油田隆华1井成功实施封堵作业。此次施工刷新膨胀管国内封堵作业长度、膨胀管应用深度与温度三项纪录,标志着工程院膨胀管技术在深井超深井应用中实现新的突破。隆华1井是华北油田部署在河套盆地临河坳陷兴隆构造带光明构造的一口井。为解决钻进过程中的复杂难题,技术人员决定采用膨胀管进行封堵。在华北油田精心组织、渤海钻探四公司大力配合下,工程院优质高效完成膨胀管施工作业,为该井后续安全钻进打下良好基础。膨胀管技术在隆华1井的成功应用,标志着工程院膨胀管技术在超深井封堵作业中取得重大突破,为我国超深井井身结构拓展增添了一项新利器,对超深井钻探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膨胀管,封堵作业,刷新纪录
【石油天然气】西部钻探新技术提升固井质量(2022-12-30)
【摘要】 12月30日,中国石油新闻中心讯,截至12月底,西部钻探固井公司自主研发的5种油井水泥外加剂现场应用13井次,固井质量合格率达100%,为提高固井质量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思路。西部钻探固井公司着眼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致力于复杂固井技术和外加剂研发。在今年开展的“XZ系列油井水泥外加剂的研发”项目研究中,这个公司科技人员组成攻关小组,对5种固井外加剂,即膨胀剂、降失水剂、早强剂、缓凝剂和消泡剂,分别开展科研攻关。历时数月,其间多次组织讨论研究,复盘试验数据,分析总结原因,攻坚克难,最终开发出性能优异稳定的5种固井外加剂,共同构成了XZ系列固井外加剂的重要组成部分。5种油井水泥外加剂产品现场应用效果良好,为后续实现该项目从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到产业化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提升公司固井技术服务能力赋能增效。
【关键词】西部钻探,新技术,固井
【石油天然气】中油测井过钻具测井装备通过CNAS认证(2022-12-30)
【摘要】 12月30日,中国石油新闻中心讯,12月26日,中油测井自主研制的FITS-55系列仪器通过中国航天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175摄氏度/20小时高温环境检验,获得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认证。这一重要成果标志着国产过钻具测井仪器耐温耐压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FITS过钻具测井装备是中油测井聚焦复杂井通用需求,打造的适用高效复杂井测井利器,包括FITS-57和FITS-55两个系列,目前已在长庆、吐哈、新疆、大庆等油田推广应用580井次,作业时效较传统工艺提高53%,测井资料受到用户认可。FITS-57入选集团公司2022年度自主创新重要产品,并外销哈里伯顿公司1套,实现整建制装备海外市场突破。过钻具仪器研发团队经过近3年的攻关,实现常规仪器的温压性能升级、高温高性能的大容量存储等关键技术的突破,进一步提升装备的稳定性、可靠性和适用性,形成了小直径、全系列、多模式的过钻具测井装备,填补了深层、超深层非常规油气水平井等复杂井过钻具测井系列的空白,将为深地深海及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中油测井,过钻具,测井装备
【石油天然气】油气体积开发理论取得重要创新成果(2022-12-29)
【摘要】 12月29日,中国石油新闻中心讯,12月12日,中国石油首创“体积流动单元”概念,建立了不同于常规层状油气藏开发理论的体积开发理论,提出了相应的开发思路和技术对策,或将引领复杂油气藏开发方式变革。区别于传统分层开发理论,体积开发理论以“体”为基本开发单元,以单元体为基础,设计开发井网,构建立体流动系统,实现分单元体开发,适用于海相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直立”断溶体油藏和页岩油气。其中,天然缝洞单元体、人工缝网单元体体积开发技术和管理模式,将分别对推动我国碳酸盐岩缝洞型油气藏、海相页岩气的勘探开发具有重大意义。此次理论创新不仅为国内外碳酸盐岩缝洞型油气藏、页岩油气高效规模开发和科学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而且将为我国陆相页岩油等复杂油气田科学开发提供指导和借鉴。
【关键词】油气体积,开发理论,重要创新
【石油天然气】大庆油田一项射孔技术填补国际空白(2022-12-29)
【摘要】 12月29日,中国石油新闻中心讯,截至12月9日,大庆油田试油试采分公司研究的水平井电缆桥射联作精准定向射孔技术,完成了地面检验测试及34井次现场试验,取得了较好的试验效果。该项工艺技术填补了国际空白。据了解,此项射孔技术攻克了井下射孔方向检测、射孔深度准确测量、模块化内定向3项关键技术,研制了倾角检测模块、桥射联作深度处理系统、模块化内定向分簇射孔器等核心装置。该技术具有多级选发点火控制功能,可实时在线检测射孔弹的方向,解决了以往水平井桥射联作定向射孔无法观测射孔弹方向的世界性难题。10月份,大庆油田试油试采分公司应用该技术圆满完成一口重点试验区井套管外避光纤射孔施工任务,射孔方位实际检测精度达到±0.1度,射孔定向施工成功率达100%。该技术可应用于所有水平井电缆桥射联作定向射孔方位的实时检测,尤其适用于套管外避光纤射孔工艺,具有较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大庆油田,射孔技术,国际领先
【石油天然气】研究院长庆分院科技创新助油田增储上产(2022-11-30)
【摘要】 11月30日,中国石油新闻中心讯,11月26日,研究院长庆分院依靠科技创新,持续提升服务保障能力,配合长庆油田陇东页岩油勘探取得突破性进展,助力陇东页岩油2022年新投井日产量获得高产。今年年初以来,面对陇东页岩油产能建设提高单产、累产和效益开发的巨大挑战,长庆分院运用“三个阶段、七个好”地震地质工程一体化新方案,高效支撑大平台、长水平段实施,为产能建设和提质提效发挥了物探保障作用。根据三维地震精细刻画页岩油平台区微构造特征,持续提升超薄“甜点”预测精度,深入攻关微裂缝空间形态,积极探索以平台为单元的地震油藏建模方法,系统完善页岩油“甜点”新认识。同时,坚持践行“前后方一体化支撑”项目运作方式,强化高效组织、科学管理、精细运作,充分发挥公司采集处理解释综合一体化优势。创新水平井地震地质工程一体化解决方案,在页岩油平台部署、水平井优化设计、动态随钻跟踪导向、试油压裂方案优化、压后施工跟踪分析等工作中发挥技术支撑作用。
【关键词】地震地质,工程一体化,新方案
【石油天然气】中油测井智能测导助力水平井高速钻进(2022-11-30)
【摘要】 11月30日,中国石油新闻中心讯,11月24日中油测井收到来自长庆油田风险勘探项目组的感谢信。中油测井精准实施随钻导向服务,装备钻进“千里眼”实时识别钻进轨迹,高效保障集团公司重点井榆探2H井钻进作业,助力平均钻井机速达14.02米/小时,同比提速28.62%,打破该井所在区域灰岩水平井进尺最快纪录,取得旋转导向7.46天、储层钻遇率98.66%、作业一次成功率100%的好成绩。智能测导技术主要为建立随钻工具数据采集、地质导向分析、工程预警一体化作业模式,旨在提高单井钻遇率和机械钻速,降低井下工程风险,对井下工程异常及时预警。榆探2H井水平段长1500米,层位有效厚度仅3.9米,且顶底伴有煤层、碳质泥岩。中油测井精细组织生产,结合服务需求,使用智能测导技术实时识别,掌握井下实际情况,实时分析轨迹与储层的位置关系,实现导向轨迹精准控制,提高钻遇率。同时,有效降低施工风险,实现安全快钻。
【关键词】中油测井,智能测导,高速钻进
【石油天然气】中油测井解锁南缘深层气藏勘探密码(2022-11-30)
【摘要】 11月30日,中国石油新闻中心讯,11月11日,中油测井运用高温高压小井眼测井技术,先后在南缘地区,顺利完成集团公司风险探井呼101井、呼102井常规测井和特殊项目测井任务,测井资料优质率均为100%。据悉,自呼探1井获重大突破后,新疆油田开启了南缘超深层天然气勘探的新纪元。为进一步扩大勘探成果,油田部署了呼101井和呼102井,但其高温高压、地层复杂等特点,依然是精细刻画气藏的最大难题。中油测井提前制定“南缘精细测井”保障方案,并全面推进高温高压小井眼测井技术应用,结合现有成像测井装备和万米绞车系统,形成高精度、高准度的测井保障模式,使超深层、超高压、超高温地层测井资料采集质量获得了飞跃式的提升。同时,中油测井多次组织专家集中研讨,准确识别地层产状、古水流方向,并结合岩石物理实验及研究成果,深入挖掘测井资料的丰富信息,破解深层碎屑岩裂缝有效性评价难题,不仅为加深区域地质构造认识提供了重要支撑,也为推动新疆油田天然气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关键词】中油测井,深层气藏,勘探密码
【石油天然气】中国石化宣布:旋转导向技术获重大突破(2022-11-14)
【摘要】 11月14日,中国石化新闻网讯,近日,中石化经纬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经纬旋转地质导向钻井系统被专家组鉴定为“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系统成本较国际同类型产品降低了50%,研发制造过程涉及十几个领域,被称为石油工程技术“皇冠上的明珠”。自2021年首次在涪陵页岩气地区应用成功以来,该系统已实现多场景规模化应用,突破了国外技术壁垒,有效推进高端装备国产化,确保石油工程领域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经由5名院士参加的专家组鉴定:经纬旋转地质导向钻井系统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导向头工具面测量精度、方位电阻率测量精度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旋转地质导向钻井系统是石油工程领域最前沿、最高端的技术装备,是实现地质目标、提高油气钻遇率、降本增效的关键利器。
【关键词】中国石化,旋转导向技术,重大突破
【石油天然气】中原油田“绿色制氢项目”液氮系统进入调试阶段(2022-10-31)
【摘要】 10月31日,中国石化新闻中心讯,近日,中原油田兆瓦级可再生电力电解水制氢示范项目(以下简称“绿色制氢项目”)液氮储罐全部吊装完毕,“绿色制氢项目”液氮系统正式进入调试阶段。据悉,液氮储罐主要用来储存、调试、吹扫氮气,是绿色制氢项目的重点设备之一。此次吊装的液氮罐罐体容量达到30立方米,能够满足项目氮气使用。当前,该项目正处于施工建设阶段。油气加工技术服务中心组织开展光伏板安装生产等竞赛活动,鼓励所有员工积极参加竞赛,落实“全员创效”理念,加快推进项目施工建设。他们还积极与中原油田热力分公司等单位协调,多施工场地同时施工,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全面推进施工进度。
【关键词】中原油田,绿色制氢,液氮系统
【石油天然气】广西石油提升数字化经营能力促企业提质增效(2022-10-31)
【摘要】 10月31日,中国石化新闻中心讯,今年以来,广西石油立足顾客消费需求和消费方式新变化,主动拥抱数字化发展转型,积极探索并参与数字化经营新模式,通过数字赋能、数字驱动、数字共建等手段,深挖平台数据在加油站经营管理中的应用价值,逐步提升数字化经营能力,强力推动企业提质增效和高质量发展。强化数据分析赋能企业经营决策。广西石油每周跟踪分析区域车流量、市场占有率、进站率、通过时长等关键指标,结合销量变化加强大数据运用。三季度以来依托大数据指导制定实施经营决策,实现量效双收。区地信息互通驱动营销量效兼收。为深化数字化营销应用,该公司向各地市公司制定下发SaaS平台应用指导意见,畅通区地两级大数据信息分享渠道。
【关键词】广西石油,数字化,提质增效
【石油天然气】我国首套坐落管柱在深水油田成功应用(2022-10-20)
【摘要】 10月20日,中国石油新闻中心讯,10月9日,由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技术分公司自主研发的我国首套液控坐落管柱,在南海深水油田——流花11-1油田向500米水下成功送入油管挂工具,自身顺利返回平台,这标志着我国已经具备了深水完修井工具装备自主设计制造和现场服务综合一体化能力。深水油田开发对于水下工具装备有着极高要求,国内对于深水水下坐落管柱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深水坐落管柱作为实现深水完井、修井及弃置期间水下油管挂安装回收、水下电液供给测试及应急解脱和紧急关井等需求的井控安全屏障,直接关系到深水油气田完修井作业安全。经过3年的持续攻关,海油发展工程技术公司成功研发出适用500米水深的液控式水下坐落管柱。该产品具有8条独立的液压通道和2条电穿越通道,实现油管挂水下锁紧/脱手的精准控制和电潜泵信号的精准传输,通过DNV(挪威船级社)全流程认证,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综合成本较国外产品降低50%以上。据介绍,深水液控坐落管柱成为海油发展工程技术公司成功研发的首套深水完修井服务产品,开启了我国海上深水油田自主服务的探索应用之路,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
【关键词】首套,坐落管柱,成功应用
【石油天然气】我国油气领域首个基础科学中心项目获批立项(2022-10-11)
【摘要】 10月11日,中国石化新闻网讯,工程技术研究院参与申报的“超深特深层油气钻采流动调控”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历经通信评审、会评答辩、专家组现场考察和评审委员会评定等严格评审程序,最终成功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简称基金委)立项资助。该项目是我国油气领域首个基础科学中心项目,也是工程技术研究院首次参与承担的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开创了工程技术研究院深度参与国内最高基础理论研究平台的先河。基础科学中心项目是基金委迄今为止定位最高的科学基金项目,旨在集中和整合国内优势科研资源,瞄准国际科学前沿,超前部署。充分发挥科学基金制的优势和特色,依靠高水平学术带头人,吸引和凝聚不同领域及不同学科方向的优秀人才,着力推动学科深度交叉融合,相对长期稳定地支持科研人员潜心研究和探索,致力科学前沿突破,产出一批国际领先水平的原创成果,抢占国际科学发展的制高点,形成若干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学术高地。
【关键词】油气领域,基础科学,项目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