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天然气】装备新突破,填补国产产业链空白(2023-07-31)
【摘要】 7月31日,中国石化新闻网讯,7月26日,由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海油工程)牵头研制的首条国产“永久系泊钢缆”成功应用于“南海奋进”FPSO系泊系统,单点系泊系统是重要的海上油气生产设施,其中,“永久系泊钢缆”作为系泊系统的核心部件,其质量和性能对于整个系统的安全运行和生产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我国海上油气生产中,长期以来一直依赖进口系泊钢缆,购置成本高、供货周期长、维保响应不及时。经过多轮产品方案讨论,经历多种实验测试,自主研制钢缆产品成功通过了中国海油专家审查认证,近日用于南海奋进号跨海域移位项目,成功铺设于惠州海域,并与单点转塔浮筒连接,实现了国产钢缆又一重大里程碑点。
【关键词】永久,系泊,钢缆
【石油天然气】海洋超疏水聚氨酯海绵实现油水高效分离及微塑料吸附(2023-07-31)
【摘要】 7月31日,中化新网讯,近日,广东省科学院化工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余龙飞团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州市科技计划重点项目、广东省科学院建设国内一流研究机构行动专项资金等项目资助下,通过浸涂法制备出了一种绿色的超疏水/超亲油聚氨酯海绵。相关研究论文发表于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Technology。含油污水和微塑料是目前影响水资源安全的主要两个污染源,尤其随着塑料用品的广泛使用,微塑料几乎已经无处不在,严重影响地球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如何快速且高效地来去除这些污染物已经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然而,开发一种可持续的多功能吸附材料来去除多种污染物一直是一个挑战。该研究工作为制备绿色多功能超疏水海绵提供了一种新的策略,并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大规模应用体现出巨大潜力。
【关键词】浸涂法,绿色,超疏水
【石油天然气】全球首枚液氧甲烷运载火箭发射成功(2023-07-31)
【摘要】 7月31日,中国石化新闻网讯,一枚中国民营运载火箭创造了历史。7月12日上午,由蓝箭航天空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朱雀二号遥二液氧甲烷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火箭进入预定轨道,试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朱雀二号是全球首枚成功入轨的液氧甲烷火箭,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在新型低成本液体推进剂应用方面取得突破。液氧甲烷推进剂不仅容易获取,也更有利于火箭的回收复用。在开发液氧甲烷火箭的过程中,团队发现液氧甲烷在可重复使用火箭中的优势甚至超过预期,可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液氧,甲烷,推进剂
【石油天然气】我国自主研制的海底地震勘探采集核心装备获突破(2023-07-31)
【摘要】 7月31日,中国石化新闻网讯,7月27日,我国自主研制的海底地震勘探采集核心装备——“海脉”在渤海海域正式投入使用,标志着我国在高端海洋油气勘探技术上迈出关键一步,对加大海洋油气勘探力度、进一步健全自主可控的海洋油气勘探装备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海脉”具有体积小、布放灵活、适应水深范围宽、超低频性能高等特点,如同“千里眼”一样可以看清埋藏几千米深的油气储层。成千上万个“海脉”通过专业收放装备有规律地布放在海床指定位置,接收来自海底地层反射的地震波信号,并以数据的形式存储下来,作业完成后将其收回,下载分析采集到的数据信息,进而处理成地震剖面,实现对地层的精准“号脉”。中海油服物探事业部负责人表示,“海脉”的成功应用有助于更加清晰准确地获取更深地层和复杂地质构造下的油气藏信息,将为我国海洋油气精准勘探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关键词】海脉,渤海,海域
【石油天然气】大庆油田薄储层井震融合高精度预测技术国际领先(2023-06-30)
【摘要】 6月30日,中国石化新闻网讯,6月16日记者获悉,在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成果鉴定会上,大庆油田牵头申报的薄储层井震融合高精度预测技术被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当前,我国油气勘探开发面临海相储层埋藏深,陆相沉积相变快,总体呈现出“深、薄、隐、碎”特征的瓶颈,国外成熟的地震预测方法是基于埋藏较浅、相对均质的海相地层,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大庆油田针对国内极其复杂的地质条件,提出原创性储层预测理论,研发自主知识产权的地震高精度预测方法,攻克薄储层预测的世界级难题,打造世界领先水平的系列软件,保障国内油气资源的高效勘探开发。
【关键词】类型,薄储层,预测
【石油天然气】中国石油集团首个气体泡沫采油技术试验平台在吐哈建成(2023-06-30)
【摘要】 6月30日,中国石化新闻网讯,6月21日,记者从吐哈油田公司获悉,集团公司首个气体泡沫采油技术试验平台近日在吐哈油田哈密石油基地建成,目前正在进行新一轮试验。气体泡沫采油是利用气体、泡沫等多种驱替介质相结合,以提高单井产量和采收率为目的的采油技术。吐哈油田气体泡沫采油技术起步于葡北油田,在多种油藏规模应用,效果显著,被评为2017年集团公司12项标志性技术之一,支撑吐哈油田在鲁克沁建成了国内最大的稠油减氧空气泡沫驱试验区,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
【关键词】采油,吐哈,哈密
【石油天然气】我国首次高压力纯氢管道试验取得成功,各项结果均达预期(2023-06-30)
【摘要】 6月30日,中国石化新闻网讯,25日,我国首次高压力纯氢管道试验,在国家管网集团管道断裂控制试验场取得成功,这为我国今后实现大规模、低成本的远距离纯氢运输提供技术支撑。在哈密国家管网集团管道断裂控制试验场,工作人员完成了6.3兆帕管道充氢测试和9.45兆帕管道爆破测试,各项结果均达到预期。国家管网集团西部管道公司技术专家 邱姝娟:我们利用为期一个月的试验,包括(管道的)充氢测试和(纯氢)爆破两个阶段,来验证管道设备的氢气相容性、阻隔性以及设备连接处的密封性。本次试验是国内首次对输氢非金属管道进行的高压在线测试,也是国内首次对非金属管道进行高压纯氢爆破试验。此次试验依托的国家管网集团管道断裂控制试验场,是继英国、意大利之后全球第三个管道断裂控制试验场。
【关键词】断裂,控制,试验
【石油天然气】我国首口万米科探井鸣笛开钻(2023-06-30)
【摘要】 6月30日,中国石化新闻网讯,神舟十六赴苍穹,万米深井探地宫。5月30日11时46分,我国首口万米科探井——中国石油深地塔科1井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鸣笛开钻,标志着我国向地球深部探测系列技术跨入世界前列。世界新增油气储量的60%来自深部地层,我国83%的深地油气仍有待探明开发。深地塔科1井所处的塔里木盆地,是我国最大的深地油气富集区。向地球深部进军,成为石油战线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必由之路。中国石油集中攻坚,自主研制了全球首台12000米特深井自动化钻机。钻机连续提升最大钩载达900吨,可轻松吊起2架满载波音747-8客机,有效解决了1200多节钻杆带来的高负荷难题。创新研发高性能PDC钻头、220摄氏度超高温工作液体系,解决了极限温度下“钻不了”的技术难题。“在不断探索深地极限的过程中,我们正在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深地塔科1井实现了钻井技术、装备制造、工程材料等多领域突破。
【关键词】深地,塔里木,盆地
【石油天然气】大港油田探索油井生产管理新路径,油井智能调控产品赋能油气开发(2023-05-30)
【摘要】 5月30日,中国石油新闻中心讯,大港油田将人工智能与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有机结合,成功研发系列油井智能调控产品。截至5月23日,产品已在大港、大庆等油田规模应用,自感知、自学习、自决策、自执行、自适应贯穿油井生产全生命周期,实现了人工操作向智能管控模式转变。大港油田通过5年攻关,成功研发出基于人工智能与云边协同的油井智能调控技术及软硬件产品,走出了一条油井生产管理方式的新路径。油井智控终端置于控制柜,与仪器仪表互联互通,实现井口压力、温度、载荷、电参、含水等生产参数一体化,采集、传输、存储、管理和应用综合数字传输到系统,实现自主、智能决策以及分析与决策过程可视化,仅这一项就可以压缩成本30%以上。系统对采集的生产数据进行深度学习,工况变化识别有效率大于等于95%,产液量计算准确率大于等于90%。
【关键词】大港油田,油井智能,调控产品
【石油天然气】我国首个油气物联网技术标准实施(2023-05-24)
【摘要】 5月24日,中国石油新闻中心讯,5月22日,从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获悉,由该院牵头制定的《物联网—面向陆上油气生产的物联网系统技术要求》国家标准已于5月1日正式实施。该标准是我国在油气生产物联网领域的首个技术标准。该标准结合我国物联网技术和油气生产行业发展现状及特点,确定标准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以智能控制和信息通信为着力点,充分考虑标准的适用性,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产业化和市场推广等方面的主体作用;充分利用现有基础和成果,整合油气、电子、通信等行业现有资源,实现标准与油气产业发展结合、行业标准与国家标准结合、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结合。该标准从系统功能、系统性能、安全、系统部署、系统测试方面规定了陆上油气田物联网感知、通信、应用等主要内容,将促进我国油气生产物联网在整个能源行业的标准化应用与健康发展,可有效指导油气田物联网系统建设,满足油气田生产精细化管理需要。
【关键词】油气,物联网,技术标准
【石油天然气】中国石油连续管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2023-05-23)
【摘要】 5月23日,中国石油新闻中心讯,5月18日,从连续管技术交流会暨全系列连续管作业技术推广专项推进会上获悉,近年来,中国石油连续管技术全面提升,应用范围持续扩大。2022年,中国石油连续管年作业量达到7826井次,最长水平段达到3931米,创单机年作业509井次的世界纪录。连续管技术作为“万能”作业技术,是转变井下作业方式、推动行业技术升级换代、助力油气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的特色技术。2007年,在研制出国内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连续管作业机、成功填补国内空白后,中国石油在连续管装备、工具与工艺,作业软件及配套等方面全面攻关,实现了从跟跑到部分领跑的跨越式发展。作为连续管技术研究与推广的牵头企业,工程技术研究院联合宝鸡钢管公司、各钻探企业和油田企业,研发了三大类8种结构连续管作业机,形成了五大系列53种作业工艺,可适应不同作业区域、作业井深的使用要求,满足修井、储层改造、试油测试、采油采气等各种作业需求。
【关键词】中国石油,连续管技术,跨越式发展
【石油天然气】中油测井智能导向系统获重要创新成果奖(2023-05-17)
【摘要】 5月17日,中国石油新闻中心讯,5月11日,在第二届石油石化装备产业科技大会暨科技创新成果展览会上,中油测井自主研发的CNPC-IDS智能导向系统V1.0,获得最高奖项——“2023年中国石油石化装备行业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杰出创新成果”奖。中油测井CNPC-IDS智能导向系统在长庆、塔里木、新疆、西南、辽河等油气田完成30余口井的试验与推广,解决了水平井、大位移井等钻井易托压、轨迹控制难、钻速慢、水平段延长困难等难题,成为非常规、超深油气藏经济高效开发的核心装备。在西南油气田大安1H1-4井完成一趟钻进尺2045米,创造了自研旋转导向装备单趟进尺新纪录,刷新了该区块旋转导向装备单趟钻作业纪录。中油测井融合旋转导向、随钻测井、地质导向决策分析等产品和机、电、液、测、控等跨专业技术,攻克了旋转导向力矢量控制、多扇区方位伽马成像、动态工程参数测量、微弱信号检测和复杂环境下编解码等5类21项核心技术,突破了高温液压闭环标定技术“卡”点,大幅提升了该系统高温环境下的可靠性。
【关键词】中油测井,智能导向系统,创新成果奖
【石油天然气】中国石油规划总院油气集输实验室投运成功(2023-04-23)
【摘要】 4月23日,中国石油新闻中心讯,4月20日,由中国石油规划总院与吉林油田、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合作共建的油气集输实验室在吉林油田二氧化碳开发公司黑79站投运成功。实验室可开展真实原油天然气工况原油凝点温度以下集输管道流动特性实验研究,为油田进一步提升地面集输效率、降低成本和能源消耗提供了坚实基础。油气集输实验室是在“产学研”一体化相互融合模式下的探索与尝试,更是规划总院推动完全项目制管理的重要成果。“油气集输环道实验及控制系统”是实验室一期建设工程,经过近一年的研发,最终完成投运,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实验室将主要针对油气地面工程领域的难点和痛点开展科研攻关,提供油气集输方案和运行参数优化方案,提高油田资源配置效率。
【关键词】中国石油,油气集输,实验室
【石油天然气】新疆油田:首次膨胀管裸眼封堵创下两项国内纪录(2023-04-23)
【摘要】 4月23日,中国石油新闻中心讯,4月16日,新疆油田百21井区bHW2019井的膨胀管工具顺利提出井口,标志着膨胀管裸眼封堵试验成功,创下国内膨胀管裸眼封堵施工最大井斜、最大井身全角变化率两项纪录。bHW2019井造斜段最大井深2580米,最大井斜83度。造斜段的扩眼钻进、六臂井径测量、超长缓凝水泥浆体系应用、膨胀管下入和膨胀作业均为新疆油田首次开展。这次试验成功为百21井区实现更少钻井开次、更大完井套管尺寸的现场需求提供了可行方案,为各复杂层系开发区块高效建产提供了有力技术保证。同时,通过试验拓宽了勘探过程中应对多套异常压力层系的思路。试验将国内膨胀管裸眼封堵技术实施井斜纪录由65度提升至83度,实现应用范围由定向井向水平井的跨越。
【关键词】新疆油田,膨胀管,裸眼封堵
【石油天然气】中国石油青海油田超高温大斜度井分段改造技术获重大突破(2023-04-20)
【摘要】 4月20日,中国石油新闻中心讯,4月上旬,中国石油青海油田昆2-X1井桥塞分段大规模压裂施工圆满成功。这是国内首次在超深超高温大斜度井中应用桥塞分段压裂技术,刷新了国内超高温基岩气藏压裂施工排量最大、加砂规模最大等多项指标,标志着中国石油超深超高温大斜度井精细分段压裂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昆2-X1井位于柴达木盆地阿尔金山前东段昆特依凹陷昆特依一号构造带,完钻井深为7344米,储层温度为197.5摄氏度,斜度达60度,是目前国内温度最高的基岩大斜度井。昆2-X1井采用“一段酸化+三段压裂”的储层改造方案,累计施工液量为4283立方米,加砂量为168.5立方米,刷新该类别井压裂施工纪录。其中,这口井应用的压裂液及酸液配方体系为工程技术研究院自主设计研发,压裂液整体性能与酸液腐蚀速率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昆2-X1井储层大规模高效改造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
【关键词】中国石油,超高温,大斜度井
【石油天然气】全球首创,中国海油高温取心技术填补国际空白(2023-04-18)
【摘要】 4月18日,国际石油网讯,近日,中国海油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创的高温电驱式小井眼(6英寸)大直径旋转井壁取心仪(MRCT-dumpy5)在渤海油田再次应用成功,仪器一趟入井取心39颗,作业井温接近170摄氏度,填补了高温深层小井眼大颗粒岩心获取技术的国际空白。近年来,随着海域勘探向“双新双深双高”领域拓展,如何在高温高压、小井眼的极端环境中,获取合格的大直径岩心,是目前行业的一大技术难题。据介绍,该技术采用自主首创的电动直驱技术,突破了高可靠高精密钻头运动轨迹小型化控制技术、高温高效电动直驱取心技术、适用于小井眼的插装式高可靠井下岩心精确区分技术、高温大功率控制技术等难题,仪器耐温达205摄氏度、岩心直径1.5英寸、长度2.15英寸,一趟下井可收获岩心60颗,获得4项国际专利,仪器性能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关键词】中国海油,高温取心,技术
【石油天然气】中油测井iWAS系统首测成功(2023-03-31)
【摘要】 3月31日,中国石油新闻中心讯,3月8日至17日,中油测井自研iWAS射孔取芯综合地面系统在长庆油田首测取得圆满成功。该系统集磁定位、伽马等测井曲线采集与民爆物品起爆控制系统于一体,是目前国内功能最全面的射孔取芯地面系统。本次现场测试取得成功,标志着该系统从研发向应用转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射孔被誉为油气勘探开发过程中的“临门一脚”,是试油作业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油气井产能及油气层的保护问题。为满足不同射孔作业需求,实现国内外不同地区不同标准的民爆物品一站式采集、一体化控制目标,中油测井按照国内、国际统一标准的工作部署,结合现场作业实际,采用模块化、小型化、数字化、软件化设计思路,在保证国内领先、可持续改进的前提下做研发设计。该系统可应用于电缆射孔、管柱传输射孔、桥射联作、定方位射孔等一系列射孔作业的同时,还可以应用于撞击式井壁取芯等作业中。
【关键词】中油测井,iWAS系统,首测成功
【石油天然气】中油测井为射孔作业装上“智慧大脑”(2023-03-31)
【摘要】 3月31日,中国石油新闻中心讯,3月24日,中油测井射孔技术中心科研员赵昕迪介绍说,“CPPerf-ADA全流程测试跑通了。有了它,井下射孔作业就像拥有了‘智慧大脑’,变得更加科学、灵活、安全。”这是中油测井经过10余年精细打磨,开发出的以射孔现场作业辅助软件为数据源、以射孔优化设计软件为优化核心、以射孔数据分析软件为分析中心的一体化射孔工程软件。射孔现场作业辅助软件由射孔原始数据清洗、优化算法模型、作业监测等核心技术模块融合集成,是国内唯一一套能够对油气井泵送射孔进行干预控制、辅助决策的软件,成功填补了国内辅助射孔优化软件的空白。具有射孔效果评价功能的射孔优化设计软件,向上能够连接测井大数据平台,使数据信息更新更加迅速,精度得以提升,环境更加安全。向下能够连接射孔地质工程,横向实现射孔甜点优化,纵向模拟射孔孔眼裂缝扩展、射孔弹爆炸载荷,绘制注水井吸水指数曲线,助力油田精准狙击地质甜点、工程甜点。
【关键词】中油测井,射孔作业,智能
【石油天然气】中国石油推进新型地震采集技术发展(2023-03-30)
【摘要】 3月30日,中国石油新闻中心讯,3月中旬,从中国石油新型地震采集系统技术研讨会获悉,来自中国石油、中国石化100多位技术专家、业内高级管理人员汇聚一堂,就新型地震采集系统先进功能与应用成效深入研讨,进一步明确新一代地震采集系统技术发展方向。有关专家、代表聚焦中国石油油气勘探开发需求和新型地震采集系统的发展趋势,围绕无线节点地震采集系统功能分析与质量控制手段及措施,超高灵敏度检波器接收先导试验成效分析,新型地震采集系统室内检测、野外测试方法与装置,新型地震采集系统监测评价、质量控制要求和技术规范拟定等诸多方面进行研讨。经过研讨,通过18篇技术交流报告,形成了一系列共识:节点地震采集技术为高密度宽方位地震勘探创造了条件,符合油气勘探开发向高精度发展的方向;节点地震采集过程质量控制存在技术盲区,需要研发节点采集的实时质控手段;单点超高灵敏度检波器为高保真地震勘探奠定了基础,是面向隐蔽性油气藏勘探的关键利器,为满足岩性油气藏高精度勘探的要求,地震检波器将向“两宽一高”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中国石油,新型,地震采集技术
【石油天然气】中油测井新技术为非常规油气储层做“核磁”(2023-03-17)
【摘要】 3月17日,中国石油新闻中心讯,日前,中国石油集团测井有限公司(简称中油测井)辽河分公司在辽河油田宜庆地区乐61-HXX井采用自主全直径岩心二维核磁技术完成页岩油低孔渗复杂油气储层成像测井项目,解决了复杂地质目标体储层精细刻画和甜点精准识别难题。随着常规油气资源日益减少和新技术的进步,各大油田逐步向页岩油、页岩气、致密油等非常规油气资源进军。外围宜庆地区长7段是辽河油田非常规油气资源接替的主战场,该区域储层平均孔隙度和渗透率极低,属于特低孔超低渗非常规储层。中油测井应用自主研发车载移动式全直径岩心二维核磁扫描技术,通过全直径核磁共振测量仪、光学扫描仪、自然伽马测量仪等设备联合应用,实现了对该井岩性、物性、孔隙结构、流体类型和赋存状态精准分析。与传统核磁共振测井和岩心实验相比,这项技术在不破坏岩心情况下,施工现场开展全直径岩心测量,“一站式”快速获取高分辨率、连续的储层信息。
【关键词】中油测井,新技术,“核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