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铁路】中国研发磁悬浮高铁新技术,再次实现自我超越(2022-04-06)
【摘要】 4月6日,人民铁道网讯,继中国600公里高速磁浮列车成功下线后,中国民企大连奇想科技有限公司经过十几年研发,成功研制出电磁悬浮高铁新技术,据悉这项技术让目前的磁悬浮高铁的运载能力提升一倍以上,首次实现大载重量的高速运输,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悬浮列车的载重能力由原来的20吨提升到40吨甚至60吨,将有效提升高铁运输效率。
这种新型电磁悬浮列车采用成熟的常导电磁悬浮列车技术,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安全。运输安全是首先要考虑的,列车采用抱轨结构不会脱离轨道,高速度下也能保证安全。二是,载重量大。磁悬浮列车的载重能力由目前的约20吨提升到40吨以上,甚至可以达到60吨的承载能力,可以实现重载货车的高速运输。目前的中欧班列采用轮轨列车重载货运方式,40尺小柜集装箱的重量在23-25吨重,80尺大柜集装箱的重量达50吨重,这样大的载重量是目前磁悬浮列车技术达不到的,只能采用重载轮轨货运专列,而且需要在120公里时速以下运行,否则会超过轴承的寿命极限而出现风险。中欧班列按始发和终到站的路线不同,列车运输时间在12-21天左右。磁悬浮列车具备50吨以上大载重量能力后,可以让重载运输速度最高达到600公里时速,运输时间可以缩短到3-4天,运输效率提升5倍。载重能力的提升让客运列车可以做成双层列车,每次运送更多的乘客,降低运输成本近50%。三是,爬坡能力强。重载爬坡能力可由原来的100 ‰提升一倍到200 ‰,可爬越丘陵地带或陡坡,而不必穿凿隧道。牵引能力的提升可以缩短站间距,以提升上客率 ,制动能力的提升可缩短刹车减速距离。四是,节能省电。在同等载重情况下比德国电磁悬浮列车节电40-50% 。提高了每次运载货物量,降低运输成本近50%。五是,建设成本低。不采用超导技术,技术要求不高,列车不采用超导材料,材料要求不高,建造这样高效的磁悬浮高铁,成本比目前高铁高出约20-30%左右,运输效率相当于4条高铁线路,而且后期有提升到1000公里时速的发展储备空间。
【关键词】抱轨,结构,技术
【高速铁路】中国首列新一代智能城际动车组正式投入运营(2022-04-06)
【摘要】 4月6日,人民铁道网讯,中车长客股份公司3预热30日发布消息,由该公司为贵阳市量身定制的中国首列新一代智能城际动车组正式投入运营,贵阳进入城市环线铁路时代,环城一圈最快1小时26分。据介绍,新一代智能城际动车组以中车长客研制的CRH3A-A型城际动车组为平台,采用4辆编组模式,两动两拖,最高运营时速200公里。列车具有快起快停、快速乘降、快速通过、大载客量、智能舒适等特点,可满足公交化、短距离、大密度运行需求。中车长客介绍,该列车融合复兴号智能动车组的最新科技,首次在城际动车组中应用大数据、5G通讯、北斗卫星定位、健康管理系统(PHM)等前沿技术,堪称最具“智慧”的新一代城际动车组。新一代智能城际动车组首次采用以太网通讯,使数据传输更有效率,全车设置1500多个实时在线监控点,如同“随车医生”,对列车关键系统、关键部位进行精准监测及高效诊断。在动车组内部,设计人员还应用了智能客流统计系统、烟火报警视频联动系统。在列车运维方面,新一代智能城际动车组首次搭载由车载设备、车地数据传输、地面系统组成的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系统(PHM),以中车长客股份公司多年来积累的动车组运营大数据为基础,实现关键零部件性能状态智能评估。同时,运用大数据处理技术、计算机智能分析技术,列车能够开展自主检修研究和部件寿命评估,预计全寿命周期维护成本可降低40%以上。中车长客还介绍,列车设置了等离子空气净化装置,确保车内空气质量满足国家《室内空气质量标准》中的指标要求,同时还具有病毒和细菌消杀功能。
【关键词】编组,模式,智能
【高速铁路】人工智能助力铁路企业发展(2022-04-06)
【摘要】 4月6日,人民铁道网讯,近年来,铁路企业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可谓突飞猛进,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迅速融入到安防巡检、餐饮制售、配送服务、清洁清扫、客运服务、机车检修、工程施工等各工种,人工智能在企业内部燃起了燎原之势。发现行业新方向,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原动力,在新时代铁路发展的新格局中,人工智能将发挥引擎作用。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成为了铁路企业的亮点,越来越多的旅客也享受到了铁路高科技带来的出行便利,也让越来越多的铁路员工享受到了智能化减轻了工作中的不少压力。垃圾收集机器人灭菌消毒、配送机器人提供“非接触式”服,“仙气飘飘”的消毒清洁机器人吐出“雾气”,可以在站车公共区域内实现消毒、洗地、除菌、降灰等功能……。这些以人工智能为支撑、以实战实效为目标,着力构建“智能网格”,增强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持续提升了铁路企业的现代化水平。人工智能已经在铁路企业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人工智能加上铁路人的聪明才智是企业蓬勃发展的关键。铁路具有辐射面广的特点,为了适应我国铁路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推进创新,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标准化建设,注重掌握核心竞争力,破解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加大攻关资金保障,开发高效的新技术,才能满足铁路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智能,支撑,实效
【高速铁路】我国自主研制的首列商用磁浮3.0列车完成相关试验,拥有完全自主...(2022-04-06)
【摘要】 4月6日,人民铁道网讯,3月10日消息,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周清和10日透露,由该公司研制、中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首列商用磁浮3.0列车,已在同济大学高速磁浮试验线上完成相关动态试验和系统联调联试。商用磁浮3.0列车设计时速200公里,充分吸收商用磁浮1.0、2.0列车技术优势,多项技术实现全新突破,填补国际空白。列车外观采用工业感极强的“钻石”切割造型,中国红涂装。周清和介绍,相较前两代列车,商用磁浮3.0列车创新性地采用抗干扰性好、传输效率快的5G高频段毫米波车地无线通信技术,通过地面运行实现全自动无人驾驶。在线状态监测、大数据分析等技术能够实现对车辆、轨道、供电、运控等多系统故障的自预测、自诊断,从而确保全自动驾驶安全可靠。商用磁浮3.0列车采用中速磁浮长定子同步直线电机驱动,将被誉为列车“心脏”的牵引电机从车身底部“挪”到地面,突破传统轨道交通牵引设备安装在列车上的限制,进一步轻量化,加减速及平均旅行速度得到极大扩展。与前两代列车采用接触式受流不同,商用磁浮3.0列车全球首创采用车载直线电机感应供电,低速和静止时可无线传输感应供电,彻底消除受流的阻力和受流噪声,实现完全无接触受流“陆地飞行”,乘坐舒适性大大提升。在抱轨运行技术的基础上,商用磁浮3.0列车装载了具有自适应功能的主动导向控制系统,列车在恶劣环境中运行的适应性更强、安全系数更高。基于磁浮交通系统既有的低噪声、爬坡能力强、转弯半径小等优势,商用磁浮3.0列车可实现高密度、小编组、公交化、快启快停运营,有效降低系统建设成本和全寿命周期维护成本。周清和表示,商用磁浮3.0列车的成功研制是贯彻落实“三高四新”战略,打造轨道交通装备原创技术策源地的重要举措,承接了湖南省委省政府“做大做强湖南磁浮产业”重大使命。目前,中国已掌握商用磁浮列车系统集成技术与关键核心技术,拥有不同类型的磁浮列车研制平台,磁浮技术水平及产业发展保持世界前列。
【关键词】传统,轨道,交通
【高速铁路】2021年铁路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持续提升(2022-03-01)
【摘要】 3月1日,中华铁道网讯,2021年,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深入贯彻科技强国战略,积极发挥国铁集团创新主体和领军企业作用,持续提升科技自立自强能力,取得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和应用成果。一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铁路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成功研制开行高原内电双源动力集中动车组。2021年6月,西藏首条电气化铁路开通运营,复兴号开上世界屋脊;开展基于5G的列车超视距应用研究和京张高铁现场试验,实现典型危情与关联视频上车,应急处置能力得到提升。二是深化川藏铁路工程关键技术创新,牵头实施20项国家重点专项,协调组建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2021年12月,国家川藏铁路科技创新中心(成都)正式开工建设。重大科技攻关和创新成果转化工作有序展开。三是深化高速铁路技术创新,时速350公里设备服役性能对比综合试验取得重要成果;“CR450科技创新工程”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重大项目和重大课题全面启动。智能型复兴号动车组运营范围扩大至京沪、京哈、京广、徐兰和成渝等多条高铁。“高速铁路Ⅲ型板式无砟轨道系统技术及应用”项目获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成果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四是有序推进铁路主数据中心扩容和灾备数据中心建设,网络安全攻防演习取得好成绩,一批降本增效类信息化项目取得良好成效。五是编制实施“十四五”铁路科技创新规划、网络安全和信息化规划,制定发布了83项技术标准和26项重要标准性技术文件。
【关键词】国家,重点,专项
【高速铁路】中国铁路以科技创新为途径,不断推进中国铁路发展(2022-03-01)
【摘要】 3月1日,中华铁道网讯,随着八纵八横铁路网建设的初步形成,全国大小城市陆续开通了高铁、动车组、城际铁路等各种有利于出行的列车,给老百姓的出行带来了便捷,给地区经济的交互拉起了桥梁,让城市与城市间的距离不再遥远,越来越多的人们选择了乘坐高铁和动车组出行。在2004年,中国开始通过技术引进发展高铁,但是在当时的国际市场中,核心技术被一些国家牢牢把控,丝毫不给相互交流的机会,高铁技术也同样如此。为此铁路部门制定了先引进先进技术,再从技术设计到制造工艺,安排科研人员、技术人员学习,开阔中国技术人员的思路和眼界。和我国许多大型工业以及军事研究成果一样,中国铁路对于高铁的研发都是从“依样画葫芦”开始,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中国高铁不断创新,直至引领世界高铁发展。在这摸着石头过河的征途中技术人员用不屈不挠的意志、变不可能为可能得勇气,将中国高铁的旗帜树立在世界之巅。从“和谐号”动车组到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兴号”动车组,从“四纵四横”到“八纵八横”,中国铁路以科技创新为途径,不断推进中国铁路发展。在“十四五”期间,中国铁路将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在发展之路上再提速。
【关键词】引进,发展,高铁
【高速铁路】复兴号让出行体验更加舒适美好(2022-03-01)
【摘要】 3月1日,中华铁道网讯,复兴号动车组关键系统软件均为我国自主研发,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在254项重要标准中,中国标准占84%。通过复兴号的研制,中国铁路系统掌握了车体、转向架、牵引、制动、网络等核心关键技术,构建了我国高速铁路装备成套试验验证体系,搭建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高速动车组技术创新平台,为中国高速列车技术的创新提供强大支撑。2021年6月25日,复兴号高原内电双源动车组开进西藏、开到拉萨,实现对31个省区市全覆盖。复兴号智能动车组在北京至哈尔滨、吉林、沈阳、上海、杭州、广州、西安等区间上线运营。2016年7月,两列中国标准动车组在郑徐高铁成功开展时速420公里交会和重联综合试验。2017年6月,中国标准动车组被命名为“复兴号”,在京沪高铁上线运营。2017年9月,复兴号动车组在京沪高铁实现时速350公里商业运营,是世界高铁运营最高速度。2019年12月,复兴号智能动车组在京张高铁上线运营,在世界上首次实现时速350公里自动驾驶。2020年5月,复兴号动车组研发创新团队荣获全国创新争先奖。2021年6月25日,复兴号高原内电双源动车组开进西藏,复兴号智能动车组扩大开行范围。
【关键词】运营,最高,速度
【高速铁路】春运期间铁路智能服务让出行更安全便捷(2022-03-01)
【摘要】 3月1日,中华铁道网讯,2月25日,为期40天的2022年铁路春运结束。全国铁路共发送旅客2.53亿人次、同比增长16%,春运期间,全路日均开行旅客列车8498列。今年春运,长三角铁路发送旅客近5000万人次,日均发送旅客近125万,同比增长15.8%。珠三角地区人员流动频繁,广铁集团累计发送旅客4300万人,较去年同期增长5.8%。务工人员集中是珠三角客流的主要特点,铁路部门节前开行101趟务工专列,帮助近万人春节返乡团圆。节后,广铁共开行返岗务工专列11趟,运送务工人员11000余人次,客源主要是湖南、四川、云南等地去往珠三角沿海方向,助力节后全面复工复产。成都局、沈阳局、济南局、兰州局、呼和局、武汉局、南宁局等节后出行人数增幅较大,各地延长网上售票改签服务时间,上线临时电子身份证明等服务新举措,采取“务工专列”等运输组织模式,严格落实各项站车防控措施,确保了广大旅客平安健康有序出行。
【关键词】人数,增幅,较大
【高速铁路】全球首条5G全覆盖高铁线路诞生(2022-02-08)
【摘要】 2月8日,中华铁道网讯,从时速35公里到时速350公里,从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到全球首条实现5G全覆盖的高铁线路,穿越百年时光的京张铁路,见证了中国经济和科技飞速发展的历程。作为“科技冬奥”创新创造的重要体现,它将以举世瞩目的中国速度,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护航。在国铁集团支持下,中国铁塔统筹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网络覆盖需求,推进京张高铁公网覆盖工程与主体工程‘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开通’,助力京张高铁成为全球首条5G网络全覆盖的智慧高铁。中国铁塔通信发展部介绍,京张高铁全线共建设300多座挂载三家运营商通信设备的宏基站,实现了资源集约高效利用,落实了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5G公网覆盖工程得以实现,网络速度得以保障,行业应用得以实现,技术创新功不可没。为满足央视超高清直播需求,针对覆盖难点场景,中国铁塔会同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铁路部门联合研究创新方案,历经40天攻坚克难完成重任,打造出5G精品网络样板工程。截至目前,我国累计建成开通5G基站总数超140万个。可以预见,以“百年京张”携手“5G”为契机,更多5G技术将在生产生活中实现融合,面向未来创造更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关键词】生产,生活,融合
【高速铁路】“瑞雪迎春”列车科技助力北京冬奥会圆满召开(2022-02-08)
【摘要】 2月8日,中华铁道网讯,近日,中国首条建成投用的智能高铁——京张高铁,身披“瑞雪迎春”涂装的北京冬奥列车正式上线。近日,由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组织、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新型奥运版复兴号智能动车组在京张高铁正式亮相。该动车组编组8辆,定员564人,为北京冬奥会量身定制动车组列车,外观以冰雪蓝为基调,配以飘舞的白色飘带,寓意“瑞雪迎春”,点缀若隐若现的雪花和运动元素,以彰显冬奥主题。作为代表中国形象的“亮丽名片”,身披“瑞雪迎春”涂装的北京冬奥列车不仅外观绚丽,更兼具智能、绿色、人文特点,为京张高铁提供更为强大的运力支撑和更加舒适的出行体验。据了解,“瑞雪迎春”复兴号智能动车组之所以能够一服役就引起媒体的广大关注。先进运行技术展现科技力量。为确保列车能够在冰雪环境下高速平稳运行,做好北京冬奥会服务保障,“瑞雪迎春”复兴号智能动车组将低温密封技术、防冰雪技术、防击打技术、冷凝水处置技术、隔热保暖技术等综合应用,使列车像穿了一件“大棉袄”,能够在极低的环境温度下正常行驶。另外,“瑞雪迎春”复兴号智能动车组在保持标准配置复兴号智能动车组智能服务、智能运维等功能的基础上,新增加了智能行车、车站自动发车、区间自动运行、到站自动停车、车门自动控制等先进功能,并具有融合了动力电池、辅助驾驶技术及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自动驾驶功能,实现智能应急走行,开启世界先河。届时,冬奥列车从北京清河站至延庆、太子城、崇礼站三大赛场分别26分钟、50分钟、65分钟即可到达,充分满足了冬奥会服务保障需求。
【关键词】定制,动车组,列车
【高速铁路】铁路部门运用科技手段织牢春运疫情防控网(2022-02-08)
【摘要】 2月8日,中华铁道网讯,2022年春运,面对复杂的疫情防控形势,广铁集团持续加强“科技防疫”能力。在广州、深圳等地区各车站配置了295台红外线测温仪,无接触式测量旅客体温;进出站、候车室等区域配置了81台口罩机,供旅客自助免费领取口罩。在深圳北站等车站的自动扶梯扶手处,安装了实时智能消杀的紫外线杀菌消毒设备,保障旅客出行安全,织密疫情防控网。今年春运,广州、深圳地区各车站启用了56台5G智能核验防疫平台,旅客只需在机器上刷一下身份证便可显示健康码和核酸检测结果,全程只需1秒钟。该系统还支持护照、港澳台居住证、通行证等有效证件,帮助旅客实现“一证通关”,解决了老年人和“脱网”旅客出行亮码“难”的问题。据了解,广铁集团为提升旅客出行体验感,优化升级了站车服务系统,推出了一系列便民服务举措,提升“无接触式”服务,防控保障旅客平安出行。此外,广铁集团在各车站配置了1270台票证人自助核验机,为旅客提供全过程“刷脸”自助出行服务。旅客通过闸机的速度,也从原来每人3秒缩短至1.2秒,真正实现了“闪电”进站,确保旅客出行更便捷。
【关键词】旅客,出行,便捷
【高速铁路】交通部门以科技护航冬奥春运出行安全(2022-02-08)
【摘要】 2月8日,中华铁道网讯,从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春运工作专班了解到,春运第19天,全国预计发送旅客2014万人次。其中铁路预计发送旅客480万人次,公路1400万人次,水路48万人次,民航86万人次。交通部门以科技护航冬奥春运出行安全。延崇高速是北京连通张家口崇礼赛区公路主通道,河北交通部门在“二维码信用执法”基础上创新拓展AI功能,通过“AI+”及时对需求信息进行快速查询,切实提高路政执法的科技含量,并将其广泛应用于学习冬奥知识、路产保护管理、路况交通信息等工作中。以路产保护为例,通过“AI+”记录路损事故、除雪保畅、联勤联动等日常工作,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执法人员巡查至京礼高速北京方向K93+150处时,通过“AI+”对路损事故进行查询,2分钟就对路产修复情况检查完毕,工作效率提高30%。江苏交通部门通过路网监控智能分析系统分析公路视频数据资源,及时有效疏导道路拥堵,处理交通突发事件。针对328国道双向相对封闭管理的特点,利用无人机灵活稳定、不受地形限制等优势,开展无人机路网安全巡查,并将巡查情况实时同步至路网调度中心,大幅提高了路网安全巡查效率,为保障春节期间公路安全畅通提供了技术支撑。
【关键词】路网安全,巡查,效率
【高速铁路】“5G+高铁”让出行更给力(2022-01-10)
【摘要】 1月10日,中华铁道网讯,6日,由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组织,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新型奥运版复兴号智能动车组正式亮相。新型奥运版复兴号智能动车组是依托京张高铁智能复兴号运营经验和先进技术,为北京冬奥会量身定制,研发人员为列车增加了智能行车功能,在世界范围内首次实现时速350公里自动驾驶,具备车站自动发车、区间自动运行、到站自动停车、车门自动控制等先进功能,兼具智能、绿色、人文等鲜明特点。随着列车正式亮相,列车内部设置的奥运演播室也正式上线。据中车长客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彦介绍,列车融合“高铁+5G+4K”技术,打造世界首个高铁5G超高清奥运演播室,可实现5G高清赛事直播,并具备6个频道4K直播能力。未来的智慧车站,能利用5G网络下的智能机器人,实现送餐、问询引导、疏导客流,实现智慧化运营。铁路改革创新一小步,便民利民一大步。中国铁路与时代共同进步,融合新理念。铁路部门携手“5G”,极大推动了旅客智能出行、安全出行、便捷出行,彰显“人民铁路为人民的服务”宗旨,距离“交通强国,铁路先行”这个宏大目标拉近了一大步。“5G+智慧高铁”将为人们的出行带来更多美好体验。坐着奔赴家乡的高铁,坐在座位上观看电影上着网,饿了手机点餐,智能机器人把餐品送到你的手中。就像坐在一间移动式的咖啡馆中那般,体验旅行的品质。在路途中人们便可以坐下来好好享受这段闲暇时光。
【关键词】时代,共同,进步
【高速铁路】“成渝中线”高铁技术研究再提速(2022-01-10)
【摘要】 1月10日,中华铁道网讯,1月6日,从西南交通大学获悉,作为首批川渝联合实施重点研发项目之一,“时速400公里高速列车运行智能控制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即将迎来核心装备试验验证,预计年中完成面向列车智能控制关键技术测试,年末有望实现列车车载节能驾驶操纵优化。该项目将突破“成渝中线”高铁线路中复杂山区环境高精度实时定位等共性难题。项目负责人之一、西南交通大学教授黄德青表示,解决共性难题离不开两地科研机构在关键技术上的联合攻关。重庆交通大学在智能感知、智能导航等技术领域的支持,不仅会让项目研究更加深入,也会让项目成效越发明显。该项目是川渝两地在科技领域协同创新方面的缩影。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两省市科技部门将继续打破行政区划限制,推动形成优势互补、融合创新、合作共赢的技术攻关新格局。
【关键词】技术,攻关,新格局
【高速铁路】全新探测装备隧道超前探测车研制成功(2022-01-10)
【摘要】 1月10日,中华铁道网讯,日前,全新探测装备——隧道超前探测车在石家庄市下线。该产品可对隧道、路面等地段的内部缺陷进行非接触性检测,提前感知安全隐患,在确保人员生命安全、安全高效进行隧道施工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中国是世界上拥有隧道最多、最长的国家,由于深埋、长距离、水层下掘进等多方面影响,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复杂,隧道施工不可预料的会遇到如断层、坍塌、岩溶、岩爆、突水、突泥、突瓦斯等,给隧道安全快速施工带来众多隐患。为此,研发一种在隧道掘进过程中,可超前、长距离探测地质异常情况的专用装备,提高预报的精度和准确性,成为隧道安全快速施工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该隧道超前探测车采用高频电磁脉冲反射技术,来探测前方与地下的介质分布,与声纳、电法等探测技术相比较,具有扫描速度快、分辨率高、重量轻、无损检测等优点。探测车作业时,车辆可固定车位,移动机械臂进行雷达探测,也可边慢速行驶,边伸出探测臂,对隧道和路面进行全方位、无死角检查,雷达最大扫描宽度为1.2米,最大探测深度可达50米以上,车辆整体稳定性好、动作灵活。据了解,隧道超前探测车研发团队先后重点攻克了宽带大功率发射机、高灵敏度采集系统、低频屏蔽地质雷达天线、地质异常体智能识别、复杂条件下整车探测的稳定性等关键核心技术,大大提高了地质异常预测的准确率,为隧道和路面安全施工、定期进行内部地质缺陷检查、保证安全施工及通行提供了先进探测装备。
【关键词】地质,缺陷,检查
【高速铁路】时速350公里自动驾驶列车亮相京张高铁(2022-01-10)
【摘要】 1月10日,中华铁道网讯,1月6日,一辆以冰雪蓝为主色调的“复兴号”列车从北京清河站1号站台缓缓开出。符合空气动力学的流线型车身上装饰着飘扬的雪花和冰雪运动员剪影,这些元素都与冬奥会相关。车上搭载世界首个高铁5G超高清演播室,可以实现嘉宾访谈、全车厢移动直播报道,为大屏小屏提供虚拟制作、多方连线等服务,实现了长时间、高速移动下节目的稳定传输。得益于ATO自动驾驶系统,京张高铁在世界上首次实现时速350公里自动驾驶,具备车站自动发车、区间自动运行、到站自动停车、车门自动控制等功能,运行以来实现了停车精准度和列车运行正点率两个百分百。自动驾驶系统不仅能够感知运行状态,还能计算最优控制曲线,实现节能减排。与司机手动驾驶相比,从张家口到北京方向能够节能7%。而且节能控制算法具有持续优化、功能迭代的空间。
【关键词】最优,节能,减排
【高速铁路】我国主持的3项ISO铁路国际标准正式发布实施(2021-12-09)
【摘要】 12月9日,中华铁道网讯,近期,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发布我国主持制定的3项ISO铁路国际标准《铁路应用 机车车辆车体侧窗》(ISO 22752: 2021)、《铁路应用 橡胶悬挂部件 第1部分:橡胶弹性元件性能和试验方法》(ISO 22749-1:2021)、《铁路应用 橡胶悬挂部件 第2部分:质量控制和批准程序》(ISO 22749-2:2021),这是继2021年8月我国主持制定的首项ISO铁路国际标准《铁路基础设施 钢轨焊接 第1部分:钢轨焊接的通用要求和试验方法》(ISO 23300-1:2021)正式发布实施之后,中国铁路标准国际化工作取得又一批丰硕成果。新发布的国际标准《铁路应用 机车车辆车体侧窗》(ISO 22752:2021)是机车车辆车体系统的重要部件标准,主要规定了车体侧窗及玻璃的安全、质量、功能等性能参数要求和试验方法,适用于除自轮运转特种设备外的所有类型机车车辆。该标准以我国铁道行业标准《动车组侧窗》(TB/T 3455-2016)、《铁道客车单元式组合车窗》(TB/T 3107-2011)、《铁道客车及动车组用安全玻璃》(TB/T 3413-2015)为基础,融合了法国、英国、日本等国家标准,纳入了气动疲劳、光畸变、加速耐久性等我国特色优势技术,有效提高了车体安全可靠性和旅客乘坐舒适性,填补了机车车辆车窗国际标准的空白,为丰富世界机车车辆车窗制造检验技术贡献了中国方案。该标准由我国主持,组织法国、德国、英国、日本等共7个国家的29名专家,历时4年多,进行了40余次工作组会议和讨论,共同完成编制工作。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中车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有限公司、中国建材检验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铁锚玻璃股份有限公司的专家主持和参加了该标准编制。
【关键词】类型,机车,车辆
【高速铁路】世界首条磁浮隧道开始盾构施工(2021-12-09)
【摘要】 12月9日,中华铁道网讯,11月20日,长沙磁浮东延线接入T3航站楼工程项目首台盾构机“磁浮一号”刀盘开始缓缓转动,在磁浮T2站—磁浮T3站区间右线顺利实现始发,这标志着世界目前最长的双洞双线盾构磁浮隧道,同时也是世界首例盾构磁浮隧道正式进入盾构掘进阶段。作为国内首条地下磁浮线路,长沙磁浮东延线接入T3航站楼项目位于长沙县黄花镇内,从长沙大道与临空大道西北侧长沙磁浮快线开始接入,终于T3航站楼磁浮T3站。线路全长4.454公里,是完成长沙火车南站至黄花机场T3航站楼点对点快速接驳、实现空铁联运的快速骨干客运交通线路,该项目于4月25日开工建设,计划与机场改扩建工程同步于2025年投运。据介绍,长沙磁浮东延线接入T3航站楼工程项目隧道盾构施工工况复杂,线路下穿机场航油管线、T2航站楼指廊、跑道下滑台敏感区等,沉降控制严格,施工难度大。为此,项目各方在深入研究分析工程现状,遵循安全可靠、适用、经济、先进、环保的原则,要求施工单位加强“磁浮一号”盾构机的全方位检验,采用先进手段,做好昼夜沉降监测,确保周围各构筑物安全可靠。同时,项目还将投入一台盾构机掘进,并命名为“磁浮二号”,目前,“磁浮二号”盾构机已经进入生产、调试阶段。再过不久,长沙磁浮东延线接入T3航站楼工程将迎来双线盾构机始发,开启全面掘进模式。
【关键词】全面,掘进,模式
【高速铁路】我国部分交通指标已走到世界前列(2021-12-09)
【摘要】 12月9日,中华铁道网讯,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近日在京发布的《中国现代化报告2021》显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交通现代化取得巨大成就,目前部分交通指标如高铁线路比例等已走到世界前列。根据世界现代化的度量衡,参考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欧盟的交通统计指标体系等,研究团队遴选和构建交通现代化指标体系,它包括100个核心指标,涉及交通现代化的3个层次和26个分析维度;其中,3个层次分别是交通体系、交通服务和综合治理。100个指标包括交通体系指标32个,交通服务指标44个,综合治理指标24个;其中,水平指标35个,特征指标25个,状态指标40个。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赵西君表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交通体系建设、交通服务优化、交通效率提升和交通治理改进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就。2018年在参与国际比较的42个交通指标中,中国约有3个指标达到发达水平,8个指标达到中等发达水平,19个指标达到初等发达水平;其中,高铁线路比例和高速公路比例已达世界先进水平。
【关键词】提升,运输,服务
【高速铁路】隧道超前探测车在石家庄研制成功(2021-12-09)
【摘要】 12月9日,中华铁道网讯,全新探测装备——隧道超前探测车在石家庄市下线。该产品可对隧道、路面等地段的内部缺陷进行非接触性检测,提前感知安全隐患,在确保人员生命安全、安全高效进行隧道施工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中国是世界上拥有隧道最多、最长的国家,由于深埋、长距离、水层下掘进等多方面影响,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复杂,隧道施工不可预料的会遇到如断层、坍塌、岩溶、岩爆、突水、突泥、突瓦斯等,给隧道安全快速施工带来众多隐患。为此,研发一种在隧道掘进过程中,可超前、长距离探测地质异常情况的专用装备,提高预报的精度和准确性,成为隧道安全快速施工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该隧道超前探测车采用高频电磁脉冲反射技术,来探测前方与地下的介质分布,与声纳、电法等探测技术相比较,具有扫描速度快、分辨率高、重量轻、无损检测等优点。探测车作业时,车辆可固定车位,移动机械臂进行雷达探测,也可边慢速行驶,边伸出探测臂,对隧道和路面进行全方位、无死角检查,雷达最大扫描宽度为12米,最大探测深度可达50米以上,车辆整体稳定性好、动作灵活。据了解,隧道超前探测车研发团队先后重点攻克了宽带大功率发射机、高灵敏度采集系统、低频屏蔽地质雷达天线、地质异常体智能识别、复杂条件下整车探测的稳定性等关键核心技术,大大提高了地质异常预测的准确率,为隧道和路面安全施工、定期进行内部地质缺陷检查、保证安全施工及通行提供了先进探测装备。
【关键词】关键,核心,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