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铁路】济郑高铁钢板梁吊装,创国内上跨既有线铁路桥钢板梁吊装重量最大...(2023-07-11)
【摘要】 7月11日,人民铁道网讯,7月4日,由中铁十局承建的济郑高铁山东段跨小清河特大桥上跨京沪铁路三、四线桥钢板梁顺利吊装完成,为济郑高铁山东段按期开通完成又一个关键节点。据了解,此次吊装施工的钢板梁重量达460吨,创造国内上跨既有线铁路桥钢板梁吊装重量最大的施工记录。此次吊装施工,中铁十局项目部采用国内罕见的2000吨级超大型履带式起重机进行作业,将460吨的钢板梁吊起至16米高后,逆时针旋转91度至京沪铁路三、四线正上方,然后缓慢精准放置于高度13米的小清河特大桥21#、22#桥墩之上,完成此次吊装施工。履带吊装施工在京沪铁路四线南侧进行,吊装最大半径达68米。此次吊装施工中履带吊自身重量、吊装半径、钢板梁重量均为济郑高铁全线施工之最。为确保此次施工顺利进行,中铁十局建设者克服临近既有线铁路施工、要点施工时间短、施工难度大、安全风险高等难题,精心组织施工方案,提前演练吊装流程,为上跨京沪铁路三、四线钢板梁顺利吊装作足充分准备。为了确保落梁位置精准,工程技术人员对梁端线及梁体中线进行了反复多次放样,同时利用bim技术对梁体就位情况进行了多次模拟。为避免钢梁在履带吊旋转时自由转动的问题,经反复讨论,采用多种有效措施,实现了梁体安全、快速、精准就位。
【关键词】安全,快速,精准
【高速铁路】福厦高铁试车跑出时速453公里的高速(2023-07-11)
【摘要】 7月11日,人民铁道网讯,日前,搭载新技术部件的新一代CR450动车组试验列车在福厦高铁湄洲湾跨海大桥,以单列最高时速453公里、双向两列相对交会最高时速891公里运行,这既标志着新一代动车组研制取得新进展,也是中铁十一局三公司精湛轨道施工工艺的有力证明。项目使用了全国先进新型铺轨机组——BLCP500型本邻两线长轨铺设机组,同时铺设四根钢轨,这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尚属于首次。他们还采用国内最先进的铺架综合指挥管理调度系统助力福厦高铁安全优质高效铺轨施工。自2022年12月开始,福厦高铁开始进行轨道精调施工。根据建设要求,该公司福厦高铁项目部精心编制静态验收工作方案,选取优秀的作业队伍,采用精测仪等先进设备,实施高效的作业管理模式,组织管理人员对轨道线路进行徒步排查,历时6个月完成福州南至泉州东段精调施工,为新一代CR450动车组科学试验顺利展开打下了良好基础。为了使钢轨性能及结构满足列车高速行驶要求,该公司福厦高铁项目部严控质量要点,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作业人员综合素质和工艺水平,并通过采用国内先进闪光焊轨机组焊接钢轨接头,引进无缝线路应力放散锁定作业终端软件、实时跟踪调整打磨方案等方式,为钢轨廓形、粗糙度等技术指标和线路焊头平直度、钢轨放散锁定轨温及拉伸量等重要技术参数提供保障,护航列车平稳高速运行。
【关键词】技术,参数,保障
【高速铁路】世界首台换运架一体机“太行号”在朔黄铁路正式投用(2023-07-11)
【摘要】 7月11日,人民铁道网讯,6月20日,从中铁第五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获悉,中国重要煤运通道朔黄铁路成功在4小时“天窗期”内完成了首孔预应力混凝土T梁的“换、运、架”全部作业,标志着世界首台铁路桥梁换运架一体机“太行号”正式投用。为突破现有换梁施工技术的限制,由铁五院和国家能源集团朔黄铁路公司联合研制的“太行号”应运而生,“太行号”提载带有道砟及轨排的整孔新梁,在天窗点开启后由临近站区编组联运至待换桥位,完成体系转换后,将既有梁整孔提起装车,架设新梁并精调到位,线路恢复后换运架一体机运输旧梁离场。换梁后的线路经大机捣固,迅速恢复运营通车。据悉,这是世界范围内在运营铁路上首次实现不断线、不停运,完成对既有桥梁的更换作业,达到“即换即通车”,填补了世界铁路行业整孔换梁施工、“天窗期”完成线上作业的技术空白,为中国既有铁路的快速维养与快速迭代,提供了安全可靠的装备与成套技术保障。
【关键词】新梁,精调,到位
【高速铁路】佳都知行交通大模型正式发布,引领智慧交通向强人工智能升级(2023-07-11)
【摘要】 7月11日,人民铁道网讯,6月29日(首届)广州大湾区国际轨道交通产业发展论坛暨展览会盛大召开,会上,由佳都科技集团自主研发的“佳都知行交通大模型”震撼发布。截止目前,国内已陆续发布不同行业的大模型,今天发布的佳都知行交通大模型是垂直轨道交通行业,在业内具有创新独特、技术领先、智慧迭代的特点,是典型的面向轨道交通领域的行业大模型。佳都知行大模型采用混合云多模技术,整体上形成“大模型基础设施”、“大模型中间件”、“大模型行业应用”三层架构,从而进行“预训练+精调+基于行业数据反馈”的强化学习。以智能轨道交通场景为例,其本质是使用通用大模型,结合行业数据、经验和知识进行进一步训练和微调的模型。具体来讲,佳都知行通过利用通用大模型的强大表示能力,结合轨道交通行业特定的数据信息,可以为城市轨道交通行业提供更加智能化、高效实时的解决方案和决策支持,以及全新的类人交互体验,以适应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不断增长的需求。在运维管理方面,基于行业大模型的运维工单处理流程化繁为简。知行大模型化身“数字运维专家”,与维修人员进行单轮或多轮对话,协助其排查故障原因、分析解决方法并提供维修辅助决策,提升维修效率及维修质量。维修人员还能通过智能问答获取故障设备的专业、位置等具体信息、工班排班信息,实现功能自动化(提报、派单、分配、闭环、生成报告)完成维修闭环,大大提高了维修效率。
【关键词】大模型,基础,设施
【高速铁路】信息化赋能渝昆高铁建设,开创以数提效、以智赋能的新局面(2023-06-07)
【摘要】 6月7日,人民铁道网讯,位于昭通市彝良县的炳辉隧道全长21.17公里,是渝昆高铁第二长隧,隧道地质复杂、岩性多变,属I级高风险隧道,安全风险高,施工难度大,被列为全线重难点控制性工程。从炳辉隧道二号横洞洞口乘车前行约两公里到达掌子面,在这埋深数十米的隧道内,手机信号满格,通信毫无障碍。在炳辉隧道二号横洞内,只见全智能三臂凿岩台车、多功能拱架台车、衬砌台车、挂板台车、仰拱自行式液压栈桥、智能化喷淋养护台车、湿喷机械手、多功能钻机等工装设备和3D断面扫描仪、激光导向仪等仪器设备大显身手。隧道机械化、智能化施工得到全面推进。作为国家“八纵八横”铁路网京昆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渝昆高铁是也是云南省内首条开行旅客列车时速目标值350公里的高速铁路。建成后,将进一步完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强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滇中城市群之间的联系,极大改善沿线群众出行条件。数字通信技术、智能设备的赋能之下,渝昆高铁建设跑出加速度。广大参建单位和建设者努力探索对施工现场“人、机、料、法、环”各关键要素实时、全面、智能的监控和管理,提高了施工质量、安全、成本和进度的控制水平。通过BIM、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应用和智能应用等先进技术的综合应用,让施工现场感知更透彻、互通互联更全面、智能化更深入,项目建设更高效。
【关键词】智能化,施工,全面
【高速铁路】国内首创重载铁路基础设施智能运维技术发布(2023-06-07)
【摘要】 6月7日,人民铁道网讯,从国家能源集团获悉,国内首创重载铁路基础设施智能运维技术5月24日正式发布,这标志着我国智慧重载铁路发展取得新进展,将推动我国重载铁路进一步向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提高我国重载铁路基础设施运维水平。重载铁路是指行驶列车总重大、行驶大轴重货车或行车密度和运量特大的铁路。朔黄铁路是我国“西煤东运”第二大重载煤运通道,是国家能源运输的“大动脉”。近年来,随着运量提升,长大编组重载列车实现规模化常态化开行,朔黄铁路原有的基础设施运维模式面临着新的挑战。专家认为,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一系列信息新技术与重载运输业互相融合,对推动重载铁路向着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智能大脑平台已接入既有业务系统19个,形成数据集20余个,研发新算法132余项,构建模型15个,智能运维系统的五大模块可提供近800项应用功能,满足各级用户管理、生产工作需求。
【关键词】行驶,大轴,货车
【高速铁路】我国首列出口新能源轻轨列车成功下线(2023-06-07)
【摘要】 6月7日,人民铁道网讯,6月6日,中国中车出口阿根廷胡胡伊项目首列车在中车唐山公司成功下线,这是我国首列出口新能源轻轨列车。该列车将服务于阿根廷胡胡伊省的乌马瓦卡景区。此次下线的“中国造”新能源轻轨列车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高端旅游列车工业设计打造面向中低运量城轨交通和旅游观光的平台化产品。列车采用全电池驱动,在车厢顶部设置磷酸铁锂动力电池,可模块化扩展多种动力模式,最高运行速度为每小时60公里。列车两端设有驾驶室,可双向驾驶,既可多个单元灵活编组,也可多组列车重联运行,载客定员可实现从72人到388人灵活调整。据了解,中国中车出口阿根廷胡胡伊项目于2022年5月签约,同年10月在中车唐山公司开工,列车将在胡胡伊省全长约43公里的贝尔格拉诺C线城际客运米轨铁路运营,其外观线条和配色以乌马瓦卡山谷为主要特征,并采用独特的广角观景窗设计,为游客乘车观光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同时,列车拥有智能人脸识别解锁、空调远程温度调节、智慧人机交互终端等智能化的人文感知系统,乘客通过智慧人机交互终端和动态地图,可随时查询线路、时刻表、站台导图、车厢布局等信息。
【关键词】人机,交互,终端
【高速铁路】我国新型城际市域智能列车问世(2023-06-07)
【摘要】 6月7日,人民铁道网讯,5月7日,从中车四方股份公司获悉,该公司自主研制的我国新型城际市域智能列车(CINOVA2.0)在青岛正式发布。其在国内城际市域列车领域首次采用智能辅助驾驶、数字孪生等“黑科技”,搭载30多项智能化配置,实现行车、服务、运维等全运用场景智能化。该智能列车专门用于城际市域铁路,是我国首款城际市域列车的智能升级版。在继承城际市域列车“快起快停、快速乘降、载客量大、安全可靠”等特点的基础上,融合了“复兴号”的先进设计理念,采用新材料和新技术打造,具有外形更靓丽、大脑更聪明、跑起来更节能、乘坐更舒适、运用更经济等技术优势。与首款城际市域列车相比,“升级版”智能列车首次采用“无接触”式智能卫生间,开关门、洗手、取纸、冲水、座圈更换等操作均采用自动感应。
【关键词】经济,技术,优势
【高速铁路】济青高铁时速350公里复兴号智能动车组下线(2023-05-05)
【摘要】 5月5日,人民铁道网讯,4月26日下午,时速350公里的复兴号智能动车组在中车长客股份公司下线。该动车组即将投入到“五一”假期的客运服务,为旅客提供更加智能舒适的乘车体验。时速350公里复兴号智能动车组在CR400BF复兴号动车组的基础上,结合复兴号京张高铁智能动车组的智能技术和运营经验,在16个方面增设智能配置,具有科技智能、节能环保、安全舒适等特点。2021年6月25日,复兴号智能动车组首次上线运行,引领了中国铁路客运装备智能化发展方向。由中车长客研制的CR400BF型复兴号智能动车组在京沪、京广、京张等干线运行,获得乘客、用户的一致好评。济青高速铁路是我国第一条以地方为主投资建设的高速铁路,是我国“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青银通道的东端部分,与京沪、石济、石太等高速铁路相连,东接青岛枢纽,形成了山东省内的“2小时交通圈”,对于密切山东半岛与北京、上海、石家庄、太原等地的人员往来和经贸交流、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环保,安全,舒适
【高速铁路】中车长客首创互联互通双流制市域列车正式发布(2023-05-05)
【摘要】 5月5日,人民铁道网讯,4月27日,由中车长客股份公司研制的互联互通双流制市域列车在青岛发布。列车运用我国首创的双流自动切换技术,能在两种不同制式的供电线路上不停车、不降弓全自动切换运行,实现市域铁路与城市地铁的“一车直达”与“零换乘”体验。目前我国轨道交通供电制式通常分为交流25kV和直流1.5kV。交流25kV制式,供电距离远,适用于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和市域(郊)铁路;直流1.5kV制式,供电距离近,适用于城市地铁和单轨列车。因为供电制式等不同,地铁、市域铁路列车通常不能跨线路运行。双流制列车突破运行中全自动交、直流转换的技术瓶颈,并且在转向架动力学性能、车辆气密性和压力波控制、车顶结构空间设计、动力单元自动切换等方面实现重要突破。
在25kV交流市郊铁路上,可实现高速度工况下的平稳运行,提升长途乘客的舒适度;在1.5KV直流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列车能够以100km/h的速度快起快停,满足城市轨道交通的高效运营需求。双流制市域列车在行车、监控、服务、分析等方面进行全面智能化提升。列车配置弓网监测系统、转向架轴温监测系统、蓄电池健康管理系统等智能监测设备,实现对关键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同时采用车、地一体系统将数据传输到地面服务器,对车辆状态进行智能分析、预判,全面提升车辆的智能性和安全性。
【关键词】智能,分析,预判
【高速铁路】国家铁道试验中心环行线刷新试验速度纪录(2023-05-05)
【摘要】 5月5日,人民铁道网讯,近日,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以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为动力,扎实推进高水平铁路科技自立自强,组织开展国家铁道试验中心环行线时速220公里提速改造工程科学试验,创下时速222.2公里的最新试验速度纪录,标志着国家铁道试验中心综合试验能力再上新台阶。为更好支撑CR450科技创新等科学试验,铁科院集团公司于2022年10月正式实施环行线时速220公里提速改造工程,目标为北半环试验时速200公里、南半环试验时速220公里。铁科院集团公司统筹协调、倒排工期、狠抓进度,对大环线工务基础设施、接触网以及配套安全保障设备进行改造。工程于2023年3月基本完工,顺利通过静态验收及动车组上线技术条件评估。此次国家铁道试验中心环行线时速220公里提速改造工程科学试验主要面向轨道几何、动车组动力学响应、轨道动力性能、道岔动力性能、桥梁动力性能、轨缝区轮轨力、接触网性能等方面进行试验测试;从首圈时速80公里开始启动,经科学研判逐级提速,在南半环6.76公里处,最高试验时速达到了222.2公里。这是继1997年在环行线上创造212.6公里的时速后,国家铁道试验中心再次创下新的试验速度纪录。据了解,国家铁道试验中心目前拥有亚洲最大、我国唯一的铁路综合环行试验线,试验线路总长为61.1公里,由外环铁路综合试验线、中环城市轨道试验线和内环重载铁路试验线组成。本次环行线能力提升改造工程顺利完成后,可满足开展时速200公里速度等级试验的需要,有利于提升我国铁路科研试验能力,为我国高铁技术发展提供更高质量的试验检验平台,同时也有助于提升环行铁道国际影响力,为我国高铁“走出去”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关键词】环行,铁道,国际
【高速铁路】国家重点计划“铁路基础设施隐蔽缺陷精准辨识与智能诊治关键技术...(2023-05-05)
【摘要】 5月5日,人民铁道网讯,4月22日,由山东大学牵头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交通基础设施”重点专项“铁路基础设施隐蔽缺陷精准辨识与智能诊治关键技术”揭榜挂帅项目启动暨实施方案论证会在济南举行。“铁路基础设施隐蔽缺陷精准辨识与智能诊治关键技术”项目是山东大学牵头承担的首个揭榜挂帅项目,联合了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中南大学、北京交通大学、深圳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等9家单位开展联合攻关,项目总经费600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经费1500万元。该项目紧扣高铁基础设施隐蔽缺陷精准辨识和智能诊治的榜单任务,揭示隐蔽缺陷孕育致灾演化机理,突破“筛检—快检—精检”多级检测、协同辨识与诊断、高效智能整治关键技术瓶颈,自主研发智能检测、监测、整治与车载智能诊断装备、高性能修复材料与验证评估平台,构建验证平台、智能辨识、综合诊断和靶向整治四大技术体系,为预防性养维提供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和核心装备支撑,全面提升高铁运营安全和智能运维水平,支撑实现中国智能高铁2.0持续领跑全球。
【关键词】运营,安全,智能
【高速铁路】我国首条电气化公路示范线建成,系统关键技术源自中国标准高铁系...(2023-04-03)
【摘要】 4月3日,人民铁道网讯,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正尝试以一种环保方式,“更新”重载公路货运方式。从中车株洲所获悉,该公司建成我国首条电气化公路示范线,填补了我国在电气化公路领域的空白,开辟重载公路货运新路径。传统公路货运系统需消耗大量化石燃料,难以满足未来公路货运绿色低碳、智慧高效的发展需求。中车株洲所尝试利用轨道交通架空接触网供电方式,深度融合云端行车组织调度、车地通信、车辆电气、地面供电等核心系统部件,进行功能重构,以电气化公路系统大幅提升货运效率,解决固定线路大运量、环境复杂的大宗货物运输降碳难题。去年,中车株洲所联合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三一集团等单位,在湖南株洲启动研制示范线。示范线由地面系统和车辆系统两大部分构成。地面系统主要用于电能转换输送、车辆编队、运输组织协同管理。车辆系统通过受电弓装置,驱动车辆在公路上运行,并实现动态充电。系统关键技术源自中国标准高铁系统的示范线,全线为双向两车道,道路宽7米,架设有53根组立支柱,共计1.8公里接触网和1处箱式变电站,线路涵盖直线、弯道、坡道、凹凸路面、涉水和浸泡试验区等多种路况,为测试车辆性能、系统可靠性提供丰富的模拟场景,为后期商业运行提供参考和依据。示范线还规划了风光储绿色能源接入,可将电气化公路系统打造成真正“智慧”“零碳”的绿色货运交通运输大动脉。
【关键词】车辆,性能,系统
【高速铁路】常州首个自主研发的地铁电客车巡检机器人上岗(2023-04-03)
【摘要】 4月3日,人民铁道网讯,3月15日,常州地铁智能巡检机器人“铁宝”正在丁堰车辆段对2号线“蓝精灵”进行巡检,只需要45分钟左右“铁宝”可以对人工设定的5类检测项,近5000个检测点进行巡检,漏检率0,检出率高达98%以上,这也是常州地铁首个投入运行的智能机器人。“铁宝”采用的是双机械臂、多摄像头、四驱舵轮的设计,融合了多传感器定位自主导航技术,以“模板匹配+数据对比+深度学习”三重算法嵌套识别体系为基础,通过视觉导航和高精度成像算法等技术手段,实现列车在带电和无电状态下对人工设定的5类检测项近5000个检测点进行巡检。在巡检过程中“铁宝”将按照设定程序对车辆两侧和车底进行检查,一旦发现异常点位,如部件脱落、防松线错位、车底有异物等,会生成异常警报传输到后台控制系统,检修人员根据报告再对异常点位进行人工复检。单台“铁宝”可连续工作8小时,每台可完成10列电客车的巡检工作。与传统巡检作业相比较,检测效率大幅度提高,进一步保证了车辆检修作业安全和质量,又为全自动驾驶电客车、无人化列检作业的应用基础提供了技术支撑。目前“铁宝”是常州地铁电客车智能巡检系统的主要部分,另外还包括辅助设备(库区安装的升降台,无线AP,监控摄像头等)、后台控制设备(后台主机)。智能巡检系统可以对整列地铁车辆的紧固件松动类、状态类、异物类、测量类、丢失类这5大类样本图像进行实时采集和故障分析。
【关键词】采集,故障,分析
【高速铁路】京车时速200公里新型动车组亮相北京(2023-04-03)
【摘要】 4月3日,人民铁道网讯,“中国城轨交通业主领导人峰会2023北京年会”在北京首钢园召开,来自全国52家城轨交通业主单位代表共议“绿色城轨”建设。会议期间京投所属装备集团的新车领衔众多轨道行业创新产品亮相。京车首列时速200公里快速市域动车组列车采用领先的智能控制系统,既可实现快速平稳地频繁启停,又可在3分钟内迅速达到时速200公里运行,实现最佳通勤效率。与传统列车相比,这款列车车头更长,达到4.5米,在高速运行时,产生的空气阻力和噪声极低,客室内又利用静音技术减少噪音传播,车内噪声小于66分贝。大容量也是一大亮点,列车通过车头的车钩智能连挂系统,可以灵活编组,应对潮汐客流,单个编组最多可满载900人,两个编组连挂可满足1800人的乘坐需求。时速200公里快速市域动车组,将成为市郊铁路开行“大站快车”的“利器”。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会长,京投公司透露,比如未来可实现“公交化”运行的市郊铁路东北环线,就有望用上新研发的快速市域动车组。
【关键词】阻力,噪声,极低
【高速铁路】浩吉铁路上行空车扩编列车运行试验圆满完成(2023-04-03)
【摘要】 4月3日,人民铁道网讯,近日,和谐D1型5526号机车牵引的55008次列车安全抵达浩吉铁路浩勒报吉南站,顺利完成预定试验项目。这标志着浩吉铁路上行空车扩编列车运行试验圆满完成,为进一步提升运输效率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浩吉铁路是国家“北煤南运”战略运输大通道,全长1813.5公里,北起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境内的浩勒报吉南站,途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七省区,终到京九铁路吉安站,最短一天内就可将陕北煤炭运抵湖北当地电厂,有效提升了鄂湘赣等地区电煤供应效率。此次试验采用和谐D1型机车牵引,主要是在襄州北站至浩勒报吉南站间,分别进行60吨级和70吨级敞车混编列车、棚车混编列车试验。试验项目涉及列车在时速80公里时的常用全制动停车试验、紧急制动停车试验,以及侧线进站停车试验、轨道结构试验等内容。为圆满完成此次试验任务,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成立领导小组,围绕试验区段、列车编组方式、试验内容等重点,制订运行试验工作方案;组织相关人员开展技术标准、运行规定等方面的专业培训,提升人员业务素质,强化专业间协调配合能力。作为浩吉铁路集运端的运维管理单位,延安运营维修段充分发挥车务、工务、电务等多专业融合优势,全过程盯控列车运行情况。他们统筹安排各应急管理站、无人值守站应急值守力量,成立5个应急救援队,24小时在岗待命,随时做好应急出动准备;紧盯试验列车紧急制动试验、列检作业、列车编组等关键环节,及时优化运输组织方案,全力确保运输安全畅通。
【关键词】紧急,制动,试验
【高速铁路】铁路电气化让“中国技术”走向世界(2023-03-06)
【摘要】 3月6日,人民铁道网讯,从国家轨道交通电气设备与系统技术委员会获悉,我国向国际电工委员会提交的《轨道交通列车过分相系统匹配技术准则》日前通过全球成员国投票,这是我国首次主持制定铁路电气化技术领域的国际标准。国际电工委员会是国际公认的三大国际标准化组织之一,此次投票通过的《轨道交通列车过分相系统匹配技术准则》,主要用于规范列车控制断电过分相或地面设备控制带电过分相的系统功能。铁路运营中,给列车供电的接触网每隔10公里到30公里存在一段无电隔离分相区。列车过分相时,存在断电或者带电闯分相的安全隐患,需要制定一套技术标准,确保铁路运输安全和可靠性。据悉,目前铁四院已在国际电工委员会IEC铁路牵引供电、变电、接触网、安全接地、车网运行匹配等专业领域的系统层次、装备层次等标准中,代表中国完成了18项国际标准的编制工作。未来3—5年,我国将作为召集人承担国,组织国内专家与加拿大、法国、英国、日本、俄罗斯、瑞士等6国技术专家共同完成标准起草,经国际成员国投票通过后发布,应用于国际电气化铁路建设和运营管理。
【关键词】电气化,铁路,建设
【高速铁路】复兴号高寒智能动车组投入运行,“抗冻”科技守护“中国速度”(2023-03-06)
【摘要】 3月6日,人民铁道网讯,为期40天的2023年春运已经正式落下帷幕。本次春运期间,我国东北地区先后经历多次寒潮天气,最低气温约零下50摄氏度。但在这样的极寒环境中,一列列高铁列车仍在飞速驰骋,将旅客安全送达目的地。其中,既有已经安全运行了十个年头的世界首条高寒高铁——哈大高速铁路,也有刚投入运行的我国最北端高寒地区复兴号高寒智能动车组。在多项“抗冻”科技的守护下,“中国速度”正不断拓展着高速铁路的运行疆域。针对动车组在极寒环境下运行主要面临的三大难题,不久前投入运行的复兴号高寒智能动车组均进行了具有针对性的改进设计。在车辆底部抗积雪方面,复兴号高寒智能动车组采用全新设计的设备舱侧部裙板,设置了“高寒专属”滤网。其内部结构包括菱形滤网、气液滤网、钢丝网、平纹滤网、高密平纹滤网等共计9层结构,在保证实现通风功能的同时,还能够有效防止冰雪从过滤网区域进入设备舱内部。而为了保证车辆用水正常,防止出现冻堵现象,列车的水箱、污物箱、水管都“穿”上了厚厚的“棉衣”。“棉衣”中间有电伴热线,污物箱底部还增加了电热“暖宝宝”,让水循环系统在天寒地冻时依旧可以正常运行,保证旅客的正常使用。在更为重要的车辆制动方面,复兴号高寒智能动车组还首次大规模使用自动化防冻结功能。车辆在静止时,每节车厢依次激活防冻结功能,使制动闸片和制动盘每分钟松开55秒、抱住5秒,以确保制动系统安全可靠。
【关键词】针对性,改进,设计
【高速铁路】北斗星基定位技术首次在铁路智能勘测领域应用(2023-03-06)
【摘要】 3月6日,人民铁道网讯,近日,由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铁四院)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陆路交通基础设施智能化设计共性关键技术》北斗星基增强系统,在沪渝蓉高铁五峰至恩施段开工建设。设计团队首次将星基定位技术应用于铁路智能勘测领域,沿线布设了12个地基观测站和4个星基观测站,建立起基于北斗地基、星基增强服务的高精度工程控制网,为铁路勘测及后续施工建设提供高精度位置服务。北斗星基定位技术综合了精密单点定位技术和实时动态定位技术,在定位范围上更具优势,用户可通过无线网络或者星地通讯方式接收相关信号,即可实现实时厘米级定位。与地基增强系统相比,北斗星基定位技术建网效率更高,可解决复杂山区沿线路段大范围连续定位的难题。五峰至恩施段北斗地基/星基增强系统的建设,进一步提高了铁路勘测效率与技术水平,为智能勘察设计的高精度地理信息服务奠定基础。
【关键词】高精度,地理,信息
【高速铁路】“智慧工地平台”助力渝昆高铁川渝段“中枢大脑”建设(2023-03-06)
【摘要】 3月6日,人民铁道网讯,2月18日,渝昆高铁重庆永川区施工现场,施工人员将首根接触网杆稳稳吊装到位,标志着渝昆高铁川渝段供电、通信、信号、电力“四电”工程正式启动,为全线贯通奠定了坚实基础。据悉,“四电”工程是高铁建设中通信、信号、电力和电力牵引供电工程的总称,是整条高铁的“中枢大脑”和动力之源,高铁列车通过车顶的受电弓获取接触网上的电能为列车提供动力,是高铁运行的基础,其工艺和标准有很高的要求。为此项目将投入使用“智慧工地平台”,通过智慧工地的建设结合工程情况进行项目管理,立足项目现场实际需求,把北斗,计算机技术、物联网、网络技术、视频处理、大数据、云计算、VR&AR、AI人工智能、BIM的虚拟建造技术等技术互相结合,提升现场管理水平,降低项目运行风险。京昆高铁西昆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四电”工程的启动也标志着线路开通时间越来越近,目前,渝昆高铁川渝段路基工程已全部完成,桥梁工程完成设计的94.5%,隧道桥梁工程完成设计85%,全线施工进入最后冲刺阶段。
【关键词】新基建,实际,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