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铁路】世界最大直径高铁盾构机“领航号”始发(2024-05-06)
【摘要】 5月6日,人民铁道网讯,世界最大直径高铁盾构机“领航号”4月29日从上海崇明顺利始发,标志着沪渝蓉高铁崇太长江隧道全面进入盾构施工阶段,开启超大直径盾构独头掘进穿越长江之旅。“领航号”超大直径盾构机由我国自主研制,是为穿越长江量身定制的“金刚钻”,刀盘直径15.4米,今年1月在浙江杭州下线,3月在上海崇明合体。“领航号”盾构机配置了隧道智能建造系统,搭载智能掘进、智能拼装、超前地质预报等创新技术,以“有人值守、无人操作”的方式自主掘进。“领航号”盾构机始发后,预计将按照每天10米至20米的速度掘进,开始万米“长跑”。盾构机将从地下穿越长江主航道、刀鲚保护区等,因此非常注重生态环保的要求,采用了先进的分离设备让渣土不落地。
【关键词】智能,掘进,拼装
【高速铁路】CR450动车组样车将在年内下线,时速达400公里(2024-05-06)
【摘要】 5月6日,人民铁道网讯,“十四五”以来,我国高铁在领跑世界的同时,不断研发新技术,研制新产品。由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牵头实施的CR450科技创新工程目前正全面推进,CR450动车组样车将在年内下线。2017年9月起,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CR400型列车在京沪高铁上线运营,以时速350公里打造了世界高铁运营速度的新标杆,CR450动车组是在其基础上的又一次技术突破。根据已知的试验数据,CR450车体的重量大约10吨,比既有的CR400复兴号列车减少12%左右;运行阻力、能耗指标各降低20%;制动性能和牵引效率分别提升20%和3%,让列车在制动距离、噪声、能耗指标不变的情况下,实现运营时速提高50公里,达到时速400公里。CR450科技创新工程主要包括CR450动车组和时速400公里高铁线路、桥梁、隧道等基础设施技术创新;自2021年启动以来,先后完成了17项新技术部件样机研制,搭载CR400综合检测列车开展57项科研试验,创造了动车组明线单列时速453公里、相对交会时速891公里和隧道交会时速840公里新纪录。据了解,目前,时速400公里铁路基础设施技术创新和更高速度综合试验段建设取得重要进展。CR450动车组已完成顶层指标和总体方案制订,进入施工设计和样车研制阶段,样车将在年内下线,并将开展一系列试验。CR450科技创新工程将促进我国高速铁路动车组、基础设施系统技术创新,填补时速400公里高铁技术标准体系空白,相关科研成果将广泛运用于铁路建设和运营领域,进一步提升铁路科技自立自强能力,巩固扩大我国高铁技术世界领跑优势。
【关键词】技术,突破,试验
【高速铁路】“轨道交通基础设施状态综合智能化管理平台”智慧决策服务系统获...(2024-05-06)
【摘要】 5月6日,人民铁道网讯,近日,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信息化专业委员会第二届第二次委员全体会议暨2023年度大会在太原召开,合肥轨道研究院报送的“轨道交通基础设施状态综合智能化管理平台”案例,荣获2022-2023年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信息化最佳实践优秀案例奖。本次入选的“轨道交通基础设施状态综合智能化管理平台”系合肥轨道研究院自主研发的核心系统平台,该系统上线以来,先后获得“安徽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安徽省新产品”“合肥市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案例”等荣誉,并入选“合肥市2022年度十大标杆应用场景”。该平台是集工务设施全生命数据采集、处理、表达、分析的一体化智慧决策服务系统,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深入挖掘基础设施数据价值,进行主动风险监管,可有效提升资源使用效率及使用寿命,实现城轨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管理的信息化、流程化;同时,该项目深度融合GIS、物联网、数字孪生等技术赋能运维业务,提供基于实时数据的可视化监测与海量历史数据的劣化预警等基础设施健康度管理功能,形成集成化、移动化的运维业务管理,建立可视化应急预案,指导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全面提升了工务设施运维管理的效率与质量。合肥轨道交通基础设施状态综合智能化管理平台上线运行以来,优化了轨道检测模式,提高了80%的巡检效率,减少约60%人工检修使用,其中,单线路病害形变检测每年可节省维保服务费用约1000万,降本增效成果明显。
【关键词】轨道,检测,模式
【高速铁路】平潭首辆超级虚拟轨道列车亮相(2024-05-06)
【摘要】 5月6日,人民铁道网讯,4月26日,福建省首辆超级虚拟轨道列车在平潭亮相,并开启运行测试。超级虚拟轨道列车是一款融合轨道交通与道路交通优势技术的新型轨道交通产品,无须铺设物理轨道,只需简单的道路改造就能投入使用,可通过“图像识别+北斗定位”感知地面虚拟轨道前进,实现有人值守的自动驾驶。该车外表以清新的“平潭蓝”为主色调,车长32米,设计时速70公里,最大载客量300人,是普通公交车的4倍。通过首末站下压式智能“快充”系统,该车充电10分钟即可运行25公里,还可升级为氢燃料,实现超200公里的长续航。这款列车融合了轨道交通与公交车的技术优势,具有平稳性好、载客量大等优点,能够应用于城市交通支线、旅游景区线路等。值得一提的是,该车具有双车头,可实现双端驾驶,能够根据实际客运需求灵活调动运行路线,有助于提升平潭国际旅游岛整体形象与游客服务功能品质。据悉,该车将于5月1日在平潭启动试跑,从龙王头海洋公园至北港村滚动发车。
【关键词】城市,交通,支线
【高速铁路】我国自主研制的首列氢能源市域列车成功达速试跑(2024-04-03)
【摘要】 4月2日,人民铁道网讯,3月21日,我国自主研制的首列氢能源市域列车成功完成时速160公里满载运行试验,完成达速试跑,实现了全系统、全场景、多层级性能验证,标志着氢能在轨道交通领域应用取得新突破。此款列车由中车长客股份公司研制,内置氢能动力系统,采用自主开发的氢电混动能量控制系统。试验过程中,列车以160公里/小时的速度运行,每公里实际运行平均能耗为5千瓦时,最高续航里程可达1000公里以上。此次试验首次验证了氢能列车在零下25摄氏度至零上35摄氏度环境温度下的实际性能,试验结果中各指标均达到车辆设计要求,车辆性能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据悉,氢能市域交通具有清洁环保、运维简单、建设周期短、固定投资少等优势,具备高速度、大运量、快速乘降、安全智慧等特点。不同于传统列车依靠化石能源或从接触网获取电能驱动,这次成功达速运行的首列氢能源市域列车内置氢能动力系统,为车辆运行提供强劲持久的动力源。
【关键词】车辆,设计,要求
【高速铁路】智能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系统正在测试使用(2024-04-03)
【摘要】 4月2日,人民铁道网讯,近日,英特尔公司透露,该公司联合生态合作伙伴,共同打造了融合掌静脉特征识别技术的智能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系统(AFC),将掌静脉特征识别技术应用于城轨交通场景。目前,该技术正在重庆轨道交通18号线进行测试使用。与人脸识别、指纹识别一样,掌静脉识别也属于生物识别技术的一种。首次使用掌静脉检票系统前,需预先录入掌静脉纹理特征至服务器。在掌静脉纹理特征采集过程中,只需将手掌悬空放置于采集器上方10余秒,经过二次验证确保信息准确性后,即可完成录入。该系统的误识率达到了千万分之一,误拒率(FRR)为十万分之一,其部署在重庆轨道交通18号线上进行测试,单次掌静脉识别速度已可达100-200毫秒,可以满足百万级应用场景需求。后续,相关各方将联手开发第二代产品,持续优化性能。同时,英特尔公司及其生态合作伙伴会根据测试应用情况及重庆的计划,与重庆相关方面共同推进掌静脉检票系统项目正式落地应用。如若顺利,重庆轨道交通18号线有望成为国内第一条全线开启“刷掌”乘车方式的轨道交通线路。
【关键词】测试,应用,情况
【高速铁路】方大集团已研发适用于高速铁路的站台安全门系统(2024-04-03)
【摘要】 4月2日,人民铁道网讯,方大集团表示,公司的轨道交通站台屏蔽门系统是轨道交通与高铁站台的组成部分。公司在这个领域已深耕20多年,是国内较早从事轨道交通站台屏蔽门系统研发、设计、制造、安装和运维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轨道交通站台屏蔽门系统先后应用于北京、天津、广州、深圳、中国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40多个城市的100多条地铁线路。目前,公司的站台屏蔽门系统产品在国内已开通城市轨道交通城市的覆盖比率超过60%。公司的“城市轨道交通站台安全门”被工信部认定为“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公司还牵头起草了我国首部《城市轨道交通站台屏蔽门》(CJ/T236-2022)行业标准,并参与编制了《城市轨道交通全自动运行系统验收规范》(T/URTA0009-2022)团体标准。公司已研发出能够适用于高速铁路环境下的站台安全门系统,能够实现根据进站高铁的不同车型,智能化对应列车门开启站台安全门,该产品已获36项专利。目前正将产品推向市场,尽早实现应用,开启新的应用场景和市场空间。
【关键词】应用,场景,市场
【高速铁路】统一铁路机车齿轮油80W-140通过中国中车25万公里路试测试(2024-04-03)
【摘要】 4月2日,人民铁道网讯,统一股份全资子公司统一石化自主研发生产的铁路机车齿轮油80W-140,通过了中国中车的严格测试和路试验证,成为中国中车认可的优质用油。这是统一在低碳润滑领域中的又一次突破,也是统一凭借低碳、高质量、高效润滑的优势,实现进口替代的有力证明,为国产润滑油树立了新的标杆。中国中车是我国最大的铁路设备制造企业,对润滑油产品性能和质量要求极高。此次通过测试并获得认可的统一铁路机车齿轮油80W-140是一款采用全合成基础油技术和先进添加剂的低黏度多功能齿轮油,专门针对重载、长换油周期的铁路车辆设计研发,其不仅具有良好的极压抗磨性能,还兼具卓越的高温氧化稳定性、节能减磨、稳定的剪切性等特性,可广泛适用于高速、重载、震动与冲击以及外界环境(如温度)变化等重型传动系统,为铁路机车提供卓越的润滑保障。就整体产品性能而言,统一铁路机车齿轮油80W-140不仅满足中国中车对铁路机车用油的苛刻要求,更是超越了现有产品的性能标准。通过全国实时跟踪记录50台车的路试数据,统一创下了最长安全运行超25万公里的换油记录,远超过现有产品的换油标准20万公里。降级、低碳,在重要的用油场景实现进口替代,是统一多年来持续推动的核心产品方向。截至目前,统一低碳产品解决方案已全面覆盖工业、工程机械与矿业、商用车、乘用车、铁路机车、农业机械等九大领域,成为我国低碳润滑行业中的先行者。在卡客车、工程机械、船舶、工业等多领域,统一还实现了高性能低碳润滑油的国产化替代,进一步补强了我国润滑行业进口替代优势,让国产润滑油在国际市场上拥有更大的话语权。
【关键词】国产化,替代,补强
【高速铁路】动态物联网技术助力机车打温(2024-03-04)
【摘要】 3月4日,人民铁道网讯,机车处在0摄氏度以下的不同温度区域,易发生部件不同程度冻结,因此要执行间隔时长不等的打温作业,让机车原地不动发动柴油机,为机车提供足够热量,以保证机车随时上线运行。机车处于打温状态时,需要工作人员“陪护”,每隔2小时上车巡检设备情况。黑龙江冬季寒冷漫长,打温作业一般持续半年之久,海拉尔、满洲里等纬度更高地区打温时间会更长,职工劳动强度大。对此,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积极立项攻关,研发出动态物联网“机车打温监控系统”。该系统由车载数据采集、地面数据收发、监控分析3个部分构成,可实现水温、油温、柴油机转速、蓄电池电压、冷却水温度等近百项重要数据自动实时采集,同时兼具火灾、转速异常、温度异常等14种报警及机车故障提示,还可实现精准估算打温油耗,最大限度杜绝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同时,该系统监控分析为可视终端,可通过无线连接方式植入专用网络电脑,支持数据共享,为管理人员监控作业、远程指挥提供支持。
【关键词】数据,自动,实时
【高速铁路】世界最大直径高铁泥水平衡盾构机“领航号”在浙江杭州下线(2024-03-04)
【摘要】 3月4日,人民铁道网讯,近日,世界最大直径高铁泥水平衡盾构机“领航号”在浙江杭州成功下线,将投用于新建上海至南京至合肥高铁崇太长江隧道建设。“领航号”盾构机刀盘直径15.4米,主机长约15.8米,总长约128米,主机重约2600吨,是世界独头掘进距离最长(11.325千米)、直径最大(15.4米)、穿越长江水下最深(89米)的高铁隧道盾构机,搭载智能掘进、智能拼装、超前地质预报、盾尾密封安全预警、设备状态在线监测等国内领先的智能化系统,可实现隧道智能建造、设备状态可感可知,标志着我国盾构隧道智能建造水平达到新的高度。“领航号”盾构机由中铁隧道局、中铁工程装备集团联合研制。“领航号”盾构机在长江水下穿越软弱、含瓦斯有害气体与高水压透水地层,面临泥水环流、物料运输、隧道轴线精准控制、超长距离掘进、通风管理、同步衬砌及后期运营安全保障等工程技术难题。项目建设管理单位沪杭客专公司会同施工单位中铁隧道局项目部对“领航号”盾构机进行了耐用性、密封性、安全性、可视化、多体系、智能化、感知化等有针对性地设计,实现盾构掘进同步推拼、无人驾驶、智能健康监测与实时感知、智能吊装、智能自动化拼装和姿态自动控制。
【关键词】智能,自动化,拼装
【高速铁路】世界最长海底高铁隧道盾构机“甬舟号”顺利下线(2024-03-04)
【摘要】 3月4日,人民铁道网讯,2月26日,一台超大直径盾构机“甬舟号”下线,刀盘开挖直径14.57米,将应用于目前世界上最长海底高铁隧道——甬舟铁路金塘海底隧道宁波端工程建设。“甬舟号”盾构机由中铁十四局集团、铁建重工集团联合研发,全长135米,总重量4350吨,配备特制刀具308把,总装达到世界一流水平。金塘海底隧道为甬舟铁路全线重点控制性工程之一,隧道西起宁波市鄞州区,东至舟山市金塘镇,全长16.18千米,其中盾构段长11.2千米,最大埋深达78米。隧道穿越10万吨级金塘主航道,采用两台盾构机分别从宁波、舟山始发相向掘进,最终在海底实现对接,精度要求误差不超过20毫米,将实现世界首次超大直径盾构机海底对接并拆解。据悉,从舟山端工作井出发的“定海号”盾构机已于今年年初顺利下线,从宁波端工作井出发的“甬舟号”盾构机,将独头掘进4940米。工作人员介绍,针对海底隧道复杂的施工特点,项目团队对盾构机进行了6项创新设计,在世界范围内首次研发应用滚刀磨损智能监测系统,刀盘耐磨性、破岩能力更强,确保了掘进工效。
【关键词】海底,对接,拆解
【高速铁路】交控科技获得发明专利授权:“一种轨道交通分布式运维方法及系统...(2024-03-04)
【摘要】 3月4日,人民铁道网讯,交控科技新获得一项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名为“一种轨道交通分布式运维方法及系统”,专利申请号为CN202010827008.0,授权日为2024年3月1日。该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轨道交通分布式运维方法及系统,该方法包括:由若干数据调度器接收原始设备数据,对处理后数据集进行数据漂移检测以及数据分配,得到修正设备数据;将轨道交通线路分割为若干集中站处理器,每个集中站处理器包括至少包含1个实际站点,最多包含4个实际站点,接收修正设备数据,运行单机算法和模型调优,得到优化模型训练参数;由模型聚合器收集并整合优化模型训练参数,将整合后的模型训练参数下发至若干集中站处理器,完成全局模型聚合。本发明实施例通过构建用于轨道交通系统的分布式机器学习架构,设置集中站进行线路上数据集的切分,降低模型聚合器的工作量,避免单点故障,并采用数据漂移检测进行算法优化和系统升级。今年以来交控科技新获得专利授权19个,较去年同期增加了280%。结合公司2023年中报财务数据,2023上半年公司在研发方面投入了1.24亿元,同比增4.94%。
【关键词】分布式,机器,架构
【高速铁路】世界首台“四超”盾构机在杭下线,将助高铁穿越长江口(2024-02-04)
【摘要】 2月4日,人民铁道网讯,1月27日,世界首台“超大直径、超长距离、超大埋深、超高水压”的“四超”泥水平衡盾构机在杭州市萧山区的浙江中铁工程装备有限公司下线,将用于我国目前在建标准最高、掘进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高铁越江隧道——崇太长江隧道工程,助高铁穿越长江口。崇太长江隧道是沪渝蓉高铁的控制性工程,是世界上在建的最大直径高铁盾构隧道。中铁装备设计团队联手中铁隧道局为崇太长江隧道量身打造的“领航号”超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机,刀盘开挖直径长15.4米,整机长度约128米,采取针对性关键技术突破,搭载了拼装机自动拼装系统、推进同步拼装系统等一批智能化系统创新技术,使其具备“高适应性、高智能化、高人性化”特点,为隧道后期顺利贯通奠定坚实技术保障。
【关键词】坚实,技术,保障
【高速铁路】国内最先进的上承式结构铁路悬灌造桥机正式投用(2024-02-04)
【摘要】 2月4日,人民铁道网讯,2月1日,渝万高铁全线首台悬灌造桥机在忠县境内施工现场正式投入使用,并顺利完成撮箕浦双线特大桥7号主墩连续梁1号节段混凝土浇筑。中铁三局和中铁五院联合研制了国内最先进的上承式结构铁路悬灌造桥机,保证连续梁施工安全高效推进,与传统的挂篮施工工艺相比,综合工效可提升20%以上,为渝万高铁高质量建设注入新动能。该造桥机由移动支架、模板、电控液压、安全防护、信息化、智能控制等多个系统组成,重心低、整体性好、受力结构稳定,上中下三层设置了立体安全通道,施工更加安全。造桥机可适用于不同跨度、不同断面的连续梁施工,能够实现造桥机行走、模板调节、线型监控、喷淋养护自动化,具有安全、高效、便捷、智能等特点。在施工现场,项目部还建立了信息化中心,通过大数据、5G等新技术,对施工过程实时监控、精准控制、及时预警,让连续梁施工更加安全。
【关键词】安全,高效,便捷
【高速铁路】国内最先进的市域动车组车辆应用于上海市域铁路机场联络线(2024-02-04)
【摘要】 2月4日,人民铁道网讯,上海申铁投资有限公司介绍,近期,上海首条新建市域铁路项目又迎来好消息,机场联络线首列车正式运抵申昆路车辆临时检修基地完成接收,下阶段将开启紧锣密鼓的车辆调试工作。机场联络线使用的车型为国内首列市域C型列车,最高运行时速达160公里,具有智能先进、安全舒适、公交化运行等特点,实现了高铁技术与轨道交通运用模式的结合,在长三角乃至全国市域铁路项目中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作为目前国内最先进的市域动车组车辆,它基于复兴号智能城际动车组技术平台开发,结合上海市域铁路机场联络线特点,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探索并取得了重大技术突破:首次采用头车和中间车相同车辆长度的设计,满足了车辆灵活编组、站台门的活动门等间距设置的需求;首次实现了CTCS2+ATO自动折返功能,大幅提高了运输效率,同时具备与国铁互联互通的条件;车辆采用智能旅服、智能监测、智能运维和智能行车等前沿技术,有效推进了市域铁路车辆智能化水平。随着这些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在提升车辆安全性、可靠性的同时,也让乘客获得了舒适的乘车体验和满满的科技感。
【关键词】智能,监测,运维
【高速铁路】引入基桩控制网最新技术,北京地铁17号线轨道平顺度达到高铁标准(2024-02-04)
【摘要】 2月4日,人民铁道网讯,轨道领域中,轨道质量指数TQI代表着轨道平顺度,指数越小,列车行驶越平稳。近日,京港地铁17号线通过升级精调方案实现TQI数值小于5的目标,标志着17号线的轨道平顺度及运营表现已达到高铁标准,这在北京轨道交通中尚属首例,在进一步保障乘客出行安全的同时,也提升了乘客乘车舒适度。17号线作为一条南北向的大运量等级快线,最高时速可达100公里/小时。地铁运营速度的提高,为乘客提供了更便捷的出行体验,与之相对的是对轨道平顺度提出更高的要求。为提高轨道平顺度,京港地铁早在2014年就率先引入轨道质量指数(TQI)的概念,并制定远高于行业标准《城市轨道交通设施养护维修技术规范》中“TQI不超过14.5”的控制标准。通过精细化维修,京港地铁所辖线路TQI在国内轨道交通行业处于领先水平,通过改善轨道状态提升了乘客出行体验。在17号线筹备初期,为了提高轨道平顺度,保障列车运营平稳性和舒适度,京港地铁联合设计、施工等单位,结合地铁轨道运维实际需求,摒弃了以人工经验为主导的维修方法,在17号线轨道线路平顺度精调工作中引入了基桩控制网(CPⅢ)这一最新技术,即在轨道中应用智能全站仪,在轨道沿线构建30—60米间隔成对分布的高精度三维控制网,通过自由设点的测试模式,配合采集数据,自动测量、实时传输等。同时,可对实测数据进行优化拟合,并通过软件自动生成精调建议,为TQI精修提供更加精准的维修方案,从而使TQI精调由“人工经验修”升级至“精准方案修”,顺利实现17号线TQI数值小于5的目标。
【关键词】国内,轨道,交通
【高速铁路】沧港铁路引进“道机联控”智能化系统(2024-01-02)
【摘要】 1月2日,人民铁道网讯,日前,“道机联控”项目成功落户沧港铁路,为道口安全再加一把安全锁。项目建成后,将全面提高沧港铁路机车乘务员和道口看守人员工作效率,有效保障机车运行、道口看护、重点区域平交道口车辆行人通行安全。据了解,“道机联控”智能化系统,更有利于机车设备安全通行和沿线道口员安全防护,实现人防、物防、技防三保险,对提升行车安全保障能力,降低和减少路内外伤亡事故的发生,提高运输生产效率发挥重要作用。沧港铁路为完善行车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先后邀请了湖南中车时代通信信号有限公司、天津七一二移动通信有限公司、北京世纪东方智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三家单位,结合沧港铁路的线路道口现状,分别提供了目前国内先进的车地一体化、超视距道口智能防护、多点智联安全防护预警系统、道口集中控制系统技术方案。
【关键词】防护,预警,系统
【高速铁路】“中国智造”单轨列车驶向海外(2024-01-02)
【摘要】 1月2日,人民铁道网讯,2023年下半年,由位于安徽芜湖的中车浦镇阿尔斯通运输系统公司生产并提供的单轨道列车“天铁黄线”在曼谷正式运营,11月同样由该公司生产并提供列车的“天铁粉线”也在曼谷开始试运行。“中国智造”从中国芜湖来到泰国曼谷,让曼谷近郊与市中心的连接更为紧密,丰富城市面貌的同时,也为当地发展注入新活力。近年来,芜湖市积极培育交通产业链集群,逐步形成以中车浦镇阿尔斯通运输系统有限公司为龙头,整车制造、牵引等领域企业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作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代表之一,“中国智造”列车正加速驶向海内外。
【关键词】交通,产业链,集群
【高速铁路】5G网络全线覆盖首条中越边境高铁(2024-01-02)
【摘要】 1月2日,人民铁道网讯,2023年12月15日,中国移动广西公司已经提前在防东高铁沿线部署移动5G网络,目前已实现中国移动5G信号的全线覆盖。防东高铁全长47公里,是中国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高质量建设通道内联外延工程之一,也是通达中国与越南唯一海陆相连的口岸城市东兴市的首条铁路。中国移动广西公司成立了专项组,研究网络覆盖方案,在海上覆盖方面,采用高增益新型透镜天线、5G子帧调整、载波聚合、特殊波束赋形、上行SUL等技术手段,解决高铁横跨长距离海域网络覆盖问题,助力“海上跑动车”。在桥隧覆盖方面,采用隧道壁式阻燃泄露电缆覆盖隧道内部+单极化电调板状双频天线覆盖隧道口切换带等手段,实现隧道及外部区域无缝完美链接覆盖。目前,中国移动广西公司已在防东高铁沿线完成网络建设,打造了一条海陆相连高铁精品网络。防东高铁开通后,乘车旅客可乘坐高铁跨山越海,全程体验中国移动的畅快网速,感受中越边境城市的风土民情。
【关键词】海域,网络,覆盖
【高速铁路】“中国城市高铁第一隧”超大直径盾构机下线(2024-01-02)
【摘要】 1月2日,人民铁道网讯,2023年12月16日上午,中铁十四局和铁建重工联合研制的14米级超大直径盾构机“园梦号”,在长沙顺利下线,将应用于“中国城市高铁第一隧”——新建南通至宁波高速铁路苏州东隧道施工。该盾构机同时搭载的“推拼同步+同步双液注浆+整体式全预制箱涵同步拼装”成套先进技术,在国内超大直径盾构设备中属首次应用,将全面提升盾构施工安全和成型隧道质量,施工效率可以提高30%。苏州东隧道地处苏州工业园区、吴中区,全长15.565公里,是我国目前建设标准最高、里程最长的时速350公里高铁城市隧道,被誉为“中国城市高铁第一隧”。其中,13.026公里的隧道区间由中铁十四局负责施工,该区间包含盾构段11.82公里,设计为单洞双线。“园梦号”不仅配备了伸缩主驱动、刀盘刀具监测系统、同步双液注浆设备、高承压盾尾、整体式全预制箱涵同步拼装、箱涵精调等多项国内领先的核心技术,还成功应用了自主研发的“超大直径盾构推拼同步”新技术,实现盾构推进与管片拼装同时进行,与传统盾构“推进、停止、拼装”的施工工序相比,效率将提升30%至40%。
【关键词】盾构,推进,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