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信息技术】中兴通讯携手河南联通率先完成5G VoNR语音质量EMI创新评估(2022-08-12)
【摘要】 8月12日,C114网讯,近日,中兴通讯携手河南联通,历时4个月,在洛阳完成了基于NGI网优工具的VoNR语音质量EMI评估功能验证,率先实现了5G语音业务质量非插入式评估功能的国内首局落地。随着全国VoNR商用加速,VoNR语音感知评估需求迫在眉睫。传统的语音质量评估采用”路测+MOS盒”的插入式评估方法,该评估方法评估周期长、评估过程繁琐,且只能对专项测试期间的特定测试样本进行评估,不能反应全时段、全网络的语音业务质量。基于此,中兴通讯开发了基于NGI网优工具的VoNR语音质量EMI (Equivalent MOS Indicator)创新评估功能。EMI功能基于E-Model模型,综合考虑通话过程中影响语音质量的丢包、抖动、编码类型、时延等因素,进行上下行EMI语音质量的评估。该功能为非插入式评估,可直接从无线侧对网络用户的语音质量进行评估,摆脱了”路测+MOS盒”的传统评估方法,提升了评估效率、降低了评估成本;真正实现全时段、全网络的“全民MOS评估”。此次验证结果显示,EMI与路测MOS拟合度高,可用于全网级、小区级、话单级多维度EMI统计分析,并可与MR/CDT等数据关联分析,快速定位语音质差原因,支持上下行EMI、质差EMI的地理化渲染,自动输出上下行EMI区间统计,针对空口、传输、核心网因素进行质差原因占比分析。此次中兴通讯携手河南联通对5G语音业务质量非插入式评估的成功验证,开启了VoNR语音质量评估与优化的新阶段。后续基于NGI的VoNR语音质量EMI评估优化功能还可以实现语音质差问题根因定界定位,为VoNR语音感知问题分析及闭环解决提供指导,从而帮助运营商进一步提高5G网络语音业务质量,有效提升5G用户的语音业务体验。
【关键词】评估功能,业务质量,5G
【新一代信息技术】国内唯一高寒地区自动驾驶测试场完成5G专网基站建设(2022-08-05)
【摘要】 8月5日,C114网讯,近日,黑龙江黑河自动驾驶测试场已完成5G专网基站建设,预计10月末完成后期平台建设,这是5G技术在全国首次应用于高寒地区自动驾驶测试领域。该项目由中国移动黑龙江公司与黑龙江省交投集团有限公司签约合作,将为黑河自动驾驶测试场提供中国移动5G专网、5G专网运营平台、WLAN(无线局域网)和专线等网络与技术支撑。其中5G专网为专享模式,可实现测试场和办公楼5G覆盖,提供一体化专网基础设施和5G专网自助服务管理平台,并实现专网状态的可视化查看,具备网络资源监控、智能运维、告警提醒等功能。据了解,黑河自动驾驶测试场是国内首个高寒地区可覆盖传统汽车测试、智能网联技术测试及自动驾驶汽车测试的综合性测试场。严寒到来时,黑河地区气温将达到零下40摄氏度,冰雪路面对于开展低温下高寒地区的车辆设备和性能测试具备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测试场占地78万平方米,可满足从T1级最基础的笔直道路到T5级湿滑路、雨雾等复杂交通环境的测试训练与能力评估要求。测试场模拟了数十种道路场景,仅城市道路就有机非混行道、苜蓿叶立交桥、冰雪混合路面等13种测试场景。整个项目设计依据高级辅助驾驶汽车ADAS相关测试标准,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场建设技术规范及寒地试车的相关技术要求等。
【关键词】平台建设,高寒地区,5G专网
【新一代信息技术】中国电信广东公司携手华为完成全国首个2.1GHz 8T8R AAU部署(2022-07-29)
【摘要】 7月29日,通信世界网讯,为贯彻落实国家加快5G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要求,持续加强5G网络覆盖的广度和深度,打造高质量5G精品网,广东电信联合华为公司在广州完成全国首个 2.1GHz 8T8R AAU创新试点,相对于4T4R RRU,下行体验提升超50%,上行体验提升超150%,成为提升深度覆盖场景5G网络质量的关键创新方案。中国5G在2020年商用后,经过3年大规模建设,5G网络逐步从广覆盖转向深覆盖,如何提升高密度住宅区、城中村等高价值区域的网络质量成为当前5G建设的关键方向。广东电信联合华为公司持续开展创新合作,前期已完成2.1GHz 8T8R RRU在城中村场景的商用部署。相比传统4T4R设备,8T8R可提升70%的容量和4dB以上的覆盖。在此基础上,广东电信持续创新,为进一步推进居民区精品5G建设,联合华为完成全国首个2.1GHz 8T8R AAU新型设备创新试点,该设备采用一体化高增益阵列、精准波束扫描以及高分辨率空域配对等领先技术,在8T8R RRU设备的基础上可进一步提升覆盖2.5dB,提升容量15%。本次试点结果对8T8R AAU建设居民区高质量5G也给出了最好的证明。居民区高质量覆盖一直是移动通信覆盖难题,本次验证在居民区室内场景实测上行速率12.79Mbps,下行速率76.62Mbps。满足用户5G超清视话、高清直播等业务体验需求,同时该区域5G覆盖面积增加47%,5G流量提升52%。中国电信广东公司本次2.1G 8T8R AAU创新试点,为5G深度覆盖方案提供了有益探索,后续广东公司将与华为公司持续深耕合作,加强创新提效,聚焦5G新技术、新产品对网络性能的提升,加速建设5G高品质精品网,让用户用更好的5G,享受更优的服务。
【关键词】新基建,持续创新,深耕合作
【新一代信息技术】中国科大揭示集成光量子器件中单光子阻塞新原理(2022-07-21)
【摘要】 7月21日,C114网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在集成光子芯片量子器件的理论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邹长铃研究组提出了在单个光学模式中利用极弱的光学非线性实现光子阻塞的新原理和新方案,并分析了其在集成光学芯片上实现的实验可行性。相关成果以“Single-Mode Photon Blockade Enhanced by Bi-Tone Drive”为题于7月18日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单光子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是在室温下实现可扩展光量子信息处理的核心资源。然而,受限于材料的非线性极化率和光学损耗,在非线性光学系统中直接观测到单光子级的光子相互作用极为困难,因此传统的单光子产生方法主要依赖于概率性的参量下转换并需要较高的泵浦光功率。研究组引入光子的频率自由度,提出在单个光学模式中利用两束连续激光控制其动力学演化。通过利用非线性腔对不同频率驱动的非均匀相应,在特定时间精准调控不同光子数态的布居数分布,高保真度地产生亚泊松量子统计光场。基于已报道的集成铌酸锂芯片的实验参数,研究者证明了该方案的实验可行性。审稿人一致认为,该研究引入了全新的物理机制(“the authors have introduced genuinely new physics”),揭示了动力学光子阻塞的物理本质;在已报道的相关研究中是最简单的且消耗了最少的资源。
【关键词】光子阻塞,新方案,光子芯片
【新一代信息技术】中国首个100%清洁能源可溯源绿色大数据中心启用(2022-07-15)
【摘要】 7月15日,中新网讯,“今天启动的大数据中心,将数字经济与清洁能源有机融合,开创了我国首个100%清洁能源可溯源绿色大数据中心,也是我国首个源网荷储一体化绿电智慧供应系统示范的样板。它的建成将重新定义绿色大数据中心的新标准,重新定义绿色能源显性化消费的新模式。打造了云网融合、绿色低碳发展的新路径、新标杆、新品牌。”14日,青海省委副书记、省长吴晓军在中国电信(国家)数字青海绿色大数据中心启动仪式上说。近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和绿色低碳转型,要求加快建设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打通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大动脉”。目前已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和国家大数据战略,拓展网络经济的空间。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速创新,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各领域。吴晓军介绍,青海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天然良港,地处丝绸之路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的主线,风、光、水的条件尤为极为特好。新能源装机占比在中国居首位。目前青海省清洁能源、新能源的占比超过90%,而且潜力巨大。气候凉爽,平均用电节能比平原地区节省30%至40%。地质结构稳定,大数据中心的建设和产业链培育优势得天独厚。数字经济在该省占比不断地提高,数字经济对经济的发展和民生改善放大、叠加、倍增的作用正在持续显现。该中心紧扣“数字经济与清洁能源深度融合发展”的主题,融入更多创新元素,突出绿色、低碳、可溯源三个关键特征,重点指标和核心技术应用均处于中国领先水平。采用间接蒸发冷、液冷等先进冷却技术,结合青海冷凉气候,可实现全年314天不开启空调,数据中心 PUE值达到1.2以下。实现100%可溯源绿电供应,且通过大数据平台实时展现100%全绿电可溯源供应数据。
【关键词】数据中心,清洁能源,青海
【新一代信息技术】长飞公司助力中国移动取得800G 2000km、少模光纤400G 200km长距...(2022-07-08)
【摘要】 7月8日,C114网讯,近日,长飞光纤光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飞公司”)助力中国移动研究院取得800G 2000km和少模光纤400G 200km长距离传输2项世界记录,基于此两项重大研究成果,长飞公司与中国移动研究院合作发表的论文,被全球光通信领域顶级学术会议ECOC录用。数字化转型浪潮下,大量新业务、新应用、新技术、新模式不断涌现,对底层网络的架构、容量、速率、性能等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与此同时,国家“东数西算”工程今年全面启动,作为承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关键工程,连接“东数”和“西算”之间的长途骨干网络,需要向超高速率、超大容量、超长距离的方向演进,为东西部算力基础设施提供高品质传输通道并承载运算结果的反馈。在此背景下,城域DCI、城域/区域核心互联场景、骨干/超长距场景迎来了新一轮的升级周期,超高速光通信传输技术亦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长飞公司在光传输领域一直走在前列,对高速率、大容量、长距离的传输技术始终保持高度关注,与产业链围绕光传输核心能力展开技术研究和产业推进,致力于打造先进的超高速传输基础设施。在800G高速互联前沿研究探索方面,长飞公司此前已协同中国移动等产业链合作伙伴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实践,并取得了诸多成绩与突破。去年3月,长飞公司的远贝超强超低衰减大有效面积G.654.E光纤就助力中国移动完成了1100公里800G光传输测试,今年长飞公司再度助力中国移动刷新曾经的这一高水平纪录,首次实现了单通道电域多子载波800G超2000km的极限传输突破,有效提升了800G长距离传输性能,对布局下一代超高速信息网络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此外,此次被写入论文的全球首个弱耦合模分复用实时400G系统200km超长单跨极限传输,也是由中国移动和长飞公司共同实现的。论文中详细介绍了使用400 Gbps DP-16QAM-PCS商用系统在200公里少模光纤上(LP01损耗54.5dB, LP02损耗67.5dB)的实时无中继模分复用传输,为本领域世界记录。这是第一次在模分复用链路上运行400G实时商业系统,为弱耦合模分复用技术的技术发展和商用推广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合作,论文,新要求
【新一代信息技术】中国移动发布6G总体架构设计助力6G愿景实现(2022-06-21)
【摘要】 6月21日,通信世界网讯,6月21日,在中国移动“聚势谋远,链创未来”为主题的2022科技周暨移动信息产业链创新大会主论坛上,中国移动重磅发布《中国移动6G网络架构技术白皮书》,提出三体四层五面6G总体架构设计,是业界首次系统化的6G网络架构设计,体现了中国移动6G研究的最新成果。中国移动副总经理高同庆表示,随着5G-A时代的到来,6G已成为全球移动通信产业技术创新的焦点。架构是移动通信系统的骨骼和中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移动首次提出并分享“三体四层五面”的6G架构设计,展现了和产业界合作共赢的决心及中央企业的责任和担当。网络架构是6G系统的核心,《中国移动6G网络架构技术白皮书》通过对驱动力、研判、理念的系统性分析,提出“三体四层五面”的总体架构设计。从空间视图、分层视图与功能视图三个视角呈现跨域、跨层、多维立体的6G网络架构全视图。其中“三体”为网络本体、管理编排体、数字孪生体,“四层”为资源与算力层、路由与连接层、服务化功能层、开放使能层,“五面”为控制面、用户面、数据面、智能面、安全面。在总体架构设计的基础上,《中国移动6G网络架构技术白皮书》进一步提出了架构实现的孪生设计、系统设计和组网设计。通过数字化方式创建虚拟孪生体,实现具备网络闭环控制和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数字孪生网络架构(DTN)。通过服务定义端到端的系统,实现全服务化系统架构(HSBA)。在组网上,实现具有分布式、自治、自包含特征,支持按需定制、即插即用、灵活部署的分布式自治网络(DAN)。此前,中国移动召开的“6G网络架构技术白皮书研讨评审会”上,包括邬贺铨、余少华、尹浩、张平、张宏科等五位院士,以及东南大学教授尤肖虎、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副理事长闻库、华为及中兴首席科学家在内的多位业界顶级专家对白皮书进行了评审。锚定世界一流信息服务科技创新公司的目标定位,中国移动将持续深化研究6G网络架构及关键技术,集合产学研力量,携手创新,形成共识,助力6G愿景实现。
【关键词】6G,总体架构,数字化
【新一代信息技术】中国移动联合产业发布业界首个5G云化工业基站(2022-06-16)
【摘要】 6月16日,C114网讯,近日,中国移动研究院、中国移动政企事业部联合京信网络、东土科技,发布业界首个5G云化工业基站并完成端到端验证。5G云化工业基站是基于统一基站云底座,将工业控制的核心器件——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云化集成部署到工业基站云平台上,使基站内生工业控制能力,进一步推动5G专网深入工业现场。本次验证面向工业传感器数据采集场景,通过5G实现传感器数据采集的PLC控制和上报,实现5G网络与工业控制网络融合一体。“5G+工业互联网”是国家重要战略方向及“十四五规划”重要发展目标,受到国家和产业界的高度关注。本次5G工业基站的发布和成功验证,将5G专网的极致和确定性网络能力引入到工业控制系统中,对于深化5G与工业的融合,实现5G一网到底承载IT和OT域的全部工业应用,促进工业互联网的云化、无线化、国产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5G,工业,重要意义
【新一代信息技术】5G R17标准宣布冻结,5G第二个演进版本标准正式完成(2022-06-10)
【摘要】 6月10日,中国IDC圈网讯,6月9日晚上10点零4分,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召开的3GPP RAN第96次会议圆满结束。在本次会议上,5G R17标准宣布冻结,标志着5G第二个演进版本标准正式完成。同时,3GPP R18立项工作也开始启动。据悉,3GPP RAN于2020年第二季度正式启动5G R17标准研究与制定工作,历时2年3个月完成R17标准。据统计,RAN1-led课题11个,RAN2-led课题10个,RAN3-led课题4个,RAN4-led课题(不含频谱相关)13个,总计38个R17立项课题。R18立项工作于2021年启动,在本次会议上基本完成R18立项的全部工作。据统计,RAN1-led课题12个,RAN2-led课题10个,RAN3-led课题5个,RAN4-led课题(不含频谱相关)13个,还有1个RAN-level的NTN network verified UE location需求和use case研究SI,总计41个R18立项课题。
【关键词】5G,标准研究,课题
【新一代信息技术】天津移动携手中兴通讯完成NR 700MHz+2.6GHz CA端到端规模商用首...(2022-06-02)
【摘要】 6月2日,C114网讯,近日,中国移动天津分公司携手中兴通讯完成了NR 700MHz+2.6GHz CA的规模商用首发。在天津市武清区近200个站点开通了NR 700MHz(30MHz)+ 2.6GHz(100MHz) CA功能,利用多频段间的协同,一方面发挥了NR大带宽的优势;另一方面通过高低频互补提升覆盖,助推了大上行业务发展。同时CA开通完全基于跨站部署场景,对于全网规模商用有重要参考意义。本次CA规模商用首发是中国移动天津分公司基于700MHz+2.6GHz双层商用网络和中兴Axon 30 Ultra商用终端,与中兴通讯合作探索双频段深度融合的重要成果。从CA开通前后速率对比来看,开通CA后单用户体验速率相比700MHz单载波速率增益提升460%-580%、相对于2.6GHz单载波速率增益提升7%~22%。在覆盖性能方面,2.6GHz小区可依托于700MHz的覆盖优势,在2.6GHz的小区边缘区域可自适应切换到700MHz频段,突破了2.6GHz上行覆盖受限瓶颈,提升2.6GHz小区覆盖达4dB~7dB,实现了上下行业务的独立性。同时这也是首次在商用终端上实现700MHz+2.6GHz CA体验,为广大用户带来了超大带宽、超高速率的优质服务。中国移动天津分公司的5G 700MHz和2.6GHz商用网络均为“跨站”部署场景,CA规模商用开通后跨站CA的性能增益相比共站部署无损失。此外,商用CA部署具备功能解耦性强、终端兼容性高、部署改造性小的特点,对现网已有功能、硬件和移动性策略均无影响,后续可推广到全网商用部署。中兴通讯表示,下一步双方将继续联合实现上行发射机切换首创技术—时频双聚合(FAST)的部署和商用验证,进一步深化700M+2.6G双频组网战略,促进700M+2.6G频谱的协同发展。
【关键词】多频段,参考意义,优质服务
【新一代信息技术】盲人导航应用首次亮相:无需GPS精度在1米以内(2022-05-26)
【摘要】 5月26日,C114网讯,5月24日,一款旨在帮助视障人士或盲人行人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的应用程序在华盛顿地铁站首次亮相。该应用程序名为Waymap,旨在为盲人和视障人士扩展旅行可选择的路线,提供每一步的音频指示,据称精确度可达到3英尺(0.9米)。据了解,该应用程序不使用GPS,无论室内或室外的手机信号强度如何,都可以正常运行,它将通过把详细的地图数据加载到智能手机上,并利用手机上的运动传感器提供精确的方向指导。5月24日,盲人倡导者协会、华盛顿的公交系统---威瑞森通讯(Metro, Verizon Communications (VZ.N))以及该应用程序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汤姆 佩伊(Tom Pey)在华盛顿的新闻发布会上正式宣布Waymap的启动和应用。Waymap的创始人汤姆 佩伊(Tom Pey)表示,他自己是盲人,在使用其他应用程序后发现都不够精确,他认为“移动不是奢侈品,事实上,这是一项人权。”佩伊说,盲人旅行者通常只能使用个别较为熟悉的以家为起始点的路线作为旅行出行路线,是因为他们只能依靠记忆走动并且缺乏信心和安全感。Waymap计划将分阶段部署,目标是到9月份在多达30个地铁火车站和近1000个公交车站部署该应用程序,到2023年初在整个地铁系统部署该应用程序。佩伊希望其他没有视力障碍的人最终也会使用这个应用程序,来帮助其改进方向指导功能并改进更新地图,佩伊呼吁道“你实际上是在把你的步数捐给一个盲人”。
【关键词】出行路线,智能手机,方向指导
【新一代信息技术】国网宁波供电公司携手宁波移动、华为建成全国首个最大规模5G电力...(2022-05-20)
【摘要】 5月20日,C114网讯,为进一步落实发改委、能源局等四部门联合发布《能源领域5G应用实施方案》,大力推动5G全面协同发展,深入推进5G赋能千行百业,加快5G行业应用,国网宁波供电公司敢于创新、勇于变革,与宁波移动、华为公司成立联合工作组,建成了全国首个地市级最大规模5G电力硬切片虚拟专网。针对电力真实业务点位,基于5G切片技术完成了业界最精细化的资源调用方案的验证,仅利用1%的5G网络资源即可满足电网业务高可靠性、高安全性的需求。本次联合创新构建了电力业务可靠性参数基线,这种经济高效的创新技术方案也有助于5G更快地在电网业务中得到广泛应用。未来,国网宁波供电公司将继续携手宁波移动、华为公司拓展更多5G智能电网的应用场景,有效提升电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水平,推动高弹性电网主动融入国家5G发展战略、国家创新发展战略,提高配网可靠性,助力创新型国家建设。
【关键词】5G,参数,发展战略
【新一代信息技术】高通实现全球首个5G毫米波独立组网连接,峰值速度超过8Gbit/s(2022-05-13)
【摘要】 5月13日,C114网讯,近日,高通技术公司在高通5G峰会上宣布,推出全新一代5G调制解调器及射频系统——骁龙X70。据了解,骁龙X70利用AI能力实现突破性的5G性能,包括10Gbps 5G下载速度、极快的上传速度、低时延、卓越的网络覆盖和能效,为全球5G运营商带来极致灵活性,能够充分利用频谱资源提供最佳的5G连接。此外,搭载骁龙X70的终端实现了全球首个5G毫米波独立组网连接,峰值速度超过8Gbit/s。高通技术公司高级副总裁兼蜂窝调制解调器和基础设施业务总经理马德嘉表示:骁龙X70为运营商带来在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固定无线接入设备和工业机械等多类型终端上,提供极致5G容量、数千兆比特数据传输速度和全新用例的能力。我们期待与行业领军企业合作,为智能网联边缘带来业内最佳的5G连接体验,并推动消费、企业和工业场景下的行业变革。
【关键词】5G,灵活性,连接体验
【新一代信息技术】中国科大成功融合远距离量子密钥分发和光纤振动传感(2022-05-06)
【摘要】 5月6日,C114网讯,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张强等与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王向斌、刘洋等合作,实现了一套融合量子密钥分发和光纤振动传感的实验系统,在完成光纤双场量子密钥分发(TF-QKD)的同时,实现了658公里远距离光纤传感,定位精度达到1公里,大幅突破了传统光纤振动传感技术距离难以超过100公里的限制。相关研究成果以“编辑推荐”的形式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并被美国物理学会(APS)下属网站“Physics”报道。在实际应用中,沿光纤链路的声音、振动等噪声不可避免,因此,TF-QKD实验过程中需要实时探测环境噪声引起的光纤相位变化,并对其进行实时或数据后处理补偿。一般来说,这些相位变化的信息在QKD实验结束后会被丢弃。但事实上,这些“冗余”信息反映了光纤中透射光的实时相位变化,可能来源于沿光纤链路的振动扰动或者温度漂移。通过分析这些相位变化信息,再结合振动的一些特性,即可获得振动信息并进行定位,从而实现超远距离光纤振动传感。潘建伟、张强研究组基于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王向斌提出的“发”或“不发送”TF-QKD(SNS-TF-QKD)协议,利用时频传输等关键技术精确控制两台独立激光器的频率,与中国科大陈旸和赵东锋合作,利用附加相位参考光来估算光纤的相对相位快速漂移,恢复了加载在光纤信道上的人工可控振源产生的外部扰动,结合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尤立星团队研制的高计数率低噪声单光子探测器,最终实现了658公里的光纤双场量子密钥分发和光纤振动传感,对链路上人工振源的扰动位置进行了定位,精度优于1公里。上述研究成果表明,TF-QKD网络架构不仅能够实现超长距离分发安全密钥,同时也能应用于超长距离振动传感,实现广域量子通信网和光纤传感网的融合。
【关键词】实验系统,传感技术,融合
【新一代信息技术】百度宣布获中国首批自动驾驶主驾无人许可,可方向盘后无司机(2022-04-28)
【摘要】 4月28日,C114网讯,北京发放无人化载人示范应用通知书,百度成为首家获准企业,旗下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平台萝卜快跑正式开启无人化自动驾驶出行服务,这意味着“方向盘后无人”的自动驾驶服务在中国超大城市正式放开。据《北京市智能网联汽车政策先行区乘用车无人化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管理实施细则》规定,获得通知书的示范应用主体,可在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60平方公里范围内进行公开道路的无人化自动驾驶载人示范应用。在无人化道路测试基础上,《实施细则》对测试主体的安全管理、网络与数据安全、风险应对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此次,百度按照《实施细则》的要求开展无人化载人示范应用,首批投入了10辆无人车,后续计划再增加30辆无人车。据了解,百度萝卜快跑已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实现自动驾驶载人出行服务。仅2021年第四季度,萝卜快跑载人订单量已达21.3万单,2022年这一数据仍在增长中。
【关键词】无人驾驶,超大城市,示范应用
【新一代信息技术】中国科大实现基于简并腔内涡旋光子的拓扑量子模拟(2022-04-22)
【摘要】 4月22日,C114网讯,中国科大郭光灿院士团队在基于人工合成维度的量子模拟方面取得重要实验进展。该团队李传锋、许金时、韩永建等人将携带不同轨道角动量的光子(又称为涡旋光子)束缚在简并光学谐振腔内,通过引入光子的自旋轨道耦合人工合成了一维的拓扑晶格,为拓扑量子模拟开创了一种新的方法。涡旋光子携带的轨道角动量数目原理上可以无限,是构建人工合成维度的理想载体。在人工合成维度的量子模拟研究方面,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的周正威教授研究组早在2015年就首次理论提出基于人工合成光子轨道角动量维度实现量子模拟的方案。李传锋、许金时等人在这一方向上进行了长期的实验探索,先后搭建了基于平面镜、球面镜和椭球面镜的简并光学腔,实现腔内超过46阶轨道角动量模式的谐振。在此基础上,研究组创造性地在驻波简并腔中引入具有各向异性的液晶相位片,实现腔内涡旋光子轨道角动量和光子自旋(即偏振)的耦合。腔内光子所携带的轨道角动量是整数分立的,与一维离散晶格相对应。因此携带不同轨道角动量的光子可以等效为位于不同晶格格点上的准粒子,并通过自旋自由度将具有不同轨道角动量的光子耦合起来,从而模拟粒子在不同晶格格点之间的来回跃迁。其次,研究组利用共振能谱探测技术,直接刻画了该自旋轨道耦合系统的态密度和能带结构;利用该实验装置优异的可调谐性能,清晰展现了周期性驱动系统能带打开和闭合的演化过程;除此之外,还进一步引入不同的演化时序,系统地研究了不同拓扑结构的特性并探测到拓扑绕数。该成果验证了利用涡旋光子固有自旋和轨道角动量作为人工合成维度的可行性,为研究丰富的拓扑物理系统提供了一个高度紧凑的实验平台。该成果于4月19日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 通讯》上发表。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是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博士研究生杨木,以及硕士研究生张昊清、廖昱玮。本研究得到科技部、国家基金委、中国科学院、安徽省的支持。
【关键词】人工合成,实验探索,可行性
【新一代信息技术】北斗产品已在一半以上国家和地区应用,全球范围定位精度实测优于...(2022-04-15)
【摘要】 4月15日,人民日报讯,从第十三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4月14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获悉:北斗三号系统开通服务以来,系统运行稳定,服务性能稳中有升,全球范围定位精度实测优于4.4米,为全球用户提供优质可靠的定位导航授时服务。目前,北斗产品已在全球一半以上国家和地区应用,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成为中国以实际行动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案例。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陈谷仓表示,2007年4月14日,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北斗二号导航卫星,开始独立自主建设我国北斗二号卫星导航系统。从北斗二号建成向亚太地区提供服务,到全面建成性能领先、功能强大的北斗三号系统,标志着北斗“三步走”发展战略全面实现,使我国彻底摆脱对国外卫星导航系统的依赖,构建了我国系统全面、功能强大的卫星导航研发体系及标准规范建设能力。目前,北斗系统已全面服务于交通运输、公共安全、救灾减灾、农林牧渔等行业,加速融入电力、金融、通信等基础设施,赋能各行各业提质升级,广泛进入民生领域,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目前,国际主流芯片厂商的产品广泛支持北斗。2021年,国内智能手机出货量中支持北斗的已达3.24亿部,占国内智能手机总出货量的94.5%。
【关键词】经济社会,定位精度,发展战略
【新一代信息技术】IBM推出业界首个量子安全系统IBM z16(2022-04-08)
【摘要】 4月8日,太平洋网讯,IBM推出了其下一代系统IBM z16,该系统集成了芯片上人工智能加速器,可以提供延迟优化的推理。这项创新旨在使客户能够大规模分析实时交易,以处理信用卡、医疗保健和金融交易等关键任务工作负载。基于IBM在安全方面历史的领导地位,IBM z16还专门设计用于帮助抵御可能用于破解当今加密技术的近期威胁。据悉,作为业界第一个量子安全系统,IBM z16以格密码学为基础,这是一种构建安全原语的方法,有助于保护数据和系统免受当前和未来的威胁。借助IBM z16量子安全加密技术,企业现在可以为未来的应用程序和数据做好准备。
【关键词】导引,非局域现象,三体量子
【新一代信息技术】中国科大实验验证首次观测到多体量子导引的非单配性共享关系(2022-04-01)
【摘要】 4月1日,C114网讯,自中国科大的消息显示,中国科大郭光灿院士团队近期在量子信息基础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李传锋、许金时、孙凯等人对多体量子导引的关系结构进行了实验研究,首次观测到多体量子导引的非单配性共享关系,即其中一方的量子态可以被另外两方同时导引。据悉,理论研究表明,在增加测量方向的情况下,多体量子导引会出现违背单配性的现象,展示出多体之间丰富的导引共享关系结构。为了实验验证这种非单配性共享关系,需要能够对多体量子系统进行任意测量,这就要求制备具有高保真度的多体纠缠量子比特系统。对此,基于光学平台,李传锋、许金时、孙凯等人近年来系统地开展了包括全对无(all-versus-nothing)量子导引的验证、单向量子导引的实现等量子导引的实验研究。本工作中,研究组进一步利用光子的偏振、路径和轨道角动量三个自由度,构建了三量子比特系统,制备了一系列的三体纠缠态,平均保真度达到96%。研究组通过拓展量子导引的不确定关系判据,研究了多体量子导引的非单配性共享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在三体量子系统中,一方的量子态可以被另外两方同时导引,这种现象违背了传统的单配性关系,证实了多体量子导引的共享性质。研究组通过对处于W态(一类多体纠缠态)的三体系统进行了充分的分析,展示了不同的量子导引架构。利用所证实的多体量子导引非单配性的共享关系,研究组进一步实现了三体真纠缠的实验验证。与常规方法相对比,这种检测方法只需要更少的测量资源,展现了其高效性。这项成果展示了量子导引在多体系统中丰富的关系结构,加深了对量子导引物理概念的理解,对量子信息基础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该工作为基于量子导引单配性的信息协议提供了全面的分析视角,在多用户量子通信、量子网络的搭建、多体纠缠检测中都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导引,非局域现象,三体量子
【新一代信息技术】达摩院公布量子计算重大进展,新型量子比特挑战传统比特(2022-03-25)
【摘要】 3月25日,C114网讯,近日,在全球物理学盛会2022APS年会上,阿里巴巴达摩院量子实验室公布了一系列最新进展,包括材料、相干时长、门操控、量子计算编译方案等,其中,采用新型量子比特fluxonium的两比特门操控精度99.72%,达到此类比特的全球最佳水平。美国物理学会年会(APS March Meeting)是全球最大的物理学术会议之一,也是汇报量子计算机最新进展的盛会。与会的除了学术机构团队外,还有IBM、谷歌、微软和阿里巴巴等投入量子计算的主要国际企业团队。达摩院量子实验室与全球科学家分享了8个学术报告。基于新型超导量子比特fluxonium,达摩院量子实验室成功设计并制造出两比特量子芯片,实现了单比特操控精度99.97%,两比特iSWAP门操控精度最高达99.72%,取得此类比特全球最佳水平,性能逼近业界主要量子研发团队采用的传统transmon比特。该实验室也在此芯片上实现了另一种比iSWAP编译能力更强的原生两比特门SQiSW,操控精度达99.72%,是该量子门在所有量子计算平台上实现的最高精度。
【关键词】量子计算,新进展,企业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