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经济】全球在建最大海水淡化项目正式产出合格饮用水(2021-12-06)
【摘要】 12月6日,新华网讯,近日,中国电建所属山东电建三公司EPC总承包的阿布扎比塔维勒海水淡化项目正式产出合格饮用水。作为目前全球在建最大的海水淡化项目,阿布扎比塔维勒海水淡化项目采用了世界目前最先进的反渗透淡化技术。经过两年多的建设施工,该项目逐步被打造成环境友好型工程:采用反渗透技术较蒸馏法消耗电力更少;配套光伏补偿系统,减少电力消耗,充分做到技能环保;通过对核心部件膜元件清洗反复使用,避免浪费;提取淡水后的液体主要是浓盐水,可以直接排放进海洋中,达到了无污染排放。该项目全部投产后,每日可产水90万吨,满足当地近200万人口的人均用水需求,将极大地缓解阿联酋淡水资源的紧张局面,惠及阿联酋民生及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关键词】海水淡化,在建最大,反渗透
【海洋经济】“奋斗者”号已完成21次万米深潜(2021-12-06)
【摘要】 12月6日,新华网讯,12月5日,“探索一号”科考船顺利结束第21个科考航次第二航段,抵达三亚南山港,历时53天。第21个科考航次第二航段期间,“探索一号”搭载的“奋斗者”号共下潜23次,其中6次超过万米。同时,参航科研人员采集了一批珍贵的深渊水体、沉积物、岩石和生物样品,为对比开展不同深渊特种环境、地质与生命等多学科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此外,该航段还开展了“悟空”号全海深无人潜水器、全海深玻璃球和声学释放器等深海仪器装备的万米海试。截至目前,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共计搭载我国27名科研人员进行了21次万米深潜。
【关键词】海工装备,海洋科考,万米深潜
【海洋经济】海洋一所海岸带土壤碳储量研究获进展(2021-12-01)
【摘要】 12月1日,中国自然资源报讯,近日,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海岸带土壤碳储量研究取得新进展,相关论文发表于知名学术期刊(《Catena》《Ecological Indicators》)。滨海湿地土壤碳库是蓝色碳汇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滨海湿地土壤有机碳储量的空间特征对于准确判断海岸带蓝色碳汇能力和潜力、辨识滨海湿地碳库的主要影响因子具有重要作用。长期以来,由于滨海湿地调查难度高等原因,实现高精度、低成本的滨海湿地土壤有机碳储量估算成为一项重要的科学难题。为此,海洋一所科研人员在前期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滨海湿地土壤因子递进模拟和分区模拟方法,并以我国典型滨海湿地为示范区开展了研究工作。科研人员采用递进模拟方法,以我国瓯江口洞头群岛为研究区,基于滨海湿地不同土壤因子之间的相关性,以某一土壤因子的模拟结果作为另一土壤因子的预测因子,依次开展了3个等级的土壤碳氮储量空间模拟。研究结果显示,与非递进模拟相比,递进模拟结果中土壤有机碳和总氮的模拟精度分别提升了54.35%、57.24%,有效提升了滨海湿地土壤因子的模拟精度。科研人员认为,不同土壤因子之间以及同种土壤因子不同深度或不同时期之间的高度相关性是开展递进模拟的前提条件。科研人员采用分区模拟方法,以长江口崇明岛为研究区,根据地表覆盖特征和土壤影响因子的复杂性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子区域,并基于子区域的土壤实测数据对崇明岛全域的土壤有机碳储量进行空间模拟。研究结果显示,相比一般方法,分区模拟结果在精度没有明显降低的情况下,模拟成本节省了50%以上,显著降低了滨海湿地现场调查和土壤测试的成本。研究区的地理完整性和连续性、子区域的代表性、所研究的空间尺度是进行分区模拟的3个要点。该项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洋一所束星北青年学者基金的资助,研究成果可应用于国土空间规划、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滨海湿地调查、蓝色碳汇核算与交易等工作。
【关键词】蓝色碳汇,高精度,低成本,碳储量
【海洋经济】温州中心站开展浙江龙港红树林蓝碳监测(2021-12-01)
【摘要】 12月1日,中国自然资源报讯,近日,自然资源部东海局所属温州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简称温州中心站)联合华东师范大学蓝碳研究团队开展为期3年的浙江省龙港市红树林碳汇功能监测技术合作。项目人员对龙港市新兰水闸起始至琵琶山岛水闸之间的沿岸滩涂5个监测断面开展首次监测,布设了监测站位,通过监测垂直海岸带观测滩涂和红树林温室气体排放通量和植被生长量,定量分析碳汇功能及驱动机制,以及红树林碳汇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同时,运用无人机航测进行红树林植被和滩涂地形地貌监测,以掌握龙港市河口滩涂高程和红树林的分布状况。据了解,双方将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新型的技术手段,定期对龙港河口区域的红树林生态系统开展持续生态监测,以全面掌握龙港市红树林碳汇功能的现状及变化趋势。
【关键词】碳达峰,碳中和,红树林碳汇
【海洋经济】“海洋窄带环境复杂目标探测识别技术与装备”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021-11-03)
【摘要】 11月3日,海洋知圈讯,日前,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由上海大学无人艇团队牵头,联合北京海兰信数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无锡市海鹰加科海洋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申报的“海洋窄带环境复杂目标探测识别技术与装备”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窄带环境海洋复杂目标探测识别是利益攸关海域有效管控的支撑和保障,事关国家安全、领土完整和海洋权益,而复杂目标、高噪声,大数据窄带宽、信源信息量质差别大给探测和识别带来巨大挑战。上海大学联合北京海兰信数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无锡市海鹰加科海洋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经十余年技术攻关,突破强海杂波干扰下复杂目标探测、非均衡信源信息量质融合多尺度高稳定识别与预测等关键技术,实现了依赖进口到自主可控、部分领先的跨越,获得了多项国际权威机构认证,为我国复杂海域探测和立体管控提供核心装备支撑;成功完成了金砖国家厦门会晤、博鳌论坛、上合组织青岛峰会等海域安保工作,为我国深海探测、敏感海域小目标探测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工具。
【关键词】海洋装备,海洋观测,海域管控
【海洋经济】自然资源部海洋一所自主研制的准实时潜标观测技术应用取得突破(2021-11-02)
【摘要】 11月2日,海洋知圈讯,近日,由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大洋环流及潮波动力学团队研发并布放在海南岛东部海域的准实时潜标观测系统,成功抵御12级台风“圆规”的直接影响,第一时间回传了台风经过期间的海流资料。潜标是深远海海洋环境观测不可或缺的手段,也是开展物理海洋研究的基础观测方式,具有长期、连续、定点、多参数同步观测的特点。常规潜标观测数据一般采取自容方式存储,随潜标回收后下载使用。因此数据一般有一年左右的滞后,通常用于科学研究,无法直接应用于海洋环境监测预报和预警。准实时潜标实现了观测数据的及时获取,最大滞后时间1天,大大提高了潜标观测数据的时效性。海洋一所大洋环流及潮波动力学团队从2018年开始准实时潜标观测技术研究,先后掌握了低功耗卫通模块、大深度全向耐压防水天线、信标拖拽破断保护、轻型耐压舱加工与防水、缆系设计与现场布放等关键技术。目前,该团队自主研制的准实时潜标观测系统已实际应用8套,无人值守在位运行时间,从最初的一个月增加到目前的超过100天。海南岛东部海域的准实时潜标系统于2021年7月17日布放,布放站位恰好处于“圆规”台风登陆路线上。在台风经过期间,该潜标系统准实时回传台风影响下的海流数据。台风经过后,潜标工作正常,进一步验证了该准实时潜标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和持续性。大洋环流及潮波动力学团队在可控成本的条件下,实现了准实时潜标观测,迈出了深远海海洋动力环境规模化准实时监测的重要一步,对提升海洋环境预报预警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海洋观测,潜标观测,海洋研究
【海洋经济】全球高精度海洋风电空间数据在国家海洋科学数据中心发布开放(2021-11-01)
【摘要】 11月1日,海洋知圈讯,近日,国家海洋科学数据中心华东师范大学节点利用全球沿海地区2015~2020年间7万景“哨兵一号”雷达遥感数据,根据海上风机结构高后向散射雷达遥感特性,发展遥感大数据分析技术,自主研发了基于时序雷达卫星遥感的频次检测与自适应阈值智能识别算法,制作形成全球高精度海上风电空间数据集,并在Nature旗下杂志《Scientific Data》上公开发布。该数据集包含全球海上风电的精确空间位置分布及其建造轨迹时间记录,空间分辨达到10米,准确度达到99%,与欧美等国家发布的风电数据产品相比,在空间覆盖范围、精度、准确度和时效性方面具有重大提升。该数据集可用于研究全球和区域海上风电场空间分布格局及发展模式,为海洋生态环境影响评估、海洋空间规划制定和可持续性开发利用、海上航道安全保障,提供重要基础数据支撑。
【关键词】海洋电力,空间分布,风电数据
【海洋经济】中科院深圳先进院海洋原位观测仪器技术取得新突破(2021-11-01)
【摘要】 11月1日,海洋知圈讯,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集成所光电工程技术中心李剑平高级工程师团队在海洋原位观测仪器技术上取得了新突破。团队研制了一种用于海洋浮游生物原位监测的新型水下成像仪系统,并在大亚湾海域的系泊水面浮标上进行了长期海试。浮游生物是海洋生态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碳循环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同时也是海洋渔业和水产养殖生产的重要基础。监测浮游生物种群动态变化的方法、工具和流程,不仅对海洋生态科学研究意义重大,对现代业务化海洋管理也极为重要。然而,浮游生物监测一直依赖人工网采和光学显微镜检分析,不能满足准确、及时、连续、和可持续地浮游生物监测需求。李剑平团队利用浮标平台成本低、可长时间部署、可无线组网等优势,研发了一种水下暗场彩色成像系统,提升了对海洋浮游生物长期、连续、高频、原位监测的能力,弥补了现有观测技术的不足。
【关键词】海洋观测,浮游生物,水下成像
【海洋经济】中科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在滨海湿地碳汇功能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2021-10-09)
【摘要】 10月9日,中科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讯,滨海湿地具有高初级生产力、低有机质降解速率以及高碳沉积埋藏速率,是全球“蓝碳”资源重要贡献者,在缓解全球气候变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第24次缔约方大会把“蓝碳”碳汇列为应对气候变化六大措施。同时,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也在推动“蓝碳”纳入气候变化谈判和本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自2010年以来,依托中国科学院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试验站,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韩广轩研究组基于长期野外定位观测和原位控制试验,利用涡度协方差、动态箱法和微生物技术等,近期在滨海湿地碳汇功能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中取得了系列进展。相关成果发表在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rology(3篇)、Global Change Biology和Catena上,为定量评估滨海湿地蓝碳功能和制定蓝碳增汇途径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
【关键词】蓝碳资源,滨海湿地,湿地碳汇
【海洋经济】哈尔滨工程大学“海底法拉利”满载而归(2021-10-08)
【摘要】 10月8日,哈尔滨新闻网讯,近日,哈尔滨工程大学“海底法拉利”机器人载着满满一筐在海底自主识别捕捞的扇贝上岸。“海底法拉利”是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学院黄海教授和团队研究人员立足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点项目“水下机器人自主环境感知与生物目标无损抓取研究”研制的,项目起步于2016年。该机器人不仅能抓取扇贝,鲍鱼、螃蟹、海参等任何海洋生物在它学习之后都能识别抓取。水下抓取机器人不但提高了工作效率,还减少了对海底生态环境的破坏,有利于海生物养殖的可持续发展。团队还将继续改良机器人的各方面性能,通过环境感知和智能决策,实现在复杂环境中对复杂组合体、软体动物甚至生命活体的操作和作业,推动我国水下机器人自主环境感知与作业技术研究应用取得重大突破。
【关键词】海工装备,水下机器人,海洋渔业,自主识别捕捞
【海洋经济】我国实现大规模无人无缆潜水器组网(2021-10-01)
【摘要】 10月1日,中国工业报讯,9月23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无人无缆潜水器组网作业技术与应用示范”项目举行绩效评估会,我国已实现大规模、多类型、无人无缆潜水器组网观测与探测应用。据了解,历时近四年,在深圳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的支持下,项目完成了“探索100”自主式潜水器、“海翼1000”与“海燕1000”水下滑翔、“海鳐”“蓝鲸”与“黑珍珠”波浪滑翔机的定型、改装,制造了50台套平台系统。工作水深跨越100至1000米,使我国海洋移动组网技术从理论仿真研究进入成规模试验乃至应用示范阶段。
【关键词】海工装备,水下机器人,智能技术
【海洋经济】中科院深海所科研人员在海洋哺乳动物演化研究方面取得进展(2021-10-01)
【摘要】 10月1日,中科院之声讯,海洋哺乳动物是适应水生环境的特殊哺乳动物,其依赖海洋资源生存或完全生活在海洋中(少数生活在淡水环境),包括海牛类、鲸类和食肉目中的鳍足类等几个主要支系。这些动物分别独立由陆地重返海洋,是“二次入水”的哺乳动物类群。长期以来,海洋哺乳动物不同支系分别由陆地重返海洋的演化历程和水环境适应及其趋同演化机制广受关注。9月10日,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联合西北工业大学等,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了以Comparative genomics provides insights into the aquatic adaptations of mammals为题的研究论文,揭示出海洋哺乳动物适应海洋环境及其趋同演化的重要遗传机制。该研究从科级水平出发对17个海洋哺乳动物物种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及组装,结合已发表的海洋哺乳动物基因组数据,进行了科级水平较为全面的比较基因组学分析。研究重建了基于全基因组数据有史以来的最全面海洋哺乳动物系统发生树,并进一步从基因组演化、基因演化、非编码保守元件(conserved non-coding element)等多方面对海洋哺乳动物三个主要支系(鲸类、鳍足类、海牛类)从陆地重返海洋的分子适应机制进行分析和探究。基于基因组测序,研究建立了全面的海洋哺乳动物基因组数据集,并为海洋哺乳动物的水生适应相关性状及不同海洋哺乳动物支系间趋同演化提供了遗传学证据,为后续深入开展海洋哺乳动物水生环境适应机制等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持。
【关键词】海洋生物,哺乳动物,基因组
【海洋经济】中科院南海所杜岩团队揭示了南印度洋亚南极模态水的性质变化及相...(2021-09-01)
【摘要】 9月1日,海洋知圈讯,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LTO)杜岩团队揭示了南印度洋亚南极模态水的性质变化及相关动力机制。亚南极模态水(Subantarctic Mode Water,SAMW)形成于南大洋的亚南极锋和副热带锋之间,是全球大洋经向翻转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球热量、淡水、CO2和营养盐的平衡和再分配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基于Argo观测资料发现,在2004~2018年期间,南印度洋亚南极模态水的平均温度和盐度呈增加趋势,且表现为上层暖且咸的模态水(light-SAMW)增多,而下层冷且淡的模态水(dense-SAMW)减少。这种两层结构的形成原因在于密度较小的(轻)模态水的潜沉率增大而密度较大的(重)模态水的潜沉率减小。潜沉率变化主要与亚南极模态水生成海域的混合层深度变化有关,受风应力和浮力通量变化的影响。此外,南印度洋亚南极模态水生成海域的混合层变暖,局地密度变小,因此,露头线南移,潜沉的水团变冷变淡,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南印度洋亚南极模态水的平均温盐变化趋势。并且,变冷变淡的模态水通过副热带环流影响整个南印度洋副热带海域的涩度变化。该研究成果揭示了气候变化背景下亚南极模态性质变化的动力和热动力过程。
【关键词】LTO,科研进展,亚南极模态水
【海洋经济】自然资源部海洋一所科学家发现地幔柱物质参与南大西洋中脊轴部洋...(2021-09-01)
【摘要】 9月1日,海洋知圈讯,近日,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科学家在南大西洋中脊岩石学研究中取得了重要进展,发现地幔柱物质参与了南大西洋中脊轴部洋壳的增生过程。海底存在地球上最长的、最壮观的山脉-洋中脊,不同扩张速率的洋中脊片段在地壳增生过程、地形地貌以及成矿效应等等方面存在差异。在绵延6万多公里的全球洋中脊系统中,多数洋中脊片段的地壳增生过程受到了地幔柱的影响,慢速扩张的南大西洋中脊也不例外。在西冈瓦纳大陆裂解与南大西洋打开之前,圣赫勒拿地幔柱(~145Ma)与特里斯坦地幔柱(~135Ma)已经与非洲/南美大陆之下的岩石圈/软流圈发生了相互作用。而且,在冈瓦纳大陆逐渐裂解分离(即南大西洋持续打开)的过程中,南大西洋中脊系统在扩张的同时也持续性向西迁移,使得南大西洋中脊系统与周围地幔柱的空间关系不断发生改变,导致南大西洋中脊与地幔柱之间的软流圈地幔动力学过程也处于动态演变中。因此,南大西洋地区是理解板块构造与地幔柱这两大地球动力学系统相互作用这一重要科学问题的焦点地区。海洋一所研究团队在对南大西洋中脊19°S单一洋脊段研究成果(Zhang et al.,2020,Geoscience Frontiers)的基础上,进一步利用中国大洋调查第22和26航次在南大西洋中脊系统更广阔地区所获取的新鲜玄武岩样品,对其开展了系统的全岩主、微量元素和锶-钕-铅-铪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研究发现,南大西洋中脊系统与扩张轴旁侧的圣赫勒拿地幔柱之间存在明显的相互作用;在综合分析研究区内及沿洋脊方向上的地质地球物理特征的基础上,成功地圈定出目前圣赫勒拿地幔柱对南大西洋中脊系统的空间作用范围-位于卡德鲁与特立尼达转换断层之间。研究还进一步发现自卡德鲁海山群至南大西洋中脊系统之间的洋壳厚度主要沿两个方向变化,这可能指示了地幔柱与洋中脊之间岩石圈变薄与软流圈流动的主要方向。同时,地幔柱与洋中脊系统之间的海山年龄与空间分布特征指示,在圣赫勒拿地幔柱与南大西洋中脊系统之间的岩石圈底部,可能存地幔柱物质长期、稳定的向洋中脊所在方向传播,即圣赫勒拿地幔柱物质可沿着倾斜的岩石圈流变学边界层迁移至南大西洋中脊14.2°S-20.8°S脊段地区。研究揭示了南大西洋洋中脊系统与地幔柱系统之间存在相互作用,为南大西洋中脊轴部海底热液成矿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
【关键词】重要进展,海洋地质,海洋科学
【海洋经济】中科院半导体所等完成水下高分辨率光学成像海试(2021-09-01)
【摘要】 9月1日,海洋知圈讯,近日,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发的“水睛”水下高分辨率环视摄像机完成了针对水下礁盘的摸底海试工作。海洋观测是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的关键技术,受到全球的关注,但是目前海洋生物群落及环境变化监测技术仍无法满足海洋大时空数据获取的需求,特别是深海。光学成像技术可提供高分辨率、符合人眼视觉特征的图像,但是在保障高分辨率的前提下存在视场小的问题,难以实现大范围的海底详查的需求。针对此种情况,半导体所周燕、王新伟及其科研团队研制了水下高分辨率环视摄像机“水睛”,可实现水下高分辨率大视角的光学成像,具备180°下视走航观测和360°原位环视观测两种模式。本次海试中,“水睛”搭载半导体所海面移动光学试验平台“冲浪者”号,在约1000平方米海域进行了水下高分辨观测,完成了海上走航式观测、定点原位观测等摸底性观测试验,验证了设备具备5900万像素下良好的实时彩色成像功能。
【关键词】海洋观测,高分辨率,大视角,实时彩色成像
【海洋经济】我国首套自主研制的深海采矿智能化混输装备系统“长远号”500米...(2021-09-01)
【摘要】 9月1日,海洋知圈讯,8月16日至8月23日,大连理工大学邹丽教授牵头负责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海矿产混输智能装备系统研发”项目,联合长沙矿冶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船舶集团第702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厦门大学、江苏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共10家国内优势单位共同研制完成我国首套深海采矿智能化混输装备系统,搭载“长和海洋”号科考船(GHF2021-0801航次),在南海西沙(110°48.03′E,17°21.08′N)成功开展海上试验,完成了整个系统的布放回收过程。在陆地资源逐渐枯竭的大背景下,因深海矿产资源丰富,世界各国都在竞相开展深海采矿方面的研究。我国作为海洋大国,尽快掌握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方面关键技术对我国海洋资源开发意义重大。邹丽教授牵头的“深海矿产混输智能装备系统研发”项目重点解决深海矿产开采最为关键的输送环节问题,即如何将开采出来的海底矿产智能高效地从海底输送到水面。项目核心目标是在深入研究混输系统内外流动机理基础上,提出具备智能调节、健康监测、组拆高效等功能的3000米级混输系统总体方案,真正实现实际海洋环境下安全和智能化输送。项目研制的深海矿产混输系统由泵-管系统、智能调控与健康监测系统、布放回收系统等组成,为在没有连续海底矿料供给情况下测试输送系统性能,团队创造性地设计了“下行软管送料、上行泵-硬管系统提升”的U型系统,整个管道系统通过快速连接装置逐级下放至超过500米水深,整个系统安全、高效、稳定运行。
【关键词】海工装备,深海探测,深海矿产开采,环节输送
【海洋经济】中科院海洋所在牡蛎适应进化机制方面又获新进展(2021-08-20)
【摘要】 8月20日,海洋知圈讯,近日,分子生物学与进化领域权威期刊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在线刊发了中科院海洋所贝类遗传与进化研发团队关于牡蛎高温适应进化机制的研究论文“Noncoding variation and transcriptional plasticity promote thermal adaptation in oysters by altering energy metabolism”。这是该团队继在nature、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发表牡蛎适应进化及种质资源格局形成机制研究论文后,在牡蛎环境适应进化领域取得的又一重要进展。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和极端天气频发对海洋生物生存和繁殖造成了严重威胁,遗传变异和可塑性响应是生物适应性进化过程中的两种重要机制。牡蛎作为生态与经济价值兼备的潮间带优势种,是研究海洋生物适应进化机制的理想对象。长牡蛎与福建牡蛎是自然分布在我国北方与南方的潮间带优势种,是我国两大主养经济贝类,也是不同温度适应型的近缘姊妹亚种。遗传分化与表型可塑性作为进化的两种重要驱动力量,其相互关系一直是适应进化领域研究的热点与难点。本研究以长牡蛎与福建牡蛎为研究对象,解析遗传分化和可塑性在高温适应中的作用权重。研究发现南方福建牡蛎表现出更高的适应性表达可塑性,受选择基因同时作为环境响应基因,其在非编码区表现出更强的遗传变异特征。南方牡蛎具有更强的ATP(三磷酸腺苷)合成和脂肪酸分解能力;而北方牡蛎ATP消耗和脂肪酸合成能力更强,说明脂肪酸和ATP代谢间的能量代偿在长牡蛎和福建牡蛎适应南北环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总之,该研究成果揭示了非编码区变异和基因表达可塑性介导的能量分配在高温适应中的重要作用。该成果对于预测海洋生物的适应气候变化的潜力提供了重要参考,同时为优良新种质的创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牡蛎,海洋生物,适应气候潜力
【海洋经济】自然资源部海洋一所研究生在东南印度洋亚南极模态水的研究中取得...(2021-08-19)
【摘要】 8月19日,海洋知圈讯,近日,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生在东南印度洋亚南极模态水的研究中取得新进展。模态水是普遍存在于全球海洋亚热带和亚极地环流圈中,温度、盐度、密度垂向均匀分布的水团。它形成于晚冬,随着混合层加深,携带海洋上层的热量、碳、氧气以及营养盐进入海洋内部,对气候变化、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有重要意义。亚南极模态水(Subantarctic Mode Water,SAMW)形成于南大洋的亚南极锋和亚热带锋之间。其中形成于南印度洋扇区的部分称之为东南印度洋亚南极模态水(Southeast Indian Subantarctic Mode Water,SEISAMW)。依托于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的自然资源部海洋环境科学与数值模拟重点实验室,大洋环流及潮波动力学团队基于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the Phase 6 of the Coupled Models Intercomparison Project,CMIP6)多模式历史模拟结果,通过与Argo观测对比,评估了CMIP6模式对SEISAMW的模拟能力,并讨论了该水团的长期变化。该研究对CMIP6模式中南印度洋东南部深混合层的模拟偏差进行了分析,评估了混合层模拟能力对CMIP6模式合理再现SEISAMW特征及潜沉过程的重要作用,并定量估算了SEISAMW潜沉率、体积、密度、温度和盐度的长期变化。结果表明,CMIP6模式普遍能够再现SEISAMW的低位涡属性和潜沉过程的年际变化。同时,其潜沉率、体积和密度均呈现减小趋势。过去的研究将SAMW作为整体,发现其体积呈增加趋势,而该研究则指出位于印度洋扇区的SEISAMW体积呈相反的变化趋势,加深了对SAMW变化复杂性的认识,同时也为气候模式评估和未来气候变化预估提供了新的视角。
【关键词】亚南极,模态水,气候变化,CMIP6
【海洋经济】中国海洋大学在我国边缘海有机碳循环研究中取得新进展(2021-08-16)
【摘要】 8月16日,海洋知圈讯,近日,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化学理论与工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有机地球化学研究团队在我国边缘海有机碳循环研究中取得系列重要进展,成果相继发表在《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2篇,Nature Index 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Nature Index 期刊)和《Global Biogeochemical Cycles》(Top期刊)等国际知名期刊。边缘海是有机碳埋藏的核心区域,尽管只占全球海洋面积的8%,其有机碳埋藏通量贡献了全球海洋有机碳埋藏通量的80%以上。因此,有机碳在边缘海的埋藏影响着全球碳的收支平衡。中国边缘海是典型的陆架边缘海,每年可以接收大量来自黄河、长江和珠江的有机碳、颗粒物和营养盐等陆源物质,在多种水动力作用的影响下形成了多个泥质沉积区,但是不同泥质区地理位置和沉积环境的差异,其有机碳的来源、埋藏机制存在很大不同。上述成果系统研究了黄河、长江和珠江沉积物输运系统中有机碳的迁移和转化过程,量化了不同来源有机碳在河口及边缘海的埋藏通量和埋藏效率,揭示了人类活动和自然变化过程对有机碳埋藏的影响,旨在为深入理解边缘海沉积有机碳的埋藏效率和碳汇意义提供科学依据,服务国家碳中和战略决策。
【关键词】边缘海,有机碳循环,碳中和
【海洋经济】中国海洋大学在海洋生态系统对全球变暖的响应研究中取得新进展(2021-08-06)
【摘要】 8月6日,海洋知圈讯,近日,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田永军教授团队在生物、生态、环境科学领域顶尖期刊《Global Change Biology》上发表题为“Critical transitions and ecological resilience of large marine ecosystems in the Northwestern Pacific in response to global warming”(西北太平洋大海洋生态系的临界转换及生态弹性对全球变暖的响应)的研究论文。文章系统探究了西北太平洋大海洋生态系在全球变暖影响下的临界转换现象,并首次从生态弹性视角阐明了大海洋生态系对气候变化的非线性响应模式,对理解气候变化引起的海洋生态系统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海洋生态,全球变暖,气候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