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媒】虾米音乐曲库突破3000万用技术创新为数字音乐发展护航(2020-07-31)
【摘要】 7月31日,央广网讯,日前,首届“上海国际独立音乐季”(IMIS)落下帷幕,在为期三天的活动中,近百家音乐机构和嘉宾相聚云端为数以百万的全球观众带来中国最大的在线音乐产业的盛会。会上,虾米音乐产品及用户运营负责人龙吉表示,虾米音乐正在通过产品创新,继续推进发现音乐新世界的使命。我们将通过专业音乐内容、精准推荐算法以及音乐版权服务,更好的服务广大用户和音乐人。未来,虾米音乐将在3000万曲库的基础上不断拓展优质内容,继续推进寻光计划等音乐人项目。龙吉认为,作为国内首个加入MQA音源的数字音乐平台,虾米给用户提供了更加高品质的音乐服务,让不同类型的消费者感受到沉浸式的音乐视听体验。虾米数据显示,MQA上线后超高音质的使用者增幅超30%。同时对于广大音乐人而言,MQA音频技术会帮助音乐作品呈现出更好的质感和表达,这也为数字音乐的高速发展提供了更坚实的技术保障。
【关键词】技术创新,数字音乐,虾米音乐
【文化传媒】全国首个影视产业后期制作共享空间在上海启用(2020-07-31)
【摘要】 7月31日,解放日报讯,昨天,全国首个影视产业后期制作共享空间在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揭幕启用,打破了电影后期制作“接单—发单—生产制作”的固有模式,为电影人描摹了一幅“带着创意来,拿着作品走”的美好蓝图。可以说,影视产业后期制作的革命性创新,上海又走在了全国前列。共享空间就像是电影制作产业的富士康工厂,具备高度集成的优势。”浦东影视产业园共享空间负责人江传荣说,在这里灯光、美术、导演、化妆、服装等专业技术人员都可以从海量的人才数据库里寻找,组成一支最合适的制作团队。所有硬件设备也可以从共享空间租用,甚至包括5G传输、存储等新基建设备服务。“不管你是一名导演、编剧,还是一位普通的网红,只要你有创意有想法,就可以来共享空间实现自己的梦想。”
【关键词】后期制作,共享空间,影视产业
【文化传媒】腾讯云启智慧影视产业基地落户松江区助力上海“影视科技”双翼齐...(2020-07-26)
【摘要】 7月26日,东方财富网讯,在中国电影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上海一直是领先的光影艺术之都,是中国电影发展的见证和缩影。近年来,上海持续加大政策支持和技术投入,将影视产业作为发力点,推动“精品内容”与“影视科技”双翼齐飞。今天,上海科技影都发布会暨高峰论坛于松江区隆重召开。在发布会上,上海市松江区车墩镇人民政府与腾讯签署腾讯云启智慧影视产业基地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旨在通过腾讯智慧影视科技赋能影视产业、联动腾讯云启产业生态平台打造产业、科技、人才的闭环,加速中国影视工业化与智慧化升级。这也标志着全国影视行业首例集“科技平台+产业生态+人才孵化”一体的项目正式落地。
【关键词】影视产业,影视科技,科技平台
【文化传媒】小冰只花两分钟写一首歌,人工智能离艺术越来越近(2020-07-01)
【摘要】 7月1日,中国青年报讯,日前,小冰从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工程系毕业,主攻音乐创作,并获得2020届“荣誉毕业生”称号。小冰目前已经形成了流行、古风、民谣等几个大的音乐风格,其中最擅长的是古风音乐,创作水准最高。小冰的潜力无限,在具备创作流行音乐的素质之后,将来通过算法和数据的优化,完全可能在古典音乐、民族音乐等领域有更广的发展空间。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副院长、小冰团队总负责人李笛介绍,分三步:首先,基于小冰已有的音乐创作模型,微软把端口给到上海音乐学院的老师,让他们去听小冰创作的海量音乐作品,并给出系统性的点评;其次,老师也教会人类程序员基本的乐理知识,包括编曲技巧等,用于优化小冰的创作模型;最后,小冰不断学习,不断交作业,老师不断给反馈。
【关键词】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古典音乐
【文化传媒】在线电子导览融合多项创新技术,驴迹科技加快博物馆数字化进程(2020-06-30)
【摘要】 6月30日,南方企业新闻网讯,近期,国内最大在线电子导览供应商——驴迹科技研发了智慧博物馆产品,综合了场馆导览、数字馆藏、线上展览、后台管理等四大板块,通过将在线电子导览与AI识别文物、AR复原、三维文物展示、全景看展、直播看展等功能相结合,对博物馆、艺术馆等文化场进行多元馆藏展示和传播。博物馆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积极建设数字化博物馆,通过官方网站、微信、微博、直播平台等渠道,将博物馆相关文化信息与大众共享,充分发挥了数字化技术快速、便捷,覆盖面广、信息量大等优势,使文化传播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际上,数字博物馆的背后还蕴藏着巨大的商机。据文旅部发布的数据显示,疫情期间,网络动漫、网络音乐、网络直播、短视频等业态流量大增,相关指标创历史新高;云娱乐、云直播、云看展等新业态用户数高涨,各地博物馆推出2000余项网上展览,春节期间总浏览量超过50亿人次。
【关键词】创新技术,博物馆,电子导览
【文化传媒】科技加持传媒业,推动网媒再前行(2020-06-30)
【摘要】 6月30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讯,大数据时代,传媒产业和人工智能的结合越来越普遍。从整个业务流程来看,人工智能已经渗透到从内容生成到内容分发、内容审核、运营管理、优化用户体验的方方面面。对于信息传播来说,内容始终是保持用户黏性的根本所在。当今时代,物质前所未有地丰富,信息内容也前所未有地繁多,那么,在海量化与同质化的资讯和飞速的网络媒体环境中,生产出受众感兴趣的内容,有别于其他同类产品就成为关键。因此,借助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能力可以有效提升受众黏性。此外,对于内容生产的价值判断来说,传统媒体主要依赖记者个人敏感度、编辑经验水平来判断,而人工智能技术下的内容生产则是以算法及其依托的数据作为判断依据,这也让内容生产在信息纷飞的互联网时代变得更加精准、快速。
【关键词】人工智能,传媒产业,信息内容
【文化传媒】AI主播、AI记者、AI编辑,传媒AI化加速(2020-06-28)
【摘要】 6月28日,新浪财经讯,目前为止,AI对于各行各业起到的作用都是正面性的,传媒行业也不例外。在内容生产上,AI可以在短时间内,搜集大量相关的信息并进行整合,编辑出简单的新闻文字,解决人工难以快速整理信息、迅速出稿的问题,强化了新闻时效性。而且,除了幕后编辑快讯之外,幕前AI虚拟主播,不含感情、机械化的工作态度,大大降低了新闻播报的出错率。其实,市面上已经存在写作机器人和AI虚拟主播,它们好评如潮。例如:新华社推出写作机器人“快笔小新”、封面新闻与阿里云合作的写稿机器人“小封”、钱江晚报与微软共同打造的机器人记者“小冰”等。在内容分发上,AI助力下个性精准化的内容推送已成为市场主流。用户与媒体内容机构之间,一方想获取所需内容,另一方想提高内容曝光量,这就需要媒体平台借助AI、大数据技术,将内容生产方信息传播至需求者面前,精准匹配双方需求。
【关键词】传媒AI,内容生产,整理信息
【文化传媒】在“5G+VR”中感受无限风光,中国市场规模 将达900亿(2020-06-01)
【摘要】 6月1日,人民网讯,自VR技术问世以来,相关产品便在诸多领域广泛应用,但由于技术不够成熟、基础设施支撑不足等问题,VR产业发展一直起伏不定。过去,在VR设备实际应用中,使用者常常会因为画面延迟、声画不同步而产生眩晕感。业内人士介绍,为了保障数据传输的效率,VR设备的体积重量相对较大,难以适应长期佩戴,“拔不掉”的数据线也限制了设备的便携性。“如今5G技术的融入能够很好地弥补VR技术缺陷,有效解决设备体验不佳的问题。”恒信东方公司副总经理吴狄杰表示,5G具有高速率、低延时、大容量传播的特点,因此5G+VR数据传输更快、更通畅,内容存储和呈现也不再耗费大量空间与时间,突破了VR原有的技术瓶颈,带来的体验自然更加舒畅。
【关键词】VR设备,技术瓶颈,数据传输
【文化传媒】“黑科技”助力媒体两会报道(2020-05-29)
【摘要】 5月29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讯,根据疫情防控相关要求,今年全国两会主要通过网络、视频、书面等方式进行采访。这一重大变化,让传统的“面对面”“人对人”的采访形式发生巨大改变,也就此呈现了全国媒体史无前例的“云客厅”“云访谈”等“云”中盛宴。利用5G技术,首度以“云采访”模式联机受访者,让受众也感受了一把现场互动的新体验。“云连线”隔空采访延时已可低至200毫秒,同时,“云连线”即开即用,只需使用移动直播台APP或者网页、小程序就可以接入,连线信号通过采编录播一体机还可以将多画面连线视频分屏方式输出至大屏,与现场主持人互动,更可通过H5实现互动评论,多机位接入,灵活嵌入短视频等。可以说,“云访谈”效率更高了,内容更棒了,玩法更多了。
【关键词】两会,云采访,视频分屏
【文化传媒】中国文化传媒新文创(IP)平台正式上线中传暗水印技术(2020-05-28)
【摘要】 5月28日,新华网讯,近日,中国文化传媒新文创(IP)平台(www.ccmgip.com)正式上线中传暗水印技术,依托复旦大学多媒体安全实验室和国内多媒体信息安全领域的顶级专家团队,以国际领先的加性隐码技术为基础,打造出安全可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暗水印技术,用于多媒体内容版权确权、监控溯源、维权取证。有效解决版权保护3大问题:保护自有版权,未经授权不得使用;版权内容被侵权,及时发现提醒;自证被侵权内容的版权所有权。中传暗水印技术运用人工智能算法,通过复合的多态变换域,以自适应方式、结合注意力机制,在作品发布前嵌入不可见的水印信息。由于嵌入的水印信息与作品内容特征紧密结合,将能够抵制多种攻击,即使经过侵权者的恶意篡改,只要留有作品的核心特征,其版权信息依然能够被精确提取。区别于其他水印,中传暗水印具有防截屏、防篡改、抗攻击、难去除、易兼容、人眼不可识别等特点,对不同场景、不同内容的多媒体作品具有较高的适应性,现已应用于中国文化传媒新文创(IP)平台保护模块。
【关键词】文化传媒,新文创,中传暗水
【文化传媒】AI合成主播加盟两会报道展示传播方式新格局(2020-05-26)
【摘要】 5月26日,今年,全球首位3D版AI合成主播在两会正式亮相,让人眼前一亮。AI主播近几年发展势头很快。与以前的“新小浩”“新小萌”等不同版本相比,这位名为“新小微”的AI合成主播高度还原真人发肤,在立体感、灵活度、可塑性、交互能力等多个方面,都有了大幅跃升,而且还能根据播报的内容,做出各种更接近于真人的姿势和表情。这不禁让我们对其在两会期间的表现充满了期待。这位不一样的主播,能够精力充沛地全天候在线,根据会议进程,随时为人们提供各种新闻资讯,报道的实时性将大大增强。同时,由于她接受新闻文本后,立即将其转化为语音、表情和肢体语言,完成程序性输出,播报的准确率会更高。另外,她还可以高效率地实现多语种的新闻报道,服务于更多的新闻场景。而这些,恰好符合现代媒介条件下人们对新闻数量、质量以及传播方式的需求,如果考虑到人工智能在年轻一代生活中的深度介入,以及由此带来的信息接受心理的改变,AI合成主播更可谓应运而生。
【关键词】传播方式,AI主播,两会报道
【文化传媒】VR动漫电影强势袭来(2020-05-16)
【摘要】 5月16日,新浪网讯,全球顶级动漫品牌Funimation(隶属于索尼影视的子公司)将会和领先的虚拟现实软件平台Bigscreen进行合作。Funimation和Bigscreen的合作就属于强强联手了,二者联合的目的也是不言而喻,要将VR动漫电影推向全球。正如Funimation公司总经理科林德克尔所说:“我们正在兑现我们的承诺,在粉丝们想去的每个平台上传播动漫。”“虚拟现实让我们的社区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联系在一起,我们很高兴能与Bigscreen合作,把动画带到全新的地方。”这种全新的体验与以往不同,借助于VR的感受会让用户感到更加融入,在这点传统的2d和3d则不能做到这种效果。在公布的即将上映的VR动漫电影里就有大奖很多熟悉的电影。
【关键词】VR动漫,动漫品牌,虚拟现实
【文化传媒】600岁故宫再遇“科技+”(2020-04-30)
【摘要】 4月30日,今年,紫禁城迎来建成600年的历史时刻。这些年,故宫在网红路上始终“卖得了萌,耍得了酷”,未来在科技助力下,也将越来越酷。据悉,雅昌文化集团与故宫博物院近日再次签署深化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通过“科技+故宫文化”,在文物数字化采集、文物研究、文物线上展览等领域,深入推动“平安故宫”“学术故宫”“数字故宫”“活力故宫”,挖掘文物背后的人文精神、价值观念,让承载传统文化精粹的故宫文化走进社会公众生活。故宫博物院拥有规模宏大的明清古建筑群和186万余件文物藏品,这些珍贵的文物资源需要不断借助新的技术手段做好文物的保护和研究,并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人类共享。
【关键词】故宫博物院,故宫文化,文物研究
【文化传媒】宁夏文化与科技“牵手”,计划3年培育6家融合示范基地(2020-04-30)
【摘要】 4月30日,和讯科技,为了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科技应用水平,增强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该厅将在三年内率先努力培育六个自治区级文化技术集成示范基地和一至两个国家级文化技术集成示范基地。据了解,从2020年起,宁夏多个部门将共同推进文化企业转型升级。到2022年,实施一批重点文化科技集成项目,支持一批科技成果向文化企业转移,基本形成符合本地区实际的文化科技集成体系。主要任务包括建立文化技术融合示范基地,支持文化技术融合项目,建设智慧文化大队。宁夏将依托宁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银川网络、智能、5G通信等新一代技术的文化科技研发和应用项目。促进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文化艺术、文物保护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发展等领域的系统整合和应用。
【关键词】文化艺术,技术融合,文旅创意
【文化传媒】搭乘科技快车,致力地名文化保护(2020-04-30)
【摘要】 4月30日,央广网讯,随着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文化在传播和展示手段上又有了新的突破。以往,各地普遍采用“图、录、典、志”等纸质媒介来记载、传播传统文化。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激光点云、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日趋成熟,逐渐成为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宁波市镇海区民政局根据浙江省民政厅和宁波市民政局关于“开展地名文化保护工作”的要求,利用无人机、激光扫描设备实时采集区内历史地名的三维空间数据,通过人工智能合成、云播放等手段,构建了一个历史地名的在线展示平台。2019年,镇海区民政局已对包玉刚故居开展了三维空间数据扫描和后期数据处理,正式完成浙江省第一个历史地名文化保护在线三维展示项目。今年,镇海区民政局将继续深化历史地名文化保护,推进历史地名的三维空间数据扫描和在线三维展示工作。
【关键词】文化保护,人工智能,纸质媒介
【文化传媒】数字阅读云上大会,一场全息时代的知识传播“练兵”(2020-04-28)
【摘要】 4月28日,大众新闻讯,从纸质书到电子书,从实体书店到线上书店,一直以来,阅读行业的实体与电子之争不绝于耳。而在近日举办的2020中国数字阅读云上大会期间,这一争论式微,融合之势占据主流。譬如,读者通过云端会场进入云VR书店,漫步于钟书阁、晓风书屋等“网红书店”实景中,体验书店陈设空间之美,亦可以挑选购买喜爱的知识内容与产品。虚拟与实体,线上与线下,阅读的媒介与场景边界在“后疫情时代”愈发模糊。而这,也被行业认为是数字阅读未来的主流发展趋势——全息、全场景。云上大会期间,中国移动云VR携手咪咕中信书店打造的云上VR书店,突破了线下书店的物理空间限制,360°实景还原线下场景,让读者仿若身临其境。书店内可以选购纸质书、电子书,还支持5G富媒书,融合了3D动画、视频音频、环绕图文等多种富媒体形式,让阅读实现了全时空、全场景、全介质的交互,大大丰富了用户的阅读体验。
【关键词】数字阅读,云上大会,全息时代
【文化传媒】睡觉也有黑科技,QQ音乐上线首个助眠音效“助眠节拍”(2020-03-27)
【摘要】 3月27日,新浪网讯,失眠成了当代都市人的最大难题,据中国睡眠研究会数据统计,中国成年人失眠率高达38.2%,而且90后失眠比老年人更加严重。最近,QQ音乐发布了全网首个助眠音效“助眠节拍”,通过音乐催眠黑科技,帮听众快速迈进“速眠”时代。相比之前网络上效果不佳,容易听腻的白噪音、轻音乐,助眠音效可以让听众喜欢的任意歌曲,秒变身“助眠神曲”,另外还附带三大优势,让听众快速进入睡眠状态:一是独有双耳节拍功能,匹配睡眠脑波率;二是逼真自然场景音,营造睡眠安心感;三是助眠歌单一秒get,给听众最合适的那首歌。
【关键词】音乐科技,失眠,QQ音乐
【文化传媒】人物太惊悚技术不过关,“AI换脸”效果观众难忍(2020-03-26)
【摘要】 3月26日,北京日报讯,网剧《三千鸦杀》近日在多家视频网站播出,作为一部根据知名网络小说改编的古装仙侠剧,其上线前还是有不少原著粉表示“坐等”和期待的。不过,新剧播出没多久,观众就因剧中一位配角的“换头”而感到惊悚。剧中该角色原本由演员刘露出演,但在该剧杀青半年后,刘露因一起公共事件成为劣迹艺人,如今使用AI技术替代刘露出演青青一角的是演员张鼎鼎。这种因为演员变成劣迹艺人,选择技术手段进行补救的方法并不少见。此前,电视剧《大秦帝国之崛起》延播三年,中间就遭遇了饰演白起的演员王学兵成为劣迹艺人的情况。在之后播出的版本中,白起这个角色被技术性换脸,由演员邢佳栋出演。去年播出的《光荣时代》,原本由赵立新出演的角色郑朝山,在播出时也由黄志忠替代。
【关键词】古装仙侠剧,劣迹艺人,视频网站
【文化传媒】全国首例机器人自动撰文侵权案,AI写稿也有著作权(2020-03-16)
【摘要】 3月16日南方日报讯,近日,从深圳市南山区人民法院获悉,该院审结了全国首例人工智能生成文章侵权案件,为腾讯公司诉网贷之家网站转载机器人自动撰写的文章作品涉嫌侵犯著作权案。法院判决网贷之家网站赔偿腾讯公司1500元人民币。腾讯开发了一款名叫Dreamwriter计算机软件,可以自动写稿,生成文章,每年大约写稿30万篇。一家名为网贷之家的网站,转载了腾讯证券网站上人工智能自动生成的文章,被腾讯公司以侵权为由,告上法庭。这篇文章发表于2018年8月20日,标题为《午评:沪指小幅上涨0.11%报2671.93点 通信运营、石油开采等板块领涨》,末尾注明“本文由腾讯机器人Dreamwriter自动撰写”。法院表示,文章对相关股市信息、数据的选择、分析、判断,文章结构合理、表达逻辑清晰。Dreamwriter软件在技术上“生成”的文章,均满足著作权法对文字作品的保护条件,是原告主持创作的法人作品。
【关键词】机器人撰稿,计算机,自动写稿
【文化传媒】超高频RFID技术助力智慧图书馆(2020-03-10)
【摘要】 3月10日,新浪网讯,随信息技术的发展,阅读是生活中必不可少一部分,尤其在知识传播的学校,一些高校已经采用RFID技术打造智慧图书馆,让管理员和读者都能轻松享受科技带来便捷和愉悦。RFID技术让图书馆管理和人员工作都带来非常大改变,大大减少人工的工作量,不断实现超高频RFID技术实现智能服务的智慧图书馆。传统的图书管理多采用“条形码+磁条”相结合来管理各种书籍,以安全磁条为图书的安全保证,以条形码作为图书的身份标志。但是条形码技术的缺陷使得图书管理不便且易出错,易损坏,还需每个条形码单独扫描,所以在图书盘点、定位、排架及借还时,必须打开每本书来扫描工作, 这样使得图书管理变得繁琐,且工作效率低。RFID技术出现给图书馆的图书管理和人员管理带来智能化服务理念,非接触式,自动采集,以及读取多个物品信息。
【关键词】图书馆,RFID技术,条形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