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医疗】人工智能算法可助力乳腺癌个体化治疗(2023-07-28)
【摘要】 7月28日,健康报讯,7月20日,一项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增强磁共振成像影像数据的人工智能算法,可预测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疗效反应。该研究由广东省人民医院放射科、广东省医学影像智能分析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刘再毅、梁长虹科研团队,联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沈君团队、河南省肿瘤医院曲金荣团队完成。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北美放射学会会刊《放射学》上。新辅助化疗是局部进展期乳腺癌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法,即在实施局部治疗方法前所做的全身化疗,主要目的是使肿块缩小,及早杀灭看不见的转移细胞,以利于后续治疗。然而,乳腺癌患者对新辅助化疗的疗效反应存在显著个体差异,仅有19%~30%的患者可达病理完全缓解,拥有更好的预后和生存质量。
【关键词】细乳腺癌,个体治疗,辅助化疗
【健康医疗】高血压心力衰竭治疗有新理论(2023-07-28)
【摘要】 7月28日,健康报讯,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孙英贤教授团队首次发现,肌球蛋白尾部K1897位点的乳酰化是保证肌球蛋白尾部与肌联蛋白结合,进而维持心脏结构和功能稳定的关键。7月13日,相关研究论文刊发在期刊《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上。研究团队发现,高血压引起心肌损伤的主要原因是肌球蛋白K1897位点乳酰化水平减低,进而破坏了肌球蛋白与肌联蛋白的结合,损害心肌结构,导致心力衰竭。而补充乳酸钠可以显著增加肌球蛋白K1897位点乳酰化水平,对抗心肌损伤,治疗心力衰竭。该研究阐述了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核心机制,并找到靶器官保护新方法。
【关键词】高血压,衰竭治疗,肌联蛋白
【健康医疗】首款申报临床试验,荣昌生物布局5款双抗(2023-06-29)
【摘要】 6月29日,动脉网讯,荣昌生物布局的5款双抗,RC138、RC148和RC158聚焦于肿瘤领域,拟开发用于多种实体瘤治疗;RC218、RC228则针对眼科疾病。除RC148申报临床试验外,其余4款均处于临床试验申报的准备阶段。2022年6月,康方生物的PD-1/CLTA-4双特异性单抗——卡度尼利单抗获批上市,成为国内首个获批上市的国产双抗,也是全球首个获批上市的PD-1/CLTA-4双抗。不过创新药的开发也有风险。近日,康宁杰瑞就披露,在研双抗KN046用于晚期鳞状非小细胞肺癌的三期临床试验未能成功揭盲,OS(总生存期)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性差异,原计划今年内进行该药晚期鳞状非小细胞肺癌适应症的新药上市申请或将推迟。
【关键词】肿瘤治疗,新药开发,临床试验
【健康医疗】共聚焦显微光学活检系统实时无创活检,洞悉细胞视界(2023-06-29)
【摘要】 6月29日,动脉网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降低癌症死亡率的关键手段,在消化道癌症的早期阶段发现并接受规范化治疗,5年生存率可达95%以上。内镜是癌症早筛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许多早期癌症表现十分隐匿,在内镜检查中也不容易被发现。海斯凯尔CellTouch?基于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成像原理,在活体内实现了细胞级别的高分辨率成像效果,协助内镜医师可以实时观察到在体细胞画面,实现无创的“光学活检”,对于观察到的可疑部位进行即时判断。与此同时,可以为传统病理检测提供靶向活检,提高活检精准率的同时,减少活检带来的组织损伤,是有利于提升我国癌症早期介入率的一项重要技术。
【关键词】关键手段,早期阶段,重要技术
【健康医疗】首款!糖尿病细胞疗法获FDA批准(2023-06-29)
【摘要】 6月29日,健康报讯,近日,美国FDA宣布,批准CellTrans公司开发的同种异体胰岛细胞疗法Lantidra上市,用于治疗1型糖尿病。新闻稿指出,这是FDA批准的首款从逝去供体获得的胰腺细胞生成的同种异体胰岛细胞疗法,用于治疗即使接受强力糖尿病治疗和教育,仍然由于严重低血糖的反复发作,无法达到目标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1型糖尿病成人患者。Lantidra的主要作用机制被认为是通过输注的同种异体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在一些1型糖尿病患者中,这些输注的细胞可以产生足够的胰岛素,因此患者不再需要接受胰岛素注射来控制其血糖水平。Lantidra通过肝门静脉单次输注给药,根据患者对初始剂量的应答,可额外输注Lantidra。
【关键词】糖尿病,血红蛋白,医疗选择
【健康医疗】给二尖瓣搭桥,Cardiac的经导管二尖瓣修复系统已获欧盟MDR认证(2023-06-29)
【摘要】 6月29日,动脉网讯,为了保证身体中的血液按照固定的方向循环流动,心脏中有四个单向开合的瓣膜,分别是主动脉瓣、二尖瓣、三尖瓣和肺动脉瓣。随着心脏有规律地收缩和舒张,各个瓣膜会相应的张开或闭合,从而保证血液的正向通过和防止反流。Carillon二尖瓣轮廓系统是一种微创治疗系统,专为治疗FMR设计。Carillon系统可以固定二尖瓣,使其恢复正常形状,从而能够正常闭合,减少二尖瓣反流,能治疗二尖瓣反流等级为2+、3+和4+的患者。Carillon系统可以在不损害二尖瓣瓣叶的情况下恢复二尖瓣的自然功能,由植入物和输送系统组成。植入物是一个类“桥状”器械,采用类似冠状窦形状,通过一个带状物将近端锚和远端锚连接在一起,该成形带利用心脏的静脉解剖结构来固定二尖瓣装置,通过输送系统可经右心入路将植入物输送到固定位置。
【关键词】欧盟认证,心脏功能,临床治疗
【健康医疗】重大突破!全国首例心脏不停跳人工心脏植入(2023-05-16)
【摘要】 5月16日,快科技讯,5月14日,陕西西安,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外科手术室内,共完成4台人工心脏植入手术。据悉,单日单中心完成4台人工心脏植入手术目前在国内尚属首例,而在这4台人工心脏植入术里,有一台更加特殊。其中一位女性患者在心脏不停跳的情况下,通过微创手术完成人工心脏的植入,这是全国首例将微创和不停跳相结合的人工心脏植入手术,可大大减少手术对患者身体的损伤,让他们在手术后能更快康复,当然手术难度更大。植入人工心脏相当于对左心功能进行辅助,让左心的负荷变小,将血液挤压到右心,相应的,右心承载的压力就会大一些,所以手术的成功只是第一步,术后调整左心和右心的压力平衡至关重要,只有做好规范化,个体化的全程管理,才能保证患者术后的正常恢复。
【关键词】人工心脏,外科手术,重大突破
【健康医疗】可从三层面寻找胰腺癌防治突破口(2023-05-11)
【摘要】 5月11日,新华社讯,近日,北京协和医院赵玉沛院士团队在《信号转导和靶向治疗》杂志上发表综述,深入探讨肥胖及糖尿病等代谢失调损伤抗肿瘤免疫、促进胰腺癌发生过程中的分子机制。该综述还从人群、基因、早诊早治3个层面分析预防肥胖及糖尿病相关的胰腺癌,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从人群层面预防胰腺癌的发生。许多研究证实,大多数治疗肥胖和糖尿病的方法都可以显著降低罹患胰腺癌的风险。提高对肥胖和糖尿病患者的全程、有效管理,可以最大程度降低胰腺癌的风险。从基因层面预防胰腺癌的发生。目前,学界对诱发胰腺癌的关键突变及随之而来的一系列基因组改变已经有了清晰认知。将来,研究的重点应聚焦于探究胰腺癌的关键触发因素,并将其与肥胖和糖尿病等机体代谢紊乱中的特殊改变进行匹配。
【关键词】突破口,癌症预防,研究方向
【健康医疗】脓毒症治疗“中国方案”被证有效(2023-05-11)
【摘要】 5月11日,新华社讯,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邱海波教授牵头的研究显示,早期脓毒症患者连续5天,每12小时静脉输注血必净注射液100毫升,可显著降低28天全因病死率,且临床安全可靠。近日,该研究成果论文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内科学》上,这是中药随机对照研究成果首次在该刊发表。据介绍,脓毒症是人体对感染的反应失调而导致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我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重症监护室内脓毒症患者占比超过20%,28天病死率高达30%。目前,尚无有效治疗脓毒症的药物。此项研究成果是中国急危重症学科在脓毒症研究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提供了脓毒症治疗的“中国方案”。
【关键词】脓毒症,中国方案,首次发表
【健康医疗】食管鳞癌免疫治疗有精确决策工具(2023-05-11)
【摘要】 5月11日,健康报讯,基于基因测序数据,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徐瑞华教授研究团队建立了首个分子分型体系,为晚期食管鳞癌“免疫治疗抗体联合化疗”的一线治疗方案提供了更精确的决策工具。近日,相关研究论文在肿瘤学国际期刊《癌症细胞》上在线发表。在此次研究中,研究团队基于大型临床队列开展了前瞻性临床转化研究,对486名食管鳞癌患者的治疗前肿瘤组织进行全外显子测序。论文共同通讯作者之一、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王峰教授介绍,免疫原性和风险致瘤变异是影响免疫治疗获益的主要因素,所以,研究团队从这两方面开展研究。人类白细胞抗原分子同样影响肿瘤细胞的免疫原性。研究团队发现,人类白细胞抗原亚型HLA-B和HLA-Ⅱ的多样性,以及非HLA-B1501的HLA-B62超型是正性疗效预测标志物,联合ccTMB可以进一步构成优化的免疫原性指标,提高预测效能。
【关键词】免疫治疗,决策工具,测序数据
【健康医疗】干细胞治疗帕金森病有新希望(2023-04-27)
【摘要】 4月27日,健康报讯,我国科研人员利用新技术开发出一种新策略,可将移植后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比例从10%的国际平均水平提高到80%,为干细胞治疗帕金森病带来新希望。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陈跃军高级研究员科研团队完成。研究成果近日以封面论文形式发表于国际期刊《细胞·干细胞》上。目前,细胞替代疗法在治疗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方面最具潜力。为此,研究人员创建了一种能够跨分化阶段和时间点的高通量谱系示踪新技术。利用该技术,研究人员解析了大脑内多巴胺能神经细胞分化过程,发现和鉴定了一种可特异性表现多巴胺能神经前体细胞的表面标记分子,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目的细胞高度富集的供体细胞药物制备新策略。该策略可将移植后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比例从10%的国际平均水平提高到80%。国际同行评审专家对此项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关键词】传递信息,多巴胺系统,功能障碍
【健康医疗】新型免疫疗法或有助实体瘤治疗(2023-04-27)
【摘要】 4月27日,健康报讯,近日,我国研究者开发出一种新型细胞免疫治疗设计方法。生理状态下,体内T细胞会识别并消除体内突变的肿瘤细胞,但狡猾的肿瘤细胞可以通过隐藏躲避T细胞追踪。对此,临床科研团队给T细胞装上了可以识别肿瘤的“导航”,装上“导航”的CAR-T细胞可以精准找到肿瘤细胞。但研究发现,CAR-T疗法存在缺陷,如CAR-T细胞在体内不能长时间存续,且容易出现疲劳耗竭的状态,导致肿瘤消除困难和反复复发。就像人不停地去干同一件事情,耐心和精力会耗尽一样,CAR-T细胞重复地接受肿瘤抗原的刺激也会发生耗竭。进一步研究发现,即使没有肿瘤抗原的刺激,CAR-T细胞也会自发耗竭,这主要与CAR-T细胞会自发产生一种持续的基底信号有关。明确CAR-T细胞基底信号的产生机制和调控方法,有望解决CAR-T细胞自发耗竭的难题。
【关键词】实体瘤治疗,T细胞,基底信号
【健康医疗】造血干细胞体外扩增有新策略(2023-04-27)
【摘要】 4月27日,健康报讯,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高瀛岱团队和清华大学杜亚楠合作,建立了基于仿生微环境载体的人造血干细胞的扩增策略,实现了不同来源造血干细胞的体外扩增,并揭示了人巨核偏向造血干细胞的存在及其免疫表型,为造血干细胞体外扩增和异质性研究提供了新观点。4月18日,相关论文在《自然·通讯》上在线发表。在此次研究中,研究人员制作了在刚性、孔径大小、材料等方面仿生骨髓微环境的仿生微载体,并将这些载体添加到细胞培养体系中。结果发现,这种仿生微载体可以以脐带血CD34﹢细胞、脐带血、外周血和骨髓单核细胞等多种来源细胞为原料,扩增出较原始的造血干细胞亚群。通过极限稀释移植实验得出,这种仿生微载体将功能性造血干细胞扩增了5.01倍。
【关键词】造血干细胞,,体外扩增,血液类疾病
【健康医疗】检测老年人呼气或可筛查认知障碍(2023-04-27)
【摘要】 4月27日,健康报讯,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内科沈璐教授团队的一项研究发现,通过检测人体呼出气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可早期识别认知障碍患者,有望为老年人群提供更客观、简易的认知障碍筛查手段。相关研究论文日前发表在神经病学领域期刊《阿尔茨海默病与痴呆》上。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中约有1500万名痴呆患者。目前,老年期痴呆的早期筛查方法主要采用认知评估量表等,但评估结果容易受文化水平、方言等因素影响,尚缺少一种较客观的早期筛查手段。此外,对于轻度认知障碍和痴呆这两个阶段,目前尚缺乏有效的生物标志物予以鉴别。研究人员进一步分析发现,10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成分联合识别认知障碍的效能可高达0.876,包括苯甲醛、乙二醇单乙醚、乙酸异丙烯酯等。这种全新的方法无创、客观、成本低,为早期识别认知障碍带来了新思路。
【关键词】早期识别,老年期痴呆,早期筛查
【健康医疗】精准防治心血管疾病有新靶点(2023-03-30)
【摘要】 3月30日,健康报讯,近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急诊科、山东省急危重症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陈玉国/徐峰教授团队在国际期刊《自然评论·心脏病学》上发表综述《乙醛脱氢酶2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该综述系统总结了乙醛脱氢酶2在心血管疾病中的最新研究进展,阐述了乙醛脱氢酶2的脱氢酶、酯酶及非酶功能在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作用,重点提出了靶向乙醛脱氢酶2防治心血管疾病的新策略。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新靶点
【健康医疗】神经形态运动感知系统开发成功(2023-03-24)
【摘要】 3月24日,健康报讯,大脑的多感官整合是一个将不同模态感官信息进行结合的过程,它对于许多生物完成决策、记忆和学习等任务至关重要。南开大学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研究团队利用柔性人工突触器件,开发了一种神经形态运动感知系统,在硬件层面实现了大脑的多感官整合,并获得了运动感知性能。相关研究论文近日刊发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通讯》上。
【关键词】神经形态,运动感知,系统
【健康医疗】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治疗有新选择(2023-03-21)
【摘要】 3月21日,健康报讯,近日,在2023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年会上,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周胜华教授团队对其完成的“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的立体定向放射治疗—首次应用人体研究”进行了报告。这一原创性研究表明,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有可能成为治疗药物难治性症状性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的新选择。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是一种室间隔心肌非对称性肥厚导致左心室狭小、左心室流出道梗阻的致死性疾病,临床上以晕厥和猝死为主要特征。该病全球发病率为0.2%~0.5%。目前,传统药物对其治疗效果有限,且不能改善患者预后。非药物治疗方法经历了从有创到微创的发展过程,但仍未摆脱并发症风险高等局限。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是一种精确的高剂量放射治疗技术,具有放疗疗程短、单次放射剂量大、放疗分次少的特点。虽然该技术在肿瘤领域取得较大进展,但其在心血管疾病领域的应用经验较少,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不明确。
【关键词】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
【健康医疗】航天员在轨健康监测有全新工具(2023-03-01)
【摘要】 3月1日,新华社讯,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近日使用由我国自主研制的空间站双光子显微镜开展在轨验证实验任务并取得成功。记者27日从空间站双光子显微镜项目团队获悉,这是目前已知的世界首次在航天飞行过程中使用双光子显微镜获取航天员皮肤表皮及真皮浅层的三维图像,为未来开展航天员在轨健康监测研究提供了全新工具。双光子显微成像技术是基于双光子吸收及荧光激发的一种非线性光学成像技术,具有高分辨率、强三维层析能力、大成像深度等特点。由于传统的双光子显微镜整机系统庞大,不能满足在轨实验仪器设备对可靠性、体积、重量、抗冲击和振动性能等的苛刻要求,此前国际上还未能实现双光子显微成像技术在空间站在轨运行与应用。
【关键词】航天员,在轨,健康监测
【健康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或添新标志物(2023-02-27)
【摘要】 2月27日,健康报讯,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余祖江教授团队联合风湿免疫科刘升云教授团队,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与微生态研究领域取得新突破,首次描述了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口腔微生物组的特点,并建立系统性红斑狼疮口腔微生物标志物的诊断模型。相关研究论文日前发表在《转化医学杂志》上。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
【健康医疗】我国学者开发出胃癌诊断新工具(2023-02-24)
【摘要】 2月24日,健康报讯,浙江省肿瘤医院程向东教授研究团队和西湖大学人工智能与生物医学影像实验室负责人杨林教授团队合作,开发出基于舌象的胃癌诊疗新技术。2月6日,该研究成果以论文形式发表在《柳叶刀》子刊《电子临床医学》上。该研究首创基于舌象的胃癌诊断与筛查技术,并自主研发便携式舌象采集分析仪。目前,研究团队已申请相关专利8项,并正在推动其转化应用。
【关键词】胃癌,诊断,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