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医疗】介入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研究有新进展(2024-04-26)
【摘要】 4月26日,健康报讯,近日,南京市第一医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宣布,该院心血管内科陈绍良教授团队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介入治疗领域开展的IVUS-ACS和ULTIMATE-DAPT两项突破性研究成果正式被国际期刊《柳叶刀》收录。陈绍良教授团队在4月6日至9日召开的美国心脏病学会科学年会上公布了这两项研究成果。据介绍,IVUS-ACS是到目前为止入选样本量最大的比较血管内超声(IVUS)和造影指导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入选中心包括亚欧4个国家的58个中心。研究从2019年8月20日持续至2022年10月27日,共入选3505名患者,有3504名患者完成随访。研究结果显示,对于ACS患者,与造影指导相比,血管内超声指导药物支架植入可显著减少1年随访由心源性死亡、靶血管心梗和临床驱动的靶病变血运重建组成的靶血管失败复合终点事件。这为血管内超声指导ACS患者介入治疗增添有力证据,可能会改变国内外现有的ACS介入治疗指南。
【关键词】介入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
【健康医疗】基因编辑为角膜新生血管治疗带来新突破(2024-04-24)
【摘要】 4月24日,健康报讯,采用基因编辑“剪断”促新生血管形成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实现“一针剪血”的治疗效果,为维持角膜透明与健康的生理状态起到重要作用。该项研究由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黄锦海、周行涛团队与暨南大学附属深圳眼科医院雷和田教授团队、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王勤美教授团队合作开展,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先进科学》上。角膜新生血管是一种重要致盲性眼部病变,其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可达4.1%~10.4%,而其中多达12%~57.4%的患者会失明。传统药物疗法包括激素、非甾体抗炎药治疗等,但存在利用率低、作用时间短、副作用大等问题,高效可靠的治疗方法仍待进一步探索。角膜新生血管的形成会不断侵蚀角膜的透明性,导致患者视力大幅下降。研究团队聚焦眼科医工交叉研究,充分发挥基因编辑技术优势,为角膜新生血管的治疗带来新突破。
【关键词】基因编辑,角膜,新生血管
【健康医疗】我国学者在国际上首次提出颅内生殖细胞肿瘤可分为3个亚型(2024-04-19)
【摘要】 4月19日,健康报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邱晓光、李博团队联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刘宇、赵爽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提出根据分子遗传特征,颅内生殖细胞肿瘤可分为3个亚型,有望为这种肿瘤开启精准靶向个体化治疗时代。其研究论文近日发表在国际期刊《神经肿瘤学》上。颅内生殖细胞肿瘤是一类罕见且复杂的中枢神经系统恶性疾病,多发于儿童和青少年。多年来,该病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进展均极为缓慢,仅基于形态学诊断分型。由于对这种疾病发病机制的了解不够深入,其诊断和治疗面临诸多困难,误诊误治十分常见。北京天坛医院放疗科主任邱晓光介绍,该院研究团队历时6年,完成了100多例肿瘤样本的多组学测序,建立了全球最大的颅内生殖细胞肿瘤测序研究队列,并邀请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刘宇团队鼎力相助,共同分析数据。研究发现,颅内生殖细胞肿瘤根据分子遗传特性,可分为免疫亚型、MYC/E2F亚型和SHH亚型。这一成果使人们对于颅内生殖细胞肿瘤发病机制的理解更为深入,对于拓展临床治疗思路有着深远的意义。下一步,研究团队将在此基础上开展临床转化研究,以实现针对不同亚型的颅内生殖细胞肿瘤的精准靶向个体化治疗。
【关键词】颅内,生殖细胞,肿瘤
【健康医疗】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效果可早期预测(2024-04-16)
【摘要】 4月16日,健康报讯,广东省人民医院乳腺肿瘤科主任医师、广东省人民医院肿瘤医院副院长王坤牵头的研究成果——“早期预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残余肿瘤负荷的无创人工智能系统”,可以在乳腺癌患者开展新辅助化疗的早期准确预测疗效,帮助医生为患者选择合适的疗法,减少不必要的副作用。近日,相关研究论文被外科期刊《外科学年鉴》收录。据介绍,新辅助治疗是指肿瘤手术前的综合疗法,包括放疗、化疗等,目的是缩小肿瘤、降低手术难度、提高手术效果等,在乳腺癌治疗中被广泛运用。而残余肿瘤负荷(RCB)分级成为公认的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疗效评估标准之一。
【关键词】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效果,早期预测
【健康医疗】一项研究发现鼻息肉治疗新靶点(2024-03-29)
【摘要】 3月29日,健康报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刘争教授团队的一项新研究,揭示了鼻息肉组织中免疫球蛋白的负性调控机制,为鼻息肉治疗提供了新靶点。相关研究论文日前刊发在国际学术期刊《过敏和临床免疫学杂志》上。研究团队通过单细胞测序、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术以及细胞培养等方法,发现在异位淋巴组织中滤泡调节T细胞(TFR)负性调控TFH细胞,可促进免疫球蛋白产生的能力缺失。此外,研究发现TFR细胞主要通过CT-LA-4信号发挥对TFH细胞的抑制效应,而补充维生素D可上调CT-LA-4在TFR细胞的表达,从而增强TFR细胞的抑制功能,改善鼻息肉组织中TFR细胞抑制免疫球蛋白产生的功能。这些调控鼻黏膜局部免疫球蛋白产生新机制的发现,对于开发靶向黏膜局部免疫球蛋白的治疗方法具有积极意义,为鼻息肉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
【关键词】鼻息肉,新靶点,过敏
【健康医疗】结直肠癌免疫治疗研究获新突破(2024-03-19)
【摘要】 3月19日,健康报讯,天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吕春婉教授团队成功研发出结直肠癌免疫治疗药物,相关成果论文日前发表在国际期刊《纳米》上。在治疗结直肠癌的诸多疗法中,免疫疗法被认为是最有前景的治疗方向之一。其原理是提高肿瘤细胞的免疫原性和免疫细胞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激发增强机体抗肿瘤免疫应答,并应用免疫细胞和效应分子输注宿主体内,协同机体免疫系统杀伤肿瘤、抑制肿瘤生长。吕春婉团队设计合成的结直肠癌免疫治疗药物在进入肿瘤细胞后,可显著提高对肿瘤细胞具有杀伤作用的淋巴细胞表达水平,恢复免疫系统的活力,进而遏制结直肠肿瘤的发生、发展。动物实验结果表明,这种新型结直肠癌免疫治疗药物提高了小鼠体内肿瘤细胞的免疫原性,也显著提高了细胞毒T淋巴细胞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并且对体内其余正常细胞无显著影响。这为结直肠癌治疗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吕春婉表示,尽管该药物已经在动物实验上取得成功,但距离用于临床治疗还有很多路要走。
【关键词】结直肠癌,免疫治疗,药物
【健康医疗】新方案或可减轻黄斑变性患者治疗负担(2024-03-19)
【摘要】 3月19日,新华社讯,一个国际研究团队在新一期英国《柳叶刀》杂志上发表论文说,给眼球玻璃体腔注射高剂量阿柏西普、延长给药间隔的治疗新方案,在减轻严重致盲的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黄斑变性患者治疗负担方面展现出潜力。年龄相关黄斑变性(AMD)又称老年性黄斑变性,是全球中老年人视力损伤甚至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一大类年龄相关黄斑变性由不正常的新生微血管引起,被称为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黄斑变性(nAMD)。目前的主流治疗方案是对眼球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然而,频繁就诊和玻璃体腔注射带来的高治疗负担对患者来说是一大挑战。意大利乌迪内大学、清华大学医学院等机构研究人员组成的一个国际研究团队,进行了直接比较不同剂量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阿柏西普治疗nAMD效果的随机对照第3期试验。研究人员发现,按照新方案每12周或16周,以8毫克的玻璃体腔内注射阿柏西普,视力提高效果不亚于传统的每8周以2毫克剂量注射阿柏西普,且解剖结构改善效果更出色。8毫克阿柏西普可以在更长给药间隔时间内安全持续地控制疾病,并最终优化nAMD的治疗。其安全性与2毫克阿柏西普相似,没有发现新的安全性问题。该科研项目的主要组织者清华大学黄天荫教授表示,该研究为全球范围内年龄相关黄斑变性的治疗路径提供了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研究结果对临床治疗决策和实践有重要指导价值。
【关键词】黄斑变性,治疗,新方案
【健康医疗】我国学者发现一种罕见血型(2024-03-12)
【摘要】 3月12日,健康报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输血科发现全球首例ABO新等位基因第1内含子c.291-0T>A突变。新发现的A等位基因变异体被国际输血协会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输血科”命名,该例新等位基因的发现不仅刷新了人们对血型基因的认知,也进一步提高了临床输血安全系数。该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输血医学期刊《血液之声》上。
【关键词】罕见血型,基因,输血
【健康医疗】CAR-T治疗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获成功(2024-02-29)
【摘要】 2月29日,健康报讯,我国学者在全球首次应用靶向成熟B细胞抗原(BCMA)的CAR-T细胞(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T103A治疗复发难治性免疫介导的坏死性肌病取得显著临床疗效。一位患者在接受CAR-T治疗近两年后,目前已完全康复,停用激素及所有的免疫抑制治疗用药,实现无药健康生存。该治疗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内科王伟教授团队完成。日前,相关论文在线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王伟团队还结合单细胞测序、免疫组库等技术,详细描绘了CAR-T细胞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潜在分子机制和治疗后的免疫微环境重塑等。
【关键词】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
【健康医疗】阿尔茨海默病早期病变关键节点被发现(2024-02-27)
【摘要】 2月27日,健康报讯,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贾建平团队的一项研究,首次揭示了阿尔茨海默病从无症状期到有症状期脑脊液和影像学生物标志物的动态变化规律,阐明了阿尔茨海默病发病出现生理病理变化最早的关键节点,为阿尔茨海默病超早期诊断和精准干预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2月22日,该研究相关文章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该研究是我国首次针对中老年人开展的大样本、长周期、重复脑脊液测量和脑影像学检查的阿尔茨海默病诊断前标志物纵向队列研究,并在随访过程中对参与者的认知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估。这项研究涵盖了阿尔茨海默病发展的整个过程,并提供了来自真实世界观察的结果,阐明了生物标志物的时间演变规律,为抗阿尔茨海默病新药临床试验设计提供了新的视角。
【关键词】脑脊液,影像学,生物标志
【健康医疗】人工智能辅助磁共振检查可提质增效(2024-02-22)
【摘要】 2月22日,健康报讯,创新性引入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技术,通过前瞻性实验设计,缩短关节的磁共振扫描时间并提高图像质量。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放射科陈爽教授团队近期取得以上研究成果,并在国际影像学期刊《放射学》上发表研究论文。磁共振成像(MRI)是常规影像检查项目之一,具有无创、对比参数多、组织分辨率高和图像清晰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全身肿瘤、神经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的诊断和早期筛查检查中。随着临床对MRI检查需求的不断提升,既保证图像质量又缩短检查时间是放射科临床工作目标之一。
【关键词】人工智能,辅助,磁共振
【健康医疗】中晚期恶性肿瘤治疗有了新思路(2024-02-09)
【摘要】 2月9日,健康报讯,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物细胞治疗中心张毅教授团队、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黄波教授团队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张晓辉教授团队联合开展的一项研究,揭示了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贫血和血小板增多这一临床现象的内在机制。该成果入选“2023年度中国血液学十大研究进展”,为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治疗提供新思路。相关论文近期在国际免疫学领域杂志《自然·免疫学》上发表。研究人员认为,该病理过程中的关键因素转录因子芳香烃受体,有望成为控制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病情进展的潜在治疗靶点。这一突破性研究结果对于临床改善患者贫血、抑制癌症进程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将为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并有望为相关疾病的治疗带来重大突破。
【关键词】中晚期,恶性肿瘤,内在机制
【健康医疗】肾透明细胞癌治疗有新策略(2024-01-26)
【摘要】 1月26日,健康报讯,日前,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顾朝辉教授、周利杰博士团队的一项新研究揭示,恢复丙二酰CoA脱羧酶的表达可抑制肾透明细胞癌的进展,并提高舒尼替尼的敏感性。这为肾透明细胞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策略。相关研究论文在国际肿瘤学期刊《癌症研究》上发表。肾癌是泌尿系统常见肿瘤之一,肾透明细胞癌是其最主要的病理类型,占总数的70%~75%。肾透明细胞癌因细胞浆内储存大量糖原及脂质,在标准病理染色中细胞浆呈透明状,其最重要的特征是脂质沉积,脂质储存的异常增加促进了肾透明细胞癌的进展。
【关键词】肾透明,细胞癌,新研究
【健康医疗】远隔缺血适应治疗可改善急性心脑共病结局(2024-01-25)
【摘要】 1月25日,健康报讯,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吉训明教授团队在学术期刊《重症监护》上发表研究论文。该研究显示,在急性缺血性卒中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远隔缺血适应治疗能够有效减少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并显著改善3个月后的功能结局。作为一种无创物理治疗措施,远隔缺血适应治疗对脑、心、肾等重要脏器的保护作用受到广泛关注。此前,该方法已被证实可减少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脑组织梗死体积和改善神经功能结局,并且可以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的血浆心肌酶水平、梗死体积以及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发生率。
【关键词】远隔缺血,适应治疗,心脑共病
【健康医疗】两项研究为肝癌治疗提供新可能(2024-01-25)
【摘要】 1月25日,健康报讯,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韩新巍教授团队在肝癌介入治疗中取得两项新突破,为难治性肝癌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启示。相关研究论文日前分别在《美国化学学会·纳米》和《今日材料生物》杂志上在线发表。肝细胞癌外科切除等局部治疗后的复发和转移,是影响患者长期预后的难题。韩新巍团队的相关研究,利用生物医学工程技术,联合分子靶向、免疫阻滞剂和光热疗法,创新性地将分子靶向治疗药物安罗替尼和光热剂锗磷以一体化的方式封装于左旋聚乳酸电纺纳米纤维中,制备成纳米纤维贴片。纳米纤维贴片可作为深层间隙药物储存库,实现温度响应式药物释放,与免疫检查点阻滞剂联合治疗可协同重塑肿瘤免疫微环境,有效预防残留肝癌的复发和转移。韩新巍团队在《今日材料生物》杂志发表的论文介绍,他们开发了一种多巴胺自聚负载塞来昔布和顺铂的双重载药微球,可同时快速加载两种或多种药物,并实现持久稳定释放。实验表明,其能够显著抑制人高转移性肝癌细胞和人肝癌细胞增殖、凋亡、迁移。该研究为治疗难治性肝癌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关键词】肝癌治疗,生物医学,纳米纤维
【健康医疗】中医药肿瘤治疗研究再获突破(2024-01-18)
【摘要】 1月18日,健康报讯,日前,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曹鹏、曹萌团队在国际肿瘤学期刊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中国科学院医学一区)在线发表了题为《人参囊泡重编程巨噬细胞调节ARG1的释放以改善肿瘤微环境中T细胞的耗竭》的研究论文。2015年至2019年,该团队从新鲜人参中提取人参囊泡作用于肿瘤微环境,使其发挥抗肿瘤作用,对新鲜中草药治疗机制做出了创新性阐释。之后,该团队在此基础上又产出了多项研究成果。此次研究的创新点在于对药物中的物质基础进行了科学阐述,并揭示了新鲜人参中含有的囊泡类物质可能是其发挥“扶正培本”功能的中药物质基础。
【关键词】中医药,肿瘤,治疗研究
【健康医疗】《亚洲数字经济报告》:中国数字经济规模遥遥领先(2023-12-23)
【摘要】 12月23日,新华网讯,博鳌亚洲论坛12月21日发布的《亚洲数字经济报告》显示,中国数字经济规模遥遥领先,2022年达到7.47万亿美元。日本位居第二,规模为2.37万亿美元。韩国位居第三,规模为9523亿美元。此外,印度、沙特阿拉伯、新加坡、印度尼西亚、以色列、马来西亚数字经济规模也都超过1000亿美元。报告指出,数字经济已成为亚洲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源。2022年,亚洲14个代表经济体数字经济规模达12.8万亿美元,同比名义增长3.5%,占GDP比重为38.5%。产业数字化成为亚洲数字经济发展的主引擎,占数字经济比重为80.6%,其中,第三产业引领行业数字化融合渗透,一二三产业数字经济占行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8.3%、23.1%和39.2%。报告指出,亚洲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存在较大区域数字鸿沟,中国、日本、新加坡和韩国等成熟市场处于数字基础设施布局和建设的发展前沿,其他国家仍面临布局不完备、投资不足、技术支撑不足等障碍,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关键词】亚洲,数字经济,规模
【健康医疗】长双歧杆菌可助肝细胞癌患者术后恢复(2023-12-20)
【摘要】 12月20日,健康报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肝脏外科陈孝平院士、张必翔教授团队,与华中科技大学生命学院杨祥良教授团队、刘智教授团队、陈卫华教授团队经过5年的合作研究发现,活体微生物长双歧杆菌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群及其代谢产物,能促进肝细胞癌患者术后肝功能的恢复,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该研究为肝细胞癌患者提供了一种有前景的治疗策略。相关研究论文12月12日在线发表在国际期刊《细胞宿主和微生物》上。
【关键词】长双歧杆菌,肝细胞,癌患者,术后恢复
【健康医疗】类风湿关节炎靶向治疗有新思路(2023-12-15)
【摘要】 12月15日,健康报讯,一项新研究设计并合成可靶向至炎症关节部位的多功能铂碲纳米药物,联合光热调控疗法,在细胞和疾病动物模型中探究了其抗炎治疗效果及作用机制。该研究为类风湿关节炎的靶向治疗提供了新思路。相关论文近日在国际期刊《化学工程杂志》上发表。此项研究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风湿免疫内科董凌莉教授团队联合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刘波教授团队完成。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靶向治疗
【健康医疗】肝癌转移时空演进全景图谱绘出(2023-12-15)
【摘要】 12月15日,健康报讯,一项新研究整合分析多组学数据,在国际上首次系统刻画了肝癌转移的时空演进全景图谱,揭示了肝癌转移的复杂进化轨迹和克隆选择机制,为寻找肝癌转移预测的新标志物和治疗新靶点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和理论基础。该研究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癌研究所樊嘉院士团队、上海科技大学张力烨团队、上海顿慧医疗合作完成。相关研究论文于12月14日在国际肿瘤学期刊《癌细胞》在线发表。
【关键词】肝癌,转移,全景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