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医疗】ResMed推出AirTouch N30i新型导管式CPAP面罩(2024-09-30)
【摘要】 9月30日,健康报网讯,近日,ResMed(纽约证券交易所代码:RMD)宣布推出其新型AirTouch N30i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面罩。该面罩设计用于为睡眠呼吸暂停患者提供自然舒适的睡眠体验。AirTouch N30i具有织物包裹的框架和柔软、透气、吸湿排汗的设计,采用管状设计以提供最佳舒适度。这款新面罩的推出紧随3月份推出的AirFit F40面罩。ResMed开发AirTouch N30i旨在使人们更容易开始并坚持CPAP治疗,结合了柔软性、透气性和高性能密封性。一项涉及经验丰富的CPAP用户的多中心研究发现,92.6%的用户更倾向于长期使用AirTouch N30i,96.7%的用户认为AirTouch N30i的外观和感觉“吸引人”或“非常吸引人”。AirTouch N30i的新ComfiSoft垫子和织物包裹框架采用了涂有硅胶的织物密封设计,旨在在保持牢固密封的同时提供最大的舒适度。该口罩的紧凑设计结合了性能、耐用性和舒适度。ResMed计划从2024年10月28日开始在美国推出AirTouch N30i。ResMed首席产品官Justin Leong表示,AirTouch N30i重新定义了舒适感,具有柔软自然的触感和时尚现代的设计,并为CPAP面罩树立了新的标准。
【关键词】ResMed,AirTouch,N30i,CPAP面罩
【健康医疗】“瑞尔刀”获NMPA批准,引领精准放疗新时代(2024-09-30)
【摘要】 9月30日,健康报网讯,近日,江苏瑞尔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的RayerKnife? X射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系统(瑞尔刀)获得中国国家药监局NMPA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成为全球第二个、中国首个实现国产化的高端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设备。瑞尔刀的推出打破了美国Accuray公司射波刀(CyberKnife)在全球放疗领域的技术垄断。瑞尔刀采用先进的机器人控制、小型化直线加速器和实时图像引导技术,能够实现对肿瘤靶区的实时精准追踪和治疗。与传统放射治疗相比,瑞尔刀在治疗精度上实现了显著提升,对静态靶区的治疗精度达到0.9 mm,对胸腹部运动靶区的治疗精度达到0.95 mm。瑞尔刀适用于脑部和脊柱放射外科治疗(SRS)、体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能够治疗全身各部位6公分以下的多种实体肿瘤。瑞尔刀的临床应用有望扩展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适应证,其价格预计比同类进口产品便宜近30%,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瑞尔医疗自2009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精准放疗领域的发展,构建了从核心部件到整机设备的完整产业链。瑞尔医疗的部件产品已在多家医疗机构部署使用,实际安装超过100台。瑞尔医疗正积极推进瑞尔刀的商业化装机,并计划进军北美、欧洲、日本及东南亚等国际市场。此外,公司还在研发多模态图像引导的心律失常立体定向放射消融系统,以进一步推动精准放疗技术的发展。
【关键词】瑞尔刀,精准放疗,NMPA注册
【健康医疗】Surmodics Pounce? XL血栓切除系统获FDA批准(2024-09-30)
【摘要】 9月30日,健康报网讯,近日,Surmodics, Inc.(纳斯达克:SRDX),医疗器械和体外诊断技术的领先供应商,宣布其Pounce? XL血栓切除系统已获得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的510(k)许可。Pounce XL系统适用于非手术移除直径为5.5-10 mm的血管外周动脉中的血栓和栓子,适合髂动脉、股动脉等。Pounce XL的推出显著扩大了Pounce血栓切除平台的尺寸范围,该平台还包括Pounce血栓切除系统(适用于3.5-6 mm外周动脉)和Pounce LP(薄型)血栓切除系统(适用于2-4 mm外周动脉)。Pounce血栓切除系统和Pounce LP血栓切除系统分别于2021年和2024年推出。Surmodics总裁兼首席执行官Gary Maharaj表示,Pounce XL血栓切除系统的FDA批准是公司为所有外周动脉寻求完整机械血栓切除解决方案的重要一步。Pounce血栓切除平台已被证明是一种快速、高效的解决方案,可以在不使用溶栓剂的情况下去除外周动脉中的急性和慢性血栓和栓子。Maharaj先生补充说,危重缺血的外周动脉通常有较老的有组织的凝块,这些凝块抵抗导管定向溶栓和抽吸血栓切除术。Pounce血栓切除平台允许医生快速恢复血流,而不管凝块形态如何,这有可能减少对后续程序和需要入住ICU的额外溶栓治疗的需求。Surmodics预计将在2025年上半年启动Pounce XL血栓切除系统的有限市场发布,并计划在有限市场发布完成后进行商业化。
【关键词】Surmodics,Pounce?,XL,FDA批准
【健康医疗】LivsMed推出5mm腕关节腹腔镜器械系列(2024-09-30)
【摘要】 9月30日,健康报网讯,近日,LivsMed,微创手术设备领域的领导者,宣布推出市场上首个5mm腕关节腹腔镜器械系列——ArtiSential 5。这一系列产品是对该公司广受好评的ArtiSential系列的重大扩展,它提供了增强的灵活性和易用性。ArtiSential系列自2019年推出以来,以其一次性腹腔镜器械和由人体工程学手柄控制的双关节末端执行器而闻名。这些末端执行器能够与外科医生的自然手腕和手部动作完美同步,提供机器人手术平台的精度,但成本较低。ArtiSential系列的一个关键特点是提供触觉反馈,使外科医生能够对精细组织施加适当的压力,这是机器人系统无法实现的。新的ArtiSential 5系列比现有的8mm系列小40%,为外科医生和患者带来了显著的优势。ArtiSential 5器械更轻、平衡性更好,易于操作,并且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可以在腹腔镜或机器人手术中的任何端口使用。在机器人手术中使用辅助端口时,ArtiSential 5有可能降低手术成本。对于患者来说,使用5mm器械意味着更小的切口,这可能导致减少疼痛、更快的愈合和最小的疤痕。LivsMed表示,ArtiSential和ArtiSential 5使手腕关节技术能够在任何时候、任何手术室中使用,无论是否配备机器人。
【关键词】LivsMed,ArtiSential,5,腹腔镜器械
【健康医疗】2型糖尿病加速大脑衰老(2024-08-30)
【摘要】 8月30日,健康报网讯,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的科学家们通过全面的脑成像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或糖尿病早期患者大脑衰老速度加快。研究结果发表在《糖尿病护理》杂志上。研究涉及31000多名40至70岁成年人,他们接受了核磁共振成像脑部扫描,并通过机器学习技术估算大脑年龄。研究发现,糖尿病早期患者的大脑年龄平均比实际年龄衰老半岁,2型糖尿病患者大脑年龄比实际年龄衰老2.3岁,而糖尿病控制不佳的患者大脑年龄比实际年龄衰老4岁。研究团队指出,这种偏离正常衰老过程的现象可能是痴呆症的早期预警信号。然而,研究也表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如规律锻炼、不大量吸烟或饮酒,可能有助于预防这些疾病引起的神经系统变化。
【关键词】糖尿病,大脑衰老,痴呆症
【健康医疗】唤醒大脑休眠神经干细胞的新方法(2024-08-30)
【摘要】 8月30日,人民网讯,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和新加坡国立大学机械生物学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在《科学进展》杂志上发表了一项研究,发现了一种唤醒大脑中休眠神经干细胞的新方法。这项研究为自闭症、学习障碍和脑瘫等神经发育障碍的治疗提供了潜在的新策略。神经干细胞在成年哺乳动物大脑中大多处于休眠状态,但在特定激活信号下可以产生新的神经元,有助于大脑的修复和生长。这些干细胞的激活与衰老性认知衰退和神经发育障碍紧密相关。研究团队通过研究果蝇的神经干细胞,发现星形胶质细胞释放的信号蛋白“Fog”能够激活Formin蛋白通路,控制肌动蛋白丝的运动,进而唤醒神经干细胞。研究还发现,神经干细胞中的受体蛋白GPCR对星形胶质细胞分泌的Fog蛋白作出反应,激活信号通路,控制肌动蛋白丝的形成。GPCR蛋白家族是许多人类疾病治疗药物的主要靶点,了解这一信号通路如何控制神经干细胞的再激活,可能有助于利用现有药物来治疗神经发育障碍。
【关键词】神经干细胞,星形胶质细胞,神经发育障碍
【健康医疗】脑脊液清除毒素路径发现,助力大脑衰老处理系统恢复(2024-08-30)
【摘要】 8月30日,人民网讯,美国罗彻斯特大学的研究团队在《自然·衰老》杂志上发表了一项突破性研究,揭示了脑脊液清除大脑毒素的机制,并指出逆转与老化相关的影响,恢复大脑的“衰老处理系统”是可能的。这项研究对于理解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因为这些疾病与大脑清除有害毒素的能力降低有关。研究中,科学家们首次详细描述了含毒素的脑脊液如何通过颈部淋巴管排出大脑的路径。他们发现,颅骨中的脑脊液在载满蛋白质废物后,需要进入淋巴系统并最终到达肾脏,与身体的其他毒素一起被处理。研究人员通过测量脑脊液流量和观察颈部淋巴管的脉动,揭示了这一清除机制。动物实验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小鼠的颈部淋巴管收缩频率降低,瓣膜失效,导致“脏”脑脊液流出速度减慢63%。研究中还发现,前列腺素F2α这种药物能够恢复淋巴管功能,增加收缩频率和“脏”脑脊液流出量,使老年小鼠的大脑毒素清除效率恢复到年轻小鼠的水平。
【关键词】脑脊液,毒素清除,衰老处理系统
【健康医疗】诺和诺德减重疗法Wegovy事后汇总分析结果登《柳叶刀》(2024-08-30)
【摘要】 8月30日,动脉网讯,近日,知名医学期刊《柳叶刀》发布了由诺和诺德(Novo Nordisk)所开发的减重疗法Wegovy(semaglutide,司美格鲁肽)的事后汇总分析结果。分析显示,在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HFpEF)患者中,Wegovy减少患者发生心血管死亡或心力衰竭恶化事件复合终点的风险达31%。这些数据支持将Wegovy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用于减少HFpEF患者发生临床心力衰竭事件风险,目前此类患者的治疗选择相对有限。Wegovy作为一种减重疗法,其在心力衰竭治疗领域的潜力得到了《柳叶刀》事后汇总分析结果的支持。这不仅为HFpEF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也为诺和诺德在代谢疾病和心血管疾病治疗领域的研发和市场拓展提供了积极信号。
【关键词】诺和诺德,Wegovy,减重疗法
【健康医疗】全球首例六向变异Ph染色体被发现(2024-07-30)
【摘要】 7月30日,健康报讯,日前,河南省南阳市中心医院血液内科与天津见康华美医学诊断中心合作,在全球首次发现、报道了一例六向变异Ph染色体病例。相关研究文章近日发表在英国期刊《血液病理学杂志》上。2023年,一名患者因腹胀、乏力、消瘦症状到南阳市中心医院血液内科就诊,被诊断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在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和基因检测检查时,血液内科主任李超、副主任段丽娟和主管医生尚淼发现该患者的染色体不是典型的Ph染色体。天津见康华美医学诊断中心做进一步鉴定后,最终确定该病例的染色体变异是此前从未报道过的六向变异易位Ph染色体。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是第一个被明确由染色体变异导致发病的恶性肿瘤。该病的变异染色体于1960年在美国费城发现,所以被称为费城染色体(Ph染色体),并由此开创了恶性肿瘤的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学科。95%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存在经典的Ph染色体,属于二向易位染色体。随着研究深入,研究者陆续发现了Ph染色体更多的变异类型: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陆续报道了数百例三向变异Ph染色体;20世纪80年代起报道了数十例四向变异Ph染色体;自1988年至今,仅有大约10例五向Ph变异易位被报道。此次报道的是全球首次发现的六向变异Ph染色体。该患者初期应用分子靶向药物治疗,现疗效良好。染色体的多向变异对远期预后的影响以及与经典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有何不同,还在密切随访观察。
【关键词】全球首例,六向变异,染色体
【健康医疗】一年两针艾滋病长效预防试验效果显著(2024-07-30)
【摘要】 7月30日,新华社讯,最新一期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的一篇论文介绍,在非洲进行的一项大规模人群试验显示,一年两次注射一种抗病毒药物,作为暴露前预防手段,可以较好地预防女性感染艾滋病病毒。所谓暴露前预防,是指尚未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在发生易感染该病毒的行为前,服用特定抗病毒药物以预防感染。据介绍,目前该长效预防疗法正在美国和其他6个国家进行第二次疗效试验,试验对象是那些与男性发生性关系的男性,预计试验数据将在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公布。
【关键词】艾滋病,长效预防,试验
【健康医疗】肿瘤耐药机制研究获新进展(2024-07-29)
【摘要】 7月29日,科技日报讯,一项新研究揭示了一种DNA修复蛋白(NBS1)的乳酸化修饰在肿瘤化疗耐药中的关键调控作用,并创新性地提出通过靶向抑制NBS1蛋白的乳酸化修饰或调控乳酸代谢通路,以逆转化疗耐药的全新方案。该研究由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何裕隆、张常华教授团队主导,相关研究文章近日刊发在国际期刊《自然》上。该研究不仅揭示了肿瘤细胞如何抵抗化疗而产生耐药性,还筛选出能阻断肿瘤细胞耐药性的靶向药物,为肿瘤免疫治疗、放疗以及肿瘤复发等问题研究开辟了新视角。
【关键词】肿瘤,耐药机制,靶向药物
【健康医疗】新型AI模型或可更早预测出阿尔茨海默病(2024-07-24)
【摘要】 7月24日,新华社讯,早期诊断对于有效控制阿尔茨海默病进程非常重要。英国剑桥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型人工智能(AI)模型,团队表示该模型不但可避免侵入性或昂贵的检测,还可更早预测出阿尔茨海默病。据介绍,目前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诊断要想做到准确,一般需依靠侵入性或昂贵的检测方法,如腰椎穿刺或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然而,并非所有医疗机构都有这样的检测条件。剑桥大学领衔研发的AI预测模型,提供了一种无创且成本低廉的方法,可有效预测研究对象是否会在未来三年内患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研究已发表在英国《电子临床医学》杂志上。基于美国研究小组收集的400名大脑灰质萎缩患者的认知测试和核磁共振扫描数据,研究团队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建立了一个AI预测模型,并使用英国、新加坡等多个诊所的真实世界数据测试该模型。该模型可比传统临床诊断更准确预测早期病症转化为阿尔茨海默病的概率。测试结果显示,该模型识别三年内会患上阿尔茨海默病的人的准确率达82%,识别三年内不会患上阿尔茨海默病的人的准确率达81%。
【关键词】AI模型,预测,阿尔茨,海默病
【健康医疗】新成像技术揭示大脑神经元间深层交流机制(2024-06-27)
【摘要】 6月27日,新华社讯,加拿大研究人员日前利用先进成像技术,揭示神经元的深层交流机制和突触功能,这一发现为找到新治疗标靶,从而改善癫痫和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提供新思路。相关研究论文近日发表于美国《科学》杂志。从记忆、情感到学习和运动控制,人们的大脑活动都是通过神经元突触间的通信来实现,这种通信一旦失败就可能诱发癫痫等疾病。神经元之间的信号传递是大脑的基础生理活动。大脑中,神经元之间约有100万亿个突触。神经元通过向突触发送被称为神经递质的化学物质与其他细胞进行通信。加拿大多伦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的研究人员基于该医院的纳米级先进生物成像技术捕捉了数十万张高分辨率图像,并通过模型清晰揭示了神经元突触的功能。研究人员发现,神经元在交流时会将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中,然后传递给接收细胞。在这一过程中,有一种被称为V-ATPase的酶充当泵,将神经递质驱动到突触前端的小泡中。当神经递质填充突触小泡时,这种酶会自动分裂成两部分,然后神经递质就会释放。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这种酶会与突触小泡的多种成分相互作用。研究人员表示未来将进一步了解这种酶与突触小泡的相互作用、突触小泡的负载如何导致其裂解以及这个过程如何控制神经递质的释放。研究人员认为,这一过程可能成为许多疾病的治疗标靶,包括某些类型的癫痫。
【关键词】神经元,深层交流,突触功能
【健康医疗】新研究发现流感病毒入侵细胞关键受体(2024-06-24)
【摘要】 6月24日,健康报讯,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研究员步志高、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化兰团队研究发现,代谢型谷氨酸受体2是流感病毒通过网格蛋白介导内吞途径入侵细胞的关键受体。相关研究论文近日发表在国际期刊《自然·微生物》上。A型流感病毒为季节性流感的主要病原,其中高致病性禽流感更是重要的人兽共患病病原。已有研究揭示,流感病毒首先通过其表面血凝素蛋白与细胞膜表面的唾液酸结合,再主要通过网格蛋白介导内吞途径内化进入细胞,但细胞表面吸附的流感病毒如何启动并完成其内化过程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重要问题。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支持下,科研团队就上述内容进行深入研究,结果发现:代谢型谷氨酸受体2可作为流感病毒的内化受体,直接启动网格蛋白介导内吞途径,并通过钙离子激活的大电导钾离子通道调控丝状肌动蛋白多聚化机制,协同完成病毒网格蛋白介导内吞的内化过程。同时,敲除代谢型谷氨酸受体基因显著增强了小鼠对H1N1、H5N6、H7N9亚型流感病毒致死攻击的抵抗力,存活率分别为60%、70%和70%;而对照组的3种病毒感染野生型小鼠全部发病死亡。值得注意的是,代谢型谷氨酸受体自身的糖基化修饰并不影响其与病毒表面血凝素蛋白的直接相互作用及其内化受体功能。以上研究结果首次证明,流感病毒感染细胞的吸附和内化过程分别由不同受体介导,进一步深化了人们对流感病毒入侵细胞奥秘的科学揭示,为探讨宿主靶向的抗病毒策略及疫苗研制拓展了新视野、新思路。
【关键词】流感病毒,细胞,关键受体
【健康医疗】新研究揭示脑瘫患者遗传学特征(2024-06-24)
【摘要】 6月24日,健康报讯,日前,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邢清和教授团队和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朱长连教授团队合作的一项最新研究,系统揭示了中国人群脑瘫患者的遗传学特征,完善了脑瘫相关基因谱和突变谱,为脑瘫的基因诊断、个体化治疗、生育咨询和相关机制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研究论文近日刊发在国际期刊《自然·医学》上。该研究是目前全球最大的脑瘫队列遗传学研究。科研团队历时多年对1578名脑瘫患者进行了遗传学研究。研究结果显示,采用外显子组测序可使24.5%(387名)的患者明确遗传学病因。其中,327名患者携带致病或可能致病(P/LP)的单核苷酸变异(SNVs),57名患者携带P/LP的拷贝数变异(CNVs),1名患者携带位于同一基因TBCD的P/LP的CNV和SNV,2名患者携带位于不同基因上的P/ LP的SNVs和CNVs。相关SNVs变异分布于219个致病基因上,包括66个重复检出基因和最常见检出基因KDM5C。
【关键词】脑瘫,患者,遗传学
【健康医疗】人工智能摄像头有助识别严重感染(2024-06-15)
【摘要】 6月15日,新华社讯,瑞典哥德堡大学研究人员日前开发出一种新工具,结合相机技术、软件和人工智能,只需扫描患者面部30秒钟就能测量其脉搏、呼吸和血压。这项技术未来可能成为快速评估急性感染和其他疾病严重程度的工具。感染的严重程度是根据生命体征来评估的。换句话说,生命体征是一个人身体状况的主要标志,这些生命体征目前使用几种不同的仪器进行测量。哥德堡大学在一份新闻公报中说,研究人员对200多名肺部感染疑似病例进行了临床测试,该工具可快速提供患者的心率、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和血压数据。结果表明,这种基于摄像头和人工智能的工具可以改善疾病严重程度的评估和诊断。该工具的临床测试被认为“充满希望”,但目前仍需进一步验证测量的准确性等。研究人员表示,很大一部分患者因喉咙痛、咳嗽和发烧而前往医疗机构就诊。虽然许多情况下,这些感染可以自愈,但也有一些严重且可能危及生命的疾病一开始也会呈现类似症状。因此,重要的是要迅速评估严重程度,必要时提供有效的治疗。他们开发的这项基于摄像头和人工智能的新工具意味着,在临床中测量更快,对患者来说更方便,对医疗服务提供者来说更容易,在测量过程中传播感染的风险也更小。
【关键词】人工智能,摄像头,感染
【健康医疗】世界首例猪-人肝肾联合异种移植完成(2024-05-22)
【摘要】 5月22日,健康报讯,5月22日,记者从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举办的新闻媒体通报会上获悉,世界首例猪-人肝肾联合异种移植近日在云南省昆明市完成。昆医大附一院联合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成功将一只8基因编辑猪供体的肾脏及肝脏通过联合移植方式移植到一名脑死亡人体内。据介绍,这项手术是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院长董家鸿和昆医大附一院院长曾仲的带领下,异种器官移植临床研究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此次肝肾联合异种移植实验成功证实基因编辑猪器官在人类器官联合移植中的可行性,为进一步发展、改进异种移植技术奠定重要基础。
【关键词】肝肾,异种移植,猪供体
【健康医疗】侵入式脑机接口研究取得新突破(2024-05-21)
【摘要】 5月21日,健康报讯,浙江大学近日对外宣布“双脑计划”科研新成果:该校求是高等研究院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合作,首次实现侵入式脑机接口控制机械臂书写汉字。志愿者只需想象正常的书写过程,通过侵入式脑机接口,解析运动区的神经信号,就能获取书写轨迹,并控制机械臂书写出来。据了解,目前脑机接口分为侵入式、半侵入式和非侵入式。侵入式脑机接口因为获取的信号质量较高,信号解读更为精准,已成为全球研究的热点和难点。脑机接口研究对偏瘫、失语、渐冻症患者的临床治疗和康复具有重要意义,但相关技术要真正应用到实际,还需克服诸如植入电极后信号衰减、最大限度避免芯片植入对大脑造成损伤等技术难题。
【关键词】侵入式,脑机接口,双脑计划
【健康医疗】国家过敏性疾病临床研究大数据平台启动(2024-05-18)
【摘要】 5月18日,健康报讯,5月18日,协和过敏春季论坛暨北京慢性病防治与健康教育研究会变态反应学专业委员会第2届过敏性疾病防治与健康教育论坛召开。会上,由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过敏性疾病临床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建设的国家过敏性疾病临床研究大数据平台启动。全国各地变态反应学科发展参差不齐,各种过敏性疾病患者分别在呼吸科、皮肤科、耳鼻喉科、消化科、儿科和全科诊治,难以获得系统全面的高质量诊治和管理。在此背景下,真实世界大数据分析成为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依据我国临床研究大数据,能够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疾病诊疗指南,更好地指导我国过敏性疾病诊疗的临床实践。据悉,国家过敏性疾病临床研究大数据平台现有研究项目包括队列研究、花粉监测研究、真实世界药物疗效与安全性研究、流行病学研究等4类。“该平台的搭建有助于实现过敏性疾病研究从单中心研究转为多中心研究、从回顾性研究转为前瞻性研究,推动过敏性疾病由治疗转向预防。
【关键词】过敏性,临床研究,大数据,平台
【健康医疗】自体再生胰岛移植治疗糖尿病取得突破性进展(2024-05-10)
【摘要】 5月10日,健康报讯,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上海长征医院)殷浩教授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程新教授团队,利用患者自体血液细胞再生胰岛组织治疗糖尿病获得突破性进展。目前该患者已彻底脱离胰岛素长达33个月,这是国际上首例利用干细胞来源的自体再生胰岛移植成功治愈胰岛功能严重受损糖尿病患者的病例。近日,相关研究论文在线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细胞发现》上。
【关键词】自体再生,胰岛移植,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