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 舶】碳利用技术新突破,船舶降碳解决方案添新路(2023-06-29)
【摘要】 6月29日,国际船舶网讯,6月下旬,深圳中科翎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船舶烟气二氧化碳利用系统获得了英国劳氏船级社(LR)颁发的原则性认可(AIP)证书。该系统可与现行船用碳捕集系统(CCS)无缝衔接,将CCS捕获的二氧化碳通过电催化技术深度处理为高附加值产品,降低现行碳捕集与封存(CCUS)技术方案的二氧化碳存储、运输等成本,提高经济收益,为船东提供了更加完善的船舶降碳解决方案。近年来,国际海事组织(IMO)持续加大航运碳减排治理力度,进入2023年,EEXI检验要求生效以及碳排放强度指标(CII)已开始实施。因而,船用CCUS技术、船用替代燃料技术、船舶能效管理技术等低碳、零碳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中,船用CCUS技术一直被航运业寄予厚望,普遍认为,一旦船用CCUS技术大规模应用,将可与其他低碳、零碳技术一起成为航运业加速脱碳的重要方式。
【关键词】船舶降碳,电催化技术,经济效益
【船 舶】奥赛能助力中船动力集团自主研制首台船用小缸径电控低速机(2023-06-28)
【摘要】 6月28日,国际船舶网讯,6月,由中国船舶集团旗下中船动力(集团)有限公司自主设计建造的首台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船用小缸径电控低速柴油机6EX340EF成功完成首次试航。6EX340EF的首航成功标志着我国自主品牌在船用低速柴油机的产业化进程上又取得了新突破。该主机配备了奥赛能最新一代A255-L涡轮增压器,安装在嵊泗浦盛海运有限公司投资、南通亚华船舶制造集团有限公司建造的35000吨散货船上,入级中国船级社。搭载了A255-L涡轮增压器,6EX340EF柴油机在性能上得到进一步提升,具备更高的效率、燃油经济性,以及更低的二氧化碳排放,满足IMO Tier II标准。
【关键词】中船动力,船用低速柴油机,A255-L涡轮增压器
【船 舶】MAN联合STX发动机推出最新双燃料辅助发动机(2023-06-27)
【摘要】 6月27日,国际船舶网讯,6月下旬,发动机制造商MAN Energy Solutions(MES)公司推出新型辅助发动机——MAN 35/44DF CD双燃料发动机,这款新发动机是与STX发动机公司合作开发,只由MAN的专利许可方生产,专门设计用于集装箱船和LNG运输船,并为甲醇及其他未来燃料做好准备。MAN Energy Solutions开发发电机组(GenSet)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降低资本支出(CAPEX)和运营成本(OPEX),并且在未来几十年内都能适应。据悉,新的发动机基于成熟的MAN 35/44DF CR和MAN 32/44CR发动机,其性能在多年来长达数百万小时的运行中得到充分验证,为运行安全和低维护要求奠定基础。MAN 35/44DF CD具有诸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特点,例如与行业标准相比,最多可减少85%的甲烷逃逸。MAN Energy Solutions表示,预计第一批发电机组将于2024年年中交付,并于2025年投入商业运营。
【关键词】双燃料发动机,降低成本,减少排放
【船 舶】Anemoi加快推广旋筒风帆技术助力航运业脱碳(2023-06-27)
【摘要】 6月27日,国际船舶网讯,6月,船舶旋筒风帆技术开发商英国Anemoi Marine Technologies表示,公司正在加大努力,为船东、船舶管理方和租船方提供其技术,在寻求脱碳运营时安装在船上。据悉,Anemoi公司能提供一系列旋筒风帆,高度从24米到35米不等,适合安装和改装在深海船上,包括散货船、油轮、渡轮、滚装船和多用途船,这些解决方案旨在提高船舶效率,帮助船东优化船队。Anemoi公司的旋筒风帆目前有3种灵活的配置——固定式、折叠式和轨道式,可定制用于满足不同船舶类型和运营特定的具体要求。根据英国的清洁海事计划,到2050年,包括旋筒风帆在内的风力推进技术市场预计每年将达到20亿英镑,比近10年的3亿英镑规模有明显增长。这一增长的动力来自于船东为实现国际海事组织(IMO)的目标,即在2008年的基础上减少50%的温室气体排放。
【关键词】船舶旋筒,风帆技术,航运业脱碳
【船 舶】人工智能和卫星技术推动海洋监控和自主航行(2023-05-31)
【摘要】 5月31日,国际船舶网讯,当前,人工智能和卫星技术的进步正在促进海洋监控和船舶自主航行。BlackSky和Spire Global合作创建了一项利用卫星和人工智能的商业服务,该服务可以自动检测、识别和跟踪全球27万余艘船只,包括隐藏活动位置的“黑船”。此服务结合了Spire的卫星数据和BlackSky的高级分析,为政府、供应链和商品市场提供行动见解,增强对海事运营和安全的认识。与此同时,挪威Eidsvaag运输公司的一艘货船成功进行了13小时的自主航行,这是AUTOSHIP项目的一部分。该船首先自动离港,然后自主驶出港口进入公海,到达离岸养殖场进行操作,最后返回港口自动泊位。此次航行利用了Kongsberg的技术,证明远程和自主技术可用于货船的典型航程。合作伙伴对船只的表现印象深刻,并表示这些技术有助于未来实现常规自主运营。
【关键词】人工智能,卫星技术,自主航行
【船 舶】华滋能源研发大型液态二氧化碳运输船关键技术(2023-05-29)
【摘要】 5月29日,国际船舶网讯,5月19日,江苏华滋能源工程有限公司(华滋能源)与南钢股份、挪威船级社(DNV)及上海船舶设计院(SDARI)共同签订了超大型二氧化碳(LCO2)运输船液货舱用特种材料研发协议。本次华滋能源与南钢、DNV、SDARI四方深度合作,旨在通过材料研究、设计创新、焊接工艺突破等基础技术研发,为行业提供超大型LCO2运输船方案,实现二氧化碳在低温、中低压状态下的远洋液态运输,可为20000、40000、80000立方米等各个尺度的液货船提供可行的关键储运货舱方案。本次四方合作是华滋能源继成功参与全球首制北极光(Northern Lights)7500方LCO2运输船开发、建造以来,再次致力于大型LCO2运输船核心液货舱研发,目标将单船装载量提高到80000立方米,助力全球碳捕集封存产业快速发展。
【关键词】华滋能源,LCO2运输船,碳捕集封存
【船 舶】全球首次,J-ENG加快推进零排放燃料发动机研发(2023-05-26)
【摘要】 5月26日,国际船舶网讯,日本发动机公司(J-ENG)正在按计划进行下一代船舶大型低速二冲程发动机开发项目。该项目是日本经济产业省所管辖的新能源产业综合开发机构(NEDO)研发项目的一部分。日前,该公司已经开始进行“零排放燃料”氨燃料共燃运行,这在全球尚属首次。与此同时,J-ENG也在开始测试氢燃料发动机的氢喷射装置。据悉,这台氨燃料测试发动机被安装在三菱重工位于日本长崎的研究与创新中心,新配备了J-ENG公司的独特技术——“分层喷射系统”。J-ENG将在未来一年内在各种不同条件下测试这台氨燃料测试发动机。为了向这台测试发动机供应氨燃料,发动机旁边还专门安装了一个新设施,同时将在运行中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反馈用于开发船用氨燃料供应设施。同时,J-ENG还将开发、设计和制造一台用于演示的全尺寸氨燃料发动机,将用于进行为期6个月的实际车间运行验证,计划将于2025年9月完成。
【关键词】零排放燃料,发动机研发,全球首次
【船 舶】Ricardo与sHYpS合作开发客船氢燃料电池推进技术(2023-05-26)
【摘要】 5月26日,国际船舶网讯,英国战略、环境与工程咨询公司里卡多(Ricardo)将与Sustainable Hydrogen Powered Shipping(sHYpS)联盟合作,共同设计和开发氢燃料电池推进技术,用于为下一代零排放客船提供动力。据Ricardo公司介绍,该项目获得了英国UKRI在英国政府的Horizon Europe资金担保下资助。将有6个欧洲国家的13家合作伙伴参与,该项目将加速氢作为可再生燃料在海运业的应用。Ricardo公司正在带领合作伙伴进行一个375千瓦燃料电池模块的规格、设计、建造和测试等方面的工作,并且设计了一个40英尺的集装箱式多兆瓦发电装置,组合了多个燃料电池模块的输出功率,这种集装箱化的解决方案将被安装在客船上。下一步,Ricardo将与英国劳氏船级社(LR)合作,启动电池的船级社入级流程,首个模块的测试将在英国进行。
【关键词】氢燃料电池,零排放客船,推进技术
【船 舶】威海重工科技自主研发船舶超高压除锈废水处理及回用系统调试运行...(2023-04-23)
【摘要】 4月23日,国际船舶网讯,近日,由威海重工科技自主研发的船舶超高压除锈废水处理及回用系统在南通中远海运船务工程有限公司调试运行成功,日处理量达1200方,获得客户好评。威海重工科技自主研发船舶超高压除锈废水处理及回用系统摒弃了易导致二次污染的传统添加化学试剂的技术路线,采用了全新的处理工艺,对废水中的重金属、COD、SS具有良好的处理效果,达到行业内领先水平。该系统具有操作简单、能耗低、处理效率高、占地面积小等优点,实现了高度自动化控制。
【关键词】威海重工科技,超高压除锈,废水处理技术
【船 舶】外高桥造船攻克箱船建造锚台锚唇一体化制造技术(2023-04-21)
【摘要】 4月21日,国际船舶网讯,为全面落实公司箱船模块化、快速建造和高质量发展的总要求,降低中大组立阶段施工量,压缩胎位周期,以及实现分段建造“八项原则”中“后道作业前移做”的目标。外高桥造船组建锚台专线“起锚”项目团队,以推动中小组立阶段“锚台锚唇一体化制造”工艺技术攻关。首制锚台锚唇一体化已经建造顺利完成,为后续锚台锚唇工序前移、一体化制造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数据,据此完善了锚台一体化制造的标准工程图和工艺标准。目前,外高桥造船已连续完成了2型船、9艘船的建造任务,通过了外部报验,合格率100%;其次开展了余量补偿优化、外板线型改善,提升了锚台分段整体制造品质。锚台锚唇建造周期由首艘船的28天80个工时逐步压缩到12天51个工时,取得了周期和工时双减少,为公司箱船批量化快速建造提供了有力保障,丰富了外高桥造船的工艺惯例库。
【关键词】外高桥造船,锚台锚唇,一体化制造技术
【船 舶】广船国际自主研发船厂安全智能管控平台上线(2023-04-07)
【摘要】 4月7日,国际船舶网讯,近日,由中国船舶集团旗下广船国际自主研发的船企安全智能管控平台正式上线。该平台是广船国际2023年信息化建设重点项目之一,上线后将有效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开启广船国际安全管理数字化转型新篇章。该平台可满足手机APP端和网页端的多平台管理方式,配备“人员信息查询”“违章管理”“隐患管理”“培训教育”四大功能板块,可实现安全管控工作的全流程信息化闭环与可视化管理,包括发现现场隐患,安全管理部门监督相关责任人整改,核查整改闭环完成情况,违章考核审批,违章隐患数据统计分析等功能。
【关键词】广船国际,船厂智能管控,自主研发
【船 舶】齐耀动力自主研制首套国产化LNG船船加注系统成功完成试验(2023-04-04)
【摘要】 4月4日,国际船舶网讯,近日,由上海齐耀动力技术有限公司自行研制的LNG船船(STS)加注系统完成系统上电联调,在液氮(-196℃)低温条件下,成功实现快速对接及安全分离,成为国内首套完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LNG船船加注系统。该系统已在2021年取得DNV船级社国内首家AiP认可证书,主要包括紧急脱离装置、干式快速接头、复合低温软管、船舶距离监测器、缓降鞍座等,主要应用于海上船对船LNG加注、船对船LNG过驳,岸对船LNG加注,船对岸LNG加注等场景。此次试验系统为大口径DN200船船加注系统,通过模拟海上船舶分离工况,可迅速反应并报警,实现2s内紧急脱离及软管安全缓降,分离跌落后仍可保证良好密封,无泄露。齐耀动力已攻克并掌握船船加注系统所需的安全设计技术、紧急脱离技术、大口径低温密封技术等一系列关键技术,系统性能可对标国外品牌成熟产品,彻底打破了LNG船船加注系统国外垄断的情况。
【关键词】齐耀动力,LNG船加注系统,首套国产化
【船 舶】蓝鲲海工自主研发海上光伏多功能打桩船设计获CCS原则认可(2023-03-30)
【摘要】 3月30日,国际船舶网讯,近日,山东海洋集团所属山东蓝鲲海洋工程有限公司(蓝鲲海工)自主研发的海上光伏多功能打桩船设计获得中国船级社(CCS)原则认可(AIP)。去年以来,山东蓝鲲海工持续深入落实集团公司关于更好服务海洋强省建设的工作要求,针对我省海上光伏施工需求,加强海上光伏多功能打桩船研发工作,先后攻克了浅水复杂海况作业、精准定位和高效打桩等关键技术,完成了海上光伏多功能打桩船的基本设计。该船是国内首套专用于海上光伏作业的创新型装备,配备2套供桩、打桩系统和1台甲板吊机,在动力定位系统和定位桩系统的配合下,可在四级海况条件下,在2至15米水深的作业海域灵便移动、精准定位、高效作业;可实现最大直径1.3米、最长36米桩基的“吊装、运输、供桩、打桩”一体化作业,单日可完成48根桩基的安装工作,将大幅度提高海上光伏项目作业效率,有效实现工程服务降本增效。
【关键词】蓝鲲海工,海上光伏,多功能打桩船
【船 舶】七〇八所交付自主研发首套船舶LNG供气系统(2023-03-29)
【摘要】 3月29日,国际船舶网讯,近日,抚仙湖综保船LNG供气系统成功交付,标志着中国船舶集团第七〇八研究所LNG供气系统产业化取得了“零”的突破。该系统由第七〇八研究所民船部及第七〇八研究所全资子公司上海中船船舶设计技术国家工程中心有限公司(简称上海中船国家工程中心)联合自主研发设计,上海中船国家工程中心负责LNG供气控制及安保系统的设计、开发、制造及调试,以及LNG供气系统整体集成供货。该船由中船桂江造船有限公司建造,作为中国最大的深水型淡水湖泊,抚仙湖环保要求严格,该船采用中国船舶河柴重工CHG620V12MPI船用气体机,该机为船舶提供电力推进和其他用电电源,该船整个动力系统装机功率约4000kW,配置DP-1的动力定位系统。
【关键词】七〇八所,LNG供气系统,自主研发
【船 舶】海油发展采油公司LNG船舶加注过驳关键技术应用取得新进展(2023-03-29)
【摘要】 3月29日,国际船舶网讯,近日,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采油服务分公司完成的科研项目《LNG船舶加注过驳关键技术应用》荣获“中国石油和化工自动化行业2022年度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该项目研发的LNG船舶智能船岸一体化管理系统具备航线自动规划、设备健康状态评估和故障诊断、BOG蒸发率预测、智能能效管理等功能,突破了国外公司对该类关键技术的封锁,研发的超远距离LNG传输的浮式转接驳系统,提升了我国海洋石油装备及船舶机械的竞争力,对提升我国清洁能源供给能力、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LNG船加注,转接驳系统,关键技术
【船 舶】七〇四所自主研发国内首台船用二氧化碳双级压缩冷藏系统成功开机(2023-03-23)
【摘要】 3月23日,国际船舶网讯,近日,由中国船舶集团七〇四所自主研发的国内首台船用CO?双级压缩冷藏系统成功开机,该系统将运用于我国首艘自主研制大型邮轮。为确保任务顺利进行,七〇四所项目组与高校、船厂、所内专家开展研讨,确认技术路径;经过充分设计工作,开发出全新的CO?双级制冷压缩循环流程计算软件;针对高压工作要求,引入从未使用过的PCHE印刷电路板式换热器,填补了国内高压板式换热器的空白。该系统突破了国内高压板式换热器技术瓶颈,能够用于12MPa以上场合,达到行业先进水平。通过此项目,七〇四所充分掌握了CO?系统设计调试方法,以及PCHE换热器、高压板式换热器、CO?冷风机、高压管路焊接等生产制造工艺,进一步拓展了七〇四所的产品领域,为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七〇四所,船用CO?双级压缩,冷藏系统
【船 舶】武昌造船自主研发养殖工船获中国船级社AiP证书(2023-02-27)
【摘要】 2月27日,中国水运报讯,近日,由武昌造船研发的国内最大13万方智慧型养殖工船获得中国船级社船型批准证书,该船型是国内唯一满足最新规范规则要求的智能养殖工船。据悉,该船型采用开式海水循环养殖,利用全电力推进,设计吃水下航速达到10节。船舶具备智能养殖,饵料投喂、养殖增氧、活鱼转舱、环境监测、死鱼残饵收集处理、集鱼捕捞、成鱼加工,冷藏转运等功能。另外,该船还创新提出了绿色智能养殖理念,船舶设计了甲醇燃料改造能力,同时预留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安装功能,满足智能船舶符号的设计要求,具备智能航行和智能机舱等功能。
【关键词】武昌造船,养殖工船,自主研发
【船 舶】打破技术壁垒,贝威船用电磁流量计获PCEC防爆合格证(2023-02-27)
【摘要】 2月27日,国际船舶网讯,近日,国家防爆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为贝威科技(潍坊)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船用电磁流量计颁发了PCEC的防爆合格证。这是中国首个也是目前唯一同时持有挪威船级社(DNV)和PCEC防爆认证的船舶压载水与脱硫塔国产品牌船用电磁流量计产品。船用电磁流量计是船舶压载水处理系统与脱硫塔的重要计量仪器,对系统的稳定有效运行有重要作用。由于船舶操作环境复杂,存在电磁干扰、高频振动等因素影响仪器仪表的精准计量,多年来船舶压载水处理系统与尾气脱硫塔配套的流量计均由国外品牌垄断。贝威科技(潍坊)有限公司经过多年研发与实践,掌握了船用电磁流量计的多项自主知识产权,实现了船用电磁流量计的完全国产化,打破了国外品牌的垄断地位。贝威船用电磁流量计能够适应船舶特有的高盐雾、高震动及特殊的电磁环境,提供测量精度高、测量范围广、不确定性极低的实时流量检测。通过优化材质,贝威船用电磁流量计最大限度的减少了水体中杂质对流量计衬里与电极的冲刷磨损,确保了更长的产品寿命和更低的维护成本。
【关键词】船用电磁流量计,PCEC防爆认证,打破技术壁垒
【船 舶】现代重工牵头开发海水电解制氢技术(2023-02-27)
【摘要】 2月27日,国际船舶网讯,2月22日,现代重工、韩国造船海洋、现代石油银行(Hyundai Oilbank)、韩国材料科学研究所(KIMS)、首尔大学、釜山大学、三星泰科(Techwin)、HEESUNG CATALYSTS CORPORATION等8家企业、科研机构、高校共同签署了海水电解系统(seawater electrolysis system, SES)核心技术开发业务协议。签订此次协议的目的在于,将韩国海水电解产学研各机构联合起来,开发世界最高水平的海水电解技术。“阴离子交换膜海水电解技术”使价格低廉的非贵金属催化剂材料得以使用,解决了使用海水廉价生产高纯度氢气的问题,如果与海上风力发电站联合起来生产绿氢,从海上就可以直接为氢动力船舶加注燃料,从而创造出新的“海上风电+海水制氢”商业模式。
【关键词】现代重工,海水电解技术,氢动力船舶
【船 舶】国内首创,沪东中华自主研发B型舱LNG围护系统正式开工(2023-02-20)
【摘要】 2月20日,国际船舶网讯,日前,沪东中华自主研发设计、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B型舱LNG围护系统(简称B型舱)项目正式开工建造,标志着国内最大LNG B型舱从设计蓝图向实船建造跨出关键一步,进一步巩固公司在LNG船核心技术领域的优势地位。B型舱研发设计团队坚持自主创新,先后突破了系统原理、总体布局等多项核心关键技术,获得CCS和LR船级社双重认可,真正实现可替代国外围护系统专利技术的中国方案。B型围护系统,可装载-163℃液态天然气,具有舱容利用率高、抗晃荡能力强、无液位限制等特点,是公司自主低温储运技术在LNG船上实现工程应用的重大突破。据悉,本次开工建造的B型液货舱,共1船套2个液货舱,为目前国内最大的LNG B型液货舱,建成后将安装于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为安徽长江液化天然气有限责任公司建造的全球首款江海直达型14000立方米LNG运输加注船上。该B型舱每舱舱容约6950立方米,相较于传统C型罐,B型舱具有舱容利用率高、设计灵活多样等优点。
【关键词】沪东中华,自主研发,LNG围护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