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 工】中国科学家用空气和水成功合成重要化工中间体羟胺(2024-05-10)
【摘要】 5月10日,中国新闻网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曾杰教授、耿志刚教授研究团队,仅以空气和水为原料,设计出一种全新的、可持续的方法,并成功合成羟胺。4月19日,该成果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自然·可持续性》(Nature Sustainability)上。羟胺是一种重要的化工中间体,广泛应用在医药、纺织、电子等精细化工领域。工业制羟胺通常以氨为原料,以氢气或二氧化硫为还原剂,其生产过程不仅会消耗大量能源和化石资源,还会排放大量二氧化碳,造成环境污染。研究人员借助等离子体放电技术,成功在常温常压条件下将空气转化为氮氧化物,并可以进一步制备硝酸。该工作将环境中的空气和水转化为高附加值的羟胺,为化工行业提供了一种新的潜在的氮源转化途径。同时为发展基于电力驱动的绿色人工固氮过程提供了新范例,是氮物种可持续资源化利用的重要方向。
【关键词】空气和水,合成羟胺
【化 工】全国化工行业规模最大的蒸汽梯级余热利用项目投运(2024-05-10)
【摘要】 5月10日,扬子晚报讯,4月12日,东华能源(张家港)新材料有限公司(简称“东华能源”)蒸汽梯级余热利用项目正式投运,将有效提升企业的整体能效水平。东华能源是张家港地区的用能大户,年均用电量达10亿千瓦时。该企业在生产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富余中压蒸汽,而此前的设备未考虑余热循环利用,仅经过降温减压后直接供车间烘干使用,蒸汽整体使用率只有10%。在国网苏州供电公司的积极推动下,东华能源联合国网江苏综合能源服务有限公司,共同对厂区内原有的蒸汽降温减压系统进行改造,全新上线了一套蒸汽梯级余热发电系统,把富余的蒸汽转变为电力,实现企业自发自用,降低用能成本。该项目装机容量为4.5兆瓦,是目前全国化工行业规模最大的蒸汽梯级利用余热利用项目,年发电量预计达1740万千瓦时,可帮助企业每年节省用能成本约1000万元,年节约标准煤燃烧5379吨,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1.22万吨。
【关键词】规模最大,蒸汽梯级余热利用
【化 工】2000吨级半废锅航天炉破解一项行业难题(2024-05-10)
【摘要】 5月10日,石化联合会讯,4月9日,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的“航天2000吨级干煤粉加压气化辐射型半废锅技术”(简称半废锅航天炉)科技成果鉴定会在京召开。该技术由航天长征化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昊源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和四川川锅锅炉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完成。鉴定委员会认为,该成果创新性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辐射废锅副产蒸汽稳定无衰减,实现了长周期稳定运行。气化炉废锅的蒸汽衰减问题是一项行业难题。本次鉴定的半废锅航天炉在昊源项目实现了超过200天的安稳运行,并且蒸汽产量不衰减,是里程碑式的重要进展。该技术可以回收能量,产生高品位蒸汽,大大减少燃料煤消耗,不仅有很大的经济效益,有助于节能减碳,而且为现代煤化工产业不使用燃煤锅炉创造了条件,对我国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意义重大。
【关键词】2000吨级,半废锅航天炉
【化 工】填补国内空白,华锦集团成功研发生产抗应力发白聚丙烯(2024-05-10)
【摘要】 5月10日,中国石油和化工讯,3月18日,华锦集团成功研发并生产出一款名为抗应力发白聚丙烯SW-20R的新产品,在塑料产业中取得新突破。这一成果有力推动华锦集团聚丙烯产品差异化、高端化发展,不仅填补国内相关产品的空白,更为下游客户提供了更多选择。应力发白是聚丙烯制品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最常见的外观瑕疵之一,长期给汽配、家电、家居、包装等领域客户带来诸多困扰。目前,国内抗应力发白聚丙烯产品全部依赖进口或经过高成本改性获得,价格较普通聚丙烯高出5%~10%以上。为打破这一困境,华锦集团专门组建攻关团队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多次开展小试和中试试验,赋予产品特殊的微观结构。针对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难题进行持续攻关,最终成功研发抗应力发白聚丙烯产品。
【关键词】华锦集团,抗应力发白,聚丙烯
【化 工】我国原油直接超级催化裂解制烯烃技术向产业化再进一步(2024-04-01)
【摘要】 4月1日,新华社讯,3月19日,山东东明石化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联合开发的原油催化裂解制烯烃(UPC)技术在北京发布,这标志着我国原油直接超级催化裂解制烯烃技术向产业化再进一步,将为我国原油催化裂解制烯烃大规模工业化提供重要支撑。当日,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主办,以“绿色低碳、高效引领”为主题的山东东明石化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东明石化”)“UPC技术、鲁昌2.0高效燃油”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UPC技术以原油为原料,直接裂解生产乙烯、丙烯等化学品,由于减少了炼油环节,缩短了加工流程,能够大幅减少原油和能源消耗,具有短流程、高效率、低排放、化学品收率高等优点,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发展前景广阔。截至2023年底,东明石化5万吨/年UPC工业化试验装置已稳定运行11个月。
【关键词】原油直接,催化裂解,制烯烃,产业化
【化 工】国内单体最大碱性制氢装备下线(2024-04-01)
【摘要】 4月1日,中化新网讯,3月12日,隆基氢能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生产的LONGi ALK G系列2台3000Nm3/h碱性制氢装备下线启运,发往位于河北昌黎的兴国铸业氢冶金示范项目。该装备是国内目前单体产氢量最大的碱性电解槽,此次是该款装备首次工业化应用。G系列产品是隆基氢能基于提高单位产氢气量打造的一款定位为大型商业化的绿氢装备,也是面向工业领域推出的制氢标杆产品。ALK G系列碱性电解槽通过提高电流密度、增加电解面积,单槽产氢量大幅提高,在降低设备制造成本、工程投资成本以及保持产品性能和较低电耗方面优势明显,同时在结构设计上进行优化,确保电解槽安全可靠,可用于绿氢需求量较大的煤化工、炼化等工业领域。
【关键词】国内单体最大,碱性制氢装备
【化 工】我国环氧氯丙烷绿色新工艺国际领先(2024-04-01)
【摘要】 4月1日,中国化工报讯,3月12日,液固循环流化床双氧水直接氧化氯丙烯生产环氧氯丙烷(FHPECH)新工艺科技成果评价会在山东滨州召开。据介绍,该工艺技术由滨化集团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共同开发完成,采用国内首创流化床工艺,使用自主研发的高效催化剂及双氧水直接氧化技术,实现一步法合成环氧氯丙烷,较传统氯醇法工艺,其原子利用率更高,“三废”产生更少,反应温和易控,属于高效绿色工艺。评价委员会认为该FHPECH新工艺研究基础充分,工艺技术先进,创新性强,应用前景好,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建议加快该技术工业化示范装置建设,及早实现产业化落地。目前,国内传统氯醇法和甘油法合成环氧氯丙烷工艺存在能耗大、副产物多、含盐有机废水处理难度大等问题。加快氯丙烯直接氧化法合成环氧氯丙烷技术的研发已被列入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
【关键词】环氧氯丙烷,绿色新工艺,国际领先
【化 工】我国自主研发天然橡胶试制的航空轮胎通过试验验证(2024-04-01)
【摘要】 4月1日,新华社讯,2月26日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获悉,采用该院自主研发的航空轮胎专用天然橡胶试制的C919、ARJ21等机型的24款飞机轮胎通过了动态性能试验验证。据介绍,中国热科院橡胶研究所联合天然橡胶生产、加工及应用领域的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进行全产业链攻关,培育出“热研73397”等新品种橡胶树作为航空轮胎专用胶的种植材料,制定并颁布了“特种胶园生产技术规范”农业行业标准、“航空轮胎专用天然橡胶标准化胶园管理规范”企业标准,建立了航空轮胎专用胶标准化示范胶园和加工示范基地,为航空轮胎生产提供稳定、高品质的胶乳原料。研究团队还通过大量试验,对航空轮胎专用天然橡胶加工工艺、技术参数进行优化,研制的专用胶性能较好地满足了航空轮胎生产的需求。
【关键词】天然橡胶试制,航空轮胎
【化 工】湖南石化双氧水新技术首次工业放大装置运行平稳(2024-03-01)
【摘要】 3月1日,湖南日报讯,截至2月20日,中石化湖南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湖南石化)年产60万吨己内酰胺产业链与搬迁升级转型发展项目新区双氧水(过氧化氢)A线装置,累计生产优质双氧水7万吨,其中2024年以来产量3.8万吨,目前运行平稳,日产量1100吨左右,B线装置开车工作有序推进。该套新建装置为浆态床蒽醌法制双氧水成套技术首次放大应用。浆态床蒽醌法生产双氧水的工艺技术较传统固定床生产工艺,其加氢工艺能大幅提高装置产出高浓度双氧水的效率,减少催化剂与循环工作液用量,助推节能降耗。同时,该技术为全酸性工作液体系,能避免传统技术中双氧水在碱性条件下发生分解引发事故的本质安全风险,解决行业“卡脖子”难题,有效提升装置安全系数,具有行业推广价值。
【关键词】湖南石化,双氧水,首次工业放大
【化 工】全球第一桶煤炭地下原位“提油”成功实现(2024-03-01)
【摘要】 3月1日,中国石油和化工讯,1月15日,陕北富油煤地下原位热解开采先导性试验项目成果在陕西榆林发布,全球第一桶利用富油煤地下原位热解技术提取的煤焦油在陕北问世,实现了从实验室到生产实际零的突破。此前,自然资源部煤炭资源勘查与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组织院士及专家,对该项目成果进行了验收。验收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彭苏萍表示:“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富油煤地下原位热解采油先导性试验工程,打通了采油工艺流程,成功在煤炭开采前将煤中蕴藏的焦油提取出来,对增加国内油气资源供应、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意义重大。”
【关键词】全球第一桶,煤炭地下原位“提油”
【化 工】环氧丙烷生产新技术全面工业化(2024-03-01)
【摘要】 3月1日,寰球工程讯,FHPPO技术全称为:液固循环流化床过氧化氢直接氧化丙烯生产环氧丙烷新工艺。这项技术是由寰球华东公司、天津大沽化工以及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经过十年的联合研发而成,2022年通过石化联合会组织的技术鉴定,2023年完成百吨级液固循环流化床中试试验。2023年12月28日,寰球华东公司、天津大沽化工以及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正式签署了FHPPO技术合作协议,标志着FHPPO技术正式进入全面工业化阶段,预示着环氧丙烷生产领域的一次重大突破。FHPPO技术实现了双氧水转化率超过99%,环氧丙烷的选择性超过98%,大大优于已有的技术方法。这不仅意味着更高的生产效率,而且显著降低了能源消耗和生产成本。相比传统工艺,FHPPO技术能节约30%左右的能耗,同时减少环境污染,为企业提供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符合全球趋向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环氧丙烷,新技术,全面工业化
【化 工】我国首条万吨级阻燃莱赛尔纤维生产线开车成功(2024-03-01)
【摘要】 3月1日,国资委网站讯,2023年12月29日,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阻燃Lyocell纤维项目取得重大技术突破,万吨级生产线生产一次性开车成功,通用技术成为全球首个具备阻燃Lyocell纤维工业化生产能力的纤维素纤维企业。阻燃Lyocell纤维研发项目由通用技术新材所属中纺院牵头,中纺绿纤、中纺化工共同参与研发。项目团队经过多年努力,自主设计研发了Lyocell纤维专用阻燃剂及其均匀稳定分散体系,攻克了以NMMO为溶剂的纤维素-阻燃体系规模化薄膜蒸发溶解-干喷湿法纺丝成形技术,突破了含微量阻燃体系的NMMO低温蒸发高效溶剂回收技术。阻燃Lyocell纤维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和持久的阻燃性能,为制备阻燃防护织物提供了一种新型绿色环保、可完全降解的生物基特种纤维材料,在市场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首条,万吨级,阻燃莱赛尔纤维
【化 工】全球首套生物基聚酰胺56工业丝生产线投产(2024-02-01)
【摘要】 2月1日,化工在线讯,2023年12月18日,江苏太极生物基聚酰胺56工业丝技术研发和产业化项目,终于迎来了配套的连续式PA56固相缩聚系统的投料,12月21日高粘度切片进入纺丝系统开始正常纺丝,标志着全球首套生物基聚酰胺56工业丝生产线正式投入生产。此前2023年12月2日,江苏省科协所属8家学会联合体曾首次向社会联合发布2022年度江苏省行业领域十大科技进展,“江苏太极实业新材料有限公司研发子午线轮胎冠带用生物基聚酰胺56工业丝和浸胶帘线的开发与应用”入选。该项目突破了PA56从民用纤维到工业丝、帘子布的应用难题,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技术和产品将形成并巩固我国自有全产业链的优势地位,打破了发达国家的技术壁垒,可替代25万吨PA66帘子布的应用市场。此项目的成功投产,将助力江苏太极产品技术的补链、强链、延链和为海内外用户提供优质低碳环保的生物基新材料。
【关键词】全球首套,生物基聚酰胺56工业丝
【化 工】全球首套,我国攻克含氦煤层气提取高纯氦技术(2024-02-01)
【摘要】 2月1日,中国化工报讯,我国含氦煤层气提取高纯氦气技术获得重大突破。中国煤炭科工集团2023年12月16日发布消息称,近日,由中国煤科煤科院承建的全球首套3.6万标准立方米/天含氦煤层气提取高纯氦气装置,在窑街煤电集团甘肃科贝德煤与煤层气开发技术有限公司实现一次开车成功,顺利产出99.999%以上纯度的高纯氦气。氦气是国防军工和高科技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稀有战略性物资之一,被称为“黄金气体”。我国氦气资源相对匮乏,氦气资源量仅占全球资源量的2%,消费量却居全球第二,同时由于氦气提取难度大,且无法通过化学合成获得,因此对外依存度极高。目前,从天然气中提取氦气是唯一工业化生产方式。该装置的投产,标志着我国完全掌握了含氦煤层气提氦成套工艺及其工程化技术。未来,煤科院提氦成套工艺技术将推广应用至天然气提氦领域,增加我国氦气资源供给途径。
【关键词】全球首套,含氦煤层气,提取高纯氦
【化 工】中石化巴陵石化建成投产全球首套酯化法环己酮工业化装置(2024-02-01)
【摘要】 2月1日,湖南日报讯,2023年12月15日,中国石化巴陵石化公司年产60万吨己内酰胺产业链搬迁与升级转型发展项目新区,酯化法环己酮装置A线顺利打通全流程,实现一次开车成功,产出合格环己醇、环己酮、环己烷、粗乙醇,整体运行稳定。这标志着中国石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全球首套采用环己烯酯化加氢制环己酮成套新技术的工业化装置建成投产,为我国己内酰胺产业链转型升级发展提供重要技术支撑,为巴陵石化打造全球技术、规模领先的己内酰胺生产基地提供新动能,形成新优势。环己烯酯化加氢制环己酮成套技术是中国石化“十条龙”科技攻关项目。这一全球首创研发的技术采取全新的反应原理,颠覆传统的环己烷氧化制环己酮工艺技术路线,具有碳收率高、“三废”排放少、安全清洁高效等显著优势,并获得欧美发明专利授权。
【关键词】巴陵石化,全球首套,酯化法环己酮
【化 工】国内首台船用纯甲醇发动机研制成功(2024-02-01)
【摘要】 2月1日,中国石油和化工讯,2023年12月5日,在上海举行的2023中国国际海事会展上,河南柴油机重工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河柴重工)自主研发的船用CHG234V8MMPI纯甲醇发动机获颁中国船级社CCS证书。河柴重工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标志着国内首台船用CHG234V8MMPI纯甲醇发动机研制成功,实现了该公司自主产品研发的新跨越。在“双碳”背景下,甲醇作为替代清洁燃料受到船舶动力产业的重视。此次获认证的CHG234V8MMPI纯甲醇发动机,是河柴重工着眼于“双碳”目标研发的清洁能源动力产品。该型发动机排量14升,使用单一甲醇燃料,热效率达到44%,在推进、负荷和比功率密度等方面具有全程优良特性,不仅适用于装配水面船舶,还可以拓展应用至陆用工程及内燃机发电等领域。
【关键词】国内首台,船用纯甲醇发动机
【化 工】巴陵石化铁系枝化丁戊橡胶商业应用取得新进展(2024-01-02)
【摘要】 1月2日,中国石化报讯,12月5日,巴陵石化首次在国内实现工业化生产的铁系枝化丁戊橡胶,在青岛森麒麟轮胎公司与中国科学院青岛能源所合作的铁系枝化丁戊橡胶高性能轮胎制造(超高性能UHP型轮胎制造)项目实现商业应用,首批次制造的4万余条高性能轮胎,全部通过品控测试。2023年,巴陵石化铁系枝化丁戊橡胶还在山东昊华轮胎与中国科学院青岛能源所合作的铁系枝化丁戊橡胶高性能轮胎制造示范项目实现商业应用,首批次生产3万余条高性能轮胎。铁系枝化丁戊橡胶年内两次实现万条高性能轮胎制造示范,标志着该技术真正具备商用价值。该产品在高性能轮胎的商业化应用,有望提升我国轮胎材料行业的技术水平和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对服务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巴陵石化,铁系枝化丁戊橡胶,商业应用
【化 工】新型分子筛可分离出99.97%纯度丙烯(2024-01-02)
【摘要】 1月2日,中国化工报讯,2023年12月消息,浙江大学团队研发出一种超快吸附动力学分子筛ZU-609,通过调控孔口大小和孔腔尺寸,可实现丙烯和丙烷精准筛分以及提升丙烯扩散速率,可从等摩尔丙烯丙烷混合气中分离得到99.97%纯度丙烯。相关研究成果15日在线发表在国际期刊《科学》上。该研究为微孔扩散传质强化这一化学工程核心问题提供了新思路,为低碳分离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也有利于超高纯电子化学品的国产化制备。
【关键词】新型分子筛,99.97%纯度,丙烯
【化 工】中石化攻克电池软包用流延聚丙烯(CPP)薄膜专用料(2024-01-02)
【摘要】 1月2日,中国石化新闻讯,2023年11月,从中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简称“北化院”)传出消息,其研发的电池软包用流延聚丙烯(CPP)薄膜专用料开发成功,已通过3家工厂的材料性能评测,工业化生产CPP薄膜和铝塑膜3万余平,形成了软包铝塑膜整体解决方案。业内专家表示,软包CPP系列专用料的成功开发解决了软包铝塑膜迟迟不能实现材料端真正国产化的问题。随着电池材料的不断更新升级,半固态、固态电池的快速发展,软包电池真正的机遇已经到来,国产软包CPP专用料也将在动力、储能电池等领域大有作为。
【关键词】中石化,电池软包用,流延聚丙烯薄膜专用料
【化 工】中国“机器化学家”用火星陨石造出产氧催化剂(2024-01-02)
【摘要】 1月2日,中国化工报讯,中国科技大学2023年11月发布消息称,该校教授罗毅、教授江俊、副教授尚伟伟团队,与深空探测实验室研究员张哲等合作,采用中国科大“机器化学家”“小来”平台,高效融合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机器实验,利用火星陨石制备出实用的产氧电催化剂。该工作成功展示了在地外星系上因地制宜创制化学品的智能化全流程,为未来地外文明探索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对我国在未来月球、火星空间站上实现星际资源的原位综合利用创建了独特的方案。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自然·合成》(Nature Synthesis)上。
【关键词】中国“机器化学家”,火星陨石,产氧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