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 材】中国建材集团所属企业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21-11-05)
【摘要】 11月5日,中国建材集团讯,11月3日,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召开。清华大学、中建材环保研究院(江苏)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研发的“工业烟气多污染物协同深度治理技术及应用”项目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该成果突破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技术瓶颈,实现了全球最严格的烟气超低排放。这也是中国建材集团所属企业再次问鼎我国最高级别的科技奖项。项目团队面向工业烟气提标改造国家重大需求,围绕硫、硝、尘常规污染物及二噁英、汞等非常规污染物协同深度治理难题,提出了复杂烟气多污染物协同吸附催化净化机理,发明了系列多功能吸附/催化/过滤材料,建立起钢铁烧结、水泥、玻璃、焦化等行业烟气深度治理示范工程,并且形成了“基础理论—技术方法—决策支撑—产业引领”的全链条完整技术创新体系。
【关键词】中国建材集团,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建 材】波兰将太阳能电池做成百叶窗,既能发电又能遮阳(2021-10-29)
【摘要】 10月29日,贤集网讯,波兰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制造商Saules Technology在波兰铝系统供应商Aliplast位于卢布林的工厂立面上安装了一个配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光伏遮阳板。该公司表示,该项目是世界上第一个依靠钙钛矿太阳能技术的建筑应用光伏(BAPV)系统。光伏百叶窗由一个名为Animeo的自动化系统管理,该系统由法国专家Somfy提供,使钙钛矿模块与安装在屋顶上的气象站合作。制造商表示:“利用实时天气数据和太阳跟踪,它们会随着太阳的运动自动改变对齐方式,这个解决方案确保了设施的能源效率,保证了热舒适和保护建筑用户免受过于刺眼的光线——无论在哪个季节。”索勒斯还解释说,钙钛矿电池是这种应用的理想选择,因为它们可以在太阳光线以非90度的角度落下时发电。由于这些优势和它们的低重量,它们甚至可以安装在垂直立面元素和颜色匹配的建筑立面。据制造商介绍,与遮阳板集成的钙钛矿太阳能模块可以在薄的、灵活的基片上喷墨打印出不同的颜色。
【关键词】波兰,太阳能电池,百叶窗
【建 材】“蚌埠玻璃”在京亮相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2021-10-29)
【摘要】 10月29日,澎湃新闻讯,10月21日,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在北京展览馆开幕。此次成就展以“创新驱动发展 迈向科技强国”为主题,重点展示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所取得的重大成果。中建材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自主研发生产的8.5代TFT-LCD玻璃基板碲化镉发电玻璃与中国空间站、C919国产大飞机、“九章”量子计算机、“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等重大科技成果同台亮相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向公众展现中国建材集团在玻璃新材料领域的创新成就。TFT-LCD玻璃基板是液晶显示面板的核心部件,是电子信息显示产业的关键战略材料,其生产控制精度与半导体行业相当,代表着目前全球现代玻璃规模化制造领域的最高水平,是一项“卡脖子”技术。两年前,中国首片自主研发8.5代TFT-LCD玻璃基板在蚌埠正式下线。这一产品的问世,开创了8.5代TFT-LCD超薄浮法玻璃基板国产化的先河。我国也一跃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全球第三个掌握高世代TFT-LCD玻璃基板生产技术的国家。
【关键词】蚌埠玻璃,科技创新,成就展
【建 材】信濠光电三季度营收稳健增长,玻璃防护屏市场蕴含多重机遇(2021-10-29)
【摘要】 10月29日,环球网讯,10月27日晚间,信濠光电(301051.SZ)发布了2021年三季度报告。报告显示,信濠光电三季度实现营收4.19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2%,今年前三季度共实现营业收入13.7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0.54%,营收规模依旧保持了稳健增长趋势。信濠光电是国内领先的专业化玻璃防护屏供应商,玻璃防护屏是电子设备的重要零部件之一,纵观以往电子设备的屏幕设计,OLED柔性屏幕配合3D盖板玻璃的组合正在高端旗舰机型的方案中快速渗透,不过由于目前3D玻璃生产工艺相对复杂,量产成本高,相当一段时间内2.5D玻璃防护屏还将仍然作为市场主流的玻璃方案,特别是在高性价比类机型的设计方案中根深蒂固。信濠光电刚刚于8月27日创业板上市,招股资料显示,信濠光电的玻璃防护屏产品目前仍以2.5D为主,近三年的销售占比分别达92.78%、94.83%和89.67%。不过鉴于3D玻璃防护屏的市场需求已经存在而且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信濠光电已经开始了3D玻璃防护屏业务的开拓,燕罗分厂完成了3D车间及产线的建设,购置3D相关设备已超过16,000万元,三星显示、华星光电和魅族等客户的3D玻璃防护屏产品认证已经通过,拥有热弯成型、加工、高强度钢化玻璃制作等多项自主研发的3D核心技术与专利,同时多个在研项目也正在有序推进当中。
【关键词】信濠光电,三季度营收,玻璃防护屏
【建 材】提升玻璃产品:为容器玻璃行业脱碳服务(2021-10-29)
【摘要】 10月29日,中玻网讯,随着世界各国对世界气候变化的逐渐重视,碳达峰、碳中和等一系列碳排放规划逐步落地。为了解决气候变化和脱碳问题,世界各国都在研究提高能效的方法。谈到脱碳挑战,玻璃行业正在开发的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是世界首创技术,称为“未来之炉”(F4F),这是一项旗舰倡议,展示了当人们聚而合力可以实现什么。“未来之炉”(F4F)倡议将帮助欧洲成为工业脱碳领域的世界领导者,它将把大型容器玻璃炉从化石燃料转向可再生电力。这需要巧妙的突破性技术,需要对抗气候变化的主要参与者之间的协作,F4F项目背后的19家独立企业占据了欧洲玻璃容器总产量的90%以上。F4F的规模将是前所未有的。电炉通常每天生产100吨玻璃,F4F每天可以达到350吨。使用电力熔化玻璃的的小熔炉已经存在,但只用于生产透明或绿色玻璃和有限数量的回收材料。F4F能欧大量熔化“琥珀色”玻璃(保护产品免受紫外线辐射),到目前为止还很难电熔化,并显著增加了电炉中可回收玻璃的使用。这样的炉子以前从未建造过,我们需要开发专业技术来生产玻璃,以满足客户的需求。
【关键词】提升,容器玻璃,脱碳
【建 材】聚焦智能制造等领域,2亿元海淀金隅科创基金启动运行(2021-09-30)
【摘要】 9月30日,投资物业管理集团讯,9月22日,“海淀·金隅科创基金”启动仪式在金隅智造工场隆重举行,这是金隅集团联合海淀区发起设立的首只股权投资基金。金隅集团党委常委、副总经理王肇嘉,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专职副主任舒毕磊出席启动仪式并致辞,基金出资方和管理方代表共同点亮启动装置,宣告基金正式设立运行。海淀·金隅科创基金规模2亿元,将重点围绕金隅科技园区和中关村科学城其他区域,聚焦智能制造、高端医疗器械、大信息等领域,充分挖掘具备国内领先、国际一流、处于成长期的高精尖企业,以精准的市场化股权投资体系助力智能制造产业做强做大。海淀区和金隅共同设立“海淀·金隅科创基金”,是希望通过“投资+园区”的双维服务体系,吸引更多的优质项目在海淀和金隅园区落地生根,持续壮大智能制造产业集群,打造引领全国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先锋部队”,推进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建设。
【关键词】智能制造,海淀金隅科创基金,启动
【建 材】中国建材集团与中国绿发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2021-09-30)
【摘要】 9月30日,中国建材集团讯,9月22日,中国建材集团与中国绿发集团在河北文安举行的“双碳行动,绿色发展”高峰论坛上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受中国建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育先委托,集团党委常委、副总经理常张利出席签约仪式并参加由中国绿发集团发起的“低碳建筑产业链联合倡议”活动。活动举办前,常张利与中国绿发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孙瑜进行了会谈。仪式上,集团党委常委、副总经理常张利与中国绿发集团副总经理邵长忠代表双方签署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在低碳联盟、双碳目标产业投资、土地盘活及绿色低碳创新研发等领域展开紧密合作,共同致力于低碳建材和绿色建筑发展,为助力国家建筑节能减排,实现“双碳”目标作出贡献。此次的“低碳建筑产业链联合倡议”旨在打造绿色低碳建筑协同创新和孵化平台,带动产业链全面实施绿色转型,全力助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关键词】中国建材集团,中国绿发集团,战略合作协议
【建 材】投资10亿元,“海螺零碳示范园区”项目落地江苏(2021-09-30)
【摘要】 9月30日,淮安融媒体中心讯,9月28日,总投资10亿元的“海螺零碳示范园区”项目正式签约落户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区长颜复,副区长汪磊,安徽海螺新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晓波参加签约仪式。由安徽海螺集团投资的海螺水泥项目2007年落户淮安区,经过14年的发展,产品已经辐射整个苏北地区。今年1—8月份实现开票销售7.8亿元、税收5700万元,为淮安区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随着当前能耗“双控”政策的不断收紧,海螺集团决定在淮安区投资建设“零碳示范园区”,依托淮安区的风电场资源,建设100MW风光储及配套项目,通过分布式电源就地就近消纳,增加园区内电源支撑,实现绿色建造产业园“零碳”绿色供电的目标。项目建成投产后,年均新增约2亿kWh清洁能源,每年可节约标煤8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20万吨。
【关键词】投资,海螺零碳示范园区,江苏
【建 材】“数字矿山”助力海螺水泥提质降耗(2021-09-30)
【摘要】 9月30日,中国建材信息总网讯,“为实现水泥提质增效、实现智能化转型升级,遵义海螺盘江水泥有限责任公司通过对矿山数字化、信息化建设现状和需求的分析,开展了数字化智能矿山系统建设,有效提升了公司的生产效能。”近日,遵义海螺盘江水泥有限责任公司技术员黄章茹说。据介绍,数字化智能矿山系统由矿山数据中心、数字采矿软件平台、生产执行软件平台及三维可视化管控平台组成。通过三维可视化管控平台,工作人员可以清晰地看到采区矿石品位、当前作业设备运行情况等数据。当设备运行异常或作业人员未在指定区域作业时,系统会向中控室和手机端发出警报,提升矿山生产区域监管效能。同时,矿山数据中心还可以实现数据采集、数据应用,为企业上层应用提供数据决策支撑。据了解,自数字化智能矿山系统运行后,遵义海螺盘江水泥有限责任公司每年尾矿废料利用量可增加27万吨,年柴油消耗降低9%,轮胎消耗降低30%,年节约电能约130万度,石灰石合格率上升11.73%。目前,该公司正在实施水泥制造全流程智能工厂建设,项目建成后将实现企业生产设备管理的全信息化,实现水泥生产线的现代化智能化管理。
【关键词】数字矿山,海螺水泥,提质降耗
【建 材】“低碳减氮超大规模水泥生产技术及装备的开发与应用”评审鉴定结...(2021-08-31)
【摘要】 8月31日,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科技发展部讯,委托人: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武汉理工大学、中材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南京)。评审鉴定时间:2021年8月12日。组织鉴定单位: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评审鉴定结论:一、项目主要创新点如下:1.首创水泥熟料生产与多种替代燃料利用、旁路放风灰提取高质钾盐、余热蒸汽和废渣制备高性能墙材的低碳环保一体化工艺新技术,与现有工艺技术相比,大幅降低碳排放,为水泥工业低碳发展提供新的技术和方法。2.开发出多平面分区进料双旋三喷腾多梯度耦合混烧的预分解炉新技术,解决了非化石燃料在水泥窑分解炉大规模利用难题,烧成系统化石燃料替代率达38.9%,实现了低碳减氮运行。3.首创利用水泥窑旁路灰和余热蒸汽一体化制备氯化钾盐的技术与装备,为大规模替代燃料的使用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并实现了氯化钾和硫酸钾盐的精准提取和高值生产。4.首次利用余热蒸汽水热成岩反应新技术,大规模利用矿山废渣土等生产出高性能墙材,实现矿山资源全利用,拓展了低温余热利用和碳减排的新途径。二、项目已获发明专利19件、软件著作权1件,主持编制标准(规范)7项,发表论文26篇。应用成套技术设计建设了日产1.4万吨级特大规模水泥低碳减氮一体化生产线,生活垃圾生态预处理系统(3000吨/天),年产砖墙材规模2.4亿块生产线,首次实现了万吨级主机设备完全国产化,并研制出了全球最大规模的熟料冷却机、单台水泥联合粉磨系统等主机设备。经第三方标定表明:该生产线实现了垃圾衍生燃料使用量2094吨/日,熟料综合能耗67kg.ce/t,单位熟料碳排放683.2kg/t.cl,NOx排放降至249mg/Nm3(未采用SNCR、SCR技术)。专家组认为:成果首创了水泥熟料生产与多种替代燃料利用、旁路放风灰提取高质钾盐、余热蒸汽和废渣制备高性能墙材的低碳环保一体化工艺新技术,总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对推动水泥行业技术进步和低碳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低碳减氮,超大规模,高质量发展
【建 材】“绿色高性能自密实混凝土成套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评审鉴定结果...(2021-08-31)
【摘要】 8月31日,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科技发展部讯,委托人:深圳大学、天津大学、天津城建大学、深圳市宝安区住房和建设事务中心、天津三建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天津住宅集团建设工程总承包有限公司、天津二建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评审鉴定时间:2021年8月7日。组织鉴定单位: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评审鉴定结论:一、项目主要创新点如下:1.提出了全材料尺度自密实混凝土胶凝材料减量化设计理论,率先建立了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强度-耐久性多指标保障再设计方法,实现了自密实混凝土胶凝材料减量化设计,与同等强度等级的常规自密实混凝土相比,其胶凝材料总量可降低20%以上,节材减碳效果突出。2.建立了基于全材料尺度颗粒堆积原理的固废物无害化设计理论,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利用固废物的自密实混凝土结构功能一体化设计方法,实现了非传统固废物在自密实混凝土中的高效利用。3.构建了纳米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设计新方法,实现了氧化石墨烯等新型纳米材料对自密实混凝土高耐久、高阻尼性能的优化提升。4.发明了水泥基复合材料强度快速预测方法及快速碘离子迁移系数法(RIM法),基于简化权重成熟度法、Consensor监测技术,构建了现场施工过程控制系统,形成了自密实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关键技术体系。二、项目发表SCI/EI论文78篇,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1件,实用新型专利25件,软件著作权4件,主编、参编国家、地方、协会标准10项;研究成果在深圳市机场卫星厅、深圳市国际会展中心、天津大剧院等60多个建设工程中应用,降低CO2排放量约1150万吨,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显著。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研究成果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胶凝材料减量化设计方法和快速碘离子迁移系数测试方法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关键词】绿色,高性能,自密实混凝土
【建 材】“低热硅酸盐水泥生产工艺技术与应用”评审鉴定结果公示(2021-08-31)
【摘要】 8月31日,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科技发展部讯,委托人: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评审鉴定时间:2021年8月12日。组织鉴定单位: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评审鉴定结论:一、项目主要创新点如下:1.针对低热硅酸盐水泥性能、质量及应用的特殊需求,建立了生料配料“三重质量控制保障”系统,采用生料双均化+窑灰精准入窑的控制模式,确保低热硅酸盐水泥生料的稳定性,保证硅酸盐熟料矿物的适宜活性及强度增长,满足标准和工程需要。2.开发设计了高压内循环立磨预粉磨+三仓开路球磨的低热水泥粉磨工艺,引入多项先进的在线分析仪器,实现了大规模低热硅酸盐水泥的稳定生产控制。二、项目已获授权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件,建成了单线最大规模100万吨/年低热硅酸盐水泥生产线。经第三方检测机构测试:低热硅酸盐水泥3d水化热192kJ/kg,7d水化热234kJ/kg,标准稠度用水量23.4%。产品满足了白鹤滩、乌东德等国家重大水利工程的建设需求,社会和经济效益显著。专家组认为:项目成果整体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其中规模化生产和质量控制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关键词】低热硅酸盐水泥,生产工艺,评审鉴定
【建 材】“回转窑协同处置黑臭水体底泥技术应用”评审鉴定结果公示(2021-08-31)
【摘要】 8月31日,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科技发展部讯,委托人:吉林金隅冀东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评审鉴定时间:2021年8月28日。组织鉴定单位: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审鉴定结论:一、项目的关键技术和主要创新点如下:1.运用水泥生产系统装备生产的高CaO物料对底泥进行拌合、热闷处理,依照混合料细度,分别从分解炉以及粉磨系统加入,实现了底泥对原料的部分替代。2.集成开发了底泥预处理系统,并通过在线分析调整率值、窑中控专家系统调整生产参数,在确保水泥窑稳定运行、熟料质量稳定的情况下,实现黑臭水体底泥有效处置,满足了窑系统大气污染物的达标排放。二、项目已获受理发明专利1件,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件,发表论文5篇。该技术已经实际应用于吉林省吉林市北大沟7.18万吨黑臭水体底泥的处置,为企业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项目提供了一种黑臭水体底泥的有效处置方法,实现了对黑臭水体底泥的“无害化、资源化”处置,项目成果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显著,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项目成果总体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其中黑臭水体底泥预处理技术达到国内领先。建议:加大推广力度。
【关键词】回转窑协同处置,黑臭水体底泥,底泥预处理系统
【建 材】厦门首个封闭式光伏建筑一体化混凝土搅拌站建成(2021-07-30)
【摘要】 7月30日,厦门网讯,从福建省厦门市建设局获悉,厦门已建成首个封闭式光伏建筑一体化混凝土搅拌站,粗略估计一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44吨。该项目通过探索绿色低碳新发展模式,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厦门市建设局建材与节能科技处黄建南博士指出,传统露天式混凝土搅拌站昼夜不停地运转各大类型设备,会产生非常大的电能消耗。同时,施工作业期间粉尘、噪音对周边居民生活的不利影响也难以避免。因此,加快建设全新封闭式光伏建筑一体化的绿色混凝土搅拌站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值得一提的是,该模式还具有投入少、回报快的特点。
【关键词】厦门,首个,封闭式光伏建筑
【建 材】中建五局一项科技成果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021-07-30)
【摘要】 7月30日,中国建筑讯,7月23日,中建五局安徽公司《一种电梯井施工用定位校准装置及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此项专利技术属于电梯井施工技术领域,专利包括激光发射器、水平度调节组件、第一伸缩连杆等部分。通过使用第一伸缩连杆将激光发射器与电梯井的侧壁连接,利用水平度调节组件,确保激光发射器发射出的激光垂直度,通过观察激光发射器发射出的激光束与水平面是否垂直来保证电梯井的垂直度。此项专利能够使井壁垂直度达到设计要求,有利于后续安装电梯轨道及配重轨道,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特点,推广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中建五局,科技成果,国家发明专利
【建 材】新华社关注海螺集团科技创新举措(2021-07-15)
【摘要】 7月15日,海螺集团讯,无人驾驶矿车“听令而行”、智能“专家”24小时在线“紧盯”设备运行状况、机器人质检员严格检测产品质量并实时反馈结果……走进位于安徽芜湖的海螺集团的智能工厂,随处可见工业互联网给传统制造业带来的“科幻感”及智能化带来的效能提升。工业互联网时代,智能生产、网络协同、个性定制、服务延伸,数字化的“智造”世界,正在酝酿全新的变化。“来自不同设备、部门的数据正在被加速贯通、整合,构成‘工业大脑’的脑细胞。借助大数据、物联网、数字孪生等技术,海量数据被挖掘利用,‘工业大脑’的感知、记忆、认知、决策能力随之不断提高,变得越来越聪明。”海螺信息工程公司总经理助理赵波说,传统水泥行业的智慧转型势在必行。他们正在整合产业上下游资源,打造面向行业的工业互联网,扩大平台生态圈。
【关键词】新华社,海螺集团,科技创新
【建 材】天津水泥院构筑碳减排技术专利池(2021-07-12)
【摘要】 7月12日,数字水泥网讯,目前,中国水泥行业碳排放是制造业中主要的二氧化碳排放源。中国是全球水泥制造第一大国,2019年全球水泥产能为37亿吨,中国约占其中60%。因此,实现水泥行业低碳绿色发展对我国总体实现“碳达峰”预定目标和“碳中和”愿景具有决定性作用,水泥行业作为国家乃至全球碳排放的主要“贡献者”,低碳发展势在必行。自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出以来,天津水泥院加快研究碳达峰、碳中和发展目标、实施路径和行动方案,以实际行动积极履行碳减排社会责任。针对水泥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CO2带来的环境问题,充分利用自身在提高水泥生产能源利用效率、替代燃料、低碳熟料及低碳水泥、碳捕集提纯和资源化利用等四大类碳减排技术上的优势,以及拥有的关键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制定了全链条的低碳发展技术路线并开展了深入研究。截止到目前,公司已累计申请碳减排技术相关专利23项,其中PCT国际发明专利4项,国内发明专利9项,构筑了碳减排技术专利池。
【关键词】天津水泥院,碳减排,技术专利
【建 材】西矿环保“水泥窑烟气SCR脱硝技术及工程应用”成果在北京通过鉴...(2021-06-30)
【摘要】 6月30日,西矿环保讯,6月25日,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中国水泥协会在北京联合组织召开了由西矿环保完成的“水泥窑烟气SCR脱硝技术及工程应用”项目成果鉴定会。经专家质询和讨论后,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该项目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泥窑烟气高温中尘SCR脱硝工艺技术及成套装备,并率先应用于日产50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建设了全国水泥行业首台套SCR脱硝工程项目,连续稳定运行2年以上;研制了专用耙式吹灰器及组合清灰技术,开发出适用于水泥窑SCR脱硝工况的吹灰系统;基于工况特点和流场测试结果,提出了多种孔径蜂窝式催化剂组合模式及催化剂选型控制技术,提升了脱硝系统的抗堵塞、抗磨损、抗中毒性能;项目成果已获授权专利19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推动了水泥行业烟气NOx深度治理技术的进步,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市场前景广阔。鉴定委员会一致认定:该项目成果整体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建议加快推广应用。
【关键词】西矿环保,国际领先,脱硝技术
【建 材】华新首获工业智能系统实用新型专利(2021-06-18)
【摘要】 6月18日,华新之光讯,近日,华新自主研发的《一种水泥工厂智能托盘发运系统》、《一种基于LORA无线传输的水泥生产巡检系统》、《一种水泥工厂智能发运系统》喜获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实用新型专利证书,这是华新首次获得工业智能系统实用新型专利证书。同时,营销数字化管理系统、环保数字化管理系统等获得国家版权局颁发的6项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至此,数创中心自主研发的软件产品已累计获得35项软件著作权。近年来,华新数创中心围绕公司数字化战略规划,对物流发货、智能巡检、托盘包装等工业智能系统在引进的基础上,坚持自主研发和创新,降低工业智能系统推广应用成本,提升产品适应性和可集成性。
【关键词】华新,工业智能系统,专利
【建 材】海螺水泥:数智化引领水泥产业快速转型(2021-06-18)
【摘要】 6月18日,中国经济网讯,安徽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积极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坚持走以“数智化、国际化、绿色化”为特征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不仅使水泥产业面貌焕然一新,更大幅带动了企业业绩的提升。“十三五”时期,海螺水泥营业收入、利润连续4年实现增长并刷新历史纪录。数智化引领产业升级。近年来,海螺水泥率先将人工智能、5G、大数据等前沿技术与现代水泥工业深度融合。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建成了水泥全流程智能制造标杆工厂,实现“一键输入、全程智控”的生产模式,形成水泥产业数智化转型升级方案,使精细化管理迈上新的台阶。该数智化升级方案先后荣获国内外多个奖项,海螺水泥因此被工信部授予“首批智能制造标杆企业”。
【关键词】海螺水泥,数智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