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 电】美国探索使用非常规人工智能来实现核不扩散(2021-07-16)
【摘要】 7月16日,中国核电信息网讯,2021年7月9日,美国能源部(DOE)表示,国家核军工管理局(NNSA)致力于研发的办公室正在对将非常规人工智能纳入核探测的工作进行投资。NNSA正在应用领域感知人工智能来防止核武器扩散。高级项目经理谢菲尔德表示,美国政府认识到人工智能对安全、福祉及全球领导力的潜在影响。该办公室在今年年初主办了一次解决领域感知方法的研讨会,即用与领域相关的信息来增强人工智能模型。该研讨会是“下一代人工智能扩散探测”系列的第二个项目。领域感知方法使用多种数据源,解决了传统人工智能模型的局限性。
【关键词】美国,非常规人工智能,核不扩散
【核 电】核电站指套管维修用上中广核新方案(2021-06-29)
【摘要】 6月29日,北极星核电网讯,5月25日,岭澳核电站3号机组RIC(堆芯测量系统)再鉴定合格,验证了RIC机械和电气部件的可用性。此举标志着中广核研发的RIC指套管割管移位新工艺和指套管自动切割打磨工具,在岭澳核电站3号机组第10次大修现场成功应用,结束了国内指套管磨损维修长期沿用国外技术的历史。该技术后续可推广用于国内外CPR1000和M310机组压水堆核电站的指套管维修工作中。经测算,仅备件一项,每年可为中广核节省数百万元人民币的进口备件费用。
【关键词】核电技术,中广核,核电
【核 电】“华龙一号”核心专利获第二十二届中国专利奖金奖(2021-06-26)
【摘要】 6月26日,中国核电系信息网讯,6月24日,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发布《关于第二十二届中国专利奖授奖的决定》,中核集团1项专利荣获中国专利金奖,1项专利荣获中国外观设计银奖,4项专利荣获中国专利优秀奖,2人荣获中国专利奖最佳推荐奖。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申报《基于177堆芯的能动加非能动核蒸汽供应系统及其核电站》荣获第二十二届中国专利金奖。《基于177堆芯的能动加非能动核蒸汽供应系统及其核电站》由中国核动力院历经三十余年研发而成,是华龙一号的核心基础专利。专利在系统层面上运用系统工程理论,对多维指标进行平衡优化,实现了177堆芯、反应堆及反应堆冷却剂系统、能动与非能动结合的专设安全设施和严重事故缓解措施等技术创新的系统结合,提出了一种基于177堆芯的能动加非能动核蒸汽供应系统及其组成的核电站技术方案,具有安全性高、经济性好、自主化水平高、实施效果好等优点。当前,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福清核电5号机组、海外首堆巴基斯坦卡拉奇核电2号机组已成功实现商业运行。
【关键词】华龙一号,中核集团,核电站
【核 电】美国南方公司研发更长换料周期的事故容错燃料(2021-06-16)
【摘要】 6月16日,北极星核电网讯,2021年6月8日,美国南方核运营公司核燃料供应部门负责人Rob Szollosy表示,该公司正在研发更高丰度和更高燃耗水平的事故容错燃料(ATF),最早在2026年秋季将沃格特勒(Vogtle)核电厂1、2号机组的换料周期从18个月延长至24个月。南方核运营公司尚未就此作出最终决定,初步研究表明,此举可节省成本。Szollosy介绍称,该公司计划将目前核燃料中U-235丰度从低于5%调整至5%以上。最早可于2023年在该公司旗下核电厂装载ATF先导测试组件。
【关键词】核燃料,美国,核电
【核 电】华龙一号漳州核电2号常规岛汽轮机主厂房筏基浇筑完成(2021-06-09)
【摘要】 6月9日,中国核电信息网讯,6月4日16时03分,中核二四公司承建的华龙一号漳州核电2号常规岛汽轮机主厂房最后一块筏基浇筑完成,历时75小时,浇筑方量共计5276立方,标志着该厂房全面进入主体框架结构施工阶段。该厂房三面环沟,一面为深坑,外围地形狭窄复杂,加之天气高温炎热,导致布料设备站位有限,泵管浇筑死角范围大且极易堵管,给浇筑造成了极大的困难。为顺利完成浇筑,漳州核电项目部在浇筑前反复梳理先决条件,排除限制因素,并根据实际情况改进施工方案;浇筑中严密组织,及时协调各方人员解决各项施工过程中的问题。最终,经过全体人员齐心协力、攻坚克难,顺利完成浇筑任务,为续2号常规岛的“心脏”结构——汽轮机的安装提供了有效保障。
【关键词】漳州核电,华龙一号,核电项目
【核 电】1.2亿摄氏度“燃烧”101秒,中国“人造太阳”创造新世界纪录(2021-05-31)
【摘要】 5月31日,北极星核电网讯,5月28日,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创造新的世界纪录,成功实现可重复的1.2亿摄氏度101秒和1.6亿摄氏度20秒等离子体运行,将1亿摄氏度20秒的原纪录延长了5倍。科研人员称新纪录进一步证明核聚变能源的可行性,也为迈向商用奠定物理和工程基础。
【关键词】人造太阳,核聚变,等离子体
【核 电】中国首台电子束辐照处理医疗废水示范装置正式投入使用(2021-05-26)
【摘要】 5月26日,中国核电系信息网讯,5月19日,中国首个“电子束辐照处理医疗废水示范装置”项目在湖北省十堰市通过专家评审验收,我国首台用于医疗废水处理的电子束装置正式投入使用。这是国家原子能机构为应对新冠疫情紧急启动,由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与清华大学联合承制的科研项目,是核技术服务人民生命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体现。该装置已经在湖北省十堰市西苑医院试运行数月。经过第三方检测,电子束辐照组合工艺处理后的医疗废水指标优于国家传染病医院排放标准,对病毒有明显去除作用,其中甲型肝炎病毒和星状病毒去除率达到100%,粪大肠菌群数小于100MPN/L,能够实现医疗污水中抗生素的完全降解,出水水质达到《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466-2005)。目前西苑医院示范装置及系统日污水处理能力最高可达400吨。本项目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利用电子束辐照处理医疗废水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关键词】中广核,核技术,国家电投
【核 电】海阳核电“水热同产同送”科技示范工程投运(2021-05-12)
【摘要】 5月12日,北极星核电网讯,5月11日,由国家电投山东核电与清华大学联合建设的“水热同产同送”科技示范工程在山东海阳投运,该技术通过抽取海阳核电机组的蒸汽,驱动水热同产装置,将海水直接变成95℃的高温高品质淡水,首次实现了源侧的水、热同步产出与供给。该示范工程属于世界首创,通过对核能进行先发电、后制水、再供暖的三级高效利用,首次实现了在“零碳”供热的同时“零能耗”制水,从源侧将水、热同步产出与供给,是我国核能综合利用领域科研攻关的又一次重大突破,充分验证了该技术在提高能源效率方面的先进性、水热同产同送的工程可行性,为同步解决我国北方城市清洁取暖和淡水需求等民生问题开辟了新路径,为世界“零碳”供热同时“零能耗”制水提供了中国方案。
【关键词】核能供热,海阳核电,国家电投
【核 电】中科院发展出核电厂复杂系统智能故障诊断方法(2021-05-07)
【摘要】 5月7日,中国核电信息网讯,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汪建业课题组在核电厂复杂系统智能故障诊断方法研究方面获进展。该研究基于数据驱动的方法建立了核电厂复杂系统的故障诊断模型,发展出一套基于带精英保留策略的非支配遗传算法和卷积神经网络算法相结合的自适应故障诊断方法,为核电厂复杂系统的故障诊断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支持。研究人员分析了核电厂数据的特点,建立了基于数据驱动的核电厂复杂系统故障诊断模型,发展出一套基于带精英保留策略的非支配遗传算法和卷积神经网络算法相结合的自适应故障诊断方法,该算法已在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中国铅基研究反应堆平台上开展了应用研究。
【关键词】故障诊断,核电厂,核安全
【核 电】美国探索人工智能在商用核电站的应用潜力(2021-04-28)
【摘要】 4月28日,中核智库讯,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工具在各种产品和行业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采用,美国核管会已开始研究这些技术在商用核电站运行中的作用。2021年4月21日,美国核管会核管理研究办公室要求就这些技术在“核电站运行经验与管理的各个阶段”的作用征求公众意见。美国核管会认为这些技术是新兴的分析工具,如果使用得当,有望提高反应堆的安全性,并节省核电站的开支。美国核管会希望能够征求公众意见,加强理解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优点,并对应用这些技术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有更深理解。
【关键词】人工智能,核电站,核安全
【核 电】美国能源部正在开发微型反应堆(2021-04-22)
【摘要】 4月22日,中核智库讯,美国能源部正在开展“微型反应堆应用、研究、验证与评估计划”(MARVEL),计划在3年内建成一座钠冷微型反应堆,帮助研究人员和最终用户了解微型反应堆如何与其他技术相结合。微型反应堆的体积非常小,可在工厂内制造,还可运输,能够为民用、工业和国防能源部门分散供电和供热。爱达荷国家实验室负责这项计划的研发工作。美国能源部表示,正在设计的微型反应堆主要基于现有技术,将使用现成组件建造,可以更快建成。该堆将包括一座100千瓦的热核裂变反应堆,基于SNAP-10A反应堆设计,冷却方式为钠冷自然循环冷却,运行温度为500~550℃,使用高丰度低浓铀燃料。SNAP-10A是在20世纪60年代开发的一种热核裂变反应堆,功率45千瓦,主要用于太空任务。
【关键词】微型反应堆,美国,核裂变
【核 电】上海核工院牵头的核电冷源安全战略研究课题正式通过验收(2021-04-16)
【摘要】 4月16日,北极星核电网讯,2021年4月14日,受国家核安全专家委员会委托,由上海核工院牵头完成的核电冷源安全战略研究课题“海洋生物影响核电厂取水系统安全问题专题调研及政策建议”顺利通过验收。课题于2020年6月启动,课题组先后对接30余家国内科研院校、装备制造企业,13个核电基地,分析文献资料500余份,就7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全面调研。并基于工程实践,分析面临的潜在风险、挑战,形成应对策略。从导则/法规/标准、关键科学技术、管理措施三个方面提出对策,可执行、可考核的技术要求以及核电厂应对取水安全威胁的具体工作线路,成果可推广应用。基于研究成果,课题还分别从从监管建议、完善机制、政策保障、科研攻关四个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课题成果的应用能够提升我国核电冷源取水安全保障水平,从而带来巨大的安全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关键词】核安全,上海核工院,核电技术
【核 电】加拿大首次制造TRISO核燃料(2021-04-16)
【摘要】 4月16日,北极星核电网讯,加拿大核实验室公司为美国超安全核技术公司微型模块化反应堆制造出先进核燃料芯块。这是加拿大首次制造三层各向同性包覆(TRISO)核燃料。加拿大核实验室公司的全陶瓷微封装(FCM)燃料芯块项目得到了“加拿大核研究倡议”计划的资助。该计划2019年启动,目的是为了通过推动研发,加快小型模块化反应堆在加拿大的应用。加拿大核实验室公司总裁表示,成功制造出这种创新设计的核燃料,代表加拿大小型模块化反应堆研究达到了重要的里程碑,表明该公司具有必要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可将这种先进燃料从概念设计转变为产品。
【关键词】核燃料,加拿大,小型堆
【核 电】美国军用微堆有望于2023年进行满功率测试(2021-03-31)
【摘要】 3月31日,北极星核电网讯,2021年3月中旬,美国防部战略能力办公室表示,国防部微型可移动反应堆开发计划有望在2023年对反应堆进行满功率测试,2024年在能源部的设施进行户外移动测试。国防部需要一种机动、可靠、持续和可迅速恢复的的电源。核技术的进步为开发很大程度自主操作、具有完全固有安全性、可安全移动的反应堆提供了条件。国防部认为三层各向同性碳包覆(TRISO)核燃料是成功开发微型可移动反应堆的关键因素。目前,微型可移动反应堆的设计开发工作进展迅速,初步设计已于2021年初完成,并通过审查。
【关键词】小型核电站,核反应堆,美国
【核 电】中国“人造太阳”将再冲新高:1亿摄氏度“燃烧”100秒(2021-03-26)
【摘要】 3月26日,新华社合肥讯,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将于近期完成新一轮升级改造,向芯部电子温度1亿摄氏度、100秒长脉冲等离子体的科研新目标发起挑战,力争将世界可控核聚变能源研究推向新高度。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所长宋云涛说,EAST是我国重大科学工程,目标为人类开发核聚变能源提供工程和物理实验基础,建成以来已开展实验96000余次,先后实现了稳定的101.2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等离子体运行、电子温度1亿摄氏度20秒等离子体运行等国际重大突破。
【关键词】人造太阳,核聚变,核电
【核 电】世界第一座核聚变装置计划于2021年夏季进行测试(2021-03-26)
【摘要】 3月26日,中核智库讯,2021年6月,研究人员将启动欧洲联合环状反应堆(JET)。这是一项单独的实验,设计目的是对国际热核聚变试验堆(ITER)开展实验前所需的燃料和材料进行微调。JET与ITER的主要区别在于规模不同。JET率先问世,ITER的设计成为JET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家将JET关闭数月,进行重新设计,使其能够配合ITER项目的工作。从这个角度来看,JET是对ITER的一种概念验证。如果一切顺利,这将有助于研究人员解决燃料使用和反应优化等重要问题。
【关键词】核聚变,核燃料,核电
【核 电】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DCS网络安全防护系统“和睦卫士”成功上线应...(2021-03-02)
【摘要】 3月2日,中国核电信息网讯,2月26日,红沿河核电5号机组DCS网络安全防护系统(KSP)完成签字移交(PAC),标志着中国广核集团首个DCS网络安全防护系统“和睦卫士”首台套设备正式投入使用,红沿河核电5号机组DCS网络安全防护能力达到全新高度。红沿河核电有限公司、上海中广核工程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广利核系统工程有限公司代表共同见证了这一时刻。“和睦卫士”是中广核旗下上海科技公司和广利核公司自主研发的系列网络安全防护产品,于2018年7月13日获得产品销售许可证。依托该产品,项目团队以“一个中心,三重防护”体系为设计核心,融合主动防御、精准防护、态势感知等关键技术手段,采取“安全区域划分、分布防护 、集中管控”等多种安全措施,建立起一套完整的DCS系统安全防御体系,满足核电DCS控制系统安全保障要求。作为中广核落实工控网络安全工作的首台套样板工程,“和睦卫士”在红沿河核电站5号机组的成功部署意义重大,极大提高了核电DCS系统的网络安全防护能力,为相关网络安全产品及方案在核电站的落地积累了宝贵经验。
【关键词】和睦卫士,中广核,红沿河核电
【核 电】俄罗斯开始安装铀钚氮化物燃料生产设备(2021-02-26)
【摘要】 2月26日,北极星核电网讯,2021年2月17日,俄罗斯西伯利亚化学联合公司(SCC)表示,已开始在能源实验和示范联合体(ODEK)安装混合铀钚氮化物燃料(MNUP)制造/再加工模块的主要设备,并计划在2021年完成主要技术设备的安装。俄罗斯正在建造能源实验和示范联合体,这是“突破”项目的一部分。“突破”项目是为了示范闭式核燃料循环,最终目标是消除核能发电产生的放射性废物。能源实验和示范联合体包括三个部分:燃料制造/再加工模块,用于生产快堆用的致密铀钚燃料;一个采用BREST-OD-300铅冷快堆的核电站,功率为300兆瓦;以及乏燃料后处理模块。
【关键词】核燃料,俄罗斯,腐蚀
【核 电】捷克解决燃料棒不受腐蚀的技术获得美国专利(2021-02-25)
【摘要】 2月25日,中国核电信息网讯,捷克研究人员发现,一种多晶金刚石涂层可以在反应堆正常运行和事故期间显著保护燃料棒免受腐蚀,这项技术已于2021年2月获得美国专利。2020年4月,捷克理工大学信息、机器人与控制学研究所和捷克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获得了这项技术的欧盟专利。在获得美国专利后,这项技术意味着现在就可以进入美国市场。美国所有94个正在运行的反应堆和2个在建反应堆都将可以使用这项专利技术,延长燃料棒的寿命。这项技术是基于在燃料棒表面覆盖一层很薄的多晶金刚石涂层开发的。多晶金刚石涂层可以限制金属基材与环境的直接接触,还减少了锆受到腐蚀的可能性。
【关键词】核燃料,捷克,腐蚀
【核 电】利用核废料制成钻石核电池,发电效率接近100%(2021-02-23)
【摘要】 2月23日,中国核电信息网讯,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卡波特研究所(University of Bristol Cabot Institute)的科学家正尝试一种创新的发电方式,不仅解决核废料问题,还开发出新的发电来源。卡波特研究所的研究团队使用核废料制作一种合成的钻石电池,与放射物质作用后会产生少量电能。研究人员已开发一种新方式,能把放射性石墨烯加热,将大部分的放射性物质以气体形式释出,再以高温和低压作用把这些物质转变为人造钻石。卡波特研究所的材料学教授史考特(Tom Scott)指出,把这些钻石放置在放射区域时,它们会产生微弱的电流。研究人员再把钻石电池封装在另一颗非放射性钻石中,以吸收有害放射物,并释放更多的电能,发电效率接近百分之百。这种发电方式不会排放任何废气,也不需维修,非常适合应用在无法为传统电池充电或更换电池的环境。研究人员目前已成立新创公司Arkenlight,目标是在2024年让这种电池完成商用化量产。若能广泛应用,将为发电领域带来颠覆性的改变。
【关键词】核废料,核电池,发电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