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 能 源】全球首艘醇氢电动集散两用船首航(2025-10-21)
【摘要】 10月21日,央广网讯,全球首艘甲醇电动集散两用船“远醇001”号于10月20日在上海港举行首航仪式,正式投入商业化运营。该船载重1500吨,可装载64个标准集装箱,采用甲醇清洁能源与锂电储能协同的动力系统,仅需516.0kWh电池电量,远低于同类船舶的4000kWh需求,显著降低了购置和使用成本。其续航能力覆盖上海至湖北宜昌航线。上海市交通委表示,该船的成功首航标志着我国在内河航运新能源应用领域的重大突破,未来将推动绿色甲醇在远洋船舶中的应用,实现零排放目标。
【关键词】醇氢电动船,绿色航运,甲醇能源
【新 能 源】国家能源集团首个线性菲涅尔光热电站发电机转子穿装完成(2025-10-21)
【摘要】 10月21日,龙源电力讯,国家能源集团首个线性菲涅尔光热电站——龙源电力甘肃敦煌100兆瓦熔盐线性菲涅尔光热项目近日完成发电机转子穿装作业。转子重31.7吨,长10米,安装精度要求极高。工程建设团队通过制定详细吊装方案,组织多方检查清理,并全程专人监护,最终在3.5小时内完成穿装,各项指标均达设计标准。这一进展为后续汽轮机扣盖等关键工序奠定了基础,标志着项目向投产发电迈出重要一步。
【关键词】光热电站,发电机转子,敦煌项目
【新 能 源】西南物理研究院在磁约束核聚变能量导出技术取得重大突破(2025-10-14)
【摘要】 10月14日,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讯,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近日在磁约束核聚变能量导出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研究团队自主设计并建成工程性液态金属和氦气工质热工研究台架,全面投入运行。液态金属台架可在0-4T强磁场、300-550℃高温及多种流量条件下稳定运行,核心参数达聚变堆芯真实水平;氦气工质台架则实现4-12 MPa高压、常温-500℃宽温域稳定运行,并完成三项关键设备国产化创新。该成果标志着我国构建起覆盖聚变堆全工况、具备国际领先水平的技术研究体系,为未来聚变堆工程化应用奠定关键实验基础。
【关键词】核聚变,能量导出,液态金属
【新 能 源】日本研究人员开发可充电镁电池原型实现室温稳定运行(2025-10-13)
【摘要】 10月13日,科技日报讯,日本东北大学研究人员成功开发出一款可充电镁电池原型,首次实现室温下稳定运行,克服了镁基储能技术长期面临的难题。该电池采用新型非晶氧化物阴极材料,由镁、锂、碲、钼等元素构成,通过优化离子迁移通道,使镁离子在室温下高效嵌入和脱出。测试显示,电池经过200次充放电循环后仍能保持稳定能量输出,并成功点亮LED灯。这一成果发表于《通讯材料》杂志,为开发可持续、资源友好的储能系统提供了新方向。镁资源丰富,有望缓解锂资源短缺问题,推动下一代电池技术发展。
【关键词】镁电池,储能技术,室温运行
【新 能 源】全球首个绿电绿氢流化床氢冶金中试线实现工艺贯通(2025-09-16)
【摘要】 9月16日,科技日报讯,鞍钢集团建设的全球首套绿电绿氢流化床氢冶金中试线近日实现全流程工艺贯通,稳定产出绿色近零碳直接还原铁产品,金属化率达95%。该项目采用风电机组供电的碱水电解制氢技术,解决了传统电解水制氢能耗高、材料稳定性不足等问题,并通过流化床氢气还原铁新技术突破传统氢冶金的原料适应性差、还原效率低等难题。相较传统高炉工艺,该项目每吨直接还原铁实现二氧化碳近零排放,且产品杂质含量低,可满足高端钢材需求。下一步,鞍钢集团计划推进50万吨/年流化床炼铁工业化示范项目,打造绿色钢材供应链。鞍钢集团的氢冶金技术突破标志着钢铁行业向低碳化迈出关键一步。绿电绿氢技术的应用不仅大幅降低了碳排放,还提升了资源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这一创新为全球钢铁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低碳转型路径,同时也为我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中拓展绿色技术合作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氢冶金,绿电绿氢,碳中和
【新 能 源】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夸父”遥操作系统测试平台通过...(2025-09-16)
【摘要】 9月16日,中国核电网讯,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牵头承担的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夸父”(CRAFT)遥操作系统测试平台于9月15日通过专家组测试与验收。该系统在极端工况下表现出色,包层维护机器人负载达60吨,环向转运精度±3.1毫米,垂直吊运精度±3.8毫米;重载机械臂负载2.5吨,灵巧双臂末端重复定位精度±0.01毫米,是目前聚变领域综合参数水平一流的遥操作系统。该平台解决了聚变堆强辐射和狭小空间下超大部件高精度检测维护的技术瓶颈,为未来聚变堆稳定运行与商用化提供了核心工程验证平台。“夸父”遥操作系统测试平台的突破,标志着我国在聚变堆关键维护技术上取得重大进展。该系统的高负载、高精度特性填补了国际聚变领域的技术空白,为聚变堆的工程化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关键词】聚变堆,遥操作系统,高精度维护
【新 能 源】中国国产离子回旋加热系统研制成功(2025-09-12)
【摘要】 9月12日,中国核能协会讯,9月11日,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牵头研制的离子回旋加热系统通过专家组验收,标志着我国在高功率射频加热技术领域取得突破。该系统是国家“十三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CRAFT)的关键子系统,攻克了兆瓦级电子四极管研制、大功率合成器设计等核心技术,实现了40—80MHz宽频段2MW功率、千秒量级的稳定输出。该系统将用于氘氚聚变反应中离子加热,助力实现上亿摄氏度的“点火”条件,同时技术还可拓展至运载推进、医疗健康等领域。离子回旋加热系统的国产化突破,是我国聚变能研究从跟跑到并跑的关键一步。长期以来,该领域核心器件受国外垄断,此次技术攻关不仅解决了“卡脖子”问题,还实现了全链路自主可控。
【关键词】离子回旋,聚变堆,国产化
【新 能 源】蒙能光伏治沙实证结果公布:BC产品较TOPCon单瓦增益达2.45%(2025-09-12)
【摘要】 9月12日,中国能源网讯,内蒙古能源集团在磴口县蒙能百湖光伏电站(占地2.3万亩,总投资37.95亿元)开展的实证项目结果显示,隆基BC二代技术Hi-MO9组件在沙漠环境中表现优异。2025年4月至7月数据显示,BC组件单千瓦发电量较TOPCon组件高2.45%,单位面积发电量高9.05%,尤其在6月阴雨天气中(14天阴雨日)仍保持稳定优势,月累计单千瓦发电增益达2.44%。项目采用平单轴跟踪支架,在相同环境下对比640W BC组件与575W TOPCon组件,为沙漠光伏项目技术选型提供了重要依据。BC组件在沙漠环境中的性能优势,凸显了其在弱光条件下的技术竞争力,这为“光伏+治沙”模式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
【关键词】BC,组件,光伏治沙,发电增益
【新 能 源】远景两叶片风机高效稳定运行500天(2025-08-05)
【摘要】 8月5日,中国能源网讯,远景能源研发的两叶片陆上智能风机在内蒙古稳定运行500天,可利用率达99.3%,年等效满发小时数3048小时,性能表现与同场三叶片风机相当。该风机基于远景Model X平台设计,采用高速双馈技术,具备轻量化、高效率特点,在特定场景下可降低初始投资成本15%,优化平准化度电成本10%。远景通过自适应控制技术降低疲劳载荷30%,并完成制造、运维、吊装等工程技术攻关,实现两叶片风机的商业化落地。此前,远景曾在2012年推出全球首款两叶片海上风机“Game Changer”,积累了丰富的研发和运行经验。远景能源的两叶片风机技术为风电行业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有助于推动风机设计的多样化和性能优化。该技术的成功运行验证了两叶片风机在特定场景下的经济性和可靠性,为绿电消纳和综合能源解决方案提供了更多可能性。远景在载荷控制和振动抑制方面的突破,展示了其在风电技术创新领域的领先地位,为行业探索非传统风机设计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两叶片风机,技术创新,绿电消纳
【新 能 源】电涡流技术精准预警变桨轴承裂纹,破解风电运维难题(2025-08-05)
【摘要】 8月5日,上海应谱讯,上海应谱科技基于电涡流原理和裂纹因子算法,研发出变桨轴承裂纹监测系统,可精准识别微米级裂纹。该系统通过柔性传感器布设在变桨轴承外圈关键位置,实时监测裂纹形成与扩展趋势,解决了传统检测手段难以发现早期裂纹的行业难题。某风电场48台2MW机组部署该系统后,成功预警并定位了30mm的裂纹,避免了潜在的结构失效事故。该技术适配新老机组,安装便捷,为风电运维提供了高效解决方案。电涡流技术的应用为风电行业提供了更精准的裂纹监测手段,有助于降低非计划停机风险和运维成本。该技术的成功部署验证了其在复杂工况下的可靠性,为风电机组的安全运行提供了重要保障。柔性设计和快速安装的特点使其具备广泛的适用性,为风电运维技术的创新树立了标杆。
【关键词】电涡流技术,变桨轴承,裂纹预警
【新 能 源】金风科技助力全国首个数据中心绿电直连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并网(2025-08-04)
【摘要】 8月4日,北极星风力发电网讯,全国首个数据中心绿电直连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中金数据乌兰察布数据中心低碳算力基地正式投运。金风科技为该项目提供26台GWH221-7.7MW陆上风电机组,总装机容量20.02万千瓦。项目通过风光发电、智能输电、并网直供和储能调峰等系统协同运行,实现能源供应与算力需求的动态匹配,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38.74%,每年可减少56.7万吨碳排放,并降低AI算力成本25%以上。金风科技的风电机组技术有助于提升数据中心绿电供应的稳定性和经济性。项目采用的高塔架、大叶轮机组和智能感知技术,显著提高了发电效率,同时满足数据中心对电力稳定性的严苛要求。这种“绿电+算力”的创新模式,为AI行业的高能耗问题提供了可持续解决方案,推动了新能源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
【关键词】绿电直连,源网荷储,算力降碳
【新 能 源】精准狙击“发热”痛点,风电变桨技术革新(2025-08-04)
【摘要】 8月4日,北极星风力发电网讯,阳光风能发布四象限变桨驱动器,解决大兆瓦风机轮毂过温问题。该技术通过IGBT模块整流实现能量回馈,替代传统制动电阻,显著降低轮毂温度风险。阳光风能还提出“四重保护机制”,提升变桨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国产变桨系统故障率已从200%降至5%,技术成熟度显著提升。阳光风能的四象限变桨技术有助于提升风电设备的安全性和发电效率。通过能量回馈设计,解决了大兆瓦风机轮毂过温的行业痛点,为风电大型化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国产变桨系统故障率的显著降低,体现了国内企业在核心技术领域的突破和进步。这种以技术创新驱动行业提质增效的模式,为风电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变桨系统,四象限技术,风电安全
【新 能 源】风电叶片内部裂纹预警产品“土星视界·风翼卫士海风版”发布(2025-07-16)
【摘要】 7月16日,北极星风力发电网讯,南京土星视界科技有限公司在第五届海上风电创新发展大会上发布土星视界·风翼卫士海风版产品。该产品基于声纹识别技术,通过部署声纹传感器和边缘计算单元,实现对海上风机叶片内部裂纹的早期预警。产品架构包括云侧、边侧和端侧,可7*24小时在线监测叶片状态,并通过人工智能算法诊断故障。海风版已通过高强度盐雾试验,并在两个海上风场试点运行。土星视界自2023年10月提出声纹识别技术路线以来,产品已在全国17个省份的50多个陆地风电场部署,适配主流风机机型,并与多家能源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土星视界·风翼卫士海风版的发布为海上风电叶片健康监测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声纹识别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提升叶片故障预警的精准性和时效性,减少非计划停机时间。
【关键词】叶片监测,声纹识别,海上风电
【新 能 源】我国首套抗浪型漂浮式海上光伏平台“黄海一号”实现“风光共平台...(2025-07-14)
【摘要】 7月14日,中国能源新闻网讯,我国首套抗浪型深远海漂浮式光伏平台——华能“黄海一号”近期完成“风光共平台”升级改造与调试,实现深远海“垂直轴风机+漂浮式光伏”融合应用。该平台由华能山东烟台电厂投资建设、华能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设计研发,2024年10月投入运行后,通过适海性试验验证了系统可靠性。升级后的平台加装了两台华能自主研发的“水滴型”垂直轴风机,开发了风光协同控制算法和融合监测系统,形成风光能源梯度利用综合平台。这一创新设计可延长发电时间、平滑电力输出,并提升单位海域能源产出效率。垂直轴风机与漂浮式光伏的协同设计优化了海域空间利用效率,展现了我国在海上新能源技术领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漂浮式光伏,风光共平台,深远海能源
【新 能 源】全球单机功率最大直驱型漂浮式风机下线(2025-07-11)
【摘要】 7月11日,中国能源网讯,由中国华能牵头、联合东方电气研制的全球单机功率和风轮直径最大的直驱型漂浮式海上风电机组在福建福清下线。该机组单机功率达17兆瓦,风轮直径262米,扫风面积约53000平方米,轮毂中心高度152米。其创新设计使机组在浮体倾斜角度更大时仍能持续发电,可抵御17级台风和24米高海浪,时间可利用率超99%。机组关键部件全部国产化,并突破漂浮式风电系统耦合仿真技术及高精度制造工艺。单机年发电量可达6800万度,满足约4万户家庭用电需求,下一步将在广东阳江海域示范验证。这一技术突破有助于推动我国深远海风电资源开发,为海上风电走向更深海域提供了可靠装备支撑。
【关键词】漂浮式风机,深远海风电,国产化
【新 能 源】中车能源研发风力发电机组高效智能散热系统(2025-07-08)
【摘要】 7月8日,中车能源讯,中车株洲所针对沙漠高温环境,为5MWD195风力发电机组研发了高效智能散热系统。该系统采用“风冷+水冷”双模式,通过多重过滤、智能百叶窗和精准温控技术,确保机组在70℃地表温度下稳定运行。该技术已在新疆铁门关风电场应用,有效提升风机在极端环境下的发电效率和可靠性。中车株洲所的散热技术为沙漠风电开发提供了重要解决方案,有助于突破高温环境对风机性能的限制。智能化的温控系统和多重防护设计显著提升了设备的耐用性和发电效率,为新能源在恶劣环境下的应用树立了标杆。
【关键词】风电机组,散热技术,沙漠风电
【新 能 源】全球首台40.5千伏4000安等级气体绝缘开关设备成功投运(2025-07-01)
【摘要】 7月1日,中国电力新闻网讯,6月28日,许继电气所属德理施尔公司自主研发的MISELA-40.5/4000-40气体绝缘开关设备在宁夏宁东绿科新能源有限公司现代煤化工产业绿电园区复合光伏项目330千伏输变电工程中成功投运。这是全球首台40.5千伏4000安等级气体绝缘开关设备的工程应用,标志着大容量气体绝缘开关设备领域的重大突破。该设备额定电流达4000安,负载容量240兆瓦,柜宽仅900毫米,满足1.1倍额定电流温升要求,相比同规格空气绝缘开关设备占地面积减少50%以上。MISELA-40.5/4000-40气体绝缘开关设备的成功投运展现了我国在新能源电力装备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设备的小型化设计和优异性能有助于提升光伏电站的电气布局效率,降低土地占用成本。研发团队突破绝缘和温升技术瓶颈,实现了产品可靠性与紧凑性的平衡,为新能源大规模并网提供了更高效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气体绝缘开关,光伏项目,技术创新
【新 能 源】中国一汽红旗氢燃料电池汽车项目取得重大突破(2025-06-24)
【摘要】 6月24日,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讯,中国一汽红旗氢燃料电池汽车项目近日通过氢耗与续驶里程关键试验,验证了其燃料电池系统的卓越性能。试验结果显示,红旗氢燃料电池系统在稳定性和能量管理精度上表现优异,且相比整备质量更小的竞品实现了15%的氢耗降低,达到行业领先水平。这一成果得益于红旗研发体系的两大优势:一是高效的技术转化能力,通过敏捷开发体系加速技术产业化;二是关键技术的自主可控能力,其燃料电池混合动力能量管理策略实现100%自主开发,为量产化应用提供了技术保障。此次突破标志着中国一汽已掌握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核心技术,未来将持续优化性能,巩固行业领先地位。
【关键词】氢燃料电池,能耗优化,自主可控
【新 能 源】晶澳科技创TOPCon组件转换效率新纪录(2025-06-11)
【摘要】 6月11日,晶澳科技讯,近日,晶澳科技DeepBlue系列n型TOPCon组件经国际权威认证机构TüV测试,转换效率达到25.5%,正面功率超过700W,由此一举创下n型TOPCon组件转换效率新纪录,这不仅是晶澳科技在n型技术领域深厚研发实力的体现,同时再度证明了TOPCon技术的巨大提效潜力。
【关键词】晶澳科技,TOPCon组件,转换效率
【新 能 源】白马湖实验室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同时刷新两项世界纪录(2025-06-10)
【摘要】 6月10日,中国能源网讯,近日,白马湖实验室联合苏州大学与新南威尔士大学,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同时刷新两项世界纪录,其中0.1cm2小面积电池效率高达27.3%,1cm2大面积电池效率达到26.9%;相关成果被国际权威期刊《太阳能电池效率表》(第66版)收录,展示出白马湖实验室在该领域的领先地位。
【关键词】天然氢,清洁能源,勘探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