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 筑】全球首套高原装配式智能建筑亮相西藏(2023-06-25)
【摘要】 6月25日,建筑培训网讯,近日,在第五届中国西藏旅游文化国际博览会上,中国铁建重工集团展示其自主研制的全球首套高原装配式智能建筑,填补了增压增氧建筑技术空白,助力改善高海拔人居环境。现场展示的两款高原装配式智能建筑,一款是面积150平方米的示范住宅,一款是长10.6米、宽2.4米、高3米的可移动房。铁建重工将该系列产品取名“高原空间站”,可用于高海拔住房、医疗、雪山露营、矿区办公等各种场景。“高原空间站”系列产品拥有100多项技术专利。如通过对室内空气环境进行实时监测与智能调节控制,实现恒压、恒氧、恒温、恒湿、恒静、恒洁,有效改善人体全身供氧情况,缓解旅居者急性高原病症,满足“生活在高原,居住在平原”的美好向往。在安全性能上,“高原空间站”采用了结构大承压、高效密封、出入压差平稳过渡等技术。如设置紧急泄压装置,实现60秒快速泄压、断电自动泄压、门窗自动开启;可抗9度地震、零下40摄氏度极寒,采用风光发电与绿色储能等。
【关键词】西藏,高源空间站,智能建筑
【建 筑】“破壁者”打通国产超大型盾构机全国产化“最后一公里”(2023-06-15)
【摘要】 6月15日,建筑培训网讯,近日,中交天和与中科院联合研制的我国首台超大型盾构机用主轴承——“破壁者”顺利通过专家组评审,标志着我国已完全掌握超大型盾构机用主轴承的自主设计、精密加工、安装调试、寿命预测等集成技术,具备进口替代能力,打通了国产超大型盾构机全国产化“最后一公里”。专家组一致认为,“破壁者”国产主轴承的各项指标达到了同类进口产品的先进水平,部分指标处于国际领先,对于盾构隧道和装备制造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为超大型盾构机装机应用奠定了技术基础。“破壁者”主轴承直径为8.01米,重60吨,是我国研制的首台直径最大、单体最重的盾构机用主轴承,可应用于直径16米级超大型盾构机。2021年4月,中交天和与中科院金属所签订战略协议,共同承担超大型盾构机主轴承研制任务,最终实现了国产首台直径8.01米大型主轴承的完全自主研制。
【关键词】中交天和,破壁者,自主可控
【建 筑】上海建工乡村住宅服务平台助力新时代乡村振兴(2023-06-07)
【摘要】 6月7日,建筑培训网讯,近日,上海建工四建集团“乡村住宅及生产设施服务平台研发与示范”课题通过验收,自主开发的乡村住宅及生产设施服务平台,不仅有了样板库,还可以自动生成农民自建房设计方案,乡村里的危房也能够被自动监控和识别。评审专家一致认可该课题形成的技术成果和应用成效,并建议推广到更多乡村,服务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以服务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为出发点,该平台面向乡村管理者、村民、工匠等群体,囊括了乡村三维数字地图、乡村住宅智能化设计、乡村基础设施智能监管、乡村危房AI识别、生产设施智能化管养等五大技术,具有乡村住宅设计方案自动生成、乡村住宅方案在线设计、智能深化设计与数字化管理、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智能监管、乡村危房智能筛查等五大功能,目前已经形成1000多套乡村住宅与生产设施产品库,在江西省永新县花汀村、福建省晋江市嘉排村、广东省佛山市西樵山岭西村等十几个村镇得到了示范应用,给村民们带去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关键词】上海建工,住宅服务平台,智能化设计
【建 筑】虚拟现实技术为工程建设插上“翅膀”(2023-05-26)
【摘要】 5月26日,建筑培训网讯,近日,在中建二局安装公司北京保利未来科技城项目北区机电安装工程验收现场,施工人员通过佩戴VR眼镜,很直观地看到隐蔽在墙体内的机电管线排布情况。保利未来科技城项目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建筑高度达147.5米,涵盖商务楼、办公楼、裙房,其外部呈“天空之城”建筑形态,建成后将成为北京市昌平区“第一高楼”、北京“轻都市”典范。据介绍,项目总建筑面积体量庞大,其中电气工程、给排水工程、采暖通风空调工程等隐蔽工程较多,在一定程度上给工程验收带来了困难。为解决这一问题,项目强化VR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对建筑物虚拟模型进行模拟和演练,积极利用VR虚拟展示的功能。施工人员佩戴上VR眼镜就能直观看到管线在隐蔽空间的排布,确保建筑机电管线的精确安装。此外,项目团队坚持小管让大管、有压管让无压管、排布考虑综合支吊架等7项管线排布原则,采用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对整层机电管线进行综合排布、路由深化,保证施工质量,满足控高要求,避免了返工浪费,推动项目智慧建造。
【关键词】保利未来城,VR验收,虚拟展示
【建 筑】国产最小直径快速铺顶机成功下线,将助力泰国天然气供应(2023-05-25)
【摘要】 5月25日,建筑培训网讯,近日,中国铁建所属铁建重工研制的国产最小直径(φ914毫米)快速铺顶机验收下线。此设备将出口并参与泰国曼谷天然气管道铺设工程,保障曼谷南部发电厂的天然气供应。泰国曼谷天然气管道铺设工程超小直径管道分多个长区间施工,管道直径仅Ф914毫米,最长区间长度达1千米,为大坡度V型纵曲线穿越施工,施工难度大,对设备可靠性及测控导向精度要求极高。为此,铁建重工攻克相关技术难题,研制出超小直径快速铺顶机,为工程的实施提供有力保障。整个验收过程采用线下及线上直播同步进行,泰国业主、总承包商和分包商在听取铁建重工对设备整体研发制造过程、生产质量控制等情况后,对主机测试、推管机试验等项目进行审验,对该设备性能和铁建重工强大的研发设计、生产实力给予了充分肯定,设备顺利通过验收。据悉,快速铺顶机由掘进机和推管机两大部分组成,利用掘进机进行隧道开挖,推管机夹住管道将其推入地层,实现隧道开挖、管道铺设同时进行。相比于传统的定向钻和顶管法,此工法施工效率更高、地质适应性更广、施工过程更安全可靠。
【关键词】铁建重工,快速铺顶机,超小直径
【建 筑】产业“上下游”就在厂房“上下楼”,工业上楼新业态在长沙兴起(2023-05-25)
【摘要】 5月25日,建筑培训网讯,近日,位于湖南湘江新区的同有科技存储系统及SSD研发智能制造基地项目首次采用大跨度盒式结构进行主体施工,该项目在百米高层建筑内叠合起一个个工业厂房,让制造业企业厂房“上楼”,一座“摩天工厂”正拔地而起。在桐梓坡西路麓谷妙盛产业园内,多家工业企业正开足马力忙生产。该厂房共3层,每层达8米,每平方米最大荷载达1吨,能充分满足重型工业上楼的要求;西侧建立了垂直货运通道,货车可搭乘电梯上楼运输卸货,真正实现“工业上楼”。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土地资源日趋紧张,“工业上楼”正在成为未来产业集聚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这种新模式不仅提高了土地使用率,还解决了产业配套问题,让厂房的“上下楼”变成产业的“上下游”。为助推“工业上楼”,长沙将围绕绿色新材料、数字新技术在招投标、工程计价、科技创新、技术评价、人才培育等领域的配套要求,推动部门协同,制定土地、规划、金融、科技等方面支持政策,形成从零散到整体的智能建造政策体系。
【关键词】长沙,工业上楼,集聚发展
【建 筑】国家建筑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中心在京揭牌(2023-05-19)
【摘要】 5月19日,建筑培训网讯,近日,国家建筑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中心(简称国创中心)揭牌仪式在中国建科总部举行。国家建筑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中心是我国“双碳”领域首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以中国建科作为牵头建设单位,联合中国绿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林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有限公司、清华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行业骨干企业共同建设,对于突破建筑绿色低碳领域技术瓶颈,整合建筑绿色低碳领域产业链创新资源,构建绿色低碳发展新格局,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国创中心的揭牌标志着中心运营发展步入正轨。据了解,中国建科将集聚各方力量,将国创中心建成共建共治、共享共进的科技创新平台,积极开展行业共性技术研发,构建新型科技创新机制体制,支撑建筑领域绿色低碳转型,以“本土化、人性化、低碳化、长寿化、智慧化”理念,攻关6大技术方向,在建筑全生命周期建立全链条联动体系,提供绿色-低碳-零碳-负碳等方向系列技术产品,产出一批高水平标志性科技成果,为积极打造我国建筑绿色低碳领域国家重要战略科技力量贡献智慧和力量。
【关键词】国创中心,建筑,低碳转型
【建 筑】长三角绿色科技示范楼建成,上海建工打造高标准绿色碳中和建筑(2023-04-17)
【摘要】 4月17日,建筑培训网讯,近日,由上海建工全产业链投资、策划、设计、建造、运维的长三角一体化绿色科技示范楼建成。长三角一体化绿色科技示范楼,位于上海市普陀区真南路822弄与武威东路交汇处西南侧,由上海建工旗下五建集团、园林集团、机施集团、装饰集团、安装集团、工程研究总院、建材科技集团、外经成套集团、新晃空调公司等单位历时两年建造完成。上海建工不仅集成应用成熟绿色技术,更积极研发创新绿色技术,如全生命周期碳中和、建筑运营零能耗并极致节水、高品质室内空气环境、建筑垃圾减量化运营等,绿色低碳在这栋楼得到了极致体现。“双碳”是国家战略,绿色化发展是建筑行业大势所趋,上海建工主动在科技创新领域跨前一步,不断学习、探索、实践,在这栋大楼外立面和楼顶安装高效的预制光伏板,146口地源井构成地源热泵系统,采用高效的建筑生态水循环系统,外立面开启幕墙保证室内自然通风,利用中庭导入阳光,地下车库用8个导光管系统引入自然光线减少照明能耗,开发了一套基于数字孪生的智慧运维平台等等,追求建筑卓越性能。
【关键词】长三角,绿色科技示范楼,绿色低碳
【建 筑】上海隧道股份以数字技术持续推动城市管理手段创新(2023-04-11)
【摘要】 4月11日,建筑培训网讯,近日,经过为期1年的试运行,由上海隧道股份数字集团打造的全国首个整合BIM、GIS、CAD技术的市政道路“前期规划协同管理平台”正式上线。已成功应用于上海市漕宝路快速路工程、S32公路立交工程、G15公路嘉金段工程、油墩港航道工程等20余个项目的前期规划。该平台通过多维信息集成、可视化分析、三维场景交互等手段,有效帮助管理人员快速发现潜在隐患,预先把道路施工对周边居民、单位的影响降到最低,全面辅助市政规划方案优化,切实提升决策效率和准确度。更直观——数字技术“集大成”。更高效——前期决策“全解答”。数字赋能——让前期规划更智慧、更经济。持续升级——2.0版本预计可于年内发布。在当前1.0版本成果管理、方案配置、方案展示、证照管理模块基础上,隧道股份数字集团将持续推动BIM、GIS等信息技术在市政道路工程前期规划阶段应用与发展,平台2.0版本将新增要素管理、证照库、企业级大屏、基础数据管理等模块,可全面透视市政道路规划细节,进一步强化前期各方协同,提升信息共享能级。
【关键词】上海隧道,数字技术,协管平台
【建 筑】首座“空中造楼机”亮相南京江北(2023-04-10)
【摘要】 4月10日,建筑培训网讯,近日,从南京市建委了解到,南京首座“空中造楼机”在江北新区完成首根结构立柱吊装。施工单位中建三局现场负责人介绍,这也是“空中造楼机”在南京首次亮相,用于加快项目150米塔楼建设。目前,造楼机3层核心筒和预埋件底座已完成施工,蓝色钢制网包围着开阔的钢制作业平台。据了解,“空中造楼机”提供全封闭的作业空间,既有施工作业层,又有工具房和控制室。在这里面,结构安装、钢筋绑扎、模板支设、混凝土浇筑等几大环节可以同步施工、接续完成,直到下一次顶升。此次吊装的立柱,既为“工厂”底座提供支撑,又是“爬升”的液压油缸。基于8根立柱组成的液压顶升系统,造楼机可以随着施工进度步步爬升。在“空中造楼机”下层将设置一座总控室,如同大脑,自动采集和分析位移及压力数据,及时控制纠偏,24小时“站岗放哨”。据了解,该造楼机将于本月完成全部安装,开始第一次爬升,助力江北新金融中心建筑“拔节生长”。南京已入选全国首批智能建造试点城市,“空中造楼机”等智能设备的应用,是南京市建筑业向工业化、智能化、数字化发展转型的缩影。
【关键词】南京江北,空中造楼机,全封闭作业
【建 筑】国内首台超大直径TBM/泥水单护盾双模盾构机“华隧奋进号”下线(2023-04-02)
【摘要】 4月2日,建筑培训网讯,近日,中国中铁旗下中铁工业和广东华隧建设联合研制的国内首台超大直径TBM/泥水双模盾构机“华隧奋进号”在顺德基地成功下线。这是中铁工业应对不同复杂地质条件盾构掘进施工的又一创新突破,为我国城市铁路隧道施工提出了新装备。“华隧奋进号”盾构机开挖直径达14.29米,整机总长约145米,总重约4250吨。设备融合了单护盾TBM+泥水平衡盾构两种模式,既具备泥水盾构机地层控制精度高、安全性强的特点,又兼具单护盾TBM掘进速度快的优势,能够同时保障安全、质量和进度目标。两种模式快速切换,能够灵活应对地下水位高、存在断裂带和节理密集带等不良地质条件施工。同时,该盾构机还搭载了4项针对性系统,可以为大坡度、长距离、连续下坡施工保驾护航。“华隧奋进号”盾构机为珠肇高铁圭峰山隧道掘进而“量身定制”。
【关键词】华隧奋进号,双模盾构机,快速切换
【建 筑】隧道股份上海隧道城盾隧安荣获首个地下空间抢险维保领域的“上海...(2023-03-31)
【摘要】 3月31日,建筑培训网讯,近日,隧道股份上海隧道城盾隧安编撰的国内首部《城市地下交通结构抢险及维保工程服务规范》正式发布,填补了行业标准的空白,为树立守护城市地下空间安全提供专业标准。同时,上海隧道城盾隧安也成功荣获“上海品牌”认证,成为首个地下空间抢险维保领域的“上海品牌”。上海隧道城盾隧安通过全国化布局将“上海服务”惠及全国各地,通过国内六个城市建立的应急抢险基地辐射周边城市,形成“2+24小时”应急救援响应机制,先后在全国13个省市、26个城市完成700余次应急救援任务,维保线路36条、累计维保里程达1500公里。因优质的服务品质,上海隧道被7个城市委办、业主授予“应急抢险队”称号的企业。上海隧道城盾隧安以地下工程应急救援抢险、地铁运营结构维保、隧道综合整治大修三大服务业务为核心,同步衍生出城市更新、地铁保护区施工、隧道综合大运维三大拓展服务业务。切合市场需求提供定制化专业服务,为拓宽国内行业服务模式提供参照。上海隧道城盾隧安持续拓展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与业界前沿装备的研发,研发应急抢险管控平台APP,第一时间掌握隧道状况核心数据,构筑完善的全国联动应急抢险维保体系,塑造国内地下空间抢险维保行业顶尖服务品质。
【关键词】隧道股份,抢险维保,管控平台APP
【建 筑】全国首个,设计建造全流程“一键生成”(2023-03-21)
【摘要】 3月21日,建筑培训网讯,近日,在全国首个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建造项目——位于洪山区的湖北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项目现场,关于建筑行业“数字建造”的多个流程展示,令到场的参观者纷纷拿出手机拍摄留存,记录下行业最新技术前沿成果。湖北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是全国首个采用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打造的建筑工程,是湖北省数字试点工程,由中南建筑设计院牵头总承包,联合中建四局成立技术工作组,开展平台建设与应用工作。中建四局项目总工王康介绍,整个建筑的总用钢量达数千吨,涉及建筑内部的多处承重结构部位。以装配式钢结构施工为例,“建筑数字模型”直接“一键生成”钢结构加工车间机代码,“打印”出来的钢构件与设计需求“完美匹配”。省去传统钢结构深化设计及人工翻译机代码的繁琐工序。经由“建筑数字模型”产生的“施工方案模拟动画”,让工人直观了解,一看就懂。
【关键词】湖北,应急中心,建筑数字模型
【建 筑】中建一局三公司试点“零碳建筑”(2023-03-10)
【摘要】 3月10日,建筑培训网讯,近日,随着最后一根钢梁缓缓上升,精准就位,顺利吊装完成,由中建一局集团第三建筑有限公司承建的中建学府印悦项目17地块零碳“托老所”钢结构圆满封顶,“托老所”整体雏形初现,为完成节点工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标志着项目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本项目位于北京市房山区拱辰街道长虹东路与阳光南大街交汇处,总建筑面积102050.34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积60680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41370.34平方米,共12栋单体建筑1栋配套楼。其中配套建筑“托老所”采用零碳设计,该建筑是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为设计主导,建成后可作为社区活动中心、老年大学使用,是国内首批“零碳建筑”试点工程,采用主动+被动设计理念使室内实现舒适环境,并达到运维阶段碳排放为零的效果。项目自开工建设以来就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项目部本着精益求精建设精品工程,统筹安排项目管理工作,各项工序精密衔接,各工种交叉施工,形成大干快上的局面。在建设过程中加强外部协调,优化结构设计,调配优势资源,加强施工组织,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以饱满的激情、昂扬的斗志,做好做实过程施工。
【关键词】中建一局,零碳建筑,零碳排放
【建 筑】十七冶获第七届建设工程BIM大赛多项荣誉(2023-03-10)
【摘要】 3月10日,建筑培训网讯,近日,中国建筑业协会公布第七届建设工程BIM(建筑信息模型)大赛结果,十七冶荣获一类成果1项、二类成果1项、三类成果2项。获评一类成果的是《BIM技术助力兰州奥体中心一场三馆项目智慧建造》。其重点展现了十七冶以卓越的智慧建造和钢结构技术、匠心打造超大无柱空间的钢铁“花瓣”、树立智慧精品场馆新标杆的风采。大型场馆工程具有工期紧、体量大、多专业交叉、造型复杂、施工组织及管理难度大等特点。该项目团队通过开展探索数字化、智能化在工程中的深度应用及科研专题研究,以专业性、创新性、实用性的科技攻关支撑起精品场馆的建设,在关键技术、关键装备、关键材料领域取得新突破,也为行业自主创新、技术进步起到了引领作用。获评二类成果奖项的是《中冶集团西北区域总部项目施工BIM技术应用》。该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合理运用BIM技术进行辅助方案编写、重难点施工工艺模拟、机电管线优化、图纸审查、二次结构施工、装饰装修排布等方面的应用,达到了提高工程质量、缩短工期、节约成本的目的。获评三类成果奖项的是《BIM技术助力兰州生态创新城科创大道道路及综合管廊新建工程数字化转型及精细化管理》《BIM施工深化助力北京古月佳园装配式住宅项目低碳建设》。其中北京古月项目利用BIM技术减少施工中的返工浪费,分部分项工程质量一次验收合格率达100%,从材料控制、能源节约、工艺优化等各方面强化减碳措施,共减少碳排放量近60吨,获评北京市绿色工地,完成工程低碳建设目标,为提升数字化智慧化建造水平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关键词】十七冶,BIM大赛,智能建造
【建 筑】中铁四局新技术获中国工程建设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23-02-27)
【摘要】 2月27日,建筑培训网讯,近日,2022年度中国工程建设科学技术奖颁奖大会在成都召开,由中铁四局联合浩吉铁路股份有限公司、中铁装备、西南交通大学等单位完成的《超大断面山岭隧道马蹄形盾构法建造关键技术》荣获中国施工企业协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中铁四局等研发的超大断面山岭隧道马蹄形盾构法建造关键技术依托蒙华铁路(现浩吉铁路)白城隧道工程。通过近4年“产学研用”协同攻关,探明了超大断面马蹄形管片结构承载机理和破坏特征,创新设计了不同埋深多曲率7+1分块马蹄形管片结构形式,研发了超大断面马蹄形盾构掘进控制关键技术,形成了超大断面马蹄形盾构法建造成套技术,填补了工程界在超大断面马蹄形盾构法山岭隧道修建方面的空白,实现了山岭盾构法隧道由圆到非圆的突破,成为隧道技术进步的里程碑。
【关键词】中铁四局,马蹄形,盾构法建造
【建 筑】中国中铁研制的全球直径最大硬岩掘进机“高加索号”掘进突破5千...(2023-02-16)
【摘要】 2月16日,建筑培训网讯,近日,在服务于“一带一路”的重点交通建设项目——格鲁吉亚南北走廊Kvesheti-Kobi公路隧道工程中,中国中铁旗下中铁工业、中铁隧道局共同研制的全球直径最大全断面硬岩掘进机“高加索号”掘进突破5000米大关,掘进总量达56.4%,项目掘进任务完成过半。“高加索号”硬岩掘进机开挖直径15.08米,整机长182米,总重3900吨,最大装机功率9900千瓦。研发团队首次在硬岩掘进机上采用了同步掘进拼装技术,并配备了主动铰接、双向旋转刀盘、双速减速机等针对性设计,能够实现主机姿态的精确调整和不良地质条件下的快速脱困,确保设备高效掘进施工。格鲁吉亚南北走廊KK公路项目主隧道区间全长9068米。自2021年9月,“高加索号”硬岩掘进机始发掘进以来,中铁隧道局团队科学管控、合理组织,克服了土层软弱、有毒有害气体突涌、地下水发育等不良地质,以及高寒地区环境恶劣、冬季施工周期长、物资稀缺等不利条件,取得了硬岩掘进机日进尺20米、单月进尺420米的佳绩。据了解,南北走廊公路是连接俄罗斯与格鲁吉亚等高加索地区国家的重要通道,线路中部古多里山区冬季降雪量大、雪崩频发,容易造成道路交通中断。新建南北走廊KK公路项目隧道从古多里山脊底部穿过,建成后,将彻底解决山区冬季交通中断问题,有效保障当地生产生活物资运输与人员快速通过。
【关键词】中国中铁,高加索号,硬岩掘进机
【建 筑】南京市工程建设项目BIM标准化建设入选全国示范案例(2023-02-14)
【摘要】 2月14日,建筑培训网讯,近日,南京市BIM(建筑信息模型)助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提质增效案例入选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发布的2022年度标准化支撑政府数字化转型典型实践50强案例。一是共享式构建体系。区分对象、级别、范围三种维度,构建涵盖基础、通用、专用3层14类的城市工程建设项目标准体系,发布城市工程建设项目BIM系列标准10余项,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各环节标准统一、信息传导和部门协同。二是智能化开展审查。建立云端审查审批系统共享,工程建设项目BIM报建规划、设计方案实现人审变机审,全市完成83个工程建设项目BIM规划报建(含74个建筑工程、9个交通市政工程),规划许可总建筑面积超800万平方米。三是先行性彰显效益。全国首次实现基于BIM技术工程建设项目三维审查审批,指导全国的工程建设项目信息模型规划报建,被《中国自然资源报》头条报道。自2021年3月实施以来,已向全国3个省级党政代表团、9个省厅级主管部门、30余家城市单位、10余所高校介绍BIM建设成果,覆盖全国21个省。
【关键词】南京,BIM,共享式构建
【建 筑】上海建工着力数字化建造,AI算法施工方案智能生成云平台“上岗”(2023-02-13)
【摘要】 2月13日,建筑培训网讯,近日,由上海建工四建集团自主开发的“施工方案智能生成云平台”成功上线,这款建筑施工领域的AI产品有着自己的看家本领——可以自动生成施工机械设备方案,目前已经自动生成50多本方案,在张江实验室研发大楼、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东院妇科肿瘤临床诊疗中心及科教综合楼等重点项目成功“上岗”。施工方案智能生成云平台及相应软件基于VUE技术,应用主流SpringBoot框架,利用数据检索与语义相关性算法,搭建了施工机械设备方案智能生成框架,建立了施工机械设备方案AI动态模版库。和传统人工撰写方式相比,施工方案智能生成云平台及相应软件有4大优势。首先,自动生成方案不需要二次编辑,内容和格式均满足施工方案的相关规定与要求,可直接用于方案审核、施工交底等后续工作。其次,只需要人工输入少量关键语义与数据信息,全过程耗时3-5分钟,就可自动同步生成两种文件格式(WORD与PDF)方案。第三,自动提取关键语义信息,自动校核关键计算参数,提供自审核界面,保证软件输入信息的准确性;同步开发了软件信息管理平台,协助技术管理人员统筹管理施工方案编制工作。最后,实现方案自动存档、模糊检索与分级检索,为项目技术员查询相关方案资料提供便捷的检索工具。
【关键词】上海建工,AI算法,智能生成
【建 筑】中建海龙科技加快MiC建筑技术应用,助推行业转型升级(2023-01-16)
【摘要】 1月16日,建筑培训网讯,近日,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以下简称“中施企协”)公布,在“2022年工程建设十大新技术”中,中建海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建海龙科技”)自主研发的“模块化集成建筑(MiC)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成功入选。中建海龙科技创新研发MiC模块化集成建筑体系,在设计阶段将建筑拆分为模块单元,工厂内高效完成模块的结构、装修、水电、设备管线、卫浴设施等所有施工工序,在现场通过可靠连接技术快速组合拼装成建筑整体,实现了“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作为先进的建筑工业化生产建造方式,中建海龙科技MiC技术成果经院士专家组鉴定,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国际领先水平,对建筑业转型升级具有重大意义。中建海龙科技针对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两种模块化集成建筑,从节点设计、制作工艺、施工方法和集成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取得多项创新成果。同时,中建海龙科技依托MiC技术获得多项成果,包括专利、软件著作权、企业工法、企业标准图集、深圳市地方标准等,并获得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境外工程)等9项奖励。近年来,随着MiC模块化集成建筑在国际上广泛应用,国内建筑行业应用MiC技术的进程亦不断提速。未来,中建海龙科技将通过MiC快速建造模式的推广应用,以智能建造和数字化技术为切入,持续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
【关键词】中建海龙,MiC,模块化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