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 品】研究揭示日粮中添加黄芩苷可改善哺乳期犊牛生长性能和健康(2023-02-27)
【摘要】 2月27日,食品伙伴网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反刍动物营养与饲料创新团队研究揭示了在代乳粉中添加黄芩苷提高了哺乳期犊牛血清抗氧化、抗炎和免疫功能,降低了腹泻程度,改善了犊牛健康和生长性能。黄芩苷是一类具有生物活性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抑菌、抗氧化和抗炎等生物活性。该研究以哺乳期犊牛为研究对象,通过在代乳粉中添加不同剂量黄芩苷,首次评估了黄芩苷对犊牛生长和健康的影响,结果显示10 mg/kg BW的黄芩苷显著提高了犊牛血液抗氧化、抗炎和免疫功能,未饲喂黄芩苷的犊牛发生腹泻和实施治疗次数分别是饲喂黄芩苷犊牛的2.2倍和1.9倍。研究结果为合理使用植物提取物促进犊牛高效健康养殖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犊牛健康,黄芩苷,健康养殖
【食 品】接近完整的白菜基因组揭示着丝粒快速进化特征(2023-02-17)
【摘要】 2月17日,食品伙伴网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分子育种创新团队研究获得接近完整组装的白菜基因组,揭示白菜着丝粒的快速进化特征。白菜是世界上栽培历史最悠久的蔬菜作物之一,是我国栽培面积最大的叶用蔬菜。作为芸薹属作物中第一个完成基因组测序的物种,白菜参考基因组为白菜作物的基因组研究和遗传改良奠定重要基础。但是,目前的白菜参考基因组仍然存在几百个缺口,其10条染色体的着丝粒结构组装均不完整。该团队利用三代测序技术,获得接近完整的白菜基因组。该基因组填补了白菜基因组中绝大多数缺口,完成了8条染色体从端粒到端粒的完整组装,仅有2条染色体仍存在一个缺口;该基因组是目前组装最为完整的白菜基因组。研究还发现,着丝粒区域长末端重复序列的平均插入时间为14万年,显著晚于泛着丝粒区域,表明白菜的着丝粒区域经历着快速进化。
【关键词】白菜,着丝粒,进化特征
【食 品】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科所克隆小麦分蘖调控新基因并解析其分子机制(2023-02-16)
【摘要】 2月16日,食品伙伴网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小麦基因资源发掘与利用创新团队克隆了小麦分蘖调控新基因TN1,并揭示了其通过影响脱落酸(ABA)合成及信号转导路径调控小麦分蘖的分子机制,为小麦株型改良提供了重要基因资源与理论支撑。研究团队前期构建了以偃展4110、济麦22、淮麦33和Fielder为遗传背景的小麦甲基磺酸乙酯(EMS)突变体库,包含3万余份突变体。研究人员从偃展4110突变体库中筛选到的一个少分蘖突变体tn1,并克隆到分蘖调控新基因TN1,该基因编码一个含有四个跨膜结构域的膜蛋白。实验表明,一个保守氨基酸的替换突变(Ala125Thr)是导致tn1突变体分蘖芽的伸长受到抑制从而表现出少分蘖表型的原因。进一步研究发现,tn1突变体的茎基部和分蘖芽中ABA合成关键基因的转录水平及ABA含量均显著增加;同时,TN1与ABA受体TaPYL存在物理互作,并且能够显著抑制TaPYL与其下游ABA信号转导关键蛋白TaPP2C之间的物理互作。综上所述,该研究揭示了分蘖调控基因TN1通过影响ABA合成和信号转导途径促进小麦分蘖芽伸长的分子机制。分蘖不仅是决定小麦产量的核心要素之一,也是小麦株型建成中的一个重要科学问题,因此,克隆小麦分蘖调控基因,解析其分子机制和遗传网络,不仅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对小麦株型改良和分子设计育种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小麦,分蘖,基因调控
【食 品】中国热科院在高浓度琼脂糖凝胶制备及应用方面取得新进展(2023-02-16)
【摘要】 2月16日,食品伙伴网讯,近日,中国热科院生物所蛋白质组学研究团队在高浓度琼脂糖凝胶制备及应用方面取得新进展,开发出一种分离低分子量核酸和蛋白质的高浓度琼脂糖凝胶制备和电泳方法。通过该方法可制备浓度高达14%的琼脂糖凝胶,分离相差2-bp或2-nt的DNA片段和实现植物复杂蛋白质的高分辨率分离。核酸和蛋白质的凝胶分离一直是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重要组成,但低/中浓度琼脂糖凝胶电泳对于低分子量核酸和蛋白质的分离达不到聚丙烯酰胺凝胶(PAGE)的高分辨率。针对这一难题,本研究团队利用高温高压制备了充分溶解的高浓度琼脂糖凝胶(HAG),发明了一种简单易操作的灌胶塑料盒灌制黏稠的HAG垂直凝胶,并改进了适合小分子量核酸和蛋白高浓度琼脂糖电泳(HAGE)的缓冲液条件,可有效分离在10-100bp范围内相差2-bp或2-nt的DNA片段,在10-200kDa范围内实现植物复杂蛋白质的高分辨率分离。HAGE不仅达到了媲美PAGE的小分子量核酸蛋白分离效果,而且制备过程中也不涉及危险化学试剂;更为关键的是HAGE可以应用于一些PAGE较难应用的研究,如In-Gel Western blot和蛋白凝胶回收。该方法的建立为植物蛋白质分离鉴定等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撑。
【关键词】琼脂糖凝胶,植物蛋白质,分离鉴定
【食 品】粳型杂交水稻新品种首次通过国外审定(2023-01-11)
【摘要】 1月11日,科技日报讯,近日,从湖北省科技厅获悉,由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游艾青领衔的水稻育种团队选育的杂交稻粳两优202/181在非洲布隆迪共和国通过审定。这是我国首个通过国外审定的粳型杂交稻品种。布隆迪位于非洲中东部赤道南侧,全国平均海拔1600米,国家收入的70%来自农业,水稻为布隆迪主要粮食作物。其原水稻品种种子纯度不高,存在植株高矮不齐、茎秆柔弱、抗病性差、产量低下等问题。游艾青团队选育的新品种采用分子标记筛选和花药培养结合的育种技术,具有高产、耐寒、抗稻瘟病及白叶枯病等优点,在云南高海拔地区的多点示范中表现优异,亩产量可达800公斤以上,适合推广种植的海拔高度最高可达1850米。经中国驻布隆迪高级农业专家组层层筛选后,杂交稻粳两优202/181进入布隆迪高海拔区域试验种植,实验表明,其比当地主栽品种每亩可增产200公斤以上,产量近乎翻倍,增产潜力巨大,引起当地政府重视。杂交稻粳两优202/181通过审定后,将在布隆迪大面积推广应用,可有效解决当地水稻产量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等瓶颈问题,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提供中国方案,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关键词】杂交水稻,新品种,国外审定
【食 品】科研人员研发生菜“去苦增甜”品质提升新方法(2023-01-09)
【摘要】 1月9日,食品伙伴网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与国外科研单位合作,创新一种采前连续补光-断氮耦合调控方法,成功实现生菜“去苦增甜”与品质提升。生菜富含维生素和抗氧化物,具有低卡、低脂、高纤维等特征,备受国内外消费者青睐。长期以来,部分生菜品种苦味较重、口感不佳,限制了这类蔬菜的消费。该科研团队采用采前连续补光及断氮处理,处理3天后生菜硝酸盐含量降低74.1%、莴苣苦素、山莴苣苦素含量降低44.1%、可溶性蛋白含量提高41.6%、总多酚含量提高55.8%以上,可溶性糖含量提高至4770毫克/100克鲜重以上,而且不影响生菜产量。同时,体外消化实验结果表明,采前补光及断氮处理过的生菜能在口腔消化阶段释放更多的蔗糖和更少的莴苣苦素与山莴苣苦素,显著提升生菜的口感品质。目前,该方法已在北京、上海等多家蔬菜工厂化生产企业应用。
【关键词】生菜,品质提升,去苦增甜
【食 品】研究发现调控牦牛骨骼肌能量代谢的分子机制(2023-01-06)
【摘要】 1月6日,食品伙伴网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牦牛资源与育种创新团队发现了参与调控牦牛骨骼肌能量代谢和肌纤维类型转换的关键候选基因、调控因子及信号通路,为牦牛肉品质性状的遗传改良提供了重要参考。动物的骨骼肌由多种类型的肌纤维组成。研究表明,肌纤维类型与肉色、酸碱值、剪切力和肌内脂肪含量等肉品质性状密切相关。目前对于牦牛肌纤维类型形成及转换的分子调控机制尚不明确。科研人员对牦牛氧化型肌纤维为主的股二头肌和酵解型肌纤维为主的腹外斜肌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共鉴定到1436个差异表达基因,1172个差异表达长链非编码核糖核酸和218个差异表达环状核糖核酸,进一步分析发现,差异表达长链非编码核糖核酸和环状核糖核酸调控的靶基因主要参与骨骼肌能量代谢相关的信号通路。研究还构建了与骨骼肌能量代谢和肌纤维类型转换相关的分子调控网络,为解析牦牛肉品质性状形成的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牦牛,骨骼肌,能量代谢
【食 品】中国热科院在咖啡抗锈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2023-01-06)
【摘要】 1月6日,食品伙伴网讯,近日,中国热科院环植所热带粮食与特色作物病害研究团队在咖啡抗锈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首次报道了大粒种咖啡(Coffea liberica)转录组并发现苯丙氨酸裂解酶基因的表达与咖啡抗锈机制密切相关。由咖啡驼孢锈菌(Hemileia vastatrix)引起的咖啡锈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已成为制约咖啡生产的重要植保问题。在目前主要用于商业栽培的小粒种咖啡(Coffea arabica)、中粒种咖啡 (Coffea canephora)、大粒种咖啡中,大粒种咖啡抗锈性较强,解析其抗锈机制对选育抗锈咖啡新品种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团队通过二代测序技术组装了大粒种咖啡转录组,共获得55446个转录本,选取其中的单拷贝基因构建了咖啡属物种极大似然进化树,发现大粒种咖啡与中粒种咖啡亲缘关系较近。同时,鉴定出咖啡属物种的苯丙氨酸裂解酶基因(PAL),发现其在大粒种咖啡、中粒种咖啡中表达水平较高。表达分析表明,锈菌侵染后,PAL基因在小粒种咖啡抗锈品种HDT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感锈品种Caturra,表明其与咖啡锈病抗性密切相关,为咖啡抗锈品种的选育提供了重要参考。
【关键词】咖啡,抗锈机制,基因表达
【食 品】华中农业大学揭示微生物与水稻互作降低重金属镉含量新机制(2022-12-21)
【摘要】 12月21日,食品伙伴网讯,近日,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农业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环境微生物课题组发表了关于微生物与水稻互作降低稻米镉含量的最新研究成果。镉是引起粮食减产的主要金属之一,其具有高溶解性及高迁移性,易被植物吸收和积累。近年来农田土壤镉污染修复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微生物参与了水稻对土壤中镉的吸收,然而微生物如何影响水稻对土壤镉吸收及解毒的分子机制并不清楚。课题组发现了当肠杆菌和丛毛单胞菌共同培养时,可以将溶液中的镉离子沉淀并完全去除。将这种混合菌剂应用于镉污染水稻盆栽实验中,该混合菌剂可以有效钝化土壤中的镉,减少水稻对镉离子的吸收,使稻米中镉含量显著下降。采用原位杂交和扫描电镜分析,发现两株菌可以在水稻根部定殖,并进入水稻根部的维管组织和细胞间隙。水稻转录组学分析表明,两株菌通过激活水稻中的超敏反应和防御感应系统来增强水稻对镉的抗性。此外,两株菌产生的代谢产物琥珀酸和苯丙氨酸可以激活水稻根部镉结合蛋白和镉外排蛋白的表达,抑制镉摄入蛋白的表达,从而减少水稻中镉的含量。该研究发现了一种新的菌植互作降低水稻镉吸收的现象并阐明了其机制,其研究结果为菌植互作在镉污染修复中的重要作用揭开了新的一页,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应用潜力。
【关键词】水稻,微生物,镉含量
【食 品】武汉植物园在LEA蛋白调控莲子发育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2022-12-15)
【摘要】 12月15日,食品伙伴网讯,莲子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滋补、食药两用的佳品,具有健脾养胃,降血压、调节血糖和凝神静气等功效。莲子是莲的种子,具有广泛的经济价值,近年来子莲产业发展迅速,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日,武汉植物园莲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学科组联合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发表研究论文,通过对莲中LEA蛋白进行系统分析,揭示了其参与调控莲子发育过程的潜在功能。晚期胚胎发育丰富蛋白(Late embryogenesis abundant protein,LEA)是一类逆境胁迫响应蛋白,能够参与保护大分子和细胞结构,增强植物对非生物胁迫的耐受性。研究者在莲属(亚洲莲和美洲黄莲)中共鉴定到57个LEA蛋白,并对其理化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鉴于LEA蛋白结构高度无序性,及其在行使功能期间构象的变化,研究者对所有蛋白的无序性以及二级结构进行了预测,并对不同亚组的保守结构域中的潜在α-螺旋进行了重现。进一步分析发现,在亚洲莲LEA基因启动子区域鉴定到大量参与到了植物发育以及逆境响应过程的顺式作用元件,同时结合本研究组前期发表的转录组数据,研究者推测NnLEA基因可能参与调控莲子发育过程。qRT-PCR结果表明,NnLEA基因随子叶和莲子心发育显著上调表达,特别是在莲子脱水成熟阶段优势表达。因此研究者认为NnLEA基因在莲子心的发育及种子干燥脱水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种子成熟后脱水对于种子的携带,运输和长时期储存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揭示了LEA蛋白在莲子发育和干燥脱水过程中的潜在功能,为后期揭示LEA蛋白调控莲子脱水和长寿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莲子,蛋白调控,长寿机制
【食 品】哈尔滨推广粳稻新品种,助农增收超亿元(2022-12-14)
【摘要】 12月14日,科技日报讯,从哈尔滨市科技局获悉,该局坚守藏粮于技、藏粮于地原则,推进科研与生产、品种与市场有机深度融合,争取中央引导地方资金100万元,分别支持哈粳稻系列、东北农业大学“唯农105”两个东北粳稻品种研发推广,从源头上叫响哈尔滨大米品牌,助力农民增收。据统计,哈粳稻系列品种2022年在哈尔滨市的延寿县、巴彦县、尚志等九区九县,以及绥化市、佳木斯市、齐齐哈尔市、鹤岗市、七台河市等地区,建立了20余个哈粳稻新品种推广示范基地,在黑龙江省范围内累计推广50万亩,为农户增收1.1亿元左右。哈粳稻系列品种结合前氮后移优化施肥技术,开展专属品种配套专属栽培技术集成示范,示范品种田间表现优异,整齐度较好、熟期适宜、无倒伏及病虫害发生,丰产性突出,各示范基地喜获丰收。其中,哈粳稻6号在延寿、巴彦县订单推广2.5万亩。今年秋收测产,平均560公斤/亩,比普通水稻高0.26元/公斤,每亩增收150元左右,农民增收约375万元。另一个品种唯农105是东北农业大学2021年审定的新品种,适宜于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种植。该品种高产稳产,出米率高,食味品质优良。2022年建立了1个百亩片的高产示范区、3800亩的原种繁殖田、4000亩的优质大米生产田,在五常市、阿城区合计推广种植15万亩,按照唯农105生产试验增产幅度计算,增收稻谷700吨,新增经济效益超过2000万元。
【关键词】哈尔滨,粳稻,新品种
【食 品】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等在甘薯抗虫遗传基础解析方面取得进展(2022-12-09)
【摘要】 12月9日,食品伙伴网讯,甘薯重要的经济作物。作为我国的特色农产品,甘薯既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底线作物,也是精准扶贫的优势作物。甘薯小象甲是甘薯种植危害最大的害虫,也是重要的检疫性害虫,通过啃咬叶蔓、蛀食薯块等,在种植期和薯块储存期均造成危害,并影响甘薯的产量和食用品质。甘薯小象甲在亚洲薯区和非洲薯区较为严重,防范不当易导致绝收,给甘薯生产带来经济损失。在我国南方,甘薯种植区一年可多代发生且世代重叠,因气候变暖,近年来已扩散至长江流域种植区,呈逐年扩大趋势。目前,尚无甘薯小象甲的有效抗性资源,而采取大量施用农药等化学防治,致使生产成本增加以及环境污染与食品安全等问题。因此,发掘甘薯自身的抗虫基因资源,开展抗性分子机制研究,促进抗虫技术开发和抗性品种选育,是解决甘薯小象甲虫害最为经济环保且可持续的发展方向之一,也是当前甘薯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侯兴亮带领的植物发育与品质调控研究团队,聚焦甘薯重要性状遗传基础与高效精准育种技术的研究。由于甘薯小象甲抗性的研究基础薄弱、甘薯抗虫资源多样性不高,导致抗虫机制研究进展缓慢,有“薯道难”之称。面对这一问题,侯兴亮团队与广东海洋大学合作,多年来在虫害流行严重的华南地区搜集不同的甘薯材料,并进行抗虫评价。该研究创制的种质在显著提高抗性的同时并未降低品种原有产量和品质,推进了甘薯小象甲抗性种质开发利用的研究。研究显示,奎尼酸及其衍生物在甘薯的内源浓度下不具有对人体的药理毒性,且在自然环境中不易残留,同时,含有高水平奎尼酸的天然抗虫变异品种抗虫性强大,展示出有潜力的、兼具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的农业抗虫方案。该研究不仅首次克隆了甘薯天敌害虫的天然抗性基因,而且揭示了其下游天然抗虫物质的调控机理,为甘薯小象甲田间防治手段提供了新方向和新思路,对推进高产优质多抗的甘薯分子育种,促进特色高值生态农业关键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带动甘薯产业的良性发展和农民增产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甘薯,虫害,抗虫基因
【食 品】研究解析当归高质量基因组并解释香豆素合成进化机制(2022-11-23)
【摘要】 11月23日,食品伙伴网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经济作物全基因组设计育种创新团队发布首个伞形科药用植物当归染色体级别参考基因组序列,并揭示了香豆素类化合物合成和进化机制,为伞形科植物进化提供了新见解。当归是伞形科草本植物,具有润肠通便、补血活血、调经止痛之功效。然而当归的全基因组尚未被报道,限制了其遗传发育、药材品质以及分子育种的研究。研究人员对当归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和组装,基因组大小为2.37Gb,组装完整率为98.6%,共注释得到43202个基因。首次发现当归与伞形科植物水芹大约在2770万年前发生分化,并经历一次芹亚科特有的全基因组加倍事件,初步解释了当归基因组的进化规律。同时,筛选得到当归中简单香豆素合成和调控的关键基因,为香豆素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提供了新的思路,并为加快香豆素类化合物的遗传学研究和医学应用提供了基础。
【关键词】当归,基因组,香豆素
【食 品】茶树根际微生物挖掘和利用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2022-11-23)
【摘要】 11月23日,食品伙伴网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茶树生态栽培创新团队在茶树根际微生物的挖掘和利用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本研究分析了不同地理位置(杭州和嵊州)的两个茶树品种“龙井43”和“中茶108”的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结果表明,茶树品种和土壤理化性质均会影响茶树根际微生物丰度。通过比较根际微生物群落的beta多样性和物种丰度,证明茶园土壤理化性质比茶树品种对根际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具有更显著的影响。同一茶树品种在不同茶园间的根际微生物存在更多的互作节点,表明不同茶园位置可能是影响根际微生物互作网络的重要因素。丛枝菌根真菌在“中茶108”的根际中丰度较高,且定殖率要显著高于“龙井43”,说明枝菌根真菌可能是提高茶树抗病性的一种根际有益微生物。本研究为茶树根际微生物结构与功能解析以及科学利用茶树根际有益微生物进行茶园病害的绿色防控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茶树根,微生物,功能解析
【食 品】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科所研发新一代遗传育种智能模拟平台(2022-11-14)
【摘要】 11月14日,食品伙伴网讯,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生物信息学及应用创新团队自主研发了新一代模块化遗传育种智能计算机仿真模拟Blib平台,为作物育种方法和育种流程的比较和优化、生物信息和遗传大数据的有效育种利用、分子设计育种和全基因组选择等领域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实用的模拟预测和决策支持计算机工具,相关研究结果已经获得国家版权局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研究人员构建了一个适合于所有二倍体物种(或减数分裂行为与二倍体相似的多倍体物种)的通用计算机仿真模拟平台,称之为Blib。平台能够处理目前已知的所有遗传模型,包括细胞质信息、细胞核基因组信息、加性-显性-上位性效应模型、遗传连锁、突变、雌雄配子育性等;可以模拟产生各种类型的遗传和育种群体,包括自交群体、杂交群体、随机交配群体、无性系繁殖群体;有选择群体、无选择群体等等。基于Blib平台,开发了适宜于特定物种、特定育种方法、特定遗传现象的各种应用程序和模块,进而模拟优化遗传育种方法,对特定亲本杂交后代的表现进行预测。这些模块能够将大量的遗传信息与育种家的育种需求结合起来,供育种家在开展田间试验之前模拟预测不同的杂交和选择方案,比较不同育种方法的优劣,设计最优的育种亲本和育种方案,育种过程中获得实时决策,最终实现遗传研究、分子设计与传统育种的有机结合。Blib平台及其应用模块为即将到来的基于大数据和智能化决策的育种4.0时代提供必不可少的技术支撑。
【关键词】遗传育种,智能模拟平台,技术支撑
【食 品】中国热科院研究揭示了香蕉淀粉降解关键酶基因作用机制(2022-11-11)
【摘要】 11月11日,食品伙伴网讯,近日,中国热科院生物所和三亚研究院香蕉遗传改良团队研究揭示了香蕉淀粉降解关键酶基因作用机制。香蕉是典型的淀粉转化型果实。采收时高淀粉,采后成熟过程中迅速降解并转化为可溶性糖,最终形成风味品质。这个过程受基因、环境因子等多种因素调节。MaBAM9b是前期通过转录组数据发现的果实中高表达基因,然而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从香蕉果实中克隆到MaBAM9b全长,其亚细胞定位、蛋白表达模式和瞬时表达等特征被解析。此外,正义和反义MaBAM9b转化至水稻以鉴定MaBAM9b功能。MaBAM9b全长为1599 bp,编码532个氨基酸,包括PLN02803和糖基水解酶家族14两个保守结构域,定位在叶绿体。MaBAM9b蛋白在香蕉果实成熟和淀粉降解过程中始终保持较高水平。香蕉果实薄片中瞬时过表达或沉默MaBAM9b表达,能够显著促进或抑制淀粉降解。水稻遗传学证据表明,MaBAM9b过表达促进了淀粉降解和显著提高了种子萌发,而抑制其表达显著阻碍了这些生物学过程。该研究结果支持MaBAM9b在淀粉降解中的关键作用,并为香蕉果实品质改良和生物育种提供了关键靶基因。
【关键词】热科院,香蕉,淀粉降解
【食 品】食用油安全检测仪器可实现国产替代(2022-10-27)
【摘要】 10月27日,农民日报讯,日前,中国农科院油料所李培武院士团队“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食用油主要危害因子快速高通量定量检测产品首发会”在湖北省武汉市举行。发布会展示了李培武院士团队自主研发的黄曲霉毒素、苯并芘和地沟油标志物辣椒素(“两素一芘”)高灵敏现场快速检测技术,其依托武汉生之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及其子公司华美维士康公司实现了产业化转化,为油料油脂质量安全提供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国产化高灵敏检测产品。黄曲霉毒素、苯并芘、辣椒素是世界上公认的致病、致癌物质,是食用油安全典型危害因子,极大危害人民身体健康。为此,李培武院士团队坚持理论、技术、产品链式创新,经过多年攻关,自主研发出“两素一芘”单检及多合一快检卡、快检试剂盒、手持式智能检测仪等食用油安全科技成果,实现了食用油主要危害物、地沟油标志物一步式快速检测,检测时间缩短至5~10分钟,准确率达到85%以上,相比国外仪器检测技术成本降低80%,有助于解决食用油安全检测依赖进口大型仪器和现有技术检不出、检不快、检不准的难题。该系列科技成果可催生年产值达10亿元以上的食品安全相关产业,为实现食用油安全检测仪器国产替代、提高食用油脂质量安全监管水平、保障食用油消费安全、服务油料油脂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关键词】食用油,安全检测仪,国产替代
【食 品】葡萄白藜芦醇合成调控机制研究获进展(2022-10-24)
【摘要】 10月24日,食品伙伴网讯,白藜芦醇是具有芪类结构的多酚类化合物,能够提高植物抵御生物及非生物胁迫的能力,对人体也具有保健作用。葡萄是少数能够合成白藜芦醇的植物之一,也是获取天然白藜芦醇的重要来源。然而,在多数葡萄品种中白藜芦醇含量较低,难以满足市场需求。白藜芦醇的合成除了与葡萄本身的遗传背景有关外,也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芪合酶STS是白藜芦醇合成的关键酶,但关于STS基因表达的精细调控机制特别是对环境的响应机制知之甚少。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葡萄与葡萄酒科学研发团队通过酵母筛库首次鉴定到对白藜芦醇合成具有负调控作用的R2R3-MYB转录因子MYB30。MYB30与已报道的正调控因子MYB14可以竞争性地结合STS15/21启动子。当葡萄受到紫外光胁迫后,MYB30与MYB14的表达分别下调与上调,这使STS15/21启动子上积累了大量的正调控因子,且STS15/21的表达上调,促进白藜芦醇合成。而当白藜芦醇积累到一定量时,受白藜芦醇诱导的WRKY8转录因子被激活,它可以上调MYB30和下调MYB14的表达水平,其N端还能够与MYB30和MYB14的DNA结合域互作,导致STS15/21表达下调,白藜芦醇合成减少。MYB14-WRKY8-MYB30组成的激活-抑制分子模块揭示了葡萄体内白藜芦醇合成存在自我平衡的机制。同时,这一模块在一定程度上阐释了不同葡萄品种白藜芦醇含量差异的可能机制。该研究为运用基因工程等手段生产白藜芦醇以及培育高含量白藜芦醇葡萄品种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葡萄,白藜芦醇,合成机制
【食 品】研究揭示茶花粉调控蜜蜂生长发育的相关通路(2022-10-24)
【摘要】 10月24日,食品伙伴网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传粉昆虫与资源育种团队与金华市农业科学院合作,于转录组水平解释了茶花粉对蜜蜂(中蜂和西蜂)生长发育的调控作用。茶花粉是中国南方早春繁蜂的重要粉源,对强群的发展、蜂蜜生产及王浆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其对蜜蜂生长发育的调控基础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选择西方蜜蜂和中华蜜蜂的1日龄、3日龄、7日龄幼虫和1日龄成蜂进行转录组分析;结果表明生长发育相关通路Hippo信号通路相关基因发生了显著的上调表达;同时,Wnt信号通路、Hedgehog信号通路、FoxO信号通路相关基因在中华蜜蜂显著上调表达。本研究于基因表达层面证实了茶花粉对蜂群生长发育的重要作用,同时也为进一步研究茶花与蜜蜂的互作关系奠定了分子基础。
【关键词】茶花粉,蜜蜂,生长发育
【食 品】王文明教授团队发现水稻抗稻曲病基因(2022-10-21)
【摘要】 10月21日,食品伙伴网讯,近日,西南作物基因资源发掘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王文明教授团队发表论文,报道了一种由稻曲病菌胞质效应子介导的致病新机制,并以效应子为分子探针挖掘到一个显著提高稻曲病抗性、同时不影响水稻产量的基因。该研究发现,稻曲病菌分泌一个细胞质效应子UvCBP1来促进对水稻花器的侵染。从机制上讲,UvCBP1与水稻支架蛋白OsRACK1A相互作用,竞争其与NAPDH氧化酶OsRBOHB的互作,导致OsRBOHB的磷酸化水平降低,从而减少活性氧(ROS)的产生,使水稻感病。尽管自然变异分析没有发现可逃避UvCBP1靶向的OsRACK1A变异体,但OsRACK1A的启动子具有丰富的多态性,且关联分析显示OsRACK1A启动子中一个7873-bp的大片段插入与OsRACK1A的转录水平及稻曲病抗性呈显著负相关。重组自交系群体与单片段代换系的遗传分析也进一步证明了该结果。重要的是,利用转基因手段过表达OsRACK1A不仅能提高水稻对稻曲病的抗性,而且对水稻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没有明显影响。因此,该研究不仅揭示了一种植物花器官病原菌的致病新机理,而且为培育高产抗稻曲病水稻提供了宝贵的遗传资源。
【关键词】水稻,抗稻曲病,基因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