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 观】青海海西:无人机+激光建模 助力巡检智能化(2023-07-28)
【摘要】 7月27日,科技日报讯,无人机+激光建模即通过无人机自身发射的激光束大范围覆盖扫描输电线路通道,依据不同的信号返回情况,解算每一个点的空间坐标,构建点的集合。该技术具有高精度、作业灵活、建模效率高等特点,能够清晰、精确的展现输电线路的三维模型。“千里眼+智慧脑”的组合,可以近距离、多视角重点观察检测杆塔的盲区部位,充分发挥无人机灵活快捷、视角广泛、工作效率高等特点,降低运维人员劳动强度和巡检时长,提高巡检质量和工作效率。
【关键词】青海海西,无人机,智能化
【宏 观】南极“冰立方”探测到来自银河系平面的中微子(2023-06-30)
【摘要】 6月30日,新华社讯,国际天体物理学合作项目“冰立方中微子天文台”的研究人员29日在《科学》杂志发表论文说,他们利用机器学习技术挖掘“冰立方”的观测数据,探测到了来自银河系平面的中微子信号。中微子是一种不带电的基本粒子,在宇宙中大量存在,但极少与其他物质发生相互作用,难以探测。地球上绝大多数中微子由太阳与地球大气产生,相当少的一部分来自太阳系之外。理论上,宇宙射线撞击银河系中的星际物质会产生高能中微子,但其信号淹没在外来中微子的“背景噪音”中难以区分,这项研究中团队找到了具有统计显著性的信号。
【关键词】南极,冰立方,银河系
【宏 观】国产离子注入设备实现28纳米工艺全覆盖(2023-06-30)
【摘要】 6月30日,科技日报北京讯,该集团旗下中电科电子装备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电科装备)已实现离子注入装备28纳米工艺制程全覆盖,有力保障我国集成电路制造行业在成熟制程领域的产业安全。据悉,离子注入机是芯片制造中的关键装备,28纳米则是当前芯片应用领域中覆盖面最广的成熟制程。电科装备连续突破光路、控制、软件等关键模块的核心技术,形成中束流、大束流、高能及第三代半导体等全系列离子注入机产品格局,实现了28纳米工艺制程全覆盖,切实保障中国“芯”的生产制造。
【关键词】国产离子,纳米,全覆盖
【宏 观】AI戒毒:用大数据“量化”毒瘾(2023-06-25)
【摘要】 6月25日,广州日报讯,在强制隔离戒毒所内,一项国内首创的人工智能科研活动正在进行:戒毒人员佩戴上脑波测电仪头箍等智能设备,其脑电波、心率等一系列数据便可被系统搜集并记录,用以分析成瘾行为……AI戒毒是琶洲实验室陈俊龙院士团队近年来着力攻坚的科研技术,它基于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算法,对成瘾人员的相关大规模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和学习,致力于监控和评估戒毒人员的状态,并为其提供个性化的戒毒干预和预防滥用药物的支持。通过引入先进的数据挖掘和模式识别技术,AI戒毒能够识别和分析成瘾行为的特征,为戒毒所提供决策支持和资源优化。
【关键词】AI,大数据,戒毒
【宏 观】长三角产业升级拥抱全球创新工艺(2023-06-09)
【摘要】 6月11日,经济参考报讯,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长三角地区正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进程中加速拥抱全球创新工艺。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都在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的转型升级中迈向价值链高端,使得长三角的创新能力更强、竞争能力更高、区位优势更优。在越来越精细的产业分工、越来越紧密的产学研合作中,突破性成果的涌现成为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
【关键词】长三角,产业,全球创新
【宏 观】抢抓大模型机遇,多方布局通用人工智能发展(2023-05-29)
【摘要】 5月18日,经济参考报讯,近段时间,多方正围绕人工智能大模型等加快创新步伐,开展大模型创新算法及关键技术研究,加快智能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通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场景应用。多方加快布局,从中央到地方,政策利好频频释放,加快布局通用人工智能发展。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时强调,要重视通用人工智能发展,营造创新生态,重视防范风险。国家发改委主任郑栅洁日前发文说,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重视通用人工智能发展。《北京市促进通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2023-2025年)(征求意见稿)》围绕五大方向提出21项具体措施,包括“开展大模型创新算法及关键技术研究”“加强大模型训练数据采集及治理工具研发”等,同时面向政务服务、医疗、科学研究、金融、自动驾驶、城市治理等领域拓展应用场景,以抢抓大模型发展机遇,推动通用人工智能领域实现创新引领。
【关键词】大模型,人工智能,机遇
【宏 观】法国绿色再工业化提速(2023-05-29)
【摘要】 6月11日,经济参考报讯,法国政府近日提出了《绿色产业法案》,其中的税收抵免措施被视作对美国产业补贴政策的回应。种种迹象显示,面对日益激烈的全球竞争,法国绿色再工业化进程再次提速。法国北部敦刻尔克老工业区在建的“欧洲电池谷”堪称法国绿色再工业化的样板工程。法德集团ACC第一条电池生产线将于近期完工,首批电池有望年底出货。法国本土初创企业Verkor在建的电池厂计划2025年投产。中国远景动力和雷诺2021年6月宣布建厂。拥有固态电池领先技术、来自中国台湾的辉能科技近日又宣布投资52亿欧元建厂。
【关键词】法国,绿色,工业化
【宏 观】智能门锁:用技术和生态“解锁”新场景(2023-05-24)
【摘要】 4月20日,经济参考报讯,物联网、AI等新科技的飞速发展,推动智能门锁产业经历了从钥匙开锁到密码解锁,再到指纹识别、人脸识别、生物识别的技术变迁。与此同时,更多玩家入局也加速了行业技术革新和体验升级,助推智能门锁朝着更安全、更便捷、更智能的方向发展。4月17日,国内智能门锁头部企业德施曼发布了虹膜识别、微信音视频通话、AI语音注册、SHOTAX哨兵猫眼系统四大突破性技术,同时推出了AI虹膜智能锁K10、悬浮智控锁K77、猫眼大屏智能锁Q5MPro、猫眼后屏智能锁Q3MPro等搭载相关技术的产品。其中,虹膜识别技术尤为被业界关注。据了解,传统虹膜识别技术一直存在两大难题:一是传统虹膜技术有效识别距离范围窄,使用不便;二是识别高度窄,人眼需要配合摄像头朝向。这些技术难点导致传统虹膜识别远未达到消费级需求。
【关键词】智能门锁,技术,生态
【宏 观】韦布发现迄今最遥远星系团(2023-04-28)
【摘要】 4月28日,科技日报讯,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网站25日报道,美国科学家利用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发现了迄今已知最遥远的星系团,其距离地球约300亿光年。研究人员表示,它可能是目前宇宙中已知最大的星团之一。此前,哈勃太空望远镜已经观测到了该星系团中所有七个星系,但科学家们不知道它们距离地球多远,也不知道它们是否真的结合在一起。意大利国家天体物理研究所的伯纳德塔·武尔卡尼在一份声明中表示,这些遥远的星系就像不同河流中的小水滴,最终都将成为一条巨大河流的一部分。他们的模拟表明,这个原始星团现在可能是宇宙中最巨大的星团之一。
【关键词】韦布,星系团,美国
【宏 观】距海面91米!世界最高全飘浮伶仃洋大桥成功合龙(2023-04-28)
【摘要】 4月26日,科技日报讯,科技日报记者从广东省交通集团获悉,国家重点工程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合龙,标志着项目桥梁工程实现全线合龙,距离项目建成通车更进一步。深中通道连接珠江口东岸的深圳和西岸的中山市,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枢纽工程,全长约24公里,是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的跨海集群工程,行车时速100公里,采用双向八车道高速公路技术标准。深中通道跨海段长22.39公里,其中伶仃洋大桥是深中通道关键控制性工程之一,全长2826米,为主跨1666米的三跨全漂浮体系钢箱梁悬索桥,创三项世界之最:世界最大跨径全离岸海中悬索桥;大桥桥面高达91米,是世界最高桥面海中大桥;大桥锚碇重达170万吨,是世界最大海中锚碇。
【关键词】粤港澳,伶仃洋,大桥
【宏 观】我国西部首座核电站4号机组今天开始冷试 全面进入调试阶段(2023-04-28)
【摘要】 4月26日,央视新闻客户端讯,中广核广西防城港核电站4号机组启动冷态功能试验,标志着防城港核电站4号机组由安装阶段全面转入调试阶段。冷态功能试验是核电厂大型综合专项调试试验,主要目的是验证一回路系统和设备及其辅助管道在高压下的各项性能,并在各个压力平台下进行主系统和辅助系统的相关试验,是对整个反应堆性能的第一次全面“体检”。据介绍,冷态功能试验后,防城港核电4号机组还会进行安全壳打压试验、热试、装料、临界试验、冲转并网以及并网后各功率平台试验等工作,整个机组预计2024年上半年实现投产,将对实现国家“双碳”战略,优化能源结构、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改善环境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西部,核电站,全面调试
【宏 观】我国首个数字孪生流域建设重大项目开工(2023-04-28)
【摘要】 4月26日,新华社讯,在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组织实施下,28日,我国首个数字孪生流域建设重大项目——长江流域全覆盖水监控系统建设项目开工建设。长江流域全覆盖水监控系统建设是列入国务院确定的150项重大水利工程和《“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的智慧水利重点项目。项目建设围绕数字孪生流域建设的目标任务,通过新建改造水文站网,完善视频和遥感等监测手段,构建覆盖长江干流、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沅江、湘江、汉江、赣江、洞庭湖、鄱阳湖等重点区域的水监测感知体系;同时加强监测数据汇集和处理分析,搭建监测、评估、告警、处置、总结全过程管控应用体系,提升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对流域治理管理决策的支持能力。
【关键词】数字孪生,重大项目,流域
【宏 观】科学家发现未知铀同位素(2023-03-31)
【摘要】 3月31日,科技日报讯,日本与韩国科学家发现了一种以前未知的铀同位素——铀-241,其原子序数为92,质量为241,半衰期可能只有40分钟,这是自1979年以来科学家首次发现富含中子的铀同位素。研究小组指出,其研究方法可用来进一步了解其他重元素的同位素,也有望发现新同位素。相关研究刊发于最新一期《物理评论快报》杂志。研究人员表示,最新研究中使用的技术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与重元素相关的原子核的形状,有望修改现有建造核电站和核武器的模型,以及描述恒星爆炸行为的理论,最新方法还有助发现更多的新同位素。
【关键词】未知铀,同位素,物理
【宏 观】警惕!ChatGPT影响用户道德判断(2023-03-31)
【摘要】 3月31日,科技日报讯,根据《科学报告》发表的一项研究,人类对道德困境的反应可能会受到人工智能对话机器人ChatGPT所写陈述的影响。这一研究表明,用户可能低估了自己的道德判断受ChatGPT影响的程度。德国英戈尔施塔特应用科学大学科学家让ChatGPT(由人工智能语言处理模型“生成性预训练转换器”-3驱动)多次回答牺牲1人生命换取其他5人生命是否正确的问题。他们发现,ChatGPT分别给出了赞成和反对的陈述,显示它并没有偏向某种道德立场。团队随后给767名平均年龄39岁的美国受试者假设了一到两种道德困境,要求他们选择是否要牺牲1人生命来拯救另外5人生命。这些受试者在回答前阅读了一段ChatGPT给出的陈述,陈述摆出了赞成或反对的观点,受试者答完问题后,被要求评价他们读到的这份陈述是否影响了他们的作答。团队发现,受试者相应地是更接受或不接受这种牺牲,取决于他们读到的陈述是赞成还是反对。即使他们被告知陈述来自一个对话机器人时,这种情况也成立。而且,受试者可能低估了ChatGPT的陈述对他们自己道德判断的影响。团队认为,对话机器人影响人类道德判断的可能性,凸显出有必要通过教育帮助人类更好地理解人工智能。他们建议未来的研究可以在设计上让对话机器人拒绝回答需要给出道德立场的问题,或是在回答时提供多种观点和警告。
【关键词】道德判断,人工智能,语言处理
【宏 观】国内首家绿色智能船舶研发工作室成立(2023-03-27)
【摘要】 3月27日,人民网讯,日前,国内首家绿色智能船舶研发工作室在湖北省宜昌市揭牌成立,发布了旅游客船、货运船舶、客运渡船、滚装船舶、工程船舶、公务船艇等六大类37种绿色智能船舶示范船型,将聚合人才、技术、服务三大优势,推广动力电池、燃料电池、油气电混合等六类能源配置,助力绿色低碳航运发展。该工作室由中国船舶第七一九研究所、武汉理工大学船海与能源动力工程学院和宜昌市船舶检验中心共同发起成立,致力于示范船舶研发设计、特色船型应用推广、船舶人才培养实训和产业链条延伸拓展。第七一九研究所海洋核动力平台研究室主任姚世卫说,科研院所、高校和船检机构联合成立绿色智能船舶研发工作室,在国内尚属首次,填补了行业空白。
【关键词】绿色智能,船舶研发,工作室
【宏 观】全球6G技术大会呼吁搭建协同创新桥梁(2023-03-24)
【摘要】 3月24日,科技日报讯,5G行业应用还在持续深化,全球6G研发已提速,迎来愿景需求形成及关键技术遴选窗口期。3月23日,由国家6G技术研发推进工作组和总体专家组指导,未来移动通信论坛、紫金山实验室主办的2023全球6G技术大会开幕,全球顶尖科学家、工程师齐聚中国南京,在6G研发、技术、场景、标准化、国际合作等方面达成诸多共识。近年来,我国在5G垂直行业应用的深度探索和一系列成功实践,为6G技术突破和场景化应用积累了经验、拓展了空间。《“十四五”规划纲要》和《“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前瞻布局6G网络技术的储备,要求加大6G技术研发支持力度,积极参与推动6G国际标准化工作。紫金山实验室是我国B5G/6G无线通信的重要研究机构之一,2020年发布了第一份6G白皮书,提出的“全频谱、全球覆盖、全应用、强安全”6G愿景,在全球学术界和产业界产生了巨大影响。随着全球标准组织和产业界对6G网络架构、新功能、新技术等方面的研究逐步深化,全球6G技术发展呈现出更加清晰的研究方向。在这个关键时期,各国发挥自身优势,建立沟通机制,扩大合作空间,共同推动全球6G生态的建立尤为重要。在这个全球6G重要的发展窗口期,需要坚持追求全球统一的6G创新体系。
【关键词】6G,技术大会,创新
【宏 观】3D打印“心脏”与“真心”无异(2023-02-27)
【摘要】 2月27日,科技日报讯,没有两个人的心跳是一样的。心脏的大小和形状可能因人而异,对于心脏病患者来说,这些差异尤其明显。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工程师团队开发出一种程序,可3D打印患者柔软而灵活的心脏复制品,并可控制其泵送动作,以模仿患者的泵血能力。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医生根据患者特定的心脏形态和功能定制治疗方案。研究团队22日在《科学·机器人》杂志上的一项研究中报告了该成果。
【关键词】3D,打印,心脏
【宏 观】我国科学家提出钙钛矿电池新结构方案(2023-02-24)
【摘要】 2月24日,科技日报讯,记者2月18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徐集贤教授团队与合作者,针对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中长期普遍存在的“钝化—传输”矛盾问题,提出了一种命名为PIC(多孔绝缘接触)的新型结构和突破方案,实现了p-i-n反式结构器件稳态认证效率的世界纪录,并在多种基底和钙钛矿组分中展现了普遍的适用性。相关研究成果17日发表在《科学》杂志上。
【关键词】钙钛矿,电池,新结构
【宏 观】我国科学家创制极化激元“晶体管”(2023-02-13)
【摘要】 2月13日,人民日报讯,日前,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的戴庆团队在纳米尺度光电互联领域研究取得了新突破。该团队实现了极化激元的高效激发和长程传输,并创制了一种新型的电调控光子“晶体管”。相关成果近日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在线发表。此项研究中,研究团队率先提出利用纳米材料的极化激元作为媒介,实现高效光电互联的新思路。极化激元是一种由入射光与材料表界面相互作用形成的特殊电磁模式(表面波),具有优异的光场压缩能力,可以轻易突破光学衍射极限从而实现纳米尺度上光信息的传输和处理。这项研究充分发挥了极化激元对光高压缩和易调控的优势,不仅有望实现高效光电互联,还可以提供额外的信息处理能力,在促进光电融合器件走向大规模集成方面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关键词】纳米材料,极化激元,晶体管
【宏 观】神舟十五号航天员圆满完成首次出舱任务(2023-02-10)
【摘要】 2月10日,人民网讯,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2023年2月10日0时16分,经过约7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十五号航天员费俊龙、邓清明、张陆密切协同,圆满完成出舱活动全部既定任务。目前,航天员费俊龙、航天员张陆已安全返回问天实验舱,出舱活动取得圆满成功。航天员出舱活动期间,完成了梦天舱外扩展泵组安装等任务,全过程顺利圆满。这是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后航天员首次出舱活动,航天员费俊龙、航天员张陆首次漫步太空,再次成功圆梦。根据计划,后续,航天员乘组还将开展多次出舱活动。此外,空间站货物出舱安装任务也于前期陆续开展。目前,能量粒子探测器、等离子体原位成像探测器等载荷已完成出舱安装,全面验证了舱外载荷安装流程和空间站货物气闸舱、转移机构等部件的功能性能。据介绍,空间站货物出舱安装任务由载荷转移机构、货物气闸舱、内外舱门、机械臂协同配合,通过在轨航天员或地面操作,将需要出舱的货物送出舱外,根据任务需要也可将舱外的货物送进舱内。突破掌握此项关键技术,可大幅提高舱内外货物交换效率,减少航天员出舱次数和工作量。按计划,后续还将持续开展货物出舱安装工作。
【关键词】神舟,航天员,出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