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 观】填补月背研究历史空白,嫦娥六号月球样品成分揭秘(2024-09-18)
【摘要】 9月18日,央广网讯,近日,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获悉,我国科学家揭秘了嫦娥六号月球样品的物理、矿物和地球化学特征,解析了其中蕴含的月球早期演化、月球背面火山活动相关信息,填补了人类月背研究历史的空白。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李春来研究员、嫦娥六号任务总设计师胡浩、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杨孟飞院士领导的联合研究团队完成。在此之前,人类获取的所有月球样品均来自月球正面。嫦娥六号采样点位于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内部阿波罗撞击坑边缘,该区域月壳极薄,有望揭露月球背面早期撞击盆地的原始物质。嫦娥六号月球样品不仅包括了记录采样点火山活动历史的玄武岩,还混合了来自其他区域的非玄武质物质。这些样品如同月球远古时期的“信使”,为我们研究月球早期的撞击历史、月球背面火山活动以及月球内部物质组成提供了重要的第一手资料。研究发现,嫦娥六号采集的岩屑碎片主要由玄武岩、角砾岩、粘结岩、浅色岩石和玻璃质物质组成。进一步分析表明,嫦娥六号月球样品中的铝氧化物和钙氧化物含量较高,而铁氧化物含量相对较低,这与月海玄武岩和斜长岩混合物的特征一致。这些发现不仅填补了月球背面研究的历史空白,为我们研究月球早期演化、月球背面火山活动和撞击历史提供了直接证据,也为理解月球背面与正面地质差异开辟了新的视角。
【关键词】航天,月球,样品
【宏 观】我国最大直径水下盾构隧道开始掘进(2024-09-08)
【摘要】 9月8日,经济日报讯,近日,在山东省济南市黄河北岸,直径17.5米的“山河号”盾构机刀盘缓缓转动,由中铁十四局集团承建的济南市黄岗路穿黄隧道开始盾构掘进,我国最大直径水下盾构隧道“穿黄之旅”正式启程。“山河号”盾构机刀盘直径17.5米,相当于6层楼高,配备带压复合型刀盘、伸缩式主驱动等先进装备,搭载超前地质预报、同步注浆检测等智能化装备系统。万里黄河万里沙,黄河之下富含砂石和粉质黏土,在盾构穿越过程中,最低点距离水面仅有63米、重达5200吨的“钢铁巨兽”要穿越“粘糕”一样的地层,沉降控制是关键。此外,为了保护黄河两岸生态环境,项目团队增加压滤设备,开展压滤尾水无害化及梯级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使废浆处理方量能够满足每天的推进需求。济南黄岗路穿黄隧道建成后,将助力济南黄河两岸互联互通,加速黄河北岸城市建设。
【关键词】盾构机,黄河流域,工程机械
【宏 观】超大型风渔融合网箱平台“伏羲一号”正式投运(2024-09-05)
【摘要】 9月5日,新华网讯,近日,超大型风渔融合网箱平台——“伏羲一号”在广东汕尾建成投运,并完成首批养殖鱼苗投放,这一项目可正面抗击17级超强台风,预计年产优质海水鱼类约900吨,年产值达5400万元人民币,对我国“海上风电+海洋牧场”产业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示范意义。“伏羲一号”位于汕尾中广核后湖50万千瓦海上风电场中心场区,距离汕尾海岸约11公里,由网箱主体结构和上建平台两部分组成。其中网箱主体结构长70米、宽35米,水深约25.7米,养殖水体达6.3万立方米;上建平台由试验甲板、机械平台、生活平台、登乘靠泊平台和养殖平台等多个部分组成,重量约750吨。“伏羲一号”打造了综合多营养水产养殖系统,引进底播增殖技术,将鱼虾类投喂型物种与贝藻类提取型物种一起养殖,改善渔业环境和海洋生态链;此外,还配置应用了绿电供能保障、气水联合投喂、网衣自动清洗、环境监控预警、活鱼保鲜驳运等五大海洋牧场智能化系统。“伏羲一号”投运后可为当地创造就业岗位约200个,并将逐步形成“海上风电+深海养殖+生态增益+休闲旅游”风渔融合示范集群。汕尾还与中广核联合共建了红海湾实验室,将利用“伏羲一号”重点开展海上风电与海洋生态互作机制研究、渔业养殖可持续生态环境建设研究、水下智能运维机器人实证等系列科研项目,持续打造新质生产力。
【关键词】海洋生态,风电,平台
【宏 观】科学家观测到迄今最重反物质超核——反超氢-4(2024-08-27)
【摘要】 8月27日,经济日报讯,近日,从中国科学院获悉,在近期由我国科研人员主导的一项国际合作研究中,团队在相对论重离子碰撞实验中观测到一种新的反物质超核——反超氢-4,这是迄今实验上发现的最重的反物质超核,有助于探索反物质及正反物质对称性的更多奥秘。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仇浩研究员团队主导完成,相关成果8月21日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发表。反物质非常罕见,由若干反重子进一步组合形成的反物质原子核和反物质超核(即包含超子的原子核),则更加难以产生。此前,科学家仅发现了6种反物质原子核和反物质超核。反超氢-4是研究团队在美国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上开展的对撞实验中观测到的,由一个反质子、两个反中子和一个反Lambda超子组成。由于包含不稳定的反Lambda超子,反超氢-4飞行仅仅几个厘米后就会发生衰变。团队分析了共约66亿个重离子碰撞事件的实验数据,最终获得了约16个反超氢-4的信号。团队还测量了反超氢-4的寿命,并与其对应的正粒子超氢-4比较,在测量精度范围内两者寿命没有明显差异,再次验证了正反物质性质的对称性。
【关键词】国际合作,反物质,物理
【宏 观】我国科学家研究阐明一有潜力的新型RNA编辑工具(2024-08-15)
【摘要】 8月15日,凤凰网讯,近日,天津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生化系、天津市免疫学研究所张恒团队日前联合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邓增钦团队,研究揭示了Ⅶ型CRISPR-Cas系统的生物学功能和分子机理,阐明这一有潜力的新型RNA编辑工具。这一研究将为更安全、更精准地治疗人类相关疾病提供可能,对药物开发及临床治疗具有巨大的潜在价值。相关论文14日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队通过研究,较为深入地阐明了Ⅶ型系统的工作机理和结构基础。Ⅶ型系统的三个独特之处,使其有可能成为非常有潜力的新型RNA编辑工具。靶向RNA的CRISPR工具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可编程性,它可以直接编辑或降解突变的mRNA,精准地纠正基因表达异常。与DNA编辑不同,RNA编辑不产生永久性基因改变,这减少了脱靶效应和潜在的副作用,使其更具安全性,为开发精准医疗提供了新方法。此项研究对Ⅶ型CRISPR-Cas系统的功能进行了表征,深入阐明了这一系统独特的组装机制、底物RNA识别和切割模式,为基于Ⅶ型CRISPR系统的RNA操控工具在生物技术应用中的设计与开发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生物医药,基因,研究成果
【宏 观】交通银行投资五十亿元开建新一代数据中心(2024-08-08)
【摘要】 8月8日,中证网讯,近日,“东数西算”工程重点项目——交通银行内蒙古和林格尔新区数据中心项目开工奠基仪式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新区举行。该项目是交通银行布局的新一代数据中心,项目计划于2026年投用,届时将成为交通银行构建上海、内蒙古、贵州“多地多中心”架构金融安全网的核心支柱,为交通银行做好数字金融大文章提供强劲支撑。交通银行内蒙古数据中心项目基建总投资超过50亿元人民币,占地面积326亩,规划建筑总面积达21万平方米,规划部署机柜超过1万架,部署服务器超过20万台,目标是打造具有标识性、安全性、先进性和生态性四大特性的新一代数据中心。和林格尔数据中心将坚持“安全可靠、绿色低碳、简洁实用”的建设思路,着力打造简约化、标准化、一体化、智慧化的金融行业数据中心绿色低碳示范园区,增强交通银行金融科技核心竞争力,支撑全行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交通银行构建上海、内蒙古、贵州“多地多中心”架构金融安全网的核心支柱,推动完善数据中心灾备布局架构,全方位助力交通银行自主可控技术架构转型,为落实数字中国建设和“东数西算”工程、做好数字金融大文章提供安全稳定、绿色节能、可持续的基础支撑。
【关键词】大数据,数字金融,基础设施
【宏 观】技术创新加速激光器迭代升级(2024-08-01)
【摘要】 8月1日,经济参考报讯,近日,国内知名光纤激光器生产制造商创鑫激光正式推出了自主研发的首台160kW超高功率多模连续工业光纤激光器,它的诞生,标志着我国在超高功率工业光纤激光器领域已具备研发与量产实力。这台光纤激光器在外部交互、整机外观、监测保护系统、软件应用开发等方面均进行了独特设计,可以更好地适用于船舶制造、工程机械、核能核电、大型钢构、增材制造等需要对超厚板材进行精确加工的高端制造领域。新产品解决了单模块输出功率低、能量合束器件损伤阈值低及非线性效应强等限制超高功率输出的难题,并在超高功率专用切割头技术上取得了突破,从而实现了集成系统的商业化应用;同时,在输出功率、光束质量控制、非线性效应控制、加工性能、功率稳定性等核心参数上,这台激光器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由于能够带来更强的加工能力和更高的加工效率,光纤激光器的功率正在不断攀升。不过,在进行超高功率的产品研发时,创鑫激光并非通过盲目追求模块堆叠、增加输出功率的方式来打破功率极限,而是围绕客户的实际需求进行定制化开发。在产品落地后,创鑫激光也会全程提供技术支持,协助集成商客户顺利完成交机。
【关键词】激光器,超高功率,集成系统
【宏 观】我国建成世界最大天气雷达观测网(2024-07-31)
【摘要】 7月31日,人民日报讯,我国已建成世界最大的天气雷达观测网,天气雷达数量达到546部,全国天气雷达距地1公里高度覆盖率达到43.6%。据中国气象局雷达专家介绍,作为探测大气中云雨状态及其变化的重要装备,天气雷达通过发射电磁波,利用云雾、雨、雪等降水粒子对电磁波的散射和吸收,来探测降水粒子空间分布、运动规律及物理特征等。天气雷达能时刻关注大气运动情况,精准捕捉强对流天气过程,与专业的气象算法和服务产品相配合,是强对流预警服务最直接、最有效的工具,有力支撑预报预警服务,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据介绍,中国气象局所布设的天气雷达网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从探测精度、探测范围、专业化气象算法和产品、业务应用流程等方面已形成一套成熟可靠的产品质量体系和应用体系。今后,中国气象局将持续推进天气雷达观测网的建设工作。预计到2035年,将在年均降水量400毫米线以南的县级以上行政区以及偏远的易受灾地区实现天气雷达全覆盖。
【关键词】世界最大,天气雷达,观测网
【宏 观】我国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地震预警网(2024-07-29)
【摘要】 7月28日,新华网讯,国家地震预警工程于25日通过竣工验收,标志着我国国家地震预警工程全面建成,将向全社会提供地震预警和烈度速报信息服务。国家地震预警工程项目已建设15899个观测站,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地震预警网。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地震监测能力达到2.5级,东部地区达到2.0级,首都圈、长三角等人口稠密地区达到1.0级。在地震预警和烈度速报方面,我国华北、东南沿海、南北地震带、新疆天山中段、西藏拉萨周边等5个重点预警区已具备秒级地震预警能力,全国已具备分钟级烈度速报能力。台站观测、数据处理是地震监测预警的其中一环,公众和相关行业获知地震预警信息还离不开紧急地震信息服务、通信网络等技术系统支持。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主任李永林在发布会上表示,国家地震预警工程已对接铁路、管网、电网、核电、燃气等行业,拓展电视、乡村大喇叭、IPTV等应急广播播发试点,丰富微信、支付宝等公众移动应用服务渠道,具备亿级覆盖、秒级触达的广域快速服务能力。
【关键词】规模最大,地震,预警网
【宏 观】我国数据库产业进入关键应用期(2024-07-29)
【摘要】 7月29日,科技日报讯,近日,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在2024可信数据库发展大会主论坛发布《数据库发展研究报告(2024年)》(以下简称《报告》)及《中国数据库产业图谱(2024年)》,全面梳理分析全球数据库产业市场规模、地域分布、发展周期、人才规模、产品类型等关键要素,为研究数据库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提供参考。新一轮人工智能浪潮驱动下,全球数据库产业变革不断,多强竞争格局逐步形成。得益于国家战略引领,我国数据库产业进入蓬勃发展期和关键应用期。《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数据库市场规模首次突破千亿美元,中国数据库市场规模为74.1亿美元(约合522.4亿元人民币),占全球7.34%。截至2024年6月,全球共有518家数据库产品提供商,中美企业数量均为167家,分别占比32.2%。预计到2028年,中国数据库市场总规模将达930.29亿元,市场年复合增长率达12.23%。在发展周期方面,《报告》分析称,全球数据库在21世纪后进入蓬勃发展期,2020年左右达到发展高峰,近年新增企业数量逐渐减少。我国数据库产业与全球发展趋势一致,2013年后迎来繁荣发展,2022年以来企业新增数量呈回落态势。当前我国数据库行业正在经历由“数量型”向“质量型”发展的关键转变期。在开源产品方面,《报告》分析称,开源数据库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于2006年后迅速发展,其中2011年—2020年进入发展高峰期,大量开源数据库产品不断推出。我国开源产品始于2010年后,2019年以来数量激增。我国开源数据库占比相较国际仍然偏低,未来发展空间广阔。
【关键词】数据库,发展,研究报告
【宏 观】国内首个大型综合封闭式智能网联汽车试验场运行(2024-07-18)
【摘要】 7月18日,科技日报讯,16日,国内首个覆盖智能网联汽车及自动驾驶能力测试全部场景要求的大型综合封闭式智能网联汽车试验场——长三角(盐城)智能网联汽车试验场开始运行。该试验场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控股的中汽研汽车试验场股份有限公司建设,专门用于智能网联汽车和自动驾驶汽车的研发测试。长三角(盐城)智能网联汽车试验场共投资15亿元,占地面积约4000亩,建设了8条专用于智能网联汽车的测试道路、3.2万平方米的试验室,以及配套的油、电、氢、醇四合一综合能源中心。该试验场致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汽车研发测试集聚区,能够涵盖智能网联汽车及自动驾驶能力测试的全部场景要求,同时满足重型商用车全项测试能力。
【关键词】智能网联,汽车,试验场
【宏 观】神经元新计算模型或产生更强大AI(2024-06-28)
【摘要】 6月28日,科技日报讯,几乎所有支持现代人工智能(AI)工具的神经网络都是基于20世纪60年代的活体神经元计算模型。但美国西蒙斯基金会熨斗研究所计算神经科学中心(CCN)开发的新模型表明,这种已有数十年历史的近似模型,并未捕捉到真实神经元所拥有的所有计算能力,并且这种较旧的模型可能会阻碍AI的发展。研究发表在新一期《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CCN模型开发者认为,单个神经元对周围环境的控制力远比以前认为的要大。更新后的神经元模型最终可能会产生更强大的人工神经网络,更好地捕捉人类大脑的力量。
【关键词】神经元,模型,AI
【宏 观】商用碳纤维地铁列车在青岛发布(2024-06-28)
【摘要】 6月28日,人民日报讯,6月26日,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联合青岛地铁集团为青岛地铁1号线研制的碳纤维地铁列车在青岛正式发布,这是全球首列用于商业化运营的碳纤维地铁列车。目前,该碳纤维地铁列车已完成厂内型式试验。按照计划,今年内将在青岛地铁1号线投入载客示范运营。传统地铁车辆主要采用钢、铝合金等金属材料,受制于材料特性,面临减重瓶颈。碳纤维具有轻质、高强度、抗疲劳、耐腐蚀等优点,强度是钢铁的5倍以上,但重量不到钢铁的1/4,是轨道车辆轻量化的绝佳材料。该碳纤维地铁列车的车体、转向架构架等主承载结构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制造,具有更轻更节能、强度更高、环境适应力更强、全寿命周期运维成本更低等技术优势。
【关键词】商用,碳纤维,地铁列车,青岛
【宏 观】首个工业用途核能供汽项目投产(2024-06-21)
【摘要】 6月21日,人民日报讯,6月19日,我国首个工业用途核能供汽项目——“和气一号”项目在位于江苏连云港的田湾核电基地建成投产。这标志我国核能综合利用从单一发电、满足城市居民供暖,拓展进入工业供汽领域。项目建成后,田湾核电基地每年将为连云港石化基地输送480万吨零碳清洁蒸汽,相当于每年减少燃烧标准煤40万吨,等效减排二氧化碳107万吨、二氧化硫184吨、氮氧化物263吨,相当于新增植树造林面积2900公顷,为石化基地每年节省碳排放指标70多万吨。
【关键词】工业用途,核能供汽,项目投产
【宏 观】我国自主研发的杂散辐射分析软件发布(2024-06-20)
【摘要】 6月20日,人民日报讯,6月18日,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长春光机所”)自主研发的通用光学设计分析系列软件——长光杂散辐射分析软件V1.0正式版对外发布。该光学软件已在航天航空等领域上百个项目中成功验证。长光杂散辐射分析软件是一款利用光线追迹方法来模拟光学系统杂散辐射的大型光学工程软件,具备三维实体光机建模、光源建模、表面属性建模、光线追迹、杂散辐射分析等核心功能,可用于航天、航空、安防、医疗、电子等领域高端光学系统仿真分析。软件研发团队由光学系统先进制造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和长春光机所先进计算与数字工程研究中心两部门相关人员组成。长春光机所研究员牵头组织国内多家优势单位,耗时3年突破光源发光属性、光线数据记录方案和路径分类方法等关键技术,掌握底层核心算法,研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杂散辐射分析软件。
【关键词】杂散辐射,分析软件,光学设计
【宏 观】量子模拟计算领域获重要突破(2024-05-31)
【摘要】 5月31日,光明日报讯,从清华大学获悉,该校段路明研究组近日在量子模拟计算领域取得重要突破,首次实现512离子二维阵列的稳定囚禁冷却以及300离子量子比特的量子模拟计算。该工作实现了国际上最大规模具有单比特分辨率的多离子量子模拟计算,将原来的离子量子比特数国际纪录(61离子)往前推进了一大步,并首次实现基于二维离子阵列的大规模量子模拟。上述成果研究论文于5月30日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被《自然》审稿人称为量子模拟领域的“巨大进步”“值得关注的里程碑”。
【关键词】量子模拟,计算,多离子
【宏 观】广西探索新能源汽车与电网融合互动(2024-05-30)
【摘要】 5月30日,人民日报讯,今年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首次将新能源电动汽车运营商纳入市场交易,共6家试点新能源汽车充电运营商参与低谷电力消纳交易,预计拉动低谷电量增长24.74万千瓦时。对于电力系统来说,聚集的新能源汽车是大型移动“充电宝”。广西积极探索新能源汽车与电网融合互动新模式,通过电力市场化交易手段,引导新能源汽车参与电网削峰填谷,充分发挥其作为可控负荷、移动储能的灵活调节能力,助力新能源消纳。同时,发挥电力市场配置资源作用,实现源荷互动互惠。
【关键词】广西,新能源,电网
【宏 观】国内首张全矿井厘米级扫描地图绘成(2024-05-29)
【摘要】 5月29日,科技日报讯,中国煤科西安研究院透明地质公司近日利用高精度激光雷达扫描建模技术,绘成了国内首张全矿井厘米级扫描地图。这份地图实现了全矿井巷道的测绘级扫描与重建,以厘米级精度刻画了矿井地下实况。全矿井激光扫描高精度建模技术的成功应用,不仅提高了测量工作的效率和精度,更为煤矿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关键词】全矿井,厘米级,扫描地图
【宏 观】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圆满完成第一次出舱活动(2024-05-29)
【摘要】 5月29日,人民日报讯,5月28日18时58分,经过约8.5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十八号乘组航天员叶光富、李聪、李广苏密切协同,在空间站机械臂和地面科研人员的配合支持下,完成了空间站空间碎片防护装置安装、舱外设备设施巡检等任务。航天员叶光富、李广苏已安全返回问天实验舱,出舱活动取得圆满成功。航天员叶光富再度漫步太空,航天员李广苏首次执行出舱活动任务。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介绍,按计划,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行任务期间还将开展大量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以及航天员乘组出舱活动和应用载荷出舱任务。
【关键词】神舟,航天员,出舱活动
【宏 观】新型储能技术正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2024-04-29)
【摘要】 4月29日,人民网讯,4月26日,2024年中关村论坛—“碳达峰碳中和科技论坛”召开,新型储能技术成为此次论坛备受关注的一大亮点。中国科学院正在持续推动压缩空气储能技术产业化,与此同时,我国百兆瓦级液流电池储能调峰电站运行良好。新型储能指的是除抽水蓄能之外的新型储能方式,包括压缩空气储能等物理储能方式和电池、氢能等化学储能方式。2024年,“发展新型储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作为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装备基础,新型储能就像一个巨大的“充电宝”,可以把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富余的电能储存起来,在用电低谷时“充电”,在用电高峰时“放电”。
【关键词】新型储能,实验室,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