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 观】我国建成世界最大天气雷达观测网(2024-07-31)
【摘要】 7月31日,人民日报讯,我国已建成世界最大的天气雷达观测网,天气雷达数量达到546部,全国天气雷达距地1公里高度覆盖率达到43.6%。据中国气象局雷达专家介绍,作为探测大气中云雨状态及其变化的重要装备,天气雷达通过发射电磁波,利用云雾、雨、雪等降水粒子对电磁波的散射和吸收,来探测降水粒子空间分布、运动规律及物理特征等。天气雷达能时刻关注大气运动情况,精准捕捉强对流天气过程,与专业的气象算法和服务产品相配合,是强对流预警服务最直接、最有效的工具,有力支撑预报预警服务,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据介绍,中国气象局所布设的天气雷达网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从探测精度、探测范围、专业化气象算法和产品、业务应用流程等方面已形成一套成熟可靠的产品质量体系和应用体系。今后,中国气象局将持续推进天气雷达观测网的建设工作。预计到2035年,将在年均降水量400毫米线以南的县级以上行政区以及偏远的易受灾地区实现天气雷达全覆盖。
【关键词】世界最大,天气雷达,观测网
【宏 观】我国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地震预警网(2024-07-29)
【摘要】 7月28日,新华网讯,国家地震预警工程于25日通过竣工验收,标志着我国国家地震预警工程全面建成,将向全社会提供地震预警和烈度速报信息服务。国家地震预警工程项目已建设15899个观测站,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地震预警网。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地震监测能力达到2.5级,东部地区达到2.0级,首都圈、长三角等人口稠密地区达到1.0级。在地震预警和烈度速报方面,我国华北、东南沿海、南北地震带、新疆天山中段、西藏拉萨周边等5个重点预警区已具备秒级地震预警能力,全国已具备分钟级烈度速报能力。台站观测、数据处理是地震监测预警的其中一环,公众和相关行业获知地震预警信息还离不开紧急地震信息服务、通信网络等技术系统支持。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主任李永林在发布会上表示,国家地震预警工程已对接铁路、管网、电网、核电、燃气等行业,拓展电视、乡村大喇叭、IPTV等应急广播播发试点,丰富微信、支付宝等公众移动应用服务渠道,具备亿级覆盖、秒级触达的广域快速服务能力。
【关键词】规模最大,地震,预警网
【宏 观】我国数据库产业进入关键应用期(2024-07-29)
【摘要】 7月29日,科技日报讯,近日,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在2024可信数据库发展大会主论坛发布《数据库发展研究报告(2024年)》(以下简称《报告》)及《中国数据库产业图谱(2024年)》,全面梳理分析全球数据库产业市场规模、地域分布、发展周期、人才规模、产品类型等关键要素,为研究数据库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提供参考。新一轮人工智能浪潮驱动下,全球数据库产业变革不断,多强竞争格局逐步形成。得益于国家战略引领,我国数据库产业进入蓬勃发展期和关键应用期。《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数据库市场规模首次突破千亿美元,中国数据库市场规模为74.1亿美元(约合522.4亿元人民币),占全球7.34%。截至2024年6月,全球共有518家数据库产品提供商,中美企业数量均为167家,分别占比32.2%。预计到2028年,中国数据库市场总规模将达930.29亿元,市场年复合增长率达12.23%。在发展周期方面,《报告》分析称,全球数据库在21世纪后进入蓬勃发展期,2020年左右达到发展高峰,近年新增企业数量逐渐减少。我国数据库产业与全球发展趋势一致,2013年后迎来繁荣发展,2022年以来企业新增数量呈回落态势。当前我国数据库行业正在经历由“数量型”向“质量型”发展的关键转变期。在开源产品方面,《报告》分析称,开源数据库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于2006年后迅速发展,其中2011年—2020年进入发展高峰期,大量开源数据库产品不断推出。我国开源产品始于2010年后,2019年以来数量激增。我国开源数据库占比相较国际仍然偏低,未来发展空间广阔。
【关键词】数据库,发展,研究报告
【宏 观】国内首个大型综合封闭式智能网联汽车试验场运行(2024-07-18)
【摘要】 7月18日,科技日报讯,16日,国内首个覆盖智能网联汽车及自动驾驶能力测试全部场景要求的大型综合封闭式智能网联汽车试验场——长三角(盐城)智能网联汽车试验场开始运行。该试验场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控股的中汽研汽车试验场股份有限公司建设,专门用于智能网联汽车和自动驾驶汽车的研发测试。长三角(盐城)智能网联汽车试验场共投资15亿元,占地面积约4000亩,建设了8条专用于智能网联汽车的测试道路、3.2万平方米的试验室,以及配套的油、电、氢、醇四合一综合能源中心。该试验场致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汽车研发测试集聚区,能够涵盖智能网联汽车及自动驾驶能力测试的全部场景要求,同时满足重型商用车全项测试能力。
【关键词】智能网联,汽车,试验场
【宏 观】神经元新计算模型或产生更强大AI(2024-06-28)
【摘要】 6月28日,科技日报讯,几乎所有支持现代人工智能(AI)工具的神经网络都是基于20世纪60年代的活体神经元计算模型。但美国西蒙斯基金会熨斗研究所计算神经科学中心(CCN)开发的新模型表明,这种已有数十年历史的近似模型,并未捕捉到真实神经元所拥有的所有计算能力,并且这种较旧的模型可能会阻碍AI的发展。研究发表在新一期《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CCN模型开发者认为,单个神经元对周围环境的控制力远比以前认为的要大。更新后的神经元模型最终可能会产生更强大的人工神经网络,更好地捕捉人类大脑的力量。
【关键词】神经元,模型,AI
【宏 观】商用碳纤维地铁列车在青岛发布(2024-06-28)
【摘要】 6月28日,人民日报讯,6月26日,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联合青岛地铁集团为青岛地铁1号线研制的碳纤维地铁列车在青岛正式发布,这是全球首列用于商业化运营的碳纤维地铁列车。目前,该碳纤维地铁列车已完成厂内型式试验。按照计划,今年内将在青岛地铁1号线投入载客示范运营。传统地铁车辆主要采用钢、铝合金等金属材料,受制于材料特性,面临减重瓶颈。碳纤维具有轻质、高强度、抗疲劳、耐腐蚀等优点,强度是钢铁的5倍以上,但重量不到钢铁的1/4,是轨道车辆轻量化的绝佳材料。该碳纤维地铁列车的车体、转向架构架等主承载结构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制造,具有更轻更节能、强度更高、环境适应力更强、全寿命周期运维成本更低等技术优势。
【关键词】商用,碳纤维,地铁列车,青岛
【宏 观】首个工业用途核能供汽项目投产(2024-06-21)
【摘要】 6月21日,人民日报讯,6月19日,我国首个工业用途核能供汽项目——“和气一号”项目在位于江苏连云港的田湾核电基地建成投产。这标志我国核能综合利用从单一发电、满足城市居民供暖,拓展进入工业供汽领域。项目建成后,田湾核电基地每年将为连云港石化基地输送480万吨零碳清洁蒸汽,相当于每年减少燃烧标准煤40万吨,等效减排二氧化碳107万吨、二氧化硫184吨、氮氧化物263吨,相当于新增植树造林面积2900公顷,为石化基地每年节省碳排放指标70多万吨。
【关键词】工业用途,核能供汽,项目投产
【宏 观】我国自主研发的杂散辐射分析软件发布(2024-06-20)
【摘要】 6月20日,人民日报讯,6月18日,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长春光机所”)自主研发的通用光学设计分析系列软件——长光杂散辐射分析软件V1.0正式版对外发布。该光学软件已在航天航空等领域上百个项目中成功验证。长光杂散辐射分析软件是一款利用光线追迹方法来模拟光学系统杂散辐射的大型光学工程软件,具备三维实体光机建模、光源建模、表面属性建模、光线追迹、杂散辐射分析等核心功能,可用于航天、航空、安防、医疗、电子等领域高端光学系统仿真分析。软件研发团队由光学系统先进制造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和长春光机所先进计算与数字工程研究中心两部门相关人员组成。长春光机所研究员牵头组织国内多家优势单位,耗时3年突破光源发光属性、光线数据记录方案和路径分类方法等关键技术,掌握底层核心算法,研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杂散辐射分析软件。
【关键词】杂散辐射,分析软件,光学设计
【宏 观】量子模拟计算领域获重要突破(2024-05-31)
【摘要】 5月31日,光明日报讯,从清华大学获悉,该校段路明研究组近日在量子模拟计算领域取得重要突破,首次实现512离子二维阵列的稳定囚禁冷却以及300离子量子比特的量子模拟计算。该工作实现了国际上最大规模具有单比特分辨率的多离子量子模拟计算,将原来的离子量子比特数国际纪录(61离子)往前推进了一大步,并首次实现基于二维离子阵列的大规模量子模拟。上述成果研究论文于5月30日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被《自然》审稿人称为量子模拟领域的“巨大进步”“值得关注的里程碑”。
【关键词】量子模拟,计算,多离子
【宏 观】广西探索新能源汽车与电网融合互动(2024-05-30)
【摘要】 5月30日,人民日报讯,今年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首次将新能源电动汽车运营商纳入市场交易,共6家试点新能源汽车充电运营商参与低谷电力消纳交易,预计拉动低谷电量增长24.74万千瓦时。对于电力系统来说,聚集的新能源汽车是大型移动“充电宝”。广西积极探索新能源汽车与电网融合互动新模式,通过电力市场化交易手段,引导新能源汽车参与电网削峰填谷,充分发挥其作为可控负荷、移动储能的灵活调节能力,助力新能源消纳。同时,发挥电力市场配置资源作用,实现源荷互动互惠。
【关键词】广西,新能源,电网
【宏 观】国内首张全矿井厘米级扫描地图绘成(2024-05-29)
【摘要】 5月29日,科技日报讯,中国煤科西安研究院透明地质公司近日利用高精度激光雷达扫描建模技术,绘成了国内首张全矿井厘米级扫描地图。这份地图实现了全矿井巷道的测绘级扫描与重建,以厘米级精度刻画了矿井地下实况。全矿井激光扫描高精度建模技术的成功应用,不仅提高了测量工作的效率和精度,更为煤矿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关键词】全矿井,厘米级,扫描地图
【宏 观】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圆满完成第一次出舱活动(2024-05-29)
【摘要】 5月29日,人民日报讯,5月28日18时58分,经过约8.5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十八号乘组航天员叶光富、李聪、李广苏密切协同,在空间站机械臂和地面科研人员的配合支持下,完成了空间站空间碎片防护装置安装、舱外设备设施巡检等任务。航天员叶光富、李广苏已安全返回问天实验舱,出舱活动取得圆满成功。航天员叶光富再度漫步太空,航天员李广苏首次执行出舱活动任务。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介绍,按计划,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行任务期间还将开展大量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以及航天员乘组出舱活动和应用载荷出舱任务。
【关键词】神舟,航天员,出舱活动
【宏 观】新型储能技术正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2024-04-29)
【摘要】 4月29日,人民网讯,4月26日,2024年中关村论坛—“碳达峰碳中和科技论坛”召开,新型储能技术成为此次论坛备受关注的一大亮点。中国科学院正在持续推动压缩空气储能技术产业化,与此同时,我国百兆瓦级液流电池储能调峰电站运行良好。新型储能指的是除抽水蓄能之外的新型储能方式,包括压缩空气储能等物理储能方式和电池、氢能等化学储能方式。2024年,“发展新型储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作为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装备基础,新型储能就像一个巨大的“充电宝”,可以把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富余的电能储存起来,在用电低谷时“充电”,在用电高峰时“放电”。
【关键词】新型储能,实验室,产业化
【宏 观】全球首台甲醇汽车起重机投用(2024-04-29)
【摘要】 4月29日,科技日报讯,日前从山西太重集团获悉,全球首台、行业首创的甲醇汽车起重机(TZGT25T5-3.1M)近日投入使用。这款甲醇汽车起重机最长主臂达44.5米,最大起重力矩为1372千牛米,最大额定起重量为25吨,拥有“智慧大脑”。该起重机设计了自主化集成式智能化整车控制系统、伸缩臂力限器系统、全电控液压系统三合一大脑,作业微动性好,能够精确控制。这款甲醇汽车的起重机技术全部来自太重集团自主化技术。相关研发以市场上销量最大的25吨级汽车起重机为切入点,首次将甲醇汽车的耐醇、阻燃、耐久技术应用于工程起重机领域。将甲醇作为起重机燃料,与柴油相比,可减少40%的碳氢化合物排放。甲醇作为重要煤化工产品,产量大且成本低,汽车起重机把甲醇作为替代燃料,可大大减少柴油等燃料使用,有利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关键词】甲醇,汽车,起重机
【宏 观】6G发展进入关键窗口期(2024-04-29)
【摘要】 4月29日,科技日报讯,近日,在由国家6G技术研发推进工作组和总体专家组指导,未来移动通信论坛、紫金山实验室主办的2024全球6G技术大会上,全球移动通信标准制定组织3GPP(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的3位联席主席分享了3GPP 6G标准时间表:2024年9月,启动6G业务需求研究;2025年6月,启动6G技术预研;2027年上半年,启动6G标准制定;2029年,完成6G基础版本标准,即Rel-21版本标准。2024年是6G技术遴选的关键窗口期,6G标准亦将在今年启动。按照移动通信产业“使用一代,建设一代,研发一代”的发展节奏,6G技术路线、场景需求等正在各方讨论中日渐明晰。
【关键词】2024,6G,技术大会
【宏 观】华北地区首个高性能芯片测试平台发布(2024-04-26)
【摘要】 4月26日,科技日报讯,4月26日,在2024中关村国际技术交易大会高精尖技术产品首发会人工智能与高端芯片专场活动上,我国华北地区首个高性能芯片测试平台发布,标志该地区在集成电路和人工智能产业领域迈出坚实一步。建设该平台是落实北京市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行动部署,优化提升北京市集成电路产业生态的重要举措。2024年,北京将加快推进首都新型工业化建设和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加快建成国内一流的集成电路产业生态集群,厚植新质生产力。这一平台不仅可为芯片企业提供从晶圆到成品的全链条检测服务,还将在降低企业研发成本、加速研发进程以及扩大企业资源覆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华北地区,高性能,芯片,测试平台
【宏 观】2023年度“中国十大气象科技进展”发布(2024-03-29)
【摘要】 3月29日,光明日报讯,2023年度“中国十大气象科技进展”28日发布,这些进展涵盖数值预报、大模型、气象卫星、探空技术、气候变化、新能源开发利用等多个气象业务领域。2023年度“中国十大气象科技进展”由全国气象科教融合创新联盟牵头组织评选,具体为:我国全球中期数值天气预报业务能力跨上新台阶;盘古气象大模型;我国首颗主动降水测量卫星成功发射,国内首次实现降水系统三维结构的星载探测;中国科学院地球系统模式CAS-ESM2.0开源发布;青藏高原多圈层地气相互作用立体综合观测研究平台的建立与应用;实现北斗探空观测业务准入并推广应用;揭示全球典型气候区极端野火天气的反馈增强新机制;地球系统数值预报耦合器C-Coupler3建成;揭示北极海-冰-气系统次季节变率增强及其极端气候影响;构建综合数字智能系统,预估我国太阳能、风能发电潜力和发展途径。
【关键词】十大,气象科技,进展
【宏 观】“特殊望远镜”在世界上首次观察到引力子激发(2024-03-29)
【摘要】 3月29日,科技日报讯,记者28日从南京大学获悉,由该校物理学院杜灵杰教授领衔的国际团队利用极端条件下的偏振光散射技术,在砷化镓量子阱中对分数量子霍尔效应的集体激发进行了测量,在世界上首次观察到引力子激发,即引力子在凝聚态物质中的新奇准粒子。相关研究成果3月28日在线发表于《自然》杂志。这些发现,是引力子这一概念被提出以来,首次在实验上发现具有引力子特征的准粒子。实验结果为在凝聚态系统中研究量子引力相关物理开辟了新的视野,为拓扑量子计算的分数态波函数验证奠定了实验基础,开辟了拓扑关联物态几何效应实验研究的新方向。
【关键词】引力子,激发,测量
【宏 观】上海每万人口拥有高价值发明专利50.2件(2024-03-23)
【摘要】 3月23日,人民日报讯,截至2023年底,上海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24.14万件,同比增长19.53%;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50.2件,较上年度增长9.3件。2023年,上海PCT(专利合作条约)国际专利申请量6185件,同比增长10.62%。截至2023年底,上海有效商标注册量达261.35万件,同比增长7.66%。上海作品版权登记数突破41万件,同比增长8%。获得农业植物新品种授权155项,林业植物新品种授权28项。上海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最佳科技集群”中的排名提升至第五位。
【关键词】上海,高价值,发明专利
【宏 观】我国自主研制的首列氢能源市域列车成功达速试跑(2024-03-22)
【摘要】 3月22日,人民网讯,21日上午,我国自主研制的首列氢能源市域列车成功完成时速160公里满载运行试验,完成达速试跑,实现了全系统、全场景、多层级性能验证,标志着氢能在轨道交通领域应用取得新突破。据悉,这款列车由中车长客股份公司研制,内置氢能动力系统,采用自主开发的氢电混动能量控制系统。试验过程中,列车以160公里/小时的速度运行,每公里实际运行平均能耗为5千瓦时,最高续航里程可达1000公里以上。此次试验首次验证了氢能列车在零下25摄氏度至零上35摄氏度环境温度下的实际性能,试验结果中各指标均达到车辆设计要求,车辆性能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关键词】氢能源,市域列车,运行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