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 地 产】中海地产逆周期扩张,开发、运营并重力保“利润王”(2018-06-11)
【摘要】 6月11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讯,房企“利润王”中国海外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海地产)步入颜建国时代后,有两点巨大的变化,一是规模提速,一是运营加码。作为一家老牌央企,成本控制和融资成本的优势,使中海在净利润的表现上常年位居同行前列,但近几年规模增速落后于碧桂园、融创等新进房企。而在颜建国回归后,中海开始提速,去年以来在公开土地市场的表现相比以往,可谓“激进”。在开发业务提速同时,中海还全方位转型做城市运营商,产业群涵盖写字楼、购物中心、星级酒店、物流等产业。其中场馆建设和运营是一大块,雄安市民服务中心及深圳“两馆”都是其运营的组成部分。通过开发+运营而持续提升利润,是当前几乎所有大型房企一致的路径。中海也加入了这一角逐,在运营和租赁收入的赛道,竞争才刚刚开始。
【关键词】
【房 地 产】房企“拿钱”通道逐渐收窄,5月典型上市房企融资环比近“腰斩”(2018-06-08)
【摘要】 6月8日,每日经济新闻讯,5月下旬以来,多家主流房企的发债项目被“中止”,引发市场对地产债信用风险的担忧。其实,债券项目中止只是房企融资收紧的一个表象,自2018年以来,资管新规出炉,楼市政策收紧,意味着房企通过非标融资的难度越来越大。同策研究院数据显示,5月40家典型上市房企完成融资金额折合人民币共计451.17亿元,环比4月减少41.34%,融资总额创近1年来最低,融资情况不容乐观。在楼市调控持续严厉的背景下,中小房企将陷入融资困境。随着融资成本的提升,房企的经营压力也在加大。与此同时,下半年地产业即将迎来债务到期高峰,在非标和贷款融资监管趋严的背景下,债券融资额也开始回落,个别房企恐将面临现金流断裂的风险。从各地楼市调控看,预计房企的资金压力还将持续。对房企来说,2018年将是房企近4年里资金压力最大的一年。
【关键词】
【房 地 产】新城控股年内主基调仍为扩大规模(2018-06-07)
【摘要】 6月7日,北京商报讯,2017年跻身房企千亿阵营后,新城控股依旧渴望扩大规模,在加速奔跑的路上,也试图用产品结构的调整来把控风险。日前,新城控股高级副总裁欧阳捷表示,目前,房地产正处在一般集中型阶段,前20强房企占据市场份额的20%~40%;在2020年,市场会进入一般寡占型市场,前8强的房企占据市场份额的40%~70%;之后,市场将进入高寡占型阶段,前8强房企将占据市场份额的70%。此外,从金融资源的支持来看,更多的资金也会向大房企集中。因此,未来3~4年新城控股仍将以扩大规模为主基调,以一二线城市为核心,三四线城市作为辅助,主攻住宅及商业,住宅通过高周转来提速现金回流,另一方面通过商业地产的布局来获取稳定的现金回报,这是新城控股加速扩张背后的逻辑所在。据了解,2018年新城控股的销售目标为1800亿元,按照这一目标,新城今年销售增幅将超过40%。
【关键词】
【房 地 产】房企融资受限,资金面持续收紧(2018-06-05)
【摘要】 6月5日,经济参考报讯,自2016年四季度以来,房企融资渠道开始持续收紧,开发贷、再融资、公司债以及非标融资都先后收紧,尤其是2018年4月27日资管新规落地,表外理财借道非银通道(非标)流向地产行业受到彻底约束。近一周内,包括合生创展、富力地产、碧桂园、花样年、新城控股、上海宝龙实业、福晟集团等10家房地产企业陆续中止了公司债发行。据市场机构不完全统计,中止发行债券累计金额接近500亿元。业内普遍认为,融资收紧已然成为资本市场最大的共识。而另一方面,随着行业集中度的不断提高,企业为了进一步促进规模增长和提升市场占有率,投资开发力度也达到了一个新高度,整体举债规模和增速也持续加大。光大证券在研报中指出,2018年的风险点更多来源于融资,目前难以看到金融监管政策的放松,信用债市场继续收缩,广义流动性处于紧平衡的态势,非标、信贷、债券等融资方式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关键词】
【房 地 产】招商蛇口重构新总部,成为又一家奉行“小总部、大区域”的房企(2018-06-04)
【摘要】 6月4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讯,在2015年开始转型为城市和园区运营服务商之后,央企招商蛇口再次启动了一项重大组织变革,精简总部、权力下放。6月1日,精简为8个部门、29个管理职位的招商蛇口新总部正式启用,成为又一家奉行“小总部、大区域”的房企。这与行业的发展趋势一致。近几年来,大型地产商普遍开始转型,包括万科、碧桂园、保利地产、华润置地等公司陆续形成了小总部、大区域的组织管理架构,将总部人员和职能精简、人事权和财权下放,以适应多元业务的发展和城市运营的需要。在组织架构改革完成后,预计招商蛇口会衍生出8个左右的大区以及专业公司,包括地产、邮轮、长租公寓、商业、酒店、大健康等业务都将融入其中,它们将成为公司的利润核心。招商蛇口表示,本次组织变革是公司重组上市以来又一次立足长远的深层次、全方位变革;母公司招商局集团也寄望通过一系列改革,推动公司加速转型、均衡发展。
【关键词】
【房 地 产】碧桂园首个产城项目落地,在深圳已布局9个产城项目(2018-06-04)
【摘要】 6月4日,第一财经日报讯,2016年,碧桂园宣布进军产业地产,计划在五年内投资一千亿元,实现一线及强二线城市覆盖。传统房地产开发面临天花板限制,调控措施如限价、资金成本升高等因素使房地产开发的环境变得严峻,房企必须在保留现有开发优势的基础上,寻找其他发展空间。在这个背景逻辑下,碧桂园从单一地产商向城市运营商甚至智能制造商的角色转换,并提出了“产业+地产+金融+应用场景”的发展模式。2017年5月,碧桂园在惠州拿下一块地,做首个小镇惠州潼湖科技小镇的首期用地。及至深圳,碧桂园在产业路上的实践,已呈遍地开花状。截至目前,碧桂园已在深圳储备了9个产城项目,总体量超过500万平方米。6月1日,碧桂园深圳机器人产业园正式开园,这是碧桂园在深圳落地的首个产融项目。目前,园区内已进驻企业13家,产业类型是机器人研发零部件、芯片研发封装、精密仪器等。
【关键词】
【房 地 产】房企持有现金增速大幅下滑(2018-05-17)
【摘要】 5月17日,北京商报讯,2017年,主要上市房企整体持有现金依然保持增长,但增速大幅放缓。与此同时,房企负债规模与增速持续加大。克而瑞数据显示,2017年主要上市房企的持有现金为23415亿元,同比增长16.4%,但增幅下降34.5个百分点。业内人士分析,2017年限购、限贷、限售等调控政策的持续加码,房地产融资环境也呈现持续收紧的态势。与此同时,行业集中度持续提高,规模房企销售大涨之下,扩张诉求依然强烈,行业收并购整合加剧,是房企现金总持有量增幅放缓的主要因素。而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融资能力相对较弱,在融资环境持续收紧的情况下,所受限制更为明显,使得企业现金增幅放缓甚至出现下滑。
【关键词】
【房 地 产】华夏幸福获资金支持,中信银行授信315亿元(2018-05-16)
【摘要】 5月16日,证券日报讯,昨日,华夏幸福发布公告称,中信银行将华夏幸福认定为战略客户,同意向其提供总额不超过人民币315亿元的授信额度,其中产业新城授信额度不超过165亿元。据了解,华夏幸福与国内多家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授信额度充足、贷款利率稳定。同时,华夏幸福积极开拓利用公司债券、中期票据、超短期融资券、PPP资产证券化等多渠道、多种类融资工具。今年一季度,华夏幸福成功发行25亿元超短期融资券,10.9亿元非公开发行公司债券;获得证监会核准向合格投资者公开发行不超过50亿元公司债券的批复,以及上交所对非公开发行不超过50亿元公司债挂牌转让无异议的函。海外融资方面,公司董事会还通过了拟在境外发行不超过20亿美元债券事项,用于境内产业新城项目。
【关键词】
【房 地 产】天房集团曝信托违约风险,公司债遭二级市场抛售(2018-05-14)
【摘要】 5月14日,第一财经日报讯,在信用债违约事件密集发生的同时,信托产品无法按时还本付息风险也正在频繁曝露。近日,中信信托公告称,天房集团应于5月18日偿还的2亿本金及利息可能发生违约风险。从天房集团财务报表中发现,除了这只信托计划,截至去年年中,天房集团在中信信托的融资余额共计46亿元,而这只是其借款总额的一部分。截至2017年年中,天房集团累计在56家金融机构负债达1082.2亿元。在公开市场债务余额方面,天房集团在银行间和交易所发行债券总量达到179亿元。随着负面消息在二级市场发酵,天房债近日遭遇债券投资人抛售。5月11日,天房集团旗下上市公司天房发展发行的债券“15天房债”大跌逾6%,债券隐含收益率飙升至34.83%。
【关键词】
【房 地 产】136家房企负债近6.6万亿元,平均每家负债484亿元(2018-05-08)
【摘要】 5月8日,证券日报讯,目前,A股房企年报披露已收官。Wind资讯统计数据显示,按照申银万国行业分类,136家上市房企负债合计超过6.58万亿元,同比增幅达34%,这意味着平均每家负债高达484亿元;平均负债率为79.1%,去年则为77.25%,上升了1.85个百分点。其中,负债超过百亿元的房企总计为67家,占比49%;负债超过300亿元的房企有37家,占比为27%。从资产负债率的情况来看,资产负债率大于80%房企占26%,在70%~80%之间占比为24%。值得一提的是,剔除预收账款后的资产负债率超过80%的房企有22家,占比为16%;剔除预收账款后的资产负债率70%~80%的房企有30家,占比为22%。
【关键词】
【房 地 产】碧桂园百亿租赁住房REITs首期发行17.17亿(2018-04-28)
【摘要】 4月28日,每日经济新闻讯,昨日,“中联前海开源-碧桂园租赁住房一号资产支持专项计划(REITs)”首期成功发行。碧桂园租赁住房REITs首期产品规模为17.17亿元,优先级规模15.453亿元,以碧桂园持有租赁物业为底层资产,发行利率5.75%。早在今年2月该单产品已获证监会放行,为国内首单达到百亿级储架规模的租赁住房REITs,也是目前租赁住房市场最大规模的证券化产品。按照碧桂园的发展规划,未来三年内将发展100万套长租公寓,重点打造长租城市。 发行首期租赁住房REITs产品,碧桂园打通了租赁住房投资模式闭环的最后一环,解决资金沉淀问题,有利于加速租赁市场的规模扩张。
【关键词】
【房 地 产】房企外币债券息率上涨,境外融资成本水涨船高(2018-04-25)
【摘要】 4月25日,第一财经日报讯,今年4月以来,多家香港上市的内地房地产商宣布发行外币债,包括中骏置业、宝龙地产及龙光地产,年利率并不低。一位市场人士称,2017年时,房地产企业发行美元债,年利率大约在6%左右,但到了2018年,年利率飙升至8%。穆迪副总裁/高级信用评级主任曾启贤称,信贷环境收紧将加速市场整合,规模较小、实力较弱的开发商将退出或不得不出售地产项目给流动性较强的开发商。对于很多房地产企业来说,2018年原本也是一个债券集中到期的年份。2018年,很多房地产企业都将面临美元债还款高峰期,大部分企业在境外发的美元债,主要是以“2+1”或者“3+2”的形式发放企业债,面临2018年的还款高峰期。
【关键词】
【房 地 产】首个“自持租赁房”高价预租,房企运营模式迎大考(2018-04-17)
【摘要】 4月17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讯,在拿地16个月之后,全国首个企业自持租赁房项目再度引发关注。近期,北京市海淀区名为“万科翡翠书院”的项目进入预租阶段,高昂的租金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项目前身是万科于2016年12月获取的海淀永丰18号地和19号地,自持面积100%,自持年限70年,土地单价超过36000元/平方米。该租赁住房有两种户型,90平方米三居室的月租金约为1.5万~1.8万元,180平方米的四居室月租金约为3万~4万元。由于成本高昂且不得出售,项目的盈利模式成为难题。品质匹配、客源潜力、市场变化等不确定因素,都将成为项目能否盈利的变数。无论项目成败与否,对于更擅长销售而非自持的国内开发商来说,其商业模式、金融手段、运营经验等,都将为行业提供借鉴。
【关键词】
【房 地 产】地产服务领域“独角兽”或迎爆发期,业内:须有长远商业模式(2018-04-16)
【摘要】 4月16日,每日经济新闻讯,截至2018年3月,我国独角兽企业已有约126家,分布在10个城市15个行业,总估值6253亿美元,约4万亿元人民币。而在房地产服务细分领域,O2O交易服务平台、房地产经纪、共享办公空间等已涌现出一批一级市场“独角兽”企业。其中,自如、爱屋吉屋、魔方公寓、房多多、小猪短租成为率先上榜的房地产服务领域的“独角兽”企业,这5家企业总估值73.3亿美元。近些年品牌公寓等租赁行业集中涌现,加之住房租赁政策红利的趋动,加速了在这个领域“独角兽”企业的产生。目前,部分长租公寓“独角兽”的核心盈利是建立在垄断房源和赚取“剪刀差”之上。但从长远发展来看,长租公寓的价值是建立在物业品牌和口碑被认可后,租金出现更高溢价。
【关键词】
【房 地 产】“抢滩”监管窗口期,4月房企融资需求已近千亿(2018-04-16)
【摘要】 4月16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讯,虽然金融监管越来越严,但房企的融资动作并未减缓,反而越来越密集。4月9日以来,宝龙、招商、中骏、中粮等房企均公告宣布融资事项,以发债为主;旭辉、朗诗、华远等房企也表示,即将有融资动作;阳光城和雅居乐则分别完成了长租公寓REITs和商业物业CMBS的发行,属于衍生业务的资产证券化产品。据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截至4月13日,上市房企发债规模约合19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上涨80.6%。4月以来,上市房企发布的各项融资需求(已融资和拟融资)已近1000亿人民币。分析人士认为,规模导向、多元化布局推进,叠加3、4月份的“传统融资旺季”,导致了上述现象出现。此外,国内金融监管日渐严厉的大趋势,也在促使企业追赶这一“窗口期”。
【关键词】
【房 地 产】房地产融资渠道紧缩,中小企业资金风险增加(2018-04-13)
【摘要】 4月13日,南方日报讯,2018年楼市正在面临资金紧绷的挑战。在整个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大型房企纷纷加大拿地布局冲刺规模的同时,不少中小房企正在面对融资环境紧缩、现金流紧张的困境。由于受行业调控政策影响,不少房企的销售回款较去年同期减少,加上拿地开发投资较去年同期增加,导致现金流减少。从相关数据披露可见,龙头房企负债规模已经逼近万亿元,部分中小房企杠杆率也非常惊人。分析人士表示,部分中小房企为了规模扩张,2016年拿了很多高价地,发行了大量公司债,有些公司债将在今年进入还款期,高价地又受到限价政策限制,难以入市销售,资金成本上涨,负债率持续走高。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