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焦浈研究团队在低温等离子体保鲜食品方面取得新进展(2021-11-29)
【摘要】 11月29日,食品伙伴网讯,大气压低温等离子体技术是一种在常温常压下能使气体发生电离的新兴等离子体技术,作为一种高效、经济、生态友好的食品杀菌方法具有巨大的潜力。其中,RONS被认为是等离子体中主要的抗菌药物,可以灭活多种微生物,并且大多数RONS使用寿命较短,几乎不会在食品上残留。郑州大学焦浈教授团队经过长期摸索,对等离子体处理过程中产生的主要RONS成分进行了解析,以高营养水果蓝莓为处理对象,进一步探究低...
【关键词】食品保鲜,低温等离子体,杀菌技术
转录组学揭示采后金针菇品质劣变的潜在机制(2021-11-22)
【摘要】 11月22日,食品伙伴网讯,金针菇是一种可食用大型真菌,味美适口,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喜爱。但其子实体含水量高、质地脆嫩、采后呼吸作用和新陈代谢旺盛,菇体在储运销售过程中极易发生快速的后生长,造成菌盖开伞脱落,菇柄伸长变粗和木质化衰老,甚至发生腐烂等品质劣变现象。南京财经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杨文建教授团队在前期研究中发现纳米复合包装能够通过调节呼吸作用、活性氧(ROS)代谢、能量代谢、细胞程序性死...
【关键词】金针菇,采后品质,基因表达
华中农业大学在莴苣叶色的遗传机理研究中取得新进展(2021-11-05)
【摘要】 11月5日,食品伙伴网讯,近日,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植物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发布研究成果,通过正向遗传学的方法克隆了控制莴苣叶色变异的基因LsGLK,并发现其下游CACTA转座子插入导致的可变剪接是形成莴苣叶浅绿色性状的遗传基础。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该研究鉴定到一个与光合色素(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b、类胡萝卜素以及总光合色素)含量变异显著相关的主效QTL。课题组进一步通过构建双亲群体,利用BSR-Seq和图位克...
【关键词】莴苣,叶色,遗传机制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所揭示NAC转录因子调控西瓜果实糖代谢的分子机制(2021-11-05)
【摘要】 11月5日,食品伙伴网讯,近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发布研究成果,该研究揭示了NAC转录因子ClNAC68介导细胞壁转化酶基因调控西瓜果实含糖量,并介导生长素信号关键因子ClGH3.6调控种子发育的分子机制,为解析西瓜果实糖代谢及种子发育的调控网络奠定分子基础。NAC(NAM,ATAF1/2,CUC2)转录因子在果实成熟和品质中起重要作用。西瓜基因组编码80个NAC基因,其中21个NAC基因在果肉和维管组织中高量表达。在这些基因中,C...
【关键词】西瓜,糖代谢,分子调控
高质量单倍型基因组揭示大型食药用菌的高温适应性生长机制(2021-10-22)
【摘要】 10月22日,食品伙伴网讯,热胁迫是大型食药用真菌栽培中最常见的环境胁迫之一,解析真菌耐热机制、选育耐热品种一直是食药用菌研究中的热点。广东省科学院生物与医学工程研究所生物工程研究室王丽宁博士与广东省中医院第二临床医学院黄志海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肖水明副研究员开展合作研究,获得两套C.trogii高质量的单倍型基因组并发现基因组中串联重复的热激蛋白基因簇与该菌耐热性形成有关。该研究选择C.trogii菌...
【关键词】食药用菌,高温适应性,单倍型基因组
研究揭示鉴别杨树型蜂胶与杨树芽提取物的标志性成分(2021-10-18)
【摘要】 10月18日,食品伙伴网讯,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蜂产品加工与功能评价团队在蜂胶标志性成分和真实性评价方面取得新进展。该研究揭示了杨树型蜂胶区别杨树芽提取物的两个新的标志性成分-- 9-oxo-ODE(9-羰基-顺,反-共轭亚油酸)和9-oxo-ODA(9-羰基-反,反-共轭亚油酸),根据其含量差异可以鉴定出蜂胶掺杂杨树芽提取物。通过比较杨树芽的一年12个月的化学成分变化,发现9-oxo-ODE和9-oxo-ODA在秋冬季的杨树芽提取物中高含...
【关键词】蜂胶,杨树芽提取物,标志成分
研究揭示调控小麦穗粒数基因在高产育种中的潜在作用(2021-10-15)
【摘要】 10月15日,食品伙伴网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生物信息学及应用创新团队与四川农业大学小麦所合作,研究了小麦转录因子AGL6在小麦花器官和小穗发育过程中的功能。小麦产量三要素包括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其中穗粒数在小麦高产育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小麦的穗子是复穗状花序,由多个无柄的小穗以两行交错方式着生在穗轴上,每个小穗上能形成多个小花,小穗和小花的发育影响穗粒数的多少,进而影响小麦...
【关键词】小麦,高产育种,基因调控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生物所在玉米黄酮异荭草素调节阿尔茨海默病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2021-10-15)
【摘要】 10月15日,食品伙伴网讯,近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生物所玉米分子育种研究团队与美国夏威夷大学Qing X. Li教授团队合作,揭示了玉米花丝天然产物异荭草素,通过调节阿尔茨海默病模型鼠口腔和肠道微生物,进而抑制NF-κB炎症通路,最终通过脑-肠轴来减缓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病理指标。本研究以阿尔茨海默病模型APP/PS1小鼠为研究对象,通过饲喂玉米花丝提取的天然产物异荭草素,探索异荭草素的作用机理。最终发现异荭草素可以抑制模...
【关键词】玉米,异荭草素,阿尔茨海默病
从二氧化碳到淀粉人工合成研究取得原创性突破(2021-09-26)
【摘要】 9月26日,食品伙伴网讯,近期,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在淀粉人工合成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从头合成。相关成果于9月24日在线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上。目前,淀粉主要由玉米等农作物通过自然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生产,合成与积累涉及约60步代谢反应以及复杂的生理调控,理论能量转化效率仅为2%左右。农作物种植通常需较长周期,并使用大量土地、淡水等资源和肥料、农药等农业...
【关键词】淀粉,人工合成,二氧化碳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料所在大豆耐旱和盐胁迫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2021-09-26)
【摘要】 9月26日,食品伙伴网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转基因及基因编辑技术与应用创新团队揭示了大豆中的一个转录因子核因子Y在响应大豆干旱和盐胁迫中,调控植物脱落酸受体蛋白 PYR 基因的分子机制,对于培育抗逆大豆品种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大豆核因子Y转录因子成员NF-YC14,能够通过形成异源三聚体的方式,激活PYR1介导的脱落酸信号通路来调节大豆的耐逆性。研究人员还发现, NF-YC14敲除突变体比野生型大...
【关键词】大豆,耐旱,分子机制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所采后保鲜与加工团队揭示菠萝果实成熟过程中膜代谢模式(2021-09-10)
【摘要】 9月10日,食品伙伴网讯,近日,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园艺产品保鲜与加工研究室在线发表研究论文,揭示了菠萝果实成熟过程中的膜脂代谢模式。代谢物和脂肪酸的特征及丰度可以为了解水果成熟过程中发生的细胞质变化提供重要信息,而菠萝果实成熟过程中组织结构改变进而影响贮藏期方面的研究仍需进一步阐明。该团队选择了青熟、黄熟和完熟等3种成熟度的果实作为实验材料,利用代谢组学结合质谱和qRT-PCR技术,解...
【关键词】菠萝,采后保鲜,膜代谢
东方集团福肴食品“高水分植物蛋白肉”成果通过院士鉴定(2021-09-01)
【摘要】 9月1日,中国网讯,近日,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在哈尔滨市方正县组织专家,对东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旗下哈尔滨福肴食品有限公司的“高水分植物基蛋白素肉加工关键技术及成套装备产业化示范”项目进行评价(鉴定),综合结论认为福肴食品科技成果技术复杂度高、系统研制难度大,具有较高的自主创新性,项目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福肴食品团队研究了单一植物蛋白和复合植物蛋白分子质构重组的挤压过程控制及挤出蛋白的构效关系,构...
【关键词】福肴食品,高水分植物蛋白,自主创新
新型转红光功能薄膜有望提高温室蔬菜增产潜力(2021-08-27)
【摘要】 8月27日,食品伙伴网讯,近期,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与国内科研单位合作,开发了一种基于量子点技术转红光的功能性薄膜,可实现大棚内光质的优化,从而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减少病虫害。研究团队首先采用邻苯亚胺和盐酸多巴胺为原料,采用一步水热合成法,成功制备了红光碳量子点(RCDs),能够吸收紫外光和黄绿光,发射550-800 纳米的红光,量子效率高达78.3%,通过EPR、FT-IR、XPS和荧光光谱等表征技术,揭示了红光...
【关键词】蔬菜,温室栽培,增产
研究发现叶酸是联结植物碳代谢和氮代谢的中枢分子(2021-08-13)
【摘要】 8月13日,食品伙伴网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作物代谢调控与营养强化团队与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比利时根特大学开展合作研究,利用叶酸探针制备结合化学蛋白组学技术,实现了拟南芥中叶酸互作蛋白的系统分离,发现叶酸分子与植物碳代谢和氮代谢的密切关联,为深入解析叶酸调控植物生长发育功能机制奠定基础。该研究通过构建具有生物学活性的叶酸分子探针,结合亲和蛋白质组学技术共鉴定了51个叶酸互作蛋白...
【关键词】叶酸,碳代谢,氮代谢
我国科学家突破杂交马铃薯育种技术难题(2021-08-12)
【摘要】 8月12日,人民日报讯,日前,国际学术期刊《细胞》在线发表了黄三文团队的研究成果,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黄三文带领科研团队,创新理论和方法培育杂交马铃薯,用二倍体育种替代四倍体育种,并用杂交种子繁殖替代薯块繁殖,这是我国“优薯计划”实施以来取得的重大突破。普通栽培马铃薯是依靠薯块进行无性繁殖的同源四倍体物种,由于四倍体遗传的复杂性,致使马铃薯的遗传改良进程缓慢。目前,二倍体育种...
【关键词】马铃薯,杂交繁殖,二倍体育种
中国科学院植物所揭示水稻籽粒大小表现遗传调控新机制(2021-08-04)
【摘要】 8月4日,食品伙伴网讯,水稻籽粒大小决定稻米的产量和外观品质,并受多个数量性状位点(QTLs)的控制;其中,编码组蛋白乙酰化酶的GRAIN WEIGHT 6a(GW6a)是水稻籽粒大小和产量的正向调节因子。目前对于GW6a依赖的基因调控网络尚不清楚。在拟南芥中,泛素受体DA1通过调控细胞增殖期来控制种子和器官的大小,然而,尚不清楚DA1家族成员是否以及如何调控水稻籽粒大小。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宋献军研究组通过酵母双杂交筛...
【关键词】水稻,籽粒大小,遗传调控
中科院遗传发育所农业资源中心在低镉小麦研究中取得进展(2021-07-15)
【摘要】 7月15日,食品伙伴网讯,镉是我国土壤污染面积最广的重金属。小麦具有较强的镉富集能力,因此镉污染是我国小麦安全生产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我国缺少对低镉小麦的遗传机制与设计育种研究;而已经筛选到一些低镉小麦品种由于其遗传基础并不明确、产量和环境适应性与当前各地主栽品种存在差距,不具备大面积推广性。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小方研究组与研究员李俊明研究组合作,系统表征了黄淮...
【关键词】小麦,镉污染,低镉品种
海水鱼类神经坏死病毒感染致病机制研究取得重要突破(2021-07-15)
【摘要】 7月15日,食品伙伴网讯,近日,华南农业大学海洋学院秦启伟教授团队利用单细胞测序技术等手段破译了RGNNV感染石斑鱼中枢神经系统的细胞类型,揭示了病毒感染导致宿主细胞死亡机制。神经坏死病毒(Nervous Necrosis Virus,NNV)是最严重的海洋鱼类病毒性病原之一,在全球范围内可感染导致超过50种海水鱼类死亡,尤其对仔鱼和幼鱼危害很大,感染后一周内死亡率可达100%。NNV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养殖鱼类最重要的威胁之一,且近年受...
【关键词】海水鱼,神经病毒,感染机制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所花生单细胞测序研究取得重要进展(2021-07-06)
【摘要】 7月6日,食品伙伴网讯,近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所科技人员在国际著名期刊《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在线发表花生单细胞基因表达研究成果,在国际上首次绘制了花生叶片单细胞基因表达图谱。花生是我国重要的油料经济作物,栽培种花生为异源四倍体豆科作物,开展花生功能基因表达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作物所花生团队在前期开展花生二倍体野生种、四倍体栽培种全基因组测序解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再利用单细胞测序技术(scR...
【关键词】花生,基因表达,转录因子
研究发现调控水稻籽粒形状的新机制(2021-07-06)
【摘要】 7月6日,食品伙伴网讯,水稻粒形是影响其产量的重要因素,也是重要的商品性状。不同地域的人们对米粒外形的喜好不同,因此调控水稻籽粒的长宽比成为育种目标之一。科学家前期研究发现,G蛋白信号对水稻籽粒长度有正调控作用,但其分子机理尚不清楚。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种康研究组与中科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张启发团队、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傅向东团队开展合作研究,发现E3泛素连接酶C...
【关键词】水稻,籽粒形状,基因调控
研究发现影响苜蓿非生物胁迫关键基因(2021-06-11)
【摘要】 6月11日,食品伙伴网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牧草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团队研究发现影响蒺藜苜蓿和紫花苜蓿非生物胁迫响应的关键CBL-CIPK家族基因,为牧草抗逆遗传改良提供了重要参考。钙调磷酸酶B样蛋白(CBL)和CBL相互作用蛋白激酶(CIPK)是参与植物逆境胁迫调控的互作蛋白家族。CBL蛋白是植物细胞内独特的钙传感器,能与CIPKs特异性结合,在各种刺激下传递钙信号,共同形成钙介导的CBL-CIPK网络...
【关键词】苜蓿,基因,非生物胁迫
研究发现影响产量的水稻养分高效主效基因(2021-06-11)
【摘要】 6月11日,食品伙伴网讯,近日,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功能基因组学创新团队研究揭示了受水稻进化选择的养分高效主效基因SBM1影响水稻产量,这项研究为培育较高产量潜力和氮肥利用效率的环境友好型水稻品种提供了优异等位基因和理论依据。该团队利用两系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的亲本93-11和PA64s杂交后代衍生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以及以日本晴为背景导入籼稻Kasalath目标染色体片段而衍生的近等基因系,完成了一个位于水稻第1染色体...
【关键词】水稻,基因,产量
研究揭示动物蛋白硒源在富硒鸡蛋生产上的应用优势(2021-06-04)
【摘要】 6月4日,食品伙伴网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单胃动物饲料创新团队通过生产性能、蛋品质、硒沉积率、血液抗氧化与免疫功能、肠道形态学、输卵管健康等指标,系统评价了黄粉虫硒源应用于蛋鸡饲料的生物有效性及安全性,为富硒鸡蛋的安全生产提供了优质硒源保障。饲粮适当补充硒元素可缓解蛋鸡应激反应,改善其健康状况和生产性能,生产富硒鸡蛋、改善人体健康。目前常用的硒源有亚硒酸钠、酵母硒、蛋氨酸硒等,为提高...
【关键词】动物蛋白,富硒鸡蛋,改善品质
普通小麦亚基因组非对称调控机制研究获进展(2021-06-04)
【摘要】 6月4日,食品伙伴网讯,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是经两次远缘杂交而形成的一种异源六倍体作物,含有A、B和D三个亚基因组。亚基因组分化对多倍体小麦基因组可塑性具有重要贡献,且成为其成功驯化的关键因素之一。然而,决定小麦亚基因组分化的时空特异性调控机制尚不清楚。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薛勇彪研究组和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张一婧研究组通过对不同发育时期和环境条件下...
【关键词】小麦,非对称调控,多倍体
华中农业大学揭示武昌鱼基因组及其嗅觉适应性进化机制(2021-05-24)
【摘要】 5月24日,食品伙伴网讯,近日,华中农业大学鱼类遗传育种与繁育研究团队公布了高质量的团头鲂(武昌鱼)基因组遗传图谱,基于比较基因组学探究了28种不同食性鱼类嗅觉受体基因(ORs)家族的进化历程和表达模式,发现鱼类ORs的进化与其栖息环境和食性密切相关,为鱼类摄食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也为鱼类定向育种提供理论支持。研究人员基于比较基因组学探究了28种不同食性(草食性、肉食性、杂食性和滤食性)鱼类ORs的进化历程,发...
【关键词】武昌鱼,基因组,嗅觉
我国科学家系统总结植物激素脱落酸调控种子发育新进展(2021-05-13)
【摘要】 5月13日,食品伙伴网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棉花分子遗传改良创新团队全面系统论述了植物激素脱落酸在种子的成熟、休眠和萌发过程中的最新研究进展,总结了脱落酸通过含量变化和信号转导的调节来参与种子发育不同阶段的分子机制,提出了脱落酸与其他不同的激素、代谢物质等信号分子互作调控种子发育的模式图,对于揭示脱落酸介导的种子发育过程的分子调控网络具有重要意义。脱落酸是调节植物发育和抗逆性最重要的...
【关键词】脱落酸,种子发育,分子调控
油菜花粉、花蜜中的农药残留现状及其对蜜蜂的潜在风险评估研究获得新进展(2021-05-11)
【摘要】 5月11日,食品伙伴网讯,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科研团队对我国早春第一个蜜粉源植物——油菜花粉花蜜中的农药残留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在此基础上评估了其对蜜蜂可能存在的风险,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整体环境科学》上。蜜蜂作为重要的授粉昆虫在生态维护和农业增产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农药被认为是引起包括蜜蜂在内的传粉昆虫的种类和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油菜是我国一种主要的蜜粉源植物,尤其是在早春时节,油菜是蜜蜂...
【关键词】花粉,农药残留,蜜蜂
山地油菜全程机械化助力油菜产业提质增效(2021-05-11)
【摘要】 5月11日,食品伙伴网讯,近日,中国农科院油料所、农业农村部南京农机化所等单位在江西婺源联合召开了山地油菜绿色高质高效全程机械化生产现场观摩培训会。山地油菜占我国油菜种植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左右,由于地形地貌影响,油菜山地全程机械化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较大。本次会议针对当前我国山区油菜生产机械化短板,紧扣山地油菜绿色高质高效发展,以实现山地油菜的“轻简、高效、高质、绿色”为目标,集成高产高油优质多...
【关键词】山地油菜,机械化生产,提质增效
黑茶中非挥发性成分研究取得新进展(2021-04-22)
【摘要】 4月22日,食品伙伴网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茶叶品质化学与营养健康团队在黑茶非挥发性化学成分研究中取得了新进展。研究人员采用相同的黑毛茶原料,在我国四个黑茶主产区,按照传统加工工艺,分别制备成普洱茶、六堡茶、茯砖茶和青砖茶等四种黑茶产品,继而采用广泛靶向代谢组学方法深入研究比较了不同类型黑茶中非挥发性成分的差异。该研究在黑毛茶原料及其制备四种不同类型黑茶中共计鉴定出569种非挥发性化合物...
【关键词】黑茶,非挥发成分,微生物发酵
中科院东北地理所在控制大豆开花期基因研究取得新进展(2021-04-16)
【摘要】 4月16日,食品伙伴网讯,生育期(特别是开花期)是影响大豆品种分布和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大豆生育期调控基因的挖掘和研究,对选育生态适应性广的优良大豆品种至关重要。迄今,诸多调控大豆生育期的E系列基因已被克隆,它们的应用提高了育种效率和产量,但是由于光周期调控大豆开花的复杂性,还有很多生育期重要基因未被发掘,具体调控机制仍不明确。中科院东北地理所大豆分子设计育种学科组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技术与拟南芥...
【关键词】大豆,开花期,基因控制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所从染色质三维结构水平揭示籼粳稻耐热性差异机制(2021-04-06)
【摘要】 4月6日,食品伙伴网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作物耐逆性调控与改良创新团队从染色质三维结构上揭示了籼稻和粳稻的高温抗性差异机制,为研究表观遗传调控作物重要农艺性状及提高抗逆性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据专家介绍,染色质三维结构与基因组功能高度相关。目前少数真核生物中仅报道了环境变化对染色质三维结构的影响,而作物染色质三维结构是如何响应逆境胁迫机制仍不清楚。该研究运用三维空间结构测序(HiC-se...
【关键词】水稻,耐热性,染色质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所成功创制高虾青素玉米新种质(2021-04-06)
【摘要】 4月6日,食品伙伴网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所作物代谢调控与营养强化创新团队和牧医所功能性畜禽产品创新团队合作成功创制高虾青素玉米种质,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植物生物技术杂志》上。虾青素属于类胡萝卜素的一种,通常存在于藻类、虾、蟹等海洋生物中,由于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性和保健功效,在生活中有广泛应用。本研究采用合成生物学的“源-库-流”策略设计了虾青素代谢途径,通过增加番茄红素的合成,并使用RNAi技术...
【关键词】虾青素,玉米,营养强化
湖南获批建设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2021-03-31)
【摘要】 3月31日,食品伙伴网讯,近日,科技部批复支持湖南建设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这是全国农业领域首批启动建设的3个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之一。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由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为主体,联合海南大学、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组建,聚集了广东海洋大学、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11家优势科研院校和龙头企业协同建设。中心将聚焦耐盐碱水稻杂种优势利用关键技术...
【关键词】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粮食安全
四川农业大学水稻所在水稻花粉淀粉积累方面取得新进展(2021-03-18)
【摘要】 3月18日,食品伙伴网讯,近日,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李平、李双成教授团队在水稻花粉发育方面取得新进展。淀粉积累在水稻花粉成熟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有关此过程的分子调控机制仍知之甚少。该研究鉴定了一个水稻雄性不育突变体(ap1),细胞学显示突变体ap1花粉无活性,淀粉积累具有缺陷;功能试验证实,AP1编码一个定位于细胞质膜的L型凝集素类受体蛋白激酶(L-LecRLK),且在淀粉合成时期的花粉中高度积累;组学分析发...
【关键词】水稻花粉,淀粉积累,调控机制
西北大学曹炜教授团队在蜂蜜成熟机制研究方面取得进展(2021-03-18)
【摘要】 3月18日,食品伙伴网讯,近日,西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曹炜教授团队在食品科学领域国际著名学术期刊《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发表研究成果,通过代谢组学方法揭示了不同酿造时间的蜂蜜差异性代谢物的变化规律,实现了成熟蜂蜜和未成熟蜂蜜的精准“诊断”。近年来,受经济利益和传统生产方式的影响,养蜂业生产存在“先取稀蜜后浓缩”的生产方式,这种方式生产的蜂蜜水分含量高、易发酵、花香味淡,...
【关键词】蜂蜜,成熟机制,质量标准制定
四川农业大学在水稻纹枯病抗性研究方面取得进展(2021-03-04)
【摘要】 3月4日,食品伙伴网讯,近日,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发表研究论文,宣布在水稻纹枯病抗性研究方面取得进展。该研究通过多年多点对搜集整理的259个水稻品种(含高抗纹枯病的地方品种资源)进行苗期、分蘖期、穗期纹枯病关键发生时期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结合不同时空侵染的抗感材料转录组数据及抗性QTL位点分析,鉴定获得653个与水稻纹枯病抗性显著关联的基因。其中,抗性相关基因OsRSR1和OsRLCK5,通过超表达、RNAi干...
【关键词】水稻,纹枯病,抗性育种
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揭示水稻表现遗传调控细胞分裂新机制(2021-02-19)
【摘要】 2月19日,食品伙伴网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谷晓峰团队和合作者揭示了水稻表观遗传调控细胞周期和DNA损伤的新机制,为研究表观遗传调控作物重要农艺性状及提高抗逆性提供了新的途径和基因。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高温、干旱等非生物胁迫会引起细胞增殖被抑制,集中能量用于抗逆,往往导致作物不同程度减产。在细胞分裂过程中,遗传信息和表观遗传信息都需要完成从母本细胞到子细胞之间的转移,因而,鉴定其中调...
【关键词】水稻,表现遗传调控,DNA损伤
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揭示玉米干旱冷害联合胁迫的生理和分子机制(2021-02-08)
【摘要】 2月8日,食品伙伴网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耕作与生态创新团队揭示了玉米苗期在干旱冷害联合胁迫下,干旱缓解冷害造成损伤的光合生理、代谢及分子机制。本研究通过系统分析苗期玉米在单一干旱、冷害以及二者联合胁迫条件下的表型和光合生理差异,发现联合胁迫条件下干旱能够明显缓解冷害胁迫对玉米光合和生长等造成的损伤。通过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分析,发现相对于单一冷害胁迫,联合胁迫诱导大量脱落酸合成及...
【关键词】玉米,干旱,冷害
研究揭示氢离子焦磷酸化酶调控甘薯品质和产量的作用机理(2021-02-05)
【摘要】 2月5日,食品伙伴网讯,近期,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张鹏课题组在Horticulture Research上发表研究成果,首次发现H+-焦磷酸化酶IbVP1的表达可显著提高甘薯块根淀粉品质及产量。甘薯储藏根是光合同化物和能量积累的重要地下库器官,其淀粉代谢水平决定淀粉含量和产量,同时也受到地上部分源器官(叶片)糖分输出能力的影响。该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甘薯氢离子焦磷酸化酶(IbVP)在促进矿质元素吸收和纤维根...
【关键词】甘薯,淀粉品质,焦磷酸化酶
茶叶功能性成分利用与安全性评价研究取得重要进展(2021-02-05)
【摘要】 2月3日,食品伙伴网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茶叶质量与风险评估创新团队在茶叶功能性成分利用与安全性评价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利用茶氨酸设计合成了一种新型的铜团簇抗菌剂,该抗菌剂可以有效的清除多重耐药菌感染并且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是临床上常见的多重耐药菌。临床上治疗MRSA感染的一线用药是万古霉素,但研究者们已经分离出对万古霉素耐药的MRSA菌株,针对MRSA开发新...
【关键词】茶叶,功能性成分,抗菌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