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个海水漂浮光伏项目投用(2025-07-02)
【摘要】 7月2日,国际金融报讯,近日,我国首个全海水环境漂浮式光伏项目在山东青岛建成并投入使用。该项目由中国石化开发,占地约6万平方米,装机容量为7.5兆瓦,每年可发电1670万千瓦时。项目采用创新的漂浮式光伏结构,光伏板可随潮汐升降,提升发电效率5%至8%。为应对海水环境的腐蚀和生物附着,研发团队开发了抗腐蚀和抗附着的特制浮体与支架,以及能抵御13级大风的水下锚固系统。此项目为沿海及浅海地区光伏开发提供了新标准。
【关键词】光伏发电,海洋工程,清洁能源
中国首个海洋领域开源大模型在杭州发布阵(2025-06-26)
【摘要】 6月26日,中国新闻网讯,6月26日,中国首个专注于海洋领域的开源大模型“OceanGPT(沧渊)”在浙江杭州正式发布,由浙江大学牵头、海洋精准感知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主导研发。该模型具备多模态理解能力,可对声呐图像、海洋观测图等复杂海洋数据进行自然语言解析,并嵌入知识增强的“慢思考”推理机制,有效降低通用大模型中常见的“幻觉式错误”。OceanGPT不仅支持专业知识问答,还可用于海洋机器人操控,通过自然语言输入自动...
【关键词】海洋大模型,水下机器人,多模态AI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牵头研发的大剖面浮标,国内外首次在超3500米水深布放(2025-06-24)
【摘要】 6月24日,观海新闻讯,6月23日,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牵头研发的大剖面海气交互观测浮标系统,在南海超3500米水深区域成功布放,实现了全球首次在如此水深下进行浮标系统布设。该系统整合海洋量子激光雷达、微波辐射计等前沿传感设备,具备水上10公里、水下1000米的垂直探测能力,能长期同步采集海气界面及水体剖面数据。浮标平台通过创新锚系结构和高稳性设计,克服极端海况(风速超60m/s、波高20米)下的稳定性与安全性难...
【关键词】深海观测,大剖面浮标,海气交互
国内首次应用水下智能巡检机器人进行海上架空输电线路巡查(2025-06-18)
【摘要】 6月18日,北极星电力网讯,近日,南方电网深圳供电局完成国内首次应用水下智能巡检机器人进行海上架空输电线路桩基础探伤检测和可见光巡查。此前,传统人工潜水检测存在高压环境作业风险高、水下视野受限、数据采集效率低等问题。此次应用的水下机器人,集成声呐成像、4K高清摄影、钢管厚度精密测量等智能传感器及可伸缩机械手臂,下潜深度可达350米。水下智能巡检机器人进行巡检可将单个桩基础检测耗时从4小时压缩至40分钟,...
【关键词】机器人,海上输电线路,水下检测
全球首艘智能研究与实训两用船开启“海上智驾”(2025-06-16)
【摘要】 6月16日,科技日报讯,6月16日,由大连海事大学与中远海运集团联合打造的“新红专”轮从大连启航,开启4000海里巡展任务,并将在海南开展繁忙水道智能航行实验。这是全球首艘融合科研与教学功能的智能研究与实训船,标志着我国在智能船舶自主设计与制造领域迈出关键步伐。该船长69.8米,集成了智能航行、机舱、船体、能效和实训平台六大系统。其自主航行系统支持航线优化、视觉增强、碰撞与搁浅预警,且可远程操控并实现岸基信...
【关键词】智能船舶,自主航行,AI决策
正和生态发布国内首个海洋生态修复基础大模型“ShorelineGLM”,解码海洋可持续发展新图景(2025-06-11)
【摘要】 6月10日,证券时报网讯,近日,在第17个世界海洋日之际,正和生态联合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与智谱AI,发布了中国首个海洋生态修复领域的基础大模型——ShorelineGLM(v1.0)。该模型基于智谱AI的模型技术平台与“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重点实验室”的科研积累,通过多智能体协作构建训练集,实现从数据认知到工程实践的高度融合。模型通过微调优化,集成海洋生态修复标准、技术成果与典型案例,构建覆盖海洋生态系统全链条知...
【关键词】大模型,人工智能,数字孪生
全球首个应用±500kV柔性直流输电技术海上风电项目实现首台风机吊装(2025-06-06)
【摘要】 6月6日,三峡小微讯,6月4日,全球首个应用±500kV柔性直流输电技术的海上风电项目——三峡阳江青洲五期实现首台风机吊装。该项目位于广东省阳江外海,装机容量100万千瓦,场址距岸约71公里,水深45-53米。工程规划布置59台12兆瓦和23台13兆瓦大容量风机,年均发电量预计达39.31亿千瓦时,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323.91万吨。项目建设内容包括±500kV海上换流站、陆上集控中心,应用的柔直输电技术将使其成为目前全球电压等级最高、...
【关键词】海上风电,柔性直流输电,三峡集团
全球首艘纯甲醇电动智能船舶正式启建(2025-05-30)
【摘要】 5月30日,龙de船人讯,5月28日,全球首艘纯甲醇电动智能船舶在浙江上虞杭甬运河永和联甬临港产业区正式启建,标志着内河绿色智能航运进入新阶段。该船舶采用甲醇作为清洁能源,结合电动推进与智能控制系统,具备低碳、高能效、自动化程度高等显著特征,广泛适用于内河运输与近海物流市场。项目一启动即获得22艘订单,显示出其良好的商业化前景。该产业区作为“航运浙江”重点项目,占地500亩,构建“一线两期三区块”发展格局...
【关键词】绿色航运,甲醇动力,智能船舶
全球首套海上高温烟气余热回收发电装置成功投用(2025-05-22)
【摘要】 5月22日,海油工程官微讯,近日,由海油工程特种设备分公司建造的全球首套海上高温烟气余热回收发电装置,在中国海油文昌19-1平台成功投用并稳定运行。该装置采用先进的有机朗肯循环(ORC)技术,利用海上平台油气燃烧过程中释放的高温烟气余热,通过加热有机工质,驱动膨胀机实现发电,并通过蒸汽冷凝及循环泵形成封闭回路,从而完成热能向电能的高效转换。该系统集成海水冷却、热介质加热、环戊烷工质循环、透平膨胀机发电、...
【关键词】海上油气,余热发电,绿色低碳
中国首艘海洋级智能科考船“同济”号试航成功(2025-05-16)
【摘要】 5月16日,中国新闻网讯,5月16日,由同济大学自主设计并建造的我国首艘海洋级智能科考船“同济”号圆满完成为期8天的试航任务,标志着我国在智能化、绿色化海洋科研平台建设领域实现重大突破。此次试航共进行100余项系统测试,涵盖智能航行、远程操控、振动噪声控制、水下辐射噪声等,所有测试结果均达到或优于设计标准。“同济”号为2000吨级海洋科考教学保障船,具备无限航区(除冰区)作业能力。船长82米、最大航速16节、续...
【关键词】智能科考船,科研装备,绿色航行
全球首个公里级海洋环流模式构建完成(2025-05-08)
【摘要】 5月7日,中关村在线讯,近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联合崂山实验室等机构成功构建了全球首个公里级海洋环流模式LICOMK++。这一模式在跨异构超算平台上实现了全球公里级气候海洋模拟,标志着海洋环流模式在高分辨率和计算性能上取得双重突破。与传统模式相比,LICOMK++将分辨率提高到1公里级,能够准确模拟如涡旋和锋面等中小尺度海洋动力过程。这种高精度模拟相当于为全球“海洋图谱”增加了一台高精度“显微镜”,有助于...
【关键词】海洋环流,公里级分辨率,气候预测
海工装备国产化替代再获突破(2025-04-22)
【摘要】 4月22日,龙de传人讯,近日,海油发展装备技术公司自主制造的首套1.8兆瓦级CEET-18国产透平机组在曹妃甸11-1油田成功投运,标志着我国在海洋工程装备国产化替代领域迈出关键一步。该透平机组在尺寸、能效、耐腐蚀性等方面实现多项技术突破,核心机体由原来的3.5米缩减至1.5米,发电效率提升了24%,其日均发电量达到4.32万度,相当于满足1.5万户家庭全年用电,年减少碳排放达3860吨。透平机组核心部件国产化率达95%,显著提升供...
【关键词】海工装备,透平机组,能源装备
WinGD X-EL解决方案首次应用于风力辅助推进船舶(2025-04-22)
【摘要】 4月22日,国际船舶网讯,中船集团旗下中船温特图尔发动机有限公司(WinGD)将在Union Maritime Limited(UML)建造的四艘11.36万载重吨油船上,首次将其X-EL混动能源管理系统与风力辅助推进系统联合部署。这些船舶由厦船重工建造,结合主机与风帆推进,力图实现动力与能源的高效协同。X-EL系统将通过主机配置轴带发电机(PTO模式),并与风力系统协同,智能优化船舶在各种海况下的能源分配与使用效率。该技术是WinGD首次将其集...
【关键词】混动能源,X-EL解决方案,船舶能效
国内首个海上低渗油藏注气混相驱开发油田建成,日产油量将大幅提升(2025-04-19)
【摘要】 4月19日,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讯,4月14日,中国海油宣布文昌9-7油田开发项目正式投产。该项目是国内首个海上低渗油藏注气混相驱开发油田,采用创新的注气混相驱技术解决了低渗油藏的开发难题,标志着海上油气资源开发技术取得重要突破。文昌9-7油田新建了一座综合性海上油气钻采平台,预计投产开发井25口,主力井区储量丰富,砂体连通性好。该项目创新地采用“气驱协同开发”模式,并在规模化应用注气混相驱技术的基础上,显著...
【关键词】海油,油田开发,低渗透油藏
全球首座海上移动增产平台开建(2025-04-18)
【摘要】 4月18日,长江日报讯,近日,全球首座海上移动增产平台“增产一号”在中船集团武汉船用机械有限公司开工建造。该平台由中海油投资,采用4桩腿自升式设计,旨在服务于渤海油田,尤其是覆盖那些难以开发的边际油田。平台设计作业水深40米,未来将能够移动至渤海28个中后期油田,进行增产作业。“增产一号”平台将首次采用立柱式多层冲桩系统,提高拖航就位效率15%。此外,平台还引入了定制化AI大模型与数字孪生技术,能够实时监...
【关键词】渤海油田,移动式平台,边际油田
我国首个海洋氢氨醇一体化项目建成(2025-04-14)
【摘要】 4月14日,国际商报讯,日前,国内首个海洋氢氨醇一体化项目在山东烟台完成建设并进入调试阶段。作为项目唯一通信服务提供商,烟台联通依托自主创新的“5G专网+云联网”融合架构,成功攻克中远海通信技术壁垒,为我国海洋能源数字化转型树立行业标杆。项目平台距海岸线7公里,面临海岸基站信号重叠干扰、海上平台信号质量差等通信难题。烟台联通技术团队通过全网遍历测试,采用“定向优化+精准锁定”策略,选定养马岛炮营5G基站...
【关键词】海洋,氢氨醇,一体化项目
国内首个全流程海船智能工厂在威海奠基,助力船舶产业智能化升级(2025-04-14)
【摘要】 4月14日,DoNews讯,日前,国内首个全流程海船智能工厂在威海正式奠基。该项目由华工科技与招商工业威海船厂联合打造,标志着我国船舶制造迈入全链条智能化新阶段。该工厂以“设计-制造-管理”全流程智能化为核心,采用5G+工业互联网技术,集成智能钢板库、智能切割分拣、自动化焊接等高端数字化产线,实现从钢板到分段焊接的全流程自动化生产。其中,激光焊接效率提升至2.3米/分钟,纵骨装焊节拍较人工快3倍,分段焊接调试时...
【关键词】智能工厂,5G技术,自动化生产
我国首个海洋氢氨醇一体化项目建设完工(2025-03-28)
【摘要】 3月28日,证券日报网讯,3月27日,我国首个海洋氢氨醇一体化项目在山东烟台建设完工,正式进入调试阶段,为项目投运及海上制氢全流程实证检验奠定基础。该项目由国家能源集团氢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和国能氢创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共同建设,是国内首个海洋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实证示范项目。位于山东省烟台市东侧海边5公里水域,可以利用海上新能源离网制氢,并将绿氢进一步转换为容易储存的氨...
【关键词】海洋,氢氨醇,海上制氢
海洋大语言模型“瀚海智语”发布,这三个方面表现更出色(2025-03-24)
【摘要】 3月24日,新京报讯,近日,我国首个海洋垂直领域的大语言模型“瀚海智语”(英文名称OceanDS)发布,并成功通过专家评审。与通用大语言模型相比,"瀚海智语"在海洋领域的理论知识、专业术语和行业应用方面表现更加出色,成为海洋领域首个业务化的垂直大模型。“智语精准”:该模型能够精准高效地完成海洋领域内容生成、知识问答、信息检索、政策分析、科普宣传等任务,并在专业领域测试中表现突出。相比前三名开源通...
【关键词】瀚海智语,大语言模型,海洋科技
国际首套,海洋所发布全球大洋海水三维pH格点数据集(2025-03-19)
【摘要】 3月19日,观海新闻讯,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发布了国际首套基于机器学习的全球大洋海水三维pH格点数据集。该数据集具有全球大洋1°×1°的分辨率,覆盖海水深度0~2000米,时间跨度为1992年至2020年,能够为全球大洋酸化的评估提供重要依据。海洋酸化是当前全球海洋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主要由大气二氧化碳的吸收引起。海洋酸化不仅影响海洋生物和生态环境,还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的系统性变化。因此,准确评估海洋酸化状...
【关键词】海洋酸化,pH数据集,环境研究
中国船舶突破工业软件,创新链赋能产业链迈向制造新篇章(2025-03-17)
【摘要】 3月17日,国企讯,中国船舶集团正通过工业软件创新推动我国船舶制造业向智能化、高端化迈进。依托国内领先的造船能力,该集团投资10亿元成立海舟系统技术有限公司,突破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全生命周期管理(PLM)、计算机辅助制造(CAM)和计算机辅助工程(CAE)等领域的技术瓶颈。目前,其自主研发的核心模块源代码自主率已达到90%以上,在多个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提高了计算效率和功能覆盖率。在国务院国资委的指导下,中...
【关键词】工业软件,船舶制造,产业链
全国首艘海上纯电动旅游客船在福建下水(2025-03-16)
【摘要】 3月16日,中关村在线讯,3月15日,福建船政旗下福宁重工成功完成全国首艘海上纯电动旅游客船“屿见77”的下水仪式。这艘49米双体纯电动客船不仅是福建省电动船舶重点发展项目之一,也是全国首艘获得中国船级社(CCS)认证并完成陆上联调联试的海上纯电动旅游客船。“屿见77”总长49米,最大航速可达11节,按照9节航速计算,续航能力可达5小时,额定载客量为358人,主要用于沿海航区旅游观光。其核心动力系统采用完全自主知识产...
【关键词】纯电动,船舶,海上旅游
Saipem推出先进的浮动海上风电技术(2025-03-13)
【摘要】 3月13日,国际风力发电网讯,3月12日,据Trend报道,Saipem公司正式推出名为Star1的尖端浮动式海上风电基础结构。该技术专为支持下一代功率超过20MW的海上风力涡轮机而设计,标志着浮动风电技术进入新阶段。Star1采用钢制半潜式结构,由三个臂构成星形布局,风力涡轮机塔架安装于中心点。这种创新设计增强了整体稳定性,减少了涡轮机受力和运动幅度,并优化了系泊系统,从而提高能源生产效率。该技术已进入前端工程设计(FEED...
【关键词】浮动风电,风电技术,Saipem
我国海上首套油田开发解释模型启用(2025-03-03)
【摘要】 3月3日,中国能源新闻网讯,近日,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海油发展)宣布,我国自主研发的海上首套油田开发解释模型FiberInsight(光纤洞察)正式启用。该模型通过AI算法与光纤传感技术相结合,可精准识别剩余油藏位置,为油田增储上产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标志着我国在油田精细开发领域取得重大技术突破,推动海上油气开采进入“透明油藏”时代。传统油田监测方式因“近视”问题难以精准定位零散分布的剩余油,而FiberI...
【关键词】油田开发,光纤监测,智能化
海水制氢新突破(2025-02-24)
【摘要】 2月24日,上海证券报讯,近日,氢致能源(江苏)有限公司在常州西太湖科技产业园内投产了海水制氢电解槽设备生产基地一期项目。该项目采用海水、盐碱水等复杂水源直接电解制氢,突破了传统电解水制氢必须使用纯水的限制。新型电解槽设备的设计直径为2.5米,长度为7.5米,重达80吨,具备高自动化产线,特别在设备焊接和总装环节,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该技术的突破不仅解决了海水电解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氯气析出、设备腐蚀等问题...
【关键词】海水制氢,电解槽,氢能
哈工程研发国内首套360°船舶视觉系统实现全天候海上目标监控(2025-02-24)
【摘要】 2月24日,中关村在线讯,2月23日,哈尔滨工程大学研发的国内首套具备360°全方位监控能力的船舶视觉系统成功完成了无人船舶科研试验项目中的目标识别任务。这套装置不仅在白天能够实现远距离、高精度的监测,还能在夜间或大雾等复杂海况下保持敏锐的感知能力,实现了全天候的海上目标实时识别与监控。为了满足全景拼接技术对实时性、高分辨率及低功耗的需求,研发团队创新性地采用了环形对称镜头布局,多镜头分为上下两层垂直协...
【关键词】监控,船舶,视觉系统
韩华海洋开发全球首个无碳船舶推进系统(2025-02-11)
【摘要】 2月11日,航运界讯,近日,韩华海洋(Hanwha Ocean)与韩华动力系统(Hanwha Power Systems)联合美国贝克休斯(Baker Hughes),共同开发全球首个无碳船舶推进系统。2月4日,三方在意大利佛罗伦萨正式签署氨气涡轮机(ammonia gas turbine)联合开发协议,标志着全球造船与航运业向环保燃料推进的重要一步。此次合作的核心是开发一款能够100%燃烧氨的氨气涡轮机,同时具备与天然气混合使用的灵活性。这款发动机不仅可完全依靠...
【关键词】碳中和,绿色航运,氨燃料
百千瓦级高效海水电解制氢系统示范运行(2025-02-06)
【摘要】 2月6日,氢启未来网讯,近日,由大连化物所燃料电池研究部醇类燃料电池及复合电能源研究中心金属燃料电池系统研究组(DNL0313组)王二东研究员团队自主研发的百千瓦级20Nm3/h高效海水电解制氢系统在华能庄河海上风电场示范运行,目前系统工作稳定,各项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该系统自2024年9月完成制造与调试后,持续开展了性能评价工作,系统运行稳定可靠,电解槽小室电压低至1.59V@3000A/m2,直流电耗为3.80kWh/Nm3 H2,氢气...
【关键词】百千瓦级,海水,电解制氢
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团队在气候变化引发北冰洋陆架海环境演变取得新进展(2025-01-13)
【摘要】 1月13日,华东师范大学讯,近日,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冯志轩研究团队,聚焦近三十年气候急剧变化的北极太平洋扇区陆架海,利用长时间序列的观测和模型资料进行计算分析,成功捕捉到该区域上层海洋环境要素突变的信号,揭示了海冰持续减退导致上混合层主控因素从海气浮力通量向风应力转变的新机制。传统的学术观点认为气候变暖和融冰淡水输入会持续加强北冰洋上层水体层结并导致混合层浅化,而该研究完善了以...
【关键词】海洋环境,海冰,持续减退
浙江大学傅维琦教授团队助力海洋可持续发展在硅藻天然及仿生硅化领域取得突破(2025-01-10)
【摘要】 1月10日,浙江大学海洋学院讯,近日,浙江大学傅维琦教授团队联合国内外研究人员在国际权威期刊《可持续视野》(Sustainable Horizons)发表了一项题为“Bioinspired cell silicification of the model diatom 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 and its effects on cell metabolism”的研究成果。该前沿研究首次报道了硅藻的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并系统揭示了硅化过程对海洋模式硅藻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生理与代谢...
【关键词】浙江大学,生物硅化,重塑细胞
我国成功研制1500米级深海微生物原位分选仪(2025-01-10)
【摘要】 1月10日,中国新闻网讯,近日,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李备研究员团队与长光辰英工程化团队负责研制的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子课题—深海微生物原位分选仪,圆满完成结题验收工作。项目团队研制的深海微生物原位分选仪专用的干-湿舱组合舱体,解决了耐高压蓝宝石舷窗与分选仪光学系统的结构兼容性问题等众多深海环境下检测设备所面临的工程问题。深海微生物原位分选仪于2024年6月搭载“探索二号”TS2-38-1航次,在...
【关键词】海洋装备,深海环境,检测设备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海洋关键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2025-01-10)
【摘要】 1月10日,宁波日报讯,近日,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海洋关键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该实验室由中国科学院于2024年初正式批准,依托宁波材料所启动建设,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为共建单位,该实验室面向国家海洋工程与高技术装备对关键使役材料的重大需求,聚焦复杂海洋环境与材料相互作用的重大科学问题,共设置了四个主要研究方向,分别为复杂海洋环境材料强耦合损伤理论、海洋长效防腐与绿色防污材料、海洋结构与功能一体化...
【关键词】浙江宁波,海洋材料,战略合作
研究揭示南海珊瑚礁区为重要碳储库(2024-12-18)
【摘要】 12月18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讯,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施祺研究员团队联合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研究所、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等单位,在南海珊瑚礁区碳收支研究取得重要进展,首次定量计算了南海珊瑚礁区碳收支。海洋中的珊瑚礁区汇聚了大量碳酸盐,是重要的碳酸盐库,同时,钙化作用会产生二氧化碳,使得珊瑚礁区表现为大气二氧化碳的源。查明珊瑚礁区二氧化碳的...
【关键词】南海,珊瑚礁区,碳储库,海洋碳汇
自然资源部海洋三所海洋生态环境预警监测研究室在海洋微塑料研究领域获得新进展(2024-12-11)
【摘要】 12月11日,自然资源部海洋三所讯,近日,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环境预警监测研究室在海洋微塑料污染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微塑料(MPs)具有独特的吸附特性,使其表面易于吸附其他污染物。当MPs与新污染物相互作用时,可能对鱼类产生不可预测的负面影响。以往研究主要集中于单一污染物的影响,而对于复合污染的研究尚未得到足够的关注,鱼类受复合污染影响的生理指标及其作用机制更是不完全清楚。本综述文章通过meta...
【关键词】海洋微塑料,污染研究,潜在影响
中印尼科研团队完成安汶海域调查(2024-12-06)
【摘要】 12月6日,中国自然资源报讯,近日,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携手印尼国家研究与创新署地球科学与海洋研究所深海中心圆满完成印尼安汶海域生态联合调查工作。本次联合调查航次围绕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典型海洋生态系统演变与响应这一主题,对安汶海域进行生态学综合调查,包括珊瑚礁和海草床及周边海域的生物多样性、分布面积、群落结构等内容,采集了海水、沉积物、环境DNA、海藻和海草等样品。后续双方将联合分析测试样...
【关键词】印尼,安汶海域,生态调查
广东省首套浮标式海洋地震观测站下水启动(2024-12-02)
【摘要】 12月2日,新南海讯,11月30日,广东省首套用于地震数据观测的浮标式海洋地震观测站在江门市恩平港举行了下水启动仪式,并于12月2日在江门海域成功布放。该浮标式海洋地震观测站采用了先进的三浮筒锚系+动静态缆分离隔振技术,有效解决了水下传输链路安全性、可靠性和数据传输的实时性、连续性等技术难题。本次地震监测浮标的成功布设使广东省地震预警站网从陆地向海域有效延伸,大力提升广东省海域地震监测预警能力,为海洋防...
【关键词】广东省,海洋观测,地震数据观测
海洋所在海藻可食用生物降解膜研究方面获新进展(2024-11-15)
【摘要】 11月15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讯,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藻类生理过程与精准分子育种研究团队在紫菜多糖可食用生物降解膜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在Journal of Applied Phycology(JCR一区)发表。塑料薄膜广泛应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因其难降解且在高温下会释放有害物质,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并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此外,塑料薄膜的大量使用还加剧了石油资源的消耗。因此,开发可生物降解、可再生的天然聚合...
【关键词】塑料薄膜,生物降解,紫菜多糖
福建牡蛎“前沿2号”通过国家新品种审定(2024-11-01)
【摘要】 11月1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讯,近日,农业农村部第863号公告发布了2024年审定的23个水产新品种,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作为第二完成单位完成的新品种福建牡蛎“前沿2号”(登记号GS-02-005-2024)榜上有名。福建牡蛎“前沿2号”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作为技术支撑单位,与青岛前沿海洋种业有限公司联合培育。“前沿2号”以福建诏安群体的福建牡蛎为基础群体,以壳高为目标性状,以细胞工程育种技术制备四倍体后经连续群...
【关键词】海洋渔业,水产品种,新品种审定,牡蛎,生产性能
牙鲆“圣航1号”通过国家新品种审定(2024-11-01)
【摘要】 11月1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讯,近日,农业农村部第863号公告发布了2024年审定的23个水产新品种,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牵头选育的牙鲆“圣航1号”(登记号为GS-02-004-2024)榜上有名。牙鲆“圣航1号”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尤锋团队与威海圣航水产科技有限公司、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联合培育,团队以山东威海海域收集的野生牙鲆为基础群体,以耐高温和生长为目标性状开展群体选育获得子代,再分别以生长为目标性状经连续...
【关键词】海洋渔业,水产品种,新品种审定,牙鲆,耐高温,成活率
凡纳滨对虾“广泰2号”通过国家新品种审定(2024-11-01)
【摘要】 11月1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讯,近日,农业农村部第863号公告发布了2024年审定的23个水产新品种,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牵头选育的凡纳滨对虾“广泰2号”(登记号为GS-01-009-2024)榜上有名。凡纳滨对虾“广泰2号”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李富花团队联合信邦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渤海水产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培育,是依托团队建立的对虾全基因组选择育种技术,针对近年来严重危害对虾产业的急性肝胰腺坏死综合征(AHPND)...
【关键词】海洋渔业,水产品种,新品种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