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热科院在甘蔗渣综合利用方面取得新进展(2025-03-12)
【摘要】 3月12日,食品伙伴网讯,近日,中国热科院加工所食品加工研究室在将甘蔗加工副产物——甘蔗渣转化为乳液稳定剂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团队从甘蔗渣中提取并制备了一种能有效稳定Pickering乳液的纳米纤维素,为甘蔗加工副产物的利用提供了新策略。研究团队通过从甘蔗渣中提取纤维素并将其转化为羧基化纤维素纳米纤维(CCN),将其作为Pickering乳液的稳定剂,从而成功提高了甘蔗渣的利用率。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 X 射线衍射...
【关键词】甘蔗渣,乳液稳定剂,纳米纤维素
茶树对农药胁迫的防御响应机制解析取得新进展(2025-03-10)
【摘要】 3月10日,食品伙伴网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茶树病虫害防控创新团队在茶树对农药的内源响应机制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针对农药残留对食品安全及植物健康的重大威胁,团队聚焦植物内源防御农药胁迫的调控机制开展创新性探索,明确了农药唑虫酰胺可引发茶树抗氧化系统防御和谷胱甘肽解毒反应,扰乱茶树氮代谢和嘌呤代谢;揭示了褪黑素生物合成通路的显著上调与农药代谢的正向调控关系;进而通过外源施用褪黑素验证了...
【关键词】茶树,农药胁迫,调控机制
我国科学家完成中国春小麦基因组近完整组装(2025-03-07)
【摘要】 3月7日,食品伙伴网讯,小麦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小麦基因组庞大、高度重复且为异源六倍体,使得小麦的完整组装面临挑战。2018年,国际小麦基因组测序联盟发布了中国春小麦参考基因组。但是,该基因组组装存在大量未解析的重复区域和复杂序列结构,导致小麦基因组学研究难以全方位覆盖整个基因组,阻碍了针对特定区域开展精细化研究,制约了小麦基因组学研究的发展和育种应用。近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傅向东...
【关键词】中国春小麦,基因组,近完整组装
人工甜味剂致动物胰岛素激增(2025-03-04)
【摘要】 3月4日,科技日报讯,近期,瑞典卡罗琳斯卡医学院团队发表在《细胞代谢》杂志上的新研究揭示,最常用的糖替代品之一——阿斯巴甜可能对血管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其会导致动物体内胰岛素水平上升,从而引发动脉粥样硬化,增加炎症反应,并随时间推移提高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团队给小鼠连续12周喂食含有0.15%阿斯巴甜的食物,这相当于人类每天饮用约3罐无糖汽水的量。结果显示,相较于未摄入含甜味剂食物的小鼠,这些小鼠动脉中的...
【关键词】人工甜味剂,胰岛素,血管健康
调控油菜籽维生素E和硫苷含量的基因被发现(2025-02-14)
【摘要】 2月14日,食品伙伴网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油菜遗传育种创新团队发掘出调控油菜籽维生素E和硫苷含量的基因,为油菜籽品质改良提供了基因资源和技术支撑。维生素E主要存在于植物油中,是人体和动物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营养素,油菜籽饼粕中的硫苷含量降低可大幅提高其饲用价值,因此,发掘可调控油菜种子高维生素E和低硫苷合成的关键基因,对促进油菜籽高品质育种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团队克隆出目标基因 BnaC02....
【关键词】油菜籽,维生素E,基因调控
超声波处理提升咖啡果皮高值化利用(2025-02-13)
【摘要】 2月13日,中国食品报讯,近日,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香料饮料研究所加工与工程技术研究团队在探究超声波功率对咖啡果皮可溶性膳食纤维结构和功能性质影响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发现,超声波处理对传统法提取的咖啡果皮可溶性膳食纤维(CSDF)的粒径显著降低,且明显改善其均匀性。超声波功率为200~300瓦处理提高了CSDF的结晶度,表现出较好的热稳定性。超声波处理不会改变CSDF的单糖组成,但能够引起某些单糖含量的变化,如鼠李...
【关键词】咖啡果皮,超声波处理,高值化利用
最新研究有望让菜籽油更有“营养”(2025-02-12)
【摘要】 2月12日,经济参考报讯,据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消息,该所油菜遗传育种团队在油菜籽品质改良研究中取得新进展,揭示了正向调控油菜籽维生素E和负向调控油菜籽硫苷含量的分子机制,发掘出优异等位基因,为油菜籽品质改良提供了基因资源和技术支撑。研究团队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在甘蓝型油菜群体中检测到与维生素E含量相关的主效QTL-qVE。C02,并通过遗传互补、定点诱变等技术手段克隆出该QTL的目标基因BnaC02。VTE4,...
【关键词】菜籽油,基因调控,分子机制
鲜杏自动去核装置研发成功(2025-02-11)
【摘要】 2月11日,科技日报讯,近日,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科学院获悉,该院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特色林果装备工程技术学科团队历时3年,在鲜杏自动去核技术方面取得突破,成功研发了一款鲜杏定向去核装置及自适应随机姿态调整系统。科研团队在前期机械去核以及定向去核研究基础上,通过搭建深度学习网络训练环境、进行模型训练与参数调优、验证检测效果等一系列步骤,成功确定了针对鲜杏检测的YOLOv8s模型。根据该模型,团队设计并制作...
【关键词】杏,去核,自动装置
桃源黑猪肌肉-脂肪组织互作调控脂肪沉积机制研究获进展(2025-01-17)
【摘要】 1月17日,食品伙伴网讯,近期,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印遇龙院士团队在桃源黑猪肌肉-脂肪沉积机制研究方面取得进展。该研究通过对不同日龄桃源黑猪和杜洛克猪的背最长肌组织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结合脂肪沉积表型数据,确定了桃源黑猪脂肪沉积和肉品质形成的“窗口期”为120日龄至180日龄。代谢组与转录组联合分析发现,“窗口期”日龄与品种间背最长肌代谢差异主要富集在能量、脂质和氨基酸蛋白质代谢相关通路。...
【关键词】桃源黑猪,脂肪沉积,调控机制
白象食品集团方便面包装膜获“双易”认证(2025-01-16)
【摘要】 1月16日,中国食品报讯,近日,白象食品集团方便面包装膜获得由TüV莱茵颁发的“双易”(易回收、易再生)认证证书,获得“优秀”等级。行业内广泛应用的软包装由不同材质的薄膜通过复合工艺制成,复杂的结构和材质使其难以回收。白象将方便面包装膜的材质调整成单一材质,简化了材料,从源头上解决了不同材质复合软包装难分离的问题。截至2024年,白象食品集团已将所有方便面包装膜全部调整为单一材质,并获得了“双易”认证。...
【关键词】白象,包装膜,绿色环保
广西大学在现代甘蔗栽培种基因组与种质资源演化研究方面获重大突破(2025-01-07)
【摘要】 1月7日,人民日报讯,甘蔗是全球重要的经济作物,每年提供约80%的食糖和40%的乙醇。在我国,广西为最大甘蔗种植区,甘蔗产糖约占全国2/3。近日,广西大学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该校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张积森教授科研团队成功破解了现代栽培甘蔗品种——新台糖22号(XTT22)的基因组密码。广西大学科研团队以新台糖22号及其相关杂交群体、大规模的栽培种群体为研究材料,深入解析现代甘蔗栽培种的基因组...
【关键词】广西大学,甘蔗,育种研究
双子叶杂交植物成功实现人工无融合生殖(2025-01-03)
【摘要】 1月3日,食品伙伴网讯,近日,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基因组编辑及无融合生殖创新团队和国内其他科研单位合作,成功将无融合生殖特性引入到双子叶杂交植物—拟南芥中,证实了通过人工设计引入无融合生殖特性从而实现双子叶杂交植物自繁种的可行性。研究团队以不具备无融合生殖特性的双子叶模式植物拟南芥为研究对象,通过人工杂交创制了杂合背景的拟南芥材料,在该杂合材料中同时敲除了减数分裂和受精过程的关键基因,并最终形成克...
【关键词】拟南芥,无融合生殖,人工设计
万建民院士团队发现水稻关键基因调控穗粒数的分子机制(2024-12-17)
【摘要】 12月17日,食品伙伴网讯,近日,万建民院士领衔的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功能基因组研究创新团队克隆了水稻穗粒数关键调控基因GNA,阐明了该基因通过与水稻穗型关键因子互作进而调控水稻穗粒数和产量的分子机制。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穗粒数是水稻产量构成的三要素之一,挖掘穗粒数关键调控基因并解析其分子机制是突破水稻单产瓶颈的有效途径。该研究通过一个水稻穗型突变体克隆了控制穗粒数的重要基因GNA。研究发现,在中花...
【关键词】水稻,穗粒调控,分子机制
科学家破译枸杞子基因组图谱(2024-12-13)
【摘要】 12月13日,食品伙伴网讯,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润生研究组与研究员陈畅研究组发布研究成果,解析了枸杞基因组图谱及活性成分,揭示了LBPPs的完整生物合成途径,并鉴定了关键合成酶及糖代谢调控相关的RNA。该研究基于三代测序技术、光学图谱技术、自研高效三维基因组捕获技术等方法,对枸杞进行de novo的基因组组装,突破枸杞基因组高杂合、高重复的瓶颈,获得枸杞高精度基因组图谱。在此基础上,研究...
【关键词】枸杞,基因组图谱,糖代谢调控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发现调控茶树越冬芽休眠与萌发的关键基因模块(2024-12-09)
【摘要】 12月9日,食品伙伴网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茶树遗传育种创新团队在茶树越冬芽休眠与萌芽调控机理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茶树作为多年生经济作物,休眠和萌发既是其安全越冬的重要生存机制,又是影响春茶品质和经济价值的重要生物学过程,但其分子生物学机制尚不清楚。该研究发现CsMADS27为茶树中调控该过程的关键基因,其时空表达模式与越冬芽的休眠和萌发状态密切相关,异源超表达该基因能够显著延迟芽休眠的形成...
【关键词】茶树,越冬,基因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科所在水稻光合作用关键酶RuBisCO作用机理研究中取得新进展(2024-12-09)
【摘要】 12月9日,食品伙伴网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耕作与生态创新团队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对光合作用关键酶RuBisCO的小亚基编码基因 OsrbcS 进行多基因和多位点编辑,创制了一系列突变体材料,并解析了RuBisCO小亚基特定位点调控水稻光合效率及产量形成的生理与分子机制。研究团队对具有不同编辑类型的 Osrbcs 突变体进行大田表型和生理特性分析,发现在田间条件下, OsrbcS 突变导致水稻生长发育迟缓、抽穗延迟和...
【关键词】水稻,光合作用,酶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所在韭黄特征风味形成的分子机制及其水培技术研究中取得新进展(2024-11-19)
【摘要】 11月19日,食品伙伴网讯,近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所设施栽培科研团队在国际主流学术期刊《Food Chemistry》上发表研究论文,首次揭示了韭黄与韭菜风味差异的化学和遗传学基础,阐明了韭黄作为一种高端菜品的缘由,进一步拓展了我们对葱属蔬菜风味物质生物合成过程的认知。同时,团队还研发出水培韭黄生产装备,为韭黄产业提供了一项绿色安全的栽培新技术。该项研究结果揭示黑暗环境能抑制AtuFMO1参与的硫氧化反应,该步反...
【关键词】韭黄,风味形成,分子机制
我国在玉米领域获重大发现,有望大幅提升籽粒机械收获水平(2024-11-13)
【摘要】 11月13日,中国经济网讯,玉米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总产量最高的农作物,由于长期受限于缺乏快脱水的玉米品种,机械粒收水平较低。我国科学家经过11年研究,发现一种能够显著降低收获期玉米籽粒含水量的基因及其分子机制,为玉米籽粒直接机械化收获,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玉米要实现籽粒机械化收获,一般要求是籽粒的含水量在25%左右。目前,商业化推广的玉米品种,收获的时候,籽粒含水量大多在30%~40%。研究团队利用这一关...
【关键词】玉米,籽粒脱水,机械收获
中国热科院在脂质组学揭示提取方法对烘焙咖啡油脂质组成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2024-11-12)
【摘要】 11月12日,食品伙伴网讯,近日,中国热科院香饮所加工与工程技术研究团队在脂质组学揭示提取方法对烘焙咖啡油脂质组成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本研究采用乙醇提取(EE)、超声波提取(UE)、微波提取(ME)和超声波耦合酶法提取(UME)从烘焙咖啡豆中制备咖啡油,综合考虑色泽、酸价、过氧化值、生育酚含量等评价指标,表明UME制备得到的咖啡油品质更好。采用定量脂质组学对上述咖啡油进行分析,共鉴定出309种脂质分子,其中甘油...
【关键词】咖啡,烘焙,油脂质
我国科研人员利用人工智能指导葡萄育种(2024-11-05)
【摘要】 11月5日,新华网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周永锋团队开发了一种利用人工智能指导葡萄育种的新方法,有望缩短育种周期,加速葡萄品种创新,并为其他多年生作物育种提供方法参考。周永锋团队自2015年开始聚焦葡萄育种工作,2023年绘制了葡萄端粒到端粒的参考基因组,又进一步对包括野生和栽培在内的9个二倍体葡萄品种进行测序、组装,得到了18个端粒到端粒的单倍型基因组,并整合已有的基因组数据,构...
【关键词】葡萄,育种,人工智能
青海省油菜多重功能开发应用与产业升级取得新成效(2024-10-18)
【摘要】 10月18日,食品伙伴网讯,近日,青海省科技厅组织专家对青海互丰农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承担的企业研究转化与产业化项目“青海省油菜多重功能开发应用与产业升级”进行验收。项目以种、花、油、菜等开发应用为重点,引进白色、紫色、橙色等11个花色油菜资源,通过改良、提纯复壮及选育试验,筛选出7个花色相对稳定的油菜品系,种子纯度达到93%以上,发芽率达到92%;引进菜薹用油菜硒滋圆1、2号,连续3年菜薹平均产量620公斤/亩,...
【关键词】青海,油菜,多功能开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在二倍体无籽西瓜育种技术体系创建方面取得重要进展(2024-10-16)
【摘要】 10月16日,食品伙伴网讯,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袁黎教授课题组发表研究成果,成功开发了一种通过操控SPOROCYTELESS基因高效生产二倍体无籽西瓜的分子育种新技术,为加快选育推广生产急需的二倍体无籽西瓜新品种提供了技术和理论支撑。该研究成功筛选出ClSPL作为利用分子手段创制二倍体无籽西瓜的最佳候选基因,此外,以便后续筛选无籽性状西瓜,节约育种成本,开发了Indel分子标记。通过杂合编辑植株ClsplRF-1/+T0代...
【关键词】西瓜,二倍体,无籽育种
小麦远缘杂交新品种“普冰03”实现成果转化(2024-10-12)
【摘要】 10月12日,食品伙伴网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中原研究中心与河南省中原农谷联合种业有限公司在京举行小麦远缘杂交新品种“普冰03”使用权转让协议签约仪式。“普冰03”小麦品种是作科所李立会研究员团队历时37年潜心研究,在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成果“小麦与冰草属间远缘杂交技术及其新种质创制”基础上选育出的首个国审品种,于2023年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权。该品种适宜在黄淮海南片推广种植,具有高产稳...
【关键词】小麦,远缘杂交品种,成果转化
首农“抗蓝耳猪科研成果”取得新进展,有望于2025年底完成安全评价试验(2024-10-12)
【摘要】 10月12日,北京商报讯,近日,在2024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国际智能育种峰会上,首农食品集团发布了“抗蓝耳猪科研成果”。研究显示,猪蓝耳病毒主要侵害猪肺内巨噬细胞,其细胞表面的CD163蛋白是病毒入侵的关键受体。首农股份公司生物育种中心研究人员通过DNA-free基因编辑技术和高效体细胞克隆技术相结合,对猪细胞表面CD163蛋白受体上的病毒结合位点进行了精准删除,培育出一批具有100%抗蓝耳特性的基因编辑猪新种质,正在开...
【关键词】首农,抗蓝耳猪,基因编辑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中心在阳澄湖中华绒螯蟹产地鉴别技术上取得新进展(2024-09-12)
【摘要】 9月12日,食品伙伴网讯,近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渔业微化学实验室杨健研究员团队基于较为先进的元素/稳定同位素微化学技术,在阳澄湖实验“洗澡蟹”与原产蟹的动态差异性追踪比较研究上取得了新进展。中华绒螯蟹,俗称大闸蟹,是我国名贵的高值水产品种,不同产地大闸蟹的销售价格相差巨大。阳澄湖大闸蟹作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的代表,及消费者认可的蟹中翘楚,饱受“洗澡蟹”等假冒行为的困扰。针...
【关键词】大闸蟹,产地鉴别,微化学指标
水产育种取得新突破,首个草鱼新品种“沪苏1号”问世(2024-09-11)
【摘要】 9月11日,食品伙伴网讯,近期,农业农村部公示了2024年审定水产新品种,其中有我国首个草鱼新品种“沪苏1号”。该品种填补了我国水产养殖产量最大的鱼类——草鱼长期没有良种的空白,是我国水产科技创新的一项重要突破,对把淡水鱼当家品种牢牢攥在自己手里,保障我国水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助力乡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具有重要意义。据悉,草鱼性成熟最快需要3~4年,其良种选育需要20年左右,是世界公认的水产科研难题之...
【关键词】草鱼,新品种,稳定供给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科所揭示BR信号通路调控大豆耐热性的分子机制(2024-09-10)
【摘要】 9月10日,食品伙伴网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转基因及基因编辑技术与应用创新团队揭示了油菜素内酯(BR)信号激酶BSK1基因增强大豆应对高温胁迫能力的分子机制,为培育耐热大豆新品种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研究团队通过对大豆BSK基因进行全基因组分析和鉴定,发现BSK1基因的表达受高温和BR显著诱导,过表达该基因能够提高植物体内的活性氧清除酶活性,增强大豆植株的抗氧化能力使其获得更强的高温耐受能力。...
【关键词】大豆,耐热性,分子机制
中国热科院在特色热带作物淀粉体外消化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2024-09-03)
【摘要】 9月3日,食品伙伴网讯,近日,中国热科院香饮所加工与工程技术研究团队在木薯、面包果和香蕉淀粉体外消化机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该研究探究了果胶对黄酮类混合物(芦丁-槲皮素-山奈酚)抑制木薯、面包果和香蕉淀粉(A/B/C型)体外消化的影响规律。通过联合抑制评价、抑制动力学、多维荧光光谱和分子对接等揭示了果胶对黄酮类混合物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影响机制,阐明了果胶和黄酮类化合物协同淀粉消化的作用机制。该研究主...
【关键词】淀粉,体外消化,作用机制
中国热科院在菠萝基因组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2024-08-23)
【摘要】 8月23日,食品伙伴网讯,近日,中国热科院品资所在菠萝基因组研究领域取得了新进展,完成菠萝三个新材料的基因组测定和组装,发布了首个菠萝“端粒到端粒”参考基因组序列组装和“铂金级”菠萝基因结构注释信息,并搭建了菠萝基因组信息数据库。为菠萝分子辅助下的远缘杂交育种和高抗食赏两用新品种选育提供给了更为全面和扎实的基础。研究团队选定了基因组未被解析的三个材料(BL、YLL 和 LY)进行 Pacbio HiFi, Nanopore, 和...
【关键词】热科院,菠萝,基因组研究
研究人员新发现两个花青素合成关键基因(2024-08-14)
【摘要】 8月14日,食品伙伴网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烟草功能成分与生物合成创新团队从中国菰米中鉴定到两个花青素合成的关键调控基因,通过转水稻功能验证阐明了其在水稻种子花青素生物强化中的作用机制。与常见的无色稻米相比,中国菰米含有更为丰富的类黄酮和花青素等功能成分,具有优异的抗氧化特性。从生物强化角度挖掘中国菰米花青素合成关键基因,并解析其在水稻等主粮营养强化中的机制,对于选育功能型水稻品种和...
【关键词】花青素,合成,调控基因
苦荞新品种“中荞121”落地转化(2024-08-09)
【摘要】 8月9日,科技日报讯,日前,从中国农业科学院获悉,苦荞新品种“中荞121”转让签约仪式近日在北京举行。“中荞121”由该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周美亮研究员联合国内多家单位历时8年培育而成,具有高产、广适的特点,并融合了当前荞麦品种缺乏且产业急需的易脱壳特性。荞麦起源于我国,是我国彝族等少数民族和高海拔冷凉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我国常年栽培荞麦的面积稳定在1500万亩,年均总产量超过120万吨,占全世界荞麦产量的40%。...
【关键词】荞麦,新品种,转让签约
生酮饮食可能提高不良胆固醇水平(2024-08-07)
【摘要】 8月7日,科技日报讯,生酮饮食是一种高脂肪、适量蛋白质和极低碳水化合物占比的特殊配方饮食。英国巴斯大学科学家开展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与低糖饮食相比,低碳水化合物的生酮饮食减脂效果更显著,但也会提高人体内不良胆固醇的水平。研究团队招募了53名平均年龄34岁的参与者,他们都没有肥胖症。其中约三分之一的人遵循生酮饮食,碳水化合物摄入占总能量的8%以下,脂肪占70%以上。另三分之一参与者遵循低糖饮食,其中游离糖...
【关键词】生酮饮食,减脂,不良胆固醇
植物黄酮改善蛋鸡骨骼和鸡蛋品质(2024-07-25)
【摘要】 7月25日,食品伙伴网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家禽营养与饲料创新团队研究发现饲粮添加染料木素(GEN)或大豆黄素(GLY)显著改善蛋鸡生产性能、骨骼和鸡蛋品质,为蛋鸡养殖减抗替抗技术创新提供了理论支撑。植物黄酮是一种具有抗菌和抗氧化功能的天然物质,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饲料添加剂,在畜禽生产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团队前期研究表明,植物黄酮对蛋鸡产蛋性能和蛋品质有积极影响,但对青年蛋鸡的应用效果尚...
【关键词】植物黄酮,减抗替抗技术,鸡蛋品质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所创制出光响应生物合成功能脂质新方法(2024-07-15)
【摘要】 7月15日,食品伙伴网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所油料品质与加工利用创新团队成功创制出一种绿色、可控的光响应界面酶催化体系,成功应用于风味酯、甾醇酯等功能脂质的高效生物合成。据专家介绍,酶法合成是功能脂质制备的发展方向,其中乳液界面酶催化体系具有接触面积大,传质距离短,酶催化活性高等诸多优点,在食品、药品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由于传统乳液稳定性强,导致产物与酶分离困难,催化剂难以回收利用...
【关键词】功能脂质,光响应,生物合成
一种新型重组酶可高敏检测“敌敌畏”等农残(2024-07-12)
【摘要】 7月12日,食品伙伴网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创新团队成功从红芸豆中获得了一种新型重组酶,能高敏检测食品中的有机磷农药和含铜杀菌剂,扩大了酶抑制法的农药检测范围。团队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从红芸豆中鉴定出酯酶,与硫氧还蛋白融合,构建重组了新酶源TrxA-PvCarE1,并进行原核表达。获得的新酶源不仅实现了对敌敌畏、对氧磷、敌百虫和丙溴磷等10种典型有机磷农药的...
【关键词】重组酶,农药残留,快速检测
蛋壳基质蛋白变化与鸡蛋品质具有相关性(2024-07-05)
【摘要】 7月5日,食品伙伴网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家禽营养与饲料创新团队研究揭示蛋鸡产蛋后期蛋壳品质下降的内在机理。随着蛋鸡周龄增加,蛋重增加,而蛋壳厚度和蛋壳指数下降,蛋壳质量下降;蛋壳中的有机成分在控制晶体生长、成形和决定力学性能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研究系统评估了蛋鸡蛋壳分级超微结构和基质蛋白随周龄增长的变化,有助于理解蛋壳基质蛋白调控蛋壳结构的机理。研究团队以健康京粉6号蛋鸡38周...
【关键词】鸡蛋,蛋壳品质,调控机制
山西首个自主杂交培育酿酒葡萄新品种通过审定(2024-06-18)
【摘要】 6月18日,科技日报讯,日前,从山西农业大学果树研究所获悉,该所选育的酿酒葡萄新品种“比诺兰”,通过山西省林业和草原局林木品种审定。该品种是山西省通过自主杂交培育的首个酿酒葡萄新品种,为我国本土优质酿酒葡萄品种再添一员“新兵”。据悉,该品种生长势中庸,结果性状强,糖酸平衡,酿造的葡萄酒颜色深,香气优雅复杂,单宁柔顺且饱满,骨架感强,品质上等,是优良的中晚熟酿酒葡萄新种质,对我国大陆性气候适应性强...
【关键词】山西,酿酒葡萄,杂交新品种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科所发现调控小麦籽粒与旗叶形态的新基因(2024-06-12)
【摘要】 6月12日,食品伙伴网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小麦育种新技术及应用创新团队克隆了调控小麦籽粒与旗叶形态的关键新基因RG1,揭示了该基因调控小麦籽粒、旗叶大小和形态变异的分子机制。籽粒形态和大小是影响小麦粒重的主要决定因素,旗叶是籽粒发育过程中光合同化物的主要来源,籽粒和旗叶形态与小麦产量密切相关。因此,挖掘调控籽粒与旗叶形态的关键基因,解析其分子调控通路,可以为小麦高产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小麦,籽粒,调控基因
普通野生稻优质基因发掘平台建立(2024-06-12)
【摘要】 6月12日,科技日报讯,日前,从中国农业科学院获悉,该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水稻优异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团队联合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首次组装了普通野生稻单倍型无间隙染色体基因组,构建了野生稻种质资源优异基因发掘利用与种质创新平台,并鉴定了关键的耐盐与抗稻瘟病基因。研究团队以综合抗性优良的中国普通野生稻“Y476”为载体,首次组装了单倍型无间隙染色体基因组。团队以此为基础,分别以籼稻“9311”和粳稻“日本晴”为受...
【关键词】野生稻,种质资源,优质基因
鸡肉/猪肉系列米制品研发成功(2024-06-07)
【摘要】 6月7日,中国经济网讯,日前,“食品科学”微信公众号发布消息称,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未来食品研究团队成功研发鸡肉/猪肉系列米制品。据悉,“鸡/猪肉米”的研发是利用细胞培育肉技术对未来食品产品形式的探索实践。该研究利用鸡/猪细胞贴壁生长的性能,将大米、小米及紫米进行预处理后作为支架,为鸡/猪细胞生长提供良好的微环境,使细胞在米表面生长增殖,最终形成一种营养均衡和成分可控的组合食...
【关键词】鸡肉,猪肉,米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