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成功实现商用堆生产钇—90(2025-07-07)
【摘要】 7月7日,中国环境报讯,日前从中核集团了解到,秦山核电经重水堆辐照过后的钇—90玻璃微球近日顺利出堆并通过相关检测,标志着我国成功掌握商用堆生产钇—90的技术,可实现批量化生产。钇—90微球被誉为肝癌介入治疗领域的“精准核武器”,其通过释放β射线精准摧毁肿瘤细胞的特性,正成为国际常用的中晚期肝癌治疗的核心手段。然而长期以来,我国临床使用的钇—90玻璃微球完全依赖进口,让无数患者被迫面临困境。秦山核电依托...
【关键词】射线,精准,摧毁
内蒙古鄂尔多斯实验室“沙子电池”取得新突破(2025-07-07)
【摘要】 7月7日,中国环境报讯,近日,由清华大学和鄂尔多斯实验室工业热储能团队自主研发的MWh级高温固体颗粒储热中试装置,在准格尔旗大路工业园实现全流程贯通运行,标志着将自然界的沙子变成储能电池的实际应用成为现实。这套中试装置基于清华大学魏飞—张晨曦团队提出的“沙子热力电池”颠覆性技术理念,核心在于将不稳定的风电、光电或廉价的电网谷电,通过大功率电磁感应技术快速转化为热能,并将热能储存在特制的沙子中,形成...
【关键词】清洁,能源,产生
中国团队研发出卫星遥感新方案,精准监测大型燃煤电厂碳排放(2025-07-07)
【摘要】 7月7日,中国环境报讯,在“双碳”(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框架下,全球大型燃煤电厂碳排放的精准监测与核算议题备受关注。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空天院)6月20日向媒体发布消息说,该院遥感与数字地球全国重点实验室石玉胜研究团队在大型燃煤电厂碳排放遥感反演估算领域取得重要突破。他们通过优化算法、构建模型,研发提出卫星遥感新方案,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大型燃煤电厂二氧化碳排放的高精度动态量化与制图。
这...
【关键词】客观,有效,技术
我国商用堆产镥—177同位素正式供应市场(2025-07-07)
【摘要】 7月7日,中国环境报讯,从中核集团获悉,我国首个同位素生产技术品牌“和福一号”项目再次传来喜讯:经三批次辐照提纯与试用验证,秦山核电基地依托商用重水堆生产的镥—177正式供应市场,年辐照产能超万居里,可完全满足全国市场需求。这标志着我国继碳—14规模化供应、钇—90具备规模化辐照生产能力后,在医用同位素自主生产领域实现又一关键突破。2021年6月,国家原子能机构等八部委联合发布《医用同位素中长期发展规划(20...
【关键词】健康,组织,器官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迎重大突破(2025-06-05)
【摘要】 6月5日,中国环境报讯,近日,苏州大学教授彭军、张晓宏团队联合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及浙江省白马湖实验室,在单结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其研发的0.1平方厘米单结钙钛矿电池认证稳态效率达27.3%,1平方厘米单结钙钛矿电池认证稳态效率达26.9%,双双刷新该面积段世界纪录。2024年11月29日,钙钛矿α叠层组件成功出货三峡能源50MW光伏示范项目,这成为全国首次实现四端子钙钛矿-晶硅叠层组件商业化应用的项目。...
【关键词】领域,技术,突破
我国首个“沙戈荒”光伏实证基地投用,填补国内领域空白(2025-06-05)
【摘要】 6月5日,中国环境报讯,从国家能源集团获悉,位于内蒙古鄂托克前旗的我国首个“沙戈荒”地区大型光伏实证示范基地正式投入使用,这也填补了国内“沙戈荒”气候区光伏技术实证领域的空白。项目分为先进技术实证区与常规实证测试区,汇集了国内主流的10种光伏支架、36种型号的光伏板进行组合搭配,形成150余种实验方案,为我国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蒙西蓝海光伏实证基地总容量133兆瓦,对光伏板、光伏支架等电站核心...
【关键词】电站,技术,选型
最新研究发现:青藏高原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2025-06-05)
【摘要】 6月5日,中国环境报讯,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生态系统功能与全球变化团队系统评估了近20年来青藏高原三大温室气体收支,预估了不同增温和畜牧业发展情景下青藏高原温室气体收支变化,从而得出研究结论,指出青藏高原是目前中国唯一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的区域,该成果近日发表在《科学通报》。该成果的第一和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汪涛研究员介绍,甲烷和氧化亚氮是对气候变化贡献仅次于二氧化碳的温室气体。...
【关键词】高原,生态,系统
首个四倍体马铃薯泛基因组图谱绘制,为应对气候变化注入科技动能(2025-06-05)
【摘要】 6月5日,中国环境报讯,西安交通大学联合国际科研团队攻克关键技术,成功构建了全球首个单倍型精度的四倍体马铃薯泛基因组,解码了马铃薯种群85%的遗传变异,为提升育种效率、保障全球粮食安全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期刊《自然》。马铃薯是全球重要的主粮作物之一,也是我国年产量近亿吨的重要粮食支柱。然而,马铃薯作为同源四倍体作物,其每条染色体都存在四个高度相似的拷贝,这使得其基因组分型重...
【关键词】经验,筛选,精准
我国科研团队成功合成一次性降解5种有机污染物的新型工程菌株(2025-05-08)
【摘要】 5月8日,中国环境报讯,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了解到,该院与上海交通大学科研团队合作,人工合成了一种可以一次性降解5种有机污染物的新型工程菌株,并在工业废水样本中验证了这种菌株对高盐废水中复合污染物的高效降解能力。据科研人员介绍,高盐废水主要来自化工厂以及石油、天然气的采集加工工厂,包含悬浮物、有机物、重金属、有害化学物质和营养盐等污染物。虽然自然界的天然微生物能够分解高盐废水中的部分污...
【关键词】有机,污染物,降解
启源大荣研发新型分子筛脱硝催化剂实现再应用(2025-05-08)
【摘要】 5月8日,中国环境报讯,近日,启源大荣研发的新型分子筛脱硝催化剂,以卓越的性能和稳定的品质,再次赢得了客户的信任与支持。3月,蒲城清洁能源化工有限公司复购同款产品,并完成安装运行。新型分子筛脱硝催化剂采用多孔分子筛材料设计,在200℃低温环境下即可实现90%以上的脱硝效率,较传统产品节能30%以上。蒲城清洁能源化工有限公司甲醇中心硫回收装置自引入启源大荣新型分子筛脱硝催化剂以来,已稳定运行超三年,期间历经...
【关键词】项目,环保,排放
我国科学家研究证明:植物叶片可吸收积累大气微塑料(2025-05-08)
【摘要】 5月8日,中国环境报讯,我国科学家研究发现,植物叶片对大气微塑料的吸收与积累现象在环境中广泛存在,叶片吸收大气微塑料是微塑料进入食物链和人体的重要途径,全面认识微塑料的环境行为,对于此类新污染物的管控非常重要。这一科研成果由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汪磊教授课题组、孙红文教授课题组与美国麻省大学阿默斯特分校邢宝山教授课题组,以及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东北大学、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的联合研究取得...
【关键词】
上海环境国际首创、国际领先的飞灰处理技术“FAST工艺”进入规模化推广阶段(2025-05-08)
【摘要】 5月8日,中国环境报讯,4月7日,上海环境正式宣布,公司联合同济大学共同研发的“飞灰炉内低碳协同减量和无害化处理工艺”(以下简称“FAST工艺”)获得生态环境部复函支持,标志着这一国际首创、国际领先的飞灰处理技术正式进入规模化推广阶段。该工艺以其低成本、高效率、全闭环的创新模式,成功破解了垃圾焚烧飞灰处理这一长期困扰行业的难题,为我国“无废城市”建设提供了全新路径。几十年前,日本曾采用高温熔融工艺处理...
【关键词】垃圾,焚烧,飞灰
国内最大规模污水硫自养脱氮提标项目签约,实现污水处理零碳脱氮技术创新(2025-04-03)
【摘要】 4月3日,中国环境报讯,近日,中诚环境成功签约目前国内最大规模的7.5万吨污水硫自养脱氮提标项目。此次签约标志着中诚环境在环保行业的技术实力与行业地位再上新台阶,也为污水处理领域的零碳脱氮技术创新和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该污水厂7.5万吨污水硫自养脱氮提标项目是目前国内单体规模最大的硫自养脱氮项目。此次成功签约的项目,核心技术正是中诚环境自主研发的零碳脱氮工艺。零碳脱氮反硝化属于自养型反硝化工艺,通过...
【关键词】零碳,脱氮,技术
北高峰环境创新高温除尘脱硝脱硫一体化技术(2025-04-03)
【摘要】 4月3日,中国环境报讯,浙江北高峰环境工程有限公司于2024年10月完成恒力化纤生物质锅炉烟气综合治理项目,通过高温除尘-无尘高温SCR脱硝-湿法脱硫一体化技术,成功解决行业难题,为生物质能源清洁利用提供可复制的“中国方案”。该项目覆盖14台生物质热媒炉(含7台1400万大卡与7台1200万大卡热媒炉),经改造后尾气排放指标全面优于超低排放标准,系统稳定性与经济效益显著提升。北高峰环境经过多年持续性的研发,在本项目上...
【关键词】锅炉,尾气,治理
我国在页岩油勘探领域取得历史性突破(2025-04-03)
【摘要】 4月3日,中国环境报讯,2025年3月,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宣布,位于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的济阳页岩油国家级示范区樊页平1区块,探明地质储量达1.4亿吨,技术可采储量1135.99万吨,成为首个通过自然资源部评审备案的亿吨级页岩油田。这一发现标志着我国在陆相页岩油开发技术上实现重大跨越,被形象称为“石头缝里榨油”的技术突破。胜利油田的突破源于十余年技术攻关,形成了针对陆相页岩油的地质理论和开采体系。与北美海相页岩油不...
【关键词】突破,技术,攻关
发挥科研优势和成果积淀,联合国“海洋十年”全球蓝碳计划中国区域中心获批(2025-04-03)
【摘要】 4月3日,中国环境报讯,近日,由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牵头并联合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海南大学、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等机构的专家合作申请的联合国“海洋十年”项目“中国区域蓝碳中心”(Chinese Regional Hub for Blue Carbon)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批准。本项目隶属于“海洋十年”框架下的“全球海洋十年蓝碳计划”(The Global Ocean Decade Programme for Blue Carbon),...
【关键词】蓝碳,科学,建设
全球单罐容量最大的LNG储罐,在粤港澳大湾区成功投用(2025-03-03)
【摘要】 3月3日,中国环境报讯,中国海油金湾“绿能港”二期项目(以下简称二期项目)27万立方米D号储罐于近日顺利完成预冷填充并成功进液,标志着全球单罐容量最大的液化天然气(LNG)储罐,在粤港澳大湾区一次性投用成功。近年来,我国液化天然气产业发展迅速,储罐是液化天然气产业链的核心装备,设计建造工艺十分复杂,而且对安全性的要求极高,是能源领域的尖端技术之一,国际上仅有少数国家掌握该项技术。D号储罐高65.7米,相当...
【关键词】关键,参数,全面
航天科技六院11所甘肃氨法脱硫项目成功投运(2025-03-03)
【摘要】 3月3日,中国环境报讯,近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六院11所承揽的甘肃某氨法脱硫项目一次性开车成功,各项性能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正式投入运行。项目采用一炉一塔设计,共计2套烟气脱硫系统。项目二氧化硫脱除效率为98%及以上,同时,项目硫酸铵后处理系统预计年产硫酸铵化肥7000余吨,在满足大气污染物超低排放标准前提下为客户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展现出卓越的环保成效。该项目单套脱硫塔直径仅7米,针对施工场地...
【关键词】卓越,环保,成效
“雪龙2”号大洋考察作业完成,获取丰富海洋生物、水体等样品(2025-03-03)
【摘要】 3月3日,中国环境报讯,近日,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完成了南极阿蒙森海和罗斯海的大洋考察作业任务。“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已从西半球的南极阿蒙森海来到了东半球的南极罗斯海海域。户外温度已经降到了-8℃左右,在船的月池车间,队员们正在回收多参数物理海洋观测系统。这项作业完成后,意味着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在阿蒙森海和罗斯海海域的作业顺利结束。阿蒙森海所在的西南极地区,在整个南极是冰川消融最显著的区域...
【关键词】翔实,数据,支撑
为深海资源绿色开发提供支撑,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启动建设(2025-03-03)
【摘要】 3月3日,中国环境报讯,近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在广州市全面启动建设。该设施由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牵头申报并承担建设,项目包含“海底实验室分总体”“保真模拟分总体”“保障支撑分总体”三部分。这也是世界首个2000米级坐底式可载人长期驻留的深海实验室。冷泉装置采用“样地实验+陆地模拟,海陆协同、时空互换”的设计思想,计划用5年的时间,建设面向冷泉生态系统的深海载人驻守型海底...
【关键词】视角,技术,手段
绿色修船理念+数字智能化设备,普陀船舶修造产业“含绿量”不断上升(2025-02-12)
【摘要】 2月12日,中国环境报讯,这段时间,位于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的舟山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舟山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迎来生产小高峰,厂区内有近20艘大小船舶正在进行维修或改造作业,每艘船舶从入坞修理到最终交付,平均耗时35至45天。虽然业务繁忙,涉及工程项目繁杂众多,但在一线生产场地,既无浓重的柴油味,也没有传统机电车间杂乱的景象、嘈杂的声音,更不见漫天的扬砂、粉尘。在船舶除锈、船壳喷漆等易造成环...
【关键词】科研,项目,现场
全国首个船舶修造企业碳足迹核算标准发布(2025-02-12)
【摘要】 2月12日,中国环境报讯,近日,浙江省舟山市地方标准《船舶修造企业碳足迹核算与报告要求》、国际航行船舶维修市场景气指数在普陀发布。这不仅填补了行业空白,助力行业规范发展,也进一步提升了舟山市在国际船舶修造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船舶修造业是舟山市重要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虽然舟山市船舶修造绿色发展生态不断完善,但仍缺乏统一的碳排放统计核算标准。舟山市地方标准《船舶修造企业碳足迹核算与报告要求》的发...
【关键词】修船,行业,指数
中建环能一项污水脱氮新技术荣获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25-02-12)
【摘要】 2月12日,中国环境报讯,近日,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简称“中国水协”)正式发布了2024年度中国水协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由中建环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牵头,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嘉兴市联合污水处理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共同完成的“节碳型污水深度脱氮技术及模块化装备研发与应用”项目,荣获2024年度中国水协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本项目面向污水处理技术绿色升级与低碳发展需求,针对传统深度脱氮技术高度依赖外加有机...
【关键词】深度,脱氮,回用
西南科大核医疗废液快速处理技术获中美两国专利授权(2025-02-12)
【摘要】 2月12日,中国环境报讯,近期,西南科技大学牵头申报的《一种一体化核医疗放射性废水快速处理系统及应用方法》,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之后,又正式得到了美国专利商标局“国际发明专利”授权。这意味着,由西南科技大学研发的该技术,不仅是国内首创,还填补了国际空白。目前,该成套技术和系统,正在绵阳市中心医院核医学科运行。这是该校核素绿色循环与环境效应团队牵头,经生态环境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四川省生态环境厅...
【关键词】核素,绿色,循环
我国首次采用航空冰雷达开展典型冰川储量调查(2025-01-08)
【摘要】 1月8日,中国环境报讯,2024年12月20日从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获悉,该研究院科研团队近期采用自主研发的航空冰雷达技术,对包括老虎沟12号冰川、七一冰川、宁缠河3号冰川在内的典型冰川进行了冰川储量调查。这是我国在典型冰川储量调查中首次应用此技术。据介绍,航空冰雷达是一种搭载在飞机上对冰川进行透视观测的雷达。航空冰雷达向冰川发射低频段电磁波,并接收冰川表面和冰底基岩的散射回波。通过对接收到的散射...
【关键词】提供,重要,支撑
首次整机试验成功,我国大推力氢氧火箭有突破性进展(2025-01-08)
【摘要】 1月8日,中国环境报讯,2024年12月17日,航天科技集团六院研制的220吨级大推力补燃循环氢氧发动机在河北涞源试验中心进行了首次整机试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大推力补燃循环氢氧火箭发动机研究取得重要进展,也标志着我国大推力氢氧发动机试验能力正式形成,为重型运载火箭和可重复使用运载器研制奠定了坚实的动力基础。该发动机采用闭式补燃循环系统,具有大推力、高室压、高比冲的技术特点。研制队伍开展了发动机...
【关键词】主导,模式,试验
北极苔原由“碳汇”变“碳源”(2025-01-08)
【摘要】 1月8日,中国环境报讯,据英国《新科学家》网站报道,近日,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发布了《2024年北极报告卡》。报告显示,北极苔原这片曾在数千年内将二氧化碳封锁在其冻土层内的土地,由于气候变化和野火频发,已由“碳汇”变成“碳源”,即排放的二氧化碳超过其储存量。相关论文提交于近日举行的美国地球物理联盟会议。研究团队表示,北极苔原是北冰洋海岸与泰加林之间广阔的冻土沼泽带。在最新研究中,他们估计...
【关键词】冻土,融化,碳排放
我国首个商用堆在线辐照生产同位素装置成功投运(2025-01-08)
【摘要】 1月8日,中国环境报讯,2024年12月26日,从国家原子能机构获悉,我国首个商用堆在线辐照生产同位素装置在中核集团秦山核电基地正式投运,在此生产的首批镥-177医用同位素也同步出堆,标志着我国成功掌握批量化在线辐照生产短半衰期同位素的关键技术,一举打破我国关键医用同位素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这也是我国在医用同位素生产领域实现自主可控、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步,对助力“健康中国”建设、推动我国核技术应用具有深...
【关键词】高端,装备,制造
我国科研人员研制出一种可去除水中99.8%微塑料的新型材料(2024-12-10)
【摘要】 12月10日,中国环境报讯,从武汉大学获悉,该校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邓红兵教授团队和华中科技大学周雪教授团队研制了一种可重复使用、可生物降解的新型全生物质纤维海绵,其首次使用时可吸附水中99.8%的微塑料,为清除水中微塑料提供了新策略。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国际学术刊物《科学进展》上。研究团队利用灌溉水、湖水、海水和池塘水四种实际水源的样本对材料性能进行了评估,发现这种材料的吸附能力基本上不受水中无机颗...
【关键词】生物质,纤维,海绵
我国首个境外大气本底站建成(2024-12-10)
【摘要】 12月10日,中国环境报讯,12月1日,我国南极中山国家大气本底站(以下简称“南极中山本底站”)正式业务运行。这标志着,经过16年的科学积淀和创新探索,南极中山本底站正式“入列”我国大气本底站家族,将对南极大气成分浓度变化进行连续、长期业务化观测,真实反映南极地区大气成分及其相关特性的平均状态,支撑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南极地区是全球大气环境观测的重要本底区域。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全球变化与极地气象研究所所...
【关键词】观测,数据,地理
我国造7500立方米液态二氧化碳运输船交付(2024-12-10)
【摘要】 12月10日,中国环境报讯,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7500立方米液态二氧化碳运输船“北极光先锋”轮11月29日在大连交付。该船由中国船舶集团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为挪威北极光公司建造,交付后将应用于欧洲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计划。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有着“把二氧化碳关进海底”之称的海上二氧化碳地质封存,则是把捕集来的二氧化碳加压并运输至海上二氧化碳封存平台,进而注入海底地层中,将...
【关键词】液货罐,材料,试验
全球中低纬度最大冰川——普若岗日冰原再传捷报(2024-12-10)
【摘要】 12月10日,中国环境报讯,继9月30日我国科学家宣布探明位于西藏那曲市双湖县境内的普若岗日冰原是青藏高原上最厚的冰川,10月29日,科考现场又传来新进展:我国科学家打破世界纪录,在此钻取了全球中低纬度冰川最长的冰芯,长达324米。连日来,徐柏青带领着团队在海拔6100多米的冰原顶部安营扎寨、顶风冒雪,最终以324米的长度打破世界纪录,成为全球中低纬度冰川最长冰芯。此前,这一纪录由位于西藏阿里地区西昆仑山的古里雅...
【关键词】高原,最厚,冰川
海洋盐度探测卫星成功发射(2024-11-21)
【摘要】 11月21日,中国环境报讯,从国家航天局获悉,11月14日6时42分,海洋盐度探测卫星由长征四号乙遥五十三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运载火箭飞行正常,成功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海洋盐度探测卫星是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的科研卫星,又称海洋四号01星。卫星配置综合孔径辐射计、主被动探测仪等载荷。该卫星发射入轨后,可填补我国高精度全球海洋盐度探测能力空白,完善我国海洋动力环境要素数...
【关键词】提供,支撑,数据
电化学反应器大幅降低空气碳捕获能耗(2024-11-21)
【摘要】 11月21日,中国环境报讯,美国莱斯大学团队开发了一种创新的电化学反应器,或可显著减少直接空气捕获(即从大气中去除二氧化碳)所需的能量消耗。这一新型反应器的设计不仅更加灵活和易于扩展,而且有望成为对抗气候变化、减轻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工具。该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能源》杂志上。这款专为碳捕获设计的反应器采用了模块化的三室结构,其中心部分是一层特别设计的多孔固体电解质。团队认为,这项成果标志着...
【关键词】环保,经济,碳捕获
深圳AI技术助力空气质量预报预警(2024-11-21)
【摘要】 11月21日,中国环境报讯,近日,广东省深圳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简称深圳站)宣布,其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空气质量预报算法已正式投入使用,有望显著提升空气6项污染物和AQI的预报速度和准确性,这是继深圳站率先在全国推行智能实验室分析后的又一创新举措。该算法基于长短期记忆网络模型(LSTM),通过筛选60余个模型输入参数(每日参数更新量高达4320个),并开发了150余个机器学习预测器,实现了未来96小时内各污染物和AQI的...
【关键词】强度,进行,排序
大河环科烧结烟气CO减排技术实现工业化应用(2024-11-21)
【摘要】 11月21日,中国环境报讯,日前,大河环科大河邯钢设计院研究开发的烧结烟气CO减排技术,在邯钢邯宝360㎡烧结机投入使用,并顺利通过168小时验收,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行业先进水平,标志着大河环科烧结烟气CO减排技术取得新突破。为推动烧结烟气CO减排技术创新并实现工业化应用,大河环科与邯钢联合搭建实验平台,大河环科大河邯钢设计院主导技术开发工作,围绕组织、管理、测试、运行四大核心模块,构建高效的协调调度机制,促...
【关键词】减排,技术,拓展
“废气恶臭协同治理绿色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科技成果通过专家评价(2024-10-28)
【摘要】 10月28日,中国环境报讯,中华环保联合会于2024年10月15日在北京市组织并主持召开了由杭州楚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华科环保工程有限公司(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全资公司)和浙江工业大学三家单位共同完成的“废气恶臭协同治理绿色技术的开发与应用”项目科技成果评价会。经专家质询讨论,专家评价委员会一致认定该成果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技术和工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项目针对恶臭污染来源广泛、组分复杂、...
【关键词】科技,成果,评价
协同金属-载体相互作用构建新型催化剂(2024-10-28)
【摘要】 10月28日,中国环境报讯,强金属-载体相互作用(SMSI)对于稳定小于2纳米的金属位点至关重要,例如单原子(M1)或原子簇(Mn)。然而,由于过度相互作用导致活性与稳定性往往不能兼顾,如何进一步优化纳米位点以打破这一制衡仍然是一个重大挑战。针对这一挑战,北京华电光大环境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煤化所等科研单...
【关键词】催化剂,应用,思路
我国科研人员开发出太阳能“盐湖提锂”新技术(2024-10-28)
【摘要】 10月28日,中国环境报讯,从南京大学获悉,该校教授朱嘉、中国科学院院士陈骏等通过模仿盐土植物的蒸腾过程,成功从盐湖卤水中高效、环保地提取到高纯度锂盐,有望助力我国高原盐湖锂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国际学术期刊《科学》27日发表了相关成果。南京大学科研团队想到,在盐碱环境下,盐土植物能够通过蒸腾作用,选择性地吸收盐分和水分。通过模仿蒸腾作用的原理,团队成功研制出“界面光热‘盐湖提锂’装置”。该装置分3层...
【关键词】物理,化学,特性
煤质快检技术取得原创性突破(2024-10-28)
【摘要】 10月28日,中国环境报讯,长久以来,低效率、高成本的传统煤质化验手段,严重制约了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如今,这一局面正在被改写,能源领域一场前所未有的技术革新已悄然开启。此次重磅推出的“融合光谱煤质快速检测技术”,是一项集煤质快检核心装置、AI模型与数质量管控平台于一体的原创性技术,实现人工智能、光谱学及化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可对煤炭成分中的热值、水分、灰分、硫分进行精准检测;基于双模态神经网络的人工...
【关键词】在线,检测,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