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最大规模污水硫自养脱氮提标项目签约,实现污水处理零碳脱氮技术创新(2025-04-03)
【摘要】 4月3日,中国环境报讯,近日,中诚环境成功签约目前国内最大规模的7.5万吨污水硫自养脱氮提标项目。此次签约标志着中诚环境在环保行业的技术实力与行业地位再上新台阶,也为污水处理领域的零碳脱氮技术创新和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该污水厂7.5万吨污水硫自养脱氮提标项目是目前国内单体规模最大的硫自养脱氮项目。此次成功签约的项目,核心技术正是中诚环境自主研发的零碳脱氮工艺。零碳脱氮反硝化属于自养型反硝化工艺,通过...
【关键词】零碳,脱氮,技术
北高峰环境创新高温除尘脱硝脱硫一体化技术(2025-04-03)
【摘要】 4月3日,中国环境报讯,浙江北高峰环境工程有限公司于2024年10月完成恒力化纤生物质锅炉烟气综合治理项目,通过高温除尘-无尘高温SCR脱硝-湿法脱硫一体化技术,成功解决行业难题,为生物质能源清洁利用提供可复制的“中国方案”。该项目覆盖14台生物质热媒炉(含7台1400万大卡与7台1200万大卡热媒炉),经改造后尾气排放指标全面优于超低排放标准,系统稳定性与经济效益显著提升。北高峰环境经过多年持续性的研发,在本项目上...
【关键词】锅炉,尾气,治理
我国在页岩油勘探领域取得历史性突破(2025-04-03)
【摘要】 4月3日,中国环境报讯,2025年3月,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宣布,位于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的济阳页岩油国家级示范区樊页平1区块,探明地质储量达1.4亿吨,技术可采储量1135.99万吨,成为首个通过自然资源部评审备案的亿吨级页岩油田。这一发现标志着我国在陆相页岩油开发技术上实现重大跨越,被形象称为“石头缝里榨油”的技术突破。胜利油田的突破源于十余年技术攻关,形成了针对陆相页岩油的地质理论和开采体系。与北美海相页岩油不...
【关键词】突破,技术,攻关
发挥科研优势和成果积淀,联合国“海洋十年”全球蓝碳计划中国区域中心获批(2025-04-03)
【摘要】 4月3日,中国环境报讯,近日,由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牵头并联合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海南大学、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等机构的专家合作申请的联合国“海洋十年”项目“中国区域蓝碳中心”(Chinese Regional Hub for Blue Carbon)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批准。本项目隶属于“海洋十年”框架下的“全球海洋十年蓝碳计划”(The Global Ocean Decade Programme for Blue Carbon),...
【关键词】蓝碳,科学,建设
全球单罐容量最大的LNG储罐,在粤港澳大湾区成功投用(2025-03-03)
【摘要】 3月3日,中国环境报讯,中国海油金湾“绿能港”二期项目(以下简称二期项目)27万立方米D号储罐于近日顺利完成预冷填充并成功进液,标志着全球单罐容量最大的液化天然气(LNG)储罐,在粤港澳大湾区一次性投用成功。近年来,我国液化天然气产业发展迅速,储罐是液化天然气产业链的核心装备,设计建造工艺十分复杂,而且对安全性的要求极高,是能源领域的尖端技术之一,国际上仅有少数国家掌握该项技术。D号储罐高65.7米,相当...
【关键词】关键,参数,全面
航天科技六院11所甘肃氨法脱硫项目成功投运(2025-03-03)
【摘要】 3月3日,中国环境报讯,近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六院11所承揽的甘肃某氨法脱硫项目一次性开车成功,各项性能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正式投入运行。项目采用一炉一塔设计,共计2套烟气脱硫系统。项目二氧化硫脱除效率为98%及以上,同时,项目硫酸铵后处理系统预计年产硫酸铵化肥7000余吨,在满足大气污染物超低排放标准前提下为客户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展现出卓越的环保成效。该项目单套脱硫塔直径仅7米,针对施工场地...
【关键词】卓越,环保,成效
“雪龙2”号大洋考察作业完成,获取丰富海洋生物、水体等样品(2025-03-03)
【摘要】 3月3日,中国环境报讯,近日,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完成了南极阿蒙森海和罗斯海的大洋考察作业任务。“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已从西半球的南极阿蒙森海来到了东半球的南极罗斯海海域。户外温度已经降到了-8℃左右,在船的月池车间,队员们正在回收多参数物理海洋观测系统。这项作业完成后,意味着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在阿蒙森海和罗斯海海域的作业顺利结束。阿蒙森海所在的西南极地区,在整个南极是冰川消融最显著的区域...
【关键词】翔实,数据,支撑
为深海资源绿色开发提供支撑,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启动建设(2025-03-03)
【摘要】 3月3日,中国环境报讯,近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在广州市全面启动建设。该设施由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牵头申报并承担建设,项目包含“海底实验室分总体”“保真模拟分总体”“保障支撑分总体”三部分。这也是世界首个2000米级坐底式可载人长期驻留的深海实验室。冷泉装置采用“样地实验+陆地模拟,海陆协同、时空互换”的设计思想,计划用5年的时间,建设面向冷泉生态系统的深海载人驻守型海底...
【关键词】视角,技术,手段
绿色修船理念+数字智能化设备,普陀船舶修造产业“含绿量”不断上升(2025-02-12)
【摘要】 2月12日,中国环境报讯,这段时间,位于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的舟山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舟山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迎来生产小高峰,厂区内有近20艘大小船舶正在进行维修或改造作业,每艘船舶从入坞修理到最终交付,平均耗时35至45天。虽然业务繁忙,涉及工程项目繁杂众多,但在一线生产场地,既无浓重的柴油味,也没有传统机电车间杂乱的景象、嘈杂的声音,更不见漫天的扬砂、粉尘。在船舶除锈、船壳喷漆等易造成环...
【关键词】科研,项目,现场
全国首个船舶修造企业碳足迹核算标准发布(2025-02-12)
【摘要】 2月12日,中国环境报讯,近日,浙江省舟山市地方标准《船舶修造企业碳足迹核算与报告要求》、国际航行船舶维修市场景气指数在普陀发布。这不仅填补了行业空白,助力行业规范发展,也进一步提升了舟山市在国际船舶修造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船舶修造业是舟山市重要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虽然舟山市船舶修造绿色发展生态不断完善,但仍缺乏统一的碳排放统计核算标准。舟山市地方标准《船舶修造企业碳足迹核算与报告要求》的发...
【关键词】修船,行业,指数
中建环能一项污水脱氮新技术荣获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25-02-12)
【摘要】 2月12日,中国环境报讯,近日,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简称“中国水协”)正式发布了2024年度中国水协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由中建环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牵头,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嘉兴市联合污水处理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共同完成的“节碳型污水深度脱氮技术及模块化装备研发与应用”项目,荣获2024年度中国水协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本项目面向污水处理技术绿色升级与低碳发展需求,针对传统深度脱氮技术高度依赖外加有机...
【关键词】深度,脱氮,回用
西南科大核医疗废液快速处理技术获中美两国专利授权(2025-02-12)
【摘要】 2月12日,中国环境报讯,近期,西南科技大学牵头申报的《一种一体化核医疗放射性废水快速处理系统及应用方法》,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之后,又正式得到了美国专利商标局“国际发明专利”授权。这意味着,由西南科技大学研发的该技术,不仅是国内首创,还填补了国际空白。目前,该成套技术和系统,正在绵阳市中心医院核医学科运行。这是该校核素绿色循环与环境效应团队牵头,经生态环境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四川省生态环境厅...
【关键词】核素,绿色,循环
我国首次采用航空冰雷达开展典型冰川储量调查(2025-01-08)
【摘要】 1月8日,中国环境报讯,2024年12月20日从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获悉,该研究院科研团队近期采用自主研发的航空冰雷达技术,对包括老虎沟12号冰川、七一冰川、宁缠河3号冰川在内的典型冰川进行了冰川储量调查。这是我国在典型冰川储量调查中首次应用此技术。据介绍,航空冰雷达是一种搭载在飞机上对冰川进行透视观测的雷达。航空冰雷达向冰川发射低频段电磁波,并接收冰川表面和冰底基岩的散射回波。通过对接收到的散射...
【关键词】提供,重要,支撑
首次整机试验成功,我国大推力氢氧火箭有突破性进展(2025-01-08)
【摘要】 1月8日,中国环境报讯,2024年12月17日,航天科技集团六院研制的220吨级大推力补燃循环氢氧发动机在河北涞源试验中心进行了首次整机试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大推力补燃循环氢氧火箭发动机研究取得重要进展,也标志着我国大推力氢氧发动机试验能力正式形成,为重型运载火箭和可重复使用运载器研制奠定了坚实的动力基础。该发动机采用闭式补燃循环系统,具有大推力、高室压、高比冲的技术特点。研制队伍开展了发动机...
【关键词】主导,模式,试验
北极苔原由“碳汇”变“碳源”(2025-01-08)
【摘要】 1月8日,中国环境报讯,据英国《新科学家》网站报道,近日,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发布了《2024年北极报告卡》。报告显示,北极苔原这片曾在数千年内将二氧化碳封锁在其冻土层内的土地,由于气候变化和野火频发,已由“碳汇”变成“碳源”,即排放的二氧化碳超过其储存量。相关论文提交于近日举行的美国地球物理联盟会议。研究团队表示,北极苔原是北冰洋海岸与泰加林之间广阔的冻土沼泽带。在最新研究中,他们估计...
【关键词】冻土,融化,碳排放
我国首个商用堆在线辐照生产同位素装置成功投运(2025-01-08)
【摘要】 1月8日,中国环境报讯,2024年12月26日,从国家原子能机构获悉,我国首个商用堆在线辐照生产同位素装置在中核集团秦山核电基地正式投运,在此生产的首批镥-177医用同位素也同步出堆,标志着我国成功掌握批量化在线辐照生产短半衰期同位素的关键技术,一举打破我国关键医用同位素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这也是我国在医用同位素生产领域实现自主可控、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步,对助力“健康中国”建设、推动我国核技术应用具有深...
【关键词】高端,装备,制造
我国科研人员研制出一种可去除水中99.8%微塑料的新型材料(2024-12-10)
【摘要】 12月10日,中国环境报讯,从武汉大学获悉,该校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邓红兵教授团队和华中科技大学周雪教授团队研制了一种可重复使用、可生物降解的新型全生物质纤维海绵,其首次使用时可吸附水中99.8%的微塑料,为清除水中微塑料提供了新策略。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国际学术刊物《科学进展》上。研究团队利用灌溉水、湖水、海水和池塘水四种实际水源的样本对材料性能进行了评估,发现这种材料的吸附能力基本上不受水中无机颗...
【关键词】生物质,纤维,海绵
我国首个境外大气本底站建成(2024-12-10)
【摘要】 12月10日,中国环境报讯,12月1日,我国南极中山国家大气本底站(以下简称“南极中山本底站”)正式业务运行。这标志着,经过16年的科学积淀和创新探索,南极中山本底站正式“入列”我国大气本底站家族,将对南极大气成分浓度变化进行连续、长期业务化观测,真实反映南极地区大气成分及其相关特性的平均状态,支撑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南极地区是全球大气环境观测的重要本底区域。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全球变化与极地气象研究所所...
【关键词】观测,数据,地理
我国造7500立方米液态二氧化碳运输船交付(2024-12-10)
【摘要】 12月10日,中国环境报讯,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7500立方米液态二氧化碳运输船“北极光先锋”轮11月29日在大连交付。该船由中国船舶集团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为挪威北极光公司建造,交付后将应用于欧洲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计划。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有着“把二氧化碳关进海底”之称的海上二氧化碳地质封存,则是把捕集来的二氧化碳加压并运输至海上二氧化碳封存平台,进而注入海底地层中,将...
【关键词】液货罐,材料,试验
全球中低纬度最大冰川——普若岗日冰原再传捷报(2024-12-10)
【摘要】 12月10日,中国环境报讯,继9月30日我国科学家宣布探明位于西藏那曲市双湖县境内的普若岗日冰原是青藏高原上最厚的冰川,10月29日,科考现场又传来新进展:我国科学家打破世界纪录,在此钻取了全球中低纬度冰川最长的冰芯,长达324米。连日来,徐柏青带领着团队在海拔6100多米的冰原顶部安营扎寨、顶风冒雪,最终以324米的长度打破世界纪录,成为全球中低纬度冰川最长冰芯。此前,这一纪录由位于西藏阿里地区西昆仑山的古里雅...
【关键词】高原,最厚,冰川
海洋盐度探测卫星成功发射(2024-11-21)
【摘要】 11月21日,中国环境报讯,从国家航天局获悉,11月14日6时42分,海洋盐度探测卫星由长征四号乙遥五十三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运载火箭飞行正常,成功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海洋盐度探测卫星是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的科研卫星,又称海洋四号01星。卫星配置综合孔径辐射计、主被动探测仪等载荷。该卫星发射入轨后,可填补我国高精度全球海洋盐度探测能力空白,完善我国海洋动力环境要素数...
【关键词】提供,支撑,数据
电化学反应器大幅降低空气碳捕获能耗(2024-11-21)
【摘要】 11月21日,中国环境报讯,美国莱斯大学团队开发了一种创新的电化学反应器,或可显著减少直接空气捕获(即从大气中去除二氧化碳)所需的能量消耗。这一新型反应器的设计不仅更加灵活和易于扩展,而且有望成为对抗气候变化、减轻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工具。该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能源》杂志上。这款专为碳捕获设计的反应器采用了模块化的三室结构,其中心部分是一层特别设计的多孔固体电解质。团队认为,这项成果标志着...
【关键词】环保,经济,碳捕获
深圳AI技术助力空气质量预报预警(2024-11-21)
【摘要】 11月21日,中国环境报讯,近日,广东省深圳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简称深圳站)宣布,其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空气质量预报算法已正式投入使用,有望显著提升空气6项污染物和AQI的预报速度和准确性,这是继深圳站率先在全国推行智能实验室分析后的又一创新举措。该算法基于长短期记忆网络模型(LSTM),通过筛选60余个模型输入参数(每日参数更新量高达4320个),并开发了150余个机器学习预测器,实现了未来96小时内各污染物和AQI的...
【关键词】强度,进行,排序
大河环科烧结烟气CO减排技术实现工业化应用(2024-11-21)
【摘要】 11月21日,中国环境报讯,日前,大河环科大河邯钢设计院研究开发的烧结烟气CO减排技术,在邯钢邯宝360㎡烧结机投入使用,并顺利通过168小时验收,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行业先进水平,标志着大河环科烧结烟气CO减排技术取得新突破。为推动烧结烟气CO减排技术创新并实现工业化应用,大河环科与邯钢联合搭建实验平台,大河环科大河邯钢设计院主导技术开发工作,围绕组织、管理、测试、运行四大核心模块,构建高效的协调调度机制,促...
【关键词】减排,技术,拓展
“废气恶臭协同治理绿色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科技成果通过专家评价(2024-10-28)
【摘要】 10月28日,中国环境报讯,中华环保联合会于2024年10月15日在北京市组织并主持召开了由杭州楚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华科环保工程有限公司(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全资公司)和浙江工业大学三家单位共同完成的“废气恶臭协同治理绿色技术的开发与应用”项目科技成果评价会。经专家质询讨论,专家评价委员会一致认定该成果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技术和工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项目针对恶臭污染来源广泛、组分复杂、...
【关键词】科技,成果,评价
协同金属-载体相互作用构建新型催化剂(2024-10-28)
【摘要】 10月28日,中国环境报讯,强金属-载体相互作用(SMSI)对于稳定小于2纳米的金属位点至关重要,例如单原子(M1)或原子簇(Mn)。然而,由于过度相互作用导致活性与稳定性往往不能兼顾,如何进一步优化纳米位点以打破这一制衡仍然是一个重大挑战。针对这一挑战,北京华电光大环境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煤化所等科研单...
【关键词】催化剂,应用,思路
我国科研人员开发出太阳能“盐湖提锂”新技术(2024-10-28)
【摘要】 10月28日,中国环境报讯,从南京大学获悉,该校教授朱嘉、中国科学院院士陈骏等通过模仿盐土植物的蒸腾过程,成功从盐湖卤水中高效、环保地提取到高纯度锂盐,有望助力我国高原盐湖锂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国际学术期刊《科学》27日发表了相关成果。南京大学科研团队想到,在盐碱环境下,盐土植物能够通过蒸腾作用,选择性地吸收盐分和水分。通过模仿蒸腾作用的原理,团队成功研制出“界面光热‘盐湖提锂’装置”。该装置分3层...
【关键词】物理,化学,特性
煤质快检技术取得原创性突破(2024-10-28)
【摘要】 10月28日,中国环境报讯,长久以来,低效率、高成本的传统煤质化验手段,严重制约了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如今,这一局面正在被改写,能源领域一场前所未有的技术革新已悄然开启。此次重磅推出的“融合光谱煤质快速检测技术”,是一项集煤质快检核心装置、AI模型与数质量管控平台于一体的原创性技术,实现人工智能、光谱学及化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可对煤炭成分中的热值、水分、灰分、硫分进行精准检测;基于双模态神经网络的人工...
【关键词】在线,检测,模式
引入AI智能分拣,固废再生更高效(2024-09-09)
【摘要】 9月9日,中国环境报讯,广州市白云区围绕工业、生活、建筑、农业、危险废物五大领域,积极推进“无废城市”建设,积极挖掘背后的绿色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持续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工作成效。目前,白云区已实现建筑垃圾从交收到处理的全过程智能化,新引进的AI分选技术还能帮助更多建筑垃圾转化为循环利用产品。位于龙归街永兴村的白云区大件家具处理中心,是广东省内首个大件家具垃圾资源化系统,通过“破碎、风...
【关键词】循环,利用,科技
宇通新能源五电技术支撑环卫行业节能降耗(2024-09-09)
【摘要】 9月9日,中国环境报讯,宇通环卫作为新能源环卫领域的领军企业,宇通环卫的产品在电耗上展现出了明显优势。以18t纯电动洗扫车为例,宇通新能源环卫产品在洁净率、续航能力大幅优于其他品牌的同时,电耗却低于其22%。以1天耗电150度,平均电价1.1元/度计算,宇通环卫洗扫车年耗电比其他品牌约省10692元。宇通环卫在节能省电方面的优异成绩,离不开核心五电技术的支撑。其中,电机的效率,对车辆节能性能的提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电机,效率,节能
12家江西省重点实验室“抱团”支撑科技创新(2024-09-09)
【摘要】 9月9日,中国环境报讯,近日,生态环境领域江西省重点实验室联盟成立大会在南昌市召开。生态环境领域江西省重点实验室联盟的成立,是全国生态环境领域省级重点实验室联合的首创之举,也是江西省重点实验室领域组建的首个联盟。江西省将努力发挥联盟的群体优势和耦合效应,形成支撑全省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协同创新模式。为强化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资源统筹,整合力量,联合攻关,着力解决江西生态环境领域科...
【关键词】科技,创新,资源
中外联合研究团队解码海洋微生物“基因宝藏”(2024-09-09)
【摘要】 9月9日,中国环境报讯,9月5日,从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举行的“千种海洋生物基因测序项目”成果暨全球海洋微生物基因库建设及应用成果联合发布会上获悉,拥有超4.31万个海洋微生物基因组和24.58亿个基因序列的海洋微生物基因数据库,由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参与的国际联合研究团队共同构建。这一数据库中有2万多个微生物是新发现物种,约1万个微生物在深海中首次被发现。这一联合研究团队由我国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及英国、丹麦等...
【关键词】微生物,基因,数据
生物土壤结皮高效固沙技术成为我国防沙治沙的利器(2024-08-27)
【摘要】 8月27日,中国环境报讯,自20世纪90年代,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沙坡头沙漠研究试验站建立研发团队,在我国系统开展了生物土壤结皮生态功能的研究。经过30余年的不懈努力,研究团队成功研发了生物土壤结皮高效固沙技术。这一技术突破了干旱区的水分制约,以土壤生境修复为目标,具有建设周期短、稳定性好、固沙效率高、治沙效果好、适用范围广、操作简易等优点,是我国防沙治沙的利器,也是目前国内外最前沿的固沙...
【关键词】范围,操作,简易
新疆再生水项目双膜法工艺突破反渗透浓水处理难题(2024-08-27)
【摘要】 8月27日,中国环境报讯,近日,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库尔勒市,库尔勒经济技术开发区再生水回用项目举行了开工仪式。项目采用双膜法(超滤膜+低压反渗透膜)工艺,获得的再生水将供给优质工业用水,预计再生水回用率可达30%。本项目不同于传统水处理工程,而是创新性地将污水处理与分质工业用水需求相结合,实现了“一水多用、梯级利用”的资源高效利用模式。项目较大的技术突破在于解决了反渗透浓水处理这一难题,成功将...
【关键词】推广,应用,提供
锂离子电池回收技术瓶颈获突破(2024-08-27)
【摘要】 8月27日,中国环境报讯,《高级功能材料》杂志上的一项最新研究中,美国莱斯大学研究人员描述了一种使用微波辐射和易于生物降解的溶剂进行选择性锂回收的快速、高效且环保的方法。研究结果显示,新工艺可以在短短30秒内回收废旧锂离子电池(LIB)阴极中多达50%的锂,突破了LIB回收技术中的一个重大瓶颈。传统从废电池中回收锂的方法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且效率极低。这主要是由于回收过程中锂受到污染和损失,同时回收过程能耗太...
【关键词】经济性,环境,影响
大唐环境脱硫废水高效节能低温闪蒸技术成功应用电厂废水零排放项目(2024-08-27)
【摘要】 8月27日,中国环境报讯,近日,由大唐环境水务公司研发的脱硫废水低温多效闪蒸浓缩技术,在大唐延安电厂废水零排放项目上一次性调试成功,水回收率达50%~90%,回收水电导率小于600μS/cm,达工程设计值,实现科研成果的工程应用。水务公司承担的“脱硫废水高效节能低温闪蒸浓缩减量技术研究”科研项目,先后通过实验室研究和成果转化研究,攻克了脱硫废水晶种法浓缩减量的难题,解决了脱硫废水软化成本高、蒸发浓缩能耗高的问...
【关键词】环境,水处理,业务
国际最新研发出一款机器学习模型,有望准确预测天气与气候(2024-07-29)
【摘要】 7月29日,中国环境报讯,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最新在线发表一篇环境研究论文称,研究人员研发出一个机器学习模型能进行准确的天气预测和气候模拟。这一机器学习模型被命名为NeuralGCM,它能超越部分现有天气和气候预测模型,且有望比传统模型节省大量算力。该论文介绍,一般环流模型(GCMs)表示了大气、海洋和陆地的物理过程,是天气和气候预测的基础,而减少长期预报的不确定性以及估算极端天气事件,是理解气候缓解和适应...
【关键词】全球,变暖,趋势
国家能源集团再生脱硝催化剂技术国际领先(2024-07-29)
【摘要】 7月29日,中国环境报讯,7月15日,国家能源集团科环集团龙源环保公司主导研发的“废烟气脱硝催化剂资源化利用技术”项目成果顺利通过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来自中国工程院的7名专家院士一致认为该项目成果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该项目针对废弃脱硝催化剂资源化利用需求,开发了废弃脱硝催化剂制备再生载体及制备催化剂的工艺,攻克了废弃脱硝催化剂深度除杂、载体重构、再生载体成型和钨钒浸出液萃取等技术难...
【关键词】资源化,利用,问题
北京排水集团“红菌”技术成功中标,实现原创技术应用转化重大市场突破(2024-07-29)
【摘要】 7月29日,中国环境报讯,北京排水集团原创厌氧氨氧化(“红菌”)技术成功中标国家存储器基地高氨氮废水处理项目,实现集团原创技术应用转化重大市场突破。国家存储器基地高氨氮废水处理项目位于湖北武汉光谷,作为北京排水集团在半导体芯片废水处理行业的首个工程,在目前“红菌”外部市场转化项目中,规模最大、示范效应最强、社会效益最明显。项目中标标志着北排技术成功进军国家重点支持的“卡脖子”关键领域、工业明珠行...
【关键词】能耗,药耗,处理
日本研究人员成功在较低温度下分解聚乙烯塑料(2024-07-29)
【摘要】 7月29日,中国环境报讯,分解聚乙烯、聚丙烯等塑料材料通常需要30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条件,能源消耗较多。日本东京大学日前发布新闻公报说,该校研究人员在铈的催化作用下,利用可见光照射含少量羧基的聚乙烯,成功实现在80摄氏度的较低温度环境下令这种聚乙烯分解。塑料废弃物导致的环境污染日益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特别是生产量大的聚乙烯和聚丙烯等塑料材料的回收利用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但聚乙烯和聚丙烯分子链包含的碳-碳...
【关键词】产生,自由基,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