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域土壤微塑料的时空特征(2025-03-04)
【摘要】 3月4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网站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农业新污染物与环境健康风险防控研究团队,量化了极端降雨事件下侵蚀驱动的泥沙来源及其微塑料的输出负荷,首次揭示了土地管理政策转型背景下集约化农业小流域土壤微塑料的“源-汇”关系。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危险材料杂志(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上。集约化农业活动往往会导致土壤微塑料积累和侵蚀加剧,在地表径流等作用下土壤...
【关键词】流域土壤,微塑料,生态系统
从柑橘废弃物中提取活性成分可用于食品保鲜(2025-03-04)
【摘要】 3月4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网站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南方特色作物遗传育种团队联合兄弟单位,通过自组装技术合成橙皮苷纳米棒,并负载到海藻酸钠或羧甲基纤维素钠的膜基质中,制备的多功能食品包装膜在水果保鲜方面具有应用潜力,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食品化学(Food Chemistry)》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新鲜水果和蔬菜的需求与日俱增。因此,开发高效安全的果蔬保鲜技术对于延长保质期、减少浪费和...
【关键词】柑橘废弃物,食品保鲜,橙皮苷纳米棒
抗病棉花品种诱导黄萎病菌毒力升级(2025-03-04)
【摘要】 3月4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网站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棉花病害防控与风险评估创新团队发现了在棉花寄主与黄萎病菌协同进化中,抗病棉花品种诱导黄萎病菌毒力升级,对于深入理解寄主与病原菌互作机制及有效防治棉花黄萎病具有指导意义。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生态毒理学与环境安全(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上。由大丽轮枝菌引发的黄萎病是我国棉花生产中危害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在农业生态系统中,...
【关键词】棉花品种,黄萎病菌,毒力分化
陆地棉中发现调控根皮苷生物合成关键基因(2025-03-04)
【摘要】 3月4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网站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团队联合质量与加工科学课题组、虫害防控与生物安全课题组鉴定到陆地棉中调控根皮苷生物合成的关键基因GhUGT88F3,并深入解析了相关调控机制,为根皮苷的生物合成及其在医药领域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撑。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植物杂志(The Plant Journal)》上。根皮苷是一种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具有抗氧化、抗炎和降血糖等多种功效,在糖尿病治疗...
【关键词】根皮苷,生物合成,关键基因
根系分泌物介导的抗病新机制(2025-02-10)
【摘要】 2月10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网站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滨海盐碱地生物资源评价利用创新团队围绕根系分泌物阿魏酸甲酯(4-羟基-3-甲氧基肉桂酸甲酯),探讨其在抑制病原菌和招募有益微生物方面所起的双重作用及分子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微生物组(Microbiome)》上。疫霉菌可导致马铃薯疫病、烟草黑胫病等病害,毁灭性强、防治难度大。针对这类以根、茎基部侵染为主的病害,从根际信号分子“根系分泌物”出发提...
【关键词】根系分泌物,抗病,生物防治
烟草基因组高效编辑工具(2025-02-10)
【摘要】 2月10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网站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烟草功能基因组创新团队研发出适应于双子叶植物的高效基因组编辑工具。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分子园艺(Molecular Horticulture)》上。基因编辑技术已成为生物育种和基因功能研究的重要工具,但在烟草等双子叶植物中仍面临多基因编辑效率低等问题。该研究鉴定出一种新型钙网蛋白启动子,能显著提升双子叶植物基因组编辑效率。与传统编辑体系相比,新工具将烟草...
【关键词】烟草,基因组,编辑工具
解析辣椒属多样性演化机制(2025-02-10)
【摘要】 2月10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网站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蔬菜分子设计育种创新团队和茄科蔬菜育种创新团队,构建了野生和栽培辣椒高质量基因组,解析了辣椒的染色体核型、基因表达调控元件等的演化特征,发现了转座子驱动的结构变异和高频渐渗事件对辣椒重要性状形成的贡献。相关研究成果以封面论文的形式发表在《自然植物(Nature Plants)》上。辣椒属包括5个栽培种和众多野生种,遗传多样性丰富,但演化路线尚...
【关键词】辣椒属,多样性演化,研究成果
植物多肽激素研究综述(2025-02-10)
【摘要】 2月10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网站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烟草功能基因组创新团队系统总结了植物多肽激素在鉴定、分类、功能及作用机制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该领域研究方向进行深入展望,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分子园艺(Molecular Horticulture)》上。植物多肽激素是一类由核基因编码的信号分子,广泛参与植物体信号转导过程,调控生长发育和环境适应。在植物应对干旱、盐碱等非生物胁迫,以及病原菌感染、昆虫...
【关键词】植物多肽,激素研究,信号分子
连续降低玉米株高的基因被发现(2025-01-26)
【摘要】 1月26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网站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玉米耐密高产功能基因组创新团队联合国内高校发现了一种通过选择性基因编辑Br2基因实现玉米株高连续降低的方法,为玉米耐密、抗倒改良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植物生物技术杂志(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上。“半矮秆”育种曾引发世界范围内的绿色革命。然而,目前为止,生产中实际可用的玉米降杆策略仍然缺乏。该研究通过选择...
【关键词】玉米株高,基因,“半矮秆”育种
棉花秸秆可转化为微生物蛋白(2025-01-26)
【摘要】 1月26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网站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棉花分子遗传改良创新团队将棉花秸秆转化为微生物蛋白,为棉花秸秆高值化利用和饲料蛋白资源开发提供了新路径。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生物资源技术(Bioresource Technology)》上。秸秆转化是丰富饲用蛋白资源的有效途径。棉花秸秆是重要的木质纤维素资源,但较高的木质化程度致使其利用较为困难。棉秸秆主要由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组成,纤维素和半纤维素...
【关键词】棉花秸秆,微生物蛋白,细胞底盘
基于纳米颗粒的作物控病抑毒新策略(2025-01-26)
【摘要】 1月26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网站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农药应用风险控制创新团队利用氧化镁纳米颗粒实现了对小麦赤霉病发生和呕吐毒素累积的有效控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环境科学技术(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上。赤霉病被称为小麦“癌症”,是世界性农业难题。化学防治是赤霉病防控的主要手段,生产中常用的赤霉病防治药剂面临抗药性爆发和呕吐毒素累积等问题,因此亟需开发新型防病控...
【关键词】纳米颗粒,抑毒,人体细胞
首个棉花纤维起始发育单细胞时空组学图谱发布(2025-01-26)
【摘要】 1月26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网站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乡村振兴科技创新团队牵头构建了首个结合单细胞转录组、空间转录组及空间代谢组的棉花纤维起始发育图谱。利用该图谱可以识别关键基因的表达模式及其与代谢途径的关系,深入剖析纤维发育过程中的核心调控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棉花纤维是由种子外表皮表面的单细胞发育而来,在种子发育的早期阶段大约25%的胚珠表皮...
【关键词】棉花纤维,单细胞,图谱
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促进小麦磷利用效率的机制(2024-12-06)
【摘要】 12月6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网站讯,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农业清洁流域团队的最新研究揭示了在二氧化碳浓度长期升高条件下,作物如何调节根系形态和生理性状及根际微食物网以获取磷的生物学机制。研究发现,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能够提升小麦根系形态、生理性状和丛枝菌根真菌生长,促进磷的矿化和溶解,增强根际微生物群的相互作用,进而促进小麦的生长和磷利用效率。该研究成果强调了根系性状和微生物群之间...
【关键词】二氧化碳浓度,小麦磷利用,生物学机制
长期施肥对旱作农田土壤氮素矿化特征的影响研究(2024-12-06)
【摘要】 12月6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网站讯,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土壤培肥与改良创新团队在全国范围内量化了不同施肥管理措施对农田土壤氮矿化速率的影响及其主控因素。研究发现,有机肥配施对土壤氮矿化速率的提升幅度显著高于秸秆还田和化肥处理。土壤初始酸碱度在化肥和秸秆还田处理下是影响土壤总氮矿化的关键因素,而在有机肥配施下,土壤粘粒含量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研究通过随机森林插值揭示了不同施肥措施对...
【关键词】土壤氮矿化,施肥管理,氮素转化
农业机理与合成孔径雷达技术在作物参数反演中的应用(2024-12-06)
【摘要】 12月6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网站讯,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智慧农业创新团队在农业合成孔径雷达定量遥感领域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发表的综述文章全面梳理了作物参数合成孔径雷达反演研究的进展,回顾了当前研究现状,明确了现存问题,并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作物冠层参数是联系遥感特征和作物产量的重要参数,而合成孔径雷达技术能在各种气象条件下获取目标地物散射信息,为作物冠层信息的及时获取提供数据保障...
【关键词】合成孔径雷达,作物参数,遥感技术
发现调控茶树越冬芽休眠与萌发的关键基因模块(2024-12-06)
【摘要】 12月6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网站讯,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茶树遗传育种创新团队在茶树越冬芽休眠与萌芽调控机理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研究发现CsMADS27基因是调控茶树越冬芽休眠和萌发的关键基因,其表达模式与越冬芽的休眠和萌发状态密切相关。异源超表达CsMADS27基因能够延迟芽休眠的形成并促进休眠解除,而瞬时沉默该基因可抑制越冬芽的萌发。研究还发现两个上游转录因子通过感受外界低温和相互作用,协同调控CsMADS27基因...
【关键词】茶树遗传,休眠萌发,关键基因
纳米递送体系提高农药利用率创制成功(2024-11-01)
【摘要】 11月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的棉花虫害防控与生物安全创新团队近期开发了一种纳米递送体系,该体系能够提高农药利用率、增强生物活性、降低非靶标生物风险。这项研究成果为开发高效安全的农药制剂产品提供了新的思路,并已在线发表在《光化层》上。该研究以碳量子点修饰的荧光介孔二氧化硅为载体材料,制备了噻虫啉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递送体系,载药率达到33.58%,并且显示出良好的杀棉蚜活性,...
【关键词】纳米递送体系,农药利用率,棉花虫害防控
揭示棉花花瓣色彩多样化的遗传机制(2024-11-01)
【摘要】 11月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的棉花分子遗传改良创新团队与合作者近期在《植物生物技术杂志》上发表了关于棉花花瓣颜色多样性的研究。研究发现,GhRPRS1基因启动子上的顺式作用元件的自然变异对棉花花瓣颜色的多样性有重要影响,为直系同源基因的演化提供了新见解,并为通过修饰启动子策略改良农艺性状提供了新思路。花瓣颜色是植物吸引授粉者和保护花粉的重要特征,棉花花瓣颜色的多样性与地理...
【关键词】棉花花瓣,色彩多样性,GhRPRS1基因
克隆水稻种子实现正常结实(2024-11-01)
【摘要】 11月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水稻研究所的水稻基因组编辑和无融合生殖创新团队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家洋院士团队合作,利用水稻内源基因OsWUS成功构建了新的无融合生殖体系,该体系能够实现克隆种子的生产且不影响水稻的结实率。这项研究首次发现OsWUS基因能够被调控诱导无融合生殖,研究团队构建了由拟南芥卵细胞特异性启动子驱动OsWUS的异位表达载体,并将其转入杂交水稻春优84中。通过异位表达Os...
【关键词】克隆水稻,无融合生殖,基因编辑
固定化菌群可高效去除环境四环素污染(2024-11-01)
【摘要】 11月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农田有机污染生物消减创新团队近期在《生物资源技术》上发表了一项研究成果,揭示了载体负载技术提升固定化菌群去除四环素的生物学机制。这项研究对于开发绿色、高效且经济的抗生素去除技术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减轻农田抗生素污染方面。研究团队探究了固定化微生物菌群去除四环素的潜力,并评估了芦苇炭、麦麸、稻壳炭等6种不同载体材料的适用性。研究发现,...
【关键词】固定化菌群,四环素污染,生物修复
良种配良法实现优质高产(2024-10-12)
【摘要】 10月12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网站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培育的高产优质谷子新品种“中谷25”在河南省伊川县高产千亩示范方进行实收测产,平均亩穗数64115穗,实测亩产达到625.92公斤,较2023年我国谷子平均亩产280公斤增产一倍多,为我国粮食单产提升和谷子产业振兴提供有力支撑。专家组认为,“中谷25”在今年降雨量大、阴雨寡照等不利条件下仍获得好收成,得益于该品种抗倒伏、高产、综合抗病抗逆性好等特性和...
【关键词】良种配良法,抗倒伏,谷子产业
山梨素类化合物可作为新型天然除草剂(2024-10-12)
【摘要】 10月12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网站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滨海盐碱地生物资源评价利用创新团队和烟草功能成分与生物合成创新团队发现了新型山梨素类天然产物除草先导化合物,为天然除草剂的开发提供了分子模板和靶标基础,相关成果发表在《农业与食品化学杂志(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学除草剂会导致环境污染和杂草抗性,开发新型微生物天然产物除草剂成为新的研究热...
【关键词】山梨素类化合物,杂草,环境污染
线粒体磷转运蛋白基因可调控植物对砷的耐受性(2024-10-12)
【摘要】 10月12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网站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土壤植物互作团队揭示了衣藻CrPHT3基因介导的磷积累过程可以显著影响莱茵衣藻对砷的耐受性的新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有毒材料(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上。五价砷主要通过磷酸盐转运蛋白基因进入到植物体内,进而沿着食物链影响人体健康。植物磷转运蛋白分为质膜、线粒体、高尔基体等五类。以往的研究主要关注在细胞质膜,而线...
【关键词】线粒体,磷转运,蛋白基因
机器学习模型精准预测沼气工程产物特性(2024-10-12)
【摘要】 10月12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网站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种植废弃物清洁转化与高值利用创新团队,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对湿法沼气工程中发酵产物特性进行了精准预测。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化学工程杂志(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上。厌氧发酵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废弃物处理方法,针对传统机器学习模型在预测发酵性能时存在的精度低、线性相关性差等问题,该研究选择典型的2种非时序模型(GBR和RF)...
【关键词】机器学习,线性相关性,沼气工程
一种超分子聚合玻璃问世(2024-09-06)
【摘要】 9月6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网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的可降解材料开发与利用创新团队与合作单位共同开发了一种新型超分子聚合玻璃。这种材料在-150℃至150℃的温度范围内,展现出了卓越的机械性能和光学透明度,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亚克力)相当。该材料还具备了优异的抗冲击性和阻燃性,这些特性是传统超分子材料难以实现的。研究团队选择了带有乙烯基和四氟硼酸阴离子的咪唑鎓单元作为构建材料,通过聚合低分子量...
【关键词】超分子聚合玻璃,抗冲击性,阻燃性
新发现两个花青素合成关键基因(2024-09-06)
【摘要】 9月6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网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的烟草功能成分与生物合成创新团队近期在《食品化学》上发表了一项研究成果,该研究从中国菰米中鉴定出两个花青素合成的关键调控基因ZlMYB1和ZlMYB2。通过将这些基因转入水稻,研究团队阐明了其在水稻种子花青素生物强化中的作用机制。中国菰米相较于普通无色稻米,含有更丰富的类黄酮和花青素,具有显著的抗氧化特性。研究团队通过克隆关键基因,并在水稻中过表达...
【关键词】花青素,基因调控,营养强化
新型抗病毒纳米核酸药物开发成功(2024-09-06)
【摘要】 9月6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网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的烟草病虫害绿色防控创新团队近期开发出一种新型纳米核酸抗病毒药物,该药物能够释放特异性非编码小核糖核酸链(siRNA),有效提高植物对病毒的抵抗力。这一研究成果在《化学工程杂志》上发表。RNA干扰是植物抗病毒的重要机制之一,但传统的非编码长核糖核酸链(dsRNA)容易脱靶,而特异性非编码小核糖核酸链(siRNA)虽然可以减少脱靶现象,但其易降解的特性限制...
【关键词】纳米核酸药物,RNA干扰,广谱抗病毒
功能化农药制剂帮助植物应对危机(2024-09-06)
【摘要】 9月6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网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农药分子靶标与绿色农药创制创新团队针对全球气候风险加剧和种植结构调整对植物生长带来的不良影响,提出了利用功能化农药制剂同时应对生物及非生物组合胁迫的新观点。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植物科学趋势(Trends in Plant Science)》。气候变化和种植结构调整经常导致植物同时遭受多种生物和非生物的组合胁迫。与遭受单一胁迫相比,暴露于组合胁迫中的植物在...
【关键词】功能化农药,植物胁迫,绿色创制
土壤酶谱分析可评估腐解微食物网状况(2024-08-02)
【摘要】 8月2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农业清洁流域创新团队研究发现,采用土壤酶谱分析法可有效评估土壤腐解微食物网状况。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宏(iMeta)》上。土壤腐解微食物网是由微生物和微型动物通过营养互作形成的地下生物网络,在维持土壤健康和生态多功能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针对土壤腐解微食物网直接表征方法过于复杂的问题,该研究提出可通过“土壤酶谱分析”派生的系列...
【关键词】土壤酶谱,微食物网,总酶活
起垄栽培配合施肥可阻控水稻籽粒砷镉吸收(2024-08-02)
【摘要】 8月2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退化及污染农田修复团队研究发现,传统的起垄栽培配合施肥可以通过强化关键元素循环的级联效应实现同步阻控水稻籽粒镉砷吸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危险物质杂志(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上。稻田起垄栽培是我国南方改良冷浸田的一种传统农业栽培技术。前期研究发现,起垄配合合理施肥可以同步阻控水稻籽粒镉砷累积,保障农产品安全。然...
【关键词】施肥,水稻籽粒,稻田
新材料助力工业高效催化产果糖(2024-08-02)
【摘要】 8月2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乡村环境建设创新团队开发了铝载生物质功能材料,实现高效催化葡萄糖异构产果糖。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应用催化B:环境与能源(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 and Energy)》上。果糖作为甜度最高的天然单糖,是生物质高值化转化制备平台化学品、燃料和功能材料的重要中间体之一,广泛应用于食品、饮料、日化和制药等领域。目前,工业上主要通过生物酶异构葡...
【关键词】新材料,果糖,制备成本
营养导向下我国居民饮食转变的环境效益(2024-08-02)
【摘要】 8月2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动物食物与营养政策研究团队揭示了营养导向下我国居民饮食转变的环境效益。该研究为分地区的饮食结构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清洁生产杂志(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上。随着收入增长和城市化的推进,我国居民饮食中的动物性食物消费进一步增加。饮食模式转变加剧了资源环境压力,饮食相关疾病也造成了巨大负担。因此,有必要推动...
【关键词】营养导向,饮食转变,食物消费
新揭示昆虫病毒促进昆虫传播植物病毒的机制(2024-07-22)
【摘要】 7月22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烟草病虫害绿色防控创新团队揭示了昆虫病毒促进昆虫传播植物病毒的机制。相关成果发表在《新植物学家》。媒介昆虫除了感染多种昆虫病毒外,也传播植物病毒,但昆虫病毒在媒介昆虫-植物病毒-寄主植物这一系统中发挥的作用鲜有报道。浓核病毒(MpnDV)是一种昆虫病毒,其侵染桃蚜后,通过上调桃蚜体内MpFPPS1基因的表达,桃蚜体内金合欢烯含量显著增加,从而提高了桃...
【关键词】昆虫病毒,植物病毒,桃蚜
新发现一个稻瘟病抗性基因(2024-07-22)
【摘要】 7月22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水稻研究所种质资源研究创新团队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鉴定了一个水稻稻瘟病抗性基因,并通过遗传学及生理生化实验揭示其抗病分子机制。该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植物抗病分子模型,同时也为水稻抗病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参考。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植物通讯(Plant Communications)》上。由稻瘟病菌和稻黄单胞菌引起的稻瘟病和白叶枯病均是水稻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严重爆发时可导致水稻大幅减...
【关键词】稻瘟病,抗性基因,分子模型
棉属转座子变异图谱构建成功(2024-07-22)
【摘要】 7月22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棉花功能基因组创新团队构建了棉属转座子变异图谱,揭示了转座子活动在现代棉花培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高级研究期刊(Journal of Advanced Research)》上。转座子又称跳跃基因,是指一段可以从原位上单独复制或断裂下来,环化后插入另一位点并对其后的基因起调控作用的DNA序列。转座子活动是生物基因组创新的重要驱动力。在棉花中,关于转座子...
【关键词】变异图谱,棉花,基因组
水稻分蘖芽发育新机制阐明(2024-07-22)
【摘要】 7月22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水稻研究所胡培松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和国内科研单位合作研究阐明了一种碳氮协同互作调控水稻分蘖芽发育的新机制,将为水稻增产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新植物学家(NewPhytologist)》上。分蘖数是水稻重要的农艺性状之一,因为分蘖数决定着有效穗数,最终决定水稻的产量。研究表明水稻分蘖的形成包括分蘖芽的起始和伸长两个生物学过程,其调控机制也日渐清晰,然而光...
【关键词】水稻,分蘖芽,穗数
研究发现拓展水稻籽粒大小新机制(2024-06-11)
【摘要】 6月1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作物高光效功能基因组创新团队揭示了河马信号通路联合介体激酶模块调控水稻籽粒大小的新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植物细胞(Plant Cell)》上。籽粒大小是决定水稻产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河马信号通路在细胞的生长、死亡、分化和组织形态的调控中起着关键作用。而介体激酶模块是调控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科学家们对河马信号通路与介体激...
【关键词】水稻籽粒,介体激酶,高产水稻
氟吡呋喃酮慢性暴露可危害西方蜜蜂(2024-06-11)
【摘要】 6月1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资源昆虫保护创新团队揭示了氟吡呋喃酮慢性暴露可影响蜜蜂多种生理指标,降低蔗糖敏感性和记忆能力,并且造成蜜蜂脑和肠道细胞损伤。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总体环境科学(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上。氟吡呋喃酮被视为新烟碱类杀虫剂的潜在替代品,可在作物开花期使用,因而在实际生产中存在蜜蜂长时间接触该农药的情况。该研究从蜜蜂行为、细胞和分子...
【关键词】氟吡呋喃酮,慢性暴露,杀虫剂
碳化学结构和微生物互作促进耕地有机质提升(2024-06-11)
【摘要】 6月1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土壤植物互作创新团队研究发现,施用有机肥通过改变土壤和微生物组相互作用,增强了土壤碳固存。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环境科学与技术(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上。土壤碳库的微小变化可以对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产生重大影响。而施用有机肥是提高土壤有机碳固存的一种有效且广泛应用的方法。但是,施用有机肥土壤中有机碳分解对温度...
【关键词】碳化学结构,微生物,有机质
中国热科院在木薯细胞体积调控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2024-06-07)
【摘要】 6月7日,中国农业信息网讯,近日,中国热科院生物所、热带作物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木薯种质创新与品种改良研究团队在木薯细胞体积调控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团队以木薯纤维素合成酶A1基因启动子(MeCesA1pro)为诱饵,通过酵母单杂交筛库鉴定到三螺旋转录因子MeGT2.6,利用分子互作、木薯遗传转化和表型鉴定等方式,发现MeGT2.6在调控纤维素合成、赤霉素代谢以及碳源分配等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揭示了转录因子MeGT2.6通...
【关键词】热科院,木薯细胞,调控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