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个普通野生稻高通量优异基因发掘平台发布(2024-06-06)
【摘要】 6月6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水稻优异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创新团队首次组装了普通野生稻单倍型无间隙染色体基因组,构建了野生稻种质资源优异基因发掘利用与种质创新的平台,并鉴定了关键的耐盐与抗稻瘟病基因。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栽培稻是由二倍体普通野生稻驯化而来,在其驯化过程中野生稻所携带的大量优异性状等位基因丢失或者被削弱。但野生稻杂...
【关键词】野生稻,优异基因,染色体片段
微生物抗砷新机制助力污染农田绿色修复(2024-05-06)
【摘要】 5月6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退化及污染农田修复创新团队取得新进展,发现了真核类微生物抗砷的新机制。相关研究成果以封面论文形式发表在《环境科学与技术(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上。稻田淹水栽培条件下,水稻更易于累积甲基态砷和毒性相对更高的亚砷酸盐,造成水稻籽粒砷超标以及水稻直穗病发生,严重威胁农产品安全和人体健康。根际是水稻吸收砷的热点...
【关键词】微生物,抗砷,绿色修复
根际微生物组分类应用策略(2024-05-06)
【摘要】 5月6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农业微生物资源团队根据根际微生物组的主要驱动因素,研究提出了根际微生物组的分类调控策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新植物学家(New Phytologist)》上。根际微生物对宿主植物的营养和健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微生物、宿主植物和根际环境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对精准调控根际微生物组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亟需提出行之有效的根际微生物组调控策略,...
【关键词】根际,微生物组,土壤
病虫害与杀虫剂对蜜蜂的联合胁迫效应被解析(2024-05-06)
【摘要】 5月6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资源昆虫保护创新团队揭示了狄斯瓦螨、东方蜜蜂微孢子虫和新烟碱类杀虫剂啶虫脒联合胁迫下对蜜蜂的影响。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危险材料杂志(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上。在实际养蜂生产中,蜜蜂常面临多种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联合胁迫,病虫害和杀虫剂会造成蜂群损失从而严重影响蜂产品产量、授粉效果和生态功能。但蜜蜂与各种生态系统要素因子互作的机制...
【关键词】病虫害,杀虫剂,联合胁迫
骨化三醇和槲皮素均可改善老龄蛋鸡蛋壳和骨骼品质(2024-05-06)
【摘要】 5月6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家禽营养与饲料创新团队研究证实饲粮中添加骨化三醇或槲皮素均可改善老龄蛋鸡钙代谢提高蛋壳和骨骼品质。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动物营养(Animal Nutrition)》上。蛋鸡血液维生素D3和雌激素降低、靶器官相应受体表达量减少,会导致老龄蛋鸡钙代谢紊乱,从而使老龄蛋鸡骨质流失和子宫钙转运受阻,造成蛋鸡骨折、蛋壳破损率增加,制约了我国禽蛋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骨...
【关键词】骨化三醇,槲皮素,老龄蛋
褐藻糖胶可提高断奶仔猪肝脏抗氧化能力(2024-04-08)
【摘要】 4月8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猪营养与饲料创新团队研究发现,饲粮中添加褐藻糖胶可以有效缓解体重偏轻仔猪因断奶应激引起的肝脏氧化损伤,为褐藻糖胶改善动物肝脏健康提供了理论依据。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抗氧化剂(Antioxidants)》上。在现代集约化养殖中,采用高产母猪早期断奶策略可以有效提高经济效益,但会导致出生时体重偏轻和哺乳期生长迟缓的仔猪数量显著增多。这些仔猪更易遭受由断奶...
【关键词】褐藻糖胶,断奶仔猪,抗氧化
降低小麦镉铅污染健康风险有新招(2024-04-07)
【摘要】 4月7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重金属生态毒理与污染修复创新团队研究揭示了小麦籽粒营养组分对其镉铅生物可给性基因型差异的影响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农业和食品化学杂志(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上。小麦镉铅污染严重威胁人体健康。生物可给性即农产品中的重金属被人体吸收的潜力,是衡量小麦镉铅污染对人体健康风险的重要指标。目前,小麦镉铅生物可给性的基...
【关键词】小麦,镉铅污染,健康风险
秸秆地膜热解支撑生物炭高值转化(2024-04-07)
【摘要】 4月7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种植废弃物清洁转化与高值利用团队,揭示了玉米秸秆与聚乙烯地膜共热解固体基质官能团衍变路径。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化学工程杂志(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上。玉米秸秆在回收过程中通常伴随地膜掺杂难以回收利用,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共热解技术可以将其转化为清洁生物炭、热解气和生物油,但玉米秸秆与聚乙烯地膜共热解固体基质官能团...
【关键词】秸秆地膜,生物炭,玉米秸秆
土壤中的微塑料显著影响棉花幼苗生长(2024-04-07)
【摘要】 4月7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牵头开展了微塑料对棉花危害的研究,发现微塑料可被棉花幼苗吸收,显著影响棉花幼苗生长,并改变了其基因表达和代谢途径。研究结果为微塑料对地膜覆盖作物的毒性评价和污染修复提供了理论基础。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危险材料杂志(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上。地膜具有增温、保湿、除草等作用,在棉花生产中广泛使用。但地膜降解造成了棉田中微塑料的大量...
【关键词】微塑料,棉花幼苗,荧光标记
快速鉴别地理标志乳制品有妙招(2024-03-06)
【摘要】 3月6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畜产品质量安全创新团队将在线软电离质谱鼻技术应用于牛奶的产地溯源研究中,成功区分了红原牦牛奶和其他三个产地(天津、内蒙、河南)的奶样,并准确识别了地理标志红原牦牛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食品化学(Food Chemistry)》上。地理标志产品的产地保护是当前食品真实性领域的焦点问题之一。目前针对地理标志产品产地识别的常用技术普遍存在...
【关键词】地理标志,乳制品,红原牦牛奶
研究解析刺葡萄抗白腐病的新机制(2024-03-05)
【摘要】 3月5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葡萄资源与育种创新团队揭示了中国野生刺葡萄受体蛋白激酶识别病原菌效应子激发免疫反应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实验植物学杂志(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上。白腐病是危害葡萄的重要真菌病害,给葡萄生产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大多数葡萄品种对白腐病抗性较弱,科研团队前期研究筛选到高抗白腐病的中国野生刺葡萄,为挖掘抗病基因和创制抗白腐病葡...
【关键词】刺葡萄,蛋白激酶,免疫反应
研究揭示水稻平衡产量与耐盐性新机制(2024-03-04)
【摘要】 3月4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作物耐逆性调控与改良团队研究发现了水稻平衡产量形成与耐盐性的新机制。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植物生物技术(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上。我国约有1.15亿亩可开发利用的盐碱地,是我国耕地“提质、扩容、增效”的重要来源,更是粮食增产的“潜在粮仓”。提高作物在盐胁迫下的产量,培育耐盐碱作物对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水稻中保守的能...
【关键词】水稻,耐盐性,自然变异
研究揭示茶树叶色白化的遗传机制(2024-03-01)
【摘要】 3月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茶树种质资源创新团队研究揭示了茶树叶色变异的遗传机制,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实验植物学(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上,并被选为封面文章。白化茶树是一类色素缺陷型突变体,我国科研人员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开始对茶树叶色白化的遗传规律和分子机制进行研究,但一直未能获得明确的结论。该研究历时十余年,构建了白化茶树品种“白鸡冠”的F1和BC1两代...
【关键词】茶树叶色,白化,克隆技术
研究揭示幼龄山羊瘤胃微生物耐药基因组变化特征(2024-02-06)
【摘要】 2月6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反刍动物营养与饲料创新团队揭示了幼龄山羊瘤胃微生物组及其抗生素耐药基因组变化规律,明确了日龄及日粮对耐药基因的影响机制,为通过营养策略控制耐药基因传播提供了新见解。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微生物组(Microbiome)》上。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组可能是耐药基因的储存库,但其基本特征及影响因素仍不清楚。该研究利用宏基因组学分析了幼龄山羊瘤胃微生物组和耐药...
【关键词】幼龄山羊,胃微生物,耐药基因
研究揭示氮钾肥施用对温室气体排放影响机制(2024-02-06)
【摘要】 2月6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土壤培肥与改良团队揭示优化钾肥和氮肥施用能够减少农业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全面环境科学(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上。钾素作为三大营养元素之一,在调控作物产量和品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对温室气体排放方面的研究却鲜见报道。该研究对全球205项独立实验进行深入分析,研究表明,在施用氮肥基础上增施钾肥能显...
【关键词】氮钾肥,温室气体,排放量
研究发现弱蓝光诱导叶片衰老的分子机制(2024-02-06)
【摘要】 2月6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生物信息学及应用创新团队发现了弱蓝光遮荫信号诱导大豆叶片衰老的分子机制,创制了具有抗叶片衰老特性的耐荫突变体,为培育耐密高产大豆新品种提供了育种新材料。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叶片衰老受叶龄、植物激素等内源性因素和光照、温度、压力等外源性条件共同调节。遮荫、干旱、病虫害等不良环境均可能导致叶...
【关键词】弱蓝光,叶片衰老,分子机制
研究揭示斑马鱼肠-脑调节关键机制(2024-02-05)
【摘要】 2月5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团队揭示了斑马鱼肠-脑调节的关键机制,为理解肠-脑轴提供了新视角,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环境科学与技术(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上。肠-脑轴是肠道和大脑之间的双向联系。内分泌系统对鱼类肠-脑轴具有重要调节作用,但相关机制仍不清楚,阐明该调节过程是找到神经和代谢系统异常等健康风险的重要突破...
【关键词】斑马鱼肠,脑调节,代谢系统
土贝母苷可有效抑制新冠病毒和埃博拉病毒复制(2024-01-10)
【摘要】 1月10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重要人兽共患病与烈性外来病创新团队在新冠病毒和埃博拉病毒入侵细胞机制及其抗病毒药物发现取得重要进展,发现土贝母苷这一植物提取物,可有效抑制新冠病毒和泛丝状病毒复制,发挥抗病毒作用。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新冠病毒和埃博拉病毒均为严重威胁全球公共卫生安全的人兽共患病原,分属冠状病毒科和丝状病毒科成员...
【关键词】土贝母苷,新冠病毒,埃博拉病毒
研究揭示“中棉所12”丰产抗病的遗传基础(2024-01-09)
【摘要】 1月9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棉花功能基因组创新团队以棉花品种“中棉所12”及其系谱为研究对象,鉴定到“中棉所12”丰产抗病相关的功能性片段,揭示了“中棉所12”丰产抗病的遗传基础。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基因组生物学(Genome Biology)》上。该研究组装了“中棉所12”的高质量参考基因组并对其20个系谱品种进行了重测序,构建了图形化的系谱基因组,鉴定到623个与丰产抗病相关的功能性片段...
【关键词】中棉所12,丰产抗病,遗传基础
研究系统总结玉米响应密植遗传调控分子机制关键形态特征(2024-01-08)
【摘要】 1月8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玉米功能基因组创新团队与国内高校合作,系统总结了玉米响应密植遗传调控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未来培育耐密理想株型玉米的一些策略。相关综述文发表在《植物学报英文版(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玉米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饲料和能源作物,其充足供应对于保障全球粮食安全至关重要。在现代玉米育种过程中,提高品种耐密性和种植密度是...
【关键词】玉米响应,调控分子机制,玉米单产
研究揭示猫感染弓形虫的非编码核糖核酸调控机制(2024-01-08)
【摘要】 1月8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兽药创新与耐药性创新团队揭示了弓形虫感染猫以后的非编码核糖核酸调控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贫困所致传染病(Infectious Diseases of Poverty)》上。弓形虫病是由弓形虫感染人和温血动物的寄生虫病,是一种世界性人畜共患病。弓形虫的中间宿主广泛,但终末宿主却具有唯一性,既猫科动物。作为人类最亲密伙伴之一的猫,普遍有感染弓形虫并加大人类感...
【关键词】猫感染,弓形虫,核糖核酸
研究揭示不同盐离子积累影响畜禽养殖废水脱氮的微生物机制(2023-12-04)
【摘要】 12月4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农业农村部成都沼气科学研究所畜禽粪污能源化利用与污染控制团队揭示了不同盐离子积累影响硝化反硝化过程氮转化的微生物机制,为高氨氮-高盐度畜禽养殖废水的微生物处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化学工程杂志(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近年来,畜禽养殖废水生物处理过程和膜处理回流过程中的盐离子积累问题逐渐显露。目前,不同盐离子积累对氮转化过程和功能...
【关键词】盐离子,畜禽养殖,微生物机制
研究发现杂原子在生物炭吸附过程中的互作机制(2023-12-01)
【摘要】 12月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期,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种植废弃物清洁转化与高值利用团队揭示了改性秸秆生物炭在二氧化碳吸附过程中氮硫元素的竞争性行为。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生物炭(Biochar)》上。以秸秆为原料制备的多孔生物炭材料应用于二氧化碳吸附,有利于促进秸秆的离田高值利用,对于实现我国“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但秸秆生物炭孔隙结构差,表面基团不丰富,难以保证其较好的二氧化碳吸...
【关键词】杂原子,生物炭,离田高值利用
研究揭示土地覆被变化对局地温度的影响规律(2023-12-01)
【摘要】 12月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农业遥感团队揭示了土地覆被变化对局地温度影响的纬度差异和不对称性特征。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通报(英文版)》(Science Bulletin)上。土地覆被通过生物物理作用影响局地温度变化,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由于以往的温度数据空间分辨率较低,研究主要关注森林覆被变化的潜在影响,导致所有覆被变化对温度的真实影响仍未被有效探索。该研究通...
【关键词】土地覆被,影响规律,温度数据
研究揭示乙烯调控水稻胚芽鞘生长的新机制(2023-12-01)
【摘要】 12月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作物耐逆性调控与改良创新团队揭示了乙烯调控水稻胚芽鞘生长、促进幼苗出土的分子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植物通讯(Plant Communications)》上。水稻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作为半水生作物,其生长需要长期对抗低氧环境。水稻的胚芽鞘能通过伸长使真叶尽快接触氧气和光,已有研究表明植物激素乙烯能够促进胚芽鞘的生长,然而目前关于乙烯促进胚芽鞘生长的分子...
【关键词】乙烯,水稻胚芽鞘,土壤覆盖
农业废弃物高效合成生物基糠醇新方法被创制(2023-11-09)
【摘要】 11月9日,中国农业信息网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油料品质与加工利用创新团队利用固体酸和全细胞级联催化实现废弃玉米芯高效合成生物基糠醇,为农业废弃物资源高效转化为成高附加值产品提供了新途径。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绿色化学(Green Chemistry)》上。糠醇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抗病毒、延长食品货架期、改善口感等多种生物活性功能,在食品、医药、日化等领域用途广泛。与传统的高温高压化学合成相比,...
【关键词】农业废弃物,生物基糠醇,高附加值产品
研究解析棉铃虫抗菊酯类杀虫剂的分子机制(2023-11-09)
【摘要】 11月9日,中国农业信息网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农业昆虫基因组学创新团队成功解析华北地区棉铃虫对菊酯类杀虫剂产生抗性的分子机制,发现了介导棉铃虫产生菊酯抗性的关键基因簇。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通讯生物学(Communications Biology)》上。棉铃虫是危害我国棉花、玉米以及蔬菜等重要经济作物的主要害虫,由于化学杀虫剂的长期使用,华北地区棉铃虫对包括菊酯在内的多种农药都产生了较高水平的抗...
【关键词】棉铃虫,抗菊酯类杀虫剂,分子机制
研究揭示断奶前是瘤胃微生物调控犊牛增重的窗口期(2023-11-09)
【摘要】 11月9日,中国农业信息网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反刍动物营养与饲料创新团队发现断奶前是瘤胃微生物调控荷斯坦母犊日增重的重要窗口期,为进一步提高母犊培育的质量和增加长期泌乳潜能提供了新见解。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动物科学与生物技术杂志(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上。断奶前的平均日增重对于奶牛长期的生产性能有很大影响。研究人员通过筛选不同日增重的荷斯坦母犊,进而分析其瘤...
【关键词】瘤胃微生物,犊牛增重,荷斯坦母犊
研究揭示核孔蛋白调控植物开花时间新机制(2023-11-08)
【摘要】 11月8日,中国农业信息网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基因组选择育种创新团队与国内科研单位合作研究,解析了核孔蛋白Nup107-160亚复合物参与植物开花调控的详细机制。该研究进一步完善了植物开花调控网络,并为作物花期调控提供了潜在靶基因。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植物细胞(The Plant Cell)》上。传统的观点认为核孔蛋白主要作为结构蛋白镶嵌在核膜上,参与核质间大分子物质的运输过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
【关键词】核孔蛋白,植物开花,核蛋白稳定性
研究揭示根结线虫寄生新机制(2023-10-08)
【摘要】 10月8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蔬菜病害防控团队研究揭示南方根结线虫分泌的效应蛋白与植物转录因子互作帮助线虫寄生的分子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植物通讯(Plant Communications)》上。线虫已经成为农作物的第二大类病害,每年在全球造成1570亿美元损失,可使蔬菜减产30%以上。该研究围绕南方根结线虫Mi2G02效应蛋白与植物GT-3a转录因子互作调控根长和线虫取食细胞发育这一生物学现象...
【关键词】根结线虫,蔬菜减产,效应蛋白
新型转录组定量方法可准确定量序列高度相似的转录本的表达水平(2023-10-08)
【摘要】 10月8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农业宏基因组学创新团队联合国内科研单位开创性地提出了一种快速且全局最优的转录组定量解决方案TQSLE。该方法可准确定量序列高度相似的转录本的表达水平。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生物信息学简报(Briefings in Bioinformatics)》上。由于存在着序列极其相似的不同参考转录本,一部分转录组测序读段存在映射不确定性,从而无法通过映射读段的计数来估计转...
【关键词】最大期望算法,基因表达,测序数据
研究提出农田土壤碳库固碳增汇稳产灌溉施肥新模式(2023-10-08)
【摘要】 10月8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作物需水过程与调控团队监测华北平原农田土壤碳库变化相关因素发现,土壤水分和水氮协同作用是其变化的主导因素,且80%常规灌溉量、50%~67%常规施氮量的灌溉施肥模式既能节水减氮又能实现稳产,同时有助于氮沉积和农田土壤固碳作用。保护土壤碳库稳定性、减少土壤碳排放是缓解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已有研究表明农田土壤碳库与施氮量、灌溉水量、水氮协同作用等...
【关键词】土壤碳库,灌溉,施肥
研究揭示赤霉素对水稻籽粒脱落的影响(2023-10-08)
【摘要】 10月8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超级稻种质创新团队初步解析了赤霉素影响水稻落粒性的分子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植物细胞(The Plant Cell)》上。赤霉素被广泛认为是引起“绿色革命”的激素,在水稻的生长发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对赤霉素是否参与调节种子落粒性的研究尚未有相关报道。赤霉素被广泛认为是引起“绿色革命”的激素,在水稻的生长发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对赤...
【关键词】赤霉素,水稻籽粒,分子机制
研究发现蚯蚓可缓解土壤中抗生素向蔬菜迁移的作用(2023-09-28)
【摘要】 9月28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农田有机污染生物消减创新团队揭示了蚯蚓在缓解抗生素及抗性基因向蔬菜迁移方面的作用与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总环境科学(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上。随着畜禽粪肥在农业土壤中的使用,畜禽粪肥中的抗生素和抗生素抗性基因也随之进入土壤。该研究通过盆栽实验,探究了两种生态型蚯蚓(威廉腔环蚓和赤子爱胜蚓)对土壤-生菜系统中金霉素(四...
【关键词】蚯蚓,土壤,蔬菜
科研人员创建蝙蝠与多种动物的异种嵌合体(2023-09-28)
【摘要】 9月28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国家家养动物种质资源库联合国内高校,利用无外源基因残留的蝙蝠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Cs)成功创建了蝙蝠与鸡、蝙蝠与小鼠、蝙蝠与猪的异种嵌合体,为以蝙蝠为实验材料的长寿、抗病毒和回声定位等机制研究提供了优质细胞资源。相关成果发表在《细胞发现(Cell Discovery)》上。蝙蝠是第二大哺乳动物类群,也是唯一进化出真正自主飞行能力的哺乳动物,具有...
【关键词】蝙蝠,嵌合体,细胞模型
水稻超级泛基因组助力挖掘水稻耐热和产量新基因(2023-09-28)
【摘要】 9月28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联合国内科研单位利用水稻超级泛基因组,克隆了调控水稻耐热性和籽粒大小的关键基因,为水稻分子设计育种提供了重要的基因资源。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植物学报(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上。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加剧,高温胁迫成为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挖掘调控水稻耐热同时兼顾产量的优异基因资源具有重要意义。该...
【关键词】水稻超级泛基因,水稻耐热,籽粒大小
研究揭示亚致死剂量铜增强细菌耐药性的前体机制(2023-09-28)
【摘要】 9月28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农田有机污染生物消减创新团队揭示了重金属增强细菌耐药性的前体机制,为有效遏制环境细菌耐药性提供了新视角。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总环境科学》(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上。重金属暴露能够促进细菌抗生素耐药性已成共识,然而短期重金属胁迫细菌如何影响抗生素耐药性及主要作用途径仍不清楚。研究发现,在4毫克/升和20毫克/升铜暴露下,野生型大...
【关键词】细菌耐药性,前体机制,重金属
研究揭示玉米有害突变的改变模式(2023-08-17)
【摘要】 8月17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经济作物全基因组设计育种创新团队揭示了玉米育种改良中有害突变的改变模式及其对表型性状的影响,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分子生物学与进化(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上。生物在世代更替中,会产生大量的突变,其中大多数是有害的,导致个体适合度降低。未来的育种可能涉及有害等位基因的检测和清除,以减少这些有害突变对作物适应性产生的负面...
【关键词】玉米,有害突变,玉米育种
科研人员开发“内源驱动”真核生物多顺反子表达系统(2023-08-01)
【摘要】 8月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微生物智能设计与合成创新团队联合国内外研究机构开发出一种在真菌中实现多顺反子表达的系统,提升了真核细胞工厂合成工农业高价值化学品的原创设计能力。近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合成生物学能够重新编程细胞,构建细胞工厂,高效生产临床和农用药物、工业化学品和生物燃料,减少对环境的压力,并有助于向可持续的循环经济...
【关键词】科研人员,真核生物,代谢物
科研人员研发碱性镉污染土壤修复新技术(2023-08-01)
【摘要】 8月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重金属生态毒理与污染修复创新团队研究发现,通过向土壤中添加钙基改性生物炭,并种植低镉累积玉米品种,可以有效修复碱性镉污染土壤,该研究为镉污染土壤的修复和土壤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了理论依据。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土壤和耕作研究(Soil & Tillage Research)》上。改善碱性镉污染土壤对于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选择适合的修复措施尤为关...
【关键词】碱性镉污染,土壤修复,玉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