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研发新型涂料在海上平台应用(2024-06-04)
【摘要】 6月4日,天津北方网讯,6月3日,由海油工程设计院最新研发的新型环保涂装材料,开始在垦利10-2油田开发项目海上平台建设中使用。对于海工平台的建造来说,因为不同部位的防腐蚀要求有差异,涂装作业时需要用十几种涂料,而且每个部位都要按照顺序喷涂,作业时间长。为了提高效率,海油工程设计院联合涂料厂商,对所有环节使用的涂料进行综合分析,自主研发了一款全新涂料,平台上的大部分钢结构都可以使用。新涂料使用可以采用...
【关键词】新型涂料,海上平台,防腐,效率提升
海事系统最大溢油回收船“海巡041”轮顺利完成首次江试(2024-06-03)
【摘要】 6月3日,中国水运网讯,近日,全国海事系统设计尺寸最大、溢油回收能力最强的专业化溢油回收船“海巡041”轮在武汉长江顺利完成首次试航工作。“海巡041”轮总长79米、型宽15米、型深5.6米,最大航速15节,续航力3000海里,自持力20天。该船为全电力推进溢油回收船,配备了先进的溢油回收设备,可实现200立方米/小时的溢油回收能力,具备水面溢油围控、回收、储存和转驳能力。首次江试内容主要包括溢油回收试验、航行锚抛锚试...
【关键词】溢油回收,全电力推进,试航达到预期
5M大尺寸风力助推转子发布(2024-06-03)
【摘要】 6月3日,中国水运报讯,5月31日,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的第七〇二研究所所属中船(上海)节能技术有限公司在上海举行新品发布会,正式推出了历经12年研发的创新型船舶节能装置——5M大尺寸风力助推转子。该装置是国内首套自主研发产品,直径达5米、高25米,主要适用于8万吨及以上的运输船。其设计允许在船舶甲板上最多安装5台,最高节能效果可达20%以上。以8.2万吨散货船安装3台设备为例,预计一年可节省燃油600余吨,减少...
【关键词】航运业,船舶,节能装置
日照海域首次完成海上一箭四星发射(2024-06-03)
【摘要】 6月3日,新华社讯,5月29日,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在山东附近海域成功发射谷神星一号海射型遥二运载火箭,搭载发射的天启星座25星~28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飞行试验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此次发射是我国运载火箭首次在山东省东南海域近岸点位实施海上发射,在本次任务中,火箭从烟台海阳东方航天港出厂,乘坐海阳建造的“东方航天港号”海上卫星发射工程船进发。“东方航天港号”是国内首条海上航天发射和回收的多功能船,兼具火箭冷...
【关键词】海洋装备,运载火箭,海上发射
亚洲首艘圆筒型FPSO“海葵一号”锚腿预铺设作业顺利完成(2024-05-08)
【摘要】 5月8日,国际船舶网讯,近日,在南海东部海域深水区,亚洲首艘圆筒型FPSO(浮式生产储卸油船)“海葵一号”12条锚腿全部铺设完成。这标志着“海葵一号”已具备海上回接条件,流花11-1深水油田高效经济开发迈出坚实一步,这对丰富我国深水油气田水下生产系统开发模式,提升深水复杂油气资源开发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海葵一号”所在海域水深300多米,风向多变、海况复杂,同时船体还面临直径大、吃水浅等系泊难题。因此,锚腿结...
【关键词】海工装备,锚腿铺设,规模化应用
福建舰成功完成首次海试(2024-05-08)
【摘要】 5月8日,央视新闻讯,日前,我国第三艘航空母舰福建舰圆满完成为期8天的首次航行试验任务,顺利返回江南造船厂码头。试航期间,福建舰完成了动力、电力等系统设备一系列测试,达到了预期效果。福建舰是我国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弹射型航空母舰,采用平直通长飞行甲板,配置电磁弹射和阻拦装置,满载排水量8万余吨。下一步,福建舰将按既定计划开展后续试验工作。
【关键词】海洋装备,航空母舰,完成海试
我国最大的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中山大学”号首次出境科考(2024-05-06)
【摘要】 5月6日,广州日报讯,4月30日,“中山大学”号在珠海高栏港区国际货柜码头顺利启航,这是该船首次远赴大洋开展科学考察。“中山大学”号是我国最大的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具备科学考察和人才培养的双平台功能,由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建造,于2021年6月26日在上海正式交付。该船具备无限航区全球航行能力,是国内设计排水量最大、综合科考性能最强的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中山大学”号投入使用以来,在围绕服务国家重...
【关键词】海洋装备,海洋科考,无限航区
MEL领衔的中国首个海草床碳汇方法学顺利通过专家评审会(2024-05-06)
【摘要】 5月6日,海洋知圈讯,4月30日,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简称“MEL”)教授戴民汉团队领衔、广西海洋科学院(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参与编写的《海草床生态修复碳汇计量与监测方法》在线上会议中通过专家评审。海草床碳汇方法学编制任务来源于由腾讯公司资助的海洋碳汇技术开发项目,该项目始于2022年5月,由戴民汉院士团队领衔、厦门大学与腾讯碳中和实验室合作开展...
【关键词】海洋碳汇,海草床,通过评审
我国完成印度洋渔业资源调查(2024-04-01)
【摘要】 4月1日,央视新闻讯,近日,我国自主建造的“蓝海101”号、“蓝海201”号两艘科学调查船完成印度洋渔业资源综合调查,陆续回到青岛和上海两地母港。“蓝海101”号、“蓝海201”号是目前我国吨位最大、设施最先进的远洋渔业资源综合调查船,船舶总长84.5米、宽15米,续航力10000海里,可满足全球无限航区(除冰区以外)海域的航行要求。此次调查,科研人员获得了调查海域中上层鱼类、头足类、甲壳类的资源数据,同时也采集到调...
【关键词】海洋科考,印度洋,远洋渔业,资源调查
国家级项目落户“南海Ⅰ号”,将打造海洋出水陶瓷文物保护典型样本(2024-04-01)
【摘要】 4月1日,央广网讯,3月29日,“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海洋出水陶瓷文物保护关键技术与应用示范”项目在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举行启动仪式,并召开实施方案咨询会,“南海Ⅰ号”是该项目的示范点。该项目将针对海洋出水陶瓷文物保护关键技术研发需求,聚焦海洋出水陶瓷文物盐沉积分类表征及腐蚀机理、加固脱盐保护技术、表面难溶盐的可控脱除技术、可溶盐高效脱除技术及应用示范工作平台开发等研究方向,突破海洋出水陶...
【关键词】海洋考古,文物保护,科技创新
我国科学家绘制出全球首个海洋生物空间单细胞图谱(2024-04-01)
【摘要】 4月1日,科技日报讯,近日,中国海洋大学方宗熙海洋生物进化与发育研究中心董波教授团队联合青岛华大研究院范广益研究员团队,利用华大基因开发的时空组学技术(Stereo-seq),结合单细胞转录组测序,以尾索动物海鞘内柱器官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全球首个海洋生物高质量空间分辨率单细胞图谱,并从该图谱解析出海洋动物咽部器官的细胞类型和潜在功能特征,为揭示脊椎动物咽部器官的潜在演化起源提供了重要信息。相关研究成果发表...
【关键词】海洋生物,单细胞图谱,脊椎动物,咽部器官,演化起源
我国首次实现外海养殖区黄鳍金枪鱼人工产卵(2024-04-01)
【摘要】 4月1日,人民网讯,近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简称“南海所”)首次在我国外海养殖区开展黄鳍金枪鱼人工催产研究并取得成功。南海所深远海养殖技术与品种开发创新团队自2016年起开展深水网箱金枪鱼全周期养殖试验和室内循环水养殖测试,2024年该团队承担了“黄鳍金枪鱼繁育关键技术研究”项目。项目组在陵水黎族自治县新村镇养殖基地通过采用激素诱导的方法在C90网箱中进行催产,自2024年3月18日至24日累计获得...
【关键词】海洋渔业,深远海,黄鳍金枪鱼繁育,技术突破
海域天然气水合物领域首个矿产调查标准获批发布(2024-03-04)
【摘要】 3月4日,中国矿业报讯,近日,由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牵头、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与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参与编制的中国地质调查局标准《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矿产调查规范》已通过审定并正式实施。该标准依托地质调查项目“南海重点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调查评价”,于2019年7月立项,在借鉴已有石油、天然气和矿产资源调查相关标准的基础上,结合长期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矿产调查工作实践编制形成。该标准规定了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矿产...
【关键词】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矿产调查
中国首艘自建海上风电运维母船下水(2024-03-01)
【摘要】 3月1日,中国经济网讯,2月29日,由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第七〇八研究所自主研发设计、福建海电运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造的海上风电多功能运维母船在福建船政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福建东南造船有限公司下水。该船是中国首艘自主设计、建造并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海上风电多功能运维母船,填补了我国深远海海缆铺设和运维领域的空白,为中国海上风电开发走向深海再添利器。该船是一艘舯部设风电运维设备、艉部设...
【关键词】海工装备,海上风电,风电运维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在海浪波高智能降尺度模型方面取得新进展(2024-03-01)
【摘要】 3月1日,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官网讯,近日,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环境科学与数值模拟重点实验室(MASNUM)联合山东大学软件学院、华为北冥实验室等单位在海浪波高智能降尺度模型方面取得新进展,发展了一个全球海浪波高深度学习降尺度模型GSDNet(Global location-Specific transformation Downscaling Network),能以高精度将空间低分辨率波高数据快速映射到高分辨率网格。针对全球海浪波高高精度高性能的降尺...
【关键词】海浪波高,降尺度,深度学习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科研团队在海洋详细规划研究领域取得一系列进展(2024-03-01)
【摘要】 3月1日,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官网讯,近日,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空间规划与自然资源政策科研团队在海洋详细规划编制路径探索与技术体系构建领域取得进展,探索了基于陆海统筹的海洋详细规划技术体系,服务于“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为自然资源部“两统一”职责持续提供有力支撑。在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五级三类”框架下,海洋详细规划如何实现陆海统筹,如何满足精细化的管理诉求成为目前海洋空间...
【关键词】海洋空间管理,海洋规划,技术体系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在未来无人渔厂科技创新方面获得重要进展(2024-02-05)
【摘要】 2月5日,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讯,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吕剑团队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的资助下,立足全球工厂化养殖产业发展需求,以智能化革新技术为引领,推动全球无人渔厂建设取得系列科研进展。核心技术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8项,形成了有效的技术成果专利保护群。针对目前工厂化养殖装备缺乏、精细化管控不足的难题,研制了工厂化智能养殖新装备5套,构建了低碳生物絮团型循环水养...
【关键词】养殖,工厂化,智能化
中国海洋大学中英联合研究中心在人类活动对海洋磷循环影响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2024-02-01)
【摘要】 2月1日,中国海洋大学官网讯,近日,国际知名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讯》)刊发了中国海洋大学中英联合研究中心(简称“中英中心”)最新国际合作研究成果“Atmospheric deposition and river runoff stimulate the utilization of dissolved organic phosphorus in coastal seas”(大气沉降和河流输入促进近海溶解态有机磷的利用)。近年来,随着陆源污染物的持续输入,近海氮磷比持续升高,磷相对氮缺乏...
【关键词】海洋,浮游植物,磷缺乏
海洋所揭示可燃冰是深海冷泉生态系统稳定的“电容器”(2024-02-01)
【摘要】 2月1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讯,近日,《地球与行星科学通讯》(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张鑫团队在冷泉生态系统研究领域取得的进展。该团队利用自主研制的深海原位实验室,通过长期的深海原位实验揭示冷泉沉积物中浅表层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是冷泉化能合成生态系统繁荣稳定的缓冲器(“电容器”),展示出深海原位实验室在冷泉化能生态系统研究中的潜力,并揭示大型动态...
【关键词】冷泉生态系统,化能合成,浅表层可燃冰,海底碳汇
海事系统最大溢油回收船“海巡041”轮下水(2024-02-01)
【摘要】 2月1日,中国水运网讯,1月30日,河北海事局中型溢油回收船“海巡041”轮在武昌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双柳造船基地正式下水。“海巡041”轮总长79米、型宽15米、型深5.6米,最大航速15节,续航力3000海里,自持力20天。该船为全电力推进溢油回收船,配备了先进的溢油回收设备,可实现200立方米/小时的溢油回收能力,具备水面溢油围控、回收、储存和转驳能力。该船可在6级海况下安全航行、在4级海况下安全作业,可应对较大规模海...
【关键词】溢油回收船,全电力推进,海洋污染,河北海事
中国海洋大学在大洋环流与气候变化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2024-01-04)
【摘要】 1月4日,中国海洋大学官网讯,近日,中国海洋大学海洋与大气学院和深海圈层与地球系统前沿科学中心刘福凯副教授和罗义勇教授联合国内外学者在大洋环流与气候变化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首次揭示了亚洲区域人为气溶胶排放增加能够显著减弱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AMOC),并深入解析了其中的遥相关过程和对北大西洋深层水生成过程的影响。AMOC是全球气候系统重要的物质和能量输送带,其演变对区域和全球气候有重要的调控作用。研究...
【关键词】大洋环流,气候变化,亚洲地区,人为气溶胶
深圳大学牟林教授课题组“基于地波雷达的海洋监测组网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项目顺利通过验收(2024-01-04)
【摘要】 1月4日,深圳大学生命与海洋科学学院官网讯,2023年12月27日,广东省科学技术厅组织专家对深圳大学生命与海洋科学学院牟林教授承担的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海洋高端装备制造及资源保护与利用”重点专项“基于地波雷达的海洋监测组网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项目进行现场验收。会上,专家组一致认为该科研项目资料齐全、财务管理规范,并且高质量完成了任务书的各项考核指标,同意通过验收。该项目为深圳大学在海洋科学领域...
【关键词】海洋科学,深圳大学,广东省
全球技术最高规格海上风电安装船在江苏启东顺利下水(2024-01-04)
【摘要】 1月4日,中国水运网讯,1月3日,启东中远海运海工N1063自升式风电安装船项目安全下水。N1063风电安装船是启东中远海运海工为Cadeler公司全新一代风电安装船船队计划打造的首制船。该系列风电安装船拥有5600平方米的甲板面积,有效载荷超过17600吨,使用混合动力,一次可以运输并安装7套完整的15MW风机或5套20MW以上的风机,是目前全球技术规格最高、最先进和环保的海上风电安装船。该船建成后将投入到海上绿色能源建设和开发活...
【关键词】海工装备,海上风电,风电安装
全国首个海域立体分层设权省级地方标准正式发布(2024-01-02)
【摘要】 1月2日,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官网讯,近日,《海域立体分层宗海界定技术规范》(简称《技术规范》)(DB33∕T 1345-2023)省级地方标准发布,该标准是我国首个海域立体分层设权技术领域的省级地方标准。《技术规范》以“延续+扩展”的思路,开展两大创新研究,实现了海域立体产权空间的精准界定和精细表达。一方面,开展了立体分层宗海界定方法研究,明确了不同用海活动的空间利用范围界定标准,采用了平面“四至坐标”和立面“用...
【关键词】浙江省,地方标准,海域立体分层设权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自主研制的1000米水深双体AUV创新使用无人直升机布放回收首试成功(2023-12-11)
【摘要】 12月11日,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崖州湾创新研究院讯,近日,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崖州湾创新研究院深海探测与装备中心高级工程师陈浩带领团队成功开展了无人直升机布放回收AUV试验、无人直升机空射鱼雷试验,这是国际上首次利用空中载体水下潜航器的布放回收。本次试验所用的AUV是由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崖州湾创新研究院海洋材料与装备团队自主研发的1000米水深双体AUV,无人直升机是由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崖州湾创新研究院科研成果转化基地...
【关键词】海工装备,AUV,无人直升机,布放回收
科学家首次推演出全球尺度海洋生物碳泵分布格局(2023-12-08)
【摘要】 12月8日,科技日报讯,近日,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王为磊教授联合国内外研究人员,在海洋生物碳泵研究领域取得最新进展。海洋生物碳泵通过将有机碳从表层输出到中深层海洋,实现对大气二氧化碳的长时间封存,是海洋碳汇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因涉及过程复杂,对海洋生物碳泵的观测及量化一直是气候科学及地球科学研究的难点。该项研究基于自主研发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学逆向反演模式,通过将海洋碳、磷和氧元素的循环进行整合...
【关键词】海洋碳汇,海洋生物,碳泵,分布格局
国际最新研究:海洋管理工具或能用于预警极端气候下的海洋生态系统情况(2023-12-07)
【摘要】 12月7日,中国新闻网讯,近日,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学术期刊《自然-通讯》最新发表一篇生态学论文显示,海洋管理工具或能提前一年预防鲸被缠住或海龟被兼捕。该论文介绍,气候变化正在全球范围内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目前亟需生态预报来支持资源管理和决策。比如,地球系统模型的进步有助于预测气候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这能用来预测并降低对渔业的影响。本项研究中,论文作者对海洋管理工具如何转化为预报系统进行演...
【关键词】海洋管理工具,海洋生态系统,生态预报
中国海洋大学张玉忠教授团队在海洋微生物驱动有机硫循环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2023-12-01)
【摘要】 12月1日,中国海洋大学讯,11月29日,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物多样性与进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海洋生命学院、深海圈层与地球系统前沿科学中心张玉忠教授团队在Nature Microbiology在线发表题为“DMSOP-cleaving enzymes are diverse and widely distributed in marine microorganisms”(不同类型的DMSOP裂解酶广泛存在于海洋微生物中)的研究论文。二甲基亚砜丙酸内盐(Dimethylsulfoxonium propionate,DMSOP)是一种最近在海洋...
【关键词】有机硫化物,DMSOP,碳循环,硫循环
海洋三所牵头完成红树林方法学编制(2023-11-01)
【摘要】 11月1日,中国自然资源报讯,10月24日,生态环境部发布《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红树林营造》(简称“红树林方法学”)等4项方法学,规范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CCER)项目设计、实施、审定和减排量核算、核查等工作。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简称“海洋三所”)联合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等机构合作完成了红树林方法学的编制工作。红树林方法学规定了无植被潮滩和退养的养殖塘区域红树林种植项目二氧化碳减排量的核算...
【关键词】双碳,CCER,海洋碳汇,滨海湿地,红树林
世界首座风浪联合深水实验室在大连理工大学开建(2023-11-01)
【摘要】 11月1日,大连理工大学新闻网讯,10月27日,大连理工大学深海工程创新实验基地项目正式开工。该项目总用地面积1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8100平方米,由大连理工大学和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共同投资建设,计划于2026年年底建成。该项目将建成世界首座风浪联合深水实验室,具备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风浪联合实验功能,可以实现对复杂海洋动力环境的有效模拟,以及极端海洋动力环境与工程结构作用的精准实验。实验室建成后可为我国深海油气资...
【关键词】风浪联合实验,海洋动力环境模拟,海洋技术服务
海水制氢联产淡水新技术研发成功(2023-11-01)
【摘要】 11月1日,中国科学报讯,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邓德会和副研究员刘艳廷团队围绕近岸/离岸海上风电制氢的需求,研发出一项以海水为原料制备氢气联产淡水的新技术,并依托该技术完成了25千瓦级装置的测试验证。传统碱性电解水制氢的电能利用率一般为65%至80%,未能利用的电能转化为废热排放至环境中,造成了能源的严重浪费。在该研究中,团队利用电解水产生的废热作为海水低温制淡水的热源,建立了废热回收系...
【关键词】海水制氢,海水淡化,可行性,先进性
自然资源部海洋一所成功研制第三代声学监测系统(2023-11-01)
【摘要】 11月1日,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讯,近日,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成功研制出第三代水下声学实时监测系统,可用于水生发声动物和船只实时监测。该监测系统由智能水听器、浮标和综合管理平台构成,智能识别模型可在现场实时识别水下声音,监测结果通过5G网络或卫星实时回传至声学监测管理平台展示,实现了长期、连续、实时监测。目前,该监测系统已在江苏省南通市长江段布设,一套位于滨江公园梵音广场附近水域,另一套位...
【关键词】水下装备,水下声学,实时监测
我国首次通过水下滑翔机搭载自研传感器的方式获取深海生物化学剖面数据(2023-10-09)
【摘要】 10月9日,陕西日报讯,近日,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研究员吴国俊牵头,联合青岛海洋科技中心、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厦门大学、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等科研机构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取得重要进展。团队攻克温度、压力等环境因素对参数观测影响,传感器长期漂移以及深海光学探头高集成度封装等多项关键技术,自主研制的多类海洋生物化学原位传感器搭载国产“海燕”水下滑翔机在南海区域顺利完成海试,连续获取最大深度达1...
【关键词】海洋观测,海洋装备,海洋传感器,深海数据
哈工程“星海1000”号极地AUV探幽北极,在国内首次获取大范围北极冰下冰形冰貌数据(2023-10-07)
【摘要】 10月7日,哈尔滨工程大学官网讯,9月27日,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乘“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完成78天的科考任务返回上海。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创新发展基地朱仲本副教授携学校水下机器人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研制的“星海1000”极地探测无人潜器(“极地AUV”)随队出征,在国内首次获取大范围北极冰下冰形冰貌数据。极区海水不同深度的温度、盐度、叶绿素等海洋参数信息是研究北极海洋物理、化学及生物演化过程的关键,...
【关键词】海洋科考,海洋装备,海洋信息
我国太阳能海水淡化取得重大突破(2023-10-07)
【摘要】 10月7日,光明日报讯,东北大学左良教授团队、秦高梧教授团队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陈星秋研究员团队共同研究,发现一种钛金属新材料,拥有良好的吸光效应,吸光率高达96.4%,可将太阳能高效转化成热能,进而大幅提高海水的淡化效率。近日,东北大学和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组成的团队取得重大突破,创造了“无盐分析出的太阳能海水淡化速率”世界纪录,比原纪录提高近1.5倍,可实现零碳淡化大量海水,拥有极高的应用价值,该...
【关键词】海水利用,海水淡化,淡化效率
深大谢和平院士团队获得深海原位固体可燃冰样品(2023-10-07)
【摘要】 10月7日,深圳特区报讯,9月29日,深圳大学谢和平院士团队自主研制的全球首套深海沉积物(可燃冰)保压保温取样/存储装备搭载“奋斗者”号万米级载人深潜器完成海试任务。谢和平院士领衔的深圳大学、四川大学团队与金石钻探(唐山)有限公司团队,基于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深部岩石原位保真取心与保真测试分析系统”技术成果,自主拓展研制了全球首套深海沉积物(可燃冰)保压保温取样/存储装备。该装备采用深部原位自触...
【关键词】深海,固体可燃冰,全球首次
科研团队解码2.52亿年前海洋生物转换之谜(2023-09-12)
【摘要】 9月12日,科技日报讯,9月11日,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获悉,该校陈中强教授团队联合英国布里斯托大学迈克本顿教授团队,利用高性能计算机,通过古生物大数据,对腕足类与双壳类的统治角色转换问题进行详细的古生态模拟分析,结果表明两者在宏演化尺度上不存在竞争关系,2.52亿年前的大灭绝事件与环境因素才是导致这两类生物在海洋生物群落的统治地位上发生取代的根本原因。相关研究成果在《自然·通讯》上发表。这项研究强调...
【关键词】海洋生物,环境因素,腕足类,双壳类
中国科学院海洋所建成自动化和可视化的风暴潮海浪耦合漫堤预报系统并成功应用(2023-09-12)
【摘要】 9月12日,中国科学院海洋所讯,在我国所有海洋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中,风暴潮灾害损失所占比重历年在90%以上,因此对其准确预报在海洋防灾减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针对风暴潮预警预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自主建成了精细化的风暴潮-近岸浪-天文潮耦合漫堤预报决策支持系统,并实现了自动化运行和可视化展示。目前,该系统在对2023年第5号台风“杜苏芮”和11号台风“海葵”的漫堤预报中表现较好,准确预报出了福建海域的漫...
【关键词】海洋防灾减灾,风暴潮,预报
国内首次光伏发电宽频阻抗现场实证成功(2023-09-05)
【摘要】 9月5日,科技日报讯,近日,中国电科院新能源中心在国网宁夏电力公司的协助下,于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第六十六光伏电站,圆满完成光伏发电宽频阻抗现场实测。这是国内首次对光伏逆变器完成全工况扫频实测试验,表明我国对探索和解决新能源并网宽频振荡问题取得新的突破性进展。随着国内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的快速发展,宽频振荡风险日益凸显,阻抗特性分析是新能源宽频振荡问题分析与策略验证的有效手段。此次现场实测的组串式...
【关键词】宽频振荡,并网稳定,深远海,技术支撑
我国取得深海大功率人工源电磁探测技术新突破(2023-09-05)
【摘要】 9月5日,央视新闻讯,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科研团队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科研人员合作,在南海中央海盆水深约4000米处,通过我国自主研发的电磁发射和接收装备,进行了我国第一条跨洋中脊深海人工源电磁与大地电磁联合探测剖面的实验。整个剖面长度近100公里,共有16个接收测点,取得了质量较好的电磁数据。这次实验标志着我国在复杂的深海地形条件下,大功率人工源电磁探测技术取得进一步突破。海洋电磁法是一种...
【关键词】海洋探测,深海,人工源电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