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在未来无人渔厂科技创新方面获得重要进展(2024-02-05)
【摘要】 2月5日,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讯,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吕剑团队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的资助下,立足全球工厂化养殖产业发展需求,以智能化革新技术为引领,推动全球无人渔厂建设取得系列科研进展。核心技术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8项,形成了有效的技术成果专利保护群。针对目前工厂化养殖装备缺乏、精细化管控不足的难题,研制了工厂化智能养殖新装备5套,构建了低碳生物絮团型循环水养...
【关键词】养殖,工厂化,智能化
中国海洋大学中英联合研究中心在人类活动对海洋磷循环影响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2024-02-01)
【摘要】 2月1日,中国海洋大学官网讯,近日,国际知名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讯》)刊发了中国海洋大学中英联合研究中心(简称“中英中心”)最新国际合作研究成果“Atmospheric deposition and river runoff stimulate the utilization of dissolved organic phosphorus in coastal seas”(大气沉降和河流输入促进近海溶解态有机磷的利用)。近年来,随着陆源污染物的持续输入,近海氮磷比持续升高,磷相对氮缺乏...
【关键词】海洋,浮游植物,磷缺乏
海洋所揭示可燃冰是深海冷泉生态系统稳定的“电容器”(2024-02-01)
【摘要】 2月1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讯,近日,《地球与行星科学通讯》(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张鑫团队在冷泉生态系统研究领域取得的进展。该团队利用自主研制的深海原位实验室,通过长期的深海原位实验揭示冷泉沉积物中浅表层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是冷泉化能合成生态系统繁荣稳定的缓冲器(“电容器”),展示出深海原位实验室在冷泉化能生态系统研究中的潜力,并揭示大型动态...
【关键词】冷泉生态系统,化能合成,浅表层可燃冰,海底碳汇
海事系统最大溢油回收船“海巡041”轮下水(2024-02-01)
【摘要】 2月1日,中国水运网讯,1月30日,河北海事局中型溢油回收船“海巡041”轮在武昌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双柳造船基地正式下水。“海巡041”轮总长79米、型宽15米、型深5.6米,最大航速15节,续航力3000海里,自持力20天。该船为全电力推进溢油回收船,配备了先进的溢油回收设备,可实现200立方米/小时的溢油回收能力,具备水面溢油围控、回收、储存和转驳能力。该船可在6级海况下安全航行、在4级海况下安全作业,可应对较大规模海...
【关键词】溢油回收船,全电力推进,海洋污染,河北海事
中国海洋大学在大洋环流与气候变化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2024-01-04)
【摘要】 1月4日,中国海洋大学官网讯,近日,中国海洋大学海洋与大气学院和深海圈层与地球系统前沿科学中心刘福凯副教授和罗义勇教授联合国内外学者在大洋环流与气候变化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首次揭示了亚洲区域人为气溶胶排放增加能够显著减弱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AMOC),并深入解析了其中的遥相关过程和对北大西洋深层水生成过程的影响。AMOC是全球气候系统重要的物质和能量输送带,其演变对区域和全球气候有重要的调控作用。研究...
【关键词】大洋环流,气候变化,亚洲地区,人为气溶胶
深圳大学牟林教授课题组“基于地波雷达的海洋监测组网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项目顺利通过验收(2024-01-04)
【摘要】 1月4日,深圳大学生命与海洋科学学院官网讯,2023年12月27日,广东省科学技术厅组织专家对深圳大学生命与海洋科学学院牟林教授承担的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海洋高端装备制造及资源保护与利用”重点专项“基于地波雷达的海洋监测组网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项目进行现场验收。会上,专家组一致认为该科研项目资料齐全、财务管理规范,并且高质量完成了任务书的各项考核指标,同意通过验收。该项目为深圳大学在海洋科学领域...
【关键词】海洋科学,深圳大学,广东省
全球技术最高规格海上风电安装船在江苏启东顺利下水(2024-01-04)
【摘要】 1月4日,中国水运网讯,1月3日,启东中远海运海工N1063自升式风电安装船项目安全下水。N1063风电安装船是启东中远海运海工为Cadeler公司全新一代风电安装船船队计划打造的首制船。该系列风电安装船拥有5600平方米的甲板面积,有效载荷超过17600吨,使用混合动力,一次可以运输并安装7套完整的15MW风机或5套20MW以上的风机,是目前全球技术规格最高、最先进和环保的海上风电安装船。该船建成后将投入到海上绿色能源建设和开发活...
【关键词】海工装备,海上风电,风电安装
全国首个海域立体分层设权省级地方标准正式发布(2024-01-02)
【摘要】 1月2日,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官网讯,近日,《海域立体分层宗海界定技术规范》(简称《技术规范》)(DB33∕T 1345-2023)省级地方标准发布,该标准是我国首个海域立体分层设权技术领域的省级地方标准。《技术规范》以“延续+扩展”的思路,开展两大创新研究,实现了海域立体产权空间的精准界定和精细表达。一方面,开展了立体分层宗海界定方法研究,明确了不同用海活动的空间利用范围界定标准,采用了平面“四至坐标”和立面“用...
【关键词】浙江省,地方标准,海域立体分层设权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自主研制的1000米水深双体AUV创新使用无人直升机布放回收首试成功(2023-12-11)
【摘要】 12月11日,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崖州湾创新研究院讯,近日,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崖州湾创新研究院深海探测与装备中心高级工程师陈浩带领团队成功开展了无人直升机布放回收AUV试验、无人直升机空射鱼雷试验,这是国际上首次利用空中载体水下潜航器的布放回收。本次试验所用的AUV是由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崖州湾创新研究院海洋材料与装备团队自主研发的1000米水深双体AUV,无人直升机是由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崖州湾创新研究院科研成果转化基地...
【关键词】海工装备,AUV,无人直升机,布放回收
科学家首次推演出全球尺度海洋生物碳泵分布格局(2023-12-08)
【摘要】 12月8日,科技日报讯,近日,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王为磊教授联合国内外研究人员,在海洋生物碳泵研究领域取得最新进展。海洋生物碳泵通过将有机碳从表层输出到中深层海洋,实现对大气二氧化碳的长时间封存,是海洋碳汇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因涉及过程复杂,对海洋生物碳泵的观测及量化一直是气候科学及地球科学研究的难点。该项研究基于自主研发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学逆向反演模式,通过将海洋碳、磷和氧元素的循环进行整合...
【关键词】海洋碳汇,海洋生物,碳泵,分布格局
国际最新研究:海洋管理工具或能用于预警极端气候下的海洋生态系统情况(2023-12-07)
【摘要】 12月7日,中国新闻网讯,近日,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学术期刊《自然-通讯》最新发表一篇生态学论文显示,海洋管理工具或能提前一年预防鲸被缠住或海龟被兼捕。该论文介绍,气候变化正在全球范围内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目前亟需生态预报来支持资源管理和决策。比如,地球系统模型的进步有助于预测气候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这能用来预测并降低对渔业的影响。本项研究中,论文作者对海洋管理工具如何转化为预报系统进行演...
【关键词】海洋管理工具,海洋生态系统,生态预报
中国海洋大学张玉忠教授团队在海洋微生物驱动有机硫循环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2023-12-01)
【摘要】 12月1日,中国海洋大学讯,11月29日,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物多样性与进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海洋生命学院、深海圈层与地球系统前沿科学中心张玉忠教授团队在Nature Microbiology在线发表题为“DMSOP-cleaving enzymes are diverse and widely distributed in marine microorganisms”(不同类型的DMSOP裂解酶广泛存在于海洋微生物中)的研究论文。二甲基亚砜丙酸内盐(Dimethylsulfoxonium propionate,DMSOP)是一种最近在海洋...
【关键词】有机硫化物,DMSOP,碳循环,硫循环
海洋三所牵头完成红树林方法学编制(2023-11-01)
【摘要】 11月1日,中国自然资源报讯,10月24日,生态环境部发布《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红树林营造》(简称“红树林方法学”)等4项方法学,规范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CCER)项目设计、实施、审定和减排量核算、核查等工作。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简称“海洋三所”)联合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等机构合作完成了红树林方法学的编制工作。红树林方法学规定了无植被潮滩和退养的养殖塘区域红树林种植项目二氧化碳减排量的核算...
【关键词】双碳,CCER,海洋碳汇,滨海湿地,红树林
世界首座风浪联合深水实验室在大连理工大学开建(2023-11-01)
【摘要】 11月1日,大连理工大学新闻网讯,10月27日,大连理工大学深海工程创新实验基地项目正式开工。该项目总用地面积1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8100平方米,由大连理工大学和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共同投资建设,计划于2026年年底建成。该项目将建成世界首座风浪联合深水实验室,具备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风浪联合实验功能,可以实现对复杂海洋动力环境的有效模拟,以及极端海洋动力环境与工程结构作用的精准实验。实验室建成后可为我国深海油气资...
【关键词】风浪联合实验,海洋动力环境模拟,海洋技术服务
海水制氢联产淡水新技术研发成功(2023-11-01)
【摘要】 11月1日,中国科学报讯,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邓德会和副研究员刘艳廷团队围绕近岸/离岸海上风电制氢的需求,研发出一项以海水为原料制备氢气联产淡水的新技术,并依托该技术完成了25千瓦级装置的测试验证。传统碱性电解水制氢的电能利用率一般为65%至80%,未能利用的电能转化为废热排放至环境中,造成了能源的严重浪费。在该研究中,团队利用电解水产生的废热作为海水低温制淡水的热源,建立了废热回收系...
【关键词】海水制氢,海水淡化,可行性,先进性
自然资源部海洋一所成功研制第三代声学监测系统(2023-11-01)
【摘要】 11月1日,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讯,近日,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成功研制出第三代水下声学实时监测系统,可用于水生发声动物和船只实时监测。该监测系统由智能水听器、浮标和综合管理平台构成,智能识别模型可在现场实时识别水下声音,监测结果通过5G网络或卫星实时回传至声学监测管理平台展示,实现了长期、连续、实时监测。目前,该监测系统已在江苏省南通市长江段布设,一套位于滨江公园梵音广场附近水域,另一套位...
【关键词】水下装备,水下声学,实时监测
我国首次通过水下滑翔机搭载自研传感器的方式获取深海生物化学剖面数据(2023-10-09)
【摘要】 10月9日,陕西日报讯,近日,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研究员吴国俊牵头,联合青岛海洋科技中心、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厦门大学、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等科研机构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取得重要进展。团队攻克温度、压力等环境因素对参数观测影响,传感器长期漂移以及深海光学探头高集成度封装等多项关键技术,自主研制的多类海洋生物化学原位传感器搭载国产“海燕”水下滑翔机在南海区域顺利完成海试,连续获取最大深度达1...
【关键词】海洋观测,海洋装备,海洋传感器,深海数据
哈工程“星海1000”号极地AUV探幽北极,在国内首次获取大范围北极冰下冰形冰貌数据(2023-10-07)
【摘要】 10月7日,哈尔滨工程大学官网讯,9月27日,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乘“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完成78天的科考任务返回上海。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创新发展基地朱仲本副教授携学校水下机器人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研制的“星海1000”极地探测无人潜器(“极地AUV”)随队出征,在国内首次获取大范围北极冰下冰形冰貌数据。极区海水不同深度的温度、盐度、叶绿素等海洋参数信息是研究北极海洋物理、化学及生物演化过程的关键,...
【关键词】海洋科考,海洋装备,海洋信息
我国太阳能海水淡化取得重大突破(2023-10-07)
【摘要】 10月7日,光明日报讯,东北大学左良教授团队、秦高梧教授团队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陈星秋研究员团队共同研究,发现一种钛金属新材料,拥有良好的吸光效应,吸光率高达96.4%,可将太阳能高效转化成热能,进而大幅提高海水的淡化效率。近日,东北大学和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组成的团队取得重大突破,创造了“无盐分析出的太阳能海水淡化速率”世界纪录,比原纪录提高近1.5倍,可实现零碳淡化大量海水,拥有极高的应用价值,该...
【关键词】海水利用,海水淡化,淡化效率
深大谢和平院士团队获得深海原位固体可燃冰样品(2023-10-07)
【摘要】 10月7日,深圳特区报讯,9月29日,深圳大学谢和平院士团队自主研制的全球首套深海沉积物(可燃冰)保压保温取样/存储装备搭载“奋斗者”号万米级载人深潜器完成海试任务。谢和平院士领衔的深圳大学、四川大学团队与金石钻探(唐山)有限公司团队,基于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深部岩石原位保真取心与保真测试分析系统”技术成果,自主拓展研制了全球首套深海沉积物(可燃冰)保压保温取样/存储装备。该装备采用深部原位自触...
【关键词】深海,固体可燃冰,全球首次
科研团队解码2.52亿年前海洋生物转换之谜(2023-09-12)
【摘要】 9月12日,科技日报讯,9月11日,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获悉,该校陈中强教授团队联合英国布里斯托大学迈克本顿教授团队,利用高性能计算机,通过古生物大数据,对腕足类与双壳类的统治角色转换问题进行详细的古生态模拟分析,结果表明两者在宏演化尺度上不存在竞争关系,2.52亿年前的大灭绝事件与环境因素才是导致这两类生物在海洋生物群落的统治地位上发生取代的根本原因。相关研究成果在《自然·通讯》上发表。这项研究强调...
【关键词】海洋生物,环境因素,腕足类,双壳类
中国科学院海洋所建成自动化和可视化的风暴潮海浪耦合漫堤预报系统并成功应用(2023-09-12)
【摘要】 9月12日,中国科学院海洋所讯,在我国所有海洋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中,风暴潮灾害损失所占比重历年在90%以上,因此对其准确预报在海洋防灾减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针对风暴潮预警预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自主建成了精细化的风暴潮-近岸浪-天文潮耦合漫堤预报决策支持系统,并实现了自动化运行和可视化展示。目前,该系统在对2023年第5号台风“杜苏芮”和11号台风“海葵”的漫堤预报中表现较好,准确预报出了福建海域的漫...
【关键词】海洋防灾减灾,风暴潮,预报
国内首次光伏发电宽频阻抗现场实证成功(2023-09-05)
【摘要】 9月5日,科技日报讯,近日,中国电科院新能源中心在国网宁夏电力公司的协助下,于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第六十六光伏电站,圆满完成光伏发电宽频阻抗现场实测。这是国内首次对光伏逆变器完成全工况扫频实测试验,表明我国对探索和解决新能源并网宽频振荡问题取得新的突破性进展。随着国内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的快速发展,宽频振荡风险日益凸显,阻抗特性分析是新能源宽频振荡问题分析与策略验证的有效手段。此次现场实测的组串式...
【关键词】宽频振荡,并网稳定,深远海,技术支撑
我国取得深海大功率人工源电磁探测技术新突破(2023-09-05)
【摘要】 9月5日,央视新闻讯,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科研团队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科研人员合作,在南海中央海盆水深约4000米处,通过我国自主研发的电磁发射和接收装备,进行了我国第一条跨洋中脊深海人工源电磁与大地电磁联合探测剖面的实验。整个剖面长度近100公里,共有16个接收测点,取得了质量较好的电磁数据。这次实验标志着我国在复杂的深海地形条件下,大功率人工源电磁探测技术取得进一步突破。海洋电磁法是一种...
【关键词】海洋探测,深海,人工源电磁
国内首套“50kW温差能发电系统陆上联调”工作顺利进行(2023-08-21)
【摘要】 8月21日,湛江日报讯,8月17日,由湛江湾实验室承担的国内首套“50kW温差能发电系统陆上联调”工作在实验室龙王湾园区顺利进行。本次调试工作由湛江湾实验室海洋绿色能源研究中心主持调试,过程中发电系统输出功率大于50kW,满足指标要求,调试工作取得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海洋温差能研究迈出了由理论研究到实际应用的重要一步,为未来深入开发研究温差能发电打下坚实基础。据估计,我国海洋温差能储量约3.67亿千瓦,研究并掌...
【关键词】海洋电力,温差能发电,陆上联调
“地质海洋与生态”创新联合体在天津成立(2023-08-18)
【摘要】 8月18日,央广网讯,8月17日,“地质海洋与生态”创新联合体在天津市河东区成立,旨在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聚拢京津冀地区的高能级科研院所、知名高校和产业链企业,加强各方合作与交流,推动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推进基础研究、应用及工程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一体化,吸引“地质海洋与生态”领域企业聚集发展,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为河东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地质海洋与生态”创新联合体由...
【关键词】天津市,海洋大数据,技术创新
国家海洋技术中心海洋能发电装置现场测试与评价成果在海洋工程领域国际TOP期刊发表(2023-08-15)
【摘要】 8月15日,国家海洋技术中心讯,近日,国家海洋技术中心(简称“中心”)海洋能发电装置现场测试与评价团队在海洋工程领域国际TOP期刊Ocean Engineering发表题为“Research on field testing and assessment technology of ocean energy converters”的学术论文,该文对海洋能发电装置现场测试与评价方法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并介绍了应用于我国海洋能发电装置现场测试与评价的情况。2011年至今,中心海洋能发电装置现场测试与评...
【关键词】海洋工程,海洋能,发电装置,现场测试与评价
我国首个陆海生态产品统筹核算技术标准得到初步应用(2023-08-11)
【摘要】 8月11日,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讯,8月8日,盐城市统计局组织评审验收会,会议一致通过“盐城市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项目结项成果的评审验收。该项目建立了沿海平原地区的陆地、湿地和海洋生态产品统筹核算技术方法体系,提出了生态产品三分法的分类体系和识别规则,上升为盐城市地方标准《DB3209/T 1214-2022 生态产品总值核算技术规程》,这是我国第一个陆海生态产品统筹核算的技术标准。在该标准的指导下,项...
【关键词】江苏盐城,陆海生态产品,统筹核算,地方标准
自然资源部海洋二所参与编制的《大洋多金属硫化物资源调查规范》发布(2023-07-05)
【摘要】 7月5日,自然资源部海洋二所讯,近日,《大洋多金属硫化物资源调查规范》(简称《规范》)通过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审查并发布,将于2023年9月1日起实施。《规范》由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牵头,海洋二所、海洋一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4家单位共同参与编制。《规范》适用于大洋多金属硫化物资源勘查的前期调查阶段,并将其划分为远景区调查、矿化区调查和勘查靶区调查...
【关键词】海洋,矿产资源勘查,填补空白
我国首个海洋底栖动物种群生态修复效果评估技术“国标”发布(2023-07-05)
【摘要】 7月5日,青岛日报讯,近日,由自然资源部北海生态中心牵头制定的国家标准《海洋底栖动物种群生态修复监测和效果评估技术指南》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将于2023年9月1日正式实施。这是我国首个海洋底栖动物种群生态修复效果评估技术国家标准,该标准提出了海洋底栖动物种群生态修复监测和效果评估的工作程序、现场监测调查和效果评估等方面的指导和建议,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内开...
【关键词】国家标准,海洋生物,生态修复,填补空白
国内首个综合性、体系化的立体确权技术标准《江苏省海域使用权立体分层设权技术规范》通过评审(2023-07-04)
【摘要】 7月4日,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讯,近日,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简称“海洋一所”)与江苏省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中心联合组织召开《江苏省海域使用权立体分层设权技术规范》(简称《规范》)专家评审会。《规范》由海洋一所海岸带中心刘大海团队联合江苏省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中心共同编制,是国内首个综合性、体系化的立体确权技术标准,项目组基于全水深、覆盖全海域、贯穿全链条,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海域立体确权技...
【关键词】海域,立体确权,技术标准
太湖实验室首次牵头攻关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为建设海洋强国提供支撑(2023-07-03)
【摘要】 7月3日,无锡日报讯,近日,2022年度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高性能制造技术与重大装备”重点专项“深远海船舶6000kW级全回转推进器抗疲劳设计制造关键技术与装备”项目启动暨实施方案评审会在无锡顺利召开,这是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迎来的首个牵头承担的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根据计划,项目将围绕大推力全回转推进器设计与制造关键技术,从“设计方法、部件制造、整机集成、应用示范”的全过程,提出全回转推进器抗腐蚀疲劳设计...
【关键词】海洋装备,深远海,首台套
科研人员揭示早期地球海洋磷循环演化规律(2023-06-05)
【摘要】 6月5日,南方科技大学讯,近日,成都理工大学沉积与生物地球化学国际研究中心李超研究团队利用自研的能直接追踪古海洋磷含量波动的碳酸盐结合态磷酸盐技术,重建了地质关键期埃迪卡拉纪(距今约6.35亿年至5.39亿年之间)古海洋溶解磷含量波动,发现埃迪卡拉纪古海洋生命营养元素磷含量和海洋氧化程度之间具有不同于现代海洋的解耦关系,提出外部因素是埃迪卡拉纪古海洋乃至早期地球缺氧海洋实现氧化的原始驱动力假说。这一研究...
【关键词】海洋科学,CAP技术,磷含量
南方科技大学林间院士团队在南海深部结构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2023-06-01)
【摘要】 6月1日,南方科技大学讯,近日,南方科技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系林间院士团队在南海深部结构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通过海底地震仪台阵探测,首次获得南海南部地幔相对富含水分的地球物理证据,揭示南海深部地震波速度结构南北不对称,成果以“Mantle heterogeneity caused by trapped water in the Southwest Basin of the South China Sea”为题发表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南海是世界上最大的边缘海之一,...
【关键词】南海,深部结构,南部地幔,相对富水
《福建省修复红树林碳汇项目方法学》发布(2023-06-01)
【摘要】 6月1日,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讯,近日,由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环境与生态学院陈鹭真教授牵头,实验室多名师生共同组成的团队所编制的《福建省修复红树林碳汇项目方法学》(简称“方法学”)在福建省生态环境厅完成备案,纳入福建省林业碳汇机制(FFCER),为福建省红树林修复项目开发和实施提供技术保障,对福建省深入开展红树林保护、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探索生态碳汇交易和助力“双碳”...
【关键词】双碳,福建省,红树林,碳汇核算
福建科研团队在马里亚纳海沟邻近海区发现新物种(2023-06-01)
【摘要】 6月1日,央视新闻讯,近日,福建闽江学院地理与海洋学院科研团队对外发布在马里亚纳海沟邻近海区发现裸变形虫新物种——马里亚纳马氏虫,目前该属变形虫在全球海洋中仅报道9种,且都在1000米以浅海域,该研究首次在超过3000米的深海沉积物中发现马氏虫种类,并在实验室建立了活体培养体系。裸变形虫是一类形状可变的单细胞真核生物,可促进营养物质的再生循环,对细菌和藻类种群也起到一定的控制调节作用。马里亚纳马氏虫长30...
【关键词】海洋生物,裸变形虫,新物种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牵头制定的《含水合物沉积物渗透率测定方法》团体标准发布实施(2023-05-17)
【摘要】 5月17日,青岛蓝谷管理局讯,近日,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发布公告(中海协发〔2023〕7号),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牵头制定的《含水合物沉积物渗透率测定方法》团体标准正式获批,编号为T/CAOE 51-2023,自发布之日起实施。该团体标准是我国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渗流力学研究领域首部团体标准,其发布实施填补了含水合物沉积物渗透率测定标准空白。《含水合物沉积物渗透率测定方法》团体标准于2021年11月26...
【关键词】团体标准,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渗流力学
振华重工发布全球首台超大型液压锤,推动海上风电挺进深远海(2023-05-10)
【摘要】 5月10日,澎湃新闻讯,日前,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2023年中国品牌博览会上发布全球首台6000千焦以上超大型液压锤。海洋液压打桩锤是海上风电施工的核心装备,能将重达上千吨的钢管桩打入到海床面50米甚至更深的地方。为适应我国海上风电对超大型海洋液压打桩锤的迫切需求,龙源振华牵头组成产学研用团队,共同研发全球首台6000千焦以上超大型液压锤,替打直径9.08米,这两个技术参数均为世界最大,可将更粗更重...
【关键词】海洋装备,海上风电,大兆瓦,深远海
海洋三所6000米级科考海工两用型水下缆控潜器“创新”号海试成功(2023-05-04)
【摘要】 5月4日,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讯,4月26日,海洋三所“创新”号水下缆控潜器(ROV)下潜至超深水6023.1m完成既定海试任务后成功回收至“向阳红03”母船尾甲板,“向阳红03”船再添新型超深水探测/作业装备,为开展深海极端环境与生命过程、地球深部过程及动力学、海洋新资源和深远海管缆施工工程等前沿领域的研究与探测提供技术手段和平台。“创新”号为6000米级深海科考/海工两用型ROV,配备两台七功能机械手、4K高清摄像...
【关键词】海洋装备,海洋科考,ROV
国产极地探险邮轮在南通海门交付(2023-05-04)
【摘要】 5月4日,中国水运报讯,4月25日,在南通海事局海巡艇维护下,招商局重工(江苏)有限公司承建的自主建造极地探险邮轮“海洋信天翁”轮顺利离泊,并将直接交付美国船东(Sunstone),标志着我国邮轮本土建造迈出坚实一步。据悉,该船是招商重工极地探险邮轮项目的第6艘,设计总长104.4米,型宽18.4米,设计航速不小于15.5节,符合船舶冰级1A和极地规则POLAR CAT-B的相关要求,其先进性和独特性均在全球范围内领先。“海洋信天翁...
【关键词】招商重工,邮轮,极地,本土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