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集太平洋海工将建中国首艘氨燃料加注船(2022-10-11)
【摘要】 10月11日,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讯,近日,南通中集太平洋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简称“中集太平洋海工”)宣布与国际航运巨头Fratelli Cosulich集团旗下Fratelli Cosulich Bunkers Singapore签署建造一艘氨燃料加注船的谅解备忘录(MOU)。作为一种零碳船用燃料,氨燃料易储存和运输、能量密度较高、产业基础完善、生产成本低,具有明显的优势。同时,氨还可作为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碱性燃料电池及碱性膜燃料电池,利用已有的燃...
【关键词】航运业,氨燃料,零碳
国家海洋技术中心支撑高校海洋能装置研发试验(2022-10-08)
【摘要】 10月8日,中国自然资源报讯,近日,国家海洋技术中心(简称“技术中心”)依托海洋动力环境实验室,针对清华大学研制的波浪能发电装置模型开展了测试试验。在为期11天的试验中,双方试验人员顺利完成了试验装置的吊放布局、设备调试、造波测试、数据采集等工作,达到了预期目标。此次测试试验的顺利完成,为该波浪能发电装置进一步的结构设计优化、水下锚链布局设计、动力输出系统控制策略优化等技术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截...
【关键词】海洋能,波浪能,发电装置
我国自主研发首套海洋地震勘探拖缆成套装备正式投用(2022-10-08)
【摘要】 10月8日,央视新闻讯,近日,我国自主研发的首套海洋地震勘探拖缆成套装备正式投入生产应用,标志着我国海洋油气勘探关键技术装备研制取得重大突破,对提升海洋油气装备一体化整体研发能力,推进海洋高端装备国产化,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在海洋油气地震勘探中,物探船通常使用人工震源激发地震波,人工地震波穿透海底地层,在不同层位形成反射波,物探船再接收并记录这些反射波,通过计算使地层成像,从而推断出海...
【关键词】海洋油气,海工装备,国产化
集美大学祁第教授科研团队找出了导致北冰洋快速酸化的幕后推手(2022-10-08)
【摘要】 10月8日,东南网讯,9月30日,集美大学(第一完成单位)港口与海岸工程学院极地与海洋研究院科研团队在Science(IF=63.7)在线发表题为“Climate change drives rapid decadal acidification in the Arctic Ocean from 1994 to 2020(《气候变化导致1994年到2020年北冰洋快速的年代际酸化》)”的研究论文。本研究集成北冰洋28年船载观测数据,揭示北冰洋海洋酸化速率为全球最高,且为全球其他开阔大洋的3-4倍,并进一步提出“...
【关键词】海洋科学,集美大学,北冰洋,海冰退缩,快速酸化
自然资源部海洋一所研发出国际首个耦合海底热通量的陆架海“海水-海底”双向耦合模式(FIO-SSCM)(2022-09-05)
【摘要】 9月5日,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讯,近日,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科研人员研发出国际首个耦合海底热通量的陆架海“海水-海底”双向耦合模式(FIO-SSCM)。该研究首次揭示出海底热通量在陆架海区域的海水温度演变中发挥重要作用,对海洋环境预报、海底声学及海洋生态保护具有重要科学意义。海底是海水和海底质沉积物的三大核心界面之一,海底热通量是海水和其下底质沉积物之间的热量交换,直接影响着海水和底质沉积物两者...
【关键词】海底热通量,陆架海,海洋生态
海洋三所研究成果显示我国大陆海岸侵蚀状况分布(2022-09-01)
【摘要】 9月1日,中国自然资源报讯,近日,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与海岸地质研究室海滩修复团队在海岸侵蚀脆弱性特征及其评价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发现,我国大陆沿岸海岸侵蚀脆弱性的中、高等级区域占比较大、且增长迅速,主要分布在三大河口、江苏沿岸和渤海湾地区。研究以自然、人为、社会和经济等10个因素为指标,对近40年两个时期的我国大陆沿岸海岸侵蚀脆弱性进行评价。影响海岸侵蚀脆弱性的主控因子由第四纪岩性逐步转变...
【关键词】沿海地区,海岸侵蚀,地区分布
我国自主研发的智能海啸信息处理系统通过评审(2022-09-01)
【摘要】 9月1日,中国自然资源报讯,8月24日,由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自然资源部海啸预警中心)自主研发的“智能海啸信息处理系统”(STIPS)业务化应用专家评审会在北京召开。STIPS集成了地震信息和水位数据的处理、分析和显示、定量海啸数据库、海啸实时数值预报、产品制作和一键发布等多个功能模块。除了具备现有系统的全部功能外,STIPS应用了基于机器学习的震源机制估算方法,得到较为合理的震源机制,从而提高海啸数值模拟的准...
【关键词】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沿海地区,海啸预警
我国自主研发的“海蜇号”海试成功(2022-09-01)
【摘要】 9月1日,中国科学报讯,近日,我国自主研发的近海底面移动探测系统——“海蜇号”在南海甲烷渗漏区、3000米以深海域海试验收成功,标志着我国海底原位保真取样技术迈向国际一流。据了解,国内外市场上有多种较为成熟的设备用于深海作业和海底观测,然而这类设备都不具备原位样品保真保存能力。可靠的样品是精细化研究的先决条件,我国仍缺乏可在近海底精确定位并集多种探测、保真取样于一体的海底移动平台。“海蜇号”由中国地...
【关键词】海工装备,海底原位保真取样,国际一流
自然资源部海洋一所在大规模高效并行计算领域取得突破(2022-08-01)
【摘要】 8月1日,科技日报讯,来自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等多家单位组成了优势科研攻关团队,基于青岛超级计算与大数据中心的神威新一代超级计算机系统,针对国产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特点,创新性地设计了海洋环流模式的自适应四级并行框架,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经度-纬度-深度”三维空间剖分和高效并行;发展了基于RMA通信的复合分...
【关键词】海洋环流,计算速度,大规模并行,超算领域
我国高校首颗高分辨多光谱水色小卫星“海丝二号”完成在轨测试(2022-08-01)
【摘要】 8月1日,科技日报讯,7月24日,我国高校首颗高分辨多光谱水色小卫星“海丝二号”在轨测试评审会暨交付仪式在厦门举行,标志着经过一年的在轨测试后,“海丝二号”将投入业务化运行阶段,为日后开展科学应用研究提供重要基础数据。“海丝二号”是由厦门大学和航天东方红有限公司共同研制,用于海洋生态环境综合观测的微纳光学遥感卫星,于2021年6月11日搭载长征2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卫星在轨测试以来,运行稳定,状态良好,...
【关键词】海洋生态,遥感卫星,海洋数据,业务化运行
中科院南海所林强研究员团队在我国南海和东海近岸海域发现2个海蛾鱼新种(2022-08-01)
【摘要】 8月1日,中国科学报讯,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林强团队在海龙目鱼类资源与分类领域取得研究新进展。他们基于近岸海龙目鱼类资源调查和系统分类研究,在我国南海和东海近岸海域发现2个海蛾鱼新种,分别命名为南海海蛾鱼(Spinipegasus nanhaiensis sp. nov.)和中华海蛾鱼(Pegasus sinensis sp. nov.)。相关成果相继发表于《动物分类学》《动物学研究》。海蛾鱼是一类小型底栖的海洋硬骨鱼类,隶属于海龙目,...
【关键词】海洋生物,海蛾鱼,新种
天-海-岸全覆盖,广州大力构建海洋预警监测体系(2022-08-01)
【摘要】 8月1日,广州日报讯,近年来,广州大力构建和完善海洋预警监测体系。截至目前,已建成较完善的由天基、海基、岸基组成的海洋立体综合观测网。在重点海域共布设了35个自动观测站,包括17个海况视频站、9个咸潮观测站、5个浮标站、4个岸基站,可实现对广州海域内海流、潮位、波浪和气象、生态等多种观测要素的全天候自动观测。为确保海洋预警报信息发布渠道畅通,扩大海洋预警报服务覆盖面,广州开展了预警报需求调研,共收集沿...
【关键词】广东广州,海洋预警,海洋观测
科学家发现大灭绝后蠕虫“策动”海洋生态系统复苏(2022-07-04)
【摘要】 7月4日,新华社讯,近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陈中强教授团队,联合国内外合作者,利用遗迹化石大数据以二叠纪-三叠纪之交为例,评价了以软躯体生物为主导的生态系统在生态大危机之后的抗灾恢复能力。这次大灭绝导致90%以上的海洋生物物种灭绝,海洋环境极其恶劣。陈中强联合团队通过对不同环境地层剖面记录的2万余枚遗迹化石进行系统研究,发现软躯体生物在大灭绝后约300万年就已经复苏,远...
【关键词】软躯体生物,抗灾恢复,海洋生态系统
哈尔滨工程大学年轻团队研发“深海医师”机器人,填补国产空白(2022-07-04)
【摘要】 7月4日,中青网讯,我国海上风电塔有4300个,但可以潜入水下60米的专业检测人员却不到200人,作业过程不仅需要专用潜水设备和支持母船,而且还要看海况和天气,存在作业窗口期短、风险大、成本高的特点。作业水域较深时,人工下水检测过于危险,而且成本过高,这种方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探伤人员的经验和技术,国外已经研制了一系列的水下检测机器人,但国内在该领域仍处于起步阶段。近日,哈尔滨工程大学研发的国内首套海洋结...
【关键词】海工装备,检测机器人,示范应用
AS500海洋岛礁应用环境浮空平台首次外场升空试验获成功(2022-07-01)
【摘要】 7月1日,航空工业特飞所讯,6月24日,AS500海洋岛礁应用环境浮空平台在湖北荆门漳河成功完成首次外场升空试验,历时三个月时间,平台升空高度、有效载重能力、连续留空时间、抗风能力、任务系统联试等10余项试验指标均达到预期目标,后续将转场广东搭载通信设备进行全系统演示验证。“海洋岛礁应用环境浮空平台研制”项目是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面向海洋覆盖的应用示范网络”的重要任务之一。旨在针对南海岛礁使用环境特点...
【关键词】南海岛礁,海洋通信,升空试验
厦门大学研究人员在南海发现并命名深海新物种(2022-07-01)
【摘要】 7月1日,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讯,近日,厦门大学宋希坤博士与德国巴伐利亚自然历史博物馆、葡萄牙亚速尔群岛大学等单位的研究人员在英国《林奈学会动物学杂志》(Zo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发表以陈嘉庚和索尔·莱特命名的两个深海新物种。该研究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研究方法,通过深海载人潜器或底栖拖网在南海、日本、葡萄牙及南极半岛等海域采集了近百号水螅标本(刺胞动物门:水母亚门:水...
【关键词】海洋生物,深海,合螅
南海局开展粤东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调查(2022-06-02)
【摘要】 6月2日,中国自然资源报讯,近日,自然资源部南海局所属汕尾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南海环境监测中心、南海规划与环境研究院在广东汕头义丰溪河口共同开展了红树林、海草床生态系统及碳储量碳汇调查。本次调查旨在通过对该区域海草床、红树林等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的调查,摸清区域内的碳分布和碳储量本底情况,并通过碳来源、碳沉积试点研究,评估碳汇能力,探索建立滨海蓝碳监测与评估技术体系,为蓝碳业务化监测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红树林,海草床,碳分布,碳储量,碳汇能力
中集安瑞科为全球首艘10万吨级养殖工船提供应急增氧系统,刷新国内历史空白(2022-06-01)
【摘要】 6月1日,信德海事网讯,近日,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在中国船舶集团青岛北海造船有限公司交付运营,这是我国深远海工业化养殖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据悉,该养殖工船上的新型换罐模式应急增氧系统由中集安瑞科旗下的南通中集能源装备有限公司研发制造。该产品的成功交付刷新了国内自行建造养殖工船应急增氧系统的历史空白。该新型换罐模式的创新应用,对于清洁能源的运输装备的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海工装备,养殖工船,增氧系统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大气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其气候效应”创新(培育)团队在碳中和研究领域取得阶段性成果(2022-06-01)
【摘要】 6月1日,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讯,近日,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大气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其气候效应”创新(培育)团队在近岸养殖温室气体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研究成果以“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from fed mollusk mariculture: A case study of a Sinonovacula constricta farming system”为题发表在《Agriculture, Ecosystems & Environment》上(中科院一区top)。我国是海水养殖大国,其中缢蛏养殖产量...
【关键词】贝类养殖,温室气体交换,碳源汇
海洋三所珊瑚礁生物研究获新成果(2022-06-01)
【摘要】 6月1日,中国自然资源报讯,近日,《西沙群岛常见珊瑚礁生物及其分布图集》在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是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多年来对西沙群岛珊瑚礁生态系统调查研究的成果之一。书中对西沙群岛多个类群的常见珊瑚礁生物进行了系统的呈现,包括珊瑚13科102种(包括未定类群)、珊瑚礁鱼类39科205种、软体动物19科100种和其他礁栖生物18科22种,其中含3种中国新记录种和6种西沙新记录种。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关键词】海洋生物,西沙群岛,珊瑚礁
北京大学谢广明教授团队仿生章鱼软体抓手,可实现水下自适应抓取和感应(2022-05-16)
【摘要】 5月16日,机器人大讲堂讯,近日,北京大学谢广明教授课题组在国际期刊Advanced Science上发表了题为“Glowing Sucker Octopus(Stauroteuthis syrtensis)-Inspired Soft Robotic Gripper for Underwater Self-Adaptive Grasping and Sensing”的研究论文,介绍了一种灵感来自于发光章鱼(Stauroteuthis syrtensis)的软体抓取手,可以实现水下的自适应抓取和感应。该抓取手具有出色的吸力和抓取能力,可以产生单独吸力抓取,...
【关键词】海工装备,水下机器人,发光章鱼
海洋三所北极微塑料研究获关注(2022-05-10)
【摘要】 5月10日,中国自然资源报讯,近日,著名学术期刊《自然评论?地球与环境》发表了题为《北极的塑料污染》的研究论文。该论文引用了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海洋三所)关于北极底栖生物体内微塑料污染的两项研究成果。海洋三所的北极底栖生物体内微塑料监测与研究始于2018年开展的中国第八次北极考察。此后,在中国第九次北极考察至中国第十一次北极考察中,海洋三所持续推进底栖生物及其栖息环境(包括水体、沉积物等...
【关键词】北极底栖生物,微塑料污染,海洋科考
国内首个双极化GNSS-R海洋探测载荷成功发射(2022-05-06)
【摘要】 5月6日,北青网讯,5月5日,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8颗卫星发射升空。其中,由天津港保税区一企业牵头、北京应用气象研究所参与论证研制的国内首个双极化GNSS-R海洋探测载荷,搭载吉林一号宽幅01C卫星顺利发射并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星载GNSS-R探测是利用导航卫星L波段信号为发射源,在卫星平台上安装反射信号接收装置,通过接收并处理海洋、陆地或移动目标的反射信号,实现被测媒质的特...
【关键词】海洋探测,双极化,精度提高
新型海洋温盐剖面测量仪通过评审(2022-05-05)
【摘要】 5月5日,中国自然资源报讯,近日,国家海洋技术中心自主研制的高船速、大深度投弃式海洋温盐剖面测量仪样机搭载于“智海”号试验船完成海上试验,并通过了现场考核与专家评审。专家组认为,该类型投弃式温盐剖面测量仪完成了高船速、大深度环境下的海洋环境参数测量功能,装备系统运行稳定可靠,测量数据准确有效,达到了海试大纲的要求,实现了投弃式海洋环境测量技术新突破,拓展了该类型海洋装备的应用领域和业务范围,此次...
【关键词】海洋装备,高船速,大深度
全球海洋发现5000多种新病毒(2022-04-14)
【摘要】 4月14日,中国青年网讯,《今日美国报》11日报道称,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研究团队近期发布在《科学》期刊上的研究结果显示,海洋中存在超过5000种新型病毒。根据遗传物质的不同,病毒可以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研究人员通过对全球海洋范围内采集到的3.5万份样本进行分析,发现大多数病毒为RNA病毒。值得注意的是,这些RNA病毒均与地球上存在的古老基因RdRp有关。研究人员称,该发现有助于了解病毒的演进历史及其对地球生命的影...
【关键词】新型病毒,RNA,RdRp
海洋三所与企业合作创新研发海洋生物中医药产品(2022-04-12)
【摘要】 4月12日,中国自然资源报讯,4月1日,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组织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工程技术创新中心、海洋生物遗传资源重点实验室科研人员与漳州片仔癀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开展了学术交流,提出打造海洋中药质量标准体系,助力海洋生物医药产品研发。交流会上,海洋三所围绕海洋创新药物、海洋中药质量标准化、海洋新型药用活性物质研发等方向介绍了8个已具备转化潜力的研究成果,并介绍了产业化中试技术公共服务平台、活性...
【关键词】海洋生物医药,片仔癀,海洋中药
研究发现大规模赤潮球形棕囊藻为独立生态型(2022-04-08)
【摘要】 4月8日,中科院海洋所讯,球形棕囊藻是一种重要的有害藻华肇事种,在欧洲北海和东南海海域经常形成赤潮。1997年,我国东南沿海首次发生球形棕囊藻赤潮。之后,我国近海多次暴发球形棕囊藻形成的大规模赤潮,造成大量养殖生物死亡,威胁核电运行安全,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我国近海的球形棕囊藻赤潮具有一些独特的特征,在赤潮过程中会形成厘米级大小的“巨囊”,直接影响其危害效应。但是,这一特征究竟是球形棕囊藻自...
【关键词】海洋灾害,赤潮,球形棕囊藻
专家共研Argo实时海洋观测网建设(2022-04-01)
【摘要】 4月1日,中国自然资源报讯,3月30日,自然资源部杭州全球海洋Argo系统野外观测研究站召开了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会议介绍了野外站的建设背景及承担的主要任务,汇报了2021年度工作进展和五年建设发展规划。与会专家肯定了野外站2021年在组织实施我国Argo实时海洋观测网建设、数据收集与整编、产品研制、BGC(生物地球化学)Argo数据应用、团队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就野外站的运...
【关键词】海洋观测,海洋数据,GOOS
海洋二所新增标本开展瓜头鲸研究(2022-03-01)
【摘要】 3月1日,中国自然资源报讯,近日,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新增大型海洋生物标本——瓜头鲸的骨骼和表皮标本。据悉,该瓜头鲸生物体于去年在浙江台州临海头门港海域北洋坝滩涂上搁浅。瓜头鲸是我国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其自然死亡生物体对于海洋科学研究、海洋知识普及等具有重要意义。海洋二所历时半年完成瓜头鲸标本制作,有效丰富了该研究所的海洋生物展品,可帮助公众了解海洋哺乳动物及其演化过程,提高海洋环境保护意...
【关键词】海洋生物,瓜头鲸,基因组测定
辽宁省创新探索进行空天海地一体化海冰监测(2022-03-01)
【摘要】 3月1日,中国自然资源报讯,去年入冬以来,辽宁省辽东湾和黄海北部海域逐渐进入海冰期,同时全省多地疫情出现散发,给海冰冰情调查带来严重影响。为进一步完善辽宁省海洋预警监测体系建设,探索空天海地一体化海冰监测手段,辽宁省自然资源厅海洋预警部门首次应用自然资源卫星遥感技术开展海冰监测,这也标志着海洋系列卫星在辽宁省自然资源领域正式进入业务化应用阶段。辽宁省自然资源卫星应用技术中心利用海洋卫星一号C、D卫...
【关键词】辽宁省,辽东湾,黄海北部海域,海冰监测
全球首次揭秘深渊沉积黑碳碳汇(2022-03-01)
【摘要】 3月1日,中国自然资源报讯,2月10日,《自然》杂志旗下新期刊《通讯-地球与环境》在线刊登了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张曦关于深渊黑碳的最新研究成果《深渊是海洋中一个重要且异质化的黑碳碳汇》。在全球首次报道了深渊沉积黑碳的来源、分布和埋藏通量。据介绍,黑碳(blackcarbon)是生物质和化石燃料不完全燃烧的产物,直接影响到全球气候变化、碳循环、环境健康危害等诸多问题,是当前国内外气候和环境等研究领...
【关键词】海洋科学,深渊黑碳,黑碳碳汇
广州海洋实验室唐丹玲研究团队揭示了南海西南部微塑料空间分布特征及聚合物构成(2022-03-01)
【摘要】 3月1日,海洋知圈讯,近日,广州海洋实验室唐丹玲团队采集、分析海表微塑料实测数据,揭示南海西南部微塑料空间分布特征及聚合物构成。相关成果发表于海洋学期刊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海洋科学前沿》上。全球海洋中近60-80%的漂浮废弃物是塑料。由于塑料的难降解性,海洋最终成为了废塑料碎片的主要汇点之一。粒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碎片被称为微塑料。微塑料目前被证实广泛存在于全球各类水体环境中,其中陆源排放和海上...
【关键词】海洋垃圾,微塑料,空间分布
中国海洋大学深海前沿中心在气候变暖地表能量变化研究取得最新进展(2022-02-08)
【摘要】 2月8日,海洋知圈讯,近日,由中国海洋大学“青年英才工程”第一层次教授、深海圈层与地球系统前沿科学中心/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宋丰飞教授联合来自国内外多家科研院所的权威专家,在气候变暖地表能量变化研究领域取得最新进展,提出代表地表大气能量变化的地表有效位温(Thetae_sfc)是衡量全球变暖与相应极端天气变化的更为全面的指标。一直以来,地表气温(SAT)和海洋热含量分别是衡量全球变暖的大气和海洋的最重要指...
【关键词】气候变暖,地表能量变化,地表有效位温
全球首个仿生鲸鲨震撼亮相上海海昌海洋公园(2022-02-08)
【摘要】 2月8日,海洋知圈讯,1月26日,世界首条仿生鲸鲨“落户”上海,成为位于临港新片区的上海海昌海洋公园火山鲨鱼馆的常驻嘉宾。据了解,这条高科技庞然大物长约4.7米,与一般家用车尺寸相近。仿生鲸鲨拥有无线遥控、程控游动、多关节仿生推进等技术,能够高度仿真模拟真实鲸鲨动作,在水中自主完成直线、转弯、上浮、下潜、定深、嘴部张合、鳃裂、饵料投掷等动作。目前航天新光已经成功研制出仿生虎鲸、仿生金龙鱼、仿生江豚等1....
【关键词】世界首条,仿生鲸鲨,高度仿真
超强台风加速陆源物质聚集入海及其生态效应研究取得新认知(2022-02-08)
【摘要】 2月8日,海洋知圈讯,当前,人类活动干扰是近海生态系统演变的主要驱动力之一,而极端气候事件通过加速“流域-河口-近海”系统入海物质的源汇过程则进一步加剧了人类活动对近海生态系统的影响。针对“利奇马”台风这一特殊事件,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地质过程与环境功能实验室石洪华研究员召集有关人员就“利奇马”台风加速陆源物质聚集入海造成的近海生态效应研究方案和台风影响跟踪调查航次安排...
【关键词】极端气候,近海生态,海洋管理
自然资源部海洋二所研究团队从浮游—底栖耦合角度揭示水体耗氧为长江口外缺氧区年际变化的主控因素(2022-02-08)
【摘要】 2月8日,海洋知圈讯,自然资源部海洋二所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重室近海动力与生态环境团队在长江口外缺氧区年际变化的机理方面获得新认识,基于底栖—浮游耦合模式模拟以及针对典型年份的案例研究表明,水体耗氧是长江口外缺氧区的位置发生年际变化的主控因素。成果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Biogeosciences,第一作者为孟启承博士,共同通讯作者为周锋研究员,合作者包括德国赫姆霍兹协会海岸带研...
【关键词】近海生态,水体耗氧,时空变化
山东科技大学海洋学院在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2022-01-24)
【摘要】 1月24日,海洋知圈讯,近日,国际地学期刊Remote Sensing刊发了山东科技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海岸带与河口团队关于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海岸带沉降耦合分析的最新研究成果,对合理规划黄河三角洲沿岸卤水开采,促进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学院提前布局黄河三角洲国家战略,于2020年初成立了由院长周兴华研究员领衔的海岸带与河口团队,团队围绕黄河三角洲和黄河口及近海海域,开展了海岸带沉...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卤水开采,生态保护
IEEE期刊封面刊登刘永明、唐丹玲等水深遥感反演成果(2022-01-17)
【摘要】 1月17日,海洋知圈讯,近日,唐丹玲研究团队在珊瑚礁光学浅水高空间分辨率水深遥感反演研究取得系列成果,一篇论文登上IEEE的期刊封面。刘永明博士(第一作者)和唐丹玲教授(通讯作者)等基于光学浅水反射率模型的参数敏感性分析结果,构建自适应的水深分段反演模型(ABAA,adaptive blended algorithm approach),使遥感影像上不同水深范围内的像元能够被最佳波段组合的反演模型提取水深,从而提高水深反演精度。该研究以南...
【关键词】IEEE期刊封面刊登刘永明、唐丹玲等水深遥感反演成果
国内首次系统性的基于载人深潜的深海腐蚀试验顺利完成(2022-01-14)
【摘要】 1月14日,海洋知圈讯,近日,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海洋工程材料与腐蚀控制创新团队博士研究生左蒋思之参与了由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牵头组织和资助的2021年度开放航次“南海海洋生物调查及深潜综合航次(第2航段)”(项目编号:SML2021SI1004),搭乘“探索二号”综合科考船和“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顺利回收了于2021年3月份布放在海底3403米深海极端环境的工程材料深海腐蚀试验平台(...
【关键词】载人深潜,极端环境,深海腐蚀
我国成功研制深海富稀土沉积物地球化学标准物质(2022-01-11)
【摘要】 1月11日,中国网讯,近日,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石学法带领深海稀土研发团队研制的深海富稀土沉积物地球化学标样,通过了多轮专家评审,被定级为国家一级标准物质,成为国际上首次成功研制的深海富稀土沉积物标准物质,填补了该领域空白。该标样由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十三五”课题“深海富稀土沉积物地球化学标样研制”课题完成,课题负责人为海洋一所高级工程师朱爱美。课题组历时3年,依托大洋调查航次...
【关键词】深海富稀土,填补空白,稀土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