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在建最大海水淡化项目正式产出合格饮用水(2021-12-06)
【摘要】 12月6日,新华网讯,近日,中国电建所属山东电建三公司EPC总承包的阿布扎比塔维勒海水淡化项目正式产出合格饮用水。作为目前全球在建最大的海水淡化项目,阿布扎比塔维勒海水淡化项目采用了世界目前最先进的反渗透淡化技术。经过两年多的建设施工,该项目逐步被打造成环境友好型工程:采用反渗透技术较蒸馏法消耗电力更少;配套光伏补偿系统,减少电力消耗,充分做到技能环保;通过对核心部件膜元件清洗反复使用,避免浪费;提...
【关键词】海水淡化,在建最大,反渗透
“奋斗者”号已完成21次万米深潜(2021-12-06)
【摘要】 12月6日,新华网讯,12月5日,“探索一号”科考船顺利结束第21个科考航次第二航段,抵达三亚南山港,历时53天。第21个科考航次第二航段期间,“探索一号”搭载的“奋斗者”号共下潜23次,其中6次超过万米。同时,参航科研人员采集了一批珍贵的深渊水体、沉积物、岩石和生物样品,为对比开展不同深渊特种环境、地质与生命等多学科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此外,该航段还开展了“悟空”号全海深无人潜水器、全海深玻璃球和声学释...
【关键词】海工装备,海洋科考,万米深潜
海洋一所海岸带土壤碳储量研究获进展(2021-12-01)
【摘要】 12月1日,中国自然资源报讯,近日,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海岸带土壤碳储量研究取得新进展,相关论文发表于知名学术期刊(《Catena》《Ecological Indicators》)。滨海湿地土壤碳库是蓝色碳汇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滨海湿地土壤有机碳储量的空间特征对于准确判断海岸带蓝色碳汇能力和潜力、辨识滨海湿地碳库的主要影响因子具有重要作用。长期以来,由于滨海湿地调查难度高等原因,实现高精度、低成本的滨海湿地土壤有机碳储...
【关键词】蓝色碳汇,高精度,低成本,碳储量
温州中心站开展浙江龙港红树林蓝碳监测(2021-12-01)
【摘要】 12月1日,中国自然资源报讯,近日,自然资源部东海局所属温州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简称温州中心站)联合华东师范大学蓝碳研究团队开展为期3年的浙江省龙港市红树林碳汇功能监测技术合作。项目人员对龙港市新兰水闸起始至琵琶山岛水闸之间的沿岸滩涂5个监测断面开展首次监测,布设了监测站位,通过监测垂直海岸带观测滩涂和红树林温室气体排放通量和植被生长量,定量分析碳汇功能及驱动机制,以及红树林碳汇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
【关键词】碳达峰,碳中和,红树林碳汇
“海洋窄带环境复杂目标探测识别技术与装备”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21-11-03)
【摘要】 11月3日,海洋知圈讯,日前,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由上海大学无人艇团队牵头,联合北京海兰信数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无锡市海鹰加科海洋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申报的“海洋窄带环境复杂目标探测识别技术与装备”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窄带环境海洋复杂目标探测识别是利益攸关海域有效管控的支撑和保障,事关国家安全、领土完整和海洋权益,而复杂目标、高噪声,大数据窄带宽、信源信息量质差...
【关键词】海洋装备,海洋观测,海域管控
自然资源部海洋一所自主研制的准实时潜标观测技术应用取得突破(2021-11-02)
【摘要】 11月2日,海洋知圈讯,近日,由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大洋环流及潮波动力学团队研发并布放在海南岛东部海域的准实时潜标观测系统,成功抵御12级台风“圆规”的直接影响,第一时间回传了台风经过期间的海流资料。潜标是深远海海洋环境观测不可或缺的手段,也是开展物理海洋研究的基础观测方式,具有长期、连续、定点、多参数同步观测的特点。常规潜标观测数据一般采取自容方式存储,随潜标回收后下载使用。因此数据一般有一...
【关键词】海洋观测,潜标观测,海洋研究
全球高精度海洋风电空间数据在国家海洋科学数据中心发布开放(2021-11-01)
【摘要】 11月1日,海洋知圈讯,近日,国家海洋科学数据中心华东师范大学节点利用全球沿海地区2015~2020年间7万景“哨兵一号”雷达遥感数据,根据海上风机结构高后向散射雷达遥感特性,发展遥感大数据分析技术,自主研发了基于时序雷达卫星遥感的频次检测与自适应阈值智能识别算法,制作形成全球高精度海上风电空间数据集,并在Nature旗下杂志《Scientific Data》上公开发布。该数据集包含全球海上风电的精确空间位置分布及其建造轨迹...
【关键词】海洋电力,空间分布,风电数据
中科院深圳先进院海洋原位观测仪器技术取得新突破(2021-11-01)
【摘要】 11月1日,海洋知圈讯,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集成所光电工程技术中心李剑平高级工程师团队在海洋原位观测仪器技术上取得了新突破。团队研制了一种用于海洋浮游生物原位监测的新型水下成像仪系统,并在大亚湾海域的系泊水面浮标上进行了长期海试。浮游生物是海洋生态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碳循环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同时也是海洋渔业和水产养殖生产的重要基础。监测浮游生物种群动态变化的方法...
【关键词】海洋观测,浮游生物,水下成像
中科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在滨海湿地碳汇功能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中取得系列进展(2021-10-09)
【摘要】 10月9日,中科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讯,滨海湿地具有高初级生产力、低有机质降解速率以及高碳沉积埋藏速率,是全球“蓝碳”资源重要贡献者,在缓解全球气候变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第24次缔约方大会把“蓝碳”碳汇列为应对气候变化六大措施。同时,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也在推动“蓝碳”纳入气候变化谈判和本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自2010年以来,依托中国科学院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试验站,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
【关键词】蓝碳资源,滨海湿地,湿地碳汇
哈尔滨工程大学“海底法拉利”满载而归(2021-10-08)
【摘要】 10月8日,哈尔滨新闻网讯,近日,哈尔滨工程大学“海底法拉利”机器人载着满满一筐在海底自主识别捕捞的扇贝上岸。“海底法拉利”是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学院黄海教授和团队研究人员立足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点项目“水下机器人自主环境感知与生物目标无损抓取研究”研制的,项目起步于2016年。该机器人不仅能抓取扇贝,鲍鱼、螃蟹、海参等任何海洋生物在它学习之后都能识别抓取。水下抓取机器人不但提高了工作效率,...
【关键词】海工装备,水下机器人,海洋渔业,自主识别捕捞
我国实现大规模无人无缆潜水器组网(2021-10-01)
【摘要】 10月1日,中国工业报讯,9月23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无人无缆潜水器组网作业技术与应用示范”项目举行绩效评估会,我国已实现大规模、多类型、无人无缆潜水器组网观测与探测应用。据了解,历时近四年,在深圳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的支持下,项目完成了“探索100”自主式潜水器、“海翼1000”与“海燕1000”水下滑翔、“海鳐”“蓝鲸”与“黑珍珠”波浪滑翔机的定型、改装,制造了50台套平台系统。工作水深跨越100至1000米,使我国...
【关键词】海工装备,水下机器人,智能技术
中科院深海所科研人员在海洋哺乳动物演化研究方面取得进展(2021-10-01)
【摘要】 10月1日,中科院之声讯,海洋哺乳动物是适应水生环境的特殊哺乳动物,其依赖海洋资源生存或完全生活在海洋中(少数生活在淡水环境),包括海牛类、鲸类和食肉目中的鳍足类等几个主要支系。这些动物分别独立由陆地重返海洋,是“二次入水”的哺乳动物类群。长期以来,海洋哺乳动物不同支系分别由陆地重返海洋的演化历程和水环境适应及其趋同演化机制广受关注。9月10日,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联合西北工业大学等,在《...
【关键词】海洋生物,哺乳动物,基因组
中科院南海所杜岩团队揭示了南印度洋亚南极模态水的性质变化及相关动力机制(2021-09-01)
【摘要】 9月1日,海洋知圈讯,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LTO)杜岩团队揭示了南印度洋亚南极模态水的性质变化及相关动力机制。亚南极模态水(Subantarctic Mode Water,SAMW)形成于南大洋的亚南极锋和副热带锋之间,是全球大洋经向翻转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球热量、淡水、CO2和营养盐的平衡和再分配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基于Argo观测资料发现,在2004~2018年期间,南印度洋亚南极模态水的平均温...
【关键词】LTO,科研进展,亚南极模态水
自然资源部海洋一所科学家发现地幔柱物质参与南大西洋中脊轴部洋壳增生过程(2021-09-01)
【摘要】 9月1日,海洋知圈讯,近日,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科学家在南大西洋中脊岩石学研究中取得了重要进展,发现地幔柱物质参与了南大西洋中脊轴部洋壳的增生过程。海底存在地球上最长的、最壮观的山脉-洋中脊,不同扩张速率的洋中脊片段在地壳增生过程、地形地貌以及成矿效应等等方面存在差异。在绵延6万多公里的全球洋中脊系统中,多数洋中脊片段的地壳增生过程受到了地幔柱的影响,慢速扩张的南大西洋中脊也不例外。在西冈瓦纳...
【关键词】重要进展,海洋地质,海洋科学
中科院半导体所等完成水下高分辨率光学成像海试(2021-09-01)
【摘要】 9月1日,海洋知圈讯,近日,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发的“水睛”水下高分辨率环视摄像机完成了针对水下礁盘的摸底海试工作。海洋观测是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的关键技术,受到全球的关注,但是目前海洋生物群落及环境变化监测技术仍无法满足海洋大时空数据获取的需求,特别是深海。光学成像技术可提供高分辨率、符合人眼视觉特征的图像,但是在保障高分辨率的前提下存在视场小的问题,难以实现大范围的海底详查的需求。...
【关键词】海洋观测,高分辨率,大视角,实时彩色成像
我国首套自主研制的深海采矿智能化混输装备系统“长远号”500米海试成功(2021-09-01)
【摘要】 9月1日,海洋知圈讯,8月16日至8月23日,大连理工大学邹丽教授牵头负责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海矿产混输智能装备系统研发”项目,联合长沙矿冶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船舶集团第702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厦门大学、江苏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共10家国内优势单位共同研制完成我国首套深海采矿智能化混输装备系统,搭载“长和海洋”号科考船(GHF2021-0801航次),在南海西沙...
【关键词】海工装备,深海探测,深海矿产开采,环节输送
中科院海洋所在牡蛎适应进化机制方面又获新进展(2021-08-20)
【摘要】 8月20日,海洋知圈讯,近日,分子生物学与进化领域权威期刊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在线刊发了中科院海洋所贝类遗传与进化研发团队关于牡蛎高温适应进化机制的研究论文“Noncoding variation and transcriptional plasticity promote thermal adaptation in oysters by altering energy metabolism”。这是该团队继在nature、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发表牡蛎适应进化及种质资源格局形成机制研究论文后,在牡蛎...
【关键词】牡蛎,海洋生物,适应气候潜力
自然资源部海洋一所研究生在东南印度洋亚南极模态水的研究中取得新进展(2021-08-19)
【摘要】 8月19日,海洋知圈讯,近日,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生在东南印度洋亚南极模态水的研究中取得新进展。模态水是普遍存在于全球海洋亚热带和亚极地环流圈中,温度、盐度、密度垂向均匀分布的水团。它形成于晚冬,随着混合层加深,携带海洋上层的热量、碳、氧气以及营养盐进入海洋内部,对气候变化、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有重要意义。亚南极模态水(Subantarctic Mode Water,SAMW)形成于南大洋的亚南极锋和亚热带锋之间...
【关键词】亚南极,模态水,气候变化,CMIP6
中国海洋大学在我国边缘海有机碳循环研究中取得新进展(2021-08-16)
【摘要】 8月16日,海洋知圈讯,近日,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化学理论与工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有机地球化学研究团队在我国边缘海有机碳循环研究中取得系列重要进展,成果相继发表在《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2篇,Nature Index 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Nature Index 期刊)和《Global Biogeochemical Cycles》(Top期刊)等国际知名期刊。边缘海是有机碳埋藏的核心区域,尽管只占全球海洋面积的8%...
【关键词】边缘海,有机碳循环,碳中和
中国海洋大学在海洋生态系统对全球变暖的响应研究中取得新进展(2021-08-06)
【摘要】 8月6日,海洋知圈讯,近日,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田永军教授团队在生物、生态、环境科学领域顶尖期刊《Global Change Biology》上发表题为“Critical transitions and ecological resilience of large marine ecosystems in the Northwestern Pacific in response to global warming”(西北太平洋大海洋生态系的临界转换及生态弹性对全球变暖的响应)的研究论文。文章系统探究了西北太平洋大海洋生态系在全球变暖影响下的临界...
【关键词】海洋生态,全球变暖,气候变化
自然资源部海洋四所与南京师范大学在深圳开展布氏鲸研究(2021-07-12)
【摘要】 7月12日,海洋知圈讯,6月29日,深圳大鹏湾出现布氏鲸,这是继广西北海涠洲岛之后在我国出现布氏鲸的第二个水域,受到大众的广泛关注。自然资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与南京师范大学共建的“北部湾鲸豚研究与保护中心”研究团队于7月1日深夜抵达现场,开展相关研究。经过8天连续奋战,“北部湾鲸豚研究与保护中心”团队解开了一些关于新来“客人”的疑问。团队领队陈炳耀教授介绍说,本次深圳大鹏湾发现的为布氏鲸,而非传言的抹香...
【关键词】深圳大鹏湾,海洋生物,布氏鲸
马里亚纳海沟俯冲岩石圈三维形变研究取得新进展(2021-07-05)
【摘要】 7月5日,海洋知圈讯,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OMG)深海地球动力学学科组张江阳助理研究员、张帆研究员、林间特聘研究员,联合香港中文大学杨宏峰教授,在马里亚纳海沟俯冲岩石圈的三维挠曲形变研究上取得重要进展。研究人员以马里亚纳海沟为对象,根据高精度海底地形、重力异常、地震等数据约束,首次模拟了整个马里亚纳海沟三维板块挠曲,计算了挠曲应力与破裂带的三维空间变化,并揭示...
【关键词】深海地球动力学,空间分布,俯冲带研究
我国科学家建立起首个微藻拉曼组数据库(2021-07-05)
【摘要】 7月5日,海洋知圈讯,微藻是地球上代谢功能最为多样化的生物类群之一,在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也是生物技术产业中重要的一类光合细胞工厂。然而,微藻的种质鉴定和代谢功能检测通常十分繁琐,目前,自然界大部分微藻难以培养。近日,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单细胞中心发表了首个微藻拉曼组数据库,并结合机器学习,示范了单细胞精度、快速的微藻种类鉴定和代谢功能表征。这一新技术为微藻细胞工厂的高效挖...
【关键词】海洋生物,微藻种类鉴定,代谢功能检测
我国成功开展功能纳米膜公斤级海水提铀海试试验(2021-07-01)
【摘要】 7月1日,海洋知圈讯,随着我国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目标的确定,核电迎来了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对天然铀资源提出了重大需求。6月16日,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绿色化学工程技术研究与发展中心姜标研究员研究团队在海水提铀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其成功开展了我国首次基于纳米膜的最大规模海水提铀海试试验。本次试验的实施将有效推进我国海水提铀从“实验室”走向“海洋”,为海水提铀的工程化应用...
【关键词】碳中和,纳米膜,海水提铀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调局青岛海地所在渤海物源研究方面获得创新性认识(2021-06-22)
【摘要】 6月22日,海洋知圈讯,近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海洋基础地质调查团队在渤海物源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秦亚超等研究人员利用碎屑矿物分析方法,揭示了渤海现代沉积物的多物源特征。其中近岸水下三角洲的物源主要来自于黄土高原、燕山山地和科尔沁沙地。辽东海岸砂质沉积主要来自于近源中生代花岗质岩体的风化侵蚀作用。除此之外,渤海中东部的沉积物物源可简单归结为辽河物质和黄河物质的两端元混合...
【关键词】渤海物源,黄河分散体系,重要进展
海洋三所北冰洋硫循环研究获进展(2021-06-21)
【摘要】 6月21日,中国自然资源报讯,近日,国际著名地学类学术期刊《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在线发表《揭示西北冰洋海冰消退后表层海水二甲基硫浓度及海气通量变化机制》,揭示了北冰洋海冰快速消退如何影响海洋生源硫化物释放变化。该研究具体揭示了西北冰洋海冰快速消退前后一种海洋生物来源硫化物——二甲基硫的产生、分布及释放机制,提出北冰洋海水二甲基硫分布变化主要受到营养盐供给的影响,并指出在未来北极气候变化背景下海...
【关键词】北冰洋,海冰消退,硫化物
海洋一所科研人员提出“北冰洋淡水储能”新概念(2021-06-17)
【摘要】 6月17日,中国自然资源报讯,近日,依托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的海洋环境科学与数值模拟重点实验室王世柱博士等人在学术期刊《地球物理通讯》在线发表了研究成果,提出了“北冰洋淡水储能”的新概念,为北冰洋淡水含量的诊断和预测提供了新思路。该研究通过开展系列敏感性数值试验,发现随着北极持续增温,北极海冰逐步减少,开放海域的海水与大气直接接触,使得海表应力增加,由欧亚海盆向美亚海盆的埃克曼输运作用增强。...
【关键词】北冰洋,淡水储能,水循环
我国首个海上油田群岸电改造项目完成主海缆敷设(2021-06-03)
【摘要】 6月3日,人民网讯,5月28日,中国海油渤海海域曹妃甸11-1电力动力平台入海长达42.4公里的220千伏三芯光电复合海底电缆成功登陆位于曹妃甸陆上的海陆缆转接井,这标志着我国首个海上油田群岸电改造项目完成主海缆敷设,即将具备海上输配电功能。此次敷设的主海缆包括两根220千伏海缆和一根110千伏海缆,其中220千伏海缆分别用于两座海上电力动力平台和陆地开关站的连接,110千伏互联海缆用于连接秦皇岛32-6和曹妃甸油田群,形成...
【关键词】海底电缆,岸电改造,海上输配电
天津大学研发新材料有望解决深海供电难题(2021-05-12)
【摘要】 5月12日,海洋知圈讯,天津大学杨全红、凌国维、张辰联合团队成功研发全新能源转化材料,这种新材料能够“捕捉”深海中稀薄的氧分子并转化成为电能,实现长周期运行,成为一种节能、稳定的“海水电池”。深海被誉为“地球最宁静而神秘的地方”,那里生存着古老的原核生物,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对人类未来意义非凡。深海探测离不开稳定的电力供应。长期以来,科学家一直希望制造出直接利用海水作为电解质和能量来源的“海水...
【关键词】深海供电,新材料,海水电池
南方科技大学海洋磁学中心团队在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上发表古海洋环境研究最新成果(2021-05-11)
【摘要】 5月11日,海洋知圈讯,近日,南方科技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系(简称“海洋系”)海洋磁学中心(Centre for Marine Magnetism, CM2)团队在海洋结核与结壳的古环境研究中取得新进展,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方法,可用来研究洋流活动。铁元素是大洋环境演变中重要元素之一,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以及碳循环具有重要意义。要想研究海洋铁循环,需要合适的载体。深海铁锰结核与结壳广泛分布于全球各个大洋,是地球表层系统中最重要的铁储库...
【关键词】海洋古环境,洋流活动,铁循环
自然基金委重大项目“印太交汇区物质能量汇聚中心海洋环境与生物过程的耦合作用和生态效应”启动(2021-05-10)
【摘要】 5月10日,海洋知圈讯,5月8日,由中科院海洋所牵头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印太交汇区物质能量汇聚中心海洋环境与生物过程的耦合作用和生态效应”启动会在青岛召开,来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以及项目承担单位的50余位领导、专家参会,围绕印太交汇区核心科学问题开展研讨交流。该项目将针对“在多圈层、两大洋耦合作用控制下的海洋环境演变背景中,海洋动力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生物过程如何相互作用,...
【关键词】海洋环境,海洋动力,海洋生物
生物多样性与生物地理学领域知名刊物刊发林强研究员团队在西太近岸海洋鱼类多样性分化与生物地理格局形成机制研究中获得的新进展(2021-05-08)
【摘要】 5月8日,海洋知圈讯,5月4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LMB)研究员林强团队在生物多样性与生物地理学领域知名刊物《多样性与分布》(Diversity and Distributions)在线发表了题为“Exploring ecological specialization in pipefish using genomic, morphometric, and ecological evidence”的研究论文,从形态特化、生态位和种群遗传谱系分化等多个角度系统解析了西太近岸海龙种群的生物...
【关键词】海洋生物,生物多样性,海洋鱼类,种群分化
首批服务于海上试验场的海洋仪器检测团体标准获批立项(2021-04-07)
【摘要】 4月7日,中国海洋学会讯,近日,由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牵头起草的《基于海上固定平台的海洋仪器测试与检测的标准体系》《应用于海上固定平台的海洋仪器试验方法编写导则》《应用于海上固定平台的海洋仪器现场可靠性试验方法》等3项团体标准获得中国海洋学会批准立项。该系列标准聚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于固定平台的海洋仪器设备规范化海上测试技术研发及试运行》项目的科研成果转化,满足日益增长的海上试验场、海上作业平...
【关键词】海洋仪器检测,科研成果转化,批准立项
我国科学家发现11个深海铠甲虾新物种(2021-04-07)
【摘要】 4月7日,中国自然资源报讯,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发布消息称,该所科研人员采用形态分类学与分子系统学方法,对采自西太平洋雅浦海沟和马里亚纳海沟附近4座海山中的十足目铠甲虾类2个总科的物种进行了研究,发现并描述了11个新物种,分别是雅浦似折尾虾、发现折尾虾、刘氏折尾虾、马里亚纳折尾虾、透明折尾虾、海洋所异胸虾、软毛刺铠虾、蔷薇刺铠虾、异形拟刺铠虾、郭川拟刺铠虾和科学拟刺铠虾。铠甲虾类是深海多样性最...
【关键词】海洋生物,新物种,铠甲虾类
辽东湾北部沉积环境研究获新进展(2021-04-06)
【摘要】 4月6日,中国自然资源报讯,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科研人员在辽东湾北部沉积环境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该研究发现,中更新世末期以来该区开始发生大规模海侵,至全新世共发生了三次,与全球海平面变化一致,但与早期渤海及辽东湾海侵的研究结果不同。沉积物来源分析显示,该区为一个混合沉积区,主要沉积物来源黄河辽河(原双台子河)和大辽河。研究认为,黄河携带入海泥沙向北扩散最远可以到达北纬40.5度以北...
【关键词】辽东湾,海域沉积环境,海平面变化
无人机阵列海水取样项目通过验收鉴定(2021-04-01)
【摘要】 4月1日,广东科技报讯,3月26日,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深圳分部在深圳市龙岗区大鹏新区坝光国际生物谷展厅组织召开项目验收鉴定会,对广东省海洋实验室资助的无人机阵列海水取样项目进行了鉴定验收。无人机阵列原位海水监测和取样是南方科技大学深圳海洋地球古菌组学重点实验室的主要工作之一,为了解决河口-海洋复杂环境的时间和空间区域取样需求而设计研发的。本项目能在珠江口低氧区、海洋牧场-贝藻综合...
【关键词】海水监测,海水取样,海洋监测
浙大仿生软体智能机器鱼研究登《自然》封面(2021-03-04)
【摘要】 3月4日,海洋知圈讯,日前,顶级学术期刊《自然》(Nature)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刊发了由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国防科技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大连海事大学等团队联合完成的一项研究。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交叉力学中心李铁风教授团队联合之江实验室,与合作单位开展跨学科交叉研究,率先提出机电系统软-硬共融的压力适应原理,成功研制了无需耐压外壳的仿生软体智能机器人,首次实现了在万米深海自带能源软...
【关键词】深海探测,高端装备,深海生物
中国海洋学会团体标准《电导率温度深度剖面仪海上比测方法》通过送审稿审查(2021-03-02)
【摘要】 3月2日,海洋知圈讯,2月26日,中国海洋学会海洋标准化分会在天津,组织召开了《电导率温度深度剖面仪海上比测方法》团体标准审查会。来自中国海洋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北海标准计量中心及某研究院等多位专家出席。经审议,《电导率温度深度剖面仪海上比测方法》通过送审稿审查。该标准的制定是对我国现有海洋仪器设备检测标准的有效...
【关键词】检测标准,填补空白,比测标准
中科院海洋所发现深海微生物新物种并揭示其元素循环驱动机制(2021-03-01)
【摘要】 3月1日,海洋知圈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地球系统科学的核心研究方向之一,对碳、氮、磷、硫及重金属等元素在地球圈层中的循环过程进行描述、示踪和预测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的重要内容。在地球各种生命形式中,微生物因其类型多样、分布广泛、物质代谢方式丰富,在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发挥关键的驱动作用。深海微生物具有丰富的遗传与代谢多样性,但由于采样和培养条件的限制,目前对深海微生物在地球化学元素循环中的基...
【关键词】地球系统科学,深海微生物,元素循环
哈尔滨工程大学海洋机器人集群全自主作业智能协同项目完成海试(2021-03-01)
【摘要】 3月1日,海洋知圈讯,近日,由哈尔滨工程大学水下机器人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牵头的海洋机器人集群智能协同技术项目群成功让海洋机器人学会了团队协作,流畅的典型任务演示顺利通过了海试验收,在国内首次实现了海洋机器人集群智能协同架构模式从集中式(有中心)/混合式发展为分布式(无中心),系统协同智能化水平从半自主升级为全自主,适应任务场景及环境从确定结构化拓展为未知非结构化。这标志着我国海洋机器人集群智能...
【关键词】海工装备,全国首次,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