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海洋温盐剖面测量仪通过评审(2022-05-05)
【摘要】 5月5日,中国自然资源报讯,近日,国家海洋技术中心自主研制的高船速、大深度投弃式海洋温盐剖面测量仪样机搭载于“智海”号试验船完成海上试验,并通过了现场考核与专家评审。专家组认为,该类型投弃式温盐剖面测量仪完成了高船速、大深度环境下的海洋环境参数测量功能,装备系统运行稳定可靠,测量数据准确有效,达到了海试大纲的要求,实现了投弃式海洋环境测量技术新突破,拓展了该类型海洋装备的应用领域和业务范围,此次...
【关键词】海洋装备,高船速,大深度
全球海洋发现5000多种新病毒(2022-04-14)
【摘要】 4月14日,中国青年网讯,《今日美国报》11日报道称,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研究团队近期发布在《科学》期刊上的研究结果显示,海洋中存在超过5000种新型病毒。根据遗传物质的不同,病毒可以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研究人员通过对全球海洋范围内采集到的3.5万份样本进行分析,发现大多数病毒为RNA病毒。值得注意的是,这些RNA病毒均与地球上存在的古老基因RdRp有关。研究人员称,该发现有助于了解病毒的演进历史及其对地球生命的影...
【关键词】新型病毒,RNA,RdRp
海洋三所与企业合作创新研发海洋生物中医药产品(2022-04-12)
【摘要】 4月12日,中国自然资源报讯,4月1日,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组织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工程技术创新中心、海洋生物遗传资源重点实验室科研人员与漳州片仔癀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开展了学术交流,提出打造海洋中药质量标准体系,助力海洋生物医药产品研发。交流会上,海洋三所围绕海洋创新药物、海洋中药质量标准化、海洋新型药用活性物质研发等方向介绍了8个已具备转化潜力的研究成果,并介绍了产业化中试技术公共服务平台、活性...
【关键词】海洋生物医药,片仔癀,海洋中药
研究发现大规模赤潮球形棕囊藻为独立生态型(2022-04-08)
【摘要】 4月8日,中科院海洋所讯,球形棕囊藻是一种重要的有害藻华肇事种,在欧洲北海和东南海海域经常形成赤潮。1997年,我国东南沿海首次发生球形棕囊藻赤潮。之后,我国近海多次暴发球形棕囊藻形成的大规模赤潮,造成大量养殖生物死亡,威胁核电运行安全,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我国近海的球形棕囊藻赤潮具有一些独特的特征,在赤潮过程中会形成厘米级大小的“巨囊”,直接影响其危害效应。但是,这一特征究竟是球形棕囊藻自...
【关键词】海洋灾害,赤潮,球形棕囊藻
专家共研Argo实时海洋观测网建设(2022-04-01)
【摘要】 4月1日,中国自然资源报讯,3月30日,自然资源部杭州全球海洋Argo系统野外观测研究站召开了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会议介绍了野外站的建设背景及承担的主要任务,汇报了2021年度工作进展和五年建设发展规划。与会专家肯定了野外站2021年在组织实施我国Argo实时海洋观测网建设、数据收集与整编、产品研制、BGC(生物地球化学)Argo数据应用、团队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就野外站的运...
【关键词】海洋观测,海洋数据,GOOS
海洋二所新增标本开展瓜头鲸研究(2022-03-01)
【摘要】 3月1日,中国自然资源报讯,近日,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新增大型海洋生物标本——瓜头鲸的骨骼和表皮标本。据悉,该瓜头鲸生物体于去年在浙江台州临海头门港海域北洋坝滩涂上搁浅。瓜头鲸是我国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其自然死亡生物体对于海洋科学研究、海洋知识普及等具有重要意义。海洋二所历时半年完成瓜头鲸标本制作,有效丰富了该研究所的海洋生物展品,可帮助公众了解海洋哺乳动物及其演化过程,提高海洋环境保护意...
【关键词】海洋生物,瓜头鲸,基因组测定
辽宁省创新探索进行空天海地一体化海冰监测(2022-03-01)
【摘要】 3月1日,中国自然资源报讯,去年入冬以来,辽宁省辽东湾和黄海北部海域逐渐进入海冰期,同时全省多地疫情出现散发,给海冰冰情调查带来严重影响。为进一步完善辽宁省海洋预警监测体系建设,探索空天海地一体化海冰监测手段,辽宁省自然资源厅海洋预警部门首次应用自然资源卫星遥感技术开展海冰监测,这也标志着海洋系列卫星在辽宁省自然资源领域正式进入业务化应用阶段。辽宁省自然资源卫星应用技术中心利用海洋卫星一号C、D卫...
【关键词】辽宁省,辽东湾,黄海北部海域,海冰监测
全球首次揭秘深渊沉积黑碳碳汇(2022-03-01)
【摘要】 3月1日,中国自然资源报讯,2月10日,《自然》杂志旗下新期刊《通讯-地球与环境》在线刊登了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张曦关于深渊黑碳的最新研究成果《深渊是海洋中一个重要且异质化的黑碳碳汇》。在全球首次报道了深渊沉积黑碳的来源、分布和埋藏通量。据介绍,黑碳(blackcarbon)是生物质和化石燃料不完全燃烧的产物,直接影响到全球气候变化、碳循环、环境健康危害等诸多问题,是当前国内外气候和环境等研究领...
【关键词】海洋科学,深渊黑碳,黑碳碳汇
广州海洋实验室唐丹玲研究团队揭示了南海西南部微塑料空间分布特征及聚合物构成(2022-03-01)
【摘要】 3月1日,海洋知圈讯,近日,广州海洋实验室唐丹玲团队采集、分析海表微塑料实测数据,揭示南海西南部微塑料空间分布特征及聚合物构成。相关成果发表于海洋学期刊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海洋科学前沿》上。全球海洋中近60-80%的漂浮废弃物是塑料。由于塑料的难降解性,海洋最终成为了废塑料碎片的主要汇点之一。粒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碎片被称为微塑料。微塑料目前被证实广泛存在于全球各类水体环境中,其中陆源排放和海上...
【关键词】海洋垃圾,微塑料,空间分布
中国海洋大学深海前沿中心在气候变暖地表能量变化研究取得最新进展(2022-02-08)
【摘要】 2月8日,海洋知圈讯,近日,由中国海洋大学“青年英才工程”第一层次教授、深海圈层与地球系统前沿科学中心/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宋丰飞教授联合来自国内外多家科研院所的权威专家,在气候变暖地表能量变化研究领域取得最新进展,提出代表地表大气能量变化的地表有效位温(Thetae_sfc)是衡量全球变暖与相应极端天气变化的更为全面的指标。一直以来,地表气温(SAT)和海洋热含量分别是衡量全球变暖的大气和海洋的最重要指...
【关键词】气候变暖,地表能量变化,地表有效位温
全球首个仿生鲸鲨震撼亮相上海海昌海洋公园(2022-02-08)
【摘要】 2月8日,海洋知圈讯,1月26日,世界首条仿生鲸鲨“落户”上海,成为位于临港新片区的上海海昌海洋公园火山鲨鱼馆的常驻嘉宾。据了解,这条高科技庞然大物长约4.7米,与一般家用车尺寸相近。仿生鲸鲨拥有无线遥控、程控游动、多关节仿生推进等技术,能够高度仿真模拟真实鲸鲨动作,在水中自主完成直线、转弯、上浮、下潜、定深、嘴部张合、鳃裂、饵料投掷等动作。目前航天新光已经成功研制出仿生虎鲸、仿生金龙鱼、仿生江豚等1....
【关键词】世界首条,仿生鲸鲨,高度仿真
超强台风加速陆源物质聚集入海及其生态效应研究取得新认知(2022-02-08)
【摘要】 2月8日,海洋知圈讯,当前,人类活动干扰是近海生态系统演变的主要驱动力之一,而极端气候事件通过加速“流域-河口-近海”系统入海物质的源汇过程则进一步加剧了人类活动对近海生态系统的影响。针对“利奇马”台风这一特殊事件,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地质过程与环境功能实验室石洪华研究员召集有关人员就“利奇马”台风加速陆源物质聚集入海造成的近海生态效应研究方案和台风影响跟踪调查航次安排...
【关键词】极端气候,近海生态,海洋管理
自然资源部海洋二所研究团队从浮游—底栖耦合角度揭示水体耗氧为长江口外缺氧区年际变化的主控因素(2022-02-08)
【摘要】 2月8日,海洋知圈讯,自然资源部海洋二所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重室近海动力与生态环境团队在长江口外缺氧区年际变化的机理方面获得新认识,基于底栖—浮游耦合模式模拟以及针对典型年份的案例研究表明,水体耗氧是长江口外缺氧区的位置发生年际变化的主控因素。成果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Biogeosciences,第一作者为孟启承博士,共同通讯作者为周锋研究员,合作者包括德国赫姆霍兹协会海岸带研...
【关键词】近海生态,水体耗氧,时空变化
山东科技大学海洋学院在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2022-01-24)
【摘要】 1月24日,海洋知圈讯,近日,国际地学期刊Remote Sensing刊发了山东科技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海岸带与河口团队关于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海岸带沉降耦合分析的最新研究成果,对合理规划黄河三角洲沿岸卤水开采,促进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学院提前布局黄河三角洲国家战略,于2020年初成立了由院长周兴华研究员领衔的海岸带与河口团队,团队围绕黄河三角洲和黄河口及近海海域,开展了海岸带沉...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卤水开采,生态保护
IEEE期刊封面刊登刘永明、唐丹玲等水深遥感反演成果(2022-01-17)
【摘要】 1月17日,海洋知圈讯,近日,唐丹玲研究团队在珊瑚礁光学浅水高空间分辨率水深遥感反演研究取得系列成果,一篇论文登上IEEE的期刊封面。刘永明博士(第一作者)和唐丹玲教授(通讯作者)等基于光学浅水反射率模型的参数敏感性分析结果,构建自适应的水深分段反演模型(ABAA,adaptive blended algorithm approach),使遥感影像上不同水深范围内的像元能够被最佳波段组合的反演模型提取水深,从而提高水深反演精度。该研究以南...
【关键词】IEEE期刊封面刊登刘永明、唐丹玲等水深遥感反演成果
国内首次系统性的基于载人深潜的深海腐蚀试验顺利完成(2022-01-14)
【摘要】 1月14日,海洋知圈讯,近日,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海洋工程材料与腐蚀控制创新团队博士研究生左蒋思之参与了由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牵头组织和资助的2021年度开放航次“南海海洋生物调查及深潜综合航次(第2航段)”(项目编号:SML2021SI1004),搭乘“探索二号”综合科考船和“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顺利回收了于2021年3月份布放在海底3403米深海极端环境的工程材料深海腐蚀试验平台(...
【关键词】载人深潜,极端环境,深海腐蚀
我国成功研制深海富稀土沉积物地球化学标准物质(2022-01-11)
【摘要】 1月11日,中国网讯,近日,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石学法带领深海稀土研发团队研制的深海富稀土沉积物地球化学标样,通过了多轮专家评审,被定级为国家一级标准物质,成为国际上首次成功研制的深海富稀土沉积物标准物质,填补了该领域空白。该标样由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十三五”课题“深海富稀土沉积物地球化学标样研制”课题完成,课题负责人为海洋一所高级工程师朱爱美。课题组历时3年,依托大洋调查航次...
【关键词】深海富稀土,填补空白,稀土开发
全球在建最大海水淡化项目正式产出合格饮用水(2021-12-06)
【摘要】 12月6日,新华网讯,近日,中国电建所属山东电建三公司EPC总承包的阿布扎比塔维勒海水淡化项目正式产出合格饮用水。作为目前全球在建最大的海水淡化项目,阿布扎比塔维勒海水淡化项目采用了世界目前最先进的反渗透淡化技术。经过两年多的建设施工,该项目逐步被打造成环境友好型工程:采用反渗透技术较蒸馏法消耗电力更少;配套光伏补偿系统,减少电力消耗,充分做到技能环保;通过对核心部件膜元件清洗反复使用,避免浪费;提...
【关键词】海水淡化,在建最大,反渗透
“奋斗者”号已完成21次万米深潜(2021-12-06)
【摘要】 12月6日,新华网讯,12月5日,“探索一号”科考船顺利结束第21个科考航次第二航段,抵达三亚南山港,历时53天。第21个科考航次第二航段期间,“探索一号”搭载的“奋斗者”号共下潜23次,其中6次超过万米。同时,参航科研人员采集了一批珍贵的深渊水体、沉积物、岩石和生物样品,为对比开展不同深渊特种环境、地质与生命等多学科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此外,该航段还开展了“悟空”号全海深无人潜水器、全海深玻璃球和声学释...
【关键词】海工装备,海洋科考,万米深潜
海洋一所海岸带土壤碳储量研究获进展(2021-12-01)
【摘要】 12月1日,中国自然资源报讯,近日,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海岸带土壤碳储量研究取得新进展,相关论文发表于知名学术期刊(《Catena》《Ecological Indicators》)。滨海湿地土壤碳库是蓝色碳汇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滨海湿地土壤有机碳储量的空间特征对于准确判断海岸带蓝色碳汇能力和潜力、辨识滨海湿地碳库的主要影响因子具有重要作用。长期以来,由于滨海湿地调查难度高等原因,实现高精度、低成本的滨海湿地土壤有机碳储...
【关键词】蓝色碳汇,高精度,低成本,碳储量
温州中心站开展浙江龙港红树林蓝碳监测(2021-12-01)
【摘要】 12月1日,中国自然资源报讯,近日,自然资源部东海局所属温州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简称温州中心站)联合华东师范大学蓝碳研究团队开展为期3年的浙江省龙港市红树林碳汇功能监测技术合作。项目人员对龙港市新兰水闸起始至琵琶山岛水闸之间的沿岸滩涂5个监测断面开展首次监测,布设了监测站位,通过监测垂直海岸带观测滩涂和红树林温室气体排放通量和植被生长量,定量分析碳汇功能及驱动机制,以及红树林碳汇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
【关键词】碳达峰,碳中和,红树林碳汇
“海洋窄带环境复杂目标探测识别技术与装备”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21-11-03)
【摘要】 11月3日,海洋知圈讯,日前,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由上海大学无人艇团队牵头,联合北京海兰信数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无锡市海鹰加科海洋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申报的“海洋窄带环境复杂目标探测识别技术与装备”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窄带环境海洋复杂目标探测识别是利益攸关海域有效管控的支撑和保障,事关国家安全、领土完整和海洋权益,而复杂目标、高噪声,大数据窄带宽、信源信息量质差...
【关键词】海洋装备,海洋观测,海域管控
自然资源部海洋一所自主研制的准实时潜标观测技术应用取得突破(2021-11-02)
【摘要】 11月2日,海洋知圈讯,近日,由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大洋环流及潮波动力学团队研发并布放在海南岛东部海域的准实时潜标观测系统,成功抵御12级台风“圆规”的直接影响,第一时间回传了台风经过期间的海流资料。潜标是深远海海洋环境观测不可或缺的手段,也是开展物理海洋研究的基础观测方式,具有长期、连续、定点、多参数同步观测的特点。常规潜标观测数据一般采取自容方式存储,随潜标回收后下载使用。因此数据一般有一...
【关键词】海洋观测,潜标观测,海洋研究
全球高精度海洋风电空间数据在国家海洋科学数据中心发布开放(2021-11-01)
【摘要】 11月1日,海洋知圈讯,近日,国家海洋科学数据中心华东师范大学节点利用全球沿海地区2015~2020年间7万景“哨兵一号”雷达遥感数据,根据海上风机结构高后向散射雷达遥感特性,发展遥感大数据分析技术,自主研发了基于时序雷达卫星遥感的频次检测与自适应阈值智能识别算法,制作形成全球高精度海上风电空间数据集,并在Nature旗下杂志《Scientific Data》上公开发布。该数据集包含全球海上风电的精确空间位置分布及其建造轨迹...
【关键词】海洋电力,空间分布,风电数据
中科院深圳先进院海洋原位观测仪器技术取得新突破(2021-11-01)
【摘要】 11月1日,海洋知圈讯,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集成所光电工程技术中心李剑平高级工程师团队在海洋原位观测仪器技术上取得了新突破。团队研制了一种用于海洋浮游生物原位监测的新型水下成像仪系统,并在大亚湾海域的系泊水面浮标上进行了长期海试。浮游生物是海洋生态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碳循环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同时也是海洋渔业和水产养殖生产的重要基础。监测浮游生物种群动态变化的方法...
【关键词】海洋观测,浮游生物,水下成像
中科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在滨海湿地碳汇功能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中取得系列进展(2021-10-09)
【摘要】 10月9日,中科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讯,滨海湿地具有高初级生产力、低有机质降解速率以及高碳沉积埋藏速率,是全球“蓝碳”资源重要贡献者,在缓解全球气候变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第24次缔约方大会把“蓝碳”碳汇列为应对气候变化六大措施。同时,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也在推动“蓝碳”纳入气候变化谈判和本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自2010年以来,依托中国科学院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试验站,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
【关键词】蓝碳资源,滨海湿地,湿地碳汇
哈尔滨工程大学“海底法拉利”满载而归(2021-10-08)
【摘要】 10月8日,哈尔滨新闻网讯,近日,哈尔滨工程大学“海底法拉利”机器人载着满满一筐在海底自主识别捕捞的扇贝上岸。“海底法拉利”是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学院黄海教授和团队研究人员立足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点项目“水下机器人自主环境感知与生物目标无损抓取研究”研制的,项目起步于2016年。该机器人不仅能抓取扇贝,鲍鱼、螃蟹、海参等任何海洋生物在它学习之后都能识别抓取。水下抓取机器人不但提高了工作效率,...
【关键词】海工装备,水下机器人,海洋渔业,自主识别捕捞
我国实现大规模无人无缆潜水器组网(2021-10-01)
【摘要】 10月1日,中国工业报讯,9月23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无人无缆潜水器组网作业技术与应用示范”项目举行绩效评估会,我国已实现大规模、多类型、无人无缆潜水器组网观测与探测应用。据了解,历时近四年,在深圳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的支持下,项目完成了“探索100”自主式潜水器、“海翼1000”与“海燕1000”水下滑翔、“海鳐”“蓝鲸”与“黑珍珠”波浪滑翔机的定型、改装,制造了50台套平台系统。工作水深跨越100至1000米,使我国...
【关键词】海工装备,水下机器人,智能技术
中科院深海所科研人员在海洋哺乳动物演化研究方面取得进展(2021-10-01)
【摘要】 10月1日,中科院之声讯,海洋哺乳动物是适应水生环境的特殊哺乳动物,其依赖海洋资源生存或完全生活在海洋中(少数生活在淡水环境),包括海牛类、鲸类和食肉目中的鳍足类等几个主要支系。这些动物分别独立由陆地重返海洋,是“二次入水”的哺乳动物类群。长期以来,海洋哺乳动物不同支系分别由陆地重返海洋的演化历程和水环境适应及其趋同演化机制广受关注。9月10日,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联合西北工业大学等,在《...
【关键词】海洋生物,哺乳动物,基因组
中科院南海所杜岩团队揭示了南印度洋亚南极模态水的性质变化及相关动力机制(2021-09-01)
【摘要】 9月1日,海洋知圈讯,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LTO)杜岩团队揭示了南印度洋亚南极模态水的性质变化及相关动力机制。亚南极模态水(Subantarctic Mode Water,SAMW)形成于南大洋的亚南极锋和副热带锋之间,是全球大洋经向翻转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球热量、淡水、CO2和营养盐的平衡和再分配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基于Argo观测资料发现,在2004~2018年期间,南印度洋亚南极模态水的平均温...
【关键词】LTO,科研进展,亚南极模态水
自然资源部海洋一所科学家发现地幔柱物质参与南大西洋中脊轴部洋壳增生过程(2021-09-01)
【摘要】 9月1日,海洋知圈讯,近日,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科学家在南大西洋中脊岩石学研究中取得了重要进展,发现地幔柱物质参与了南大西洋中脊轴部洋壳的增生过程。海底存在地球上最长的、最壮观的山脉-洋中脊,不同扩张速率的洋中脊片段在地壳增生过程、地形地貌以及成矿效应等等方面存在差异。在绵延6万多公里的全球洋中脊系统中,多数洋中脊片段的地壳增生过程受到了地幔柱的影响,慢速扩张的南大西洋中脊也不例外。在西冈瓦纳...
【关键词】重要进展,海洋地质,海洋科学
中科院半导体所等完成水下高分辨率光学成像海试(2021-09-01)
【摘要】 9月1日,海洋知圈讯,近日,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发的“水睛”水下高分辨率环视摄像机完成了针对水下礁盘的摸底海试工作。海洋观测是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的关键技术,受到全球的关注,但是目前海洋生物群落及环境变化监测技术仍无法满足海洋大时空数据获取的需求,特别是深海。光学成像技术可提供高分辨率、符合人眼视觉特征的图像,但是在保障高分辨率的前提下存在视场小的问题,难以实现大范围的海底详查的需求。...
【关键词】海洋观测,高分辨率,大视角,实时彩色成像
我国首套自主研制的深海采矿智能化混输装备系统“长远号”500米海试成功(2021-09-01)
【摘要】 9月1日,海洋知圈讯,8月16日至8月23日,大连理工大学邹丽教授牵头负责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海矿产混输智能装备系统研发”项目,联合长沙矿冶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船舶集团第702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厦门大学、江苏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共10家国内优势单位共同研制完成我国首套深海采矿智能化混输装备系统,搭载“长和海洋”号科考船(GHF2021-0801航次),在南海西沙...
【关键词】海工装备,深海探测,深海矿产开采,环节输送
中科院海洋所在牡蛎适应进化机制方面又获新进展(2021-08-20)
【摘要】 8月20日,海洋知圈讯,近日,分子生物学与进化领域权威期刊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在线刊发了中科院海洋所贝类遗传与进化研发团队关于牡蛎高温适应进化机制的研究论文“Noncoding variation and transcriptional plasticity promote thermal adaptation in oysters by altering energy metabolism”。这是该团队继在nature、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发表牡蛎适应进化及种质资源格局形成机制研究论文后,在牡蛎...
【关键词】牡蛎,海洋生物,适应气候潜力
自然资源部海洋一所研究生在东南印度洋亚南极模态水的研究中取得新进展(2021-08-19)
【摘要】 8月19日,海洋知圈讯,近日,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生在东南印度洋亚南极模态水的研究中取得新进展。模态水是普遍存在于全球海洋亚热带和亚极地环流圈中,温度、盐度、密度垂向均匀分布的水团。它形成于晚冬,随着混合层加深,携带海洋上层的热量、碳、氧气以及营养盐进入海洋内部,对气候变化、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有重要意义。亚南极模态水(Subantarctic Mode Water,SAMW)形成于南大洋的亚南极锋和亚热带锋之间...
【关键词】亚南极,模态水,气候变化,CMIP6
中国海洋大学在我国边缘海有机碳循环研究中取得新进展(2021-08-16)
【摘要】 8月16日,海洋知圈讯,近日,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化学理论与工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有机地球化学研究团队在我国边缘海有机碳循环研究中取得系列重要进展,成果相继发表在《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2篇,Nature Index 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Nature Index 期刊)和《Global Biogeochemical Cycles》(Top期刊)等国际知名期刊。边缘海是有机碳埋藏的核心区域,尽管只占全球海洋面积的8%...
【关键词】边缘海,有机碳循环,碳中和
中国海洋大学在海洋生态系统对全球变暖的响应研究中取得新进展(2021-08-06)
【摘要】 8月6日,海洋知圈讯,近日,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田永军教授团队在生物、生态、环境科学领域顶尖期刊《Global Change Biology》上发表题为“Critical transitions and ecological resilience of large marine ecosystems in the Northwestern Pacific in response to global warming”(西北太平洋大海洋生态系的临界转换及生态弹性对全球变暖的响应)的研究论文。文章系统探究了西北太平洋大海洋生态系在全球变暖影响下的临界...
【关键词】海洋生态,全球变暖,气候变化
自然资源部海洋四所与南京师范大学在深圳开展布氏鲸研究(2021-07-12)
【摘要】 7月12日,海洋知圈讯,6月29日,深圳大鹏湾出现布氏鲸,这是继广西北海涠洲岛之后在我国出现布氏鲸的第二个水域,受到大众的广泛关注。自然资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与南京师范大学共建的“北部湾鲸豚研究与保护中心”研究团队于7月1日深夜抵达现场,开展相关研究。经过8天连续奋战,“北部湾鲸豚研究与保护中心”团队解开了一些关于新来“客人”的疑问。团队领队陈炳耀教授介绍说,本次深圳大鹏湾发现的为布氏鲸,而非传言的抹香...
【关键词】深圳大鹏湾,海洋生物,布氏鲸
马里亚纳海沟俯冲岩石圈三维形变研究取得新进展(2021-07-05)
【摘要】 7月5日,海洋知圈讯,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OMG)深海地球动力学学科组张江阳助理研究员、张帆研究员、林间特聘研究员,联合香港中文大学杨宏峰教授,在马里亚纳海沟俯冲岩石圈的三维挠曲形变研究上取得重要进展。研究人员以马里亚纳海沟为对象,根据高精度海底地形、重力异常、地震等数据约束,首次模拟了整个马里亚纳海沟三维板块挠曲,计算了挠曲应力与破裂带的三维空间变化,并揭示...
【关键词】深海地球动力学,空间分布,俯冲带研究
我国科学家建立起首个微藻拉曼组数据库(2021-07-05)
【摘要】 7月5日,海洋知圈讯,微藻是地球上代谢功能最为多样化的生物类群之一,在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也是生物技术产业中重要的一类光合细胞工厂。然而,微藻的种质鉴定和代谢功能检测通常十分繁琐,目前,自然界大部分微藻难以培养。近日,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单细胞中心发表了首个微藻拉曼组数据库,并结合机器学习,示范了单细胞精度、快速的微藻种类鉴定和代谢功能表征。这一新技术为微藻细胞工厂的高效挖...
【关键词】海洋生物,微藻种类鉴定,代谢功能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