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海洋学院钟广法和中科院深海所彭晓彤合作研究关于“深海底栖大塑料垃圾”的最新成果(2021-02-01)
【摘要】 2月1日,海洋知圈讯,1月26日,国际著名地学杂志《Geology》在线发表同济大学海洋学院钟广法教授与合作者中科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彭晓彤研究员的研究论文:“Transport and accumulation of plastic litter in submarine canyons—The role of gravity flows”。该文报道了过去3年通过“深海勇士”号载人深潜考察在西沙北海底峡谷所获得的关于深海底栖大塑料垃圾(macro-plastics)分布与搬运机制方面的新发现。此项研究具...
【关键词】载人深潜考察,底栖塑料垃圾,海洋生态
营养盐比例失衡或将促使中国近海有害藻华顽固存在(2021-02-01)
【摘要】 2月1日,海洋知圈讯,随着人口快速增长、食品和能源产量升高、农业用地面积扩大以及化肥使用、废水排放和养殖粪便不断增多,过量的氮、磷营养盐进入全球水域,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并引起生物多样性锐减、有害藻华暴发和水体低氧等现象,严重影响水域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近几十年来,中国近海有害藻华频发,对自然生态、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产生了重大的负面影响。近日,中国海洋大学与荷兰乌特勒支大学学者使用耦合模型的研究...
【关键词】海洋生态,耦合模型,有害藻华暴发
中科院海洋所杨红生课题组主导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完成了硬壳蛤Mercenaria mercenaria全基因组精细参考图谱的绘制(2021-02-01)
【摘要】 2月1日,海洋知圈讯,近日,由中科院海洋所杨红生课题组主导,北京诺禾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美国罗格斯大学、杜克大学等单位合作共同完成的研究论文“The hard clam genome reveals massive expansion and diversification of inhibitors of apoptosis in Bivalvia”在生物学权威期刊《BMC Biology》在线发表。硬壳蛤,又称美洲帘蛤,自然栖息地位于北美大西洋沿岸,具有肉质鲜美、生长快、抗逆性强等特点。中科院海洋所张福...
【关键词】硬壳蛤,参考图谱,海洋生物,国际首次
中国水科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在海洋微塑料源汇解析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2021-02-01)
【摘要】 2月1日,海洋知圈讯,近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陈碧鹃研究员领衔的渔业环境污染生态学团队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IF=9.038)、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IF=4.049)等环境科学与生态学领域TOP期刊发表了2篇海洋微塑料源汇解析相关研究论文,报道了该团队在海洋微塑料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该研究引入香农指数(Shannon-Weaver Index)分析了我国近岸海域沉积物中微塑料的多样性,发现莱州湾的微塑...
【关键词】渔业环境,海洋生态,微塑料
我国首个国产船用耐蚀钢实船示范应用工程取得良好效果(2021-01-12)
【摘要】 1月12日,龙de船人讯,近日,“基于IMO标准的船用耐蚀钢应用技术研究”项目顺利通过了工信部组织的项目验收。该项目是我国首个国产船用耐蚀钢应用示范工程,汇集我国钢铁、造船、航运等行业顶尖科研力量。为加快推进国产船用耐蚀钢的实船应用,在工信部的组织下,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中国船东协会的积极推动下,中国船舶集团第十一研究所联合国内骨干材料研发、钢铁生产、船舶建造、船检、船运等企业,...
【关键词】IMO标准,船用耐蚀钢,示范效果
振华重工主持制定的三项团体标准发布(2021-01-11)
【摘要】 1月11日,龙de船人讯,近日,由振华重工主持制定、中国造船工程学会批准的《工程船用移船定位锚绞车》(T/CSNAME 007-2020)、《自升式平台(船舶)动力定位系统》(T/CSNAME 008-2020)、《自升式平台升降系统》(T/CSNAME 009-2020)三项团体标准正式发布。三项团体标准制定项目于2019年批准立项,历时一年多,经过标准草案编制、立项、审查、报批等程序,终获通过。这三项团体标准的发布,填补了国内海工行业工程船用移船定...
【关键词】振华重工,团体标准,海工行业
中国第一艘燃料电池游艇在大连海事大学研发成功(2021-01-11)
【摘要】 1月11日,中国新闻网讯,近日,由大连海事大学新能源船舶动力技术研究院牵头建造的中国第一艘燃料电池游艇“蠡湖”号通过试航,标志着我国燃料电池在船舶动力上的实船应用迈出关键一步。近年来,燃料电池在汽车上的应用得到迅猛发展,技术已经相对成熟,但想应用在船舶上,还需要解决诸多安全与技术问题。大连海事大学的研究团队依托多年来的研究积累,先后解决了船舶氢气加注、氢气瓶组轻量化、涉氢安全设计、船用燃料电池系...
【关键词】燃料电池,船舶动力,实船应用
我国海岛生态系统综合评估研究取得新进展(2021-01-08)
【摘要】 1月8日,中国自然资源报讯,近日,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海岸带科学与海洋发展战略研究中心科研人员在海岛生态系统综合评估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发表在环境科学与生态学领域TOP期刊。近年来,海岛生态系统评估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共同关注,大家基于不同角度、从不同的时空尺度、在不同区域开展了广泛的探索工作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效。然而,当前的评估方法仍缺少对海岛关键生态要素的全面考虑和对海岛生态系统空间异质...
【关键词】海洋生态,新进展,庙岛群岛
海洋所免疫学研究获进展(2020-12-15)
【摘要】 12月15日,中国网讯,近日,Science Immunology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免疫学研究新发现,并同期刊发了国际同行专家对该发现的焦点评论。细胞焦亡是一种gasdermin依赖的细胞程序性死亡,在抗感染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长期以来,gasdermin介导的细胞焦亡研究仅限于脊椎动物。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科研人员及合作者首次在无脊椎动物珊瑚中发现gasdermin E(GSDME),其被caspase 3特异性剪切激活后可产生两...
【关键词】细胞焦亡,免疫学,海洋生物
国际知名期刊“Trends in Plant Science”(Cell子刊)在线发表海洋三所徐长安研究员“新蓝碳植物”研究成果(2020-12-10)
【摘要】 12月10日,海洋知圈讯,近日,Cell Press旗下国际知名期刊“Trends in Plant Science”以“Exploring New Blue Carbon Plants for Sustainable Ecosystems”为题发表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生物技术创新中心徐长安研究团队蓝碳研究新成果。蓝碳(BC,Blue Carbon)策略指的是通过海洋生物对CO2的碳捕获和储存(蓝色碳汇)来缓解和适应全球气候变化的一种战略。迄今为止,蓝碳策略主要集中在被子植物占主导地位的沿海生态系统...
【关键词】海洋生物,蓝色碳汇,蓝碳策略
海洋二所研究人员牵头撰写《High-Resolution Seafloor Survey and Applications》出版(2020-12-07)
【摘要】 12月7日,海洋知圈讯,近日,由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吴自银研究员等牵头撰写的英文著作《High-Resolution Seafloor Survey and Applications》,受到“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的资助,由Springer 和Science Press联合出版并在国际和国内同步发行。该著作是基于吴自银研究团队20余年实际工作经验和成果的总结,全书共计12章约90万字,对海底高分辨率探测技术、处理技术以及科学应用等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形成了包括星...
【关键词】海洋探测,高分辨率,深海资源
国家海洋技术中心承担的HY-2C卫星在轨测试海上同步观测试验启航(2020-12-03)
【摘要】 12月3日,海洋知圈讯,近日,国家海洋技术中心承担的HY-2C卫星在轨测试海上同步观测试验搭载“滨海527”试验船在舟山港启航,观测任务为期约20天。本次任务由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委托,国家海洋技术中心与舟山润禾海洋科技开发服务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中标并组织实施。试验海区覆盖广东南部海域,依托万山雷达高度计海上定标场和试验船开展协同观测,参数包括大气温湿廓线、海面有效波高、海面风场、海面高度、海表层温盐等要素...
【关键词】海上同步观测,广东南部海域,海洋动力环境监测网
中科院海洋大科学中心治理互花米草技术达“国际领先”(2020-11-06)
【摘要】 11月6日,海洋知圈讯,互花米草原产北美大西洋沿岸,是典型的外来入侵物种,具有极强的耐盐、耐淹和繁殖能力。上世纪80年代,互花米草作为固岸护坡植物被引种到山东沿海,但近几年来,互花米草呈爆发式扩张,影响本地原生植物物种,降低潮间带生物多样性,阻隔湿地水文连通性,导致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局部崩溃,严重威胁生物多样性,成为制约山东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灾难之一。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
【关键词】海洋生态,滨海湿地,生态文明
“维京之星号”邮轮安装全球首个海上PCR核酸检测实验室(2020-11-04)
【摘要】 11月4日,国际船舶网讯,近日,维京游轮(Viking Cruises)总部宣布已完成首个全规模的海上PCR核酸检测实验室的安装工作。这一行业首创的全新船上装置将为游轮行业提供前所未有的防疫检测能力,也使维京游轮能够以非侵入式的唾液检测方式,对全体船员和宾客进行核酸检测。该实验室有足够的能力对每一位船员和宾客进行每日检测,为应对全球各地的新冠病毒疫情提供了一定的灵活度。“维京之星号”将于11月中旬抵达挪威奥斯陆。届...
【关键词】新冠疫情,核酸检测,游轮行业
浙江大学海洋学院与自然资源部海洋二所合作在GRL发文,揭示深海热液颗粒物的输运与沉降模式(2020-11-03)
【摘要】 11月3日,海洋知圈讯,近日,浙江大学海洋学院贺治国教授与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韩喜球研究员关于深海热液系统中矿物颗粒输运机制的研究取得新成果,相关学术论文“Transport and deposition patterns of particles laden by rising submarine hydrothermal plumes”,在美国地球物理学会旗下的地学综合学术期刊《地球物理研究通讯》(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GRL)在线发表。该论文围绕热液颗粒...
【关键词】深海热液系统,海洋勘探,能量循环
中国海洋大学科研团队发布国际首个软体动物综合基因组数据库(2020-11-02)
【摘要】 11月2日,中国海洋网讯,10月23日,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物遗传学与育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包振民院士团队在国际数据库领域顶级期刊Nucleic Acids Research(《核酸研究》)在线发表了国际首个软体动物综合基因组数据库“MolluscDB:an integrated functional and evolutionary genomics database for the hyper-diverse animal phylum Mollusca”(MolluscDB:系统整合功能和进化组学资源的软体动物超大类群基因组数据库)。高通量...
【关键词】海洋生物,软体动物,生命科学
中国水科院黄海水产所在贝类毒素新形态鉴定及毒性评价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2020-10-12)
【摘要】 10月12日,海洋知圈讯,近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水产品质量安全形成机理与过程控制团队在国际环境科学领域顶级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影响因子7.864)在线发表了题为“Nontarget Screening and Toxicity Evaluation of Diol Esters of Okadaic Acid and Dinophysistoxins Reveal Intraspecies Difference ofProrocentrum lima”的研究论文。论文研究发现分布于我国黄海和南海的利玛原甲...
【关键词】利玛原甲藻,风险防控,食品安全
中国海洋大学高分辨率地球系统模式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2020-10-12)
【摘要】 10月12日,海洋知圈讯,近日,由中国海洋大学“筑峰人才工程”第一层次教授、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张绍晴教授首席领导、学校多位专家学者主导参与的高分辨率地球系统模式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高分辨率(10公里海洋+25公里大气)通用地球系统模式(CESM)成功实现在国产众核“神威?太湖之光”机器上的算法改造和优化,这也标志着我国新型国产众核超算已完全具备与传统“多核同构”相同的大规模科学计算能力。10公里海洋+25...
【关键词】地球科学,高精度,众核超算
“智能快速机动海洋立体观测系统”成功完成首次演示验证(2020-10-09)
【摘要】 10月9日,海洋知圈讯,9月24日,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海洋智能无人装备创新团队“智能快速机动海洋立体观测系统”项目成功在珠海万山无人船海上测试场完成了首次系统级演示验证,成功探索了无人船艇集群规模化测量施工的可行性,作业效率较单一作业船舶效率提升10倍,并大大缩短了作业窗口期。在此次演示验证中,该创新团队首次运用500吨级母船饱和式搭载10条中、大型无人船艇,构成海洋调查无人艇集群,并...
【关键词】海洋观测,智能装备,演示验证
国内首台海洋高光谱分辨率激光雷达初次海试(2020-10-09)
【摘要】 10月9日,海洋知圈讯,近日,浙江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宁波研究院光电分院刘东教授、刘崇教授团队成功研制出了国内首台海洋高光谱分辨率激光雷达,与自主研制的海洋弹性激光雷达系统一起参加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所组织的航次实验,搭载于“润江一号”科考船,在中国东海和南海进行了海试实验。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测试自主研制的海洋高光谱分辨率激光雷达的可靠性,并获取中国近海水域上层水体的光学特性。在海试期...
【关键词】海试实验,自主研制,可靠性
北冰洋碳循环研究取得重要进展(2020-09-03)
【摘要】 9月3日,中国自然资源报讯,近日,《自然气候变化》杂志发表了由美国特拉华大学一研究团队和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大气化学与全球变化重点实验室祁第、陈立奇、高众勇等人合作撰写的论文《Sea-ice loss amplifies summertime decadal CO2 increase in the western Arctic Ocean(海冰消失放大了西北冰洋夏季年代际二氧化碳的增加)》。该研究集成了中国北极考察航次数据及所有国际数据,研究了西北冰洋1994~2017年夏...
【关键词】北冰洋,碳循环,海洋气候
2500吨坐底式风电安装平台“龙源振华陆号”完成第一次插桩(2020-09-02)
【摘要】 9月2日,龙de船人网讯,8月30日,2500吨坐底式风电安装平台“龙源振华陆号”迎来新的重大节点。经过22小时的连续奋战,海工院技术团队与启东海工项目团队顺利完成了2500吨坐底式风电安装平台的移船和插桩,标志着该项目的又一重要里程碑圆满完成。2500吨坐底式风电安装平台是由振华重工自主研制,目前世界最大的创新型风电安装平台,是集成了众多尖端科技的综合性工程。本次插桩的顺利完成是对多项创新技术的一次预演与考验,...
【关键词】海工装备,海上风电,振华重工,自主研制
首套国产化海气界面观测浮标布放西北太平洋(2020-09-02)
【摘要】 9月2日,中国自然资源报讯,近日,由国家海洋技术中心领衔,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及浙江大学参加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海洋环境安全保障”专项“海气界面观测浮标国产化技术研究”项目,历时3年,完成了海气界面观测浮标的全系统国产化技术研究。浮标全系统在威海国家浅海试验场、南海等海域进行了长期海上试验,系统运行稳定可靠,于近日成功布放在西北太平洋海域,正式开启在深海为期一年的...
【关键词】海洋观测,海洋资料浮标,全国产化
荣成海产干制品机械晾晒装置研发与示范项目成功通过验收(2020-09-01)
【摘要】 9月1日,中国网讯,8月18日,由荣成海洋经济发展中心组织的项目专家组,赴山东荣成市对烟台大学承担的“海产干制品机械晾晒装置研发与示范”项目进行现场考察与验收。专家们通过在山东宏业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现场考察安装、听取承担单位项目汇报、提问质询和座谈会讨论,了解到目前荣成市养殖海带晾晒主要依靠人工完成,劳动强度大、效率低,且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日益攀升,养殖海带成本逐年提高,严重制约海带产业发展。海产...
【关键词】海带晾晒,水产品加工,海带养殖产业
广州港深水航道拓宽工程全线完工(2020-08-03)
【摘要】 8月3日,龙de船人网讯,7月30日,由中交广航局承建的广州港深水航道拓宽工程VI标段工程顺利收官,广州港深水航道拓宽工程全线完工,意味着珠江口至南沙港区大型集装箱船舶单向通航的历史即将结束。广州港深水航道拓宽工程航道总长66.6公里,按满足10万吨级集装箱船与15万吨级集装箱船(减载)双向通航的标准建设,是在已建广州港出海航道三期工程的基础上,将南沙港区龙穴岛作业区以南至珠江口外隘洲岛西侧全长66.6公里航道由...
【关键词】海洋工程,深水航道,粤港澳大湾区
自然资源部北海局开展近岸海域潮下带海藻场水下调查(2020-08-03)
【摘要】 8月3日,中国海洋网讯,近日,自然资源部北海局北海监测中心赴青岛潮连岛开展了海藻场水下调查工作。此次水下调查显示,潮连岛南北两侧水深10米之浅的海域均分布有较大面积的密集海藻场。岛体北侧海藻场主要分布于岩礁海底,海藻密集分布区域面积约0.07平方千米;南侧海藻场主要分布于礁岩海底和砂质海底,海藻密集分布区域面积约0.15平方千米,海底海藻平均覆盖度达90%以上,密集区海藻湿重生物量可达4千克/平方米。主要类群...
【关键词】海洋生物,海洋生态,海藻场
海洋二号B卫星和中法海洋卫星外场定标试验圆满结束(2020-08-03)
【摘要】 8月3日,中国海洋网讯,近日,由自然资源部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牵头、航天五院西安分院协助实施的散射计有源定标器外场定标试验圆满结束。散射计有源定标器定标包括海洋二号B卫星和中法海洋卫星微波散射计载荷定标,可获得卫星微波散射计绝对定标系数和在轨天线方向图。其中绝对定标系数用于分析微波散射计的系统偏差;在轨天线方向图用于分析卫星微波散射计天线方向图方式是否发生变化。此次散射计有源定标器外场定标试验场...
【关键词】海洋卫星,外场试验,海洋观测
中科院海洋所命名5个深海生物新物种(2020-08-03)
【摘要】 8月3日,中国海洋网讯,8月1日,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建所70周年纪念活动上,正式发布了5个以中科院海洋所命名的深海生物新物种。以“中科院海洋所”命名的5个深海生物新物种分别是海洋所紫柳珊瑚(新种)Victorgorgiaiocasica sp.nov.、海洋所镖毛鳞虫(新种)Laetmonice iocasica sp.nov.、海洋所三歧海牛(新种)Tritonia iocasica sp.nov.、海洋所异胸虾(新种)Sternostylusiocasicus sp.nov.、海洋所长茎海绵(新种)C...
【关键词】海洋生物,深海生物,新物种
国内首艘电力推进消防船进行航行试验(2020-07-01)
【摘要】 7月1日,龙de船人网讯,6月22日,中国船舶七〇一所武船院为重庆市消防救援总队设计的首制综合型消防船在广州珠江南沙水域进行了航行试验。本次航行试验各项性能指标优良,均达到设计预期值,试航圆满完成。除船舶自身试验外,当天还进行了对外消防试验,船东对本船性能给予了高度评价。该消防船是国内首艘电力推进消防船,总长54.8米,型宽11.6米,设计吃水2.6米,排水量927吨,配备专业的对外消防系统、抢险救援装备、直升机...
【关键词】中国船舶集团,国内首艘,电力推进,消防船
七〇二所成功获批两项装备发展部科技信息项目(2020-07-01)
【摘要】 7月1日,龙de船人网讯,近日,装备发展部项目管理中心发布了技术基础2020调整计划和2021年计划共同需求项目评审结果,中国船舶七〇二所申报的“国外海上自主控制技术发展研究”和“国外海上无人集群技术发展研究”两个科技信息项目均顺利通过评审并获两年期的持续支持,这两项目为七〇二所首次获批装发科技信息类项目。七〇二所新兴技术研究室无人智能技术团队紧紧围绕海上无人系统这一主线,开展了系列关键技术攻关和产品开发...
【关键词】中国船舶集团,海上无人系统,集群技术
江苏省内第一条纯电动游船顺利交付(2020-07-01)
【摘要】 7月1日,龙de船人网讯,近日,江苏常州天目湖景区山水绿源号纯电动游船在景区内码头处缓缓驶出。该船搭载着中国船舶七一二所自主研制的高安全性锂电池系统以及成熟可靠的直流配电、能量管理、推进控制以及监测报警系统,是国内首套取得中国船级社新规范认证的纯电动游船。经过近一周的高规格测试,该船顺利通过当地海事部门检验,取得用户验收认可。这也是中国船舶七一二所继“君旅号”纯电动游船后江苏省内第一条、国内第二条...
【关键词】自主研制,纯电动游船,高安全性
大连海大研发首台船用消毒净化布风器样机在“育鲲轮”安装测试(2020-07-01)
【摘要】 7月1日,国际船舶网讯,近日,大连海事大学联合多单位研发的船舶空气消毒净化关键技术成果——首台船用消毒净化布风器样机在“育鲲轮”安装测试。船用消毒净化布风器的研发是应运而生,目前船舶空调系统普遍采用变风量集中送风(中央空调)技术,对送回风进行全船性的气流组织,对于这种有回风系统的船舶而言,细菌、病毒有被吸入回风管路通过送风扩散至全船的风险。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的特殊时期,亟需开展具有杀菌除尘效率高...
【关键词】新冠疫情,船舶空气消毒,安全环保
广州船院与综合院主导提出的国际标准立项(2020-06-05)
【摘要】 6月3日,龙de船人网讯,近日,中国船舶集团旗下广州船院与综合院等联合提出的国际标准《船舶和海上技术对外消防系统试验方法》,在国际标准化组织船舶与海洋技术委员会海事安全分技术委员会(ISO/TC8/SC1)成功立项。本次提出的ISO 24569《船舶和海上技术 对外消防系统试验方法》,主要规范船用对外消防系统船上试验流程和方法,对保障船舶对外消防能力、提升系统可靠性和保障性具有重要意义。这个标准立项填补了船舶对外消防...
【关键词】中国船舶集团,国际标准立项,船舶对外消防
江苏启东开建国内单体容量最大海上风电项目(2020-06-05)
【摘要】 6月5日,中国海洋网讯,近日,江苏华威启东海上风电场项目H1标、H2标完成首桩沉桩作业,标志着国内目前单体容量最大的海上风电项目主体工程开工建设。该项目位于启东市近海海域,由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总承包分公司承建。工程总装机容量超过800兆瓦。该项目建成后,预计年上网电量达22亿千瓦时,超过2019年启东市全年用电量的一半,每年可节约标煤73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62.8万吨、烟尘排放144.1万吨。
【关键词】海洋电力,海上风电,单体容量最大
岚山诞生国内首台大口径超低温LNG船用装卸臂(2020-06-03)
【摘要】 6月3日,龙de船人网讯,近日,在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虎山镇山东冠卓重工科技有限公司厂区内,两台大口径超低温LNG船用装卸臂正在进行出厂前的最后检测。检测完成后将于今年6月交付给连云港石化。至此,历经10年研发、半年制造的首台国产自主品牌大口径超低温LNG船用装卸臂诞生。近年来,随着中国液化天然气产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民用和工业用气需求量大幅提高,沿海各大LNG接收站项目纷纷上马,液化天然气船舶的运输量也随之迅...
【关键词】船用装卸臂,进口依赖,液化天然气
武船集团台湾海峡大型巡航救助船建造工程取得重大进展(2020-06-01)
【摘要】 6月1日,龙de船人网讯,5月30日,武船集团为福建海事局建造的台湾海峡大型巡航救助船491、4A1两个分段在300吨门座式起重机的牵引下,平稳地安放在该集团双柳造船基地1号船台上,标志着该巡航救助船建造正式进入船台组装合拢阶段,也标志着福建海事局重大监管装备建设项目复工复产取得突破性进展。据了解,台湾海峡大型巡航救助船是福建海事局成立以来投资最大、科技含量最高的海事执法船舶,也是台湾海峡首艘千吨级大型海事巡...
【关键词】巡航救助船,船台组装合拢,科技含量高
国内首台迷你电动吊放绞车自主研制成功(2020-05-12)
【摘要】 5月12日,中国水运网讯,5月6日,一台体积近似电脑主机大小、重量只有25公斤的国内目前最小的电动吊放绞车,在中国船舶旗下南京中船绿洲机器有限公司自主研制成功,并即将装载在河海大学设计的浅吃水近海调查无人船上。浅吃水近海调查无人船是一型针对近海、潮滩等工作环境进行多要素一体化监测与原位采样作业的多功能监测作业平台。中船绿洲自主研制的迷你电动吊放绞车,可满足浅吃水近海调查无人船海水及沉积物采样器的吊放...
【关键词】迷你电动吊放绞车,中国船舶集团,中船绿洲,自主研制
我国科学家首次在自然界发现超临界二氧化碳(2020-05-12)
【摘要】 5月12日,新华社讯,近日,《科学通报》以封面文章刊发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的一项科研成果,我国科学家在西太平洋一处深海热液区发现超临界二氧化碳,这是全球首次在自然界发现超临界二氧化碳,为研究生命起源提供了新启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张鑫介绍,在“科学”号科考船2016年深海热液航次中,科研人员利用我国自主研发的深海原位拉曼光谱探针,在1400米深海热液区发现了喷发含有...
【关键词】深海热液区,超临界,二氧化碳
大宇造船海洋成功研发尖端舰艇电推系统(2020-05-11)
【摘要】 5月11日,龙de船人网讯,5月7日,大宇造船海洋表示,该公司已完成韩国新一代尖端舰艇适用电力推进系统的基础研究,并与韩国电气研究院、首尔大学、韩国船级社(KR)等参与研究的合作机构一起共同举行了研究成果发布会。该电力推进系统没有机械式推进装置,只能靠电力推进舰艇,能最大限度地限制水下放射噪音,有利于在对潜作战中确保生存性。此外,该电力推进系统可以提供大规模电力,有利于在智能舰艇上搭载消耗大容量电力的...
【关键词】新一代尖端舰艇,电力推进系统,大规模供电
中国船级社助力国内首个油轮改内转塔式FSO项目完成交付(2020-05-11)
【摘要】 5月11日,龙de船人网讯,4月30日,国内首个油轮改内转塔式FSO(海上浮式储油卸油装置)“凤凰洲”项目完成重大改建,在深圳友联孖洲岛造船基地举行了“海洋石油121”命名和交船仪式。“凤凰洲”原为11万载重吨阿芙拉型油船,由CCS提供本次改建的入级与法定检验服务。此次改建技术要求高、施工难度大、工程时间紧,整个项目改造新增设施包括单点月池及单点转塔、直升机平台、艏楼、原油闪蒸装置、原油计量/标定系统、原油外输系...
【关键词】FSO,重大改建,海工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