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次分离得到新乳杆菌,助推益生菌食品升级(2021-01-20)
【摘要】 1月20日,中国经济网讯,近期,国家卫健委发布公告称,“马乳酒样乳杆菌马乳酒样亚种”乳杆菌被列为新食品原料。马奶酒样乳杆菌ZW3是全球研究最深入和最全面、首株完成全基因组测序的马乳酒样乳杆菌,通过其自身代谢产物实现酸奶黏度增稠,可以避免因添加增稠剂和稳定剂影响发酵乳制品的口感及质量,使酸奶更美味和优质。据悉,这是天津科技大学王艳萍教授科研攻关的成果,是我国首次分离得到、全球首株完成全基因组测序、具有...
【关键词】乳杆菌,新品种,改善口感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全基因组测序揭示番石榴维生素C合成和果实软化遗传基础(2021-01-14)
【摘要】 1月14日,食品伙伴网讯,番石榴是桃金娘科的重要果树,主要产于美洲和亚洲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它因适应性强、容易栽培,产量高,且富含维生素C(抗坏血酸)等营养物质而广受欢迎,被誉为“热带苹果”。番石榴果实是重要的天然维生素C来源,但其维生素C合成的遗传基础却少有研究。桃金娘科是植物果实类型演化研究的重要模式,兼有肉质的浆果(如番石榴)和木质的蒴果(如桉树),但它们的果实的肉质化和木质化分子机制尚不清楚。...
【关键词】基因测序,番石榴,维C合成
华中农业大学在油菜表观遗传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2021-01-05)
【摘要】 1月5日,食品伙伴网讯,近日,华中农业大学研究团队在《Molecular Plant》上发表研究论文。研究者对异源多倍体甘蓝型油菜An和Cn两个亚基因组间的表观遗传学修饰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发现亚基因组间同源基因对的表达偏倚是平衡的,更高表达水平的同源基因有着更高的活跃相关的表观遗传学修饰。但An亚基因组特有基因的整体表达和表观遗传学活性水平都要远高于Cn亚基因组,猜测亚基因组特有基因是甘蓝型油菜亚基因组间不平衡的重...
【关键词】油菜,表观遗传,特异性表达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在提高葡萄酚类物质领域取得新进展(2021-01-05)
【摘要】 1月5日,食品伙伴网讯,近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房玉林教授团队在《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上发表了封面文章,该研究发现在低氮葡萄园中,在转色期对葡萄叶片施用苯丙氨酸肥可通过促进赤霞珠酚类物质的生物合成来提高果实抗氧化活性。该试验研究了转色期叶面喷施苯丙氨酸(FPV)对葡萄酚类生物合成的影响及其酚类成分与抗氧化活性之间的关系。在转色期间,对葡萄叶片喷施69和138mg N/株的苯丙...
【关键词】葡萄,酚类物质,抗氧化
科学家在豆科植物根瘤发育研究中获进展(2020-12-11)
【摘要】 12月11日,食品伙伴网讯,日前,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王二涛研究团队在《自然》上发表论文,揭示豆科植物皮层细胞获得SHR-SCR干细胞分子模块,使其有别于非豆科植物。这或是豆科植物共生结瘤固氮的前提事件,回答了“为什么豆科植物能结瘤固氮”这一科学问题。SHR-SCR是植物发育的干细胞程序关键模块,在植物干细胞区域和内皮层表达。研究发现,在豆科植物进化过程中,豆科植物干细胞关键基因SCR在皮层细胞表达...
【关键词】豆科植物,根瘤,固氮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谷物团队系统揭示影响面条消化特性的内外源因素(2020-12-10)
【摘要】 12月10日,食品伙伴网讯,碳水化合物是主食中的供能物质,其消化与许多慢性疾病密切相关,餐后血糖应答取决于食物的种类、数量和消化特性。面条作为中国的传统主食,其烹调和食用方式多样,但中式面条的消化特性缺乏系统研究。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谷物加工与品质调控创新团队聚焦于传统中式白盐面条,分别从面条中淀粉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机制,面条烹调以及日常储存方式等方面全面研究了影响中式面条消化特性的内外...
【关键词】面条,消化特性,内外因素
世界顶级食材松露规模化人工栽培雏形显现(2020-12-08)
【摘要】 12月8日,中国新闻网讯,日前,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发布消息称,该所科研人员在贵州省境内的两个种植园内人工栽培的中华块菌(松露)于近日陆续出菇,其中一个植物园还实现多个树种连续多年出菇、局部产量达商业化种植标准等目标,这意味着中国块菌规模化人工栽培雏形显现。块菌隶属块菌科,是著名的菌根型野生食用菌,其中以法国黑孢块菌和意大利白块菌最为出名。其因资源稀缺、味道特殊、价格昂贵,被称作价比黄金的世...
【关键词】块菌,人工栽培,规模化
武汉植物园等发表高质量染色体级醋栗番茄基因组序列(2020-12-03)
【摘要】 12月3日,食品伙伴网讯,醋栗番茄是栽培番茄的野生祖先种,以其优异的抗性、浓郁的风味、可与栽培番茄直接杂交、快速转育优良性状等特点,广泛用作现代番茄育种的重要种质资源。其基因组和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对充分挖掘该野生种质资源的育种潜力和价值,促进番茄产业发展意义重大。因此,醋栗番茄的基因组研究受到研究者关注,此前已有个别基因组草图发布,但是,这些草图并不完整,高度碎片化,限制了它们在育种和科学研究中...
【关键词】醋栗番茄,基因序列,品质改良
微流控纸芯片技术,10分钟可测出茶多酚含量(2020-11-10)
【摘要】 11月10日,食品伙伴网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茶叶质量与风险评估创新团队在茶叶质量安全因子快速检测技术上取得新进展,成功研发出一种茶叶中茶多酚含量快速检测技术,10分钟内即可测定出样品中的茶多酚含量。传统茶多酚含量测定以福林酚显色反应为基础,但由于福林酚试剂与茶多酚的反应本身非常缓慢,需要2小时左右才能达到稳定状态,因而传统茶多酚含量检测方法存在操作复杂、耗时、试剂消耗大以及成本高等缺陷...
【关键词】茶叶,快速检测,茶多酚
中科院东北地理所发现调控大豆类胡萝卜素含量的GmCCD4基因(2020-11-09)
【摘要】 11月9日,食品伙伴网讯,类胡萝卜素广泛存在于植物、藻类和细菌中,是植物的重要色素,赋予花和果实独特的颜色,保护光合作用。类胡萝卜素是维他命A合成的前体物质,有利于保障人体器官的正常发育和免疫反应。脂溶性的类胡萝卜素能更有效地被人体吸收和利用,研究油料作物中类胡萝卜素含量的调控机制可为解决维他命A缺乏问题提供途径。植物中类胡萝卜素的稳定积累依赖于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储存与降解之间的代谢平衡。因此,类...
【关键词】大豆,胡萝卜素,高品质育种
华中农业大学柑橘团队甜菜碱积累转录调控机制研究取得新进展(2020-11-03)
【摘要】 11月3日,食品伙伴网讯,近日,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植物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柑橘抗逆团队发表研究论文,该研究团队以柑橘抗寒资源为材料,建立了一个整合激素参与低温胁迫应答的信号通路,揭示了低温胁迫下甜菜碱积累的分子机制和转录调控网络。植物在非生物逆境下,通常体内代谢会发生变化,自身适应胁迫能力也随之改变。近些年来,已有很多报道表明低温胁迫会引起植物多种次生代谢物的积累。其中,甜菜碱作为一种渗透调节物...
【关键词】柑橘,抗寒,甜菜碱
玉米淀粉合成机制调控网络图构建取得进展(2020-11-03)
【摘要】 11月3日,食品伙伴网讯,近日,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黄玉碧教授课题组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李新海课题组,通过收集玉米胚乳发育多个时期的转录组,小RNA组和DNA甲基化组数据,建立了淀粉合成的调控网络图谱。该研究以玉米骨干自交系Mo17为材料,通过测定灌浆过程中胚乳淀粉积累动态,选择淀粉积累过程中的关键节点胚乳材料,进行了转录组、miRNA组和DNA甲基化组的动态变化分析,构建了DNA甲基化(DNA methylation)...
【关键词】玉米,淀粉合成,基因表达
褪黑素调控茶树抗逆性和品质代谢研究取得重要进展(2020-10-26)
【摘要】 10月26日,食品伙伴网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茶树生态栽培创新团队在利用外源褪黑素提高茶树对砷胁迫的耐受性机制方面取得重要突破。砷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微量元素,有剧毒并且有致癌作用,能够通过植物积累进入动物和人的体内,从而威胁人体健康。在本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过量的砷会显著降低茶树叶片光合系统II的最大光化学效率,增加活性氧的积累和脂质过氧化程度,从而诱发茶树叶片中剧烈的氧化应激反应...
【关键词】茶树,砷胁迫耐受性,花青素
我国科学家发明水稻机插缓混一次施肥新技术(2020-10-16)
【摘要】 10月16日,新华网讯,日前,从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主办、南京农业大学承办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专项观摩会上获悉,我国在水稻机插秧施肥技术方面取得新突破——插秧时将肥料包一次性施入土壤,让其支撑起水稻生长周期所需的全部营养,实现一次轻简施肥、全程精准供肥。这项名为“水稻机插缓混一次施肥”的新技术是由南京农业大学水稻栽培团队联合攻关,经过近10年探索取得的成果。科学家将“缓释肥”...
【关键词】粮食丰产,水稻栽培,精准供肥
四川农业大学动科学院最新科研成果填补重金属污染对稻渔安全生产研究空白(2020-10-14)
【摘要】 10月14日,食品伙伴网讯,近日,四川农业大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Top1区期刊《环境国际》在线发表本校水产专业最新研究成果“镉污染对稻渔综合种养水稻和鱼类安全的影响”。课题组在室外模拟构建0-40mg/kg镉污染水平的长期淹水的稻鱼系统,在一个水稻种植周期内对系统中土壤、水体、鱼体和水稻中重金属镉含量的动态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该系统中水稻的对镉的富集程度明显降低,土壤镉含量的安全生产阈值显著高于水稻单种...
【关键词】重金属污染,稻渔安全生产,填补理论空白
内蒙古在马铃薯新种质创新方面取得重要突破(2020-10-14)
【摘要】 10月14日,食品伙伴网讯,近日,内蒙古大学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齐建建教授课题组在国际植物学知名学术期刊《植物学报》上刊发了“利用小孢子培养技术创制用于马铃薯遗传研究的新体系”最新科研成果,该科研成果在马铃薯新种质创新方面取得重要突破。该科研团队以杂合二倍体马铃薯Solanum verrucosum为供体,通过小孢子诱导培养获得23份再生材料。经根尖染色体计数、流式细胞等方法鉴定,从中发现6份二倍体再生植株。多态性I...
【关键词】马铃薯,基因测序,品种改良
科学家解密和重编真菌聚酮天然产物的内源和外源生物合成程序(2020-09-16)
【摘要】 9月16日,食品伙伴网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和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合作在真菌聚酮天然产物合成生物学领域取得重要研究成果,解密了控制真菌聚酮天然产物生物合成的内源和外源程序,并通过改造聚酮合酶装配线合成了23种新型聚酮化合物用于临床或农用药物筛选,为利用合成生物技术工程化改造聚酮合酶创制新型农药奠定了基础。该研究以真菌苯二酚内酯合成酶为模式系统,利用聚酮合酶合成模块和结构域重组手段阐明了...
【关键词】真菌聚酮,合成生物学,创新型农药
无人机安全高效授粉技术成功破解库尔勒香梨生产难题(2020-09-09)
【摘要】 9月9日,食品伙伴网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在新疆举行香梨无人机安全高效授粉技术示范观摩会。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该无人机为示范基地的41亩香梨进行了安全高效授粉,目前示范基地的一级果率达90%以上,比往年增产25~30吨。长期以来,香梨授粉主要以人工授粉和蜜蜂等昆虫授粉为主。但近年来,随着南疆地区库尔勒香梨枝枯病防控形势日益严峻,蜜蜂等昆虫授粉受到限制。人工授粉又存在花粉采集困难且成本极...
【关键词】库尔勒香梨,授粉,无人机
家畜营养与调控创新团队揭示高氨暴露导致猪骨骼肌脂质代谢紊乱的机制(2020-09-07)
【摘要】 9月7日,食品伙伴网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牧医所家畜营养与调控创新团队发现猪高氨暴露可以激活mTOR信号通路引起骨骼肌脂质代谢紊乱,该发现揭示了环境氨气危害动物机体健康的潜在分子机制,为深入评估环境氨气污染对畜禽以及人类的毒性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本研究以生长猪为模型,发现高氨暴露通过上调脂质合成系列基因,下调脂质氧化系列基因,提高血液中支链氨基酸和芳香族氨基酸含量,扰乱动物氨基酸代谢。支链氨基...
【关键词】氨气污染,畜禽毒性机制,改善养殖环境
研究发现油菜蜜、洋槐蜜和椴树蜜中标志性成分(2020-09-04)
【摘要】 9月4日,食品伙伴网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蜂产品与功能评价团队研究揭示了我国产量最大的3种蜂蜜——油菜蜜、洋槐蜜和椴树蜜中标志性成分及其在真实性评价上的应用,为进一步开展蜂蜜的品质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科学依据。该团队通过液质联用、气质联用和核磁共振等技术,发现丁香酸甲酯、红花菜豆酸和椴树素(lindenin)可以分别作为油菜蜜、洋槐蜜和椴树蜜的标志性成分。其中对异丙醇-环己二烯-1-羧酸,由于...
【关键词】蜂蜜,标志成分,真实性评价
优质功能畜产品创新团队成功研发富叶酸鸡蛋及其质控技术(2020-08-19)
【摘要】 8月19日,食品伙伴网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牧医所优质功能畜产品创新团队开发出了富叶酸鸡蛋并建立了叶酸形态的检测方法,并在《叶酸强化鸡蛋》农业行业标准制定相关工作中,建立了富叶酸鸡蛋生产和产品质量控制技术体系,为功能性鸡蛋产业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该研究针对鸡蛋中叶酸富集规律不清、叶酸形态检测技术缺乏的难题,系统揭示了日粮中不同水平叶酸向鸡蛋中富集的规律。研究发现,适宜的富集量为116μg/枚,是...
【关键词】富叶酸鸡蛋,质控体系,高效检测
水稻抽穗期调控新机制被揭示(2020-08-13)
【摘要】 8月13日,食品伙伴网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功能基因组研究创新团队鉴定水稻抽穗期关键基因 Ehd1 的调控机制,并对其作用模式进行深入解析。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植物生物技术(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该团队研究发现转录因子OsRE1能够通过直接结合水稻抽穗期的关键调节因子 Ehd1 启动子,调控 Ehd1 的表达。同时发现转录因子OsRIP1能够与OsRE1相互作用。进一步研究确认了OsRE1与OsRIP1两...
【关键词】水稻,抽穗,基因调控
我国科学家完成大蒜基因组测序和组装(2020-08-07)
【摘要】 8月7日,食品伙伴网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南方蛋白饲料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团队联合有关高校和企业,历时4年完成了大蒜基因组的测序和组装工作。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分子植物》上。大蒜基因组庞大且复杂,具有重复序列高、杂合度大等特点。该研究发现,基于对基因组系统进化分析,大蒜与天门冬目石蒜科物种亲缘关系最近,并推断大蒜的3次全基因组复制事件及重复序列急剧扩张是驱动大蒜基因组庞大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大蒜,基因测序组装,物种进化
科学家构建首个油菜基因转录数据库(2020-08-05)
【摘要】 8月5日,食品伙伴网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油料作物基因组学与抗病性改良创新团队破译了油菜基因组的全转录信息密码,构建了油菜十万余个基因的转录全景图,使得油菜基因功能研究第一次有了标准的可参考的基因转录数据库,将有力支撑油菜功能基因的相关研究。油菜基因组包含约12亿个碱基和十余万个基因,如何解读这些海量的基因组信息成为功能基因研究的重要任务。根据中心法则,基因通过转录形成mRNA再翻译成...
【关键词】油菜基因,数据库,基因组设计育种
研究揭示大豆根瘤中磷稳态调节机制(2020-07-24)
【摘要】 7月24日,食品伙伴网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解析了大豆维持根瘤中磷稳态的调节机制。该机制的解析拓宽了人们对大豆磷稳态调节机理的理解,为大豆的氮磷高效分子育种提供新的理论基础。氮磷是植物生长必需的两大营养元素,生物固氮是农业系统中重要的氮素来源之一,根瘤是豆科植物生物固氮的主要场所,维持根瘤中的磷稳态是根瘤正常发育和固氮的关键。磷转运载体PHT1和磷胁迫响应因子PHR构成了植物磷信号通路中...
【关键词】大豆,固氮,磷调节机制
国内首台全封闭式SPF猪运输车正式投入使用(2020-07-20)
【摘要】 7月20日,食品伙伴网讯,为了满足非洲猪瘟及其他重大动物疾病在研发和生产中对无特定病原体猪(SPF)等实验动物运输需求,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国家禽类实验动物资源库和哈尔滨维科公司通过集成创新共同设计和改装的国内首台全封闭式SPF猪运输车正式投入使用。该运输车设计首先从满足实验动物质量控制和实验动物福利两大基本原则为出发点,同时兼顾满足其他不同品种SPF级和无菌实验动物的运输要求。该运输车...
【关键词】病原体猪运输,非洲猪瘟,质量体系控制
江苏省耐盐水稻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取得良好进展(2020-07-02)
【摘要】 7月2日,食品伙伴网讯,近日,江苏省科技厅组织中国工程院陈温福院士、胡培松院士等9位专家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耐盐水稻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系列课题进行了验收,专家组一致认为该项目为沿海滩涂和内陆盐碱地提供了水稻品种和技术支撑,对沿海滩涂资源综合利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意义。截至目前,项目累计收集各类水稻种质资源近2万份,筛选耐盐种质1600余份,获得水稻耐盐新基因11个,建成水稻耐盐种...
【关键词】耐盐水稻,品种选育,提升效益
我国首座全潜式深远海大黄鱼养殖平台在嵊泗海域投入试生产(2020-07-02)
【摘要】 7月2日,食品伙伴网讯,近日,我国首座全潜式深远海大黄鱼养殖平台“嵊海一号”在舟山嵊泗县海域投入试生产,首批五万余尾“岱衢族”大黄鱼顺利喜迁新居。“嵊海一号”网箱总高22米,周长116米,总养殖水体1万立方米,装备智慧深海养殖保障系统,具备科技含量高,抗风浪能力强的特点。该养殖平台创新了智慧深海装备系统和运营模式,将采用“公司+养殖渔业合作社+养殖户”的经营模式,为合作社提供智慧深海装备,指导养殖户利用...
【关键词】深海养殖,大黄鱼,乡村振兴
豆科植物感知环境硝酸盐浓度变化机制查明(2020-06-10)
【摘要】 6月10日,中国科学报讯,近日,《自然-植物》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孔照胜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揭示了苜蓿根瘤维管组织传递细胞特异表达的硝酸盐转运体NPF7.6,通过感知环境中硝酸盐浓度变化,介导其吸收与转运,调控豆血红蛋白基因表达来控制一氧化氮稳态及固氮酶活性,从而实现对根瘤发育与共生固氮的精细调控。该研究解决了豆科植物如何感知环境中硝酸盐浓度变化,进而精细调控根瘤发育及共生固氮这一领域...
【关键词】豆科植物,固氮,精细调控
中国农科院启动“高蛋白玉米新品种培育”重大任务(2020-06-09)
【摘要】 6月9日,食品伙伴网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启动院级联合攻关重大任务“高蛋白玉米新品种培育”,围绕高蛋白玉米重大品种培育和饲料营养强化技术体系构建合力攻关,推动我国种业和畜牧养殖业健康发展。会议强调,高蛋白玉米新品种培育选题产业导向明确。该任务要在充分考虑玉米蛋白遗传改良理论基础上,聚焦任务目标,努力突破高蛋白玉米分子育种、丰产保质栽培、饲用价值评定及饲养3个关键技术,科学量化高蛋白玉米应用在节...
【关键词】玉米,新品种,高蛋白
中国农业科学院填补重金属高灵敏速测技术空白(2020-06-05)
【摘要】 6月5日,中国科学报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创新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揭示了光化学发生(紫外蒸气发生)过程中介质阻挡放电气相富集的原子/分子机理,为进一步实现重金属的现场、快速、准确检测奠定了理论基础。相关研究成果作为封面文章发表于《分析化学》。重金属快速检测是农业环境、农产品、饲料质量安全监测的重大需求,其中紫外蒸气发生技术无需使用有害化学试剂...
【关键词】重金属,快速检测,高灵敏度
基因编辑技术“剪”出肉多个大黄颡鱼(2020-06-02)
【摘要】 6月2日,中国食品报讯,为解决黄颡鱼个头小、出肉率低、生长缓慢的问题,中国水产科学院珠江水产研究所与南京尧顺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采用基因编辑技术培育生长快速、肉质量高和规格大的新品系黄颡鱼,并于近日培育成功。这是国际上首次实现水产养殖鱼类的基因敲除。黄颡鱼是一种优质高档经济鱼类,为原农业部十大重点推荐水产养殖品种之一。科研人员采用第一代基因组编辑技术——锌指核酸酶技术,成功敲除了黄颡鱼的肌肉...
【关键词】基因编辑,黄颡鱼,肌抑素
轻简高效技术助推油菜提质增产(2020-05-19)
【摘要】 5月19日,中国科学报讯,近日,“油菜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技术集成与展示”现场观摩会在湖北省宜昌市举行。十余年来,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周广生带领的油菜栽培生理团队开展了有关耐密抗倒优良油菜品种的系统研究,现场观摩会展示了关键技术成果。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研究员李培武等人组成的验收专家小组进行了测产验收。抽样测定理论产量为268.06公斤/亩。验收专家小组认为,与传统农户习惯种植相比,采...
【关键词】油菜,高效增产技术,提质增产
棉子糖合成代谢途径调控植物抗旱能力(2020-05-11)
【摘要】 5月11日,食品伙伴网讯,近日,《生物化学杂志》(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在线发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赵天永和中国农科院作物所研究员王国英团队的成果。该研究揭示了通过调控棉子糖合成酶提高植物耐旱能力的新途径。玉米肌醇半乳糖苷合成酶(GOLS)和棉子糖合成酶(RAFS)是棉子糖合成的关键酶。已有研究发现,通过调控GOLS基因可以提高植物抗逆能力。而对于负责植物棉子糖合成的第二个关键酶基因RAFS的研究相对...
【关键词】棉子糖,代谢调控,抗旱
浙江大学通过测“血型”培育耐裂瓜(2020-05-08)
【摘要】 5月8日,中国科学报讯,近日,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教授张明方课题组首次发现了与新鲜果实耐裂相关的基因,不仅为进一步阐明果实耐裂性机理提供了新见解,同时也有利于加速耐裂优质品种的精准育种,为通过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技术改良西瓜品种的耐裂性提供了重要的靶标基因。相关成果以封面文章发表于《植物生物技术杂志》。张明方用“血型”给这些西瓜样本打了个比方,耐裂的如果是A型,那么就可以把不耐裂的归为B型,兼...
【关键词】西瓜,耐裂基因,品种改良
杭州应用机插新技术种植再生稻(2020-05-06)
【摘要】 5月6日,食品商务网讯,日前,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首次应用杂交稻精准播种机插新技术种植再生稻。在该技术的应用中,选用籼粳型杂交稻部分品种,兼顾早稻和晚稻适宜生长的天气条件因子,重新打开再生稻在萧山区成功种植的可能性。杂交稻精准播种机插新技术是由中国水稻研究所首创,首次应用于再生稻种植,通过定量定位播种、精准取秧机插,使得播种更均匀,秧苗素质更好,解决新时期水稻生产制约性问题,提升产业技术,实现粮食...
【关键词】再生稻,精准播种,机插技术
西瓜3个重要农艺性状遗传机制被揭示(2020-04-16)
【摘要】 4月16日,食品伙伴网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刘文革团队对西瓜果皮颜色、种皮颜色和节间长短3个性状的重要功能基因进行了挖掘和功能分析,阐述了其遗传和分子机理。相关研究成果分别在线发表于国际期刊《理论与应用遗传学》《植物科学前沿》和《国际分子科学杂志》。果皮颜色、种皮颜色、节间长短是西瓜育种中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农艺性状,对提高西瓜品质和产量、减少栽培管理成本具有积极作用。该团队利用杂交...
【关键词】西瓜,功能基因,提高育种水平
食品分子加工有望精准调控肠道(2020-04-14)
【摘要】 4月14日,食品商务网讯,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教授胡冰团队构建了一种新的食品分子加工策略,有望精准调控肠道健康。相关研究成果正式发表在《美国化学学会纳米杂志》(ACS Nano)。该成果基于蛋白诱导茶多酚分子堆叠的天然超分子形成和自组装机制,揭示了其软物质结构跨多尺度的演变规律,提出了一种新的小分子活性物质(药物)的高效包埋、增溶、稳态化和经口肠道输送方法。该食品软物质能够精准靶向调控菌群,促进肠道...
【关键词】分子加工,肠道健康,调控菌群
鲁渝高校联合攻关食用菌菌渣基质循环利用技术(2020-04-09)
【摘要】 4月9日,中国经济网讯,近日,重庆工商大学和山东省科学院能源研究所联合承担的鲁渝科技协作计划“鲁渝农林废弃物基质化利用协同创新中心”项目进展调度会暨食用菌全链条技术培训会,同时在重庆和济南在线召开。据项目渝方负责人,重庆工商大学唐春红教授介绍,“自2019年10月项目立项以来,团队将‘降低种植技术难度,压缩种植成本,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菌渣零污染’作为出发点,借助山东能源所在食用菌栽培和菌渣资源化利用...
【关键词】食用菌菌渣,循环利用,降低成本
狄斯瓦螨侵染西方蜜蜂适应机制被解析(2020-04-01)
【摘要】 4月1日,食品伙伴网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徐书法课题组首次阐释了狄斯瓦螨对西方蜜蜂侵染及对外界环境的适应特性,为深入分析狄斯瓦螨与蜜蜂互作机理及有效防控狄斯瓦螨提供了新的视角。该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害虫管理科学(Pest Management Science)》上。狄斯瓦螨又称大蜂螨,是威胁西方蜜蜂蜂群的专性寄生虫,全球除少数地区的蜂群无狄斯瓦螨感染外,几乎所有的西方蜜蜂都受到了狄斯瓦螨的侵染。蜂群受狄斯...
【关键词】狄斯瓦螨,蜜蜂,危害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