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天然气】大庆油田:坚持战略引领,奋进高质量发展(2023-02-03)
【摘要】 2月3日,中国石油新闻中心讯,2月1日,大庆油田采油一厂在去年原油超产10.5万吨的基础上,今年1月生产原油56.75万吨,实现开门红。大庆油田坚持战略引领,明确今后一个时期将围绕“当好标杆旗帜、建设百年油田”,坚定抓好“三件大事”,着力建设世界一流现代化百年油田,努力实现“一稳三增两提升”的奋斗目标。“一稳”,是努力实现原油3000万吨高质量稳产,筑牢国家油气安全“压舱石”,稳固大庆油田发展“基本盘”。“三增”,即天然气增,突出稳油增气;非常规增,形成稳油增气重大战略接替;新能源增,加快布局和发展新能源业务,到2035年形成油、气、新能源三足鼎立的发展格局。“两提升”,即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坚持科技自立自强,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示范标杆,以重大技术攻关的革命性、颠覆性突破,为发展提供强力支撑;提升发展质量效益,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质量与速度、规模与效益、当前与长远的有机统一,确保经济稳健增长、发展大局稳定、标杆旗帜高扬。
【关键词】大庆油田,战略引领,高质量发展
【石油天然气】埃克森美孚和雪佛龙收缩全球业务版图(2023-02-03)
【摘要】 2月3日,中国石化新闻网讯,美国《华尔街日报》近期消息称,埃克森美孚和雪佛龙在全球的业务版图正在缩小,他们对国际大型石油项目的兴趣减少,转而青睐更有利可图、离本土更近的油气资产。埃克森美孚和雪佛龙计划今年将年度投资预算的大部分用在美洲,雪佛龙将把70%的投资预算投入美国、阿根廷和加拿大的油田,埃克森美孚将把70%的投资预算投入二叠纪盆地、圭亚那和巴西的油田,以及全球范围内的液化天然气(LNG)项目。这种将重点放在西半球的情况预计将持续数年,因为当前埃克森美孚和雪佛龙将优先考虑增加股东回报,并削减成本高昂的边远地区钻探项目。埃克森美孚和雪佛龙从东南亚、西非、俄罗斯和拉美部分地区撤资,有主动为之,亦有被动听令,这标志着几十年来在世界各地开疆拓土的两家公司进入了缩减业务版图的时代。
【关键词】埃克森美孚,雪佛龙,收缩版图
【石油天然气】2022年埃克森美孚创造欧美石油巨头历史上最高利润(2023-02-03)
【摘要】 2月3日,中国石化新闻网讯,据油价网1月31日报道,美国最大的上市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公司报告称,其2022年的收益为557亿美元,这是欧美石油巨头有史以来创纪录的收益记录。埃克森美孚公司1月31日表示,通过“利用有利的投资组合和强劲的运营业绩”,该公司在2022年从经营活动中产生了557亿美元的收益和768亿美元的现金流。石油和天然气价格高企是埃克森美孚公司去年利润增加的主要原因,该公司打破了2008年以来452亿美元的年度盈利纪录,当时油价达到创纪录的每桶142美元,金额达到欧美主要石油巨头有史以来最高的年度利润。在全年财务报告中,埃克森美孚公司指出,2022年现金增加了229亿美元,自由现金流为621亿美元。股东分配总额为298亿美元,其中149亿美元为股息,149亿美元为股票回购。
【关键词】埃克森美孚,业绩,创新高
【石油天然气】中国石油今冬供气已超570亿立方米占全国供气量六成以上(2023-01-29)
【摘要】 1月29日,中国石油新闻中心讯,中国石油认真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充分发挥能源保供“顶梁柱”作用,开足马力加大天然气生产力度。截至1月15日,中国石油本轮冬供已累计向市场供应天然气超570亿立方米,占全国供气量六成以上,最高日供气量达到8.36亿立方米,创历史新高。中国石油全力推动天然气增产增供,日产气量达4.56亿立方米。长庆油田以“开局即冲刺”的干劲挖掘天然气生产潜力,截至1月12日,日产气量保持在1.58亿立方米高位满负荷运行。塔里木油田推动博孜-大北气区增储上产,克拉-克深气区高效稳产,日产气量始终保持在1亿立方米以上高位运行。在西南油气田川西北气矿,“石油红”的身影坚守在海拔1100多米的九龙山顶,在狭窄湿滑、积雪覆盖的道路上仔细巡查。目前,西南油气田日产气量维持在1.1亿立方米以上,进一步夯实了冬季天然气保供资源基础。
【关键词】中国石油,供气,保障
【石油天然气】国际油价拉动油服高景气,中海油服去年净利同比最高预增7倍(2023-01-29)
【摘要】 1月29日,中国石化新闻网讯,中海油服1月16日发布业绩预增公告,预计2022年度实现归属于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达21亿至25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将增加17.87亿至21.87亿元,同比增加571%至699%。预计2022年度实现归属于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20亿至24亿元,同比增加5814%到6957%。公告称,去年,公司各板块主要业务线作业量和装备使用率同比有一定程度上升,拉动了收入上涨,有效缓解了因全球通胀和油价持续高位影响带来的成本压力,多重因素拉动净利润增长。同时,上年比较基数较小。中海油服占据了中国近海油田技术服务市场大部分份额。分季度看,其去年一至三季度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04亿元、7.99亿元、9.61亿元。由此推算,第四季度的归母净利润环比下滑。整个2021年,该公司归母净利润为3.13亿元。
【关键词】中海油服,业绩预增,高景气
【石油天然气】中国海油:全球最大LNG运输加注船完成首船加注(2023-01-29)
【摘要】 1月29日,中国石化新闻网讯,中国海油1月19日发布消息,中国自主研制的全球最大液化天然气运输加注船“海洋石油301”在深圳盐田港完成首船保税加注,标志着中国海油具备提供国际船舶液化天然气(LNG)加注服务能力,拉开其打造国际船舶LNG加注中心、构建全球LNG加注网络的序幕。“海洋石油301”是当前全球最大的LNG运输加注船,可装载3万立方米LNG,能一次性满足两艘最大型LNG动力船舶的加注需求。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采油公司副总经理张振翔介绍说,此次受注船为全球最大LNG动力集装箱船法国“达飞协和号”,加注历时5个小时,总加注量约6000立方米。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LNG作为船舶动力燃料,与传统船用燃油相比,可实现硫氧化物零排放、二氧化碳减排25%,尤其适合国际远洋船舶运能大、运距长的需求。
【关键词】中国海油,LNG,运输加注船
【石油天然气】中油国际经营效益水平再创历史新高(2023-01-13)
【摘要】 1月13日,中国石油新闻中心讯,1月11日,中油国际公司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石油海外油气权益产量当量同比稳中有升,连续第四年保持亿吨效益产量线上运行。中国石油的海外油气合作不仅取得了良好经济效益,而且很好地完成了国内油气供应,还为资源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增进民生福祉作出了积极贡献。2022年,面对全球地缘局势动荡、新冠疫情持续蔓延、OPEC+限产等诸多困难挑战,中油国际公司全面加强依法合规治企和强化管理,统筹推进生产经营、改革发展、科技创新、安全环保和疫情防控等工作,全面超额完成各项目标任务。油气勘探取得多项重大发现。巴西阿拉姆深水勘探区块首口探井试获高产油流,乍得、尼日尔、哈萨克斯坦、苏丹、阿曼等区块勘探取得多项新进展。
【关键词】中油国际,经营效益,创新高
【石油天然气】金陵石化江苏油田等共建的CCUS示范项目建成投产(2023-01-13)
【摘要】 1月13日,中国石化新闻网讯,1月10日,金陵石化与江苏油田、南京炼油厂三方共建的一期10万吨/年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示范项目顺利投产,投用后,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10万吨。该项目于去年7月20日开工建设,是金陵石化积极践行“双碳”战略的重点项目之一。该项目将金陵石化水煤浆装置副产的二氧化碳气体作为原料,通过压缩、净化、液化、提纯等工艺处理,生产出大于99.9%的高纯度液体二氧化碳产品,供江苏油田作为驱油剂用于提高原油采收率,打通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的全产业链,不仅节能、成本低,而且实现了二氧化碳从产、用到封存的闭环。此外,各方就下一步启动二期20万吨/年CCUS项目交换了意见,全力打造区域型CCUS全产业链新基地。
【关键词】金陵石化,江苏油田,CCUS
【石油天然气】中国海油上调今年产量目标和资本支出预算(2023-01-13)
【摘要】 1月13日,中国石化新闻网讯,1月11日,中国海油公布了2023年经营策略和发展计划。今年,公司上调产量目标和资本支出预算,净产量目标为650百万桶油当量至660百万桶油当量,其中中国约占70%、海外约占30%。2024年和2025年,公司净产量预计将分别达690百万桶油当量至700百万桶油当量和730百万桶油当量至740百万桶油当量。此外,2023年中国海油的资本支出预算总额为人民币1000亿元至1100亿元,其中,勘探、开发、生产资本化和其他资本支出预计分别占资本支出预算总额的约18%、59%、21%和2%。2022年,受益于国际油价上涨,中国海油实现了业绩大幅增长。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未经审计的油气销售收入约人民币2658.9亿元,同比上升67.6%;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达人民币1087.7亿元,同比上升105.9%。
【关键词】中国海油,产量目标,资本支出
【石油天然气】中国石油华北油田煤层气日产突破600万方(2023-01-06)
【摘要】 1月6日,中国石油新闻中心讯,2022年12月27日,我国最大的煤层气田——华北油田公司山西沁水煤层气田日产量突破600万立方米。我国煤层气资源丰富,埋深2000米以浅的煤层气资源量居世界第三位。随着煤层埋藏深度的增加,国内煤层气行业面临着产能到位率低、单井产气量低、开发利润低等挑战。面对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华北油田立足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连续多年开展创新攻关,成立了中国石油煤层气领域的第一个开采先导试验基地,创建了高煤阶煤层气疏导开发方式,填补了国内外空白,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以新的开发方式和技术为支撑,华北油田率先打破行业沉寂局面,新建直井、水平井单井日产量大幅超过行业平均水平,新建项目产能到位率为90%以上,水平井中“日产万方井”比例为49%以上。
【关键词】中国石油,华北油田,煤层气
【石油天然气】我国最大油气田长庆油田年产油气突破6500万吨(2023-01-06)
【摘要】 1月6日,中国石油新闻中心讯,2022年12月31日晚10时,我国最大油气田——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全年生产油气当量突破6500万吨,达到6501.55万吨,创造了国内油气田年产油气最高纪录。这是继2020年长庆油田产量突破6000万吨后又一次历史性跨越。鄂尔多斯盆地油气资源,是国际上典型的低压、低渗、低丰度油气藏,其经济有效开发属于世界性难题。长庆油田从20世纪70年代陕甘宁盆地石油会战至今,历经半个世纪探索实践,掌握了获取盆地油气资源的主动权。长庆油田专注于盆地地质演化、油气生成、储藏机理研究攻关,形成了快速发现、经济有效开发的原创性地质理论,攻克黄土塬三维地震、水平井优快钻井、工厂化体积压裂主体技术,先后探明4个十亿吨级、4个万亿立方米规模油气区,累计探明油气储量占全国已探储量三分之一。2012年,长庆油田油气产量攀上4500万吨,跃居中国第一大油气田。
【关键词】最大油气田,长庆油田,年产油气
【石油天然气】东方电气集团自主设计制造的全国首个油气开采伴生地热发电项目成...(2023-01-06)
【摘要】 1月6日,国际石油网讯,12月30日,由东方电气集团自主设计制造的全国首个油气开采伴生地热发电项目在中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川中气矿X210井成功投运,源源不断将地热资源转化为绿色电能,标志着东方电气在地热发电领域取得新突破。中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川中气矿X210井日均产气田水600方,井底温度140℃,是中国最强气田排水井。此次新建地热有机工质朗肯循环发电机组基于东方电气有机工质朗肯循环技术进行设计开发,装机规模80千瓦,是全国首个油气开采伴生地热资源发电项目,投运后全年可发电40万千瓦时,减少碳排放超过340吨。该机组采用沸点低的有机工质,实现地热低温水热能高效利用;采用电磁轴承透平一体机结构,结构紧凑;采用双层整体撬装设计,实现整体运输、高效安装。
【关键词】东方电气,油气开采,伴生地热
【石油天然气】中国石油完成国内最大规模“碳”注入(2022-12-30)
【摘要】 12月30日,中国石油新闻中心讯,12月26日,中国石油在松辽盆地的CCUS工业化应用取得新进展,吉林油田二氧化碳年注入量突破43万吨,实现国内最大规模注入,为变“碳”为宝再添新力。中国石油高度重视CCUS产业发展,持续深化CCUS全产业链技术研究,加大CCUS规模化工业应用专项工程建设力度,将工业二氧化碳捕集后注入地下驱油的同时,实现二氧化碳高效埋存,提高低渗透油田采收率,达到驱油与埋存并行、效益与环保并重。松辽盆地是中国石油CCUS技术工业化应用的重要区域之一,吉林油田加快推进CCUS专项工程建设,注气能力显著提升。吉林油田历时30余年自主研发二氧化碳高效捕集、连续油管注气工艺、低成本防腐、超临界循环注入等CCUS全产业链、全流程技术体系,矿场打通了捕集、输送、驱油、埋存CCUS全过程,建成中国石油二氧化碳驱油与埋存试验基地。
【关键词】中国石油,最大规模,CCUS产业
【石油天然气】大庆油田快马加鞭推进数字化建设(2022-12-30)
【摘要】 12月30日,中国石油新闻中心讯,大庆油田持续推进数字化建设,截至12月16日,今年圆满完成2.26万口单井、1535座站场的改造,完成量创历史新高。至此,油田累计完成5.38万口油水井数字化改造,大型站场数字化建设覆盖率达90%以上,推动了生产模式和管理方式变革。近年来,大庆油田坚持现场导向,强化顶层设计,加快实施“数字油田、智能油田、智慧油田”三步走发展战略,推进数字化与勘探开发业务深度融合,数字化转型全面铺开,“数字油田”已经初具规模,油田生产管理走向“云端”。大庆油田智慧指挥中心高效运行,建立云数据“两地三中心”,数字油田建设全面提速。同时,油田搭建一体化生产指挥体系,具备生产动态等九大功能,为油田生产运行和应急指挥的高效决策提供了支撑,成为集团公司首批数智化转型试点示范单位。
【关键词】大庆油田,推进,数字化建设
【石油天然气】我国最大超深油田富满油田年产油气突破300万吨(2022-12-30)
【摘要】 12月30日,中国石油新闻中心讯,从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了解到,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我国最大超深油田——富满油田油气产量今年突破300万吨大关,达到309.05万吨,成为我国深地领域上产速度最快的油田,为我国原油增储上产打造了新的增长极。据介绍,富满油田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大超深海相断控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油气资源量超10亿吨。富满油田油藏普遍埋藏在7500米至10000米的超深层,具有世界罕见的超深、超高温、超高压等特点。近年来,塔里木油田直面世界级勘探开发难题,强化工程技术攻关,突破了超深层效益勘探开发的极限,在超深层打出9口千吨井,开发井成功率达100%。同时,还深化地质理论创新,转变开发建产模式,富满油田原油产量连续3年以50多万吨的增速快速攀升。特别是今年原油产量增幅巨大,占全塔里木油田原油产量增量的六成,为我国超深油田高效勘探、效益开发提供了新途径。
【关键词】超深油田,富满油田,年产量
【石油天然气】四川盆地页岩气勘探发现新层系资源量达万亿立方米(2022-12-23)
【摘要】 12月23日,中国石油新闻中心讯,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简称“西南油气田”)12日透露,西南油气田部署在重庆市梁平区的大页1H井测试获日产页岩气32.06万立方米,发现四川盆地页岩气规模增储新层系,这是我国首次在二叠系吴家坪组页岩气勘探取得重大突破。实钻证实,大页1H井获高产的层系页岩储层横向连续稳定分布、品质优、含气性好,有利勘探区面积2885平方千米,资源量达万亿立方米。在四川盆地大页1H井获得高产工业气流,是四川盆地页岩气勘探在新区新领域新层系获得的重大发现,它进一步拓展了四川盆地海相页岩气勘探的领域,整体的勘探面积将大大拓展。二叠系吴家坪组在四川盆地内的页岩气资源量超过六万亿立方米,该层段在整个川东地区可供勘探的5000米以浅的面积超过2800平方公里,4500米以浅的面积超过1400平方公里。
【关键词】四川盆地,页岩气,勘探发现
【石油天然气】中油测井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证(2022-12-23)
【摘要】 12月23日,中国石油新闻中心讯,12月16日,中油测井公司收到由陕西省科学技术厅、陕西省财政厅、国家税务总局陕西省税务局联合颁发的“高新技术企业证书”,顺利通过了全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申请有严格的条件限制,为保证此次认证顺利通过,中油测井整理提交了近3年的科研成果以及准备研发投入、高新技术服务收入审计报告等相关申报资料,顺利完成申报认定工作。中油测井坚持科技自立自强,截至目前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72项、国家战略性(重点)新产品12项、集团公司自主创新重要产品39项,授权专利1000余件,迭代升级CPLog多维高精度成像测井仪器成为集团公司高端测井主力装备。
【关键词】中油测井,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石油天然气】新疆油田油气当量创历史新高(2022-12-23)
【摘要】 12月23日,中国石油新闻中心讯,截至12月22日,新疆油田今年累计生产原油1409万吨、天然气37.5亿立方米,提前9天完成全年油气生产任务,原油年产量首次突破1400万吨,油气当量达到1708万吨,均创历史新高。新疆油田以系统性思维、“强矩阵”理念、常态化对标引领效益开发提质升级,以转变思想观念、优化部署实施、精益组织管理“三个到位”力促整体开发水平迈上新台阶。油田整体创效盈利能力持续增强,呈现出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态势。新疆油田坚持全生命周期经营油气藏,推动产能建设从注重规模向注重质量效益转变、油气配产从注重产能配产向注重效益配产转变、油藏管理从注重传统跟踪向注重“强矩阵”管理转变、开发评价从注重单一生产指标向注重效益开发指标转变。四季度以来,新疆油田原油日产水平持续稳定在4万吨以上高位运行,为明年原油生产高水平起步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新疆油田,油气当量,创新高
【石油天然气】吉林油田全力冲刺年终目标,统筹组织高效推进稳产上产(2022-12-16)
【摘要】 12月16日,中国石油新闻中心讯,进入12月以来,吉林油田公司进一步统筹组织,一边精心做好年终岁尾收官工作,一边精心安排明年的起步工作,为进一步推进高质量发展谋新篇。截至目前,吉林油田油气日产量均踏线运行,正向年终目标发起冲刺。12月份,吉林油田钻压修主体工作量计划安排400口井。目前,扶余、新木采油厂等单位克服冬季天气寒冷的影响,在保障安全的情况下全力推进,力争全面完成计划任务。吉林油田力保重点工程严格按工期推进,重点加强玻璃钢管线冻土回填及其他工程管理,监理单位、质量监督站实施旁站监督,确保工程安全推进。相关单位和部门进一步做好海115注水站管线投产工作,细化投产方案,保障物资及时到位,确保月末一次投产成功。目前,吉林油田重点基建工程均按节点高效平稳推进。
【关键词】吉林油田,全力冲刺,年终目标
【石油天然气】中国石油碳捕集技术迎来新突破,自主研发溶剂效率提高20%以上(2022-12-16)
【摘要】 12月16日,中国石油新闻中心讯,12月1日,由石油化工研究院碳捕集团队自主创新研发的溶剂PC-1在格尔木炼厂顺利完成工业试验。新溶剂的吸收解吸性能大幅提升,解决了含氧烟气氛围下溶剂氧化降解与腐蚀失控导致成本上升的难题。在复杂组分气体处理量每小时5万立方米的条件下,二氧化碳纯度稳定达到99.7%以上,新溶剂运作效率较传统胺提高20%以上,预计节约成本超过20%。由于国内碳捕集存在技术规模小、换热效率低、捕集成本高等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了CCUS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为此,石化院将低成本捕集作为技术攻关的核心,采用AI量子化学计算技术,挖掘化学溶剂基因库配方,开发了新一代吸收溶剂PC-1,在提高处理量的同时减少了设备体积和占地,大幅降低捕集成本。
【关键词】中国石油,碳捕集技术,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