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型率、死亡率降8成!国产新冠“特效药”来了(2021-12-21)
【摘要】 12月21日,前瞻网讯,国产新冠“特效药”问世,外界关注度颇高。此次获批注册的新冠特效药,将用于治疗轻型和普通型且伴有进展为重型(包括住院或死亡)高风险因素的成人和青少年(12—17岁,体重≥40kg)新冠病毒感染患者。使用特效药之后,从临床医生的观察来看,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大概两三天),比较高的病毒负荷降得很快。现在全球已经批准的一共是4款抗体,其中包括欧美国家的3款和国内的1款。试验证明,国内这款特效药...
【关键词】国产,新冠,特效药
片段抗体药物有了新改进(2021-12-09)
【摘要】 12月9日,健康报讯,近日,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医学分子病毒学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重点实验室应天雷教授团队、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吴艳玲博士、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洪佳旭副主任医师团队,共同成功开发出新一代高稳定性人工合成抗体药物平台,并在该平台应用工程化手段,针对眼科常见病角膜新生血管病和脉络膜新生血管病,改造了一种抗体药物。经科学验证,该抗体药物是有效的。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最新一期国际综合性...
【关键词】人工合成,抗体药物,平台
心源性猝死新致病基因被“捕获”(2021-11-26)
【摘要】 11月14日,健康报讯,日前,《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发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胡丹教授课题组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该项研究发现了心源性猝死的主要致病基因,对于早期发现和预防早期复极综合征导致的心源性猝死,具有重大临床意义。在对心源性猝死的研究中,胡丹课题组首次发现SCN5A是早期复极综合征的主要致病基因。研究人员指出,这类患者携带SCN5A致病突变的比例显著低于Brugada综合征患者;携带多...
【关键词】心血管,心源性猝死,致病基因
秋水仙碱有助降低新冠死亡率(2021-11-23)
【摘要】 11月23日,新华社讯,以色列希伯来大学21日在其网站公布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使用秋水仙碱治疗新冠重症患者有助于降低新冠死亡率。秋水仙碱是一种生物碱,从百合科植物秋水仙中提取而来。它是一种廉价且古老的药物,有很强的抗炎作用,广泛用于痛风等炎症疾病,但过量服用秋水仙碱容易引起中毒。新研究由希伯来大学和以色列哈达萨医疗中心研究人员共同进行,研究成果近期已发表在《欧洲内科学杂志》上。结果显示,使用秋水仙碱...
【关键词】秋水仙碱,新冠,死亡率
结直肠癌患者生存机会有望增多(2021-11-23)
【摘要】 11月23日,健康报讯,日前,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肿瘤中心主任邓艳红教授牵头开展一项新辅助免疫治疗Ⅱ期临床试验,近期疗效结果在《柳叶刀—胃肠病学与肝脏病学》上在线发表。该研究显示,这一新辅助免疫治疗策略有望让结直肠癌患者获得更多生存收益。研究证明了特瑞普利单抗联合或不联合塞来昔布的新辅助免疫治疗策略安全可行,且术前使用该方案可能比术后更加有效。这一研究为相关治疗提供了循证医学证据。
【关键词】免疫治疗,结直肠癌,临床试验
肠癌化疗耐药或有解决途径(2021-11-11)
【摘要】 11月11日,健康报讯,近日,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吴小剑课题组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谭静课题组在《先进科学》杂志上发表开发靶向药物、克服化疗耐药的研究成果。该研究利用组学测序数据整合挖掘出结直肠癌化疗耐药的潜在相关靶点PLK1,并在多个患者肿瘤来源的模型上进行了药物试验验证,系统地探索了PLK1抑制剂在结直肠癌中的治疗机制。该研究发现,联合使用PLK1抑制剂能显著提高奥沙利铂抗肿瘤作用。
【关键词】肠癌,化疗,耐药
“胆固醇毒性”概念被提出(2021-10-28)
【摘要】 10月28日,健康报讯,近日,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赵家军团队在学术期刊《细胞代谢》发表文章,提出“胆固醇毒性”概念,并对其机理进行了阐述。胆固醇是人体代谢不可缺少的物质,体内含量超过一定范围会引发多种健康问题。赵家军团队通过对国内外近20年间的临床研究进行总结分析发现,家族性高血清胆固醇患者除容易患心血管疾病外,也有较高的罹患慢性肾脏病、阿尔茨海默病和骨质疏松症的风险。饮食中...
【关键词】胆固醇,毒性,健康问题
新纳米材料递送核酸简单高效(2021-10-12)
【摘要】 10月12日,健康报讯,近年来,DNA纳米技术在核酸及小分子药物递送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但简单高效地组装构建多功能DNA纳米结构仍然是一大难题。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李乐乐课题组首次提出利用金属配位驱动自组装构建DNA纳米结构的新概念,发明了一种自组装合成DNA纳米结构的新方法,构建出一类新型的金属—DNA纳米结构,并证明该体系可用于细胞及活体水平高效核酸递送。该成果近日以热门文章的形式...
【关键词】纳米技术,核酸,药物递送
我国呼吸机肺炎致病菌被发现(2021-10-12)
【摘要】 10月12日,健康报讯,近日,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邱海波教授团队在国际感染病顶尖期刊《临床感染病》杂志上,在线发表一项最新研究成果,多药耐药的革兰氏阴性杆菌是我国ICU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主要致病菌,早发与晚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致病微生物分布类似,临床预后无显著差异。据该研究项目实施者谢剑锋博士介绍,邱海波教授团队联合全国14家医学中心,针对重症医学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流行病学...
【关键词】呼吸机,肺炎,致病菌
福建医疗援藏插上5G远程服务翅膀(2021-10-08)
【摘要】 10月8日,健康报讯,日前,由福建省对口援建的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妇幼保健院与福建省援藏工作队、福建省妇幼保健院等单位联合提交的《基于互联网﹢5G建设福建援藏远程影像医学中心》项目,在工业和信息化部主办的第四届“绽放杯”5G应用征集大赛医疗健康专题赛上荣获优秀奖。据悉,在福建省援藏工作队的帮助下,昌都市妇幼保健院通过5G远程医疗云技术在该院成立5G远程超声医学中心,免费为藏区群众开展妇科、产科...
【关键词】福建,医疗援藏,5G远程
国产鼻喷新冠疫苗接种24小时即起效(2021-09-30)
【摘要】 9月30日,生物谷讯,9月26日,在2021中关村论坛上,厦门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夏宁邵介绍了国产鼻喷流感病毒载体新冠疫苗研发进展。他说,该疫苗单剂接种后24小时即起效,能够提升我国点状突发疫情快速控制能力,可为大型会议或运动会提供有力保障。厦大夏宁邵团队与香港大学、万泰生物正在共同开发一款鼻喷流感病毒载体新冠疫苗。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记录显示,万泰生物计划于10月开展上述疫苗的三期临床试验。此前,菲律宾方...
【关键词】国产,鼻喷,新冠疫苗
新冠导致人类预期寿命出现二战以来最大降幅(2021-09-29)
【摘要】 9月29日,生物谷讯,牛津大学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新冠疫情导致2020年人类预期寿命出现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最大降幅。其中,美国男性的预期寿命降幅最大。报道称,在这项涵盖欧洲、美国和智利等29个国家的研究分析中,有22个国家的预期寿命比2019年下降了六个月以上。总体而言,在29个国家中,有27个国家人口的预期寿命有所下降。牛津大学表示,大多数预期寿命下降可能与各国官方公布的新冠疫情死亡人数有关。据路透社统计,到...
【关键词】新冠,人类,预期寿命,降幅
天津大学团队研发4D打印软体机器人,承重自身40倍重量(2021-09-27)
【摘要】 9月26日,健康界讯,近日,来自天津大学材料与工程学院的封伟教授团队研发了一种基于 4D 打印的热驱动“无约束管状软体机器人” ,这种机器人有较高的灵活性、灵敏的感知、还可以承载40倍自身重量的物品,使其在运输行业具有潜在的适用性。研究人员表示,这种机器人是将液晶弹性体(LCE)按照设计好的路径,通过高温墨水直写(HOT-DIW)的 3D 打印方式打印出来。在理想的热环境下,机器人在理论上可以无限期地前后滚动,这个重...
【关键词】4D打印,软体,机器人
局部晚期恶性肿瘤治疗难点破题(2021-09-01)
【摘要】 9月1日,健康报讯,近日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获悉,该院梁廷波教授团队在肝癌、胰腺癌以及十二指肠肿瘤等局部晚期恶性肿瘤手术治疗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自2019年以来,该团队成功实施了联合小肠移植的肿瘤根治性切除21例,其中胰腺癌局部晚期患者17例。这意味着,通过这一新技术,既往不可手术切除的起源于胰头部、肠系膜根部、空肠起始部或后腹膜组织的恶性肿瘤,如今可以手术切除。相关成果已发表于《外科学》等期刊...
【关键词】晚期,恶性肿瘤,手术治疗
研究发现阿尔茨海默病药物治疗新靶点(2021-08-27)
【摘要】 8月18日,中国新闻网讯,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郁金泰教授临床科研团队综合运用新型多组学整合研究发现,ACE等7个基因可以在转录和表达水平上不同程度地调控老年痴呆的发生。该研究成果有望为阿尔茨海默病药物研发设立新的靶点。当今全球阿尔茨海默病形势严峻,且未有可逆转或治愈痴呆的有效策略,而传统药物研发折戟不断,开发新的药物靶点对推动痴呆治疗意义重大。郁金泰带领研究人员综合运用新型多组学整合研究策略...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药物治疗,新靶点
世界首款能溶于水的智能手表问世(2021-08-26)
【摘要】 8月26日,健康界讯,近日,基于“电子产品环保易回收“的理念,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黄显教授团队 研发出了一种可用于可溶解消费电子产品引线互连的室温水烧结纳米复合材料,并开发出了世界上第一款可溶解智能手表。该手表和传统的智能手表一样,具有传感器,可以精确测量心率、血氧水平和步数,并通过蓝牙连接将这些数据传输到手机应用程序;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屏幕还可以显示相关手机的日期、...
【关键词】智能手表,植入器件,生物医学
广东医生团队用卫星做科研,发现预防群体近视的方法!(2021-08-17)
【摘要】 8月17日,健康界讯,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林浩添教授团队牵头,应用卫星遥感技术证实校园绿化率与近视发生密切相关。近日,该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眼科顶级期刊《眼科学》(Ophthalmology)上。林浩添团队联合了国内外20家医疗领域、遥感领域、智能图像分析领域的顶级科研机构,利用我国自主研制的首颗空间分辨率优于1米的光学遥感卫星高分二号,精确量化了百余所学校绿地的绿化率。研究团队发现,对于学校而言,学校范围内每提...
【关键词】广东,卫星,群体近视
上海发布辅助生殖技术应用规划,行业将进入加速发展阶段(2021-08-17)
【摘要】 8月17日,生物谷讯,8月13日,上海市卫健委印发《上海市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应用规划(2021-2025年)》,上海卫健委表示,该通知将进一步促进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健康有序、安全规范发展。近年来,上海市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平稳有序、优质发展,植入前胚胎遗传学诊断技术服务需求增加相对较快。《规划》总体目标,将构建亚洲医学中心城市地位相匹配的人类辅助生殖技术服务和管理体系,打造一批规模化、高水平的人类辅助生殖技术服务机...
【关键词】上海市,辅助生殖,应用规划
雾化吸入新冠疫苗Ⅰ期临床试验出结果(2021-07-30)
【摘要】 7月30日,健康报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团队领衔研发的雾化吸入用重组新冠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Ⅰ期临床试验数据,近日在国际医学期刊《柳叶刀?传染病》上在线发表。这是国际上首个发表的新冠疫苗黏膜免疫临床试验结果。雾化吸入用疫苗与已获附条件批准上市的重组新冠疫苗在制剂配方、生产工艺等方面均相同。相较于注射式新冠疫苗形成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雾化吸入用疫苗可以诱导人体产...
【关键词】雾化吸入,新冠疫苗,临床试验
研究发现:AI辅助内镜检查可降低近八成胃肿瘤漏检风险(2021-07-27)
【摘要】 7月27日,新华社讯,人工智能(AI)辅助内镜检查,可将胃肿瘤漏检风险降低近八成。这是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于红刚教授课题组在《柳叶刀-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最新发表的研究成果。该研究为计算机辅助诊断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性提供了依据。这项研究是一项前瞻性、单中心、随机对照的串联胃镜试验,是世界上少有的评价人工智能系统改善胃镜下肿瘤筛查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目前,该课题组正在启动覆盖全国各地区的大样本多...
【关键词】人工智能,内镜检查,胃肿瘤
上海交大发现肝癌新疗法,晚期患者产生有意义临床反应(2021-07-26)
【摘要】 7月26日,生物谷讯,近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与荷兰癌症研究所的科学家的一项合作研究发现,将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抑制剂吉非替尼(Gefitinib)与乐伐替尼(Lenvatinib)联用,可以在EGFR高表达的肝癌细胞系、人源HCC细胞异种移植(patient-derived xenograft,PDX)小鼠模型,甚至近50%的HCC晚期患者中大大提高抗肿瘤药效。如果这项药物联用被批准进入临床,将为众多肝癌晚期患者带...
【关键词】肝癌,新疗法,临床反应
心梗后炎症修复研究有新进展(2021-07-16)
【摘要】 7月16日,健康报讯,近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院士、黄浙勇主任医师和复旦大学药学院庞志清副研究员,合作开发了一种全新的RNA纳米靶向递送平台,用于调控心肌梗死后炎症反应,改善心肌重构。相关研究论文近日在线发表于材料科学与工程技术领域国际著名期刊《先进科学》上。新近研究认为,心肌损伤后过强、过长的炎症激活可恶化心脏负性重构进程,是心衰进展的重要原因。巨噬细胞是急性炎症反应的关键性细胞...
【关键词】心梗,炎症修复,心肌重构
“冷热一体”精准剿灭肿瘤,全球首个多模态消融治疗系统完成首例临床试验(2021-06-30)
【摘要】 6月29日,健康界讯,近日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全球首款集超低温冷冻与射频消融治疗于一体的多模态肿瘤射频治疗系统全面开展临床试验,并在近期完成了全球首例肝脏肿瘤多模态消融治疗。本次手术由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介入治疗科主任李文涛教授带领团队完成,手术获得圆满成功,患者已康复出院。多模态肿瘤射频治疗系统,只需一次插针即可实现多模态肿瘤治疗,术中可视化有利于实现肿瘤消融边界精准控制,方便医生操作,优...
【关键词】多模态,消融治疗,临床试验
年轻的免疫细胞减缓衰老,成为医学发展的新焦点(2021-06-29)
【摘要】 6月29日,健康界讯,近期,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国际顶刊Nature上发表了一项研究,从中告诉人们,免疫细胞的衰老可能会驱动全身衰老,免疫系统的衰老会加速全身器官的衰老及组织损伤的进程,缩短寿命。同时,还有另一个研究结果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免疫细胞可以调节全身衰老的进程,同时年轻的免疫细胞可以减缓衰老进程。研究还发现,不同年龄时段的免疫状态有很大的差异,更年轻的免疫细胞可以增强细胞治疗的效果。圣...
【关键词】免疫细胞,免疫疗法,衰老
国家药监局启动十大重点研究项目(2021-06-28)
【摘要】 6月28日,健康界讯,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药品监管能力建设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21〕16号)要求,国家药监局在全面总结中国药品监管科学行动计划首批重点项目实施情况的基础上,确定并发布了第二批10个重点项目。10个重点项目分别为中药有效性安全性评价及全过程质量控制研究,干细胞和基因治疗产品评价体系及方法研究,真实世界数据支持中药、罕见病治疗药物、创新和临床急需医疗器械评价方法研究,...
【关键词】药品监管,科学行动,重点项目
双肾缺如新致病基因被发现(2021-06-22)
【摘要】 6月22日,健康报讯,近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产前诊断中心张卫社教授、戴镭博士后团队在《美国肾脏病学会杂志》上在线发表研究性论著。该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发现肾连蛋白(NPNT)基因是导致人类双肾缺如的新致病基因。先天性肾尿路畸形是一种常见的出生缺陷,研究团队通过进一步的基因表达功能实验及小鼠基因点突变模型,证实了变异的致病性并最终鉴定NPNT是人类双肾缺如新致病基因。该新致病基因的发现,促进了先天性双肾缺如的...
【关键词】双肾缺如,致病基因,肾脏
人类细胞衰老规律获进一步揭示(2021-05-21)
【摘要】 5月21日,健康报讯,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孙宇研究员和滨州医学院付强教授领衔的研究,揭示了人类衰老细胞空间基因组表观调控核心机制,并绘制了衰老相关染色质全局景观图谱。相关研究论文日前在线发表在《自然?衰老》杂志上。该研究首次揭示了人类细胞在衰老过程中出现的组蛋白H3位点表观修饰的生物学意义,产生了衰老细胞的高精度染色体空间可及性图谱资源;发现了衰老细胞特异性的去甲基化酶表达规律和多套SASP相...
【关键词】人类细胞,衰老规律,图谱
英国将展开接种第三剂“加强”新冠疫苗临床试验(2021-05-20)
【摘要】 5月20日,央视新闻网讯,当地时间19日,英国卫生大臣汉考克宣布,英国将展开接种第三剂“加强”新冠疫苗临床试验。据介绍,该试验将于6月份开始,拟招募3000人参加,在英国18个地点进行。参加试验者须在去年12月或今年1月接种了第一剂新冠疫苗。试验将使用英国订购的阿斯利康、辉瑞、莫德纳等7种新冠疫苗。研究将收集疫苗副作用和免疫反应的数据,该试验还将测试半剂疫苗的效果。预计9月份可以得到初步结果。这项研究工作将主...
【关键词】英国,第三剂,新冠疫苗,临床试验
首儿所将超快通道技术应用于小儿心脏手术(2021-05-18)
【摘要】 5月18日,健康界讯,4月26日,3岁的小米(化名)成为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首位超快通道心脏手术的受益者。截至5月17日,首儿所心脏外科已成功开展7例超快通道心脏手术,不仅减少了患儿的手术痛苦,减轻了家长的经济负担,也大大提高了我所先天性心脏病治疗的综合水平。超快通道心脏手术相比于其他心脏手术能减少患儿术后出现一些生理变化,如组织水肿、心肌水肿、肺氧合能力下降、术后早期心功能减低等,...
【关键词】首儿所,超快通道,心脏手术
华人学者通过基因工程改造的干细胞,加快心肌修复,治疗心脏病(2021-05-17)
【摘要】 5月17日,生物世界讯,一直以来,心脏病研究专家试图通过两种方式修复心脏,一种是注入心脏细胞替代受损心肌,一种是激活受损区域附近心肌细胞分裂,进而弥补受损心肌。近日,美国阿拉巴马大学伯明翰分校张建一教授团队在Circulation期刊发表研究论文。研究团队向心脏病猪模型注射了过表达人细胞周期蛋白D2基因的人工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分化的心肌细胞,发现能够有效促进心肌细胞增殖,加快心脏修复,并进一步发现,这些注...
【关键词】基因工程,干细胞,心脏病
中医药“扶正治癌”有新证据(2021-04-27)
【摘要】 4月27日,健康报讯,近日,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脾胃病研究所季光教授科研团队以及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黄诚教授等合作,研究证实了益气健脾中药白术主要成分白术内酯I能够有效促进肿瘤细胞的抗原呈递,从而增强结直肠癌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的应答效率,与PD-1单抗联合治疗能够发挥协同增效的作用。相关论文近日在线发表于医学期刊《临床研究杂志》上。该研究丰富了中医“扶正治癌”理论的科学内涵,为中医药联合肿...
【关键词】中医药,治癌,新证据
《柳叶刀》:三分之一的新冠患者在感染6个月内出现神经或精神疾病(2021-04-09)
【摘要】 4月9日,健康界讯,4月6日发表在《柳叶刀?精神病学》杂志上的一项大规模研究发现,在确诊感染新冠病毒的6个月内,三分之一的患者也被诊断出患有精神健康或神经系统疾病,包括情绪障碍、中风和痴呆症。约八分之一的患者(12.8%)是首次确诊患有精神疾病,最常见的症状是焦虑或抑郁。与对照组流感或其他非传染性呼吸道感染者相比,新冠患者首次出现神经精神疾病的人数几乎是对照组的两倍。这项研究通过使用数百万人的真实健康数...
【关键词】新冠患者,神经疾病,精神疾病
最新研究发现小鼠贫血症机制,或为人类患者提供治疗思路(2021-04-01)
【摘要】 4月1日,中国新闻网讯,专业学术期刊《自然-免疫学》最新发表一篇免疫学研究论文称,免疫信号转导分子白介素-22(IL-22)可以抑制红细胞的产生,使小鼠患上贫血症。这项研究结果或为人类患者的应激诱导贫血症提供治疗思路。该论文指出,对环境中辐射、农药、铅或汞等重金属的暴露可以增加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癌症的统称)的患病风险,其特点是骨髓内的造血细胞无法发育成熟,常伴有严重的贫血症。不过,导致MDS的机制...
【关键词】小鼠,贫血症,治疗思路
专家新发现大脑能助“醒酒”(2021-04-01)
【摘要】 4月1日,中国新闻网讯,近日,国际著名学术刊物《自然-新陈代谢》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了中国科研人员的最新研究成果,首次揭示了酒精的神经代谢机制。该文章的第一作者、安医大二附院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金世云博士表示,研究表明,大脑在酒精代谢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该发现有助于治疗酒精依赖、海默氏综合症等。此项研究对亚裔尤其是东亚人尤为重要,可通过调控星形胶质细胞ALDH2表达,以助力解酒、戒酒,以及酒精诱发的脑损伤...
【关键词】酒精,神经代谢,大脑
新材料助力高端X线设备国产化(2021-03-31)
【摘要】 3月31日,健康报讯,福州大学教授杨黄浩等人发现了一类高性能X射线发光纳米闪烁体长余辉材料,有望突破国外技术限制,推动高端X射线影像设备的国产化。经过长期研究,科研人员制备出新型的稀土纳米闪烁体长余辉材料,提出了高能量X射线光子诱导缺陷产生长余辉发光的机理。这种闪烁体具有尺寸易调控、无色透明、分散性良好、余辉性能优异等特点。长余辉发光纳米晶体制造的柔性X射线探测器能够产生对高度弯曲的三维目标物进行高...
【关键词】新材料,X线,国产化
我国科学家为“快乐神经递质”画像(2021-03-26)
【摘要】 3月26日,健康报讯,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徐华强和蒋轶团队,联合浙江大学张岩团队及国内外多个研究组,3月25日在《自然》杂志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在国际上首次揭示抑郁症靶点5-羟色胺受体的结构基础。在此项研究中,科研人员发现,磷脂分子PI4P能结合于5-HT1A受体和G蛋白的相互作用界面。多个胆固醇分子结合在受体的跨膜区直接参与了受体的激活,且胆固醇分子还参与调节了精神类疾病治疗药物阿立哌唑与受体的结合。科研...
【关键词】抑郁症,靶点,结构基础
北京儿童医院顺利开展无名动脉压迫综合征胸腔镜微创手术(2021-03-26)
【摘要】 3月26日,新华社讯,日前,北京儿童医院顺利完成一例无名动脉压迫综合征胸腔镜血管环矫治手术,为国内儿科领域首例。目前该患儿已顺利出院。专家介绍,胸腔镜微创的方式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的优势,但对手术医师技术要求高,如果发生出血,则手术风险明显增大。为确保手术顺利进行,北京儿童医院心脏外科二科、呼吸二科、麻醉科等多学科联动,充分讨论,反复推敲,为患儿制定了周密的手术方案。据介绍,此例手术为北京儿童...
【关键词】儿童医院,胸腔镜,微创手术
北京积水潭医院完成全球首例3D打印拇指(2021-03-10)
【摘要】 3月10日,北京日报讯,3月5日,北京积水潭医院手外科陈山林专家团队经过10小时的精细显微操作,成功完成了全球首例“定制化3D打印掌骨联合改良踇甲瓣技术再造可活动腕掌关节的拇指”手术。该手术不仅扩展了3D打印技术的应用场景,更攻克了为再造重度拇指缺损的同时重建腕掌关节的这一技术难题,达到了世界再造拇指的领先水平。
【关键词】定制化,3D打印,拇指
俄首次对灵长类动物脑肿瘤实施灌注化学药品治疗(2021-02-24)
【摘要】 2月24日,科技日报讯,俄罗斯医生在世界范围内首次实现了对灵长类动物的大脑肿瘤实施了灌注化学药品治疗。这种方法的作用机理在于,将化学治疗药物通过向大脑供血的血管直接作用于肿瘤。未来该方法可用于治疗人类药物难以触及的头颈部肿瘤。该实验的主要任务是了解灵长类动物的脑组织是否在手术过程中遭受了损害。将来,这种方法可用于治疗人类疾病,可最大程度地减少有毒的化学治疗药物对健康器官的影响。该方法之前曾被广泛...
【关键词】俄罗斯,灵长动物,脑肿瘤,化学药品
新冠患者蛋白质分子全景图绘出(2021-02-23)
【摘要】 2月23日,健康报讯,近日,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郭天南课题组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胡豫、夏家红、聂秀团队,在《细胞》杂志上在线发表论文,报道了2020年年初因新冠肺炎去世的患者体内多器官组织样本中蛋白质分子病理全景图。这是首次从蛋白质分子水平上,对新冠病毒感染人体后多个关键器官做出的响应进行详细和系统的分析,“看”清楚了是哪些分子的改变导致人体器官的病变和衰竭。这为临床工作者和研究人员...
【关键词】新冠患者,蛋白质分子,全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