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成像新技术“看清”大脑神经活动(2022-10-20)
【摘要】 10月20日,科技日报讯,韩国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新方法,可使用磁共振成像(MRI)在毫秒级时间尺度上,非侵入性地跟踪大脑信号的传播。这项发表于《科学》杂志的最新研究有望给了解大脑带来革命性突破。依赖血氧水平的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用于获取活人的大脑图像。这项技术并不是直接观察神经元活动,而是通过一项指标追踪大脑中血流的变化,即血氧水平依赖效应。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这一技术革新了人类对大脑的认识,但要揭...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技术,大脑神经
精神分裂症致病机理有新解(2022-10-13)
【摘要】 10月13日,健康报讯,近日,记者从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获悉,该院神经精神医学研究团队学术带头人罗雄剑教授课题组,在精神分裂症致病机理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该项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大脑》杂志上。该研究系统揭示了精神分裂症风险功能变异rs10786700的调节机制及其参与精神分裂症发生的病因机制。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具有高致残率和致死率的重性精神疾病。高度遗传力表明遗传风险因素在该病的发生...
【关键词】精神分裂,致病机理,病因
研究揭示不存在“健康的肥胖”(2022-09-26)
【摘要】 9月26日,科技日报讯,近日,记者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获悉,该院内分泌科李启富教授团队基于基因分析探讨了脂肪含量与死亡风险的因果关系,研究表明对于全身脂肪含量偏少的人,存在“健康的瘦”和“不健康的瘦”;但对于脂肪含量过多的人而言,不存在“健康的肥胖”。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期刊《代谢》。该研究基于英国生物库大样本队列,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评估全身脂肪含量及死亡风险的关系。研究人员首先联合全基...
【关键词】内分泌,脂肪含量,死亡风险
中国学者开发全新痴呆风险预测模型 可提前十年预测痴呆发病(2022-09-26)
【摘要】 9月26日,中国新闻网讯,中国专家开展多学科交叉联合攻关,利用生物医学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算法开发了全新的痴呆风险预测模型,并将其命名为UKB-DRP。民众在相关页面输入待测个体的相关信息,就可以获取其五年、十年及更长时间的痴呆发病风险。该模型是一款可同时对全因痴呆及其主要亚型(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风险进行前瞻性智能预测的通用模型,能够对个体在五年、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内是否发病进行精准预测。据悉,痴呆主要有两种...
【关键词】痴呆,风险,预测模型
血管疾病治疗有了新靶点 我国科研人员发现全新蛋白“血管素”(2022-09-23)
【摘要】 9月23日,科技日报讯,近日,陆军军医大学陆军特色医学中心(大坪医院)心内科曾春雨、吴庚泽教授团队成功寻找到血管内一个全新蛋白,将其命名为“血管素”(Arteridin),并证实“血管素”能够通过“转录本-蛋白质双重作用”导致血管重构。该研究成果以“lncRNA?PSR通过编码全新蛋白‘血管素’调控血管重构 ”为题,于9月22日线上发表于国际顶级心血管疾病基础研究期刊《循环研究》。曾春雨教授表示,团队发现并命名的全新蛋...
【关键词】血管疾病,新靶点,全新蛋白
“妙手计划”推动脑出血诊疗高质量发展(2022-09-05)
【摘要】 9月5日,健康界讯,9月4日,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医院管理研究所发起、强生医疗科技支持的脑出血外科诊疗能力提升项目“妙手计划”2022年高峰论坛在福州成功举办,这是该项目自2021年7月启动以来的再次起航。项目在全国范围建立脑出血外科诊疗基地,提升脑出血诊疗的规范化、同质化和科学化,为脑出血患者本地就医获得及时救治保驾护航,筑牢共同富裕健康基础。会上,第二批131家脑出血外科诊疗基地代表接受基地授牌。预计今年项目...
【关键词】脑出血,外科诊疗,提升项目
数字人产业加快走向成熟(2022-08-31)
【摘要】 8月31日,人民网讯,不久前,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发布的《北京市促进数字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提出,到2025年,北京数字人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作为国内首个数字人产业专项支持政策,此举让数字人这一新生事物受到社会关注。相关政策的出台,将为我国数字人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注入动力。数字人应用的多元拓展,得益于我国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产业布局的持续完善。总体看,目前我国数字人产业上下游均已具...
【关键词】北京市,数字人,创新发展
免疫细胞“隐藏技能”被发现(2022-08-31)
【摘要】 8月31日,健康报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转化研究院史鹏、基础医学院沈啸和谷岩3个研究组,从高血压这一发病率极高的症状出发,一路顺藤摸瓜,最终追踪到一群脑内的驻留免疫细胞小胶质细胞的“隐藏技能”。研究揭示了小胶质细胞调节外周血压的机制:小胶质细胞配体(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交感神经元受体(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的互作模式。近日,相关论文在《细胞》的旗舰刊《免疫》上发表。这项研究首次揭示了静...
【关键词】免疫细胞,隐藏技能,高血压
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有新靶点(2022-08-26)
【摘要】 8月26日,新华社讯,香港科技大学(科大)25日宣布,该校研究团队近日发现了一种血液蛋白,它在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中起关键作用,这有助设计创新治疗策略,降低发病风险和改善患者病况。科大研究团队介绍,早前有研究发现,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大脑中的免疫细胞(小胶质细胞)无法有效清除有害的淀粉样蛋白斑,导致神经细胞功能失调,引起记忆丧失和认知障碍。近日,由科大晨兴生命科学教授兼香港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心主任叶玉...
【关键词】血液蛋白,新靶点,发病机制
青年罹患肠癌早发现有新方法(2022-08-18)
【摘要】 8月18日,健康报讯,一项历时4年的研究发现,早发性肠癌(患者发病年龄小于50岁,也叫青年肠癌)与迟发性肠癌(患者发病年龄大于50岁,也叫老年肠癌),在肠道菌群谱、代谢谱、细菌酶基因谱改变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基于“细菌-代谢物-细菌酶基因联合”标志物开发诊断模型,有望通过检测粪便样本,实现对青年肠癌高危人群和患者的早期筛查和精准检查。日前,该成果相关论文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肠道》。该研究由复旦大学附属肿...
【关键词】青年,肠癌,新方法
国产ECMO成功救治猝死患者(2022-08-02)
【摘要】 8月2日,健康报讯,日前,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应用天津大学主导研发的首套国产急救转运型体外膜肺氧合设备(ECMO)成功救治一名猝死患者。这是国产急救转运型ECMO成功应用于临床的“历史时刻”。ECMO即人工心肺机,其原理是通过血泵代替心脏、膜肺代替肺,将血液持续运输到人体,形成体外生命循环系统,保障各个器官运转,从而维持生命。ECMO作为目前重症急救领域的先进技术,其应用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医院、地区甚...
【关键词】国产,ECMO,猝死患者
骨密度扫描有助揭示痴呆症风险(2022-07-19)
【摘要】 7月19日,新华社讯,澳大利亚伊迪斯考恩大学近日发布公报说,该校研究人员领衔的一个国际团队发现,腹主动脉钙化程度可揭示老年痴呆症的患病风险,评估腹主动脉钙化程度可通过骨密度扫描来实现。相关论文已发表在学术期刊《柳叶刀?区域健康—西太平洋》上。该研究涉及958名70岁及以上的老年女性。研究人员基于她们的脊柱侧位骨密度测试数据,评估了其腹主动脉钙化情况,并根据钙化程度将她们分为“低度”“中度”“重度”三组...
【关键词】骨密度,痴呆症,风险
基因编辑技术有望防治心脏病(2022-07-18)
【摘要】 7月18日,新华社讯,据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技术评论》网站日前报道,一名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在新西兰接受了基因编辑临床试验,以期降低血胆固醇水平、防治心脏病。据报道,本次试验采用了一种新型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单碱基编辑技术,有望永久降低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低密度脂蛋白,也被称为“坏”胆固醇,水平偏高可能引发动脉硬化,导致心血管疾病。此前动物研究显示,这种疗法可将猴子体内的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60%,...
【关键词】基因编辑,防治,心脏病
糖尿病肾病患者患心脑血管病风险或可预测(2022-07-08)
【摘要】 7月8日,健康报讯,近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首席科学家、河南省肾脏病研究中心主任刘章锁教授研究团队,成功构建了预测糖尿病肾病患者罹患心脑血管疾病的人工智能预测模型。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心血管医学前沿》杂志上。糖尿病肾病是一种糖尿病最常见的微小血管并发症,糖尿病肾病伴心脑血管疾病是引发患者死亡的首要病因。该研究聚焦于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并发症,通过对临床患者的人口学信息、检验和检查结果等90项数据...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患者,心脑血管,风险
我国学者参与团队发现18个“渐冻症”治疗新靶点(2022-07-07)
【摘要】 7月7日,新华社讯,随着深度学习等技术进步,人工智能在新药研发中扮演着越发重要的角色。近日,中国学者参与的国际研究团队利用人工智能发现了“渐冻症”的潜在治疗靶点,为该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渐冻症”医学名称为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主要临床表现是肌肉逐渐萎缩无力,患者最后会因呼吸衰竭而死亡。目前“渐冻症”的治疗原则以减轻症状为主,已获批用于治疗“渐冻症”的药物几乎不能逆转患者的任何神经退行性症状。在...
【关键词】渐冻症,新靶点,人工智能
全新药物组合可诱导全能干细胞(2022-06-23)
【摘要】 6月23日,新华社讯,如何找到除通过生殖细胞自然孕育胚胎之外的途径来创造或复原生命,是生命科学领域的热点议题。中国科学家最新发现一种全新药物组合,其能够特异地诱导出具备转变为完整有机体潜能的全能干细胞。全能干细胞是指具有全部分化潜能,能分化成所有胚内胚外组织和器官的干细胞。清华大学药学院院长丁胜教授及其团队首次发现了能在体外定向诱导和稳定培养出全能干细胞的药物组合,相关研究论文于6月21日在线发表在...
【关键词】药物组合,全能,干细胞
脂肪细胞是三阴性乳腺癌帮凶(2022-06-21)
【摘要】 6月21日,健康报讯,近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胡夕春教授、王碧芸教授、陈光亮教授临床科研团队研究发现脂肪细胞对三阴性乳腺癌铁死亡有保护作用,进一步实验发现脂肪细胞通过分泌特定的脂肪酸诱导乳腺癌细胞产生铁死亡抵抗,证实脂肪细胞是乳腺癌的“帮凶”。该研究成果最近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血液和肿瘤学杂志》上。铁死亡是一种新近发现的铁依赖性的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目前已发现许多化疗药物可引起铁死亡,而铁...
【关键词】脂肪细胞,三阴性,乳腺癌
电子屏幕暴露或影响儿童认知发育(2022-06-10)
【摘要】 6月10日,健康报讯,电子屏幕暴露或影响儿童早期认知发育。这是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江帆教授团队得出的研究结论,研究论文日前在线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儿科学》上。江帆团队长期研究生活方式对儿童健康的影响,建立了覆盖10省市、超过22万名儿童的生活方式及健康发展研究队列。该队列建立于2012年,科研人员从母亲孕晚期开始进入研究,至今已经随访至儿童10岁。通过对这些儿童进行数据追踪,研究人员...
【关键词】电子屏幕,暴露,儿童认知
小檗碱有望用于治疗肺癌(2022-06-07)
【摘要】 6月7日,新华社讯,澳大利亚研究人员参与的一个国际团队近日在国际期刊《制药学》上报告,他们在实验室研究中发现天然化合物小檗碱能抑制肺癌细胞增殖,有望用于治疗肺癌。论文作者之一、悉尼科技大学研究人员卡迈勒?杜阿说,他们在实验室中用一种肺腺癌细胞系测试小檗碱的效用,发现与肿瘤和癌症相关的基因和蛋白质表达水平明显降低。此外,在实验室培养的健康肺细胞中,小檗碱能抑制由香烟烟雾引起的氧化应激和细胞损伤现象...
【关键词】小檗碱,治疗,肺癌
卵源性糖尿病遗传之谜被破解(2022-05-24)
【摘要】 5月24日,健康报讯,近日,复旦大学黄荷凤院士团队与徐国良院士团队在《自然》上在线发表了一项有关卵子起源的糖尿病遗传之谜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不仅证实了糖尿病的卵母细胞起源,并首次揭示了卵子源性糖尿病代际传递中的精确调控机制,证实卵母细胞母本Tet3基因由于调控父本亲缘遗传特性的子代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糖尿病易感性的代际遗传。这一发现加深了对发育源性疾病的理解,还可将Tet3基因作为解密钥匙,开启父本遗...
【关键词】卵源性,糖尿病,遗传
新研究有望带来偏头痛新疗法(2022-05-24)
【摘要】 5月24日,新华社讯,澳大利亚昆士兰理工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偏头痛的发病风险与血液中5种蛋白质的水平异常有关,其中一种蛋白质还与阿尔茨海默病存在关联。这一发现有望为研发偏头痛的治疗方法带来新思路。相关论文已于近日发表在英国《自然?通讯》杂志上。研究人员利用2016年3月至2020年10月发表的6项研究中的数据,分析了患者血液样本中4625种蛋白质的水平,发现蛋白质FARS2、GSTA4和CHIC2的水平较低时,或者蛋白质DKK1和PD...
【关键词】偏头痛,发病风险,蛋白质
控制体重或可预防阿尔茨海默病(2022-05-17)
【摘要】 5月17日,健康报讯,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郁金泰教授临床研究团队,联合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研究院冯建峰教授/程炜教授科研团队,开展了一项纳入32万余人的大规模纵向队列研究,发现了肥胖与阿尔茨海默病风险的关系,即过低的出生体重、童年与成年较胖的体形将显著增加阿尔茨海默病风险。该成果首次系统研究了全生命历程肥胖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关系,并从代谢、炎症、脑结构3个方面探讨了潜在的机制,首次证实控制体重可预...
【关键词】肥胖,控制体重,风险
家族性致死性失眠症诊断标准出炉(2022-05-13)
【摘要】 5月13日,健康报讯,家族性致死性失眠症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朊蛋白病,早期诊断困难。最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武力勇教授团队联合8个国家的20多位专家,制定了首个国际家族性致死性失眠诊断标准。该标准可帮助早期识别诊断家族性致死性失眠症,并帮助进一步开展基因筛查,完善患者管理,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国际期刊《神经病学杂志》上。
【关键词】家族性,致死性,失眠症,诊断标准
东亚人面部遗传进化机制被揭示(2022-04-27)
【摘要】 4月27日,健康报讯,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金力教授团队携手中科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汪思佳研究员团队,开展了东亚和欧洲人群面部形态差异的遗传变异研究,从遗传与进化的角度,解析了人类头面部表型差异热点规律,揭示了部分东亚独特面部形态的遗传作用机制,也定位出了造成欧亚面部差异的遗传因素。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最新一期国际权威期刊《自然?遗传学》上。该研究成果首次阐明了不同人群面部表型差异的潜在遗传...
【关键词】东亚人,面部遗传,进化机制
感染新冠后嗅觉丧失由炎症引起(2022-04-25)
【摘要】 4月25日,新华社讯,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多国报告因感染新冠病毒导致嗅觉丧失的病例。美国一项新研究揭示了其中机制,认为嗅觉丧失很可能是感染后发生炎症的附带后果。嗅觉功能障碍一般在新冠感染早期出现,与疾病严重程度和病毒载量没有直接关系。此前有研究发现,嗅觉功能障碍是大约12%的新冠患者最早出现的症状。在多数情况下,症状会在3到4周内自行消退,但也有部分患者在感染后12个月内仍出现持续的嗅觉障碍。相关论文近日...
【关键词】感染新冠,嗅觉,炎症
膀胱癌精准治疗重要抓手被发现(2022-04-12)
【摘要】 4月12日,健康报讯,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徐洁杰教授科研团队携手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王泽尉医生和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常远医生等,在一项纳入519名膀胱癌患者的多中心研究中发现,具有典型免疫抑制作用的白细胞介素10阳性巨噬细胞与抗肿瘤性T细胞“捣乱”,在推动膀胱癌进展及治疗敏感性中起到了关键的“坏”作用。而通过评估这群细胞在肿瘤内的浸润水平可以为患者制定更合适的治疗方案,并有望基于此开发出膀胱癌全新的治疗...
【关键词】膀胱癌,精准治疗,重要抓手
又发现42种基因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2022-04-11)
【摘要】 4月11日,新华社讯,《参考消息》8日登载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报道《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的42种此前不为人知的基因被发现》。在围绕阿尔茨海默病基因风险开展的迄今最大规模研究中,又有42种与这种疾病进程有关联的基因被发现。研究报告的撰写者之一、英国痴呆症研究所负责人朱莉?威廉姆斯在一份声明中说:“吸烟、运动和饮食等生活方式因素影响着阿尔茨海默病的进程。”威廉姆斯说:“不过,60%至80%的患病风险与遗传基因有关,...
【关键词】基因,炎症,免疫系统
口服药羟甲香豆素可阻断新冠进展(2022-03-28)
【摘要】 3月28日,健康报讯,经两年的研究,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研究员于文强教授团队,联合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卢洪洲教授团队和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放射科主任单飞团队等,发现新冠患者体内透明质酸升高与新冠病程进展有关,并找到了一种通过抑制透明质酸合成进而阻断新冠进展的口服药物——羟甲香豆素。临床试验也进一步验证该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相关论文近日在线发表于《自然》杂志子刊《信...
【关键词】透明质酸,新冠病程,口服药物
抗新冠全人源纳米双抗被发现(2022-03-17)
【摘要】 3月17日,健康报讯,近日,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应天雷教授、吴艳玲副研究员课题组与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孙蕾研究员课题组合作,发现并筛选出一种抗新冠病毒的全人源纳米抗体(可制成纳米双抗药物)。该抗体可同时靶向病毒两个部位,高效中和包括奥米克戎变异株在内的各种流行变异株,并可作为雾化吸入制剂。近日,国际学术期刊《细胞》发表了这一重要研究成果。应天雷介绍,该抗体属纳米级小抗体,基因完全来自于人类,因此...
【关键词】抗新冠,全人源,纳米双抗
各地需因地制宜制订癌症防控计划(2022-03-16)
【摘要】 3月16日,健康报讯,近日,国家癌症中心在自有英文期刊《国家癌症中心杂志》上发布了中国最新癌症报告。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新增癌症病例约406.4万例,新增癌症死亡病例241.35万例。此次发布的数据来自全国各地487个癌症登记处。数据显示,肺癌、结直肠癌、胃癌、肝癌和女性乳腺癌是五大常见癌症,占新增癌症病例总数的57.4%。肺癌、肝癌、胃癌、结直肠癌和食管癌是癌症死亡的五大主要原因,占癌症死亡总数的69.3%。值得注...
【关键词】癌症报告,数据,发病率
阿尔茨海默病治疗或有新靶点(2022-03-14)
【摘要】 3月14日,健康报讯,厦门大学医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王鑫、许华曦教授课题组和温州医科大学宋伟宏教授课题组合作,近日在国际学术期刊《临床研究杂志》上发表了关于阿尔茨海默病治疗的最新研究成果论文。研究团队发现了唐氏综合征(又称21三体综合征)加剧阿尔茨海默病神经病理发生的分子机制,进一步揭示了泛素特异性蛋白酶USP25可同时抑制小胶质细胞激活和β-淀粉样蛋白(Aβ)产生。此外,该研究还利用USP25小分子抑制剂,成...
【关键词】神经病理,分子机制,新靶点
肺纤维化治疗找到新思路(2022-02-25)
【摘要】 2月25日,健康报讯,近日,山东大学药学院姜新义教授团队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等单位合作,构建了一种可吸入的mRNA纳米递送系统,通过促进肺纤维化病灶中基质降解和肺泡上皮重建,为肺纤维化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该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先进材料》上。目前,肺纤维化临床的治疗手段,除了肺移植术外,无论是药物治疗还是以肺康复训练为主的非药物治疗,都只能减缓肺纤维化进展,不能逆转肺...
【关键词】肺纤维化,治疗,新思路
专家找到Ⅲ期肺癌治疗新方案(2022-02-17)
【摘要】 2月17日,健康报讯,近日,广东省人民医院首席专家、广东省肺癌研究所名誉所长吴一龙教授牵头设计开展的一项研究在《柳叶刀—肿瘤学》杂志上发表。该研究证实,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放化疗后,以PD-L1抑制剂作为巩固治疗,具有优越的疗效和良好的安全性。该研究共纳入来自50家中心的381例患者,研究治疗时间定为两年。研究发现,无论是同步还是序贯放化疗,在免疫巩固的保护下,患者的癌症进展风险大幅降低达36%。尤其对于已...
【关键词】肺癌,治疗,新方案
结直肠癌早期诊断有新思路(2022-02-17)
【摘要】 2月17日,健康报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王慧教授联合同济大学朱瑞新教授、中科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张国庆教授、复旦大学陈兴栋教授和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朱立新教授团队,针对结直肠癌患者肠道菌群的“四界”微生物组进行多中心队列研究,绘制了全球8个结直肠癌人群队列的“四界”微生物组图谱,发现结直肠癌特异的细菌—真菌互相作用的新机制。相关研究论文日前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自然·微生物学》杂志上。...
【关键词】结直肠癌,早期诊断,新思路
脑机接口软件有了“中国平台”(2022-02-15)
【摘要】 2月15日,健康报讯,日前,天津大学医学工程与转化医学研究院、天津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教育部智能医学工程研究中心等单位合作,推出我国首个脑机接口领域综合性开源软件平台MetaBCI。脑机接口技术(BCI)意味着在人机之间建立直接的中枢信息交互。当前世界主要国家都将未来视为“脑科学时代”,将脑科学研究列入国家层面发展战略。脑机接口领域作为脑科学的核心应用区,正在掀起一场技术领域的颠覆式创新革命,将对健康医...
【关键词】脑机,接口软件,中国平台
间歇性蛋白限制或可干预糖尿病(2022-01-17)
【摘要】 1月17日,健康报讯,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陈雁研究组新近完成的一项研究发现,间歇性蛋白限制可以保护糖尿病小鼠的胰岛β细胞并改善血糖稳态。相关研究论文日前在线发表在《科学通报》杂志上。最近一项探索3种常量营养素(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比例对小鼠健康影响的研究发现,减少蛋白质摄入对于改善代谢健康和延长寿命至关重要。另有一些研究发现,限制某些关键的氨基酸,如蛋氨酸或亮氨酸,也可以改善葡萄糖...
【关键词】糖尿病,间歇性,蛋白限制
“未来诊室”探寻就医“更优解”(2022-01-12)
【摘要】 1月12日,健康报讯,2022年伊始,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以“沉浸式交互智慧诊间”“未来诊桌”“智能预问诊”等为代表的新一批改善患者便捷就医体验举措全新落地,传统医疗正在数字化赋能下大步“出圈”。人工智能算法在“未来诊室”中更是无处不在。上海市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上海将继续推出包括门诊智能分诊、智能院内导航、智能诊后管理等应用场景在内的“便捷就医服务”数字化转型2.0版;加快建设上海市数字医学创新中...
【关键词】智能问诊,上海,人工智能
全球首例!活人成功植入猪心脏,手术后状态良好(2022-01-12)
【摘要】 1月12日,健康界讯,2022年1月10日,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院公布了一项猪器官异种移植的情况,医生将一个经过基因编辑的猪心脏移植到了病人体内,三天后患者状况依然良好。这是首次证明转基因猪心脏可以像人类心脏一样发挥作用,而不会立即产生排斥反应。研究人员称,虽然目前还不知道这项手术是否真的有效,但它标志着科学家们朝利用动物器官拯救人的生命迈出了重要一步,数十年来科学家一直在朝这方面努力。
【关键词】美国,猪心脏,移植
皮肤成纤维细胞参与白癜风发病(2022-01-07)
【摘要】 1月7日,健康报讯,近日,清华大学生物医学交叉研究院陈婷研究团队,揭示了皮肤成纤维细胞在白癜风疾病中的重要作用:成纤维细胞是唯一必需的能招募和激活自体活性CD8﹢T细胞的皮肤细胞;不同部位成纤维细胞对IFN-γ的响应能力决定其招募CD8﹢T细胞的能力,并决定白癜风的发病位置偏好。该研究成果于近日发表在国际期刊《自然》上。
【关键词】皮肤,纤维细胞,白癜风
地高辛的软骨保护作用被发现(2021-12-21)
【摘要】 12月21日,健康报讯,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骨科雷光华教授团队与纽约大学刘传聚教授团队合作,在骨关节炎发病机理与临床防治领域取得重要研究成果。近日,该研究成果以原创论著形式在线发表在期刊《风湿病学年鉴》上。骨关节炎是一种常见衰老性疾病,目前尚无安全有效、可延缓病情进展的治疗药物。因此,需进一步明确骨关节炎的发病机理和潜在干预靶点,并研发安全有效新药。研究人员针对1046种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证的药物进...
【关键词】地高辛,软骨,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