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茨海默症“致病蛋白”新机制被发现(2021-02-18)
【摘要】 2月18日,新华社讯,载脂蛋白E(ApoE)是人类大脑中含量最高的蛋白之一,它的变体载脂蛋白E4是诱发阿尔茨海默症的最大风险因素,但是其致病机制一直不清楚。近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刘强教授团队研究发现了这种“致病蛋白”抑制神经元细胞代谢的新机制,揭示了导致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学习与记忆障碍的根本原因。研究揭示了载脂蛋白E4导致阿尔茨海默症的全新机制,为未来的治疗提供了新方向和新手段。日前,国际神经科学领域著名学...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症,致病蛋白,新机制
幽门螺杆菌有望被“斩草除根”(2021-02-03)
【摘要】 2月3日,健康报讯,近日,南京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毕洪凯教授团队,成功筛选获得新型抗耐药性幽门螺杆菌的候选药物二氢丹参酮I。该丹参酮单体具有高效快速杀灭幽门螺杆菌、抗幽门螺杆菌生物膜、安全且不易耐药等优越性,有望作为一个有前途的抗幽门螺杆菌候选药物进入临床前研究。该成果相关论文近日在线发表在国际期刊《抗微生物剂与化疗》上。研究团队对1000多种中药单体进行细胞水平筛选,最终确定丹参中的二氢丹参酮I单体杀...
【关键词】抗耐药性,幽门螺杆菌,候选药物
帕金森病鉴别诊治添新靶标(2021-01-25)
【摘要】 1月25日,健康报讯,近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滕军放教授团队在国际期刊《自然?医学》上发表帕金森病领域研究成果论文。该研究发现,特发性帕金森病患者脑膜淋巴引流功能下降,动物模型研究进一步阐明了其中的病理机制。研究提出了影像学技术评估脑膜淋巴管引流功能的方法,并证实基于此方法评估脑膜淋巴管引流功能对帕金森病早期鉴别诊断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帕金森病,鉴别诊治,新靶标
Nature重磅:重启巨噬细胞代谢,可缓解老年个体认知衰退(2021-01-25)
【摘要】 1月25日,健康界讯,1月21日,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神经病学和神经科学系的研究人员在Nature杂志上发表题为:恢复髓系细胞的新陈代谢可以逆转衰老过程中认知能力的下降的研究论文。这项研究表明,巨噬细胞在衰老过程中会关闭主要的代谢通路,一种能减轻炎症、增强巨噬细胞新陈代谢的药物可以逆转小鼠的认知功能衰退。与此同时,该研究还提出了导致年龄相关性认知功能衰退的一些关键变化,并指出这种症状可能不是永久性的。这项...
【关键词】巨噬细胞,认知功能,衰老
我国口服多糖疫苗研究获突破(2021-01-11)
【摘要】 1月11日,新华社讯,我国科研人员近期在多糖疫苗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研发出一种用于预防肺炎链球菌感染的口服多糖疫苗。相关研究成果已由国际学术期刊《美国科学院院刊》在线发表。论文通讯作者、西南大学动物医学院教授孔庆科带领的人畜共患传染病课题组研究发现,采用基于减毒沙门氏菌为载体进行的多糖疫苗递送方式,可以诱导宿主产生针对特异性多糖的黏膜、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及长期的免疫记忆。课题组在此基础上研发出一...
【关键词】口服,多糖疫苗,肺炎
自身免疫病治疗“钥匙”有望找到(2021-01-05)
【摘要】 1月5日,健康报讯,北京协和医院张烜教授团队与北京大学药学院周德敏教授团队合作,历时近4年,构建了特异性抗原的CAR-T细胞,可定向杀灭B细胞,并将其应用于自身免疫疾病的治疗。该研究首次将光控“开关”分子应用于CAR-T细胞上,以减少不良反应炎症因子风暴。近日,系列研究成果发表于《风湿病学年鉴》和《细胞化学生物学》上。这一新研究,为更安全有效的CAR-T细胞应用提供了新的技术储备,并为自身免疫疾病...
【关键词】自身免疫,细胞疗法,治疗
低成本便携式脑成像扫描仪问世(2020-12-29)
【摘要】 12月29日,科技日报讯,据最新一期《自然?生物医学工程》发表的一项研究描述,美国麻省综合医院的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低成本、紧凑、便携式且低功耗的“仅用于头部”的磁共振成像(MRI)扫描仪,可以将其安装在救护车中,带轮推入患者房间,或放置在各种小型诊所、医生办公室。在进行脑部扫描以评估头部创伤、检测脑癌时,MRI是最佳选择,但MRI扫描仪价格昂贵,需要特殊的基础设施且无法移动。即使在有MRI扫描仪的医院,有时也...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扫描仪,便携式
我国自主研发“三层仿生”人工血管完成首例腹主动脉置换术(2020-12-28)
【摘要】 12月28日,新华网讯,阜外医院血管中心主任舒畅教授团队于12月15日运用我国自主研发的“三层仿生”聚氨酯人工血管,完成了首例巨大腹主动脉瘤人工血管置换手术,患者即将出院。这款完全由我国自主研发的“三层仿生”人工血管,目前正处于临床试验阶段。整个手术过程中没有给患者输血,国产聚氨酯人工血管具有防针眼渗血效果好、柔顺性好、易于缝合、与周围组织无粘连等特点,优于进口涤纶人工血管。
【关键词】人工血管,置换手术,临床试验
衰弱指数可识别加速衰老的人(2020-12-25)
【摘要】 12月25日,健康报讯,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李立明教授和吕筠教授团队近日在《柳叶刀?公共卫生》上发表一项大型前瞻性队列研究,揭示了在中老年人群中利用衰弱指数这种简单的代理指标开展风险评估、指导预防的价值。吕筠介绍,该研究利用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51万余名研究对象的数据,通过构建衰弱指数来评价人群的衰弱状态。在十余年的随访过程中,49371名研究对象死亡。研究显示,随衰弱程度的增加,全因死亡(任意死因导致的...
【关键词】衰弱指数,评估,衰弱状态
褪黑素或可维护冷冻卵质量(2020-12-16)
【摘要】 12月16日,健康报讯,安徽医科大学曹云霞教授带领的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医学低温团队,经过多年研究发现,褪黑素可以通过抑制氧化损伤和维持卵细胞膜通透性,提高人卵母细胞的冷冻效果。近日,相关研究论文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松果体研究》上。近年来,人类卵子冷冻已在辅助生殖技术领域掀起热潮。该技术可帮助因卵巢早衰、盆腔疾病、肿瘤进行手术或放、化疗等丧失卵巢功能的女性解决生育问题。据了解,该研究探...
【关键词】褪黑素,冷冻,卵子质量
全球新冠疫情科学预测系统上线(2020-11-28)
【摘要】 11月28日,中国新闻网讯,广东省南山医药创新研究院11月27日晚发布消息称,全球新冠疫情科学预测系统(公测版)上线。该系统由中国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等开发。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际,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院长何建行带领核心研究团队并联合第三方专业的人工智能团队对中国,尤其是高风险地区的疫情进行了流行预测,此本土开发的预测模型为中国抗击疫情提供了科学支撑。该预测系统包括“...
【关键词】新冠疫情,科学预测,系统上线
浙江首笔区块链医疗电子票据完成在线理赔(2020-11-27)
【摘要】 11月27日,健康界讯,近日,杭州市民邵先生通过“浙里办?浙里掌上保”,向保险公司提交意外医疗险理赔报案申请,保险公司实时接收报案信息并在线获取医疗电子票据,仅37分钟便完成了这起案件的票据审核和支付赔款。这也是全省首笔通过区块链医疗电子票据完成的在线理赔。近年来,省财政厅借助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大力推进财政电子票据管理改革,并联合省银保监局借助区块链医疗电子票据开展商业医疗保险理赔创...
【关键词】浙江,区块链,电子票据,在线理赔
基因编辑疗法或使癌细胞永久失活(2020-11-23)
【摘要】 11月23日,健康界讯,11月23日,据《科学进展》杂志日前报道,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一项研究证明,CRISPR/Cas9系统在治疗侵入性癌症方面非常有效,且经此方法治疗的癌细胞将永远不会再具有活性,这是在寻找癌症治愈方法迈出的重要一步。研究人员开发的一种基于脂质纳米颗粒的新型递送系统CRISPR-LNP,可专门针对癌细胞并通过基因操作将其破坏。该系统携带的一个遗传信使(信使RNA),可对CRISPR酶Cas9进行编码,Cas9作为剪切细...
【关键词】基因编辑,癌细胞,失活
阿尔茨海默病防治或有新靶点(2020-11-12)
【摘要】 11月12日,健康报讯,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郁金泰教授、董强教授团队等,首次发现基因FAM171A2与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病风险显著相关,该基因通过调节血脑屏障和神经炎症等方面的功能,参与神经变性疾病的发生。近日,《科学?进展》在线发表了该成果论文。郁金泰表示,FAM171A2基因通过调节PGRN水平,影响了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病风险,是神经退行性疾病防治的潜在靶点,但以往从未有过该基因功...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防治,新靶点
北大报告称中国已成人工智能医健科研最主要贡献者之一(2020-10-30)
【摘要】 10月30日,科技日报讯,10月29日,北京大学健康医疗大数据国家研究院与爱思唯尔等机构在“中国医院协会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管理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专题学术会”上联合发布《健康医疗人工智能指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中国已成为全球健康医疗人工智能科学研究与临床试验的最主要贡献者之一,但在学术影响力和技术转化方面仍有待提升。《报告》显示,在健康医学人工智能主题有关的研究领域中,中国的发文...
【关键词】中国,人工智能,医健科研
肺腺癌侵袭转移机制被揭示(2020-10-26)
【摘要】 10月26日,健康报讯,近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胸外科、湖南省肺结节精确诊断与治疗工程研究中心研究团队在国际杂志《细胞死亡与分化》上刊发一项研究,指出钙和整联蛋白结合蛋白1(CIB1)的高表达与患者临床不良病理特征及预后呈正性相关。CIB1是调节细胞粘附、迁移和分化的钙调蛋白的同源物,参与了多种肿瘤发生发展。课题组发现,CIB1作为膜蛋白在肺癌细胞系及肺癌组织中呈异常高表达,进一步研究发现该蛋白高表达与患者临床...
【关键词】肺腺癌,侵袭转移,机制
日本尝试iPS细胞治疗癌症(2020-10-24)
【摘要】 10月24日,新华社讯,日本研究人员日前实施了一台移植免疫细胞治疗癌症的手术,用于移植的免疫细胞由诱导多能干细胞(iPS细胞)培养而来。这是日本首次尝试利用iPS细胞治疗癌症。iPS细胞是通过对成熟体细胞“重新编程”培育出的干细胞,拥有与胚胎干细胞相似的分化潜力。研究小组计划2022年3月前对4至18名接受标准治疗后病情复发的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同样的免疫细胞移植手术,以确认这种疗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日本,免疫细胞,癌症
美国科学家3D打印出逼真的心脏瓣膜模型(2020-10-21)
【摘要】 10月21日,健康界讯,近日,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的一项新研究中,来自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研究人员在美敦力公司的支持下,开发出一种突破性的技术,用多材料3D打印出了逼真的心脏主动脉瓣和周围结构模型,它可以模仿真实病人的外观和感觉。这些特定于患者的器官模型,包括集成到结构中的3D打印软传感器阵列,是使用专用墨水和定制的3D打印过程制造的。这类模型可用于微创手术的准备工作,它将能改善全球成千上万患者的...
【关键词】美国,3D打印,心脏模型
阿尔茨海默病新致病基因或被捕捉(2020-09-29)
【摘要】 9月29日,健康报讯,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贾建平教授团队日前在国际期刊《老年痴呆症》在线发表论著。他们对来自全国30个省(区、市)的15119人进行载脂蛋白E4(APOE ε4)基因的携带情况进行检测和分析,首次证实了APOE ε4与阿尔茨海默病之间的强关联性,并揭示了APOE ε4等位基因在3种阿尔茨海默病亚型中起到了不同风险效应,尤其在未知基因突变的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中起到突出的风险效应。该研究为建立大规模人群干预提供...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致病基因,风险效应
结直肠癌转移多组学图谱绘出(2020-09-23)
【摘要】 9月23日,健康报讯,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曾嵘研究组、吴家睿研究组与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卫研究组,联合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和上海科技大学等单位,新近完成了中国人首张结直肠癌转移相关的多组学整合图谱,并提出了转移性结直肠癌分子分型与个性化治疗新策略。相关论文日前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刊物《癌细胞》杂志上。科研团队系统收集了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480个临床样本后,进行多组学数据采集。通过...
【关键词】结直肠癌,转移,多组学图谱
干细胞移植治疗心梗效果或更好(2020-09-14)
【摘要】 9月14日,健康报讯,9月10日,《美国医学会杂志》子刊JAMA Network Open在线发表了来自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戴建武再生医学团队与南京鼓楼医院王东进教授团队的研究论文。他们首次证明胶原材料联合干细胞移植在一年后可显著减小患者心脏梗死体积,对于术前病情较重的患者,心功能改善效果尤为明显。目前,针对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已开展大量临床研究,但其治疗效果仍存在争议。一些研究表明干细胞移植后容易扩...
【关键词】干细胞,移植,心梗
最大规模神经元类脑计算机诞生(2020-09-03)
【摘要】 9月3日,健康报讯,近日,浙江大学联合之江实验室共同研制成功了我国首台基于自主知识产权类脑芯片的类脑计算机。这台类脑计算机支持1.2亿脉冲神经元、近千亿神经突触,与小鼠大脑神经元数量规模相当,是目前国际上神经元规模最大的类脑计算机。同时,团队研制了达尔文类脑操作系统,支撑类脑计算机的运行与应用。据研究团队负责人、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潘纲教授介绍,生物大脑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能够自然产生不...
【关键词】人工智能,神经元,类脑计算机
我国专家发现新生物标志物 可提前预测阿尔茨海默病(2020-08-25)
【摘要】 8月25日,科技日报讯,最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贾建平教授团队在国际上首次证明,外周血神经源性的外泌体突触蛋白可以作为阿尔茨海默病无症状期诊断的生物标志物,在症状出现前5年~7年预测这一疾病,准确率高达87%~89%。相关论文近日发表在国际期刊《老年痴呆症》上。该团队通过对5年至7年前认知功能正常人群进行随访,共收集了739例受试者,发现并验证外周血神经源性外泌体突触蛋白可以作为在认知障碍出现前5年至7年预测...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生物标志物,预测
中国学者新发现:通过无创血液检测可实现癌症早期筛查(2020-08-13)
【摘要】 8月13日,中国新闻网讯,青年研究员陈兴栋等领衔的该校泰州健康科学研究院和人类表型组研究院科研团队研究发现,对于结直肠癌、食管癌、肝癌、肺癌和胃癌5种常见恶性肿瘤,早期的癌症信号——微量肿瘤甲基化就存在于血液循环之中,并可以被无创检测。《自然?通讯》刚刚发表了这项研究成果。这一最新研究成果证实了,通过提高检测技术的灵敏度,能够更早发现肿瘤标志物,从而实现有效的对癌症早期筛查,具有重要的科研与健康意...
【关键词】创血液检测,癌症,早期筛查
以色列研究显示:维生素D水平低者容易感染新冠病毒(2020-08-13)
【摘要】 8月13日,科技日报讯,以色列Leumit健康服务(LHS)机构和巴伊兰大学阿兹瑞利医学院合作近日完成的研究表明,体内维生素D水平低者可能更容易受新冠病毒的感染。LHS机构和巴伊兰大学的研究人员此次专门对体内维生素D水平低者是否容易感染新冠病毒,以及因感染病毒而住院的风险进行了分析。他们研究了7807名以色列新冠病毒检测者,其中782人呈阳性,最终确定血浆维生素D低是患者感染新冠病毒并因此而住院的独立的风险因素。
【关键词】以色列,维生素D,新冠病毒
生物人工肝关键技术有新突破(2020-08-07)
【摘要】 8月7日,健康报讯,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鄢和新、翟博、俞卫锋教授团队等,与上海赛立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在国际期刊《科学转化医学》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论文阐述了生物人工肝技术的基本工作原理,以及该项技术用于实验动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突破了生物人工肝的关键技术瓶颈,为肝衰竭患者提供了全新治疗方法。鄢和新团队利用小分子重新编程技术将人原代肝细胞转化为可以快速增殖的肝前体样细胞,...
【关键词】生物人工肝,肝脏再生,肝功能恢复
我国帕金森病基因突变图谱绘出(2020-07-30)
【摘要】 7月30日,健康报讯,近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内科、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湘雅)唐北沙教授、郭纪锋研究员、李津臣研究员团队在国际期刊《脑科》上在线发表论文。该研究从帕金森病(PD)相关基因的角度,首次针对中国大陆家族性帕金森病及早发型帕金森病人群进行大样本遗传学研究,绘制了中国大陆帕金森病相关基因突变图谱,系统地提出中国大陆人群帕金森病相关基因发病年龄谱,对帕金森病分子诊断与分型、精准治...
【关键词】帕金森病,基因突变,图谱
俄发现有助诊治癌症的纳米粒子(2020-07-28)
【摘要】 7月28日,科技日报讯,俄罗斯国家研究型工艺技术大学莫斯科钢铁合金学院与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合作,揭示了“磁铁矿-金纳米”混合粒子的一种新特性。这种特性有助于今后在医学上诊断和治疗癌症。相关研究结果近日发表在《化学材料B》科学杂志上。磁铁矿-金纳米”混合粒子是一种由金纳米粒子和磁铁矿纳米粒子组成的特殊结构。磁铁矿纳米粒子确保了混合粒子必要的磁性,而金元素则为所有复杂的结构赋予化学改型的可能性和独特...
【关键词】俄罗斯,癌症,纳米粒子
英研究显示肥胖增加新冠致死风险(2020-07-27)
【摘要】 7月27日,新华社讯,英格兰公共卫生局25日发布报告,显示超重或肥胖的人因感染新冠病毒而患重症或死亡的风险更高。报告中所列数据显示,与身体质量指数(BMI)正常的人相比,BMI在30至35之间的人因新冠病毒死亡的风险高40%,BMI超过40的人风险高90%。英格兰地区接近63%的成年人超重或肥胖,多家媒体24日报道,英国政府将从下周起限制不健康食品的广告。
【关键词】英国,新冠致死风险,肥胖
血清学指标可评估冠心病程度(2020-07-24)
【摘要】 7月24日,健康报讯,安徽省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科研团队研究发现通过观察血清学指标及心电图变化,可有效评估冠脉的狭窄程度,为患者一次住院节省总费用的30%~50%。该研究项目日前获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该科研团队历时8年,对照研究不同危险分层的冠心病患者,比较各组间冠脉各项危险因素等指标的相关性。研究发现,冠心病患者在血清Apelin-12水平超过正常值后其水平越低冠脉病变程度越严重,Hcy水平越高、HRV水...
【关键词】血清学指标,冠心病,评估
清华、协和等单位开发乳腺癌AI诊断工具,可准确识别恶性肿瘤(2020-06-23)
【摘要】 6月23日,健康界讯,清华大学、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协和医学院和首都医科大学的研究团队近日推出一项名为 SonoBreast 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个经过监督学习预训练的、基于图像块的卷积神经网络分类器,可以利用超声波图像进行乳腺癌诊断筛查。SonoBreast 研究项目旨在开发一种工具包,利用超声波图像进行乳腺癌诊断筛查。借助 SonoBreast 恶性病变诊断系统,,配合与之相适应的硬件,力求实现在世界各地缺少熟练放射科医生...
【关键词】乳腺癌,AI,诊断工具
国内首张AI影像辅助诊断软件三类证颁发,MR脑肿瘤冲出重围(2020-06-13)
【摘要】 6月13日,动脉网讯,6月12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消息,安德医智旗下BioMind“天医智”的颅内肿瘤磁共振影像辅助诊断软件通过了NMPA三类医疗器械审批。该产品是由天坛医院和安德医智联合成立的"神经疾病人工智能研究中心"研发,是首个药监局获批的、以“影像辅助诊断”命名的医疗AI软件。据悉,安德医智科技有限公司总部设立在北京,并在新加坡、卢森堡成立了全资子公司。此次获批使其成为中国首...
【关键词】AI影像,辅助诊断,三类证
《自然》刊发中美人造眼技术新突破,世界首个3D人工眼球问世(2020-06-09)
【摘要】 6月9日,健康界讯,近日在Nature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中,香港科技大学的范志勇团队、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报道了一种创新的、凹性的半球形视网膜,它由一系列纳米级的光传感器(光感受器)组成,模仿了人类视网膜中的光感受器细胞。研究人员将这种视网膜应用于电化学眼睛,这种眼睛具有与人眼相当的多种功能,并且能够完成获取图像模式的基本功能。人眼的视网膜是半球形的,它的光学布局比照相机中...
【关键词】人造眼技术,仿生,电化学眼
国之重器重离子治疗系统正式投入临床治疗(2020-06-08)
【摘要】 6月8日,健康界讯,6月6日在武威肿瘤医院在西安召开召开“我国首台自主知识产权重离子治疗系统在武威正式投入临床治疗技术新闻发布会”。在会议上,宣布了我国自主研发生产建设的武威重离子中心装配了我国首台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离子治疗系统,经过多年的建设,于2020年4月1日正式开诊。项目的成功建设,实现了世界最大型医疗器械的国产化,使我国成为继日本、德国、美国之后全球第四个实现重离子治疗肿瘤的国家,打破了多年来国...
【关键词】重离子治疗,国产化,临床应用
AI算法可快速诊断新冠肺炎患者(2020-05-21)
【摘要】 5月21日,科技日报讯,运用人工智能(AI)算法检查胸部CT影像和病史,可以快速准确地诊断新冠肺炎患者。该人工智能系统的AUC(曲线下面积,一个用于衡量机器学习准确度的指标)为0.92,展现出与一名资深胸放射科医生相当的灵敏度。这项机器学习领域最新成果19日发表于英国《自然?医学》杂志。医学界认为胸部CT扫描是诊断新冠病毒疑似感染病例的有用工具。但是,在患者患有其他类型肺病的特定情况下,单独的CT扫描是无法排除新...
【关键词】AI算法,新冠肺炎,胸部CT
新技术可检测阿尔茨海默病早期预警信号(2020-05-18)
【摘要】 5月18日,科技日报讯,美国杜克大学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的成像技术,能够检测视网膜各层的厚度和纹理。他们近日在《科学报告》杂志线上版发表研究报告称,视网膜纹理可以提供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生物标记,而其开发的成像技术则可帮助发现这一预警信号。有研究表明,阿尔茨海默病会引起视网膜结构改变,最明显的是会导致视网膜顶层变薄。研究人员指出,阿尔茨海默病早期生物标记的检测有助于对该疾病进行早期干预,从而减缓患...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视网膜,生物标记
以色列:开发出新冠肺炎重症患者远程监视系统(2020-05-14)
【摘要】 5月14日,科技日报讯,针对新冠肺炎重症患者,以色列航空工业公司、微软公司和贝尔谢巴的索罗卡医疗中心合作开发出类似驾驶座舱的监视系统及控制室,它可采集使用呼吸机患者的实时数据,并显示在座舱屏幕上,让医疗团队更轻松地远程掌握病人情况。以色列航空工业公司和索罗卡医疗中心在联合声明中表示,借助人工智能技术,监视系统将从各种医疗设备和传感器获得的数据进行整合,并对其进行分析从而了解病情、判断趋势并生成预...
【关键词】以色列,新冠肺炎,远程监视
全球首例!湘雅二医院成功开展碳C环外悬生物人工气管临床移植术(2020-05-09)
【摘要】 5月9日,健康界讯,日前,医院为一名气管腺样囊性癌患者成功实施超长气管切除(8.6cm)后应用“C”形碳纤维环外悬生物人工气管(9cm)重建手术,术后患者康复顺利,拟于近期出院恢复正常生活。科技查新证实,国内外尚未见探讨碳纤维C形外支架联合牛心包制备复合人工气管重建植入的研究文献报道,该例手术为全球首例。此方案利用已去除免疫活性、组织相容性良好且韧性、强度较高能抵抗张力的成熟商品化的牛心包制作密闭的气管壁...
【关键词】人工气管,临床移植,重建手术
科学家从康复者体内克隆出抗体 有望用于治疗新冠(2020-04-27)
【摘要】 4月27日,健康界讯,近日清华大学的研究人员已经成功地从COVID-19康复者体内克隆出了新冠抗体。在实验室测试中,这种克隆抗体可以阻止病毒与细胞上的受体结合,这意味着抗体可以阻止该病毒感染人体。他们的研究成果4月20日发表在《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上。这一研究由清华大学艾滋病综合研究中心主任张林琦主导,并与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的同事合作,分析了从COVID-19患者血液中获得的抗体。他们一共分离了206种单克隆抗体,...
【关键词】新冠病毒,克隆,抗体
类风湿关节炎新型诊断标志物被发现(2020-04-23)
【摘要】 4月23日,健康报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临床免疫中心栗占国团队牵头开展的一项研究发现,Scavenger受体A(SR-A)是类风湿关节炎的一种新型诊断标志分子。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在《自然?通讯》在线发表。早期诊断是改善类风湿关节炎预后的关键所在。目前,该病最常用的血清学诊断检测手段主要包括类风湿因子和抗瓜氨酸化蛋白抗体检测。栗占国课题组经过多年研究,通过多中心、大样本(3262例)筛查和对比研究发现,SR-A在大多数类风湿...
【关键词】类风湿,新型诊断,标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