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例猪-人肝肾联合异种移植完成(2024-05-22)
【摘要】 5月22日,健康报讯,5月22日,记者从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举办的新闻媒体通报会上获悉,世界首例猪-人肝肾联合异种移植近日在云南省昆明市完成。昆医大附一院联合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成功将一只8基因编辑猪供体的肾脏及肝脏通过联合移植方式移植到一名脑死亡人体内。据介绍,这项手术是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院长董家鸿和昆医大附一院院长曾仲的带领下,异种器官移植临床研究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此...
【关键词】肝肾,异种移植,猪供体
侵入式脑机接口研究取得新突破(2024-05-21)
【摘要】 5月21日,健康报讯,浙江大学近日对外宣布“双脑计划”科研新成果:该校求是高等研究院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合作,首次实现侵入式脑机接口控制机械臂书写汉字。志愿者只需想象正常的书写过程,通过侵入式脑机接口,解析运动区的神经信号,就能获取书写轨迹,并控制机械臂书写出来。据了解,目前脑机接口分为侵入式、半侵入式和非侵入式。侵入式脑机接口因为获取的信号质量较高,信号解读更为精准,已成为全球...
【关键词】侵入式,脑机接口,双脑计划
国家过敏性疾病临床研究大数据平台启动(2024-05-18)
【摘要】 5月18日,健康报讯,5月18日,协和过敏春季论坛暨北京慢性病防治与健康教育研究会变态反应学专业委员会第2届过敏性疾病防治与健康教育论坛召开。会上,由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过敏性疾病临床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建设的国家过敏性疾病临床研究大数据平台启动。全国各地变态反应学科发展参差不齐,各种过敏性疾病患者分别在呼吸科、皮肤科、耳鼻喉科、消化科、儿科和全科诊治,难以获得系统全...
【关键词】过敏性,临床研究,大数据,平台
自体再生胰岛移植治疗糖尿病取得突破性进展(2024-05-10)
【摘要】 5月10日,健康报讯,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上海长征医院)殷浩教授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程新教授团队,利用患者自体血液细胞再生胰岛组织治疗糖尿病获得突破性进展。目前该患者已彻底脱离胰岛素长达33个月,这是国际上首例利用干细胞来源的自体再生胰岛移植成功治愈胰岛功能严重受损糖尿病患者的病例。近日,相关研究论文在线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细胞发现》上。
【关键词】自体再生,胰岛移植,糖尿病
介入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研究有新进展(2024-04-26)
【摘要】 4月26日,健康报讯,近日,南京市第一医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宣布,该院心血管内科陈绍良教授团队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介入治疗领域开展的IVUS-ACS和ULTIMATE-DAPT两项突破性研究成果正式被国际期刊《柳叶刀》收录。陈绍良教授团队在4月6日至9日召开的美国心脏病学会科学年会上公布了这两项研究成果。据介绍,IVUS-ACS是到目前为止入选样本量最大的比较血管内超声(IVUS)和造影指导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多中...
【关键词】介入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
基因编辑为角膜新生血管治疗带来新突破(2024-04-24)
【摘要】 4月24日,健康报讯,采用基因编辑“剪断”促新生血管形成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实现“一针剪血”的治疗效果,为维持角膜透明与健康的生理状态起到重要作用。该项研究由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黄锦海、周行涛团队与暨南大学附属深圳眼科医院雷和田教授团队、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王勤美教授团队合作开展,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先进科学》上。角膜新生血管是一种重要致盲性眼部病变,其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
【关键词】基因编辑,角膜,新生血管
我国学者在国际上首次提出颅内生殖细胞肿瘤可分为3个亚型(2024-04-19)
【摘要】 4月19日,健康报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邱晓光、李博团队联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刘宇、赵爽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提出根据分子遗传特征,颅内生殖细胞肿瘤可分为3个亚型,有望为这种肿瘤开启精准靶向个体化治疗时代。其研究论文近日发表在国际期刊《神经肿瘤学》上。颅内生殖细胞肿瘤是一类罕见且复杂的中枢神经系统恶性疾病,多发于儿童和青少年。多年来,该病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进展均极为缓慢...
【关键词】颅内,生殖细胞,肿瘤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效果可早期预测(2024-04-16)
【摘要】 4月16日,健康报讯,广东省人民医院乳腺肿瘤科主任医师、广东省人民医院肿瘤医院副院长王坤牵头的研究成果——“早期预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残余肿瘤负荷的无创人工智能系统”,可以在乳腺癌患者开展新辅助化疗的早期准确预测疗效,帮助医生为患者选择合适的疗法,减少不必要的副作用。近日,相关研究论文被外科期刊《外科学年鉴》收录。据介绍,新辅助治疗是指肿瘤手术前的综合疗法,包括放疗、化疗等,目的是缩小肿瘤、降低...
【关键词】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效果,早期预测
一项研究发现鼻息肉治疗新靶点(2024-03-29)
【摘要】 3月29日,健康报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刘争教授团队的一项新研究,揭示了鼻息肉组织中免疫球蛋白的负性调控机制,为鼻息肉治疗提供了新靶点。相关研究论文日前刊发在国际学术期刊《过敏和临床免疫学杂志》上。研究团队通过单细胞测序、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术以及细胞培养等方法,发现在异位淋巴组织中滤泡调节T细胞(TFR)负性调控TFH细胞,可促进免疫球蛋白产生的能力缺失。此外,研究发现TF...
【关键词】鼻息肉,新靶点,过敏
结直肠癌免疫治疗研究获新突破(2024-03-19)
【摘要】 3月19日,健康报讯,天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吕春婉教授团队成功研发出结直肠癌免疫治疗药物,相关成果论文日前发表在国际期刊《纳米》上。在治疗结直肠癌的诸多疗法中,免疫疗法被认为是最有前景的治疗方向之一。其原理是提高肿瘤细胞的免疫原性和免疫细胞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激发增强机体抗肿瘤免疫应答,并应用免疫细胞和效应分子输注宿主体内,协同机体免疫系统杀伤肿瘤、抑制肿瘤生长。吕春婉团队设计合成的结直肠癌免疫治...
【关键词】结直肠癌,免疫治疗,药物
新方案或可减轻黄斑变性患者治疗负担(2024-03-19)
【摘要】 3月19日,新华社讯,一个国际研究团队在新一期英国《柳叶刀》杂志上发表论文说,给眼球玻璃体腔注射高剂量阿柏西普、延长给药间隔的治疗新方案,在减轻严重致盲的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黄斑变性患者治疗负担方面展现出潜力。年龄相关黄斑变性(AMD)又称老年性黄斑变性,是全球中老年人视力损伤甚至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一大类年龄相关黄斑变性由不正常的新生微血管引起,被称为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黄斑变性(nAMD)。目前的主...
【关键词】黄斑变性,治疗,新方案
我国学者发现一种罕见血型(2024-03-12)
【摘要】 3月12日,健康报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输血科发现全球首例ABO新等位基因第1内含子c.291-0T>A突变。新发现的A等位基因变异体被国际输血协会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输血科”命名,该例新等位基因的发现不仅刷新了人们对血型基因的认知,也进一步提高了临床输血安全系数。该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输血医学期刊《血液之声》上。
【关键词】罕见血型,基因,输血
CAR-T治疗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获成功(2024-02-29)
【摘要】 2月29日,健康报讯,我国学者在全球首次应用靶向成熟B细胞抗原(BCMA)的CAR-T细胞(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T103A治疗复发难治性免疫介导的坏死性肌病取得显著临床疗效。一位患者在接受CAR-T治疗近两年后,目前已完全康复,停用激素及所有的免疫抑制治疗用药,实现无药健康生存。该治疗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内科王伟教授团队完成。日前,相关论文在线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王伟团队还结合单细胞...
【关键词】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
阿尔茨海默病早期病变关键节点被发现(2024-02-27)
【摘要】 2月27日,健康报讯,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贾建平团队的一项研究,首次揭示了阿尔茨海默病从无症状期到有症状期脑脊液和影像学生物标志物的动态变化规律,阐明了阿尔茨海默病发病出现生理病理变化最早的关键节点,为阿尔茨海默病超早期诊断和精准干预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2月22日,该研究相关文章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该研究是我国首次针对中老年人开展的大样本、长周期、重复脑脊液测量和脑影像学检查的阿尔茨海默病...
【关键词】脑脊液,影像学,生物标志
人工智能辅助磁共振检查可提质增效(2024-02-22)
【摘要】 2月22日,健康报讯,创新性引入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技术,通过前瞻性实验设计,缩短关节的磁共振扫描时间并提高图像质量。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放射科陈爽教授团队近期取得以上研究成果,并在国际影像学期刊《放射学》上发表研究论文。磁共振成像(MRI)是常规影像检查项目之一,具有无创、对比参数多、组织分辨率高和图像清晰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全身肿瘤、神经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的诊断和早期筛查检查中。随着临床对MRI...
【关键词】人工智能,辅助,磁共振
中晚期恶性肿瘤治疗有了新思路(2024-02-09)
【摘要】 2月9日,健康报讯,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物细胞治疗中心张毅教授团队、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黄波教授团队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张晓辉教授团队联合开展的一项研究,揭示了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贫血和血小板增多这一临床现象的内在机制。该成果入选“2023年度中国血液学十大研究进展”,为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治疗提供新思路。相关论文近期在国际免疫学领域杂志《自然·免疫学》上发表。研究人员认为,该病理过程中的关键因...
【关键词】中晚期,恶性肿瘤,内在机制
肾透明细胞癌治疗有新策略(2024-01-26)
【摘要】 1月26日,健康报讯,日前,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顾朝辉教授、周利杰博士团队的一项新研究揭示,恢复丙二酰CoA脱羧酶的表达可抑制肾透明细胞癌的进展,并提高舒尼替尼的敏感性。这为肾透明细胞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策略。相关研究论文在国际肿瘤学期刊《癌症研究》上发表。肾癌是泌尿系统常见肿瘤之一,肾透明细胞癌是其最主要的病理类型,占总数的70%~75%。肾透明细胞癌因细胞浆内储存大量糖原及脂质,在标准病理染色中细胞浆呈透...
【关键词】肾透明,细胞癌,新研究
远隔缺血适应治疗可改善急性心脑共病结局(2024-01-25)
【摘要】 1月25日,健康报讯,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吉训明教授团队在学术期刊《重症监护》上发表研究论文。该研究显示,在急性缺血性卒中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远隔缺血适应治疗能够有效减少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并显著改善3个月后的功能结局。作为一种无创物理治疗措施,远隔缺血适应治疗对脑、心、肾等重要脏器的保护作用受到广泛关注。此前,该方法已被证实可减少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脑组织梗死体...
【关键词】远隔缺血,适应治疗,心脑共病
两项研究为肝癌治疗提供新可能(2024-01-25)
【摘要】 1月25日,健康报讯,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韩新巍教授团队在肝癌介入治疗中取得两项新突破,为难治性肝癌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启示。相关研究论文日前分别在《美国化学学会·纳米》和《今日材料生物》杂志上在线发表。肝细胞癌外科切除等局部治疗后的复发和转移,是影响患者长期预后的难题。韩新巍团队的相关研究,利用生物医学工程技术,联合分子靶向、免疫阻滞剂和光热疗法,创新性地将分子靶向治疗药物安罗替尼和光热剂锗磷以一...
【关键词】肝癌治疗,生物医学,纳米纤维
中医药肿瘤治疗研究再获突破(2024-01-18)
【摘要】 1月18日,健康报讯,日前,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曹鹏、曹萌团队在国际肿瘤学期刊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中国科学院医学一区)在线发表了题为《人参囊泡重编程巨噬细胞调节ARG1的释放以改善肿瘤微环境中T细胞的耗竭》的研究论文。2015年至2019年,该团队从新鲜人参中提取人参囊泡作用于肿瘤微环境,使其发挥抗肿瘤作用,对新鲜中草药治疗机制做出了创新性阐释。之后,该...
【关键词】中医药,肿瘤,治疗研究
《亚洲数字经济报告》:中国数字经济规模遥遥领先(2023-12-23)
【摘要】 12月23日,新华网讯,博鳌亚洲论坛12月21日发布的《亚洲数字经济报告》显示,中国数字经济规模遥遥领先,2022年达到7.47万亿美元。日本位居第二,规模为2.37万亿美元。韩国位居第三,规模为9523亿美元。此外,印度、沙特阿拉伯、新加坡、印度尼西亚、以色列、马来西亚数字经济规模也都超过1000亿美元。报告指出,数字经济已成为亚洲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源。2022年,亚洲14个代表经济体数字经济规模达12.8万亿美元,同比名义增长...
【关键词】亚洲,数字经济,规模
长双歧杆菌可助肝细胞癌患者术后恢复(2023-12-20)
【摘要】 12月20日,健康报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肝脏外科陈孝平院士、张必翔教授团队,与华中科技大学生命学院杨祥良教授团队、刘智教授团队、陈卫华教授团队经过5年的合作研究发现,活体微生物长双歧杆菌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群及其代谢产物,能促进肝细胞癌患者术后肝功能的恢复,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该研究为肝细胞癌患者提供了一种有前景的治疗策略。相关研究论文12月12日在线发表在国际期刊《细胞宿主和微生物》...
【关键词】长双歧杆菌,肝细胞,癌患者,术后恢复
类风湿关节炎靶向治疗有新思路(2023-12-15)
【摘要】 12月15日,健康报讯,一项新研究设计并合成可靶向至炎症关节部位的多功能铂碲纳米药物,联合光热调控疗法,在细胞和疾病动物模型中探究了其抗炎治疗效果及作用机制。该研究为类风湿关节炎的靶向治疗提供了新思路。相关论文近日在国际期刊《化学工程杂志》上发表。此项研究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风湿免疫内科董凌莉教授团队联合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刘波教授团队完成。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靶向治疗
肝癌转移时空演进全景图谱绘出(2023-12-15)
【摘要】 12月15日,健康报讯,一项新研究整合分析多组学数据,在国际上首次系统刻画了肝癌转移的时空演进全景图谱,揭示了肝癌转移的复杂进化轨迹和克隆选择机制,为寻找肝癌转移预测的新标志物和治疗新靶点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和理论基础。该研究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癌研究所樊嘉院士团队、上海科技大学张力烨团队、上海顿慧医疗合作完成。相关研究论文于12月14日在国际肿瘤学期刊《癌细胞》在线发表。
【关键词】肝癌,转移,全景图谱
流感病毒入侵复制机制研究有新发现(2023-12-14)
【摘要】 12月14日,健康报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动物流感基础与防控研究团队在最新出版的《中国科学:生命科学》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揭示了宿主因子阳离子依赖性甘露糖-6-磷酸受体(M6PR)通过与A型流感病毒的病毒血凝素蛋白相互作用,介导病毒入侵的膜融合阶段,进而促进病毒复制的分子机制。这一发现为研制抗流感病毒药物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流感病毒,入侵复制,机制
甲状腺髓样癌治疗研究取得新进展(2023-11-21)
【摘要】 11月21日,健康报讯,我国学者参与的一项国际药物临床试验研究结果显示,用于治疗甲状腺髓样癌的高选择性抑制剂塞普替尼,可将RET基因突变型甲状腺癌患者的进展风险降低72%,药物副作用相关数据也明显低于对照组。该研究成果在近期召开的2023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年会上公布。相关研究论文同步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
【关键词】甲状腺,髓样癌,治疗
首只胚胎干细胞嵌合体猴在我国诞生(2023-11-14)
【摘要】 11月14日,健康报讯,在一项新研究中,研究人员首次构建了高比例胚胎干细胞贡献的出生存活嵌合体猴,并证实了猴胚胎干细胞可以高效地贡献到所有组织(包括生殖细胞)以及胚外胎盘组织。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刘真研究组、孙强研究团队和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米格尔·埃斯特班研究组合作完成。相关研究论文于11月10日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在线发表在《细胞》杂志上。
【关键词】胚胎,干细胞,嵌合体
胎儿先心病预测新工具显效果(2023-11-07)
【摘要】 11月7日,健康报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与复旦大学多学科团队合作研究发现,孕早期孕妇的血浆蛋白标志物可预测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日前,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EMBO)旗下的《EMBO分子医学》杂志发表了该研究成果。论文共同通讯作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孙锟教授表示,研究团队将在更大范围的人群中验证该诊断模型的效能,并研发相关的检测试剂盒。
【关键词】胎儿,先天性,心脏病,预测
我国科研人员提出帕金森病靶向治疗新方法(2023-11-03)
【摘要】 11月3日,新华社讯,记者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了解到,该院科研团队近日提出了一种新型神经调控疗法,为帕金森病的治疗提供了精准靶向干预的全新方法。这一研究成果北京时间11月2日晚间在线发表于《细胞》上。帕金森病是老年人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目前国内外临床治疗主要使用药物左旋多巴。然而,在使用左旋多巴一段时间后,不少患者会出现疗效减退、异动症等副作用。因此,找到一种更加高效、安全、持久的方法对...
【关键词】帕金森病,靶向治疗,新方法
每天走8000步可显著降低早死风险(2023-10-31)
【摘要】 10月30日,新华社讯,一项研究显示,每天步行约8000步是大多数人能够获得最大益处的最佳步数,可显著降低过早死亡风险。研究还发现,快走比慢走更好,步行速度越快,死亡风险越低。这项研究由西班牙格拉纳达大学牵头,荷兰和美国研究人员参与,相关论文已发表在《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周刊上。研究人员系统性地考察、分析了来自12项国际研究的数据,涉及超过11万人。研究结果显示,每天走约8000步能极大地降低早死风险。如果将...
【关键词】早死风险,步数,快走
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诊断添新标志物(2023-10-27)
【摘要】 10月27日,新华社讯,侧脑室下角体积增大是具有遗传性的阿尔茨海默病影像标志物,可独立于海马体积等传统影像标志物早期预测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风险。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郁金泰教授团队领衔的一项国际多中心研究取得上述研究成果,相关研究论文日前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人类行为》上。据郁金泰介绍,脑室的形态变化反映了脑的发育及老化过程,异常的脑室形态与多种神经及精神系统疾病密切相关。在认知障碍、...
【关键词】早期诊断,标志物,发病风险
试管婴儿前沿技术研究获新突破(2023-10-17)
【摘要】 10月17日,健康报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辅助生殖科胚胎实验室负责人匡延平和吕祁峰团队突破试管婴儿前沿技术——核质置换技术(又称线粒体替换技术)中关键瓶颈,发明并利用“胞浆甩脱”技术、“管压促融”技术、“管促融合法”等,降低了核遗传风险和母源线粒体残留率及其潜在的线粒体遗传风险,为第二极体核质置换技术和纺锤体核质置换技术临床应用的解决提出了革新方案。近期,该研究成果论文先后发表于国...
【关键词】试管婴儿,前沿技术,新突破
3D打印肿瘤模型可测试复杂癌症治疗方案(2023-10-16)
【摘要】 10月16日,新华社讯,一个国际研究团队在新一期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说,他们将生物3D打印技术与微流控芯片技术相结合开发出一种3D建模方法,有助更准确理解异质性肿瘤这样的复杂癌症,以探索更好的治疗方案。异质性肿瘤是指肿瘤中有不止一种癌细胞,通常以不可预测的模式分散。该研究团队为此开发出聚合物微流控芯片。这是一种蚀刻有通道的微小结构,可以模拟肿瘤周围血液等的流动。接下来,他们培养了多种类型的癌细胞...
【关键词】3D打印,肿瘤模型,癌症
新型核磁共振技术可评估大脑铁稳态(2023-09-27)
【摘要】 9月27日,新华社讯,以色列希伯来大学近日发布公报说,在该校人员参与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型核磁共振技术,可以非侵入性地评估人脑中的铁稳态,揭示了铁在大脑中的重要作用,对大脑研究和相关疾病的诊断具有突破性意义。维持铁的平衡或稳态是大脑功能的一个关键方面。大脑铁失衡可能指向多种身体异常状况,包括神经退行性疾病和癌症等,但迄今为止,对人脑内铁环境的非侵入性评估还面临技术挑战。这项日前发表...
【关键词】新型,核磁共振,大脑,铁稳态
人工智能可海量预测有害基因突变(2023-09-22)
【摘要】 9月22日,新华社讯,谷歌旗下人工智能公司“深层思维”9月19日推出一款工具,可海量预测基因突变是否对人体有害,这对罕见病的研究可能提供帮助。相关研究发表在新一期美国《科学》杂志上。与许多现有类似工具相比,谷歌旗下这款名为“阿尔法错义”的工具表现出了更优越的能力。它利用蛋白质序列数据库和变异结构背景来识别致病的错义突变。这些发现是对“人工智能影响自然科学(发展)”的进一步认可。
【关键词】人工智能,预测,有害,基因突变
我国成功绘制人体免疫系统发育图谱(2023-09-20)
【摘要】 9月20日,健康报讯,近日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获悉,我国科研人员成功绘制了人体免疫系统发育图谱,具有覆盖组织范围广、时间跨度长、采样密度高等特点,有望推动全球免疫学和发育生物学领域的发展。该研究成果9月12日发表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细胞》。作为防止病毒细菌等病原体入侵人体的“卫士”,免疫细胞是免疫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明确免疫细胞类型、分化及功能状态,对理解免疫力和揭示免疫相关疾病的发生...
【关键词】人体,免疫系统,发育图谱
我国首次在猪体内培育出人源肾脏(2023-09-08)
【摘要】 9月8日,新华社讯,总部位于美国的国际学术期刊《细胞·干细胞》9月7日发表中国科研团队的一项新研究显示,他们在猪体内成功培育出人源中期肾脏,这也是世界范围内首次报告人源化功能器官异种体内培育案例。研究人员表示,这项成果首次证明了基于干细胞及胚胎补偿技术在异种大动物体内培育人源化功能性实质器官的可行性,为利用器官缺陷大动物模型进行器官异种体内培育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对解决供体器官严重短缺难题具有重要...
【关键词】猪,人源,肾脏
试管婴儿活检技术取得突破(2023-08-30)
【摘要】 8月30日,健康报讯,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生殖医学中心李达团队在第三代试管婴儿活检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将“微激光-钝性切割”升级为“无激光-钝性切割”,完全消除了激光活检对胚胎造成的热灼伤效应,最大限度地保护胚胎的发育潜能、减少胚胎的损伤。相关成果论文日前发表于国际期刊《生育与不孕》上。第三代试管婴儿技术也称为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PGT),通常是指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前,通过显微活检技术获取人类胚...
【关键词】试管婴儿,活检技术,第三代
我学者首次提出“基因心超”概念(2023-08-24)
【摘要】 8月24日,健康报讯,我国学者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基因心超”新概念,创新性地绘制出肥厚型心肌病的基因心超图谱,显著提高了遗传性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效率。近日,相关论文在国际期刊《欧洲心脏杂志-心血管成像》上发表。该研究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超室舒先红教授团队完成。
【关键词】基因心超,新概念,肥厚型,心肌病
脑肿瘤人工智能影像技术获突破(2023-08-23)
【摘要】 8月23日,健康报讯,我国学者基于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技术,实现把常规磁共振图像直接生成脑灌注图像,并在临床多个应用场景中展现出重要价值。该技术可以有效降低患者就医成本,为人工智能赋能脑肿瘤精准诊疗提供新的技术工具。该研究由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神经外科刘英超教授团队,联合西北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夏勇教授团队共同完成。相关研究论文近日在线发表在国际杂志《放射学》上。
【关键词】脑肿瘤,人工智能,影像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