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细胞是三阴性乳腺癌帮凶(2022-06-21)
【摘要】 6月21日,健康报讯,近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胡夕春教授、王碧芸教授、陈光亮教授临床科研团队研究发现脂肪细胞对三阴性乳腺癌铁死亡有保护作用,进一步实验发现脂肪细胞通过分泌特定的脂肪酸诱导乳腺癌细胞产生铁死亡抵抗,证实脂肪细胞是乳腺癌的“帮凶”。该研究成果最近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血液和肿瘤学杂志》上。铁死亡是一种新近发现的铁依赖性的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目前已发现许多化疗药物可引起铁死亡,而铁...
【关键词】脂肪细胞,三阴性,乳腺癌
电子屏幕暴露或影响儿童认知发育(2022-06-10)
【摘要】 6月10日,健康报讯,电子屏幕暴露或影响儿童早期认知发育。这是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江帆教授团队得出的研究结论,研究论文日前在线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儿科学》上。江帆团队长期研究生活方式对儿童健康的影响,建立了覆盖10省市、超过22万名儿童的生活方式及健康发展研究队列。该队列建立于2012年,科研人员从母亲孕晚期开始进入研究,至今已经随访至儿童10岁。通过对这些儿童进行数据追踪,研究人员...
【关键词】电子屏幕,暴露,儿童认知
小檗碱有望用于治疗肺癌(2022-06-07)
【摘要】 6月7日,新华社讯,澳大利亚研究人员参与的一个国际团队近日在国际期刊《制药学》上报告,他们在实验室研究中发现天然化合物小檗碱能抑制肺癌细胞增殖,有望用于治疗肺癌。论文作者之一、悉尼科技大学研究人员卡迈勒?杜阿说,他们在实验室中用一种肺腺癌细胞系测试小檗碱的效用,发现与肿瘤和癌症相关的基因和蛋白质表达水平明显降低。此外,在实验室培养的健康肺细胞中,小檗碱能抑制由香烟烟雾引起的氧化应激和细胞损伤现象...
【关键词】小檗碱,治疗,肺癌
卵源性糖尿病遗传之谜被破解(2022-05-24)
【摘要】 5月24日,健康报讯,近日,复旦大学黄荷凤院士团队与徐国良院士团队在《自然》上在线发表了一项有关卵子起源的糖尿病遗传之谜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不仅证实了糖尿病的卵母细胞起源,并首次揭示了卵子源性糖尿病代际传递中的精确调控机制,证实卵母细胞母本Tet3基因由于调控父本亲缘遗传特性的子代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糖尿病易感性的代际遗传。这一发现加深了对发育源性疾病的理解,还可将Tet3基因作为解密钥匙,开启父本遗...
【关键词】卵源性,糖尿病,遗传
新研究有望带来偏头痛新疗法(2022-05-24)
【摘要】 5月24日,新华社讯,澳大利亚昆士兰理工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偏头痛的发病风险与血液中5种蛋白质的水平异常有关,其中一种蛋白质还与阿尔茨海默病存在关联。这一发现有望为研发偏头痛的治疗方法带来新思路。相关论文已于近日发表在英国《自然?通讯》杂志上。研究人员利用2016年3月至2020年10月发表的6项研究中的数据,分析了患者血液样本中4625种蛋白质的水平,发现蛋白质FARS2、GSTA4和CHIC2的水平较低时,或者蛋白质DKK1和PD...
【关键词】偏头痛,发病风险,蛋白质
控制体重或可预防阿尔茨海默病(2022-05-17)
【摘要】 5月17日,健康报讯,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郁金泰教授临床研究团队,联合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研究院冯建峰教授/程炜教授科研团队,开展了一项纳入32万余人的大规模纵向队列研究,发现了肥胖与阿尔茨海默病风险的关系,即过低的出生体重、童年与成年较胖的体形将显著增加阿尔茨海默病风险。该成果首次系统研究了全生命历程肥胖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关系,并从代谢、炎症、脑结构3个方面探讨了潜在的机制,首次证实控制体重可预...
【关键词】肥胖,控制体重,风险
家族性致死性失眠症诊断标准出炉(2022-05-13)
【摘要】 5月13日,健康报讯,家族性致死性失眠症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朊蛋白病,早期诊断困难。最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武力勇教授团队联合8个国家的20多位专家,制定了首个国际家族性致死性失眠诊断标准。该标准可帮助早期识别诊断家族性致死性失眠症,并帮助进一步开展基因筛查,完善患者管理,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国际期刊《神经病学杂志》上。
【关键词】家族性,致死性,失眠症,诊断标准
东亚人面部遗传进化机制被揭示(2022-04-27)
【摘要】 4月27日,健康报讯,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金力教授团队携手中科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汪思佳研究员团队,开展了东亚和欧洲人群面部形态差异的遗传变异研究,从遗传与进化的角度,解析了人类头面部表型差异热点规律,揭示了部分东亚独特面部形态的遗传作用机制,也定位出了造成欧亚面部差异的遗传因素。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最新一期国际权威期刊《自然?遗传学》上。该研究成果首次阐明了不同人群面部表型差异的潜在遗传...
【关键词】东亚人,面部遗传,进化机制
感染新冠后嗅觉丧失由炎症引起(2022-04-25)
【摘要】 4月25日,新华社讯,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多国报告因感染新冠病毒导致嗅觉丧失的病例。美国一项新研究揭示了其中机制,认为嗅觉丧失很可能是感染后发生炎症的附带后果。嗅觉功能障碍一般在新冠感染早期出现,与疾病严重程度和病毒载量没有直接关系。此前有研究发现,嗅觉功能障碍是大约12%的新冠患者最早出现的症状。在多数情况下,症状会在3到4周内自行消退,但也有部分患者在感染后12个月内仍出现持续的嗅觉障碍。相关论文近日...
【关键词】感染新冠,嗅觉,炎症
膀胱癌精准治疗重要抓手被发现(2022-04-12)
【摘要】 4月12日,健康报讯,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徐洁杰教授科研团队携手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王泽尉医生和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常远医生等,在一项纳入519名膀胱癌患者的多中心研究中发现,具有典型免疫抑制作用的白细胞介素10阳性巨噬细胞与抗肿瘤性T细胞“捣乱”,在推动膀胱癌进展及治疗敏感性中起到了关键的“坏”作用。而通过评估这群细胞在肿瘤内的浸润水平可以为患者制定更合适的治疗方案,并有望基于此开发出膀胱癌全新的治疗...
【关键词】膀胱癌,精准治疗,重要抓手
又发现42种基因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2022-04-11)
【摘要】 4月11日,新华社讯,《参考消息》8日登载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报道《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的42种此前不为人知的基因被发现》。在围绕阿尔茨海默病基因风险开展的迄今最大规模研究中,又有42种与这种疾病进程有关联的基因被发现。研究报告的撰写者之一、英国痴呆症研究所负责人朱莉?威廉姆斯在一份声明中说:“吸烟、运动和饮食等生活方式因素影响着阿尔茨海默病的进程。”威廉姆斯说:“不过,60%至80%的患病风险与遗传基因有关,...
【关键词】基因,炎症,免疫系统
口服药羟甲香豆素可阻断新冠进展(2022-03-28)
【摘要】 3月28日,健康报讯,经两年的研究,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研究员于文强教授团队,联合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卢洪洲教授团队和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放射科主任单飞团队等,发现新冠患者体内透明质酸升高与新冠病程进展有关,并找到了一种通过抑制透明质酸合成进而阻断新冠进展的口服药物——羟甲香豆素。临床试验也进一步验证该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相关论文近日在线发表于《自然》杂志子刊《信...
【关键词】透明质酸,新冠病程,口服药物
抗新冠全人源纳米双抗被发现(2022-03-17)
【摘要】 3月17日,健康报讯,近日,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应天雷教授、吴艳玲副研究员课题组与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孙蕾研究员课题组合作,发现并筛选出一种抗新冠病毒的全人源纳米抗体(可制成纳米双抗药物)。该抗体可同时靶向病毒两个部位,高效中和包括奥米克戎变异株在内的各种流行变异株,并可作为雾化吸入制剂。近日,国际学术期刊《细胞》发表了这一重要研究成果。应天雷介绍,该抗体属纳米级小抗体,基因完全来自于人类,因此...
【关键词】抗新冠,全人源,纳米双抗
各地需因地制宜制订癌症防控计划(2022-03-16)
【摘要】 3月16日,健康报讯,近日,国家癌症中心在自有英文期刊《国家癌症中心杂志》上发布了中国最新癌症报告。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新增癌症病例约406.4万例,新增癌症死亡病例241.35万例。此次发布的数据来自全国各地487个癌症登记处。数据显示,肺癌、结直肠癌、胃癌、肝癌和女性乳腺癌是五大常见癌症,占新增癌症病例总数的57.4%。肺癌、肝癌、胃癌、结直肠癌和食管癌是癌症死亡的五大主要原因,占癌症死亡总数的69.3%。值得注...
【关键词】癌症报告,数据,发病率
阿尔茨海默病治疗或有新靶点(2022-03-14)
【摘要】 3月14日,健康报讯,厦门大学医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王鑫、许华曦教授课题组和温州医科大学宋伟宏教授课题组合作,近日在国际学术期刊《临床研究杂志》上发表了关于阿尔茨海默病治疗的最新研究成果论文。研究团队发现了唐氏综合征(又称21三体综合征)加剧阿尔茨海默病神经病理发生的分子机制,进一步揭示了泛素特异性蛋白酶USP25可同时抑制小胶质细胞激活和β-淀粉样蛋白(Aβ)产生。此外,该研究还利用USP25小分子抑制剂,成...
【关键词】神经病理,分子机制,新靶点
肺纤维化治疗找到新思路(2022-02-25)
【摘要】 2月25日,健康报讯,近日,山东大学药学院姜新义教授团队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等单位合作,构建了一种可吸入的mRNA纳米递送系统,通过促进肺纤维化病灶中基质降解和肺泡上皮重建,为肺纤维化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该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先进材料》上。目前,肺纤维化临床的治疗手段,除了肺移植术外,无论是药物治疗还是以肺康复训练为主的非药物治疗,都只能减缓肺纤维化进展,不能逆转肺...
【关键词】肺纤维化,治疗,新思路
专家找到Ⅲ期肺癌治疗新方案(2022-02-17)
【摘要】 2月17日,健康报讯,近日,广东省人民医院首席专家、广东省肺癌研究所名誉所长吴一龙教授牵头设计开展的一项研究在《柳叶刀—肿瘤学》杂志上发表。该研究证实,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放化疗后,以PD-L1抑制剂作为巩固治疗,具有优越的疗效和良好的安全性。该研究共纳入来自50家中心的381例患者,研究治疗时间定为两年。研究发现,无论是同步还是序贯放化疗,在免疫巩固的保护下,患者的癌症进展风险大幅降低达36%。尤其对于已...
【关键词】肺癌,治疗,新方案
结直肠癌早期诊断有新思路(2022-02-17)
【摘要】 2月17日,健康报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王慧教授联合同济大学朱瑞新教授、中科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张国庆教授、复旦大学陈兴栋教授和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朱立新教授团队,针对结直肠癌患者肠道菌群的“四界”微生物组进行多中心队列研究,绘制了全球8个结直肠癌人群队列的“四界”微生物组图谱,发现结直肠癌特异的细菌—真菌互相作用的新机制。相关研究论文日前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自然·微生物学》杂志上。...
【关键词】结直肠癌,早期诊断,新思路
脑机接口软件有了“中国平台”(2022-02-15)
【摘要】 2月15日,健康报讯,日前,天津大学医学工程与转化医学研究院、天津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教育部智能医学工程研究中心等单位合作,推出我国首个脑机接口领域综合性开源软件平台MetaBCI。脑机接口技术(BCI)意味着在人机之间建立直接的中枢信息交互。当前世界主要国家都将未来视为“脑科学时代”,将脑科学研究列入国家层面发展战略。脑机接口领域作为脑科学的核心应用区,正在掀起一场技术领域的颠覆式创新革命,将对健康医...
【关键词】脑机,接口软件,中国平台
间歇性蛋白限制或可干预糖尿病(2022-01-17)
【摘要】 1月17日,健康报讯,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陈雁研究组新近完成的一项研究发现,间歇性蛋白限制可以保护糖尿病小鼠的胰岛β细胞并改善血糖稳态。相关研究论文日前在线发表在《科学通报》杂志上。最近一项探索3种常量营养素(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比例对小鼠健康影响的研究发现,减少蛋白质摄入对于改善代谢健康和延长寿命至关重要。另有一些研究发现,限制某些关键的氨基酸,如蛋氨酸或亮氨酸,也可以改善葡萄糖...
【关键词】糖尿病,间歇性,蛋白限制
“未来诊室”探寻就医“更优解”(2022-01-12)
【摘要】 1月12日,健康报讯,2022年伊始,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以“沉浸式交互智慧诊间”“未来诊桌”“智能预问诊”等为代表的新一批改善患者便捷就医体验举措全新落地,传统医疗正在数字化赋能下大步“出圈”。人工智能算法在“未来诊室”中更是无处不在。上海市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上海将继续推出包括门诊智能分诊、智能院内导航、智能诊后管理等应用场景在内的“便捷就医服务”数字化转型2.0版;加快建设上海市数字医学创新中...
【关键词】智能问诊,上海,人工智能
全球首例!活人成功植入猪心脏,手术后状态良好(2022-01-12)
【摘要】 1月12日,健康界讯,2022年1月10日,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院公布了一项猪器官异种移植的情况,医生将一个经过基因编辑的猪心脏移植到了病人体内,三天后患者状况依然良好。这是首次证明转基因猪心脏可以像人类心脏一样发挥作用,而不会立即产生排斥反应。研究人员称,虽然目前还不知道这项手术是否真的有效,但它标志着科学家们朝利用动物器官拯救人的生命迈出了重要一步,数十年来科学家一直在朝这方面努力。
【关键词】美国,猪心脏,移植
皮肤成纤维细胞参与白癜风发病(2022-01-07)
【摘要】 1月7日,健康报讯,近日,清华大学生物医学交叉研究院陈婷研究团队,揭示了皮肤成纤维细胞在白癜风疾病中的重要作用:成纤维细胞是唯一必需的能招募和激活自体活性CD8﹢T细胞的皮肤细胞;不同部位成纤维细胞对IFN-γ的响应能力决定其招募CD8﹢T细胞的能力,并决定白癜风的发病位置偏好。该研究成果于近日发表在国际期刊《自然》上。
【关键词】皮肤,纤维细胞,白癜风
地高辛的软骨保护作用被发现(2021-12-21)
【摘要】 12月21日,健康报讯,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骨科雷光华教授团队与纽约大学刘传聚教授团队合作,在骨关节炎发病机理与临床防治领域取得重要研究成果。近日,该研究成果以原创论著形式在线发表在期刊《风湿病学年鉴》上。骨关节炎是一种常见衰老性疾病,目前尚无安全有效、可延缓病情进展的治疗药物。因此,需进一步明确骨关节炎的发病机理和潜在干预靶点,并研发安全有效新药。研究人员针对1046种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证的药物进...
【关键词】地高辛,软骨,保护作用
重型率、死亡率降8成!国产新冠“特效药”来了(2021-12-21)
【摘要】 12月21日,前瞻网讯,国产新冠“特效药”问世,外界关注度颇高。此次获批注册的新冠特效药,将用于治疗轻型和普通型且伴有进展为重型(包括住院或死亡)高风险因素的成人和青少年(12—17岁,体重≥40kg)新冠病毒感染患者。使用特效药之后,从临床医生的观察来看,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大概两三天),比较高的病毒负荷降得很快。现在全球已经批准的一共是4款抗体,其中包括欧美国家的3款和国内的1款。试验证明,国内这款特效药...
【关键词】国产,新冠,特效药
片段抗体药物有了新改进(2021-12-09)
【摘要】 12月9日,健康报讯,近日,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医学分子病毒学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重点实验室应天雷教授团队、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吴艳玲博士、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洪佳旭副主任医师团队,共同成功开发出新一代高稳定性人工合成抗体药物平台,并在该平台应用工程化手段,针对眼科常见病角膜新生血管病和脉络膜新生血管病,改造了一种抗体药物。经科学验证,该抗体药物是有效的。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最新一期国际综合性...
【关键词】人工合成,抗体药物,平台
心源性猝死新致病基因被“捕获”(2021-11-26)
【摘要】 11月14日,健康报讯,日前,《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发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胡丹教授课题组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该项研究发现了心源性猝死的主要致病基因,对于早期发现和预防早期复极综合征导致的心源性猝死,具有重大临床意义。在对心源性猝死的研究中,胡丹课题组首次发现SCN5A是早期复极综合征的主要致病基因。研究人员指出,这类患者携带SCN5A致病突变的比例显著低于Brugada综合征患者;携带多...
【关键词】心血管,心源性猝死,致病基因
秋水仙碱有助降低新冠死亡率(2021-11-23)
【摘要】 11月23日,新华社讯,以色列希伯来大学21日在其网站公布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使用秋水仙碱治疗新冠重症患者有助于降低新冠死亡率。秋水仙碱是一种生物碱,从百合科植物秋水仙中提取而来。它是一种廉价且古老的药物,有很强的抗炎作用,广泛用于痛风等炎症疾病,但过量服用秋水仙碱容易引起中毒。新研究由希伯来大学和以色列哈达萨医疗中心研究人员共同进行,研究成果近期已发表在《欧洲内科学杂志》上。结果显示,使用秋水仙碱...
【关键词】秋水仙碱,新冠,死亡率
结直肠癌患者生存机会有望增多(2021-11-23)
【摘要】 11月23日,健康报讯,日前,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肿瘤中心主任邓艳红教授牵头开展一项新辅助免疫治疗Ⅱ期临床试验,近期疗效结果在《柳叶刀—胃肠病学与肝脏病学》上在线发表。该研究显示,这一新辅助免疫治疗策略有望让结直肠癌患者获得更多生存收益。研究证明了特瑞普利单抗联合或不联合塞来昔布的新辅助免疫治疗策略安全可行,且术前使用该方案可能比术后更加有效。这一研究为相关治疗提供了循证医学证据。
【关键词】免疫治疗,结直肠癌,临床试验
肠癌化疗耐药或有解决途径(2021-11-11)
【摘要】 11月11日,健康报讯,近日,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吴小剑课题组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谭静课题组在《先进科学》杂志上发表开发靶向药物、克服化疗耐药的研究成果。该研究利用组学测序数据整合挖掘出结直肠癌化疗耐药的潜在相关靶点PLK1,并在多个患者肿瘤来源的模型上进行了药物试验验证,系统地探索了PLK1抑制剂在结直肠癌中的治疗机制。该研究发现,联合使用PLK1抑制剂能显著提高奥沙利铂抗肿瘤作用。
【关键词】肠癌,化疗,耐药
“胆固醇毒性”概念被提出(2021-10-28)
【摘要】 10月28日,健康报讯,近日,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赵家军团队在学术期刊《细胞代谢》发表文章,提出“胆固醇毒性”概念,并对其机理进行了阐述。胆固醇是人体代谢不可缺少的物质,体内含量超过一定范围会引发多种健康问题。赵家军团队通过对国内外近20年间的临床研究进行总结分析发现,家族性高血清胆固醇患者除容易患心血管疾病外,也有较高的罹患慢性肾脏病、阿尔茨海默病和骨质疏松症的风险。饮食中...
【关键词】胆固醇,毒性,健康问题
新纳米材料递送核酸简单高效(2021-10-12)
【摘要】 10月12日,健康报讯,近年来,DNA纳米技术在核酸及小分子药物递送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但简单高效地组装构建多功能DNA纳米结构仍然是一大难题。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李乐乐课题组首次提出利用金属配位驱动自组装构建DNA纳米结构的新概念,发明了一种自组装合成DNA纳米结构的新方法,构建出一类新型的金属—DNA纳米结构,并证明该体系可用于细胞及活体水平高效核酸递送。该成果近日以热门文章的形式...
【关键词】纳米技术,核酸,药物递送
我国呼吸机肺炎致病菌被发现(2021-10-12)
【摘要】 10月12日,健康报讯,近日,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邱海波教授团队在国际感染病顶尖期刊《临床感染病》杂志上,在线发表一项最新研究成果,多药耐药的革兰氏阴性杆菌是我国ICU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主要致病菌,早发与晚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致病微生物分布类似,临床预后无显著差异。据该研究项目实施者谢剑锋博士介绍,邱海波教授团队联合全国14家医学中心,针对重症医学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流行病学...
【关键词】呼吸机,肺炎,致病菌
福建医疗援藏插上5G远程服务翅膀(2021-10-08)
【摘要】 10月8日,健康报讯,日前,由福建省对口援建的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妇幼保健院与福建省援藏工作队、福建省妇幼保健院等单位联合提交的《基于互联网﹢5G建设福建援藏远程影像医学中心》项目,在工业和信息化部主办的第四届“绽放杯”5G应用征集大赛医疗健康专题赛上荣获优秀奖。据悉,在福建省援藏工作队的帮助下,昌都市妇幼保健院通过5G远程医疗云技术在该院成立5G远程超声医学中心,免费为藏区群众开展妇科、产科...
【关键词】福建,医疗援藏,5G远程
国产鼻喷新冠疫苗接种24小时即起效(2021-09-30)
【摘要】 9月30日,生物谷讯,9月26日,在2021中关村论坛上,厦门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夏宁邵介绍了国产鼻喷流感病毒载体新冠疫苗研发进展。他说,该疫苗单剂接种后24小时即起效,能够提升我国点状突发疫情快速控制能力,可为大型会议或运动会提供有力保障。厦大夏宁邵团队与香港大学、万泰生物正在共同开发一款鼻喷流感病毒载体新冠疫苗。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记录显示,万泰生物计划于10月开展上述疫苗的三期临床试验。此前,菲律宾方...
【关键词】国产,鼻喷,新冠疫苗
新冠导致人类预期寿命出现二战以来最大降幅(2021-09-29)
【摘要】 9月29日,生物谷讯,牛津大学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新冠疫情导致2020年人类预期寿命出现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最大降幅。其中,美国男性的预期寿命降幅最大。报道称,在这项涵盖欧洲、美国和智利等29个国家的研究分析中,有22个国家的预期寿命比2019年下降了六个月以上。总体而言,在29个国家中,有27个国家人口的预期寿命有所下降。牛津大学表示,大多数预期寿命下降可能与各国官方公布的新冠疫情死亡人数有关。据路透社统计,到...
【关键词】新冠,人类,预期寿命,降幅
天津大学团队研发4D打印软体机器人,承重自身40倍重量(2021-09-27)
【摘要】 9月26日,健康界讯,近日,来自天津大学材料与工程学院的封伟教授团队研发了一种基于 4D 打印的热驱动“无约束管状软体机器人” ,这种机器人有较高的灵活性、灵敏的感知、还可以承载40倍自身重量的物品,使其在运输行业具有潜在的适用性。研究人员表示,这种机器人是将液晶弹性体(LCE)按照设计好的路径,通过高温墨水直写(HOT-DIW)的 3D 打印方式打印出来。在理想的热环境下,机器人在理论上可以无限期地前后滚动,这个重...
【关键词】4D打印,软体,机器人
局部晚期恶性肿瘤治疗难点破题(2021-09-01)
【摘要】 9月1日,健康报讯,近日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获悉,该院梁廷波教授团队在肝癌、胰腺癌以及十二指肠肿瘤等局部晚期恶性肿瘤手术治疗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自2019年以来,该团队成功实施了联合小肠移植的肿瘤根治性切除21例,其中胰腺癌局部晚期患者17例。这意味着,通过这一新技术,既往不可手术切除的起源于胰头部、肠系膜根部、空肠起始部或后腹膜组织的恶性肿瘤,如今可以手术切除。相关成果已发表于《外科学》等期刊...
【关键词】晚期,恶性肿瘤,手术治疗
研究发现阿尔茨海默病药物治疗新靶点(2021-08-27)
【摘要】 8月18日,中国新闻网讯,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郁金泰教授临床科研团队综合运用新型多组学整合研究发现,ACE等7个基因可以在转录和表达水平上不同程度地调控老年痴呆的发生。该研究成果有望为阿尔茨海默病药物研发设立新的靶点。当今全球阿尔茨海默病形势严峻,且未有可逆转或治愈痴呆的有效策略,而传统药物研发折戟不断,开发新的药物靶点对推动痴呆治疗意义重大。郁金泰带领研究人员综合运用新型多组学整合研究策略...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药物治疗,新靶点
世界首款能溶于水的智能手表问世(2021-08-26)
【摘要】 8月26日,健康界讯,近日,基于“电子产品环保易回收“的理念,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黄显教授团队 研发出了一种可用于可溶解消费电子产品引线互连的室温水烧结纳米复合材料,并开发出了世界上第一款可溶解智能手表。该手表和传统的智能手表一样,具有传感器,可以精确测量心率、血氧水平和步数,并通过蓝牙连接将这些数据传输到手机应用程序;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屏幕还可以显示相关手机的日期、...
【关键词】智能手表,植入器件,生物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