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血干细胞体外扩增有新策略(2023-04-27)
【摘要】 4月27日,健康报讯,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高瀛岱团队和清华大学杜亚楠合作,建立了基于仿生微环境载体的人造血干细胞的扩增策略,实现了不同来源造血干细胞的体外扩增,并揭示了人巨核偏向造血干细胞的存在及其免疫表型,为造血干细胞体外扩增和异质性研究提供了新观点。4月18日,相关论文在《自然·通讯》上在线发表。在此次研究中,研究人员制作了在刚性、孔径大小、材料等方面仿生骨髓微环...
【关键词】造血干细胞,,体外扩增,血液类疾病
检测老年人呼气或可筛查认知障碍(2023-04-27)
【摘要】 4月27日,健康报讯,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内科沈璐教授团队的一项研究发现,通过检测人体呼出气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可早期识别认知障碍患者,有望为老年人群提供更客观、简易的认知障碍筛查手段。相关研究论文日前发表在神经病学领域期刊《阿尔茨海默病与痴呆》上。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中约有1500万名痴呆患者。目前,老年期痴呆的早期筛查方法主要采用认知评估量表等,但评估结果容易受文化水平、方言等因素影响,尚缺少一...
【关键词】早期识别,老年期痴呆,早期筛查
精准防治心血管疾病有新靶点(2023-03-30)
【摘要】 3月30日,健康报讯,近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急诊科、山东省急危重症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陈玉国/徐峰教授团队在国际期刊《自然评论·心脏病学》上发表综述《乙醛脱氢酶2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该综述系统总结了乙醛脱氢酶2在心血管疾病中的最新研究进展,阐述了乙醛脱氢酶2的脱氢酶、酯酶及非酶功能在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作用,重点提出了靶向乙醛脱氢酶2防治心血管疾病的新策略。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新靶点
神经形态运动感知系统开发成功(2023-03-24)
【摘要】 3月24日,健康报讯,大脑的多感官整合是一个将不同模态感官信息进行结合的过程,它对于许多生物完成决策、记忆和学习等任务至关重要。南开大学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研究团队利用柔性人工突触器件,开发了一种神经形态运动感知系统,在硬件层面实现了大脑的多感官整合,并获得了运动感知性能。相关研究论文近日刊发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通讯》上。
【关键词】神经形态,运动感知,系统
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治疗有新选择(2023-03-21)
【摘要】 3月21日,健康报讯,近日,在2023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年会上,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周胜华教授团队对其完成的“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的立体定向放射治疗—首次应用人体研究”进行了报告。这一原创性研究表明,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有可能成为治疗药物难治性症状性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的新选择。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是一种室间隔心肌非对称性肥厚导致左心室狭小、左心室流出道梗阻的致死性疾病,临床上以晕厥和猝死为主要特征。该病全球发病...
【关键词】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
航天员在轨健康监测有全新工具(2023-03-01)
【摘要】 3月1日,新华社讯,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近日使用由我国自主研制的空间站双光子显微镜开展在轨验证实验任务并取得成功。记者27日从空间站双光子显微镜项目团队获悉,这是目前已知的世界首次在航天飞行过程中使用双光子显微镜获取航天员皮肤表皮及真皮浅层的三维图像,为未来开展航天员在轨健康监测研究提供了全新工具。双光子显微成像技术是基于双光子吸收及荧光激发的一种非线性光学成像技术,具有高分辨率、强三维层析能力、...
【关键词】航天员,在轨,健康监测
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或添新标志物(2023-02-27)
【摘要】 2月27日,健康报讯,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余祖江教授团队联合风湿免疫科刘升云教授团队,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与微生态研究领域取得新突破,首次描述了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口腔微生物组的特点,并建立系统性红斑狼疮口腔微生物标志物的诊断模型。相关研究论文日前发表在《转化医学杂志》上。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
我国学者开发出胃癌诊断新工具(2023-02-24)
【摘要】 2月24日,健康报讯,浙江省肿瘤医院程向东教授研究团队和西湖大学人工智能与生物医学影像实验室负责人杨林教授团队合作,开发出基于舌象的胃癌诊疗新技术。2月6日,该研究成果以论文形式发表在《柳叶刀》子刊《电子临床医学》上。该研究首创基于舌象的胃癌诊断与筛查技术,并自主研发便携式舌象采集分析仪。目前,研究团队已申请相关专利8项,并正在推动其转化应用。
【关键词】胃癌,诊断,工具
腓骨肌萎缩症研究有新发现(2023-02-23)
【摘要】 2月23日,健康报讯,浙江大学医学院脑科学与脑医学学院白戈研究员课题组与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李劲松院士课题组合作,通过对腓骨肌萎缩症(CMT)患者中致病蛋白的研究,揭示了导致应激颗粒异常的关键分子机制。这项研究为开发CMT的广谱治疗药物提供了理论基础。近日,《细胞》杂志以封面文章在线发表该研究论文。
【关键词】腓骨,肌萎缩症,研究
我国学者建立肝脏血管组学人工智能模型(2023-02-03)
【摘要】 2月3日,健康报讯,近日,中国门静脉高压联盟的一项多中心研究成果论文,发表在北美放射学会会刊《放射学》上。该项研究首次建立肝脏血管组学人工智能模型,并通过特征工程筛选出肝硬化的关键血管组学指标30余个,取得显著优于传统模型的诊断性能,明确了以血管几何特征诊断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可行性。专家指出,相比于传统影像组学模型,该研究建立的肝脏血管组学人工智能模型不局限于单模态影像的应用,可以在多模态影像统一...
【关键词】肝脏血管,人工智能,模型
人类移植猪心脏研究进入“最后冲刺阶段”(2023-01-30)
【摘要】 1月30日,新华社讯,德国慕尼黑大学医院的研究团队近日表示,人类移植猪心脏研究正处于“最后冲刺阶段”,估计两年可投入应用。据了解,研究团队试验了多个品种的猪,最终选择了来自新西兰的猪并对其进行基因改造,使其体重保持在70到90公斤,这样它的心脏对人体来说不会太大。领导这一团队的著名心脏外科专家布鲁诺·赖夏特向德国媒体介绍,经过基因改造的猪的心脏要先在狒狒身上进行试验,达到相关标准后才可进行人体移植研究...
【关键词】人类,移植,猪心脏
新研究或有助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2023-01-30)
【摘要】 1月30日,新华社讯,日本京都大学日前发布新闻公报说,该校研究人员和同行发现中链脂肪酸可通过一种免疫调节受体来保护肝功能,这为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提供了新思路。研究人员让一些小鼠长期进食高脂肪食物,它们会变得肥胖并出现脂肪肝,部分小鼠进一步出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和肝纤维化症状。分析显示,如果小鼠体内与名为GPR84受体相应的基因受损,就会容易患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如果该受体的功能活跃,则小鼠往往只...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脑信号监测调控研究有突破(2023-01-29)
【摘要】 1月29日,新华社讯,记者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了解到,该所研究团队创新研发新型植入式水凝胶电极,实现了大鼠脑信号长期实时跟踪监测,为诊疗脑部病变提供新思路。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张强介绍,大脑是人体的神经枢纽,支配和指挥一切活动,比如运动、感觉、语言、情绪和执行等。脑神经信号是大脑传送信息的重要方式,脑部病变通常伴随着脑神经信号的异常,因此监测脑组织高频信号对诊断认知功能紊...
【关键词】脑信号,监测,调控
复发卵巢癌患者治疗有望更精准(2023-01-16)
【摘要】 1月16日,健康报讯,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核医学科主任宋少莉教授领衔团队,联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瘤科主任吴小华教授团队,就分子影像探针在铂敏感复发卵巢癌患者中的应用研究取得重要成果,在全球首次证实通过68Ga-FAPI PET/CT显像可精准筛选出可获益于再次减瘤手术的铂敏感复发卵巢癌患者。近日,该项成果论文在线发表在《欧洲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上。
【关键词】复发,卵巢癌,治疗
结直肠癌诊疗新标志物被发现(2022-12-22)
【摘要】 12月22日,健康报讯,近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胡晓彤团队在《国际生物科学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称,通过体内外实验确定TRPM4是一个新的甲基化调控的抑癌基因,证明TRPM4是结直肠癌诊疗的重要生物标志物和靶点。该研究首先发现TRPM4因甲基化调控机制在结直肠癌细胞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下调。研究人员接着通过一系列体内外实验,包括平皿单克隆、划痕愈合、transwell细胞迁移、裸鼠皮下成瘤、裸鼠腹腔转移和裸鼠脾脏注...
【关键词】结直肠癌,诊疗,新标志物
腹腔镜辅助全肝移植术获突破(2022-12-20)
【摘要】 12月20日,健康报讯,近日,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召开新闻通气会,对外公布世界首创腹腔镜辅助全肝移植术的研究及应用过程。据悉,11月,西安交大一附院肝胆外科吕毅教授团队在世界范围内首次运用磁辅助快速血管吻合技术,在腹腔镜辅助下成功实施3例全肝移植术。目前,2名患者已恢复并出院;1名患者术后平稳,恢复良好。这3例手术的成功实施,打破了腹腔镜全肝移植禁区。新闻通气会上,吕毅表示,几代肝移植团队接续奋斗,...
【关键词】腹腔镜,,全肝移植,技术革新
心脏搭桥患者心肌损伤改善有新法(2022-12-15)
【摘要】 12月15日,健康报讯,日前,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手术部、心血管外科等多学科合作,在为一名重症冠心病患者行冠脉动脉旁路移植术(心脏搭桥术)时,成功实施自体血小板线粒体移植术。目前,患者恢复良好。此次接受手术的患者为重症冠心病患者,合并有心脏瓣膜病、高血脂、高血压、腔隙性脑梗等多种疾病,必须进行心脏搭桥术以挽救生命。给予患者自体血小板线粒体移植,有望挽救缺血心肌细胞,提高心肌存活率,改善患者...
【关键词】心脏搭桥,心肌损伤,改善
外周T细胞淋巴瘤诊治或更精准(2022-12-06)
【摘要】 12月6日,健康报讯,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岳保红教授团队与淋巴瘤中心张明智教授团队合作,应用流式细胞术建立了外周T细胞淋巴瘤亚类免疫表型谱,用于相关肿瘤的实验诊断和预后评估。相关研究成果论文近日在国际期刊《免疫学前沿》上在线发表。外周T细胞淋巴瘤大多侵袭性强、恶性程度高,常常在中晚期发生骨髓浸润。患者预后差,5年生存率仅为30%。该淋巴瘤分类涉及多个亚型的划分,每种亚型占比较低,亚型之间差异化小...
【关键词】T细胞,淋巴瘤,诊断
阿尔法射线可“扶正祛邪”抗肿瘤(2022-11-24)
【摘要】 11月24日,健康报讯,日前,同济大学核医学研究所余飞教授团队在国际期刊《生物材料研究》上发表了基于阿尔法射线的免疫协同疗法在治疗肿瘤中的相关研究论文,报道了阿尔法射线除了可高效歼灭肿瘤细胞之外,同时可以显著提高机体的免疫活力,激活自身免疫系统。该团队开发了一种基于阿尔法射线的免疫协同疗法。相关药物以发射阿尔法射线的放射性核素211At为核心成分,具有无毒、亲水、生物相容性好等特性,注射到实验小鼠体内...
【关键词】阿尔法,射线,肿瘤
女性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有共识可循(2022-11-11)
【摘要】 11月11日,健康报讯,近日,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产科杨欣教授、王朝华主任医师等执笔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女性患者的妇产科管理专家共识》发表在《中华妇产科杂志》上。《共识》旨在指导医务人员为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女性患者提供全方位诊治,降低潜在风险,从而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共识》由全国血液科、妇科、生殖内分泌等领域专家共同参与制定,从造血干细胞移植前管理、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至造血重建期管理等方面分别阐述...
【关键词】女性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
化疗中添加抗炎药可降低乳腺癌复发率(2022-11-10)
【摘要】 11月10日,新华社讯,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研究人员近日发表的一项动物研究显示,在化疗过程中添加抗炎药后,实验鼠乳腺癌复发率降低了88%。相关论文发表在英国《自然·通讯》杂志上。研究称,有15%至30%最初被诊断为乳腺癌的女性会复发,并伴有癌转移。肺是乳腺癌细胞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之一。研究人员为实验鼠体内注入了仿人类乳腺癌细胞,然后像人类患者一样切除肿瘤并进行化疗。结果发现,在仅接受化疗的实验鼠中,约52%出现乳...
【关键词】化疗,抗炎药,,乳腺癌,复发率
机器学习模型可识别肿瘤恶病质(2022-11-07)
【摘要】 11月7日,健康报讯,近日,陆军军医大学尹梁宇副研究员、陆军军医大学陆军特色医学中心许红霞教授,联合首都医科大学北京世纪坛医院石汉平教授、郑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宋春花教授,在《美国临床营养杂志》发表的研究论文称,研究人员开发的一种机器学习模型可在肿瘤患者缺失体重丢失信息的情况下对恶病质进行识别。肿瘤恶病质是各种晚期恶性肿瘤的常见并发症,约20%的肿瘤患者死于恶病质。恶病质在恶性肿瘤发生的早期就有可能发...
【关键词】机器学习,模型,肿瘤,恶病质
机器学习模型可识别肿瘤恶病质(2022-10-31)
【摘要】 10月31日,健康报讯,近日,陆军军医大学尹梁宇副研究员、陆军军医大学陆军特色医学中心许红霞教授,联合首都医科大学北京世纪坛医院石汉平教授、郑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宋春花教授,在《美国临床营养杂志》发表的研究论文称,研究人员开发的一种机器学习模型可在肿瘤患者缺失体重丢失信息的情况下对恶病质进行识别。在临床上,诊断肿瘤恶病质多依赖于患者自诉的历史体重,如果患者不能准确地回忆起相关信息,将导致肿瘤恶病质被...
【关键词】机器学习,模型,肿瘤,恶病质
我国科研人员成功分离猴痘病毒(2022-10-21)
【摘要】 10月21日,健康报讯,10月20日,“中国生物”微信公众号发布消息称,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近日成功从感染患者临床样本中分离出猴痘病毒毒株,并开始进行疫苗、药物相关研究工作。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谭文杰研究员表示,对于猴痘病例,尚无治疗特效药,主要用抗常规病毒药物治疗结合对症支持治疗。感染者要注意休息补充水分和营养,加强护理,保持眼、鼻、口腔及皮肤清洁,可用抗生素防止继发性感染。早...
【关键词】分离,猴痘,病毒
磁共振成像新技术“看清”大脑神经活动(2022-10-20)
【摘要】 10月20日,科技日报讯,韩国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新方法,可使用磁共振成像(MRI)在毫秒级时间尺度上,非侵入性地跟踪大脑信号的传播。这项发表于《科学》杂志的最新研究有望给了解大脑带来革命性突破。依赖血氧水平的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用于获取活人的大脑图像。这项技术并不是直接观察神经元活动,而是通过一项指标追踪大脑中血流的变化,即血氧水平依赖效应。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这一技术革新了人类对大脑的认识,但要揭...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技术,大脑神经
精神分裂症致病机理有新解(2022-10-13)
【摘要】 10月13日,健康报讯,近日,记者从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获悉,该院神经精神医学研究团队学术带头人罗雄剑教授课题组,在精神分裂症致病机理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该项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大脑》杂志上。该研究系统揭示了精神分裂症风险功能变异rs10786700的调节机制及其参与精神分裂症发生的病因机制。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具有高致残率和致死率的重性精神疾病。高度遗传力表明遗传风险因素在该病的发生...
【关键词】精神分裂,致病机理,病因
研究揭示不存在“健康的肥胖”(2022-09-26)
【摘要】 9月26日,科技日报讯,近日,记者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获悉,该院内分泌科李启富教授团队基于基因分析探讨了脂肪含量与死亡风险的因果关系,研究表明对于全身脂肪含量偏少的人,存在“健康的瘦”和“不健康的瘦”;但对于脂肪含量过多的人而言,不存在“健康的肥胖”。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期刊《代谢》。该研究基于英国生物库大样本队列,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评估全身脂肪含量及死亡风险的关系。研究人员首先联合全基...
【关键词】内分泌,脂肪含量,死亡风险
中国学者开发全新痴呆风险预测模型 可提前十年预测痴呆发病(2022-09-26)
【摘要】 9月26日,中国新闻网讯,中国专家开展多学科交叉联合攻关,利用生物医学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算法开发了全新的痴呆风险预测模型,并将其命名为UKB-DRP。民众在相关页面输入待测个体的相关信息,就可以获取其五年、十年及更长时间的痴呆发病风险。该模型是一款可同时对全因痴呆及其主要亚型(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风险进行前瞻性智能预测的通用模型,能够对个体在五年、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内是否发病进行精准预测。据悉,痴呆主要有两种...
【关键词】痴呆,风险,预测模型
血管疾病治疗有了新靶点 我国科研人员发现全新蛋白“血管素”(2022-09-23)
【摘要】 9月23日,科技日报讯,近日,陆军军医大学陆军特色医学中心(大坪医院)心内科曾春雨、吴庚泽教授团队成功寻找到血管内一个全新蛋白,将其命名为“血管素”(Arteridin),并证实“血管素”能够通过“转录本-蛋白质双重作用”导致血管重构。该研究成果以“lncRNA?PSR通过编码全新蛋白‘血管素’调控血管重构 ”为题,于9月22日线上发表于国际顶级心血管疾病基础研究期刊《循环研究》。曾春雨教授表示,团队发现并命名的全新蛋...
【关键词】血管疾病,新靶点,全新蛋白
“妙手计划”推动脑出血诊疗高质量发展(2022-09-05)
【摘要】 9月5日,健康界讯,9月4日,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医院管理研究所发起、强生医疗科技支持的脑出血外科诊疗能力提升项目“妙手计划”2022年高峰论坛在福州成功举办,这是该项目自2021年7月启动以来的再次起航。项目在全国范围建立脑出血外科诊疗基地,提升脑出血诊疗的规范化、同质化和科学化,为脑出血患者本地就医获得及时救治保驾护航,筑牢共同富裕健康基础。会上,第二批131家脑出血外科诊疗基地代表接受基地授牌。预计今年项目...
【关键词】脑出血,外科诊疗,提升项目
数字人产业加快走向成熟(2022-08-31)
【摘要】 8月31日,人民网讯,不久前,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发布的《北京市促进数字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提出,到2025年,北京数字人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作为国内首个数字人产业专项支持政策,此举让数字人这一新生事物受到社会关注。相关政策的出台,将为我国数字人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注入动力。数字人应用的多元拓展,得益于我国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产业布局的持续完善。总体看,目前我国数字人产业上下游均已具...
【关键词】北京市,数字人,创新发展
免疫细胞“隐藏技能”被发现(2022-08-31)
【摘要】 8月31日,健康报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转化研究院史鹏、基础医学院沈啸和谷岩3个研究组,从高血压这一发病率极高的症状出发,一路顺藤摸瓜,最终追踪到一群脑内的驻留免疫细胞小胶质细胞的“隐藏技能”。研究揭示了小胶质细胞调节外周血压的机制:小胶质细胞配体(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交感神经元受体(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的互作模式。近日,相关论文在《细胞》的旗舰刊《免疫》上发表。这项研究首次揭示了静...
【关键词】免疫细胞,隐藏技能,高血压
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有新靶点(2022-08-26)
【摘要】 8月26日,新华社讯,香港科技大学(科大)25日宣布,该校研究团队近日发现了一种血液蛋白,它在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中起关键作用,这有助设计创新治疗策略,降低发病风险和改善患者病况。科大研究团队介绍,早前有研究发现,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大脑中的免疫细胞(小胶质细胞)无法有效清除有害的淀粉样蛋白斑,导致神经细胞功能失调,引起记忆丧失和认知障碍。近日,由科大晨兴生命科学教授兼香港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心主任叶玉...
【关键词】血液蛋白,新靶点,发病机制
青年罹患肠癌早发现有新方法(2022-08-18)
【摘要】 8月18日,健康报讯,一项历时4年的研究发现,早发性肠癌(患者发病年龄小于50岁,也叫青年肠癌)与迟发性肠癌(患者发病年龄大于50岁,也叫老年肠癌),在肠道菌群谱、代谢谱、细菌酶基因谱改变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基于“细菌-代谢物-细菌酶基因联合”标志物开发诊断模型,有望通过检测粪便样本,实现对青年肠癌高危人群和患者的早期筛查和精准检查。日前,该成果相关论文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肠道》。该研究由复旦大学附属肿...
【关键词】青年,肠癌,新方法
国产ECMO成功救治猝死患者(2022-08-02)
【摘要】 8月2日,健康报讯,日前,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应用天津大学主导研发的首套国产急救转运型体外膜肺氧合设备(ECMO)成功救治一名猝死患者。这是国产急救转运型ECMO成功应用于临床的“历史时刻”。ECMO即人工心肺机,其原理是通过血泵代替心脏、膜肺代替肺,将血液持续运输到人体,形成体外生命循环系统,保障各个器官运转,从而维持生命。ECMO作为目前重症急救领域的先进技术,其应用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医院、地区甚...
【关键词】国产,ECMO,猝死患者
骨密度扫描有助揭示痴呆症风险(2022-07-19)
【摘要】 7月19日,新华社讯,澳大利亚伊迪斯考恩大学近日发布公报说,该校研究人员领衔的一个国际团队发现,腹主动脉钙化程度可揭示老年痴呆症的患病风险,评估腹主动脉钙化程度可通过骨密度扫描来实现。相关论文已发表在学术期刊《柳叶刀?区域健康—西太平洋》上。该研究涉及958名70岁及以上的老年女性。研究人员基于她们的脊柱侧位骨密度测试数据,评估了其腹主动脉钙化情况,并根据钙化程度将她们分为“低度”“中度”“重度”三组...
【关键词】骨密度,痴呆症,风险
基因编辑技术有望防治心脏病(2022-07-18)
【摘要】 7月18日,新华社讯,据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技术评论》网站日前报道,一名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在新西兰接受了基因编辑临床试验,以期降低血胆固醇水平、防治心脏病。据报道,本次试验采用了一种新型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单碱基编辑技术,有望永久降低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低密度脂蛋白,也被称为“坏”胆固醇,水平偏高可能引发动脉硬化,导致心血管疾病。此前动物研究显示,这种疗法可将猴子体内的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60%,...
【关键词】基因编辑,防治,心脏病
糖尿病肾病患者患心脑血管病风险或可预测(2022-07-08)
【摘要】 7月8日,健康报讯,近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首席科学家、河南省肾脏病研究中心主任刘章锁教授研究团队,成功构建了预测糖尿病肾病患者罹患心脑血管疾病的人工智能预测模型。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心血管医学前沿》杂志上。糖尿病肾病是一种糖尿病最常见的微小血管并发症,糖尿病肾病伴心脑血管疾病是引发患者死亡的首要病因。该研究聚焦于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并发症,通过对临床患者的人口学信息、检验和检查结果等90项数据...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患者,心脑血管,风险
我国学者参与团队发现18个“渐冻症”治疗新靶点(2022-07-07)
【摘要】 7月7日,新华社讯,随着深度学习等技术进步,人工智能在新药研发中扮演着越发重要的角色。近日,中国学者参与的国际研究团队利用人工智能发现了“渐冻症”的潜在治疗靶点,为该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渐冻症”医学名称为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主要临床表现是肌肉逐渐萎缩无力,患者最后会因呼吸衰竭而死亡。目前“渐冻症”的治疗原则以减轻症状为主,已获批用于治疗“渐冻症”的药物几乎不能逆转患者的任何神经退行性症状。在...
【关键词】渐冻症,新靶点,人工智能
全新药物组合可诱导全能干细胞(2022-06-23)
【摘要】 6月23日,新华社讯,如何找到除通过生殖细胞自然孕育胚胎之外的途径来创造或复原生命,是生命科学领域的热点议题。中国科学家最新发现一种全新药物组合,其能够特异地诱导出具备转变为完整有机体潜能的全能干细胞。全能干细胞是指具有全部分化潜能,能分化成所有胚内胚外组织和器官的干细胞。清华大学药学院院长丁胜教授及其团队首次发现了能在体外定向诱导和稳定培养出全能干细胞的药物组合,相关研究论文于6月21日在线发表在...
【关键词】药物组合,全能,干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