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素与光信号携手调控植物分枝(2020-05-06)
【摘要】 5月6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网站讯,分枝(分蘖)数目是影响植株株型、产量和生物量的关键因素。但在密植栽培条件下,植物间的相互遮荫会诱发植物产生避荫反应,引起植株分枝(分蘖)数目急剧减少,最终导致植物单株产量下降。因此,生产上需要培育耐密植的作物品种以增加其群体产量。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与华南农业大学合作,揭示了植物通过耦合光敏色素信号途径与独脚金内酯信号途径协同调控植物分枝的分子机制。...
【关键词】避荫反应,光信号,单株产量
科学家构建大豆单碱基替换基因编辑技术体系(2020-04-23)
【摘要】 4月23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网站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大豆育种技术创新与新品种选育创新团队,利用改造后的CRISPR基因组编辑系统,率先实现了大豆基因的单碱基替换,并获得了表型稳定的纯合突变系。该研究是大豆单碱基替换研究工作的首例报道,为精准修饰和利用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改良大豆农艺性状提供了新技术、新方法。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植物生物技术杂志(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上。据...
【关键词】大豆单碱基,SNP,农科院
科学家探明蜂蜜中新烟碱类农药的膳食摄入风险(2020-04-23)
【摘要】 4月23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网站讯,据李熠研究员介绍,新烟碱类杀虫剂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在防治农林病虫害和降低农业耕作强度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农业生产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然而过量使用或不合理使用农药可严重污染环境,对非靶标生物的生存造成威胁。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蜜粉源植物产地识别与控制团队开展蜂蜜中新烟碱类农药的污染特征和风险评估研究,初步探明在我国的分布规律,并评估了人体膳食...
【关键词】蜂蜜,农药,膳食摄入
捕食性粘细菌防控土传枯萎病的机制被揭示(2020-04-15)
【摘要】 4月15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网站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农业微生物资源团队张瑞福研究员与南京农业大学生科院崔中利教授合作研究揭示了捕食性粘细菌防控土传枯萎病的根际生态学机制,发现粘细菌在根际分泌物的驱动下,向根部迁移并定殖,在迁移过程通过其捕食土传病原菌尖孢镰刀菌并调控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该研究为土传病害的生物防控提供了新的思路。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微生物组(Microbiome...
【关键词】捕食性粘细菌,土传枯萎病,根部
温室白粉虱染色体水平基因组首次被揭示(2020-04-10)
【摘要】 4月10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网站讯,据谢文副研究员介绍,温室白粉虱和烟粉虱是世界上分布最广且危害最为严重的2种粉虱类害虫。烟粉虱基因组早在2016年和2017年由合作双方共同解析完成,但温室白粉虱基因组一直悬而未决。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蔬菜虫害防控创新团队和美国康奈尔大学BTI合作解析了世界重大农业害虫温室白粉虱基因组,揭示了其发育特异性表达和抗药性分子机制。温室白粉虱基因组的解析对深入开展白粉...
【关键词】染色体水平,基因组,温室白粉虱
我科学家解析稻瘟病菌糖基化修饰蛋白组图谱及作用机制(2020-03-03)
【摘要】 3月3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稻瘟病是世界范围内严重威胁水稻安全生产的重要病害,时常发生局部或者大范围的流行,造成农业生产重大损失。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与华中农业大学、英国塞恩斯伯里实验室等单位合作,率先绘制出稻瘟病菌N-糖基化修饰蛋白组图谱,并揭示了N-糖基化修饰参与内质网质量控制系统调节植物病原真菌生长发育和致病的分子机制,将为稻瘟病的防治提供重要候选靶点,也为深入理解植物病原真菌的...
【关键词】科学家,稻瘟病菌糖基化,蛋白组图谱
人工缺失七个基因的非瘟弱毒活疫苗对家猪具有良好的安全有效性(2020-03-02)
【摘要】 3月2日,农博网讯,近日,据中国科学杂志社微信号消息,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在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中国科学:生命科学》英文版)在线发表了题为“A seven-gene-deleted 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 is safe and effective as a live attenuated vaccine in pigs”的研究论文。该论文,报道了一株人工缺失七个基因的非洲猪瘟弱毒活疫苗对家猪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该研究团队还证明,该疫苗株可在SP...
【关键词】非瘟弱毒活疫苗,安全有效,疫情
水牛驯化起源问题被揭示(2020-03-02)
【摘要】 3月2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在线发表广西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基因组研究所和中国农业大学等单位对水牛驯化起源问题的系统研究。该研究发现沼泽型水牛和河流型水牛共超过3000万个SNPs,积累了全世界最丰富的水牛遗传多样性数据集合,沼泽型水牛和河流型水牛的遗传多态性都远远超过黄牛,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也说明水牛育种强大潜力,同时为培...
【关键词】水牛,遗传多态性,黄牛
我国科学家解析白羽扇豆古三倍化与低磷适应机制(2020-03-02)
【摘要】 3月2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白羽扇豆(Lupinus albus)是耐低磷研究的模式植物,在缺磷条件下会产生大量排根,并分泌质子、有机酸和酸性磷酸酶等,实现土壤中固态磷的高效利用。近日,《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程锋科研团队与福建农林大学许卫锋团队合作解析的白羽扇豆基因组,揭示了其古多倍化演化规律和低磷适应特性,对作物基因组多倍化与复杂性状形成等研究具有重要的参...
【关键词】白羽扇豆,低磷,植物
资源区划所牵头完成4项农业行业标准(2020-02-17)
【摘要】 2月17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根据农业农村部第251号公告,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牵头,中国农学会、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中国氮肥工业协会、中国磷复肥工业协会、土壤肥料产业联盟及技术创新企业等参与制定的《肥料包膜材料使用风险控制准则》《肥料着色材料使用风险控制准则》《肥料增效剂 硝化抑制剂及使用规程》《肥料增效剂 脲酶抑制剂及使用规程》4项农业行业标准将于2020年4月1日起实施。...
【关键词】农业行业标准,土壤肥料,农业产业链
褐藻寡糖可缓解肠道炎症(2020-02-17)
【摘要】 2月17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家畜营养与调控科技创新团队研究揭示了褐藻寡糖(Alginate Oligosaccharides)具有缓解小肠粘膜炎症,促进肠道健康的作用机制。该成果可为靶向性调控畜禽肠道健康,促进绿色健康养殖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也是该团队面向产业饲料禁抗重大需求,科企合作,开发新型绿色替抗产品,构建绿色健康养殖饲料营养体系,推动养殖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践。该研究成果在...
【关键词】褐藻寡糖,肠道炎症,养殖业
沼液资源化利用可降低秸秆燃料乙醇成本5%~10%(2020-02-10)
【摘要】 2月10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农业农村部沼气科学研究所秸秆资源化利用创新团队利用沼液替代秸秆燃料乙醇发酵过程工艺用水和氮源,为沼液资源化利用和秸秆燃料乙醇产业化应用奠定了技术基础。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生物技术与生物燃料(Biotechnology for Biofuels)》上。据何明雄研究员介绍,沼气技术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处理及能源化利用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沼气工程效益显现的同时产生了大量的沼液。沼液富含N、P...
【关键词】沼液,资源化利用,燃料乙醇
牧草新品种选育助推我国寒旱区牧草产业发展(2020-02-06)
【摘要】 2月6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从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组织的成果评价会上获悉,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草原研究所,甘肃农业大学,甘肃创绿草业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完成的“寒旱区牧草新品种选育与制种技术及高产栽培模式研究应用”取得重要进展。该项研究针对我国寒旱区牧草产业“适应本土的优良品种少、制种和高产栽培技术缺乏”的瓶颈问题,历时17年,以“新品种选育-良种繁育-高产栽培技术与...
【关键词】牧草,寒旱区,新品种
棉花所开放棉花资源和基因数据共享(2020-01-02)
【摘要】 1月2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生物信息与分子设计中心构建的棉花资源和网络数据库网站(http://grand.cricaas.com.cn)正式上线。用户可在该网站上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可视化展示等,操作简单快捷,结果准确易懂。该数据库网站(Gossypium Resource And Network Database,GRAND)目前主要功能有:棉花SNP变异和Indel变异,基因组注释信息以及基因家族信息的可视化浏览、多重标准检索,比较检...
【关键词】棉花资源,基因数据,数据库网站
基因编辑技术可减缓作物群体多样性降低趋势(2020-01-01)
【摘要】 1月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水稻研究所种质创新团队提出了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快速减缓绿色革命带来的遗传侵蚀效应。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上。据胡兴明博士介绍,遗传侵蚀指的是随着农业工业化发展,栽培的农作物会失去大量遗传资源,群体内多样性会大大降低,存在潜在生物或者非生物侵害危机。绿色革命基因sd1应用水稻育种以来,带有半矮秆基因植株的改良品种在多个生态区得到较...
【关键词】基因编辑技术,群体多样性,遗传资源
白肋烟缺绿性状形成基因被克隆(2020-01-01)
【摘要】 1月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烟草功能基因组创新团队利用定位克隆策略成功克隆烟草白肋烟形成基因,并深入分析白肋烟形成的分子机制,为加快白肋烟相关的育种进程奠定了良好基础。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植物(Planta)》上。据吴新儒和龚达平副研究员介绍,作为目前烟草主要的栽培类型之一,白肋烟是当今世界流行的混合型卷烟的重要原料,并在烟草氮同化和抗病育种上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其特...
【关键词】白肋烟,分子机制,育种
中单111和中单6323实现高质量籽粒直接收获(2020-01-01)
【摘要】 1月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玉米遗传改良与新品种选育创新团队在东北玉米产区内蒙古包头市召开早熟宜机收玉米新品种田间现场会,展示了最新选育品种中单111和中单6323,玉米专家组对品种表现进行了现场鉴定。中单111和中单6323均表现早熟抗倒、籽粒含水量低(22.4%、22.32%)、产量高(969.2千克/亩、824千克/亩)、落穗损失率低(1.03%、1.56%)、落粒损失率低(0.92%、2.79%)。专家组认...
【关键词】中单111,中单6323,高质量籽粒
重组球虫研究支撑新型疫苗研发(2019-12-13)
【摘要】 12月13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新闻中心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宠物疫病防控科技创新团队在探索提升重组球虫激发宿主免疫保护力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建立了重组球虫共同免疫提升宿主免疫应答水平的有效策略,对新型安全高效的球虫病疫苗开发意义重大。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寄生虫和载体(Parasites & Vectors)》上。据崔尚金研究员介绍,球虫病是畜禽重要寄生虫病之一,严重危害畜禽健康,影响养殖效益,其...
【关键词】重组球虫研究,新型疫苗,球虫病
生物炭可降低土壤中污染物环境风险(2019-12-13)
【摘要】 12月13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新闻中心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滩涂生物资源保护利用创新团队揭示了生物炭对噻虫嗪等污染物在土壤-植物中归趋行为的影响规律及作用机制。相关研究结果对农作物秸秆、滨海滩涂植物和海藻废弃物炭化利用,滨海盐渍土改良模式创建,以及新型炭基微生物肥料开发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相关研究结果相继发表在《有害物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农业与食品化学(Journal of Ag...
【关键词】生物炭,污染物,土壤质量
新的基因发现或能促进家禽疫苗的改善(2019-12-06)
【摘要】 12月6日,农博网讯,通常,CSF1R在具有免疫功能的巨噬细胞中表达,并不存在于上皮细胞中。然而,位于英国苏格兰的罗斯林研究所(Roslin Institute)的研究人员近日表示,他们发现CSF1R的关键基因在排列在人体组织上皮细胞游离面特化结构中非常活跃。罗斯林研究所的科学家使用转基因鸡只(一种观察基因表达的方法)来观察特殊上皮细胞对生物微粒和病原体的运输。罗斯林研究所的Adam Balic说:“使用转基因鸡和影像学的方法可以...
【关键词】新基因,家禽疫苗,转基因鸡只
非瘟病毒结构研究新进展(2019-12-02)
【摘要】 12月2日,农博网讯,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团队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仇华吉团队、南方科技大学王培毅团队、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章新政团队以及微生物所施一团队,在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结构领域取得新进展,解析了非洲猪瘟病毒衣壳(Capsid)的高分辨率电镜三维结构,并鉴定出多种关键的衣壳蛋白,为非洲猪瘟疫苗研发和疫病防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相关成果发表...
【关键词】非瘟病毒,结构研究,衣壳蛋白
我国多项农业科学理论研究获重大突破(2019-11-20)
【摘要】 11月20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网站讯,20日,在南京举行的2019中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高峰论坛上,张合成集中介绍了代表我国最新农业科技前沿水平、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的10项基础研究:构建多重组学体系找回失落的番茄风味、发现挑战孟德尔遗传定律的水稻自私基因、发现兼具提高产量与稻瘟病抗性的水稻基因、发现兼顾产量与氮肥高效利用的关键基因、3000份水稻基因组变异研究开启“后基因组时代的水稻设计育种”“解码”陆地棉纤维品...
【关键词】农业科学理论,番茄风味,亚洲棉
最新发现:水蛭可以携带非洲猪瘟病毒达140天(2019-11-12)
【摘要】 11月12日,农博网讯,最新发表在着名国际期刊《Veterinary Microbiology》上的一项研究发现,非洲猪瘟病毒在水蛭体内存活可达140天。已有研究表明,非洲猪瘟(英文名称:African Swine fever,以下简称:ASF)可通过水源传播。截止目前,水被ASF污染的源头仍不清楚,其中一个可能的因素是感染猪的粪便和尿液。然而,在没有合适寄生物的情况下,ASFV在水中存活时间一般只有数天,是不可能在水中长期存在的。因此,寻找可以携带...
【关键词】水蛭,携带病毒,传播
国内首套基于畜禽养殖多环节的固氨减排技术体系示范成功(2019-11-11)
【摘要】 11月11日,农博网讯,近日,从江苏射阳召开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农畜牧业氨排放污染高效控制技术”项目示范现场会上了解到,国内首套基于畜禽养殖多环节的固氨减排技术体系示范成功,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可考核的污染治理技术方案。“农畜牧业氨排放污染高效控制技术”项目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研究员胡春胜、马林为主的研究团队,开展了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技术示范。胡春胜说:“我们...
【关键词】畜禽养殖,固氨减排技术,智能堆肥反应器
我国科学家首次揭示西甜瓜驯化基因组历史(2019-11-04)
【摘要】 11月2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网站讯,近日,《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以两篇长文(Research Article)形式在线发表了两项由中国农业科学院领衔开展的瓜类作物基因组研究成果。两项研究分别构建了甜瓜和西瓜的全基因组变异图谱,揭示了两种水果的驯化历史及果实品质的遗传分子机制。两项成果为西甜瓜种质资源研究提供新的理论框架和组学数据,也为西甜瓜分子育种提供了大量的基因资源和选择工具,具有重要科学价值和实践...
【关键词】西甜瓜,驯化基因组,农业科学院
非洲猪瘟病毒研究项目有突破性进展(2019-09-26)
【摘要】 9月26日,农博网讯,目前紧迫需要研发有效的疫苗和防疫手段控制及预防非洲猪瘟病毒。应国家之急需,由清华大学结构生物学高精尖创新中心及北京生物结构前沿研究中心牵头,联合北京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上海巴斯德所等单位十几个研究组于今年4月开始非洲猪瘟病毒攻关研究。近日,清华大学医学院长聘副教授、清华大学结构生物学高精尖创新中心研究员、北京生物结构前沿研究中心研究员向烨团队在《Cell Researc...
【关键词】非洲猪瘟,病毒研究,进展
哈兽研非洲猪瘟疫苗相关发明专利申请获公布(2019-08-19)
【摘要】 8月19日,农博网讯,2019年8月6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哈尔滨分中心)的《基因缺失的减毒非洲猪瘟病毒及其作为疫苗的应用》专利申请公布。发明人为步志高、陈伟业、赵东明、何希君、刘任强和柳金雄,专利申请日期为2019年4月26日。摘要显示,本发明涉及可作为疫苗的基因缺失减毒非洲猪瘟病毒及疫苗以及构建方法。本发明采用非洲猪瘟中国流行株Pig/CN/HLJ/2018,经基因工程技术,将非...
【关键词】非洲猪瘟,疫苗,发明专利
超甜糯鲜食玉米育种有了新路(2019-08-12)
【摘要】 8月12日,农博网讯,当前,玉米是我国种植面积与总产量第一大粮食作物,农业生产上的玉米主要是用于生产淀粉的普通玉米,全国年种植面积超过5亿亩。甜糯等鲜食特用玉米需求也在稳步增长,目前年种植面积已达1000万亩。然而,甜糯玉米品种,尤其是甜糯复合型玉米育种效率不高,发展缓慢,主要受限于利用自然突变基因回交育种效率以及超甜基因隐性上位效应导致育种选择困难。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玉米分子育种技术...
【关键词】鲜食玉米,育种,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