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研究揭示有机酸调控肉仔鸡肠道健康的机制(2021-02-01)
【摘要】2月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网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单胃动物饲料创新团队在有机酸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区系组成改善肉仔鸡肠道健康和生长性能的机制研究方面取得进展,为畜牧业饲用抗生素替代品的研究提供了有益参考。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微生物学前沿(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据武书庚研究员介绍,在饲料行业全面禁抗的背景下,如何通过营养调控手段,以肠道微生物为靶点改善动物的肠道健康和生长性能,...
【关键词】有机酸,仔鸡肠道健康,营养调控
研究发现高精度检测钙离子新方法(2021-02-01)
【摘要】2月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网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智慧畜牧业创新团队探索出高精度检测钙离子的新方法,为便携式快速检测生物传感器的开发与应用提供了新路径。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生物电化学(Bioelectrochemistry)》上。据熊本海研究员介绍,钙在人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钙缺乏或摄入过量都不利于机体健康。牛奶和水是人们日常摄入较多的物质,精准检测牛奶和水中钙离子的含量对营养评价和机体健康具有...
【关键词】高精度检测,钙离子,半导体生物传感器
特殊用途功能性小麦新品种“山农蓝麦1号”“山农101”获审定(2021-01-05)
【摘要】1月5日,中国农业信息网讯,近日,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发布2020年农作物审定品种通告,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田纪春教授最新育成的特殊用途功能性小麦新品种“山农蓝麦1号”和“山农101”获审定,进入推广种植和加工应用阶段。此次通过审定的品种中,“山农101”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是国内审定的第一个高黄酮小麦新品种,经山东省农科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测定,每公斤麦黄酮含量为1.013毫克,是普通小麦...
【关键词】特殊用途,小麦新品种,审定
农业农村部果品及苗木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兴城)通过“2+1”现场评审(2021-01-04)
【摘要】1月4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网站讯,近日,由农业农村部和辽宁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派遣的评审组,对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承建的农业农村部果品及苗木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兴城)(以下简称“中心”)进行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考核、机构审查认可和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简称“2+1”)现场评审。评审组专家依据有关规定,通过听、看、查、问、考和现场跟踪考核等方式,对中心的质量体系、仪器设备、人员、记录与报告、设施...
【关键词】果品及苗木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机构考核,检测能力建设
无机砷毒性机制及其缓解策略研究综述在线发表(2021-01-04)
【摘要】1月4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网站讯,近日,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品质遗传改良创新团队在《有害物质杂志(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杂志在线发表了评述性文章,通过研究阐述无机砷在水稻中的相关毒性机制及其缓解策略,从而提升稻米安全品质。该研究为水稻低砷积累种质创制与分子设计育种、低砷稻米安全生产技术集成应用等稻米安全品质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该研究系统总结了水稻中无机砷吸收、代谢及解毒的分子机制及关...
【关键词】无机砷毒性机制,缓解策略,稻米安全
苎麻工厂化育苗首次实现机械化移栽(2021-01-04)
【摘要】1月4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苎麻工厂化育苗机械化移栽”技术通过了湖南省农学会组织的专家评议,苎麻工厂化育苗首次实现机械化移栽,解决了苎麻工厂化育苗产业应用中的瓶颈问题。专家组一行观摩了位于张家界苎麻试验站荷花基地的苎麻机械化移栽现场,比较了不同类型种苗对机械化移栽的适应性,考察了苎麻移栽机作业状态和移栽效果,并听取了项目单位的汇报。经审议,专家组一致认为...
【关键词】苎麻,机械化移栽,张家界
科学家合作揭示水牛白毛色性状形成分子机制(2020-12-24)
【摘要】12月24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网站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国际家畜研究所“畜禽牧草遗传资源联合实验室”联合中国农业大学等单位,利用多种组学方法,研究揭示了水牛白毛色性状的基因突变和分子调控机制,为我国白水牛特色遗传资源保护利用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分子生物学与进化(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上。据韩建林教授介绍,白水牛皮肤呈粉红色,眼睛呈现黑色,被毛、角、蹄均为白色,...
【关键词】白水牛皮肤,白毛色性状,黑色素细胞
专家发现氨基酸混合物高效分离新方法(2020-12-22)
【摘要】12月22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网站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麻纤维产品与加工技术团队在聚离子液体膜分离氨基酸混合物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发现,聚离子液体膜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对氨基酸的分离效果好且具有优良的抗菌性和抗污染性,该研究为氨基酸混合物分离工业应用提供了新方法。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胶体与界面科学(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上。据谭志坚研究员介绍,氨基酸被广泛...
【关键词】氨基酸混合物,高效分离方法,蛋白质水解
研究揭示水分影响紫花苜蓿抗寒能力机制(2020-12-17)
【摘要】12月17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网站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饲草育种与栽培创新团队研究揭示了水分影响紫花苜蓿抗寒能力机制,为紫花苜蓿越冬水分管理及高寒地区紫花苜蓿抗寒性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BMC植物生物学(BMC Plant Biology)》。据李向林研究员介绍,土壤含水量是影响苜蓿安全越冬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土壤含水量对苜蓿抗寒能力的影响机制尚不清楚。研究人员设置了充分浇水处理组(...
【关键词】紫花苜蓿抗寒能力,水分,土壤含水量
科学家揭示菰米和稻米酚类物质抗氧化和保健作用差异机制(2020-12-01)
【摘要】12月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网站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烟草功能成分与综合利用创新团队研究揭示了菰米和稻米酚类物质抗氧化和保健作用的差异机制,对菰米在功能食品、保健品和医药等领域的开发应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食品化学(Food Chemistry)》和《国际分子科学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上。据闫宁副研究员介绍,菰米含有丰富的酚类物质和其他植物化学物质,是...
【关键词】菰米,酚类物质抗氧化,保健品
专家构建黄麻基因组织特异表达数据库(2020-12-01)
【摘要】12月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网站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种质资源团队在黄麻基因组织特异表达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通过比较转录组和基因网路共表达分析,充分挖掘在营养生长期和生殖生长期,黄麻根、茎皮、叶、花和果实中特异表达的基因和显著相关的表达模块,成功构建了黄麻基因组织表达数据库,为黄麻功能基因挖掘奠定基础。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BMC基因组学(BMC Genomics)》和《工业作物和产品(Industrial...
【关键词】黄麻基因,组织特异表达,黄麻根
科学家首次发现植物中外显子跳跃剪接机制并创制香型水稻(2020-12-01)
【摘要】12月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网站讯,近日,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农作物基因资源与基因改良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作物生物信息学及应用创新团队与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等单位合作,首次在植物中发现基因外显子跳跃剪接机制并创制香型水稻。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植物生物技术(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上。据赵开军研究员介绍,前体信使核糖核酸(pre-mRNAs)剪接是真核细胞基因表达的重要生物学过程。mRNA...
【关键词】外显子,跳跃剪接机制,香型水稻
科学家发现水稻适应长期波动光的光合生理调控机制(2020-12-01)
【摘要】12月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网站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耕作与生态创新团队通过系统分析恒定光与波动光条件下水稻的生长、光合生理和叶片解剖结构差异,发现光合电子传递、ATP合酶活性以及非光化学淬灭(热耗散)的调控是水稻适应波动光的重要生理过程。该研究揭示了作物在波动光强下的光合生理调控机制,为作物在大田条件下光能高效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植物,细胞和环境(Plant, C...
【关键词】水稻,长期波动光,光合生理调控
天然除草和杀菌剂可从海洋真菌中提取(2020-11-03)
【摘要】11月3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滩涂生物资源保护利用创新团队发现了海洋天然产物除草剂和杀菌剂先导化合物,为绿色生物农药的研究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物质基础。相关研究成果相继在线发表在《农业与食品化学(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微生物学前沿(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海洋科学前沿(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和《中国农业科学》上。据赵栋霖博...
【关键词】海洋天然产物除草剂,杀菌剂,海洋真菌
研究拓展农业废弃物炭化产物利用途径(2020-11-03)
【摘要】11月3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烟草栽培与调制创新团队发现了农业废弃物炭化产物用于重金属镉和氨氮吸附的最佳制备条件及其在植烟土壤上的适宜应用比例,研究成果对农业废弃物绿色炭化利用、拓展炭化产物利用途径和环境保护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生物资源技术(Bioresource Technology)》《废物管理与研究(Waste Management & Research)》和《土壤科学与植物营养杂...
【关键词】农业废弃物,环境保护,畜禽粪污
科学家建立绒毛外翻型猪肠道3D类器官体外培养系统(2020-11-02)
【摘要】11月2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猪禽黏膜免疫团队成功建立绒毛外翻型猪肠道3D类器官体外培养系统,为猪肠道病原感染及免疫应答等研究搭建了良好的平台。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病毒学杂志(Journal of Virology)》上。据刘光亮研究员介绍,猪肠道病毒一直以来严重影响猪群健康及养猪业的发展,然而,由于该类病毒在体外难以培养致使相关的研究工作难以开展。2009年,荷兰乌特勒支大学汉斯....
【关键词】绒毛外翻型猪肠道,器官体外培养系统,猪肠道病毒
科学家发明低成本环保型粘合剂制备方法(2020-11-02)
【摘要】11月2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麻纤维产品与加工技术团队与湖南大学、中南大学合作,制备出了低共熔超分子聚合物。该聚合物具有优良的粘附性能且成本较低,因此在麻地膜等环保型纤维膜制备等领域具有较大的工业应用潜力。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和《中国化学会会刊(CCS Chemistry)》上。据悉,麻地膜等环保型麻纤维膜的研究应用对于...
【关键词】科学家,低成本环保型粘合剂,工业应用潜力
科学家解密我国本土熊蜂遗传密码(2020-10-10)
【摘要】10月10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主导,携手国内外多家科研单位首次为16种我国本土熊蜂绘制了高质量的参考基因组序列,并对其进行比较基因组学研究,揭示熊蜂基因组进化的分子机制,鉴定出与熊蜂生态适应性及行为特征相关的基因,为我国本土熊蜂遗传改良提供了宝贵的基因资源。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分子生物学与进化(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上。研究团队通过对我国本土的16种熊...
【关键词】科学家,熊蜂遗传密码,全基因组测序
国家蜜蜂基因库建设项目通过竣工验收(2020-10-10)
【摘要】10月10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承担的国家蜜蜂基因库建设项目通过院基建局项目竣工验收。国家蜜蜂基因库是立足国家畜禽种业发展需求,针对特有经济动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科技创新平台,是整体推进我国畜禽种质资源保护、保存、改良科技支撑和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于2016年立项,2018年开工建设,2020年建成并投入使用,总建筑面积6040平方米,地上四层,地下一层。项目建成后,...
【关键词】国家蜜蜂基因库,畜禽种业,科技创新平台
水稻所稻米质检中心通过“2+1”扩项评审(2020-10-10)
【摘要】10月10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农业农村部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派遣评审组对中国水稻研究所农业农村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开展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考核、机构审查认可和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简称“2+1”)扩项评审。评审组依据相关规定,采取听、看、问、查、评和现场试验等方式对中心的机构与人员、质量体系、记录与报告、仪器设备、检测工作和设施与环境条件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检查评审,通过了该...
【关键词】稻米质检中心,扩项评审,检测评价
玉米籽粒低破碎机械化收获技术在黄淮海地区推广应用效果显著(2020-10-10)
【摘要】10月10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2020年玉米籽粒低破碎机械化收获技术暨玉米密植高产技术示范现场会在河南漯河舞阳县16万亩高标准粮田项目区召开。现场会集中展示了近年来粒收品种筛选、密植高产栽培、粒收机械作业以及烘干仓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籽粒低破碎机收技术现场演示和实收测产。自2010年以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栽培与生理创新团队就根据我国玉米产业发展需求,从基础理论、关键技术、模式集...
【关键词】玉米籽粒,机械化收获,新模式
科学家提出区域尺度作物生产系统活性氮损失评估新方法(2020-09-02)
【摘要】9月2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面源污染创新团队与墨尔本大学合作在区域尺度作物生产系统活性氮损失评估方法方面取得新进展——构建了基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模型(DNDC模型)和活性氮空间强度(NrSI)指标体系的作物生产活性氮损失评估方法,并以环渤海地区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为区域尺度农业活性氮的科学管理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环境研究快报(Environm...
【关键词】区域尺度作物,生产系统,评估方法
研究揭示泛素结合酶2S抑制干扰素产生关键机制(2020-09-02)
【摘要】9月2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基础免疫创新团队发现,泛素结合酶家族成员UBE2S是Ⅰ型干扰素产生的负调控分子,并阐明其抑制Ⅰ型干扰素产生的分子机制。该研究丰富了泛素化修饰参与I型干扰素产生的调控网络,对于理解机体抗病毒天然免疫的过程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结果在线发表在《细胞报道(Cell Reports)》上。据翁长江研究员介绍,先天免疫系统是宿主抵御病原感染的第一道防线。病毒感染...
【关键词】泛素结合酶,干扰素,天然免疫信号
牛奶假单胞菌耐药性获解析(2020-09-02)
【摘要】9月2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奶产品质量与风险评估科技创新团队在生乳中假单胞杆菌耐药性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发现生乳假单胞杆菌存在多样的抗性决定簇以及获得性耐药基因,为生乳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提供了支撑。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微生物学前沿(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上。据文章作者孟璐博士介绍,假单胞杆菌是生乳中重要的腐败细菌,能产生热稳定的细胞外肽酶和脂肪酶,造成...
【关键词】牛奶假单胞菌耐药性,假单胞杆菌,全基因组学
机械穴直播控草技术新体系使除草效果提高20%(2020-09-01)
【摘要】9月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水稻研究所在浙江省海盐县召开机械穴直播稻田“播喷同步”封闭控草技术体系观摩会。示范结果表明,该技术每亩可节省直接生产成本30元以上,除草效果提高20%,除草剂使用量减少15%以上,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具有广阔推广前景。该技术体系由水稻所稻田杂草研究课题组经过多年深入研究建立。现场观摩中,专家组参观了海盐县华星农场机械穴直播稻田“播喷同步”封闭控草技术现场,听取...
【关键词】控草技术,生产成本,生态效益
研究发现罗布麻活性多糖可有效调节Ⅱ型糖尿病(2020-08-03)
【摘要】8月3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滩涂生物资源保护利用团队揭示了盐胁迫促进黄酮醇物质积累机制以及罗布麻活性多糖通过逆转肠道微生物群失调进而缓解Ⅱ型糖尿病小鼠症状的作用机制。一般认为,罗布麻的医用有效成分主要是黄酮类物质。该团队用EMS诱变技术处理罗布麻种子,获得了黄酮含量较高的突变体植株,创新了罗布麻种质资源;并发现盐胁迫条件能够促进罗布麻黄酮醇类物质如山奈酚和槲皮素含量的...
【关键词】罗布麻活性多糖,调节,糖尿病
萝藦科植物牛角瓜可提高瘤胃氮素转化效率(2020-08-03)
【摘要】8月3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反刍动物营养创新团队评估了几种传统饲用植物在提高反刍动物饲料蛋白质利用率方面的潜力,发现原产非洲撒哈拉南部沙漠与我国西南干热河谷地区的萝藦科植物牛角瓜(Calotropisgigantea),它的叶子能有效抑制瘤胃原虫生长,提高瘤胃氮素利用效率,具有用作天然饲料添加剂的潜力。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全环境科学(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上...
【关键词】萝藦科植物,牛角瓜,高瘤胃氮素
中卫山羊裘皮被毛弯曲分子机制被揭示(2020-08-03)
【摘要】8月3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畜禽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团队进一步解析了裘皮山羊羊毛弯曲调控机制,为动物被毛生长发育提供了新的调节因子。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国际分子科学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上。据赵倩君副研究员介绍,动物毛发纤维的弯曲度是影响皮毛品质高低的关键因素之一,裘皮毛股弯曲减少会导致品质下降,为此,解析动物被毛弯曲...
【关键词】裘皮,被毛弯曲,中卫山羊
蜂群分泌蜂王浆神经生物学机理获揭示(2020-08-03)
【摘要】8月3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蛋白质组学团队基于我国选育的蜂王浆高产蜜蜂,通过脑嗅神经叶和磨菇体蛋白质组研究,揭示了调控分泌蜂王浆的神经生物学基础。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分子与细胞蛋白质组学(Molecular & Cellular Proteomics)》上。据团队首席李建科教授介绍,分泌蜂王浆是蜜蜂脑调控的哺育幼虫行为。我国从意大利蜜蜂(意蜂)成功选育了蜂王浆高产蜜蜂品系(浆蜂),但神经...
【关键词】蜂群,蜂王浆,哺育行为
低苯并芘K326烤烟新品系通过田间鉴评(2020-07-03)
【摘要】7月3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联合湖南省烟草企业邀请相关领域专家组成鉴评专家组,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两家单位共同培育的K326定向改良新品系进行了田间鉴评。鉴评专家组查看了湖南浏阳试验点的生产示范田,实测了改良K326与对照K326的主要植物学性状、农艺性状,听取了项目组人员关于改良K326的选育汇报,查阅了相关资料。经质询和充分讨论,专家组一致认为,改良K326田间长势长相与...
【关键词】低苯并芘,烤烟,生产示范田
乳铁蛋白可缓解脑中风(2020-07-02)
【摘要】7月2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奶产品质量与风险评估创新团队研究发现乳铁蛋白可显著缓解因缺糖缺氧引发的脑中风,同时揭示了乳铁蛋白发挥作用的分子机制,进一步丰富了乳铁蛋白的活性功能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奶业科学杂志(Journal of Dairy Science)》上。团队构建了缺血性脑中风的细胞模型和小鼠模型,研究发现细胞模型和小鼠模型中,炎症因子TLR-4、MyD88、NF-κB、TNF-α...
【关键词】乳铁蛋白,脑中风,缺糖缺氧
科学家揭示抑制流感病毒复制和致病的分子机制(2020-07-02)
【摘要】7月2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揭示了宿主天然免疫系统抑制流感病毒复制和致病的分子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蛋白质与细胞(Protein & Cell)》上。该研究发现,TRIM35是天然免疫维甲酸诱导基因I信号通路的正调控分子,可以促进I型干扰素的产生。体内实验进一步证实,流感病毒在TRIM35基因敲除小鼠体内的复制滴度显著提高,致病力显著增强。经过深入研究,进...
【关键词】流感病毒,分子机制,泛素化修饰
科学家系统总结菰属植物功能食品研究最新进展(2020-07-01)
【摘要】7月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烟草功能成分与综合利用创新团队与青岛农业大学、加拿大农业部圭尔夫食品研究中心合作,系统总结了国内外科学家在菰属植物的营养成分、生物活性物质、抗氧化活性与保健作用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该研究可为菰属植物功能因子挖掘及其功能食品研发提供理论基础与技术依据。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食品化学(Food Chemistry)》上。文章概述了菰米的营养价值。作为一...
【关键词】烟草功能,菰属植物,生物活性物质
科学家研发外来毒害草精准监测与变量施药新技术(2020-06-03)
【摘要】6月3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网站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退化及污染农田修复团队在外来入侵毒害草精准监测与变量施药技术研发方面取得突破,提升了有毒有害入侵杂草防治的精准性和时效性。据张国良研究员介绍,外来毒害草治理一直是一项重大科技难题。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支持下,研究人员集成了外来入侵毒害草全生育期视觉光谱精准监测和无人机精准变量施药等绿色防控新技术成果,并依托“毒害草...
【关键词】外来入侵,毒害草,治理
科学家研究建立基因组编辑外源成分检测平台(2020-06-02)
【摘要】6月2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网站讯,据王克剑研究员介绍,基因组编辑技术为动植物遗传改良提供了革命性的遗传操作工具。但是,在基因组编辑过程中,通常需要将外源载体导入生物体细胞内,编辑完成后,再筛选出不含外源成分的个体。目前,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阿根廷等多个国家已先后出台基因组编辑产品安全管理政策,其中确保没有外源成分是各国基因组编辑产品大规模商业化生产和市场准入的重要前提。目前,外源成...
【关键词】基因组,外源载体,外源成分检测
新方法可大幅降低基因组基因型鉴定成本(2020-06-02)
【摘要】6月2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网站讯,据常玉晓研究员介绍,全基因组基因型鉴定在育种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虽然目前基于二代测序的全基因组基因型鉴定在技术层面已经非常成熟,但是其高昂的价格限制了在育种中的广泛应用。育种家普遍期望单个样本的全基因组基因型鉴定的价格能够降低至10美元左右。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开发了新的重测序文库制备方法——“AIO-seq”。该方法简化了文库制备的流程,极大地降低了文...
【关键词】全基因组基因型鉴定,育种,文库制备
分段联合收获技术装备激活油菜增产潜力(2020-06-02)
【摘要】6月2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网站讯,近日,由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穗粒类收获机械创新团队研制的油菜分段联合收获技术装备取得重要技术突破,2019年首次实现批量生产销售,2020年在多地开展大面积的示范推广,成效显著,各地农户和农机推广部门表现出强烈的购买和推广意愿。据了解,我国油菜种植区域广泛,种植制度多样,单一收获方式难以满足复杂的生产需要,联合收获损失率高、适应性差、收获青籽影响菜油品质等因素致...
【关键词】分段联合收获技术装备,技术突破,示范推广
调控鸡先天免疫应答和抗病力新机制被发现(2020-05-19)
【摘要】5月19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网站讯,动物抗病力是多基因调控和多种因素影响的复杂性状,抗病育种一直是世界范围内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开展鸡免疫调控机制研究,从而提高机体抗病力和成活率是提升肉鸡产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重要途径,能够为抗病育种奠定基础。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鸡遗传育种创新团队阐明了动物重要免疫信号通路的泛素化调控机制,为鸡以及其他畜种抗病育种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相关研究成果...
【关键词】先天免疫应答,抗病力,抗病育种
科学家解析猪粪水热炭化过程中金属形态与猪粪结构变化关系(2020-05-19)
【摘要】5月19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网站讯,我国集约化养殖场猪粪年产量大,是宝贵的农业种植肥料库。根据猪粪中重金属形态分布有针对性地开发猪粪处理方法并分析处理过程中重金属形态转变路径是推进猪粪安全、高效资源化利用的根本途径。近日,农业农村部沼气科学研究所能源微生物创新团队朱能敏副研究员研究解析了养殖场猪粪水热炭化过程中轻、重金属形态转变与猪粪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为猪粪利用过程中基于重金属的风险评估及生命周...
【关键词】集约化养殖场,猪粪,资源化利用
高油酸花生油预防代谢综合征作用机制被揭示(2020-05-19)
【摘要】5月19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网站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植物蛋白结构与功能调控创新团队以高油酸花生油为研究对象,采用高糖高脂膳食诱导的大鼠代谢综合征模型,探究其预防代谢综合征的功能活性和作用机制。该研究为高油酸花生油防控代谢综合征等慢性代谢系统疾病提供了科学证据,对于消费者选择营养健康膳食油脂具有一定指导意义。该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营养学杂志(Nutrients)》上。研究表明,高油酸花生油...
【关键词】高油酸花生油,代谢综合征,科学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