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兽医所兽药评价中心获CNAS实验室认可证书(2022-10-09)
【摘要】10月9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兽药评价中心获得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颁发的实验室认可证书。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是由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成立并确定的认可机构,统一实施对认证机构、实验室和检验机构等相关机构的认可工作。获得CNAS认可,标志着上海兽医所兽药评价中心具备了国家及国际认可的检测技术能力,进一步提升了中国农科院生物安全研究中...
【关键词】上海兽医所,兽药评价中心,实验室认可
研究揭示低碳背景下可持续食品冷链物流的内涵及面临挑战(2022-09-02)
【摘要】9月2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智慧农业团队结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优化了可持续冷链物流概念,并从微观-环境感知、中观-生命周期评价管理、宏观-全球影响三个维度,揭示了低碳背景下的冷链物流的发展现状及趋势。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食品科学与食品安全综合评论(Comprehensive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Food Safety)》上。该研究聚焦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次,分析了当...
【关键词】低碳,食品冷链物流,挑战
研究揭示地膜微塑料造成农药吸附和降解过程变化的作用机制(2022-09-02)
【摘要】9月2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棉花虫害防控与生物安全团队开展了地膜残留对土壤中残留农药吸附和降解环境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地膜微塑料的存在影响土壤对残留农药的吸附和降解过程,农药极性及地膜的状态是造成该结果的重要因素。研究结果为解析土壤环境中残留微塑料与农药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环境研究(Environmental Research)》。微塑料作为一种新兴...
【关键词】地膜微塑料,农药吸附,降解
大豆种质资源组学数据库SoyFGBv2.0搭建完成(2022-09-02)
【摘要】9月2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种质资源是作物育种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国家战略性资源。大豆起源于中国,我国大豆种质资源在世界上最为丰富。在这个组学时代,海量多组学数据不断产生,如何充分共享组学数据是一直困扰着大豆种质资源工作者的重要问题。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的水稻分子设计技术与应用创新团队和大豆优异基因资源发掘与创新利用团队联手,升级功能基因组育种FGB(Functional Genomics Breeding)数据...
【关键词】大豆,种质资源组,数据库
我科学家搭建多肽天然产物挖掘平台,发现新型杀虫环肽抗生素(2022-09-02)
【摘要】9月2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微生物智能设计与合成创新团队与国外研究机构合作,综合运用多种质谱检测和数据分析技术搭建了结构导向的微生物多肽天然产物挖掘平台,并发现一类结构新颖的杀虫环肽抗生素。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报(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PNAS)》。该研究综合多种质谱的技术特点,根据多肽天然产物...
【关键词】多肽天然产物,挖掘平台,杀虫
研究揭示植物源活性肽lunasin的抗癌机制(2022-08-01)
【摘要】8月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植物源功能因子评价与生物合成团队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等国内高校及科研单位研究人员,以人体乳腺癌细胞MDA-MB-231为模型,从多组学水平系统分析多肽lunasin干预对MDA-MB-231的胞内调控作用,揭示lunasin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的分子机制。该研究为植物源活性肽lunasin在抗癌产品方面的开发应用提供理论支撑。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食品科学与人类健康(Foo...
【关键词】植物源活性肽,抗癌机制,理论支撑
研究揭示不同种植模式下棉花水热资源综合利用机制(2022-08-01)
【摘要】8月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棉花智慧栽培团队基于智慧农业技术开展不同麦棉种植模式下棉花对田间水热资源利用机制研究,揭示不同麦棉种植模式下棉花水热资源利用动态及其对棉花生物量和产量形成的影响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农业与森林气象(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作物生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棉花生长发育取决于环境气候、栽培管理和基因调控的综合作用。随着智慧农业...
【关键词】种植模式,棉花水热资源,综合利用
研究发现抗HIV药物奈非那韦有望治疗包虫病(2022-08-01)
【摘要】8月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所寄生虫病团队研究发现,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药物奈非那韦(nelfinavir)有望用于包虫病治疗。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电子生物医学(EBioMedicine)》。包虫病是一类流行广泛且为害严重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给我国农牧区造成重大公共卫生负担和经济损失。迄今为止,仅有阿苯达唑一类药物被用于包虫病治疗。但该药物效果有限,且有报道称其药物作用依赖宿主免疫...
【关键词】HIV药物,奈非那韦,包虫病
研究系统总结双生病毒在我国的发生分布情况并提出防控策略(2022-08-01)
【摘要】8月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双生病毒是一类世界范围内广泛发生的单链环状DNA病毒,是世界上记录最早、种类最多的植物病毒。系统了解双生病毒的发生和分布有利于明确病毒病的流行规律,并为病毒病防控提供依据。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作物病原生物功能基因组研究创新团队系统总结了双生病毒在我国的发生、分布和传播特点,并提出了防控策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中国科学-生命科学》(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
【关键词】双生病毒,防控策略,抗性基因
研究揭示棉花耐高钙胁迫分子机制(2022-07-04)
【摘要】7月4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棉花功能基因组团队开展了高钙胁迫下棉花的应激响应机制研究,揭示了棉花耐高钙胁迫分子机制,为棉花耐高钙胁迫分子机理研究提供了新依据。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基因组学(Genomics)》上。该研究对103份棉花种子材料在200毫摩尔/升氯化钙胁迫下进行萌发鉴定,筛选获得耐钙离子材料和钙离子敏感材料,并进行转录组测序。通过结果分析,研究人员挖掘到一条由钙离子和...
【关键词】棉花,耐高钙,胁迫分子机制
桃野生种质泛基因组图谱发布(2022-07-04)
【摘要】7月4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桃资源与育种创新团队与国内外研究团队合作,发布了桃野生近缘种的高质量泛基因组图谱,发掘了抗性基因,对桃产业结构调整、绿色发展和“上山下滩”具有重要意义,相关成果发表在《BMC生物学杂志(BMC Biology)》。桃起源于我国,种质资源丰富,桃及其4个野生近缘种在我国均有大量自然群体分布,光核桃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甘肃桃主要分布在甘肃及新疆,山桃全...
【关键词】野生种质,新疆桃,基因组图谱
兰州牧药所4项成果获甘肃省科学技术奖励(2022-07-01)
【摘要】7月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发布2021年度甘肃省科学技术奖励决定,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4项成果获得甘肃省科学技术奖励,其中1项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王胜义研究员主持的“治疗仔畜腹泻中兽药的创制与应用”项目,荣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该成果针对犊牛腹泻、羔羊痢疾和仔猪腹泻,研制出中兽药黄白双花口服液、苍朴口服液、乌锦颗粒和香草口服液,获得发明专利3项、国家新兽药证书3...
【关键词】兰州牧药所,甘肃省,科学技术奖励
专家揭示番茄黄曲叶病毒V3蛋白新功能(2022-07-01)
【摘要】7月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作物病原生物功能基因组研究创新团队,揭示了番茄黄曲叶病毒编码的新蛋白V3,可以沿着细胞质内的微丝到达胞间连丝,并促进病毒在细胞间的移动。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中国科学-生命科学(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双生病毒是一类世界范围内广泛发生的单链环状DNA病毒,已在全球粮食和经济作物上造成严重危害。番茄黄化曲叶病毒是双生病毒科中的代表种,...
【关键词】番茄,黄曲叶病毒,V3蛋白
研究明确外源有机碳调控红壤团聚体钾素分配的关键过程(2022-06-02)
【摘要】6月2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祁阳红壤实验站揭示了不同培肥措施下外源有机碳调控土壤大团聚体中钾素的分配机制。该研究对于指导红壤钾素资源的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土壤和耕作研究(Soil & Tillage Research)》上。据张会民研究员介绍,土壤有机碳是土壤肥力的核心,土壤有机碳可能通过土壤团聚体组分进而影响土壤团聚体钾素的形态和分配。然而,对于...
【关键词】外源有机碳,红壤团聚体,钾素分配
我科学家发布独龙牛高质量基因组序列(2022-06-02)
【摘要】6月2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牛遗传育种科技创新团队发布了独龙牛高质量全基因组组装序列,揭示了独龙牛的起源与系统地位问题、染色体融合的分子机制以及环境适应性的遗传基础,对我国牛种质资源的优异种质和基因的精准鉴定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系列期刊《通讯生物(Communications Biology)》。独龙牛又称“大额牛”,主要分布于云南省独龙江和怒江流域,是我国唯一...
【关键词】独龙牛,高质量,基因组序列
研究发现快速诊断奶牛亚临床低血钙症新方法(2022-06-01)
【摘要】6月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智慧畜牧业创新团队研发了一种可用于快捷、准确测定奶牛血清中钙离子(Ca2+)浓度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为奶牛亚临床低血钙症的快速诊断提供了新方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生物传感器(Biosensors)》。低血钙症是中国集约化牛场奶牛分娩前后常见的营养代谢疾病。奶牛产犊后,大量血钙被用来合成牛奶导致奶牛出现低血钙症。据统计,奶牛临床低血钙症的平均发...
【关键词】诊断,奶牛,亚临床低血钙症
研究揭示米团花蜂蜜的主要呈色化合物及其形成机制(2022-06-01)
【摘要】6月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蜂产品质量与风险评估团队和资源昆虫产品加工与功能评价团队合作,解析了云南沧源独特黑色米团花蜂蜜的主要呈色化合物及其形成机制,为米团花蜂蜜的品质鉴别和产品开发提供了关键的科技支撑。相关研究成果以封面文章形式在《农业食品化学(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上发表。米团花为唇形科米团花属植物,主要分布在我国云南、四川和西藏的东南...
【关键词】米团花,蜂蜜,形成机制
科研人员揭示籼稻血缘渗入对粳稻遗传改良的贡献(2022-05-09)
【摘要】5月9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水稻优异种质资源发掘与创新利用创新团队系统解析了我国粳稻育成品种的演变规律和改良历史,在基因组层面揭示了籼稻血缘渗入对粳稻遗传改良的贡献,为水稻基因组育种提供了新思路。该研究对816份我国不同时期代表性粳稻品种进行了重测序,并整合已发表的5500份水稻测序数据,系统分析了不同时期主栽品种的基因组组成。研究发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来自3个不同...
【关键词】科研人员,籼稻血缘,粳稻遗传
饲料所科研团队主编的抗菌肽专刊出版(2022-05-09)
【摘要】5月9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抗菌肽创新团队在《微生物学前沿(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杂志完成第一期“抗菌肽:分子设计、构效关系、生物合成优化”专刊的主编及出版工作。该专刊是我国学者第一次领衔主编抗菌肽国际出版物。该专刊包括了抗菌肽的发现与高通量设计、纳米分子修饰、重组高产制备、协同增效联用等前沿学科方向,21篇最新论文来自中国、中国台湾地区、美国、德国、荷兰、意...
【关键词】饲料所,科研团队,抗菌肽
农业有机投入品溶解性有机质对纳米塑料迁移的粒径选择效应(2022-05-09)
【摘要】5月9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期,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有机污染生物消减创新团队研究揭示农业有机投入品的溶解性有机质对不同粒径纳米塑料迁移的差异性影响,阐明了溶解性有机质特征组分对纳米塑料固定和促进迁移的微观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环境科学与技术(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上。该研究综合采用迁移模型、DLVO理论和量子化学计算等手段,对纳米塑料和农业有机投入品的溶解性有机质的共迁移机制...
【关键词】农业有机投入品,有机质,纳米塑料
研究揭示粪肥还田对稻田土壤抗生素-重金属协同归趋的影响机制(2022-05-06)
【摘要】5月6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农业清洁流域创新团队联合退化及污染农田修复创新团队,从种养良性循环的需求出发,针对农业环境中抗生素-重金属等新型污染物的复合污染问题,开展了粪肥还田对典型稻田中抗生素-砷协同归趋的影响机制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环境污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杂志上。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鸡粪和牛粪,猪粪源粪肥对抗生素-...
【关键词】粪肥,稻田土壤,重金属
研究揭示淹涝时期和淹涝历时对玉米产量和籽粒品质的影响(2022-04-02)
【摘要】4月2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非充分灌溉原理与新技术团队揭示了淹涝时期和淹涝历时对玉米产量和籽粒品质的不同影响,其中拔节期淹涝对玉米产量和籽粒品质的影响最大,且随淹涝历时的增加减产幅度增大。该研究为华北地区夏玉米高产稳产和糯玉米种植推广及田间水分管理提供理论指导。该研究成果2次发表在《农业水管理(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上。该研究连续3年在测坑(带电动防雨...
【关键词】淹涝时期,玉米产量,籽粒品质
研究揭示日龄与日粮变化对山羊羔羊胃肠道发育的影响机制(2022-04-02)
【摘要】4月2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反刍动物营养与饲料创新团队揭示了日龄和日粮变化对山羊羔羊消化道解剖结构和组织形态发育的影响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奶业科学(Journal of Dairy Science)》上。该研究以山羊羔羊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不同日龄(1、7、14、28、42、56、70、84日龄)和日粮变化(母乳、开食料)对山羊羔羊生长性能、器官和胃肠道形态发育的影响。研究发现断奶后胴体绝对生长量和...
【关键词】日龄,山羊羔羊,胃肠道发育
研究揭示大丽轮枝菌CFEM家族分泌蛋白毒力分化机制(2022-04-02)
【摘要】4月2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经济作物真菌病害流行监测与防控创新团队发现黄萎病菌利用大丽轮枝菌真菌细胞外膜蛋白(CFEM)家族蛋白结构结合铁元素位点突变特性,应对寄主植物的免疫反应从而维持侵染能力的过程,揭示了大丽轮枝菌逃逸植物免疫反应的进化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生物医学中心 生物学(BMC Biology)》上。该团队通过研究大丽轮枝菌细胞外膜蛋白家族成员操控寄主免疫反应的...
【关键词】大丽轮枝菌,蛋白毒力,分化机制
微生物代谢途径中单加氧酶发挥作用的新机制被揭示(2022-04-01)
【摘要】4月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植物病害生物防治创新团队与国内外科研单位合作,解析了微生物代谢途径中Baeyer-Villiger单加氧酶发挥作用的新机制,相关研究结果在线发表在《美国化学会催化(ACS catalysis)》上。该研究选取了一个前期报道的Baeyer-Villiger单加氧酶突变体作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不同突变位点之间的相互作用,并构建不同突变位点组合的进化路径。在此基础上,采用量子化学...
【关键词】微生物代谢,单加氧酶,新机制
专家倡导全基因组选择4.0作物杂交育种新方法(2022-03-02)
【摘要】3月2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网站讯,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领衔、联合国内外多个研究团队在《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上在线发表观点文章,重点探讨了如何在育种实践中整合全基因组选择(GS)和双单倍体(DH)技术,并创新性地提出了全基因组选择4.0的概念,明确了每个阶段的具体育种流程和技术理论基础,并展望了未来的技术发展。据黎亮研究员介绍,全基因组选择和双单倍体育种是当前植物育种中最重要的两项...
【关键词】全基因组,作物杂交育种,双单倍体育种
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养蜂业生产与健康指南性著作(2022-03-02)
【摘要】3月2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网站讯,近日,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举办线上发布会,面向全球推出新书《养蜂业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养蜂实践(Good beekeeping practices for sustainable apiculture)》,来自全球109个国家的56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该书由中国农业科学院、FAO、国际蜂联、意大利IZSLT研究所4家机构联合出版,是FAO动物生产与健康系列指南中唯一针对养蜂业的书籍。内容涵盖蜜蜂资源、养蜂模式、生产、授粉、蜂疗、...
【关键词】联合国粮农组织,养蜂业,健康指南
研究揭示病程相关蛋白PR1防控马铃薯晚疫病的作用机理(2022-03-01)
【摘要】3月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网站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与国内高校及科研单位合作,揭示了病程相关蛋白PR1防控马铃薯晚疫病的作用机理。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高级研究杂志(Journal of Advanced Research)》上。该研究发现致病疫霉入侵马铃薯时,分泌型StPR1诱导表达并跨界转运进入病原细胞内,靶向作用于病原菌的Ser/Thr蛋白激酶AMPK复合体,抑制其磷酸化活性,从而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及致病性。该研究结果首次解...
【关键词】病程,蛋白PR1,马铃薯晚疫病
研究揭示油菜蜂花粉致敏原及其发酵降敏机制(2022-03-01)
【摘要】3月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网站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蜂产品质量与风险评估团队研究揭示油菜蜂花粉的潜在致敏机制和酵母菌发酵的降敏机制。相关成果发表在《营养学前沿(Frontiers in Nutrition)》上。该实验证明,酵母菌发酵可以潜在地缓解甘蓝型油菜蜂花粉的过敏性,同时对其营养特性也有更积极的影响,为提高蜂花粉产品的安全性,促进其更广泛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在未来的研究中,对蜂花粉致敏原分离鉴定及其致...
【关键词】油菜蜂花粉,致敏原,发酵降敏
科研人员解析活性氧参与小麦单倍体形成的新机制(2022-02-08)
【摘要】2月8日,中国农业信息网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生物信息学及应用创新团队解析了活性氧参与诱导产生小麦单倍体形成的分子机制,为双单倍体育种技术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相关研究成果1月11日发表在《新植物学家(New Phytologist)》杂志上。据毛龙研究员介绍,母系双单倍体育种技术的关键是父系花粉染色体在诱导单倍体过程中的消除,虽然已有研究发现活性氧在花药和花粉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DNA损伤可能导...
【关键词】活性氧,小麦单倍体,新机制
镁改性水稻秸秆生物炭实现红壤改良和固碳减排(2022-02-08)
【摘要】2月8日,中国农业信息网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祁阳红壤实验站针对南方水稻秸秆直接还田改善红壤酸化效果不佳的生产问题,研究揭示通过镁改性水稻秸秆生物炭可以实现红壤改良和固碳减排,并揭示了其作用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环境研究(Environmental Research)》上。据张会民研究员介绍,由于大量氮肥不合理投入、淋溶作用强等因素导致红壤酸化问题日益加剧,而在农业生产中水稻秸秆直接还田对红壤酸化的改良效果往往...
【关键词】镁改性水稻秸秆,红壤改良,固碳减排
研究揭示黄连碱抑制脲酶活性的作用机制(2022-02-08)
【摘要】2月8日,中国农业信息网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奶产品质量与风险评估科技创新团队在瘤胃细菌脲酶天然抑制剂开发方面取得新进展,发现了一种能抑制脲酶活性的天然化合物——黄连碱,并揭示了黄连碱抑制脲酶活性的作用机制,为提高尿素氮利用率和减少氮排放开辟了新路径。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大环境科学(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上。脲酶是反刍动物瘤胃中催化尿素分解产生氨的关键酶,利用抑...
【关键词】黄连碱,脲酶活性,利用效率
研究揭示乙烯调控水稻根系发育的新机制(2022-02-08)
【摘要】2月8日,中国农业信息网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作物耐逆性调控与改良创新团队研究发现乙烯与其它植物激素互作协同调控水稻根系发育的分子机制,为水稻根系改良提供了新思路。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植物细胞(The Plant Cell)》上。根系作为摄取水分和营养物质的重要器官,其生长发育的好坏影响植物的生长状况,甚至决定农作物的产量。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水稻产量的高低关系到我国的粮食安全,因而...
【关键词】乙烯,水稻根系,新机制
科研人员成功构建动物乳脂肪酸高通量检测方法与指纹图谱(2022-01-04)
【摘要】1月4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网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奶产品质量与风险评估科技创新团队成功建立了一种比现有国标方法多检测32种脂肪酸的高通量检测方法,并绘制了荷斯坦奶牛、娟珊奶牛、水牛等8种动物乳的脂肪酸指纹图谱,为系统解析动物乳成分奠定了方法基础。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奶业科学杂志(Journal of Dairy Science)》。目前,国家标准GB 5009.168-2016方法仅能测定食品中的37种脂肪酸,该研究...
【关键词】科研人员,动物乳脂肪酸,检测方法
研究揭示代谢型谷氨酸受体2介导SARS-CoV-2入侵细胞(2022-01-04)
【摘要】1月4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网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重要人兽共患病与烈性外来病团队揭示,代谢型谷氨酸受体2(mGluR2)是介导SARS-CoV-2入侵细胞的重要分子,这一发现为抗SARS及MERS样冠状病毒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新的靶标分子。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细胞发现(Cell Discovery)》上。SARS-CoV-2利用其囊膜纤突蛋白(S)识别细胞ACE2受体启动感染,但参与病毒入侵细胞过程的其他宿主分子尚不十分清楚。该研究发现...
【关键词】代谢型谷氨酸受体,入侵细胞,冠状病毒
科研人员系统阐述莴苣生物活性特性及健康功效(2022-01-04)
【摘要】1月4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网讯,近期,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植物光生物学团队与国外科研单位合作,系统阐述了莴苣的生物活性物组成及健康功效,并综合分析了采前与采后因素对品质的影响。相关文章发表在《食品科学和食品安全综述(Comprehensive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Food Safety)》上。据杨晓博士介绍,莴苣是设施水培及植物工厂等受控环境下栽培的主要作物,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多种健康功效,深受国内外消...
【关键词】莴苣,生物活性特性,健康功效
十字花科数据库BRAD重建升级(2022-01-04)
【摘要】1月4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网讯,近期,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蔬菜分子设计育种创新团队在《核酸研究(Nucleic Acids Research)发表研究论文,报道了第三版十字花科数据库(BRAD V3.0)的重建升级。该数据库整合了已发表的十字花科物种基因组、转录组等组学数据资源,已成为十字花科植物最重要的数据库之一,对十字花科植物组学数据资源的挖掘利用和分子设计育种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据王晓武研究员介绍,十字花科植物...
【关键词】十字花科,数据库,重建升级
科研人员发现影响非洲猪瘟病毒粒子形态的基因(2021-12-03)
【摘要】12月3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猪烈性传染病创新团队首次鉴定了非洲猪瘟病毒的一个新衣壳蛋白pH240R,并发现pH240R能够影响病毒粒子的组装从而降低子代病毒粒子的感染性,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病毒学杂志(Journal of Virology)》上。据仇华吉研究员介绍,该研究发现pH240R为非洲猪瘟病毒的衣壳蛋白,其与主要衣壳蛋白p72存在相互作用;缺失该基因后的突变体病毒(ASFV-ΔH240R)产生了大...
【关键词】科研人员,非洲猪瘟,病毒粒子
氧化石墨烯让亚洲玉米螟“变胖”(2021-12-03)
【摘要】12月3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粮食作物害虫监测与控制创新团队研究发现亚洲玉米螟取食含有氧化石墨烯的饲料后体型“变胖”,并在蛋白及转录组水平上揭示促进玉米螟生长发育和寿命缩短的分子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生态毒理学与环境安全(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上。氧化石墨烯已经在医学、环境、能源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氧化石墨烯的生物安全性已经成为各...
【关键词】氧化石墨烯,亚洲玉米螟,胰蛋白酶基因
研究揭示性别对放牧牦牛脂肪沉积调控机理(2021-12-02)
【摘要】12月2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牦牛资源与育种创新团队研究发现,放牧母牦牛相比放牧公牦牛具有更强的脂肪沉积能力。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细胞和发育生物学进展杂志(Frontiers in Cell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上。性别是影响家畜脂肪沉积的主要因素之一。研究人员以放牧公、母牦牛为材料,测定了脂肪量,分析了肝脏、血液和皮下脂肪中脂肪代谢状况。母牦牛肝脏中脂肪和胆固醇合...
【关键词】放牧牦牛脂肪,脂肪沉积,钙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