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蜜蜂大脑蛋白对劳动分工的调控机制(2023-02-01)
【摘要】 2月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资源昆虫生物学与饲养团队,解析了工蜂大脑蛋白对劳动分工的调控作用机制,为深入理解蜜蜂劳动分工和大脑中枢调控的分子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生物大分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上。蜜蜂是完全社会性昆虫,蜂群中的工蜂具有精巧的社会行为和细致的劳动分工。幼年工蜂主要从事巢内幼虫哺育工作,之后转为巢外...
【关键词】蜜蜂,大脑蛋白,劳动分工
科研人员开发高效转化人造淀粉和单细胞蛋白新方法(2023-01-16)
【摘要】 1月16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微生物蛋白设计与智造创新团队与国内相关科研单位合作,开发了一种利用玉米秸秆高效生物合成人造淀粉和单细胞蛋白的新技术,进一步降低了人造淀粉的生产成本,为粮食生产提供了新的途径。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通报(Science Bulletin)》上。全球人口的快速增长和气候变化将使人类面临粮食安全的巨大挑战。将农业废弃物资源高效转化为人造粮食则是缓解粮食...
【关键词】科研人员,人造淀粉,单细胞蛋白
研究发现糖苷水解酶正向调控大丽轮枝菌毒力(2023-01-10)
【摘要】 1月10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棉花病害防控与风险评估创新团队研究发现大丽轮枝菌糖苷水解酶27家族基因 VdGAL4能够调控大丽轮枝菌微菌核形成、分生孢子形态、菌丝生长、碳源利用以及非生物胁迫响应,进而调节大丽轮枝菌的致病性和毒力,该研究为棉花黄萎病防控提供了新思路。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微生物学波普(Microbiology Spectrum)》上。大丽轮枝菌是一种典型的土传病原真菌,主要以分生孢...
【关键词】糖苷水解酶,大丽轮枝菌,家族基因
研究发现调控牦牛骨骼肌能量代谢的分子机制(2023-01-10)
【摘要】 1月10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牦牛资源与育种创新团队发现了参与调控牦牛骨骼肌能量代谢和肌纤维类型转换的关键候选基因、调控因子及信号通路,为牦牛肉品质性状的遗传改良提供了重要参考。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肉类科学(Meat Science)》。动物的骨骼肌由多种类型的肌纤维组成。研究表明,肌纤维类型与肉色、酸碱值、剪切力和肌内脂肪含量等肉品质性状密切相关。目前对于牦牛肌纤维...
【关键词】牦牛骨骼肌,能量代谢,分子机制
科研人员研发生菜“去苦增甜”品质提升新方法(2023-01-06)
【摘要】 1月6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与国外科研单位合作,创新一种采前连续补光-断氮耦合调控方法,成功实现生菜“去苦增甜”与品质提升。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农业与食品化学(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上。生菜富含维生素和抗氧化物,具有低卡、低脂、高纤维等特征,备受国内外消费者青睐。长期以来,部分生菜品种苦味较重、口感不佳,限制了这类蔬菜的消费。该科研团队采...
【关键词】生菜,去苦增甜,品质提升
研究表明槲皮素可降低油菜蜂花粉过敏原的致敏性(2022-12-16)
【摘要】 12月16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蜂产品质量与风险评估团队研究表明,槲皮素可显著降低油菜蜂花粉过敏原的致敏性。相关成果在线发表在《食品化学(Food Chemistry)》上。科研人员利用槲皮素对该过敏原进行处理,旨在改善其致敏性,提高蜂花粉食用安全性。研究结果表明,槲皮素与过敏原Bra c p具有良好的共价结合能力,结合位点位于过敏原的第98号位半胱氨酸残基上。过敏原Bra c p与槲皮素共价结合...
【关键词】槲皮素,油菜蜂花粉,致敏性
我国棉花生产水足迹的时空演变和影响机制被揭示(2022-12-16)
【摘要】 12月16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棉花智慧栽培创新团队开展了我国棉区棉花生产水足迹的时空变化特征、影响因素和水资源利用效益、水资源压力的相关研究,发现我国棉区单位产量水足迹自南向北,自东向西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为我国棉花生产的水资源消耗提供了新视角。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可持续生产和消费(Sustainable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上。水足迹为一定时间内任何已知人口消费的所有产品...
【关键词】棉花,生产水足迹,影响机制
研究揭示水稻种子内生核心微生物组垂直传播机制(2022-12-16)
【摘要】 12月16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农业微生物资源创新团队建立了水稻内生微生物资源库,并通过多尺度微生物组学分析,阐明了种子内生核心微生物组功能及其垂直传播机制。相关成果发表在《微生物组(Microbiome)》上。植物相关微生物组被称为植物的“第二基因组”,而内生微生物组是植物相关微生物组的核心,与植物进化、抗病抗逆、营养转化具有最密切的联系。该研究利用两代水稻、六...
【关键词】水稻种子,微生物组,传播机制
研究提出棉花纤维品质和产量同步改良的新思路(2022-12-10)
【摘要】 12月10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棉花优质育种创新团队开展了棉花纤维品质和产量性状同步改良遗传资源鉴定的研究,通过构建棉花陆海渐渗系群体和改良基因分型策略,系统解析了渐渗的海岛棉片段同步改良陆地棉纤维品质和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基础,对突破现有育种瓶颈、培育更加优质高产的新品种具有指导意义。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高级研究(Journal of Advanced Research)》上。遗传连锁累赘会导致...
【关键词】棉花纤维,新思路,改良
研究人员发现内质网分子伴侣调控埃博拉病毒复制新机制(2022-11-15)
【摘要】 11月15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与国外高校合作,阐明了内质网分子伴侣通过内质网膜上的E3泛素连接酶RNF185调控埃博拉病毒囊膜糖蛋白合成的新机制,该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并作为亮点文章推荐。囊膜糖蛋白GP是埃博拉病毒感染和致病的关键蛋白,但其合成和调控机制目前仍不完全清楚。研究发现,钙联蛋白-钙网蛋白循环在蛋白二硫键异构酶的参与下使囊膜糖...
【关键词】内质网,分子伴侣,埃博拉病毒
新型动物专用“二丙酸咪多卡”原料和注射液分获国家二类新兽药证书(2022-11-15)
【摘要】 11月15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农业农村部发布第608号公告,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主持研制的动物专用新型“二丙酸咪多卡”原料和“二丙酸咪多卡注射液”分获国家二类新兽药证书。牛血液原虫病是一类分布广泛、严重阻碍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和人类健康的虫媒传播的寄生虫病,长期以来,无有效防治药物。二丙酸咪多卡是一种动物专用的新型抗原虫药物,对梨形虫病、边虫病、附红细胞体病等多种血液原虫病具有良好的治疗和预...
【关键词】新型动物,注射液,新兽药
研究揭示黄芪蜂蜜的特征标志物(2022-11-15)
【摘要】 11月15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蜂产品质量与风险评估团队在黄芪蜂蜜特征标志物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为黄芪蜂蜜的品质鉴别和产品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撑。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食品化学(Food Chemistry)》上。黄芪是一种广泛应用的中药植物,具有补气固表、利水消肿等功效。黄芪蜂蜜也具有潜在的药用价值,研究黄芪蜂蜜的特征标志物不仅有利于黄芪蜂蜜的质量控制,更有利于黄芪蜂蜜相关特色产品...
【关键词】黄芪蜂蜜,特征标志物,刺芒柄花素
研究揭示中国香猪肉优质风味的代谢组特征(2022-11-15)
【摘要】 11月15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猪遗传育种科技创新团队对中国香猪肉优质风味的代谢组进行了解析,揭示了中国香猪肉的代谢组特征,为优质猪肉的遗传机理研究和优质种猪选育提供了新依据。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食品研究(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上。剑河白香猪是我国香猪品种之一,其肉色鲜红,平均肌内脂肪含量可达7%以上,肉质风味极佳。鉴于目前,关于我国地方香猪品种优...
【关键词】香猪肉,优质风味,代谢组
不同类型绿肥影响土壤气态氮排放机制被初步阐明(2022-10-09)
【摘要】 10月9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棉花智慧栽培创新团队开展了棉田套作不同类型绿肥相关研究,通过分析土壤不稳定性碳氮组分,发现棉田套作不同类型的绿肥,土壤性质和排放响应不同,初步阐明不同类型绿肥影响棉田土壤气态氮排放机制,为降低棉田温室气体排放提供了理论依据。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农业、生态系统与环境(Agriculture, Ecosystems & Environment)》上。该研究通过对四种棉花覆盖...
【关键词】绿肥,土壤气态氮,排放机制
玉米产量潜力突破的物质生产与分配特征获揭示(2022-10-09)
【摘要】 10月9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栽培与生理创新团队,基于多年在新疆奇台开展高产纪录重演试验,并结合近50年全球已发表相关文献数据,从全球尺度上阐述了实现玉米产量潜力突破的物质生产与分配规律。9月16日,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如何进一步提升玉米产量,保障粮食安全,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友好,是当前全球...
【关键词】玉米产量,物质生产,分配特征
研究揭示两种好氧工艺处理猪场废水厌氧消化液性能差异及其机制(2022-10-09)
【摘要】 10月9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农业农村部沼气科学研究所畜禽粪污能源化利用与污染控制创新团队研究发现了缺氧好氧与序批式反应器工艺处理猪场废水厌氧消化液性能差异,并阐述了其机制,相关成果发表在《清洁生产杂志(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上。厌氧-好氧组合工艺是大型规模猪场废水处理的主流工艺。厌氧消化(沼气发酵)技术不仅有效去除有机物而且产生清洁能源—沼气,但是,猪场废水经过沼气发酵处理后产...
【关键词】好氧工艺,猪场废水,厌氧消化液
上海兽医所兽药评价中心获CNAS实验室认可证书(2022-10-09)
【摘要】 10月9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兽药评价中心获得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颁发的实验室认可证书。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是由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成立并确定的认可机构,统一实施对认证机构、实验室和检验机构等相关机构的认可工作。获得CNAS认可,标志着上海兽医所兽药评价中心具备了国家及国际认可的检测技术能力,进一步提升了中国农科院生物安全研究中...
【关键词】上海兽医所,兽药评价中心,实验室认可
研究揭示低碳背景下可持续食品冷链物流的内涵及面临挑战(2022-09-02)
【摘要】 9月2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智慧农业团队结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优化了可持续冷链物流概念,并从微观-环境感知、中观-生命周期评价管理、宏观-全球影响三个维度,揭示了低碳背景下的冷链物流的发展现状及趋势。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食品科学与食品安全综合评论(Comprehensive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Food Safety)》上。该研究聚焦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次,分析了当...
【关键词】低碳,食品冷链物流,挑战
研究揭示地膜微塑料造成农药吸附和降解过程变化的作用机制(2022-09-02)
【摘要】 9月2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棉花虫害防控与生物安全团队开展了地膜残留对土壤中残留农药吸附和降解环境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地膜微塑料的存在影响土壤对残留农药的吸附和降解过程,农药极性及地膜的状态是造成该结果的重要因素。研究结果为解析土壤环境中残留微塑料与农药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环境研究(Environmental Research)》。微塑料作为一种新兴...
【关键词】地膜微塑料,农药吸附,降解
大豆种质资源组学数据库SoyFGBv2.0搭建完成(2022-09-02)
【摘要】 9月2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种质资源是作物育种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国家战略性资源。大豆起源于中国,我国大豆种质资源在世界上最为丰富。在这个组学时代,海量多组学数据不断产生,如何充分共享组学数据是一直困扰着大豆种质资源工作者的重要问题。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的水稻分子设计技术与应用创新团队和大豆优异基因资源发掘与创新利用团队联手,升级功能基因组育种FGB(Functional Genomics Breeding)数据...
【关键词】大豆,种质资源组,数据库
我科学家搭建多肽天然产物挖掘平台,发现新型杀虫环肽抗生素(2022-09-02)
【摘要】 9月2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微生物智能设计与合成创新团队与国外研究机构合作,综合运用多种质谱检测和数据分析技术搭建了结构导向的微生物多肽天然产物挖掘平台,并发现一类结构新颖的杀虫环肽抗生素。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报(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PNAS)》。该研究综合多种质谱的技术特点,根据多肽天然产物...
【关键词】多肽天然产物,挖掘平台,杀虫
研究揭示植物源活性肽lunasin的抗癌机制(2022-08-01)
【摘要】 8月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植物源功能因子评价与生物合成团队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等国内高校及科研单位研究人员,以人体乳腺癌细胞MDA-MB-231为模型,从多组学水平系统分析多肽lunasin干预对MDA-MB-231的胞内调控作用,揭示lunasin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的分子机制。该研究为植物源活性肽lunasin在抗癌产品方面的开发应用提供理论支撑。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食品科学与人类健康(Foo...
【关键词】植物源活性肽,抗癌机制,理论支撑
研究揭示不同种植模式下棉花水热资源综合利用机制(2022-08-01)
【摘要】 8月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棉花智慧栽培团队基于智慧农业技术开展不同麦棉种植模式下棉花对田间水热资源利用机制研究,揭示不同麦棉种植模式下棉花水热资源利用动态及其对棉花生物量和产量形成的影响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农业与森林气象(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作物生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棉花生长发育取决于环境气候、栽培管理和基因调控的综合作用。随着智慧农业...
【关键词】种植模式,棉花水热资源,综合利用
研究发现抗HIV药物奈非那韦有望治疗包虫病(2022-08-01)
【摘要】 8月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所寄生虫病团队研究发现,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药物奈非那韦(nelfinavir)有望用于包虫病治疗。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电子生物医学(EBioMedicine)》。包虫病是一类流行广泛且为害严重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给我国农牧区造成重大公共卫生负担和经济损失。迄今为止,仅有阿苯达唑一类药物被用于包虫病治疗。但该药物效果有限,且有报道称其药物作用依赖宿主免疫...
【关键词】HIV药物,奈非那韦,包虫病
研究系统总结双生病毒在我国的发生分布情况并提出防控策略(2022-08-01)
【摘要】 8月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双生病毒是一类世界范围内广泛发生的单链环状DNA病毒,是世界上记录最早、种类最多的植物病毒。系统了解双生病毒的发生和分布有利于明确病毒病的流行规律,并为病毒病防控提供依据。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作物病原生物功能基因组研究创新团队系统总结了双生病毒在我国的发生、分布和传播特点,并提出了防控策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中国科学-生命科学》(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
【关键词】双生病毒,防控策略,抗性基因
研究揭示棉花耐高钙胁迫分子机制(2022-07-04)
【摘要】 7月4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棉花功能基因组团队开展了高钙胁迫下棉花的应激响应机制研究,揭示了棉花耐高钙胁迫分子机制,为棉花耐高钙胁迫分子机理研究提供了新依据。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基因组学(Genomics)》上。该研究对103份棉花种子材料在200毫摩尔/升氯化钙胁迫下进行萌发鉴定,筛选获得耐钙离子材料和钙离子敏感材料,并进行转录组测序。通过结果分析,研究人员挖掘到一条由钙离子和...
【关键词】棉花,耐高钙,胁迫分子机制
桃野生种质泛基因组图谱发布(2022-07-04)
【摘要】 7月4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桃资源与育种创新团队与国内外研究团队合作,发布了桃野生近缘种的高质量泛基因组图谱,发掘了抗性基因,对桃产业结构调整、绿色发展和“上山下滩”具有重要意义,相关成果发表在《BMC生物学杂志(BMC Biology)》。桃起源于我国,种质资源丰富,桃及其4个野生近缘种在我国均有大量自然群体分布,光核桃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甘肃桃主要分布在甘肃及新疆,山桃全...
【关键词】野生种质,新疆桃,基因组图谱
兰州牧药所4项成果获甘肃省科学技术奖励(2022-07-01)
【摘要】 7月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发布2021年度甘肃省科学技术奖励决定,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4项成果获得甘肃省科学技术奖励,其中1项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王胜义研究员主持的“治疗仔畜腹泻中兽药的创制与应用”项目,荣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该成果针对犊牛腹泻、羔羊痢疾和仔猪腹泻,研制出中兽药黄白双花口服液、苍朴口服液、乌锦颗粒和香草口服液,获得发明专利3项、国家新兽药证书3...
【关键词】兰州牧药所,甘肃省,科学技术奖励
专家揭示番茄黄曲叶病毒V3蛋白新功能(2022-07-01)
【摘要】 7月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作物病原生物功能基因组研究创新团队,揭示了番茄黄曲叶病毒编码的新蛋白V3,可以沿着细胞质内的微丝到达胞间连丝,并促进病毒在细胞间的移动。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中国科学-生命科学(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双生病毒是一类世界范围内广泛发生的单链环状DNA病毒,已在全球粮食和经济作物上造成严重危害。番茄黄化曲叶病毒是双生病毒科中的代表种,...
【关键词】番茄,黄曲叶病毒,V3蛋白
研究明确外源有机碳调控红壤团聚体钾素分配的关键过程(2022-06-02)
【摘要】 6月2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祁阳红壤实验站揭示了不同培肥措施下外源有机碳调控土壤大团聚体中钾素的分配机制。该研究对于指导红壤钾素资源的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土壤和耕作研究(Soil & Tillage Research)》上。据张会民研究员介绍,土壤有机碳是土壤肥力的核心,土壤有机碳可能通过土壤团聚体组分进而影响土壤团聚体钾素的形态和分配。然而,对于...
【关键词】外源有机碳,红壤团聚体,钾素分配
我科学家发布独龙牛高质量基因组序列(2022-06-02)
【摘要】 6月2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牛遗传育种科技创新团队发布了独龙牛高质量全基因组组装序列,揭示了独龙牛的起源与系统地位问题、染色体融合的分子机制以及环境适应性的遗传基础,对我国牛种质资源的优异种质和基因的精准鉴定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系列期刊《通讯生物(Communications Biology)》。独龙牛又称“大额牛”,主要分布于云南省独龙江和怒江流域,是我国唯一...
【关键词】独龙牛,高质量,基因组序列
研究发现快速诊断奶牛亚临床低血钙症新方法(2022-06-01)
【摘要】 6月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智慧畜牧业创新团队研发了一种可用于快捷、准确测定奶牛血清中钙离子(Ca2+)浓度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为奶牛亚临床低血钙症的快速诊断提供了新方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生物传感器(Biosensors)》。低血钙症是中国集约化牛场奶牛分娩前后常见的营养代谢疾病。奶牛产犊后,大量血钙被用来合成牛奶导致奶牛出现低血钙症。据统计,奶牛临床低血钙症的平均发...
【关键词】诊断,奶牛,亚临床低血钙症
研究揭示米团花蜂蜜的主要呈色化合物及其形成机制(2022-06-01)
【摘要】 6月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蜂产品质量与风险评估团队和资源昆虫产品加工与功能评价团队合作,解析了云南沧源独特黑色米团花蜂蜜的主要呈色化合物及其形成机制,为米团花蜂蜜的品质鉴别和产品开发提供了关键的科技支撑。相关研究成果以封面文章形式在《农业食品化学(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上发表。米团花为唇形科米团花属植物,主要分布在我国云南、四川和西藏的东南...
【关键词】米团花,蜂蜜,形成机制
科研人员揭示籼稻血缘渗入对粳稻遗传改良的贡献(2022-05-09)
【摘要】 5月9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水稻优异种质资源发掘与创新利用创新团队系统解析了我国粳稻育成品种的演变规律和改良历史,在基因组层面揭示了籼稻血缘渗入对粳稻遗传改良的贡献,为水稻基因组育种提供了新思路。该研究对816份我国不同时期代表性粳稻品种进行了重测序,并整合已发表的5500份水稻测序数据,系统分析了不同时期主栽品种的基因组组成。研究发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来自3个不同...
【关键词】科研人员,籼稻血缘,粳稻遗传
饲料所科研团队主编的抗菌肽专刊出版(2022-05-09)
【摘要】 5月9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抗菌肽创新团队在《微生物学前沿(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杂志完成第一期“抗菌肽:分子设计、构效关系、生物合成优化”专刊的主编及出版工作。该专刊是我国学者第一次领衔主编抗菌肽国际出版物。该专刊包括了抗菌肽的发现与高通量设计、纳米分子修饰、重组高产制备、协同增效联用等前沿学科方向,21篇最新论文来自中国、中国台湾地区、美国、德国、荷兰、意...
【关键词】饲料所,科研团队,抗菌肽
农业有机投入品溶解性有机质对纳米塑料迁移的粒径选择效应(2022-05-09)
【摘要】 5月9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期,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有机污染生物消减创新团队研究揭示农业有机投入品的溶解性有机质对不同粒径纳米塑料迁移的差异性影响,阐明了溶解性有机质特征组分对纳米塑料固定和促进迁移的微观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环境科学与技术(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上。该研究综合采用迁移模型、DLVO理论和量子化学计算等手段,对纳米塑料和农业有机投入品的溶解性有机质的共迁移机制...
【关键词】农业有机投入品,有机质,纳米塑料
研究揭示粪肥还田对稻田土壤抗生素-重金属协同归趋的影响机制(2022-05-06)
【摘要】 5月6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农业清洁流域创新团队联合退化及污染农田修复创新团队,从种养良性循环的需求出发,针对农业环境中抗生素-重金属等新型污染物的复合污染问题,开展了粪肥还田对典型稻田中抗生素-砷协同归趋的影响机制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环境污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杂志上。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鸡粪和牛粪,猪粪源粪肥对抗生素-...
【关键词】粪肥,稻田土壤,重金属
研究揭示淹涝时期和淹涝历时对玉米产量和籽粒品质的影响(2022-04-02)
【摘要】 4月2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非充分灌溉原理与新技术团队揭示了淹涝时期和淹涝历时对玉米产量和籽粒品质的不同影响,其中拔节期淹涝对玉米产量和籽粒品质的影响最大,且随淹涝历时的增加减产幅度增大。该研究为华北地区夏玉米高产稳产和糯玉米种植推广及田间水分管理提供理论指导。该研究成果2次发表在《农业水管理(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上。该研究连续3年在测坑(带电动防雨...
【关键词】淹涝时期,玉米产量,籽粒品质
研究揭示日龄与日粮变化对山羊羔羊胃肠道发育的影响机制(2022-04-02)
【摘要】 4月2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反刍动物营养与饲料创新团队揭示了日龄和日粮变化对山羊羔羊消化道解剖结构和组织形态发育的影响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奶业科学(Journal of Dairy Science)》上。该研究以山羊羔羊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不同日龄(1、7、14、28、42、56、70、84日龄)和日粮变化(母乳、开食料)对山羊羔羊生长性能、器官和胃肠道形态发育的影响。研究发现断奶后胴体绝对生长量和...
【关键词】日龄,山羊羔羊,胃肠道发育
研究揭示大丽轮枝菌CFEM家族分泌蛋白毒力分化机制(2022-04-02)
【摘要】 4月2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经济作物真菌病害流行监测与防控创新团队发现黄萎病菌利用大丽轮枝菌真菌细胞外膜蛋白(CFEM)家族蛋白结构结合铁元素位点突变特性,应对寄主植物的免疫反应从而维持侵染能力的过程,揭示了大丽轮枝菌逃逸植物免疫反应的进化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生物医学中心 生物学(BMC Biology)》上。该团队通过研究大丽轮枝菌细胞外膜蛋白家族成员操控寄主免疫反应的...
【关键词】大丽轮枝菌,蛋白毒力,分化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