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菰米功能成分研究》正式出版发行(2021-06-01)
【摘要】 6月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菰米功能成分研究》由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书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闫宁副研究员和张忠锋研究员等著,是一部系统阐述中国菰米功能成分研究进展的专著。中国科学院院士钱前为该书作序。该书系统总结了菰属植物的营养成分、植物化学物质、抗氧化活性和保健作用,内容涉及中国菰米中的抗氧化酚类化合物、原花青素类化合物及酚类化合物绿色提取技术研究,中国菰米与...
【关键词】菰米,抗氧化活性,稻米
研究揭示传粉昆虫对中国农业生产贡献巨大(2021-06-01)
【摘要】 6月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蜂种质资源与育种创新团队和国内外科研机构合作研究发现,过去60年传粉昆虫对中国农业生产贡献巨大。为了满足虫媒作物授粉需求,中国应进一步加强传粉昆虫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力度。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经济昆虫杂志(Journal of Economic Entomology)》上。据安建东研究员介绍,全球85%的农作物种类需要昆虫传粉,但是近几十年来,受农药使用、气候变化等诸多因素...
【关键词】传粉昆虫,农业生产,农作物总产值
我专家应用稳定同位素技术精准溯源牛奶产地(2021-05-08)
【摘要】 5月8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牛奶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如蛋白质、乳糖和矿物质等,我国是全球最大的乳品新兴市场,随着食品跨国界和跨地区流通频繁以及消费者对牛奶质量安全的要求逐步提高,乳品的产地来源成为关注的热点信息。因此,农产品产地溯源技术研究有利于实施特色奶产品的原产地保护,并在食品安全事件突发时,有利于快速追溯污染源头,实施召回。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畜产品质量安全创新...
【关键词】稳定同位素技术,溯源,原产地保护
“基于突变技术的烟草种质资源创制与特色香气品种培育”项目通过成果鉴定(2021-05-07)
【摘要】 5月7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国家烟草专卖局组织专家对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中国烟草总公司山东省公司等9家单位共同完成的“基于突变技术的烟草种质资源创制与特色香气品种培育”项目成果进行鉴定。评审专家认为,该项目成果涵盖技术、平台、材料、品种、产品等领域,具有重要学术和应用价值,前景广阔;填补了国内外烟草突变体研究和应用领域的空白,同意通过鉴定。据悉,该项目是在中国烟草基因组计划重大专项顶...
【关键词】突变技术,烟草种质资源,特色香气
特产所首次发现防治骨质疏松症的重要基因(2021-05-06)
【摘要】 5月6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特种经济动物营养与饲养创新团队首次发现POLR2A基因具有防治绝经性骨质疏松的作用。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细胞生理学杂志(Journal of Cellular Physiology)》上。据团队首席周志刚研究员介绍,鱼类利用糖的能力普遍偏低,提高养殖鱼类的糖利用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经济价值,是水产学研究的国际前沿和热点课题。动物肠道菌群对宿主的糖代谢起重要调控作用,...
【关键词】特产所,骨质疏松症,基因
我科学家创新发现鱼类肠道土著菌及其调控鱼体糖代谢的机制(2021-05-06)
【摘要】 5月6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水产动物饲料创新团队发现鱼类肠道菌群中存在的一种高丰度菌——索氏鲸杆菌(Cetobacterium somerae),其可通过代谢产物乙酸激活副交感神经系统,从而促进鱼类胰岛素表达和糖利用能力,对鱼体健康起重要调控作用。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肠道微生物(Gut Microbes)》上。据团队首席周志刚研究员介绍,鱼类利用糖的能力普遍偏低,提高养殖鱼类的糖利用能力具有非常重...
【关键词】鱼类肠道,土著菌,鱼体糖代谢
膳食营养服务平台在院机关食堂启用(2021-04-06)
【摘要】 4月6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研发的膳食营养平台小程序在院机关职工食堂正式启用。该平台通过构建450种食材七大类65种3万余条营养专用数据库,参照不同人群每日膳食摄入标准,研发膳食营养动态平衡算法,动态秒算高品质配餐,如导航般为用户提供实时饮食指导。本次膳食营养平台在机关职工食堂使用,在为职工科学规划午餐摄入的同时,打通饮食场景,为早餐、晚餐营养摄入提供一键式优化服...
【关键词】膳食营养服务平台,营养专用数据库,饮食结构
研究发现影响绵羊极端环境适应性及生长发育关键基因(2021-04-02)
【摘要】 4月2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畜禽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团队聚焦绵羊种质资源评价、保护及关键基因挖掘研究,以我国不同生态环境(干旱、湿润、高海拔、低海拔等)、不同生产用途的绵羊品种为研究对象,基于全基因扫描方法,鉴定出影响绵羊极端环境适应性及生产性状相关功能基因和遗传变异。该研究为进一步保护和创新利用我国地方优良绵羊种质资源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相关研究成果...
【关键词】绵羊,极端环境适应性,关键基因
水貂阿留申病毒抗体胶体金检测试纸条获国家一类新兽药证书(2021-04-01)
【摘要】 4月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特种动物病原与免疫团队研发的水貂阿留申病毒抗体胶体金检测试纸条获得国家一类新兽药证书。该证书在农业农村部第402号公告中公布。水貂阿留申病是严重危害水貂养殖业的重要传染病,每年给我国水貂养殖业造成数亿元损失。该病与水貂犬瘟热、水貂细小病毒性肠炎并称为水貂“三大疫病”。该研究团队王振军副研究员长期致力于特种动物疫病体外快速诊断产品及相关疫苗...
【关键词】水貂阿留,病毒抗体,检测试纸条
我科研人员发现黄酮类成分快速分析新方法(2021-04-01)
【摘要】 4月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农业农村部麻类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研制了基于磁性分子印迹材料、石墨烯、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等多种纳米材料复合修饰的电化学传感器(mMIPs/rGO-ZIF-8/GCE和Fe3O4@MIP/rGO/GCE),用于检测儿茶素和木犀草素。所组装的修饰电极可用于目标物的定量分析,该传感器具有较大的线性检测范围,较低的检出限,良好的重现性、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最低检测浓度可以达到皮摩...
【关键词】黄酮类成分,儿茶素,木犀草素
我科学家解析A型流感病毒逃逸天然免疫应答分子机制(2021-03-01)
【摘要】 3月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动物病毒分子生态学创新团队在流感病毒拮抗宿主天然免疫反应的分子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首次解析A型流感病毒利用宿主自噬系统逃逸天然免疫应答的分子机制,揭示流感病毒PB1蛋白的新功能。据兰州兽医研究所动物病毒分子生态学创新团队朱启运研究员介绍,我国于2013年首次报道H7N9禽流感病毒可跨种间感染人,该病毒可给养禽业造成极大经济损失,而且严重威胁着人类...
【关键词】A型流感病毒,天然免疫应答,分子机制
我科学家系统总结金属有机框架纳米复合膜分析应用最新进展(2021-03-01)
【摘要】 3月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质量安全课题组系统总结了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纳米复合膜的相关合成方法、修饰策略、吸附去除机理和金属离子分析应用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为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纳米复合膜的合理设计和应用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分析化学趋势(TrAC Trend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上。金属离子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和食品中,主要包括人体必需的微...
【关键词】金属有机框架,纳米复合膜,蔬菜质量安全
我科学家揭示农药在小麦中的吸收、传导和累积规律(2021-03-01)
【摘要】 3月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农药化学与应用创新团队揭示了11种不同理化性质农药在小麦作物中的吸收、传导和累积规律。发现作物根部脂肪是影响农药富集的重要因子,研究结果为优化作物吸收农药模型提供新观点。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环境污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上。据介绍,植物吸收是农药进入食物链的一个重要环节,了解作物如何吸收和转运农药对预测农药在农产品中的累积及风险...
【关键词】农药,小麦,累积规律
我科学家研究揭示低聚木糖可缓解蛋鸡肠道损伤(2021-03-01)
【摘要】 3月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单胃动物饲料创新团队研究表明低聚木糖可通过重塑肠道微生物区系,缓解蛋鸡肠黏膜屏障损伤,改善蛋鸡生产性能,研究结果为低聚木糖等益生元在无抗蛋鸡生产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据团队首席武书庚研究员介绍,动物肠道健康是绿色健康养殖的前提,饲料中易氧化的物质饲喂蛋鸡以及多种因素都可能损伤蛋鸡的肠道屏障。该项研究以改善蛋鸡肠道健康为出发点,用氧化鱼油...
【关键词】科学家,低聚木糖,蛋鸡肠道损伤
西藏自治区县域耕地安全利用实施方案通过专家论证(2021-02-02)
【摘要】 2月2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网讯,近日,由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承担的“西藏自治区县域耕地安全利用实施方案”通过了专家论证。据悉,为贯彻国务院《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相关要求,落实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重要部署,受西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委托,环保所乡村环境规划与评价创新团队作为技术支撑单位承担了西藏自治区全县域农用安全利用实施方案编制工作。在环保所的支撑下,西藏自治区...
【关键词】西藏,县域耕地,专家论证
研究首次采用猕猴桃合成荧光纳米材料检测金属离子(2021-02-02)
【摘要】 2月2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网讯,近日,从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果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团队获悉,该团队利用生物质碳源合成多功能纳米材料用于金属离子的检测取得一定成效。铁离子作为生物系统中最重要的金属离子之一,在氧吸收、氧代谢和电子转移中起着重要作用,人体内铁离子的含量异常可引发多种生物紊乱。此外,研究发现水和土壤中的铁离子会和有机磷农药(草甘膦)结合成长期稳定存在的污染化合物,所以开发铁离子的检...
【关键词】猕猴桃,合成荧光纳米材料,金属离子
科学家研究揭示有机酸调控肉仔鸡肠道健康的机制(2021-02-01)
【摘要】 2月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网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单胃动物饲料创新团队在有机酸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区系组成改善肉仔鸡肠道健康和生长性能的机制研究方面取得进展,为畜牧业饲用抗生素替代品的研究提供了有益参考。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微生物学前沿(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据武书庚研究员介绍,在饲料行业全面禁抗的背景下,如何通过营养调控手段,以肠道微生物为靶点改善动物的肠道健康和生长性能,...
【关键词】有机酸,仔鸡肠道健康,营养调控
研究发现高精度检测钙离子新方法(2021-02-01)
【摘要】 2月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网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智慧畜牧业创新团队探索出高精度检测钙离子的新方法,为便携式快速检测生物传感器的开发与应用提供了新路径。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生物电化学(Bioelectrochemistry)》上。据熊本海研究员介绍,钙在人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钙缺乏或摄入过量都不利于机体健康。牛奶和水是人们日常摄入较多的物质,精准检测牛奶和水中钙离子的含量对营养评价和机体健康具有...
【关键词】高精度检测,钙离子,半导体生物传感器
特殊用途功能性小麦新品种“山农蓝麦1号”“山农101”获审定(2021-01-05)
【摘要】 1月5日,中国农业信息网讯,近日,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发布2020年农作物审定品种通告,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田纪春教授最新育成的特殊用途功能性小麦新品种“山农蓝麦1号”和“山农101”获审定,进入推广种植和加工应用阶段。此次通过审定的品种中,“山农101”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是国内审定的第一个高黄酮小麦新品种,经山东省农科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测定,每公斤麦黄酮含量为1.013毫克,是普通小麦...
【关键词】特殊用途,小麦新品种,审定
农业农村部果品及苗木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兴城)通过“2+1”现场评审(2021-01-04)
【摘要】 1月4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网站讯,近日,由农业农村部和辽宁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派遣的评审组,对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承建的农业农村部果品及苗木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兴城)(以下简称“中心”)进行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考核、机构审查认可和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简称“2+1”)现场评审。评审组专家依据有关规定,通过听、看、查、问、考和现场跟踪考核等方式,对中心的质量体系、仪器设备、人员、记录与报告、设施...
【关键词】果品及苗木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机构考核,检测能力建设
无机砷毒性机制及其缓解策略研究综述在线发表(2021-01-04)
【摘要】 1月4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网站讯,近日,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品质遗传改良创新团队在《有害物质杂志(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杂志在线发表了评述性文章,通过研究阐述无机砷在水稻中的相关毒性机制及其缓解策略,从而提升稻米安全品质。该研究为水稻低砷积累种质创制与分子设计育种、低砷稻米安全生产技术集成应用等稻米安全品质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该研究系统总结了水稻中无机砷吸收、代谢及解毒的分子机制及关...
【关键词】无机砷毒性机制,缓解策略,稻米安全
苎麻工厂化育苗首次实现机械化移栽(2021-01-04)
【摘要】 1月4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苎麻工厂化育苗机械化移栽”技术通过了湖南省农学会组织的专家评议,苎麻工厂化育苗首次实现机械化移栽,解决了苎麻工厂化育苗产业应用中的瓶颈问题。专家组一行观摩了位于张家界苎麻试验站荷花基地的苎麻机械化移栽现场,比较了不同类型种苗对机械化移栽的适应性,考察了苎麻移栽机作业状态和移栽效果,并听取了项目单位的汇报。经审议,专家组一致认为...
【关键词】苎麻,机械化移栽,张家界
科学家合作揭示水牛白毛色性状形成分子机制(2020-12-24)
【摘要】 12月24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网站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国际家畜研究所“畜禽牧草遗传资源联合实验室”联合中国农业大学等单位,利用多种组学方法,研究揭示了水牛白毛色性状的基因突变和分子调控机制,为我国白水牛特色遗传资源保护利用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分子生物学与进化(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上。据韩建林教授介绍,白水牛皮肤呈粉红色,眼睛呈现黑色,被毛、角、蹄均为白色,...
【关键词】白水牛皮肤,白毛色性状,黑色素细胞
专家发现氨基酸混合物高效分离新方法(2020-12-22)
【摘要】 12月22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网站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麻纤维产品与加工技术团队在聚离子液体膜分离氨基酸混合物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发现,聚离子液体膜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对氨基酸的分离效果好且具有优良的抗菌性和抗污染性,该研究为氨基酸混合物分离工业应用提供了新方法。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胶体与界面科学(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上。据谭志坚研究员介绍,氨基酸被广泛...
【关键词】氨基酸混合物,高效分离方法,蛋白质水解
研究揭示水分影响紫花苜蓿抗寒能力机制(2020-12-17)
【摘要】 12月17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网站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饲草育种与栽培创新团队研究揭示了水分影响紫花苜蓿抗寒能力机制,为紫花苜蓿越冬水分管理及高寒地区紫花苜蓿抗寒性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BMC植物生物学(BMC Plant Biology)》。据李向林研究员介绍,土壤含水量是影响苜蓿安全越冬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土壤含水量对苜蓿抗寒能力的影响机制尚不清楚。研究人员设置了充分浇水处理组(...
【关键词】紫花苜蓿抗寒能力,水分,土壤含水量
科学家揭示菰米和稻米酚类物质抗氧化和保健作用差异机制(2020-12-01)
【摘要】 12月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网站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烟草功能成分与综合利用创新团队研究揭示了菰米和稻米酚类物质抗氧化和保健作用的差异机制,对菰米在功能食品、保健品和医药等领域的开发应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食品化学(Food Chemistry)》和《国际分子科学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上。据闫宁副研究员介绍,菰米含有丰富的酚类物质和其他植物化学物质,是...
【关键词】菰米,酚类物质抗氧化,保健品
专家构建黄麻基因组织特异表达数据库(2020-12-01)
【摘要】 12月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网站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种质资源团队在黄麻基因组织特异表达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通过比较转录组和基因网路共表达分析,充分挖掘在营养生长期和生殖生长期,黄麻根、茎皮、叶、花和果实中特异表达的基因和显著相关的表达模块,成功构建了黄麻基因组织表达数据库,为黄麻功能基因挖掘奠定基础。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BMC基因组学(BMC Genomics)》和《工业作物和产品(Industrial...
【关键词】黄麻基因,组织特异表达,黄麻根
科学家首次发现植物中外显子跳跃剪接机制并创制香型水稻(2020-12-01)
【摘要】 12月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网站讯,近日,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农作物基因资源与基因改良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作物生物信息学及应用创新团队与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等单位合作,首次在植物中发现基因外显子跳跃剪接机制并创制香型水稻。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植物生物技术(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上。据赵开军研究员介绍,前体信使核糖核酸(pre-mRNAs)剪接是真核细胞基因表达的重要生物学过程。mRNA...
【关键词】外显子,跳跃剪接机制,香型水稻
科学家发现水稻适应长期波动光的光合生理调控机制(2020-12-01)
【摘要】 12月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网站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耕作与生态创新团队通过系统分析恒定光与波动光条件下水稻的生长、光合生理和叶片解剖结构差异,发现光合电子传递、ATP合酶活性以及非光化学淬灭(热耗散)的调控是水稻适应波动光的重要生理过程。该研究揭示了作物在波动光强下的光合生理调控机制,为作物在大田条件下光能高效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植物,细胞和环境(Plant, C...
【关键词】水稻,长期波动光,光合生理调控
天然除草和杀菌剂可从海洋真菌中提取(2020-11-03)
【摘要】 11月3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滩涂生物资源保护利用创新团队发现了海洋天然产物除草剂和杀菌剂先导化合物,为绿色生物农药的研究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物质基础。相关研究成果相继在线发表在《农业与食品化学(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微生物学前沿(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海洋科学前沿(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和《中国农业科学》上。据赵栋霖博...
【关键词】海洋天然产物除草剂,杀菌剂,海洋真菌
研究拓展农业废弃物炭化产物利用途径(2020-11-03)
【摘要】 11月3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烟草栽培与调制创新团队发现了农业废弃物炭化产物用于重金属镉和氨氮吸附的最佳制备条件及其在植烟土壤上的适宜应用比例,研究成果对农业废弃物绿色炭化利用、拓展炭化产物利用途径和环境保护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生物资源技术(Bioresource Technology)》《废物管理与研究(Waste Management & Research)》和《土壤科学与植物营养杂...
【关键词】农业废弃物,环境保护,畜禽粪污
科学家建立绒毛外翻型猪肠道3D类器官体外培养系统(2020-11-02)
【摘要】 11月2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猪禽黏膜免疫团队成功建立绒毛外翻型猪肠道3D类器官体外培养系统,为猪肠道病原感染及免疫应答等研究搭建了良好的平台。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病毒学杂志(Journal of Virology)》上。据刘光亮研究员介绍,猪肠道病毒一直以来严重影响猪群健康及养猪业的发展,然而,由于该类病毒在体外难以培养致使相关的研究工作难以开展。2009年,荷兰乌特勒支大学汉斯....
【关键词】绒毛外翻型猪肠道,器官体外培养系统,猪肠道病毒
科学家发明低成本环保型粘合剂制备方法(2020-11-02)
【摘要】 11月2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麻纤维产品与加工技术团队与湖南大学、中南大学合作,制备出了低共熔超分子聚合物。该聚合物具有优良的粘附性能且成本较低,因此在麻地膜等环保型纤维膜制备等领域具有较大的工业应用潜力。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和《中国化学会会刊(CCS Chemistry)》上。据悉,麻地膜等环保型麻纤维膜的研究应用对于...
【关键词】科学家,低成本环保型粘合剂,工业应用潜力
科学家解密我国本土熊蜂遗传密码(2020-10-10)
【摘要】 10月10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主导,携手国内外多家科研单位首次为16种我国本土熊蜂绘制了高质量的参考基因组序列,并对其进行比较基因组学研究,揭示熊蜂基因组进化的分子机制,鉴定出与熊蜂生态适应性及行为特征相关的基因,为我国本土熊蜂遗传改良提供了宝贵的基因资源。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分子生物学与进化(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上。研究团队通过对我国本土的16种熊...
【关键词】科学家,熊蜂遗传密码,全基因组测序
国家蜜蜂基因库建设项目通过竣工验收(2020-10-10)
【摘要】 10月10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承担的国家蜜蜂基因库建设项目通过院基建局项目竣工验收。国家蜜蜂基因库是立足国家畜禽种业发展需求,针对特有经济动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科技创新平台,是整体推进我国畜禽种质资源保护、保存、改良科技支撑和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于2016年立项,2018年开工建设,2020年建成并投入使用,总建筑面积6040平方米,地上四层,地下一层。项目建成后,...
【关键词】国家蜜蜂基因库,畜禽种业,科技创新平台
水稻所稻米质检中心通过“2+1”扩项评审(2020-10-10)
【摘要】 10月10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农业农村部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派遣评审组对中国水稻研究所农业农村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开展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考核、机构审查认可和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简称“2+1”)扩项评审。评审组依据相关规定,采取听、看、问、查、评和现场试验等方式对中心的机构与人员、质量体系、记录与报告、仪器设备、检测工作和设施与环境条件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检查评审,通过了该...
【关键词】稻米质检中心,扩项评审,检测评价
玉米籽粒低破碎机械化收获技术在黄淮海地区推广应用效果显著(2020-10-10)
【摘要】 10月10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2020年玉米籽粒低破碎机械化收获技术暨玉米密植高产技术示范现场会在河南漯河舞阳县16万亩高标准粮田项目区召开。现场会集中展示了近年来粒收品种筛选、密植高产栽培、粒收机械作业以及烘干仓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籽粒低破碎机收技术现场演示和实收测产。自2010年以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栽培与生理创新团队就根据我国玉米产业发展需求,从基础理论、关键技术、模式集...
【关键词】玉米籽粒,机械化收获,新模式
科学家提出区域尺度作物生产系统活性氮损失评估新方法(2020-09-02)
【摘要】 9月2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面源污染创新团队与墨尔本大学合作在区域尺度作物生产系统活性氮损失评估方法方面取得新进展——构建了基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模型(DNDC模型)和活性氮空间强度(NrSI)指标体系的作物生产活性氮损失评估方法,并以环渤海地区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为区域尺度农业活性氮的科学管理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环境研究快报(Environm...
【关键词】区域尺度作物,生产系统,评估方法
研究揭示泛素结合酶2S抑制干扰素产生关键机制(2020-09-02)
【摘要】 9月2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基础免疫创新团队发现,泛素结合酶家族成员UBE2S是Ⅰ型干扰素产生的负调控分子,并阐明其抑制Ⅰ型干扰素产生的分子机制。该研究丰富了泛素化修饰参与I型干扰素产生的调控网络,对于理解机体抗病毒天然免疫的过程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结果在线发表在《细胞报道(Cell Reports)》上。据翁长江研究员介绍,先天免疫系统是宿主抵御病原感染的第一道防线。病毒感染...
【关键词】泛素结合酶,干扰素,天然免疫信号
牛奶假单胞菌耐药性获解析(2020-09-02)
【摘要】 9月2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奶产品质量与风险评估科技创新团队在生乳中假单胞杆菌耐药性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发现生乳假单胞杆菌存在多样的抗性决定簇以及获得性耐药基因,为生乳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提供了支撑。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微生物学前沿(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上。据文章作者孟璐博士介绍,假单胞杆菌是生乳中重要的腐败细菌,能产生热稳定的细胞外肽酶和脂肪酶,造成...
【关键词】牛奶假单胞菌耐药性,假单胞杆菌,全基因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