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代谢途径中单加氧酶发挥作用的新机制被揭示(2022-04-01)
【摘要】 4月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植物病害生物防治创新团队与国内外科研单位合作,解析了微生物代谢途径中Baeyer-Villiger单加氧酶发挥作用的新机制,相关研究结果在线发表在《美国化学会催化(ACS catalysis)》上。该研究选取了一个前期报道的Baeyer-Villiger单加氧酶突变体作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不同突变位点之间的相互作用,并构建不同突变位点组合的进化路径。在此基础上,采用量子化学...
【关键词】微生物代谢,单加氧酶,新机制
专家倡导全基因组选择4.0作物杂交育种新方法(2022-03-02)
【摘要】 3月2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网站讯,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领衔、联合国内外多个研究团队在《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上在线发表观点文章,重点探讨了如何在育种实践中整合全基因组选择(GS)和双单倍体(DH)技术,并创新性地提出了全基因组选择4.0的概念,明确了每个阶段的具体育种流程和技术理论基础,并展望了未来的技术发展。据黎亮研究员介绍,全基因组选择和双单倍体育种是当前植物育种中最重要的两项...
【关键词】全基因组,作物杂交育种,双单倍体育种
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养蜂业生产与健康指南性著作(2022-03-02)
【摘要】 3月2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网站讯,近日,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举办线上发布会,面向全球推出新书《养蜂业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养蜂实践(Good beekeeping practices for sustainable apiculture)》,来自全球109个国家的56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该书由中国农业科学院、FAO、国际蜂联、意大利IZSLT研究所4家机构联合出版,是FAO动物生产与健康系列指南中唯一针对养蜂业的书籍。内容涵盖蜜蜂资源、养蜂模式、生产、授粉、蜂疗、...
【关键词】联合国粮农组织,养蜂业,健康指南
研究揭示病程相关蛋白PR1防控马铃薯晚疫病的作用机理(2022-03-01)
【摘要】 3月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网站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与国内高校及科研单位合作,揭示了病程相关蛋白PR1防控马铃薯晚疫病的作用机理。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高级研究杂志(Journal of Advanced Research)》上。该研究发现致病疫霉入侵马铃薯时,分泌型StPR1诱导表达并跨界转运进入病原细胞内,靶向作用于病原菌的Ser/Thr蛋白激酶AMPK复合体,抑制其磷酸化活性,从而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及致病性。该研究结果首次解...
【关键词】病程,蛋白PR1,马铃薯晚疫病
研究揭示油菜蜂花粉致敏原及其发酵降敏机制(2022-03-01)
【摘要】 3月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网站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蜂产品质量与风险评估团队研究揭示油菜蜂花粉的潜在致敏机制和酵母菌发酵的降敏机制。相关成果发表在《营养学前沿(Frontiers in Nutrition)》上。该实验证明,酵母菌发酵可以潜在地缓解甘蓝型油菜蜂花粉的过敏性,同时对其营养特性也有更积极的影响,为提高蜂花粉产品的安全性,促进其更广泛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在未来的研究中,对蜂花粉致敏原分离鉴定及其致...
【关键词】油菜蜂花粉,致敏原,发酵降敏
科研人员解析活性氧参与小麦单倍体形成的新机制(2022-02-08)
【摘要】 2月8日,中国农业信息网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生物信息学及应用创新团队解析了活性氧参与诱导产生小麦单倍体形成的分子机制,为双单倍体育种技术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相关研究成果1月11日发表在《新植物学家(New Phytologist)》杂志上。据毛龙研究员介绍,母系双单倍体育种技术的关键是父系花粉染色体在诱导单倍体过程中的消除,虽然已有研究发现活性氧在花药和花粉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DNA损伤可能导...
【关键词】活性氧,小麦单倍体,新机制
镁改性水稻秸秆生物炭实现红壤改良和固碳减排(2022-02-08)
【摘要】 2月8日,中国农业信息网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祁阳红壤实验站针对南方水稻秸秆直接还田改善红壤酸化效果不佳的生产问题,研究揭示通过镁改性水稻秸秆生物炭可以实现红壤改良和固碳减排,并揭示了其作用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环境研究(Environmental Research)》上。据张会民研究员介绍,由于大量氮肥不合理投入、淋溶作用强等因素导致红壤酸化问题日益加剧,而在农业生产中水稻秸秆直接还田对红壤酸化的改良效果往往...
【关键词】镁改性水稻秸秆,红壤改良,固碳减排
研究揭示黄连碱抑制脲酶活性的作用机制(2022-02-08)
【摘要】 2月8日,中国农业信息网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奶产品质量与风险评估科技创新团队在瘤胃细菌脲酶天然抑制剂开发方面取得新进展,发现了一种能抑制脲酶活性的天然化合物——黄连碱,并揭示了黄连碱抑制脲酶活性的作用机制,为提高尿素氮利用率和减少氮排放开辟了新路径。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大环境科学(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上。脲酶是反刍动物瘤胃中催化尿素分解产生氨的关键酶,利用抑...
【关键词】黄连碱,脲酶活性,利用效率
研究揭示乙烯调控水稻根系发育的新机制(2022-02-08)
【摘要】 2月8日,中国农业信息网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作物耐逆性调控与改良创新团队研究发现乙烯与其它植物激素互作协同调控水稻根系发育的分子机制,为水稻根系改良提供了新思路。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植物细胞(The Plant Cell)》上。根系作为摄取水分和营养物质的重要器官,其生长发育的好坏影响植物的生长状况,甚至决定农作物的产量。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水稻产量的高低关系到我国的粮食安全,因而...
【关键词】乙烯,水稻根系,新机制
科研人员成功构建动物乳脂肪酸高通量检测方法与指纹图谱(2022-01-04)
【摘要】 1月4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网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奶产品质量与风险评估科技创新团队成功建立了一种比现有国标方法多检测32种脂肪酸的高通量检测方法,并绘制了荷斯坦奶牛、娟珊奶牛、水牛等8种动物乳的脂肪酸指纹图谱,为系统解析动物乳成分奠定了方法基础。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奶业科学杂志(Journal of Dairy Science)》。目前,国家标准GB 5009.168-2016方法仅能测定食品中的37种脂肪酸,该研究...
【关键词】科研人员,动物乳脂肪酸,检测方法
研究揭示代谢型谷氨酸受体2介导SARS-CoV-2入侵细胞(2022-01-04)
【摘要】 1月4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网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重要人兽共患病与烈性外来病团队揭示,代谢型谷氨酸受体2(mGluR2)是介导SARS-CoV-2入侵细胞的重要分子,这一发现为抗SARS及MERS样冠状病毒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新的靶标分子。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细胞发现(Cell Discovery)》上。SARS-CoV-2利用其囊膜纤突蛋白(S)识别细胞ACE2受体启动感染,但参与病毒入侵细胞过程的其他宿主分子尚不十分清楚。该研究发现...
【关键词】代谢型谷氨酸受体,入侵细胞,冠状病毒
科研人员系统阐述莴苣生物活性特性及健康功效(2022-01-04)
【摘要】 1月4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网讯,近期,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植物光生物学团队与国外科研单位合作,系统阐述了莴苣的生物活性物组成及健康功效,并综合分析了采前与采后因素对品质的影响。相关文章发表在《食品科学和食品安全综述(Comprehensive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Food Safety)》上。据杨晓博士介绍,莴苣是设施水培及植物工厂等受控环境下栽培的主要作物,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多种健康功效,深受国内外消...
【关键词】莴苣,生物活性特性,健康功效
十字花科数据库BRAD重建升级(2022-01-04)
【摘要】 1月4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网讯,近期,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蔬菜分子设计育种创新团队在《核酸研究(Nucleic Acids Research)发表研究论文,报道了第三版十字花科数据库(BRAD V3.0)的重建升级。该数据库整合了已发表的十字花科物种基因组、转录组等组学数据资源,已成为十字花科植物最重要的数据库之一,对十字花科植物组学数据资源的挖掘利用和分子设计育种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据王晓武研究员介绍,十字花科植物...
【关键词】十字花科,数据库,重建升级
科研人员发现影响非洲猪瘟病毒粒子形态的基因(2021-12-03)
【摘要】 12月3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猪烈性传染病创新团队首次鉴定了非洲猪瘟病毒的一个新衣壳蛋白pH240R,并发现pH240R能够影响病毒粒子的组装从而降低子代病毒粒子的感染性,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病毒学杂志(Journal of Virology)》上。据仇华吉研究员介绍,该研究发现pH240R为非洲猪瘟病毒的衣壳蛋白,其与主要衣壳蛋白p72存在相互作用;缺失该基因后的突变体病毒(ASFV-ΔH240R)产生了大...
【关键词】科研人员,非洲猪瘟,病毒粒子
氧化石墨烯让亚洲玉米螟“变胖”(2021-12-03)
【摘要】 12月3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粮食作物害虫监测与控制创新团队研究发现亚洲玉米螟取食含有氧化石墨烯的饲料后体型“变胖”,并在蛋白及转录组水平上揭示促进玉米螟生长发育和寿命缩短的分子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生态毒理学与环境安全(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上。氧化石墨烯已经在医学、环境、能源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氧化石墨烯的生物安全性已经成为各...
【关键词】氧化石墨烯,亚洲玉米螟,胰蛋白酶基因
研究揭示性别对放牧牦牛脂肪沉积调控机理(2021-12-02)
【摘要】 12月2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牦牛资源与育种创新团队研究发现,放牧母牦牛相比放牧公牦牛具有更强的脂肪沉积能力。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细胞和发育生物学进展杂志(Frontiers in Cell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上。性别是影响家畜脂肪沉积的主要因素之一。研究人员以放牧公、母牦牛为材料,测定了脂肪量,分析了肝脏、血液和皮下脂肪中脂肪代谢状况。母牦牛肝脏中脂肪和胆固醇合...
【关键词】放牧牦牛脂肪,脂肪沉积,钙离子
研究发现调控桃树桃蚜抗性的关键候选基因(2021-12-01)
【摘要】 12月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核果类栽培生理创新团队发现了调控桃树桃蚜抗性的关键候选基因 PpRm3 ,该研究为桃树抗蚜性状筛选提供了可靠的分子标记,并为桃树抗蚜机制的研究提供借鉴。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实验植物学杂志(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上。桃蚜是桃树春季危害最严重的害虫,利用树体自身抗性进行桃树蚜虫防控是最为环保和经济的方式。开展桃树蚜虫抗性基因克隆和抗...
【关键词】桃树桃蚜抗性,候选基因,分子标记
科研人员成功解析农药啶菌噁唑的环境降解产物(2021-11-01)
【摘要】 11月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网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农药应用风险控制创新团队提出了一种农药环境降解产物三步鉴定新方法,成功应用解析了我国创制农药啶菌噁唑的环境降解产物。研究结果在线发表在《危险材料学报(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上。据徐军研究员介绍,通常农药进入环境后,受生物及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发生降解,可能失去或降低活性,但也可能产生毒性更高、稳定性更强的降解产物,对环境、...
【关键词】科研人员,农药啶菌噁唑,环境降解产物
研究提出棉田生产“碳中和”策略(2021-11-01)
【摘要】 11月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网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棉花智慧栽培创新团队开展了棉田套作绿肥相关研究,发现棉花-二月兰配合氮肥减施,可促进棉花生产系统的固碳、减排、低氮和可持续发展,将助力我国棉田生产“碳中和”。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可持续发展农业(Agronom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上。单作棉花是我国黄河流域主要的棉花种植制度,但会造成土地和自然资源浪费,并且温室气体排放量高,活性氮流...
【关键词】棉田,“碳中和”,单作棉花
草原所2个新品种通过国家林草局草品种审定(2021-11-01)
【摘要】 11月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网讯,近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公告,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科尔沁沙地”扁蓿豆和“忻州”偏穗鹅观草通过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登记为国审草新品种。“科尔沁沙地”扁蓿豆为豆科多年生二倍体草本,可在内蒙古中西部、陕西、甘肃等降水量250mm以上地区种植,具有极强的耐寒特性,可生态修复与牧草兼用,主要用于水土保持、防风固沙、草地植被恢复及人工草地建设。“忻州”偏穗...
【关键词】草原所,国家林草局,草品种
在国际上首次22秒实现从一氧化碳到蛋白质的合成,并已形成万吨级的工业产能(2021-11-01)
【摘要】 11月1日,中国农业信息网讯,近日,从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获悉,经过多年研究攻关,我国科学家突破了自然光合固碳、固氮系统利用太阳能、反应速度缓慢的局限,突破了天然蛋白质植物合成的时空限制,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从一氧化碳到蛋白质的合成,创造了22秒工业化一步生物合成蛋白质获得率最高85%的世界奇迹,并已形成万吨级的工业生产能力。据介绍,在自然界,起始蛋白质的天然合成一般要在植物或者植物体内具有固氮功能的...
【关键词】一氧化碳,蛋白质,工业产能
研究揭示土壤生物可定向控制手性除草剂污染(2021-10-08)
【摘要】 10月8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网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烟草病虫害防控创新团队研究发现,土壤生物可定向控制手性除草剂污染。相关研究成果刊登在《有害物质杂志(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上。在现代农业生产中,为了提高作物产量和节省人工,农田除草剂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由于不合理使用,导致除草剂有效利用率低,残留污染严重。如何在保证防效的前提下,降低除草剂残留对农田生态环境的危害,受到了人...
【关键词】土壤生物,定向控制,除草剂残留
科研人员建立鸡肌肉木质化活体检新方法(2021-10-08)
【摘要】 10月8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网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鸡遗传育种科技创新团队研究发现,血清肌酸激酶可作为白羽肉鸡胸肌木质化活体检测标志物,并建立了依据活体血清指标评估木质肉鸡的回归公式,研发出了白羽肉鸡品系选育新方法,为快速准确检测胸肌木质化肉鸡和开展鸡肉品质遗传选育开辟了新路径。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生理学前沿(Frontiers in physiology)》。据刘冉冉研究员介绍,鸡胸肉具有高蛋白和低...
【关键词】科研人员,鸡肌肉,活体检
研究揭示我国不同尾型绵羊品种群体遗传差异(2021-10-08)
【摘要】 10月8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网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科研人员检测我国不同尾型的地方绵羊品种,发现不同群体特有和共有的ROH基因组区段,为保护和开发利用我国地方绵羊品种、深度挖掘功能基因提供了参考。相关成果发表在《畜牧与生物技术杂志(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上。据王立贤研究员介绍,良好的近交控制是畜禽遗传改良和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传统利用系谱信息评估近...
【关键词】绵羊品种,遗传差异,尾型
研究发现新疆红花特色蜂蜜标志性成分(2021-10-08)
【摘要】 10月8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网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蜂产品质量与风险评估创新团队以新疆红花蜂蜜为研究对象,揭示了新疆红花特色蜂蜜中含有特殊的生物活性成分—羟基红花黄色素A(Safflomin A),该发现为新疆红花蜜的开发应用与质量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在《食品化学(Food Chemistry)》上。蜂蜜的品质特征及营养功能与蜜源植物、蜂种、产地环境、气候等密切相关,不同品种蜂蜜之间差异...
【关键词】新疆红花,蜂蜜,标志性成分
研究人员发现蠕虫免疫逃避新机制(2021-09-01)
【摘要】 9月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家畜寄生虫病创新团队揭示扁形动物蠕虫免疫逃避新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通讯生物学(Communications Biology)》上。据介绍,蠕虫是一类分布广泛的寄生虫,影响深远,全球至少三分之一以上的人群感染过蠕虫。由于长期的共进化关系,蠕虫具有对宿主免疫的显著调节能力,这是寄生虫长期寄生和免疫逃避的重要基础,但迄今为止人们对其背后机制了解不多。该研究...
【关键词】蠕虫免疫,逃避机制,遗传进化机制
我科研人员系统阐述放线菌聚酮类天然产物农药(2021-09-01)
【摘要】 9月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微生物天然产物农药研究组发表综述文章,系统阐述了放线菌聚酮类天然产物农药发现及其产品创制的重要策略,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生物技术新观点(Current Opinion in Biotechnology)》上。微生物天然产物农药具有高效、安全、环境相容性好的特点,在植物病虫害防控及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结构类型多样的天然产物中,聚酮类天然产物因其较高的成...
【关键词】科研人员,放线菌,天然产物农药
研究发现可改善蛋清品质的蛋白营养素及其作用途径(2021-09-01)
【摘要】 9月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单胃动物饲料创新团队在饲粮添加营养素优蛋白(UPro)改善蛋清品质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该研究为蛋鸡饲粮中豆粕减量技术提供了理论支撑。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营养前沿(Frontiers in Nutrition)》上。团队首席武书庚研究员介绍,在蛋鸡产蛋后期或饲喂低豆粕饲粮时,所产鸡蛋的蛋清稀化是制约蛋鸡产业的瓶颈问题之一。利用饲粮营养调控手段,改善蛋清品质,是推行...
【关键词】蛋清品质,蛋白营养素,作用途径
研究揭示水稻土铁铝氧化物调控钾素转化的关键过程(2021-09-01)
【摘要】 9月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衡阳红壤实验站基于水稻土长期施肥定位试验,揭示了水稻土铁铝氧化物调控钾素转化的关键过程。该研究为深入理解铁铝氧化物调控水稻土钾素有效性提供了新的证据,对指导南方水稻土钾肥合理施用和培肥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土壤与耕作研究(Soil and Tillage Research)》上。研究团队基于典型的红壤性和紫色水稻土长期施肥定位试验,在不同施肥条件下,调控土壤剖...
【关键词】土铁铝氧化物,水稻,关键过程
烤烟新品系CF235通过农业评审(2021-09-01)
【摘要】 9月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全国烤烟品种审定委员会组织专家,在贵州省兴义市,对烤烟新品系CF235进行了农业评审,该品种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中国烟草总公司四川省公司和上海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共同选育。评审专家组查看了贵州兴义全国区试生产试验点试验情况,实测了主要植物学和农艺性状,听取了选育单位关于烤烟新品系的选育报告,查阅了相关资料,经质询和充分讨论,一致认为,烤烟新品系CF235选育...
【关键词】烤烟新品系,农业评审,植物学
科研人员揭示长期围封草地土壤功能提升新机制(2021-08-02)
【摘要】 8月2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草原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团队揭示了典型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土壤和微生物在长期放牧后响应的耦合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植物科学前沿(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上。对草地进行适宜的围封,可排除家畜的践踏、采食及排便等干扰,使其群落向着生态恢复的方向演替。尽管许多学者已经对围封下草地生态系统的地上部分植物群落、地下部分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微生...
【关键词】科研人员,土壤功能,提升
研究揭示植物聚合酶参与寄主植物防御类病毒侵染(2021-08-02)
【摘要】 8月2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经济作物病毒病害流行与控制创新团队研究发现,植物RNA依赖的RNA聚合酶1参与寄主防御类病毒的侵染,并参与水杨酸介导的植物对类病毒侵染的防御响应,该研究丰富了目前对植物类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的认识。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分子植物病理学(Molecular Plant Pathology)》上。据李世访研究员介绍,类病毒是一种可以自主复制的非编码的环状单链RNA分子,迄...
【关键词】植物聚合酶,寄主植物,病毒侵染
研究揭示虾青素在鸡蛋中富集规律(2021-08-01)
【摘要】 8月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优质功能畜产品创新团队继开发出富叶酸鸡蛋、富ω-3鸡蛋后,在富虾青素鸡蛋研究取得重要进展。该研究明确了虾青素与蛋黄颜色之间的线性关系,探明了虾青素的富集规律、转化效率和形态变化,为天然虾青素的应用以及富虾青素鸡蛋的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家禽科学(Poultry Science)》上。据团队首席张军民研究员介绍,天然虾青素是一种非...
【关键词】虾青素,鸡蛋,耐受性
研究揭示农户采纳水稻—绿肥轮作系统的动力机制(2021-08-01)
【摘要】 8月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农业资源利用与区划创新团队运用计划行为理论分析南方稻区农户采纳水稻—绿肥轮作用养结合型农作系统的意愿、行为间的转化关系及协同联动效应,探讨生态补偿在引导、催化意愿转化为行为的作用程度,对制定推进耕地质量提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政策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意义。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农业系统(Agricultural Systems)》上。据团队首席尹昌斌...
【关键词】农户,绿肥轮作系统,耕地质量
中黑盲蝽不同发育时期肠道微生物的动态变化被揭示(2021-07-07)
【摘要】 7月7日,中国农业信息网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棉花虫害与生物安全创新团队通过分析中黑盲蝽不同发育时期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和组成,探索了中黑盲蝽与其体内微生物的协同进化关系,发现中黑盲蝽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在不同发育阶段呈显著动态变化,为开发新的害虫生物防治策略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微生物学前沿(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上。中黑盲蝽属于半翅目盲蝽科,是一种典型的杂食...
【关键词】中黑盲蝽,肠道微生物,动态变化
研究揭示非洲猪瘟病毒抑制宿主天然免疫应答新机制(2021-07-07)
【摘要】 7月7日,中国农业信息网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口蹄疫与新发病流行病学创新团队研究揭示了非洲猪瘟病毒E120R蛋白靶向调控cGAS-STING通路抑制宿主天然免疫应答的分子机制,为非洲猪瘟基因缺失疫苗研制提供了新的靶点和思路,相关研究发表在《病毒学杂志(Journal of Virology)》上。据通讯作者郑海学研究员介绍,通过报告系统筛选,发现非洲猪瘟病毒的E120R蛋白能够显著抑制cGAS-STING通路介导的抗病毒反应。...
【关键词】非洲猪瘟,E120R蛋白,天然免疫应答
研究揭示生物助剂促进生物质酶解机制(2021-07-07)
【摘要】 7月7日,中国农业信息网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农产品加工微生物创新团队通过研究评估生物助剂对纤维原料酶解的影响,揭示了生物助剂辅助生物质酶解的作用机制,为木质纤维素生物质高效炼制提供了新思路。研究成果发表在《生物资源技术(Bioresource Technology)》上。木质纤维素生物质精炼主要包括三个过程:预处理增加原料可消化性,酶解糖化释放可发酵糖,微生物发酵生产目标产物。其中,酶解糖化是将碳水化合...
【关键词】生物助剂,生物质酶,可发酵糖
科研人员通过编辑感病基因,创制水稻广谱抗病新材料(2021-07-07)
【摘要】 7月7日,中国农业信息网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作物有害生物功能基因组研究创新团队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敲除水稻感病基因,实现了对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的广谱抗病性改良,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植物学报(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上。据宁约瑟研究员介绍,稻瘟病(Rice blast)和白叶枯病(Bacteria leaf blight)是水稻最严重的真菌和细菌病害,严重威胁水稻的产量和品质。植物抗病基因(R gene)赋...
【关键词】科研人员,感病基因,广谱抗病
研究揭示绵羊精卵融合关键蛋白表达规律(2021-06-02)
【摘要】 6月2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肉羊遗传育种科技创新团队揭示了绵羊精卵融合关键蛋白表达规律,为进一步研究相关基因调控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畜牧与生物技术杂志(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上。据储明星研究员介绍,受精是哺乳动物中一个精确且高度协调的生理过程,精子与卵子的融合是受精过程最关键的一步。IZUMO1和JUNO是目前发现的第一个精...
【关键词】绵羊,精卵融合,关键蛋白
国家级蜜蜂基因库通过现场审验(2021-06-02)
【摘要】 6月2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申报的国家级蜜蜂基因库通过全国畜牧总站组织专家的现场审验。这标志着蜜蜂所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再次取得了积极成效,为我国种业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专家组通过听取蜜蜂所基因库工作汇报,考察基因库布局,核查保存遗传材料种类和数量、技术人员数量和资质、仪器设备数量和性能、抽查遗传材料供体及保存质量情况等,充分了解了蜜蜂所的保种技术力量、技术方...
【关键词】蜜蜂基因库,遗传材料,技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