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全固态电池研发生产进入新阶段,推动产业化进程向更深层次攻坚
一、当前我国固态电池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1.全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加速,骨干企业研发生产进入新阶段
5月17日,国轩高科宣布首条全固态实验线正式贯通,100%线体自主开发,设计产能达0.2GWh,通过高精密涂布等关键技术,实现高达90%的良品率。
2.应用场景多元化,储能领域的潜力正逐步凸显
从应用场景来看,固态电池凭借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和卓越安全性,已展现出在动力电池(如新能源汽车、低空飞行器)、消费电子(高端3C产品、可穿戴设备)及新兴科技领域(无人机、智能医疗设备)的广泛应用前景。
3.产业链正快速完善,上下游协同效应显著
材料企业通过规模化降本(如碳纳米管导电剂提升固态电池性能),设备商与电池厂联合开发定制化产线,车企则通过装车时间表(如2027年全固态量产节点)倒逼产业链成熟。
二、我国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核心趋势预测
1.电解质材料革新加速,固态电解质膜竞速风起
2025年的趋势显示,包括卫蓝、太蓝等固态电池先行者及星源材质等传统隔膜龙头,均开始强调基于现有基膜进行固态电解质涂覆的技术方案。
2.负极材料迭代提速,硅碳迎资本热捧
2030年前,产业重心将聚焦于500Wh/kg以下的电池技术突破,负极材料的迭代,特别是硅碳负极的应用,成为核心策略。
3.工艺设备协同创新深化,干法电极与产线集成受瞩目
固态电池生产设备的整体进展在2025年尤为突出,其中干法电极工艺设备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
4.主流技术路线基本清晰,未来将重点攻克大规模生产工艺
2025年至2027年将以石墨/低硅负极硫化物全固态电池为主,以能量密度200~300Wh/kg为目标。2027年至2030年,重点攻关高容量低膨胀长循环硅碳负极,优化高镍三元复合正极和硫化物复合电解质,面向下一代乘用车电池应用。